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航行了好几天,穿过赤道,进入南美,到达南半球的第一个上岸点-萨尔瓦多。这美洲大陆的地名实在是有点坑爹,同名的地方太多,当时看行程的时候,中美洲那个叫萨尔瓦多的国家正跟民国断交,在网上很有存在感,开始一下子还有点纳闷,不是去南美吗,怎么又弄到中美洲了,上次就是因为没法弄到尼加拉瓜的签证而放弃了,这次特意避开中美洲,不会又搞错了吧。其实这个萨尔瓦多是巴西最早的首都,也是当年葡萄牙人最早踏足巴西的地方,现在是巴伊亚州的首府。南美几乎是西班牙语的天下,唯独最大的巴西说的是葡萄牙语,Salvador在葡萄牙语中的意思是救世主。
萨尔瓦多古城在1985年被收入世界遗产名录,至今仍保存着16世纪欧洲城市建设布局。从海边看去,古城高高在上,与新城高差达80米,我们通过巴西最出名的人工景观——拉塞尔达电梯(Elevador Lacerda)进入古城。该电梯原本有一个非常长的名字,根本记不住。它是由拉塞尔达家族两兄弟携力完成,兄弟俩一个是企业家出钱,一个是工程师出设计。所以在1896年,萨尔瓦多市政府正式改用拉塞尔达来命名这部电梯。巴西人工应该很便宜,进入电梯前有一个人收费,0.2里亚尔约3毛5人民币,还有一人专门开电梯。
自打欧洲殖民者来到新大陆之后,原先生活于此的土著就不那么纯粹了,加拿大专门有一个Metis来称呼当时欧洲人主要指法国人与印第安人的混血后裔。南美更是混得不行,曾经有一个同事是厄瓜多尔的,他自己笑称在南美找不到纯种的动物,谈笑间很自豪具有杂交优势。萨尔瓦多在这方面更进一步,除了欧洲人和本地土著外,还有后来居上的非洲人,三者溶为一炉,形成独特的巴伊亚文化。
16世纪中期,葡萄牙开创了近代的奴隶制度。葡萄牙人先是将非洲莫桑比克和安哥拉纳为殖民地,而后开始贩卖黑奴,利用黑奴垦殖美洲土地。到19世纪中叶,大约1800万西非、安哥拉和莫桑比克黑人被运进巴西。萨尔瓦多恰好处于非洲、南美和欧洲的三角贸易通道上,于是成为当年葡萄牙在大西洋中最重要的奴隶贸易口岸,也是新大陆上的第一个奴隶市场。当时的白人妇女人数很少,其居民多为黑奴后裔或被称为Mulato的黑白混血儿。如今萨尔瓦多是世界上最大的黑人城市,80%以上的人口具有黑人血统。教堂里的圣母玛利亚仪态端庄,神情慈祥,但却是黑人模样。天使也是有黑有白,目前还有所保留,没有塑造出一个圣子的黑人形象。
走出电梯,可以俯瞰海湾,四下环顾,都能看到教堂尖顶,据说周边有160多座教堂,多为殖民时期所建,附近最有名的当数萨尔瓦多天主教堂和圣弗朗西斯科教堂,萨尔瓦多市由前者得名,可见其影响力,后者以奢华而著称,内部装饰光黄金就用了300公斤,白银80公斤,瓷砖是从葡萄牙运来的。教堂的建造风格不是巴洛克式就是哥特式,石块铺就的街道,小广场一个接着一个,散发出欧风遗韵。进教堂需要买票,也是本地特色之一。
街道上警察非常多,可能治安不是太好,也许因为今天邮轮到达,游客较多,是否特别加强了警力就不得而知了。往回走再过萨尔瓦多天主堂时,广场上一大群人正在唱歌跳舞,动作有点像咱们的武术,乐器有点像二胡的样子,之前看过介绍,可能碰上了巴西黑人武术--巴西战舞。这种武术源自安哥拉,现代加入了表演成份,是一种将武术与舞蹈融为一体的艺术,在韵律十足的击鼓乐中,双方跳跃、出拳、飞腿,说是巴西国粹。回程没坐电梯而是体验了一把缆车,同样也是一人收钱,一人操作,更便宜,约二毛五分钱。在靠近码头的街道上,又碰到一个规模挺大的音乐游行,有点狂欢的样子,但没见化装,也听不懂,感觉就是锣鼓喧天,喜气洋洋。
石块铺就南欧影,木头刻出西非形,
教堂装饰金银耗,电梯沟通上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