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岁月忽忽,人生易老,转眼之间,麻工就过了知天命的年龄。就在大家以为麻工“注孤身”的时候,不知是谁做的媒,麻工忽然宣布要结婚了。这件事情,成了单位的大事,家属区的盛典。厂里给配了一间房,好多女人来帮忙布置婚房,厂里小食堂的厨师自告奋勇义务加班,为麻工操办酒席。
新娘是嘉兴农村的,三十岁不到,模样端庄,身体健壮。私下里,各班组都会借这个话题说些荤素搭配露骨的玩笑话,到今天应该够得上女士们向法庭控告性骚扰。麻工结婚那天,很多人都随了份子,到食堂吃流水席。
晚上,新房热闹极了,一群群孩子来讨喜糖吃。麻工让孩子们排队领喜糖。好些孩子领完喜糖,又排到队尾再领一次。如此周而复始,麻工终于认出了几个,便笑眯眯地发了糖,说:下次不给啦。
一年多以后,麻工女儿出生。从此,麻工开朗起来,尤其提到女儿,他会描述女儿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语,乐此不疲。他像是个慈爱的爷爷。也难怪,老来得女嘛。
没多久,麻工就光荣退休了。当退管会和厂工会敲着锣鼓家什“咚咚锵咚咚锵”把光荣退休的喜报送到麻工家里时,据说麻工流了很多眼泪。弄得送喜报的人也一起流了眼泪。麻工低调、谦让、隐忍,但流眼泪却是没人看见过的,即使被派出所抓去那次,所有故事版本都没说他流了眼泪的。
麻工媳妇没有户口,进不了厂里上班,孩子又小,加上国家物价改革闯关,物价涨得厉害,很多人抢购草纸和肥皂,渐渐地,麻工高工资优势没有了,日子过得不像以前宽舒了。
但他很快又被返聘,去了厂里的技术情报所,做国外技术资料的翻译收集工作。那时改革开放,国外进来的资料越来越多,懂外文的太少,通外语又懂技术的更少。返聘减缓了退休对麻工造成的不适和冲击,保证了他的收入来源,可谓一举两得。
麻工六十五岁那年,技术情报所已经来了不少新近毕业的大学生,厂里动员麻工回家养老。
据说,麻工去找了当时快要离休的老厂长,老厂长说,要不,到新成立的民品部吧。也不用做什么,帮伊拉把把关。他娘的,这几十年,人家巴不得天天碰到俺,侬天天绕着俺走。这不,俺要退了,来找俺了。也怪俺,应该早点想到,侬的资格,这个这个,做个副总师,啥人敢有意见?别怪俺啊,俺这里道歉,道歉了。
所谓民品部,是厂里把几个军工车间撤掉后新成立的部门。当年百万大裁军,军工条线下马了大批项目。我们单位的好几个车间也不再有军工计划了。厂房、设备、训练有素的技术工人都在,厂长脑袋一拍,造民品,先造百年都使不坏的电风扇。品牌嘛,就叫“飓风”。由电风扇开始,陆续引进了电动工具、大客车等等产品。
虽然是大材小用,但麻工还是非常高兴地去报到了。
4.
我调到民品部,是随我师傅一起过去的。
我师傅也是本单位一牛人。有一次师傅带我出差,路过杭州灵隐寺,指着观音菩萨背后的一对烛台说:这是我爷爷捐的。我一看,果然写着普陀善男朱葆三等字样。
我师傅长啥样?你百度一下朱葆三,照片上啥样子,他孙子就基本那样。师傅很会打扮,据说,文革期间,小开派头不改,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依旧。他这样一个人,这么多年没有大灾大难,牛不牛?
师傅调任民品技术部长,许我一个组长的职位,不高不低,但对我这个年纪,算是脱颖而出。好巧不巧,我成了麻工的领导。
一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成了麻工的顶头上司,何德何能?麻工的同辈中,有已经成了工程院院士的。说实话,我心里是有些惶恐的,我想,是师傅要栽培我,故意放这么重量级的人物在我这里。
所以,我是真心想请教麻工的。我想先和他谈谈。
我走到他桌旁,恭敬地说:“麻工,您可以到我这里来一下吗?”
一办公室的人都在,可怕的安静,安静得能听见心跳呼吸。奇也怪哉,要出大事啊,有什么不对吗?
