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国家已经不能说实话了么?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你说的对,当时她开始写的时候,挺她和反对她的人,一半对一半吧。后来听说国外出版了,骂她的人就占大多数了。
不过,到现在为止,官方没说话,没有删除她的文章,也没有封她微博之类发声的通道,表现还算克制吧。
这个女人本来有机会让自己成为正义女神的。唉,可怜,这个智商还要出来混,好傻好天真。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估计方方写日记的时候只是记录自己经历了解的点点滴滴,时刻为国家着想的事情是那些伪君子做的事情,正常人不会这样
你说的对,当时她开始写的时候,挺她和反对她的人,一半对一半吧。后来听说国外出版了,骂她的人就占大多数了。
不过,到现在为止,官方没说话,没有删除她的文章,也没有封她微博之类发声的通道,表现还算克制吧。
 
最大赞力
0.16
当前赞力
100.00%
刚看了一个视频,是驻尼日利亚的大使向尼日利亚议长九十度鞠躬祈求原谅的。因为议长很关切三个尼日利亚人在广州被没收了护照,觉得这背离了中非友好的现状,看看政府发言人的评论吧,唯一的亮点是减轻来华黑人兄弟的经济负担,实际举措是减免这些黑人兄弟来华后隔离检疫的费用。看来言论自由的国度就是好,想说啥说啥,碰到尼日利亚这种国家,就原形毕露了。再看看方方,原来中国人还不如黑人的地位高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中青报大声疾呼:莫把批评者当敌人,接受异见是社会开明的标志
风光网 1周前

