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肇嘉浜路改造之前,好像是8几年,有段时间突然流行起集邮。我记得第一次去那里是跟一个舅舅坐49路去的。舅舅正在跟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学英语,在车上旁若无人声情并茂字正腔圆地说"today is Sunday"什么的。下车走几分钟就到了。那时候肇嘉浜路中间是很宽的绿地,两边是车道。集邮市场就在一段绿地里,好像靠近小木桥路。人很多,一些人坐在边上,一路摊开他们的邮票册,更多人走来走去看。有各时期的邮票,文革票,纪念票,特种票,还有外票(外国邮票)。印象很深的是一套印刷精美图案漂亮的朝鲜邮票,舅舅说那不值钱的。除了邮票,还有各种币(没有家园币),还有古币,最多的好像是什么通宝。我从来没在那里买过任何邮票,光看看就很高兴。

图片来自:http://cjiyou.net/html/2018-06/475347.htm
应该是靠近瑞金医院那里,这个邮票市场还在吗?
手上还有几本收集的邮票,反正现在也没有了兴趣,拿去变现
 
有很多这样的老公寓。我记得威海路上的太阳公寓,我上中学的时候,经常和一帮野蛮小ju一到,去太阳公寓玩一种类似现在的彩弹大战的游戏。小朋友一人一根橡皮筋当枪,发射纸做的子弹。子弹弹在身上倒还好,打在脸上就很痛,打到眼睛就危险了。我用硬纸板做一个面具带着,被一帮小册老说"赖急皮",把我抓住抢掉面具。太坏了。
威海路是上海电视台啊,Four Seasons也在那里。不知道你说的太阳公寓还在不在。。。上次回国去南京西路静安寺逛街,又看到了常德公寓,张爱玲故居,满满的都是故事。。。
 
威海路是上海电视台啊,Four Seasons也在那里。不知道你说的太阳公寓还在不在。。。上次回国去南京西路静安寺逛街,又看到了常德公寓,张爱玲故居,满满的都是故事。。。
太阳公寓在茂名路和陕西路之间的那一段威海路上,边上有静安区第二体育场。
 
那时我还去鬼市,在福佑路,现在变成黄浦区了,呵呵。
早上5点不到就开始,用手电筒,
古玉,铜镜,现在还在。

那时,大学刚毕业,最大目标就是迅速赚到4万元,(当年的工资,不吃不喝,需要40年)
买一套吴中路附近的房子,给女朋友家里有个结婚的理由。

正因为有这种冲动,国营单位只做了3年,不管党委的再三挽留,再三劝入党,
毅然决然地去外资企业了。

上海区域行政版图上已经消失了好几个区,南市,卢湾,闸北。
学生时代经常去福佑路买圣诞卡,和同学交换,现在每逢过年我如果在上海,会去那里买过年的装饰品。元宵节去城隍庙看灯会。
A396F758-A578-49A3-881E-0A8CFD261A7A.jpeg7CE97664-011A-4E1E-8934-49C15ED10493.jpeg
 
最后编辑: 2020-01-19
这篇有关徐汇区的规划文章很赞,正好贴过来分享一下:)

ZT:2020年怎么干/
徐汇区长方世忠:西岸与衡复,为建设全球卓越城市赋能

东方网记者王佳燕1月17日报道:一边,浦江之滨,艺术元素和人工智能产业点燃了西岸的澎湃活力,全球城市的卓越水岸建设一日千里;另一边,梧桐深处,历史与人文的香气蒸馏出衡复风貌区独特魅力,全球城市的衡复样本呼之欲出。人代会期间,市人大代表,徐汇区委副书记、区长方世忠作客东方网现场演播室,落笔西岸和衡复地区建设,勾勒出两道不一样的风景线。

上海西岸是“上海2035”总体规划中承载全球城市核心功能的高品质中央活动区。方世忠代表说,徐汇在西岸地区确定“人工智能(AI)+艺术(ART)”双A战略,聚力打造全球城市的卓越水岸。

去年,法国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与西岸美术馆五年的展陈合作项目引来世界瞩目,“项目为助力上海打造世界艺术之发挥了很大作用,不仅让中国看到了世界,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

另一边,西岸传媒港、西岸智慧谷、西岸金融城三个核心项目的建设如火如荼,“将以该地区培育百亿级、千亿级的艺术传媒、人工智能、科技金融特色产业集群。”