麻工白皙的脸涨得通红,那些麻点颜色更加深了。
我猛醒,麻工本不姓麻,是姓徐的。当面,大家是称他徐工的,或者,徐老师。这是最最基本的尊重和礼貌。
但是,多年来,我的耳边,提起他,总是“麻工”。
大错已经犯下,我不知如何是好,浑身燥热。刚到一个新地方,我就闹笑话,我该怎么补救?我语无伦次:“我,我不是这个意思,我,徐老师,我……”
想不到他马上恢复了常态,对我说:“哎,小赵组长,我马上过去,马上过去。”
我真的花了很长时间来弥补我的过错,让他相信我不是轻狂小人。他也慢慢接受了我,所以后来,居然有种忘年交的感觉了。
大概是半年以后,我师傅派他和我一起去外地参加一个科研成果鉴定会。说是外地,其实也就刚刚出了上海。开鉴定会需要有资质的专家出席,徐老师出席,一则算作高级专家,二来,召集单位会根据不同的专家资质发放劳务费,我呢,正好学习学习,挺合适。
鉴定会开始,按照流程,专家们挨个发言,基本原则是大处肯定,小处抓错。这是规矩,大家都懂。庆功宴会一开,野生甲鱼大闸蟹一吃,睡一觉,第二天召集单位送去名胜古迹转转,晚上到宾馆发放劳务费,整个事情就结束了。
但发言到了徐老师那里,调调不对了。他提出了一些研制者无法回答的问题,最后干脆说,他怀疑某些试验结果的可重复性。
这是要推翻科研成果啊!
我没法阻止徐老师,我的资历和地位太低。但我觉得,徐老师这样做,肯定会有不妥的地方。通常,这种事情各单位都是互相帮衬的。
最后鉴定结论部分体现了徐老师的意见,但对方老总的脸色非常难看。徐老师这样一来,以后我师傅就难办了。
晚上我俩就没去庆功宴。没法去,太尴尬了。但徐老师似乎很开心,对我说:“小赵组长,今天晚上,我请你吃饭。”
我说:“徐老师,那怎么可以,该是我请您才对嘛。”
他说:“我来请,我今天很高兴,你让我请你一次。”
我们去了宾馆最高处的餐厅,很高级。我有些忐忑,因为,这账单不能报销,对于徐老师,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我建议换一家,到外面去吃。
徐老师说:“我已经好多年没有好好吃一顿了。你知道,当年,我的工资,在上海吃个好饭店不难。”
他给我推荐了腓力牛排配芦笋和烤西红柿,法国红酒,自己则要了香煎鳕鱼配土豆泥,加香槟。他自嘲说,老了,吃不动牛排了。
他用餐速度颇快,频频举杯,优雅,从容。大概由于酒精,靠在卡座里,他的话多起来,像对着一个平辈知己,他似乎敞开了心扉。虽然语速还是那么缓慢,外加一点斟酌的停顿和语气词。
“我知道,多少年了啊,我把自己包裹在厚厚的外壳里,不让别人接近,因为我觉得,这样别人才伤害不了我。那个,我,我得了天花,毁了容,我是接受不了的,我知道,我关起了一扇门……也许是上帝关了我的一扇门,谁知道呢。东坡先生说,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人生一场大梦,那么,就当是一场梦吧,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好好保我爷娘的平安,再不让他们有什么差错。……你说反右?我当然不信那些同事会有好结果,历史的祭坛上,摆满了因言获罪的人头。我出了事情,我爷娘也要死的。”
窗外,灯火灿烂,霓虹灯闪烁,远处,一条大河在夜色里泛着粼粼波光。连绵的屋顶涌向地平线尽头,消失在橘黄色的光里。
他又要了一杯酒,继续说下去:“但我,不是唯一包裹在厚外壳里的人。时间久了,那外壳就长在了身上,拿不下来。在你们眼里,我只是那个有很多笑料的好好先生。然后,我也接受了我一辈子是那个,嗯,你们说的,麻工。”
“徐老师,真的对不起,您知道,我那一次不是有意的。”
“我知道我知道,小赵,我很明白。”
是啊,我们都几乎忘记了,他是绝顶聪明的人。
可是,他今天的表现,似乎与他一向的表现不符。
“你说今天,哈,今天,是啊,我得解释。自从我有了女儿,我变了很多。她是天使,让我重新找到年轻时的我。我意识到自己不能延续过去的我,我有对于她的责任。我,要让她知道,她的父亲,是一个对家庭,对正常的人生、对社会负责的男人。我必须是这样一个人,才值得她敬重,才是她合格的父亲。
……是的,你说得对,情怀,就是这个词。这听起来有点,北方人怎么说,矫情。人们不谈这个词很久了,我忘记这个词更久。”
好几次,我不知道怎么接话。我突然觉得自己不认识他了。对面的银发依旧,但在我心里,他已经全然地换了一个他。
上甜点的时候,他把自己那份推到我面前,说糖太多,他吃不了。
回到单位,我师傅倒也没怎么说我。徐老师的饭钱,我拐弯抹角地给他补上了。过了一段时间,鉴定会的事情就淡忘了。
有一天,徐老师没来上班,打了电话来,说是病了,言语中充满歉意。这一病,就是三个星期。毕竟,70岁的人了,恢复起来没那么快。他再来上班的时候,我看得出,还是虚弱。好在上班也没太多事情。有时候,阳光下,他打起了盹。
过了一段时间,师傅叫我到他办公室去,开门见山对我说:“老徐这个事情,要解决。到了年底,我们就不能再聘他了。”
“可是,师傅,他对我们很有用,有他在,我们能少走很多弯路。况且他需要这个工作,他女儿还小,家里就靠他赚钱。他说明年想给女儿买个雅马哈电子琴。”
“赵一鸣,我怎么教你来着?做了领导,就要考虑全局。什么是全局?老徐过七十了,再做下去,你是要让他倒在工作岗位上?真在我们这里出事,他老婆闹过来,你养她们一辈子?”