“雨下得好大,天色被水泡成昏黑。”
这是方方在她的新作《是无等等》每一部的开头,都用过的一句话,几乎是相同的词句,蕴藉深远。
她以此隐喻小说中特定的情境,但她没有想到的是,文学作品中着力渲染的氛围,有一天,会成为她生活的城市——武汉——的真实写照。
她更没想到,关于这场灾难的书写,会将她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
但有的书写无非逝川之水,有的则会成为历史的铭文。
/ 1 /
疫情发生后的最初几日,惊惧与不安、焦灼与痛楚相交织,方方与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很多人一样,经受着巨大的精神煎熬。
写小说是方方擅长的,但大灾来临时,与其让“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的艺术手段去“曲线”映射生活,不如用更贴近的日记来直面现实,反映现实。
因此,从正月初一开始,方方通过“日记”写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对于因疫情隔离在家里的人,文学在此时显得很无力。但记录下真实的场景和自己的想法,却是很重要的。”
于是,那些宏大数据下不为人知的细节,那些在模糊影像下残存的清晰,那些被喧哗掩盖的哭泣,那些在这场抗疫中最恳切的声音,得以被看到,被听到。
在最难熬的那段日子,她写道:“我们唯一的事,只能把这一切都扛下来。以前,我曾经说,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其后,在日记中,她追问过真相:“人们喜欢用沉默是金,表达自己的深刻。但这一次的沉默,是什么?我们是否还会面临同样的沉默?”
她也曾和记者表达过对一些特殊群体的担忧:“成年人,理智一点还算好,那些家庭有孩子的,或是有其他非新冠肺炎疾病的,那些必须时时用药的慢性病人,如白血病患者需透析的,还有那些被堵在城外的五百万回不了城的人的日子都很艰难,他们都在为疫情付出代价。”
面对疫情有朝一日的终结,她充满了悲悯:
“当有一天武汉‘解封'会数家欢喜数家悲伤,没有得病的市民大都会很高兴,毕竟自由了,但那些病亡家属,必然格外悲伤,灯火万家,独少一人。这种家破人亡的痛感只有自己知道。”
人类的悲欢哪会相通呢?除非你也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那是王维笔下兄弟相隔异地,佳节不得相见的思念,而“灯火万家,独少一人”这是兄弟、夫妻、母子阴阳相隔,永生不得见的怆痛。
这世道,之所以还让我抱有期待,是看到仍然有这些善良而理性的人在为之努力和忙碌。
对于隔离的建议,对于逝者信息的留存,对边缘人群的帮助,对于医护人员的相关保护,等等,与疫情相关的种种,都成了她关注的焦点。
因此,在痛心疾首之外,才有了她的诸多殷殷献言。
她说,“检验一个国家的文明尺度,从来不是看你楼有多高,车有多快,不是看你武器多强大,军队多威武,不是看你科技多发达,艺术多高明,更不是看你开会多豪华,焰火多绚烂,甚至也不看你有多少游客豪放出门买空全世界。
检验你的只有一条:就是你对弱势人群的态度。”
在这些朴素平易、如话家常的日记中,没有卖惨博同情,更没有浮夸矫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 。
亦如方方强调的那样:
“我不是挑刺,而是反思”。
“掉头回望,我们不是幸运者,我们只是幸存者。”
/ 2 /
18年前,中央电视台拍了一部《一个人和一座城》的纪录片,方方走到镜头前讲述自己的第二故乡,她打趣地说用武汉方言是无法表达“我爱你”的。
“我爱你”这三个字,皆被她力透纸背地写在作品里。一系列以武汉为背景的小说,其实都是她对故乡最深情的告白。
方方曾在记录片中为武汉写过撰稿词:
“把全世界的城市都放到我的面前,我却只熟悉它。就仿佛许多的人向你走来,在无数陌生的面孔中,只有一张脸笑盈盈地对着你,向你露出你熟悉的笑意。这张脸就是武汉。”
“古诗云,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武汉就是我的敬亭山。”
方方说过的这句话,也许可以成为她写那些日记的注脚之一。
方方1955年出生于南京,曾外祖父杨赓笙是国民党元老,外祖父毕业于日本庆应大学,伯祖父汪辟疆是一代国学宗师,父亲则是上海交通大学的高材生。
堪称“名门之后”的方方,并没有产生任何的优越感,但自少及长,“风骨”始终是其徽记。
方方2岁时举家搬迁到了武汉。从此,她在武汉这个被称作“九省通衢”的地方牢牢地扎下根。其后,她与这座城市休戚与共,她的一生都和武汉有了千丝万缕的牵绊。
方方的父亲去世早,哥哥们都在外地,家里的重担自然落在方方的肩上。
1974年高中毕业后,没上大学前,为了养家糊口,方方瞒着母亲当了4年的装卸工。
装卸工是社会最底层的工作。需要拉板车,扛大包,付出的不仅仅是体力和血汗,还有在一群男人中,她作为一个“异类”存在时,要承担被怪诞或怜悯的目光打量,被周遭的人误解甚至鄙视的难堪。

多年后,她回忆那段经历仍感慨万千:
“当年我是从一个纯粹知识分子生活的环境中突然被扔进社会的底层,感官上是很受刺激的。这4年,相当于上了一轮大学——社会的大学。这和下去深入生活是完全不同的。
从此后,便总觉得自己与底层百姓有一种血肉相联的关系。现在虽然来往的人群已经完全变了,但只要在生活,总归你能看到很多劳动的人民在为生存而奋斗——像我年轻时一样。”
被生活粗糙的颗粒磨砺过,负重的脊背被压弯过,因此,那些年,连同筋骨一起强健起来的,还有她的意志。
/ 3 /
4年后,她考入了武汉大学中文系, 毕业后分配至湖北电视台工作。
早年写小说稿费很低,那时的方方经常捉襟见肘,在湖北电视台做编辑的她曾给一些电视剧做“枪手”以维生:“不署名,很多电视剧都有参与。”
著名导演高群书就曾找到方方,让她去采访一些死刑犯。面对这个特殊群体,最开始,她也是有一些抵触情绪的,但最后心一横,还是去了。
于是,在20天之内,方方和13个死刑犯进行了对话与交流。