方世忠说,西岸传媒港已基本建成,目前引入了央视的长三角总台和上海总站,推动传媒、科技和艺术的融合发展,打造“艺术传媒的旗舰项目”。西岸智慧谷及其标志性建筑西岸国际人工智能中心“双子楼”正在加紧建设中,目前已引进了微软亚洲研究院、上海期智研究院、华为鲲鹏中心、树图区块链研究院、阿里新零售创新中心等16家人工智能龙头创新企业和机构,打造人工智能的“垂直硅谷”。

西岸金融城正蓄势待发。“我们希望能比肩纽约哈德逊广场和伦敦的金丝雀码头,打造全球数字货币中心,构建 ‘一城一带一极’上海金融中心新版图。”方世忠说。此外,西岸地区也同时注重5G等基础设施完善和公共环境品质提升,以提升西岸的凝集力、辐射力、创新力、影响力。“让我们的上海西岸真正成为不仅有高颜值,而且有文艺范;不仅拥有黑科技,而且拥有硬实力。”

打造全球城市的衡复样本

衡复风貌区是上海中心城区规模最大、优秀历史建筑数量最多、历史风貌格局最完整的风貌区。去年,夏衍旧居、草婴书房、衡复风貌馆、衡复艺术中心等相继建成开放,成为展示海派文化风貌的重要公共空间。武康大楼、永嘉新村等一批示范项目也为衡复风貌区添彩增色。“武康大楼通过架空线入地、合杆整治,露出了美丽的‘素颜’;永嘉新村通过社区治理,成为居民‘家门口的会客厅’。”

方世忠说,今年,徐汇将围绕“两区一厅”,持续推进风貌保护和活化利用,努力实现建筑是可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公园是最宜休憩的、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围绕打造“可漫步历史街区”,将持续加大优秀历史建筑的成片修缮,推动包括店招店牌、灯光广告、景观小品等城市家具的设计,以高安路试点风貌治理、保护活化的示范街区。

围绕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持续深化“建筑可阅读”工作。方世忠表示,在去年建筑可阅读二维码全覆盖的基础上,今年将进一步推动智慧旅游导航的服务内容,包括线下旅游景点的打造和文旅线路的开发。“我们希望让更多的游客到街区里来,在见人见物见生活的过程中,真正体验梧桐深处的老房子的故事,来留住上海的城市记忆。”

围绕打造“城市文化会客厅”,徐汇将持续推动重点文化项目的打造,建设展示海派电影、文学、音乐、阅读等的公共空间。方世忠透露,黑石公寓作为音乐公共空间,定位与上音上交功能互补,有望年内推出。徐家汇公园内的小红楼百代唱片馆今年也将开放。此外,中心城区最大的一个阅读空间——上海之光徐家汇书院将于年底建成,预计明年春季开放。夏衍旧居、老房子艺术中心即将二次提升,打造著名文学家、电影艺术家的生活馆等。
 
那里是静安区体校,室内游泳池。因为在南京路成都路口有个露天游泳池,叫新城游泳池,俗称"大新城",于是体校的那个泳池就被叫做"小新城"。

南京路成都路口的新城游泳池我小时候好像去过一两次。我小时候去的最多的游泳池在南苏州路圆明园路,大学时代就拆了,后来和同学去过几次虹口游泳池,离虹口足球场很近。
 
刚刚搜了2020怎么干黄浦区版!

2020怎么干/黄浦区长巢克俭:建设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黄浦要做标杆。

东方网记者王玲、汪伟秋1月18日报道: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0年上海要建设国际性的文化大都市。市人大代表、黄浦区区长巢克俭在作客东方网人代会现场演播室时表示,黄浦区旅游资源丰富,作为上海的中心区域, “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我们要做标杆和核心。”

市人大代表、黄浦区区长巢克俭。汪伟秋摄。

2020年上海要建设国际性的文化大都市,做深做精黄浦江游览、建筑可阅读、看大戏游上海等文旅服务。巢克俭介绍说,大家耳熟能详的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和红色文化,很多都扎根于黄浦。这两年,黄浦区在演艺大世界周边22个剧场加26个演艺新空间,希望将来发展成为“东方百老汇”,让更多新的剧目首演首秀落地。演出内容要迎合不同年龄的人群,尤其要吸引作为消费主体的年轻人的兴趣。