我无言以对。是啊,年纪大了,有些事情很难说。老话讲,五十六十,一年不如一年;七十八十,今天不知明天。真出事,说不定就是一大堆麻烦,这都是有前车之鉴的。
师傅放低了声音:“再说,这件事情,是肖副厂长关注的,你明白吗?我们,要留也是留不住的。”
肖副厂长就是打鸡血的肖扬。他是老厂长的同乡,赶上好时光,熬上了副厂长。
这样,到了年底,就由我师傅,还有我,请徐老师在老正兴饭馆吃了个饭,然后,不无抱歉地告诉他,明年,我们就不再聘他了。
他似乎早就知道。三个人有些尴尬地吃完饭,我记得响油鳝丝和八宝鸭几乎没动。
他和我们握了手,踽踽走出饭店。我在他身后,看他的身形似乎佝偻了下去,有些心酸。
(未完待续)
或者留一个开放式的结局,由各位朋友续上一个结尾。
岁月忽忽,人生易老,转眼之间,麻工就过了知天命的年龄。就在大家以为麻工“注孤身”的时候,不知是谁做的媒,麻工忽然宣布要结婚了。这件事情,成了单位的大事,家属区的盛典。厂里给配了一间房,好多女人来帮忙布置婚房,厂里小食堂的厨师自告奋勇义务加班,为麻工操办酒席。
新娘是嘉兴农村的,三十岁不到,模样端庄,身体健壮。私下里,各班组都会借这个话题说些荤素搭配露骨的玩笑话,到今天应该够得上女士们向法庭控告性骚扰。麻工结婚那天,很多人都随了份子,到食堂吃流水席。
晚上,新房热闹极了,一群群孩子来讨喜糖吃。麻工让孩子们排队领喜糖。好些孩子领完喜糖,又排到队尾再领一次。如此周而复始,麻工终于认出了几个,便笑眯眯地发了糖,说:下次不给啦。
一年多以后,麻工女儿出生。从此,麻工开朗起来,尤其提到女儿,他会描述女儿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语,乐此不疲。他像是个慈爱的爷爷。也难怪,老来得女嘛。
没多久,麻工就光荣退休了。当退管会和厂工会敲着锣鼓家什“咚咚锵咚咚锵”把光荣退休的喜报送到麻工家里时,据说麻工流了很多眼泪。弄得送喜报的人也一起流了眼泪。麻工低调、谦让、隐忍,但流眼泪却是没人看见过的,即使被派出所抓去那次,所有故事版本都没说他流了眼泪的。
麻工媳妇没有户口,进不了厂里上班,孩子又小,加上国家物价改革闯关,物价涨得厉害,很多人抢购草纸和肥皂,渐渐地,麻工高工资优势没有了,日子过得不像以前宽舒了。
但他很快又被返聘,去了厂里的技术情报所,做国外技术资料的翻译收集工作。那时改革开放,国外进来的资料越来越多,懂外文的太少,通外语又懂技术的更少。返聘减缓了退休对麻工造成的不适和冲击,保证了他的收入来源,可谓一举两得。
麻工六十五岁那年,技术情报所已经来了不少新近毕业的大学生,厂里动员麻工回家养老。
据说,麻工去找了当时快要离休的老厂长,老厂长说,要不,到新成立的民品部吧。也不用做什么,帮伊拉把把关。他娘的,这几十年,人家巴不得天天碰到俺,侬天天绕着俺走。这不,俺要退了,来找俺了。也怪俺,应该早点想到,侬的资格,这个这个,做个副总师,啥人敢有意见?别怪俺啊,俺这里道歉,道歉了。
所谓民品部,是厂里把几个军工车间撤掉后新成立的部门。当年百万大裁军,军工条线下马了大批项目。我们单位的好几个车间也不再有军工计划了。厂房、设备、训练有素的技术工人都在,厂长脑袋一拍,造民品,先造百年都使不坏的电风扇。品牌嘛,就叫“飓风”。由电风扇开始,陆续引进了电动工具、大客车等等产品。
虽然是大材小用,但麻工还是非常高兴地去报到了。
4.