后来,她的声音、采访,以及她搜集的素材都被用在了电视剧中。
而这些珍贵的素材,在方方成为一名作家后,被她融汇在创作的作品中,这就有了她的《奔跑的火光》《闭上眼睛就是天黑》等小说。
1987年,方方以中篇小说《风景》一鸣惊人,不但获得了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还被评论界誉为拉开了“新写实主义”的序幕。
此后,她的《祖父在父亲心中》《埋伏》《落日》《乌泥湖年谱》等相继出版。
因为年轻时与最底层的工人有过在一起摸爬滚打的经历,所以,底层人的酸甜苦辣,老百姓的悲欢离合,对她而言,是熟悉的也是让她无限同情的,她觉得自己有责任来写他们,让这些世人很少了解的群体被关照,按照她的话来讲:“使命感是去不掉的。”
因此,她的笔触关注和聚焦的更多的是那些辗转于历史事件和生活窘境中的人,那些鲜活的,或卑微或无措、或挣扎不已或顺流而下的众生相,以及那些被现实倾轧,遭命运裹挟的人。

譬如在《风景》这部小说里,方方描绘的是以汉口的贫民区——河南棚子——为背景,一群逃荒者后代的艰难生活。
小说中有段描写令人心生戚戚:
“二哥站在坟边,望着满山青枝绿叶黑坟白碑,心里陡生凄惶苍凉之感。生似蝼蚁,死如尘埃。这是包括他在内的多少生灵的写照呢?一个活人与一个死者之间又有多大的差距呢?”
活者之艰,甚至消弭了生与死的界限,怎不令人痛彻心扉呢?
再比如她的《万箭穿心》 ,书写了一位女性的不幸遭遇,再现了一个小人物支离破碎、万箭穿心的精神世界。根据她的这部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于2012年上映,在豆瓣获得了8.6分的高分。
而她写于2013年的作品《涂自强的个人悲伤》中,则讲述了一个“蚁族”艰辛奋斗的悲剧故事。她笔下的涂自强苦苦奋斗了一辈子,到头来“他什么也没有得到”......
在这部书的封面上写着:“我就是他,他就是我,我们大家都是涂自强。”
很多人都能在主人公涂自强的镜像中看到自己际遇的折射。因此,她写的不是一个人,而是命运共同体下的每个人。
/ 4 /
除了写小人物,方方也致力于洞察生活的荒谬和人性的残缺,写知识分子理想的幻灭与坚守,探寻女性的悲剧之源......

在她的小说中,很少有英雄主义的壮怀激烈,也鲜有浪漫主义的唯美表达,有的只是泥沙俱下,有的只是烟火缭绕,以及老百姓为了生存而付出的辛劳与汗水,热血甚至生命。
40多年来,方方倾心于文学创作。但她从来不把自己当做一个一心面壁的苦行僧,更不会将写作当成一块封官进爵的“敲门砖”:“一个优秀的作家应该坚持为自己的内心写作。文学几千年来之所以有魅力,就是因为有许多作家按照自己的心灵去写作。”
2015年,方方实名揭露文坛黑幕,并公开表示“大不了不当作协主席”。甚至受到人身攻击和威胁时,她也没有退却。

当大多数人都心安理得地明哲保身时,她始终是一个敢怒敢言的表达者。
文过饰非的事情,她做不来;虽“白沙在涅”,却并不肯“与之俱黑”。
与做一个识时务的“俊杰”相比,她宁愿做一个“甘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愚者”。
这些年她的称谓在不断改变,但她始终强调“我本身还是一个作家” 。
也许,更令她自豪的评价,应该是:这是一个有风骨的作家。
俞敏洪在《在人生的更高处相见》中讲:“任何一个时代都有这样一批人,他们永远把精神的丰富与独立看得比任何东西都重,他们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但人间烟火只是他们通向更高精神的必经之路。”
/ 5 /
有人说,“如果人类无法感知物伤其类的切肤之痛,那么,我们作为人类活着的意义,将被彻底否定。”
她无意成为一个战士,但特殊时期的生活与现实把她衬托得像一个孤胆勇士。