在谈到建筑可阅读时,巢克俭表示,我们在保护建筑的同时,关键要赋予老建筑以新生命。“以金融机构入驻的外滩老建筑为例,原来是不对市民开放的,现在我们通过网上预约,每天可以安排一些市民去参观。比如浦发银行大厅,里面有优美的壁画、大理石的柱子。市民游客通过扫描二维码,就能知道每幢楼里曾经发生的故事。”巢克俭表示,建筑可阅读,城市就更加有温度。

此外,黄浦区尤其注重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目前正在推进一大纪念馆的建设。
 
注意时间差和空间差。80年代的上海成都路再往南一点,碰到肇嘉浜路。我说的集邮市场也在肇嘉浜路上,却是靠近太原路的。中间的这一点距离,要坐十来站公交车。在当时,这个距离算很远了。
我记得以前瑞金医院附近的肇嘉浜路绿化带里,也有设摊交流邮票的,不过规模不大
 
《有普希金像的街角》
-摘自陈丹燕《上海的风花雪月》
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在岳阳路上的十字路口,有一个小小的街心花园,街心花园的中央,有一座普希金的铜像,那是从前沦落到上海来的白俄竖起来的,不过在我出生以前,他们中的大多数已经在1949年逃到外国去了。他们住过的房子,俄式的,还在那里,红色的、有着白漆斑驳的窗子,门楣上还有一百年以前的石头浮雕,半圆的灰色石头上,雕着有藤蔓的叶子和花。”

“街心花园里的普希金雕像。去看它的最佳时刻是冬天雾湿的夜晚。上海的冬夜多雾,将一切暗暗打湿,路灯光变成蒲公英般的白色光球。远远可以看到枯枝间的青铜雕像因为潮湿而发亮的鼻子。那样的夜晚街心花园四周寂无一人,令人恍惚。”
 
《怀旧的理由》
-陈丹燕

配乐:
久石让《天空之城》
演奏:香港管弦乐团

要是有时间到上海的那些旧大楼、旧公寓里走一走,哪怕你不认识什么人,就走进门厅,穿过原来有信箱的过道,沿着公用的楼梯往上走,上去的时候走楼梯,下来的时候用大楼的电梯,也许就会体会到,为什么说上海人喜欢怀旧。

挑一个阳光迷蒙的中午,到外滩附近的老楼里去看门厅里的信箱大阵。老式的红色大楼从外面看,真的像是一个老将军,纪念日的时候又穿上了军服。走到里面,阳光斜斜地跟进来,照亮了地板和廊柱,上面还雕刻着巴洛克式的花纹呢,里面嵌满了陈年的灰尘。

也可以走到从前张爱玲在静安寺边上的公寓里,去看那里的电梯。五十年前的电梯,听说从来没有换过,是老的奥斯丁。电梯还是走得很稳,只是如果你是在楼上的话,你看不到电梯正在几层楼,因为电梯的显示还是从前的样子,像半个钟面,每一层楼,在钟面上都有一个小红点表示着。一根红色的铁针在电梯上下着的时候,随着它的上升,慢慢地指到二楼、三楼。

我有一个朋友,最喜欢在初冬的雾夜,街上的人静下来以后,自己骑着自行车在老城一带慢慢逛,他说,那时候,夜色把老房子的颓败掩住了,雾模糊了好多东西,他觉得自己好像是走在几十年前的上海,一切都是新的,好的,美丽的。他就是那一类上海怀旧的年轻人,心里满是为自己故乡而起的沧桑。他们当然也知道怀念租界时代是不对的,于是他们不说这个词,他们说“1930年代”。
 
《上海法国城》
-陈丹燕

配乐:
卡侬

从淮海中路和复兴中路交界的申申面包房出发。这是当时法国租界里最重要、也是最美丽的两条马路。在法国和西班牙四处可见的梧桐树,一直伸向马路的尽头。我们在面包房买了早上新出炉的法式小羊角面包,那种小羊角面包柔软而微甜,是住在附近的欧化的上海人爱吃的早点。那是1930年代的法国人传下来的配方,还是上海人凭着记忆学习的呢?