我调到民品部,是随我师傅一起过去的。
我师傅也是本单位一牛人。有一次师傅带我出差,路过杭州灵隐寺,指着观音菩萨背后的一对烛台说:这是我爷爷捐的。我一看,果然写着普陀善男朱葆三等字样。
我师傅长啥样?你百度一下朱葆三,照片上啥样子,他孙子就基本那样。师傅很会打扮,据说,文革期间,小开派头不改,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依旧。他这样一个人,这么多年没有大灾大难,牛不牛?
师傅调任民品技术部长,许我一个组长的职位,不高不低,但对我这个年纪,算是脱颖而出。好巧不巧,我成了麻工的领导。
一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成了麻工的顶头上司,何德何能?麻工的同辈中,有已经成了工程院院士的。说实话,我心里是有些惶恐的,我想,是师傅要栽培我,故意放这么重量级的人物在我这里。
所以,我是真心想请教麻工的。我想先和他谈谈。
我走到他桌旁,恭敬地说:“麻工,您可以到我这里来一下吗?”
一办公室的人都在,可怕的安静,安静得能听见心跳呼吸。奇也怪哉,要出大事啊,有什么不对吗?
麻工白皙的脸涨得通红,那些麻点颜色更加深了。
我猛醒,麻工本不姓麻,是姓徐的。当面,大家是称他徐工的,或者,徐老师。这是最最基本的尊重和礼貌。
但是,多年来,我的耳边,提起他,总是“麻工”。
大错已经犯下,我不知如何是好,浑身燥热。刚到一个新地方,我就闹笑话,我该怎么补救?我语无伦次:“我,我不是这个意思,我,徐老师,我……”
想不到他马上恢复了常态,对我说:“哎,小赵组长,我马上过去,马上过去。”
我真的花了很长时间来弥补我的过错,让他相信我不是轻狂小人。他也慢慢接受了我,所以后来,居然有种忘年交的感觉了。
大概是半年以后,我师傅派他和我一起去外地参加一个科研成果鉴定会。说是外地,其实也就刚刚出了上海。开鉴定会需要有资质的专家出席,徐老师出席,一则算作高级专家,二来,召集单位会根据不同的专家资质发放劳务费,我呢,正好学习学习,挺合适。
鉴定会开始,按照流程,专家们挨个发言,基本原则是大处肯定,小处抓错。这是规矩,大家都懂。庆功宴会一开,野生甲鱼大闸蟹一吃,睡一觉,第二天召集单位送去名胜古迹转转,晚上到宾馆发放劳务费,整个事情就结束了。
但发言到了徐老师那里,调调不对了。他提出了一些研制者无法回答的问题,最后干脆说,他怀疑某些试验结果的可重复性。
这是要推翻科研成果啊!
