坛子常看到这样的贴:某人回国,被国内的种种物价惊呆,拿自己在大家拿的消费价格对比,得出国内水深火热的结论。每次看到这种贴,我会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一叶障目。
举几个例子好了:
尽管大家拿自产的水果不多,大多数都需要从别的国家进口,但价格并不贵,大批量上市后,大多在4刀/磅以内,但国内现在买同样品质的水果,动辄翻几倍的价格。
在瘟苦洼请朋友在中餐馆吃顿饭,点个龙虾,六七个人花个200多刀也够了。在国内,同样这顿龙虾宴,折人刀可能更贵。
在国内高档超市(以国外生鲜产品/食品为主打)消费,随便买买五六百人刀就没了,同样的东西在大统华顶多也就五六十刀。至于n多国外品牌的箱包服饰,国内价格*2是起步价等等。
考虑到国内目前的平均工资,即使一线城市折加刀也不到2K,国内物价反超发达国家的结论就这么出来了。
对这个结论,我认为可以算对,也可以算不对,因为国内的物价,现在是分两条线:按照发达国家的生活标准,那是高的离谱,如果按老百姓的生活标准,还真的不算高。
前不久,美世咨询发布了2018年度全球生活成本排名,上海排名第七,北京排名第九,大家拿排名最高前的土狼屯和瘟苦洼也不过109名。国内排名那么高,那是因为评估物价时,美世是以国际派遣员工的生活标准来比较的。
上海的普通老百姓买蔬菜一般去菜市场,甚至马路上的游记摊贩解决。档次高点的,也不过是去沃尔玛,家乐福而已。而国际外派员工可不会去这些地方买菜,人去的是市中心的进口商品超市消费,蔬菜水果是小包装的有机蔬菜,牛奶是从日韩空运冰鲜的,肉类要么是国内的特供肉,要么是澳洲进口牛肉。前后两种消费习惯的价格差异,恐怕十倍都有。
至于生活用品,拜Jcak 马所赐,网购真的不算贵,尽管质量不一定好,但几十人刀的衣服,季抛,甚至月抛对普通人来说也不算什么。换到国际派遣员工这里,那是不可能上某宝的,市中心高档商场买国际品牌的衣服那是必须滴。算下来,差价二十倍都不止啊。
再看居住成本,普通人在北上广租房,交通便利点的地方,5K人刀足够租到个两室户了。但国际派遣员工的要求是涉外管理公寓,例如雅诗阁这种,一个月可能要4-5万人刀。
最后总结:比较物价时,请拿当地普通人的生活标准来考虑。在国内消费国外商品,收入不跟国外接轨,当然水深火热了。
举几个例子好了:
尽管大家拿自产的水果不多,大多数都需要从别的国家进口,但价格并不贵,大批量上市后,大多在4刀/磅以内,但国内现在买同样品质的水果,动辄翻几倍的价格。
在瘟苦洼请朋友在中餐馆吃顿饭,点个龙虾,六七个人花个200多刀也够了。在国内,同样这顿龙虾宴,折人刀可能更贵。
在国内高档超市(以国外生鲜产品/食品为主打)消费,随便买买五六百人刀就没了,同样的东西在大统华顶多也就五六十刀。至于n多国外品牌的箱包服饰,国内价格*2是起步价等等。
考虑到国内目前的平均工资,即使一线城市折加刀也不到2K,国内物价反超发达国家的结论就这么出来了。
对这个结论,我认为可以算对,也可以算不对,因为国内的物价,现在是分两条线:按照发达国家的生活标准,那是高的离谱,如果按老百姓的生活标准,还真的不算高。
前不久,美世咨询发布了2018年度全球生活成本排名,上海排名第七,北京排名第九,大家拿排名最高前的土狼屯和瘟苦洼也不过109名。国内排名那么高,那是因为评估物价时,美世是以国际派遣员工的生活标准来比较的。
上海的普通老百姓买蔬菜一般去菜市场,甚至马路上的游记摊贩解决。档次高点的,也不过是去沃尔玛,家乐福而已。而国际外派员工可不会去这些地方买菜,人去的是市中心的进口商品超市消费,蔬菜水果是小包装的有机蔬菜,牛奶是从日韩空运冰鲜的,肉类要么是国内的特供肉,要么是澳洲进口牛肉。前后两种消费习惯的价格差异,恐怕十倍都有。
至于生活用品,拜Jcak 马所赐,网购真的不算贵,尽管质量不一定好,但几十人刀的衣服,季抛,甚至月抛对普通人来说也不算什么。换到国际派遣员工这里,那是不可能上某宝的,市中心高档商场买国际品牌的衣服那是必须滴。算下来,差价二十倍都不止啊。
再看居住成本,普通人在北上广租房,交通便利点的地方,5K人刀足够租到个两室户了。但国际派遣员工的要求是涉外管理公寓,例如雅诗阁这种,一个月可能要4-5万人刀。
最后总结:比较物价时,请拿当地普通人的生活标准来考虑。在国内消费国外商品,收入不跟国外接轨,当然水深火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