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洛尼亚-乌拉圭
乌拉圭是南美洲很小的一个国家,位于潘帕斯草原,经济主要依赖农业出口,有南美瑞士之称,除了自然风光秀丽,人民生活富裕之外,在巴西和阿根廷两个大国中间游走也跟瑞士在法国和德国之间相似。乌拉圭和阿根廷本是西班牙的同一块殖民地,拉普拉塔河将两地分隔,经过各种合纵连横,远交近攻,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建国历史犹如南美版的战国时代。想我大中华,那台湾岛跟这有颇多相似之处,不知以后尘埃落定会是怎样一番光景。乌拉圭全国人口三百多万,其中约半数是在首都蒙德维迪亚,群雄逐鹿时,四千年来生活于此的土著查鲁亚人被赶尽杀绝,现在绝大多数都是欧洲殖民者后裔,转了一天确实没看见黑皮肤的兄弟。
船停靠在蒙德维迪亚,傍晚启程去布宜诺斯艾利斯,后天再回到蒙德维迪亚,实际上有两个白天在这里。今天下船包车,车比较大,好像是17座,一个司机还有一个导游,去了一个170公里之外的一个叫Colonia del Sacramento的小城,名字太长,意思是萨克拉门托的殖民地,简称科洛尼亚,与布宜诺斯艾利斯隔河相望,属世界遗产地。小城保留有500年历史的教堂,100多年的西班牙斗牛场,导游说是美洲最大的斗牛场,还有当年西班牙与葡萄牙作战的战场遗迹。司机只要不开车,手上就抱着一罐马黛茶,导游在美国生活了好几年,英语还不错,属于那种话唠型。据他说二战期间不少德国人定居此地,那些农场主很多是德国后裔,牛肉和大米出口中国,但一路上根本就没见过一块稻田。说该国人不爱吃水产,以肉食为主,平均每人每年要吃了五头牛。路上有不少挂着阿根廷牌照的车辆,他吐槽说这些人都是来乌拉圭淘金的,其实看车的样子应该有不少是来玩而非打工的。经过一些风力发电的地方,比新疆吐鲁番的规模差太远了,但导游说乌拉圭百分之八十的能源来自于风力发电,也有点存疑。
正是南美的初夏,骄阳似火,梧桐树叶遮盖了那石块铺就几百年的街道,微风吹过,偶有阳光洒向路面,色彩斑澜。当地居民或倚门而立,或靠墙而坐,一个壶在手上传递,那是他们在分享马黛茶,似乎没有什么事情会影响到他们悠闲的心情,就连边上的狗也都是懒洋洋的趴在地上,那管你旁边游人喧闹。怪不得导游说他退休会搬到这里来,的确是一个非常适合发呆的地方,如果没有游客就更加理想,坐在树下的长椅上,望着那奔腾的那普那塔河,与心爱的人一起,直到地老天荒。
以前坐的邮轮都是一周左右,这次三十多天时间是最长的一次,伙食也是最好的,像牛排这种东西属于比较平常的,几乎天天晚上的菜单上都有,所以下船都没有想要去吃的欲望,包括那著名的巴西烤肉在里约也没去尝试,准备留到后面的自由行。公主号的晚餐座位和和时间都是事先定好的,中间一直不变,邻桌两位是母子,时间长了也算熟悉了,母亲来自南非,儿子则在旧金山,喜欢旅游特别是邮轮这种懒人游,也去过中国不少地方,他们每次下船都是参加船上组织的活动,而且以品酒吃饭为首选,对吃喝很有心得,常跟我们推荐吃的喝的,每顿都唱酒,好几次跟服务员说酒拿错了,他们那个酒是按杯论的,见不着酒瓶子,每次都是服务生来道歉,确实错成什么什么的,实在是不佩服不行。这天晚上他们都没要主菜,说是白天跟团去了一个农场喝酒,中午牛排吃撑了,形容那牛排每块都巨大无比,比砖头还厚,口感很好。没吃过,想象不出来,看样子我们那个导游也不是完全放空炮,乌拉圭不太可能再来,后天回头也去试一下这种大块头的烤牛排。
殖民时代小城建,教堂风雨五百年,
邻里相处真惬意,马黛分享闲聊天。