我没法阻止徐老师,我的资历和地位太低。但我觉得,徐老师这样做,肯定会有不妥的地方。通常,这种事情各单位都是互相帮衬的。
最后鉴定结论部分体现了徐老师的意见,但对方老总的脸色非常难看。徐老师这样一来,以后我师傅就难办了。
晚上我俩就没去庆功宴。没法去,太尴尬了。但徐老师似乎很开心,对我说:“小赵组长,今天晚上,我请你吃饭。”
我说:“徐老师,那怎么可以,该是我请您才对嘛。”
他说:“我来请,我今天很高兴,你让我请你一次。”
我们去了宾馆最高处的餐厅,很高级。我有些忐忑,因为,这账单不能报销,对于徐老师,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我建议换一家,到外面去吃。
徐老师说:“我已经好多年没有好好吃一顿了。你知道,当年,我的工资,在上海吃个好饭店不难。”
他给我推荐了腓力牛排配芦笋和烤西红柿,法国红酒,自己则要了香煎鳕鱼配土豆泥,加香槟。他自嘲说,老了,吃不动牛排了。
他用餐速度颇快,频频举杯,优雅,从容。大概由于酒精,靠在卡座里,他的话多起来,像对着一个平辈知己,他似乎敞开了心扉。虽然语速还是那么缓慢,外加一点斟酌的停顿和语气词。
“我知道,多少年了啊,我把自己包裹在厚厚的外壳里,不让别人接近,因为我觉得,这样别人才伤害不了我。那个,我,我得了天花,毁了容,我是接受不了的,我知道,我关起了一扇门……也许是上帝关了我的一扇门,谁知道呢。东坡先生说,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人生一场大梦,那么,就当是一场梦吧,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好好保我爷娘的平安,再不让他们有什么差错。……你说反右?我当然不信那些同事会有好结果,历史的祭坛上,摆满了因言获罪的人头。我出了事情,我爷娘也要死的。”
窗外,灯火灿烂,霓虹灯闪烁,远处,一条大河在夜色里泛着粼粼波光。连绵的屋顶涌向地平线尽头,消失在橘黄色的光里。
他又要了一杯酒,继续说下去:“但我,不是唯一包裹在厚外壳里的人。时间久了,那外壳就长在了身上,拿不下来。在你们眼里,我只是那个有很多笑料的好好先生。然后,我也接受了我一辈子是那个,嗯,你们说的,麻工。”
“徐老师,真的对不起,您知道,我那一次不是有意的。”
“我知道我知道,小赵,我很明白。”
是啊,我们都几乎忘记了,他是绝顶聪明的人。
可是,他今天的表现,似乎与他一向的表现不符。
“你说今天,哈,今天,是啊,我得解释。自从我有了女儿,我变了很多。她是天使,让我重新找到年轻时的我。我意识到自己不能延续过去的我,我有对于她的责任。我,要让她知道,她的父亲,是一个对家庭,对正常的人生、对社会负责的男人。我必须是这样一个人,才值得她敬重,才是她合格的父亲。
……是的,你说得对,情怀,就是这个词。这听起来有点,北方人怎么说,矫情。人们不谈这个词很久了,我忘记这个词更久。”
好几次,我不知道怎么接话。我突然觉得自己不认识他了。对面的银发依旧,但在我心里,他已经全然地换了一个他。
上甜点的时候,他把自己那份推到我面前,说糖太多,他吃不了。
回到单位,我师傅倒也没怎么说我。徐老师的饭钱,我拐弯抹角地给他补上了。过了一段时间,鉴定会的事情就淡忘了。
有一天,徐老师没来上班,打了电话来,说是病了,言语中充满歉意。这一病,就是三个星期。毕竟,70岁的人了,恢复起来没那么快。他再来上班的时候,我看得出,还是虚弱。好在上班也没太多事情。有时候,阳光下,他打起了盹。
过了一段时间,师傅叫我到他办公室去,开门见山对我说:“老徐这个事情,要解决。到了年底,我们就不能再聘他了。”
“可是,师傅,他对我们很有用,有他在,我们能少走很多弯路。况且他需要这个工作,他女儿还小,家里就靠他赚钱。他说明年想给女儿买个雅马哈电子琴。”
“赵一鸣,我怎么教你来着?做了领导,就要考虑全局。什么是全局?老徐过七十了,再做下去,你是要让他倒在工作岗位上?真在我们这里出事,他老婆闹过来,你养她们一辈子?”
我无言以对。是啊,年纪大了,有些事情很难说。老话讲,五十六十,一年不如一年;七十八十,今天不知明天。真出事,说不定就是一大堆麻烦,这都是有前车之鉴的。
师傅放低了声音:“再说,这件事情,是肖副厂长关注的,你明白吗?我们,要留也是留不住的。”
肖副厂长就是打鸡血的肖扬。他是老厂长的同乡,赶上好时光,熬上了副厂长。
这样,到了年底,就由我师傅,还有我,请徐老师在老正兴饭馆吃了个饭,然后,不无抱歉地告诉他,明年,我们就不再聘他了。
他似乎早就知道。三个人有些尴尬地吃完饭,我记得响油鳝丝和八宝鸭几乎没动。
他和我们握了手,踽踽走出饭店。我在他身后,看他的身形似乎佝偻了下去,有些心酸。
(未完待续)
或者留一个开放式的结局,由各位朋友续上一个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