歌者的歌,武士的剑,文人的笔,总该物当其用,但长啸的不能成为颂扬,凛冽的不能锈钝,端直的不能扭曲。
“君子佩玉,小人藏刀”。这一个月以来,当方方的日记在网上开始被更多的人拥戴和传播时,有人却阴阳怪气地说方方矫情,甚至指斥她散布的都是负面情绪。
无原则地将悲歌写成赞歌,这是她的底线不允许的事情。她只是在力所能及地呈现最底层的原生态,将被虚化的事实,被遮蔽的真相呈之众人面前。
字陈其义,文尽其情:有体察,有悲悯,有担当,有召唤。
一个作家对她的城市和国家的爱,无非就体现在那些看似平静,却充满隐忧的文字中,那些无能为力,却又不乏中肯与警醒的叙述里。
“文学固然消灭不了病疫,但写作的人必须有态度、有高度、有温度。”
在任何一场灾难背后,如果没有倾听和反思,没有修正和改进,那么,历史便会一次次重蹈覆辙。
这也正像《中国青年报》曾公开表明的态度:
“一个批评者,对于一个社会而言意义重大。他可以帮助警惕或规避可能存在的政策失误,也能抵消因为意见过于趋同而导致的独断和冒进。甚至,这样一个批评者能否存在,本身就是一个社会是否开明的评判标准。”
中青报甚至大声疾呼:“不要把批评者变成敌人。”
让常识让位于常识,让事实还原为事实,是这个世间应有的秩序。
对于她热爱的父母之邦,对于和她同呼吸共命运的父老乡亲,她只是一个心怀忧患,满含热泪的儿女。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中青报大声疾呼:莫把批评者当敌人,接受异见是社会开明的标志
风光网 1周前