从申申面包房出来,向第二个弄口去,走进一条在上午很安静的上海弄堂。在弄堂的底部,夹杂在各种呆板的灰色的建筑里,有一栋完全不同的南欧式样的房子,有红色的瓦顶,窗子的两边,有藤蔓般卷曲而上的柱子,小而细长的、深陷在墙里的窗上,那就是上海已经有了一百多年历史的老房子,法国城的遗迹,西班牙式的房子。

从那个院落出来,再向西走,可以在十分钟内到另一条安静的马路,像英国一样有那种来历不明的雾,或者纽约天阴起来像一大块铁,上海也是一个阳光不多的城市,常常是灰色的。这条武康路,像一只灰色的袜子一样。那里,你可以看到另一些西式的房子,小小的、突出的铸铁阳台上,攀满了微微发红的常春藤,带着真正古老的欧洲情调,江河日下的精致。它又有一种远在东方的奇异气氛:陈旧、隐秘和被遗弃的东方式的多愁善感,这是欧洲那些被精心保护的老房子所无法表达的。

上海的夜晚常常是有雾的,空气潮湿的,也许是一种特别的诗意,也许是由于大气污染,也许是大城市人口拥挤的关系。法国城没有明亮的路灯,路灯在梧桐树叶里暗淡地照亮着近旁的东西。
 
《2008-2015,街道再八年记》
-陈丹燕

配乐:
<November >
有乐队伴奏的小提琴独奏
演奏:上海交响乐团

武康路现在已是上海地方法规中法定六十四条永不拓宽街道中的一条,这样的马路受上海地方法规保护,永不可拓宽,不可改造,当然也不可拆除。经历多年大规模的旧城改造,上海终于认识到保护家园与家园记忆的重要性,上海人终于开始保护自己的故乡感。对在城市里生活的人来说,一条从小看熟的街道,一栋日日经过的房子,一股中午烧饭散发的气味,就是故乡。至今,人们终于认识到自己心理的强大—很少有人能经受住转眼不再认识自己家乡的考验,人们也终于认识到自己的脆弱-人们需要生活在一个有记忆的城市,需要不在心理上迷失。大家终于发现,那些年,激动人心的城市变化过于剧烈,以至于每年都要修订新版上海地图,这对生活在这里的人来说不是好事。

这个秋天武康路上积攒落叶供人欣赏秋意,曾引来不少报纸报道,它很快就成为这片历史风貌保护区里最核心的落叶景观道,不少人喜欢,称赞它,说这才是武康路。好像武康路有某种特权,它就应该与众不同,它就应该呈现出与历史连接的文化情调。

沿街走过去,看到一家小小的定制服装店,橱窗里静静吊着一条驼色羊毛旗袍,盘纽精良,腰身宽松,它终于恢复了闺秀旗袍曾有过的从容与内秀,不再标榜旗袍紧身与露大腿的旧上海式性感。它其实衬托出的,是一个上海街区的审美准则。
 
《2008-2015,街道再八年记》
-陈丹燕

配乐:
<November >
有乐队伴奏的小提琴独奏
演奏:上海交响乐团


武康路现在已是上海地方法规中法定六十四条永不拓宽街道中的一条,这样的马路受上海地方法规保护,永不可拓宽,不可改造,当然也不可拆除。经历多年大规模的旧城改造,上海终于认识到保护家园与家园记忆的重要性,上海人终于开始保护自己的故乡感。对在城市里生活的人来说,一条从小看熟的街道,一栋日日经过的房子,一股中午烧饭散发的气味,就是故乡。至今,人们终于认识到自己心理的强大—很少有人能经受住转眼不再认识自己家乡的考验,人们也终于认识到自己的脆弱-人们需要生活在一个有记忆的城市,需要不在心理上迷失。大家终于发现,那些年,激动人心的城市变化过于剧烈,以至于每年都要修订新版上海地图,这对生活在这里的人来说不是好事。

这个秋天武康路上积攒落叶供人欣赏秋意,曾引来不少报纸报道,它很快就成为这片历史风貌保护区里最核心的落叶景观道,不少人喜欢,称赞它,说这才是武康路。好像武康路有某种特权,它就应该与众不同,它就应该呈现出与历史连接的文化情调。

沿街走过去,看到一家小小的定制服装店,橱窗里静静吊着一条驼色羊毛旗袍,盘纽精良,腰身宽松,它终于恢复了闺秀旗袍曾有过的从容与内秀,不再标榜旗袍紧身与露大腿的旧上海式性感。它其实衬托出的,是一个上海街区的审美准则。
我怎么记得陈丹燕曾经在上海电台客串过,朗读自己的作品。也可能记错了。
 

注册或登录来发表评论

您必须是注册会员才可以发表评论

注册帐号

注册帐号. 太容易了!

登录

已有帐号? 在这里登录.

Similar threads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