乌拉圭是南美洲很小的一个国家,位于潘帕斯草原,经济主要依赖农业出口,有南美瑞士之称,除了自然风光秀丽,人民生活富裕之外,在巴西和阿根廷两个大国中间游走也跟瑞士在法国和德国之间相似。乌拉圭和阿根廷本是西班牙的同一块殖民地,拉普拉塔河将两地分隔,经过各种合纵连横,远交近攻,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建国历史犹如南美版的战国时代。想我大中华,那台湾岛跟这有颇多相似之处,不知以后尘埃落定会是怎样一番光景。乌拉圭全国人口三百多万,其中约半数是在首都蒙德维迪亚,群雄逐鹿时,四千年来生活于此的土著查鲁亚人被赶尽杀绝,现在绝大多数都是欧洲殖民者后裔,转了一天确实没看见黑皮肤的兄弟。
船停靠在蒙德维迪亚,傍晚启程去布宜诺斯艾利斯,后天再回到蒙德维迪亚,实际上有两个白天在这里。今天下船包车,车比较大,好像是17座,一个司机还有一个导游,去了一个170公里之外的一个叫Colonia del Sacramento的小城,名字太长,意思是萨克拉门托的殖民地,简称科洛尼亚,与布宜诺斯艾利斯隔河相望,属世界遗产地。小城保留有500年历史的教堂,100多年的西班牙斗牛场,导游说是美洲最大的斗牛场,还有当年西班牙与葡萄牙作战的战场遗迹。司机只要不开车,手上就抱着一罐马黛茶,导游在美国生活了好几年,英语还不错,属于那种话唠型。据他说二战期间不少德国人定居此地,那些农场主很多是德国后裔,牛肉和大米出口中国,但一路上根本就没见过一块稻田。说该国人不爱吃水产,以肉食为主,平均每人每年要吃了五头牛。路上有不少挂着阿根廷牌照的车辆,他吐槽说这些人都是来乌拉圭淘金的,其实看车的样子应该有不少是来玩而非打工的。经过一些风力发电的地方,比新疆吐鲁番的规模差太远了,但导游说乌拉圭百分之八十的能源来自于风力发电,也有点存疑。
正是南美的初夏,骄阳似火,梧桐树叶遮盖了那石块铺就几百年的街道,微风吹过,偶有阳光洒向路面,色彩斑澜。当地居民或倚门而立,或靠墙而坐,一个壶在手上传递,那是他们在分享马黛茶,似乎没有什么事情会影响到他们悠闲的心情,就连边上的狗也都是懒洋洋的趴在地上,那管你旁边游人喧闹。怪不得导游说他退休会搬到这里来,的确是一个非常适合发呆的地方,如果没有游客就更加理想,坐在树下的长椅上,望着那奔腾的那普那塔河,与心爱的人一起,直到地老天荒。
以前坐的邮轮都是一周左右,这次三十多天时间是最长的一次,伙食也是最好的,像牛排这种东西属于比较平常的,几乎天天晚上的菜单上都有,所以下船都没有想要去吃的欲望,包括那著名的巴西烤肉在里约也没去尝试,准备留到后面的自由行。公主号的晚餐座位和和时间都是事先定好的,中间一直不变,邻桌两位是母子,时间长了也算熟悉了,母亲来自南非,儿子则在旧金山,喜欢旅游特别是邮轮这种懒人游,也去过中国不少地方,他们每次下船都是参加船上组织的活动,而且以品酒吃饭为首选,对吃喝很有心得,常跟我们推荐吃的喝的,每顿都唱酒,好几次跟服务员说酒拿错了,他们那个酒是按杯论的,见不着酒瓶子,每次都是服务生来道歉,确实错成什么什么的,实在是不佩服不行。这天晚上他们都没要主菜,说是白天跟团去了一个农场喝酒,中午牛排吃撑了,形容那牛排每块都巨大无比,比砖头还厚,口感很好。没吃过,想象不出来,看样子我们那个导游也不是完全放空炮,乌拉圭不太可能再来,后天回头也去试一下这种大块头的烤牛排。
殖民时代小城建,教堂风雨五百年,
邻里相处真惬意,马黛分享闲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