“雨下得好大,天色被水泡成昏黑。”
这是方方在她的新作《是无等等》每一部的开头,都用过的一句话,几乎是相同的词句,蕴藉深远。
她以此隐喻小说中特定的情境,但她没有想到的是,文学作品中着力渲染的氛围,有一天,会成为她生活的城市——武汉——的真实写照。
她更没想到,关于这场灾难的书写,会将她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
但有的书写无非逝川之水,有的则会成为历史的铭文。
/ 1 /
疫情发生后的最初几日,惊惧与不安、焦灼与痛楚相交织,方方与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很多人一样,经受着巨大的精神煎熬。
写小说是方方擅长的,但大灾来临时,与其让“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的艺术手段去“曲线”映射生活,不如用更贴近的日记来直面现实,反映现实。
因此,从正月初一开始,方方通过“日记”写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对于因疫情隔离在家里的人,文学在此时显得很无力。但记录下真实的场景和自己的想法,却是很重要的。”
于是,那些宏大数据下不为人知的细节,那些在模糊影像下残存的清晰,那些被喧哗掩盖的哭泣,那些在这场抗疫中最恳切的声音,得以被看到,被听到。
在最难熬的那段日子,她写道:“我们唯一的事,只能把这一切都扛下来。以前,我曾经说,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其后,在日记中,她追问过真相:“人们喜欢用沉默是金,表达自己的深刻。但这一次的沉默,是什么?我们是否还会面临同样的沉默?”
她也曾和记者表达过对一些特殊群体的担忧:“成年人,理智一点还算好,那些家庭有孩子的,或是有其他非新冠肺炎疾病的,那些必须时时用药的慢性病人,如白血病患者需透析的,还有那些被堵在城外的五百万回不了城的人的日子都很艰难,他们都在为疫情付出代价。”
面对疫情有朝一日的终结,她充满了悲悯:
“当有一天武汉‘解封'会数家欢喜数家悲伤,没有得病的市民大都会很高兴,毕竟自由了,但那些病亡家属,必然格外悲伤,灯火万家,独少一人。这种家破人亡的痛感只有自己知道。”
人类的悲欢哪会相通呢?除非你也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那是王维笔下兄弟相隔异地,佳节不得相见的思念,而“灯火万家,独少一人”这是兄弟、夫妻、母子阴阳相隔,永生不得见的怆痛。
这世道,之所以还让我抱有期待,是看到仍然有这些善良而理性的人在为之努力和忙碌。
对于隔离的建议,对于逝者信息的留存,对边缘人群的帮助,对于医护人员的相关保护,等等,与疫情相关的种种,都成了她关注的焦点。
因此,在痛心疾首之外,才有了她的诸多殷殷献言。
她说,“检验一个国家的文明尺度,从来不是看你楼有多高,车有多快,不是看你武器多强大,军队多威武,不是看你科技多发达,艺术多高明,更不是看你开会多豪华,焰火多绚烂,甚至也不看你有多少游客豪放出门买空全世界。
检验你的只有一条:就是你对弱势人群的态度。”
在这些朴素平易、如话家常的日记中,没有卖惨博同情,更没有浮夸矫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 。
亦如方方强调的那样:
“我不是挑刺,而是反思”。
“掉头回望,我们不是幸运者,我们只是幸存者。”
/ 2 /
18年前,中央电视台拍了一部《一个人和一座城》的纪录片,方方走到镜头前讲述自己的第二故乡,她打趣地说用武汉方言是无法表达“我爱你”的。
“我爱你”这三个字,皆被她力透纸背地写在作品里。一系列以武汉为背景的小说,其实都是她对故乡最深情的告白。
方方曾在记录片中为武汉写过撰稿词:
“把全世界的城市都放到我的面前,我却只熟悉它。就仿佛许多的人向你走来,在无数陌生的面孔中,只有一张脸笑盈盈地对着你,向你露出你熟悉的笑意。这张脸就是武汉。”
“古诗云,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武汉就是我的敬亭山。”
方方说过的这句话,也许可以成为她写那些日记的注脚之一。
方方1955年出生于南京,曾外祖父杨赓笙是国民党元老,外祖父毕业于日本庆应大学,伯祖父汪辟疆是一代国学宗师,父亲则是上海交通大学的高材生。
堪称“名门之后”的方方,并没有产生任何的优越感,但自少及长,“风骨”始终是其徽记。
方方2岁时举家搬迁到了武汉。从此,她在武汉这个被称作“九省通衢”的地方牢牢地扎下根。其后,她与这座城市休戚与共,她的一生都和武汉有了千丝万缕的牵绊。
方方的父亲去世早,哥哥们都在外地,家里的重担自然落在方方的肩上。
1974年高中毕业后,没上大学前,为了养家糊口,方方瞒着母亲当了4年的装卸工。
装卸工是社会最底层的工作。需要拉板车,扛大包,付出的不仅仅是体力和血汗,还有在一群男人中,她作为一个“异类”存在时,要承担被怪诞或怜悯的目光打量,被周遭的人误解甚至鄙视的难堪。

多年后,她回忆那段经历仍感慨万千:
“当年我是从一个纯粹知识分子生活的环境中突然被扔进社会的底层,感官上是很受刺激的。这4年,相当于上了一轮大学——社会的大学。这和下去深入生活是完全不同的。
从此后,便总觉得自己与底层百姓有一种血肉相联的关系。现在虽然来往的人群已经完全变了,但只要在生活,总归你能看到很多劳动的人民在为生存而奋斗——像我年轻时一样。”
被生活粗糙的颗粒磨砺过,负重的脊背被压弯过,因此,那些年,连同筋骨一起强健起来的,还有她的意志。
/ 3 /
4年后,她考入了武汉大学中文系, 毕业后分配至湖北电视台工作。
早年写小说稿费很低,那时的方方经常捉襟见肘,在湖北电视台做编辑的她曾给一些电视剧做“枪手”以维生:“不署名,很多电视剧都有参与。”
著名导演高群书就曾找到方方,让她去采访一些死刑犯。面对这个特殊群体,最开始,她也是有一些抵触情绪的,但最后心一横,还是去了。
于是,在20天之内,方方和13个死刑犯进行了对话与交流。

后来,她的声音、采访,以及她搜集的素材都被用在了电视剧中。
而这些珍贵的素材,在方方成为一名作家后,被她融汇在创作的作品中,这就有了她的《奔跑的火光》《闭上眼睛就是天黑》等小说。
1987年,方方以中篇小说《风景》一鸣惊人,不但获得了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还被评论界誉为拉开了“新写实主义”的序幕。
此后,她的《祖父在父亲心中》《埋伏》《落日》《乌泥湖年谱》等相继出版。
因为年轻时与最底层的工人有过在一起摸爬滚打的经历,所以,底层人的酸甜苦辣,老百姓的悲欢离合,对她而言,是熟悉的也是让她无限同情的,她觉得自己有责任来写他们,让这些世人很少了解的群体被关照,按照她的话来讲:“使命感是去不掉的。”
因此,她的笔触关注和聚焦的更多的是那些辗转于历史事件和生活窘境中的人,那些鲜活的,或卑微或无措、或挣扎不已或顺流而下的众生相,以及那些被现实倾轧,遭命运裹挟的人。

譬如在《风景》这部小说里,方方描绘的是以汉口的贫民区——河南棚子——为背景,一群逃荒者后代的艰难生活。
小说中有段描写令人心生戚戚:
“二哥站在坟边,望着满山青枝绿叶黑坟白碑,心里陡生凄惶苍凉之感。生似蝼蚁,死如尘埃。这是包括他在内的多少生灵的写照呢?一个活人与一个死者之间又有多大的差距呢?”
活者之艰,甚至消弭了生与死的界限,怎不令人痛彻心扉呢?
再比如她的《万箭穿心》 ,书写了一位女性的不幸遭遇,再现了一个小人物支离破碎、万箭穿心的精神世界。根据她的这部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于2012年上映,在豆瓣获得了8.6分的高分。
而她写于2013年的作品《涂自强的个人悲伤》中,则讲述了一个“蚁族”艰辛奋斗的悲剧故事。她笔下的涂自强苦苦奋斗了一辈子,到头来“他什么也没有得到”......
在这部书的封面上写着:“我就是他,他就是我,我们大家都是涂自强。”
很多人都能在主人公涂自强的镜像中看到自己际遇的折射。因此,她写的不是一个人,而是命运共同体下的每个人。
/ 4 /
除了写小人物,方方也致力于洞察生活的荒谬和人性的残缺,写知识分子理想的幻灭与坚守,探寻女性的悲剧之源......

在她的小说中,很少有英雄主义的壮怀激烈,也鲜有浪漫主义的唯美表达,有的只是泥沙俱下,有的只是烟火缭绕,以及老百姓为了生存而付出的辛劳与汗水,热血甚至生命。
40多年来,方方倾心于文学创作。但她从来不把自己当做一个一心面壁的苦行僧,更不会将写作当成一块封官进爵的“敲门砖”:“一个优秀的作家应该坚持为自己的内心写作。文学几千年来之所以有魅力,就是因为有许多作家按照自己的心灵去写作。”
2015年,方方实名揭露文坛黑幕,并公开表示“大不了不当作协主席”。甚至受到人身攻击和威胁时,她也没有退却。

当大多数人都心安理得地明哲保身时,她始终是一个敢怒敢言的表达者。
文过饰非的事情,她做不来;虽“白沙在涅”,却并不肯“与之俱黑”。
与做一个识时务的“俊杰”相比,她宁愿做一个“甘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愚者”。
这些年她的称谓在不断改变,但她始终强调“我本身还是一个作家” 。
也许,更令她自豪的评价,应该是:这是一个有风骨的作家。
俞敏洪在《在人生的更高处相见》中讲:“任何一个时代都有这样一批人,他们永远把精神的丰富与独立看得比任何东西都重,他们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但人间烟火只是他们通向更高精神的必经之路。”
/ 5 /
有人说,“如果人类无法感知物伤其类的切肤之痛,那么,我们作为人类活着的意义,将被彻底否定。”
她无意成为一个战士,但特殊时期的生活与现实把她衬托得像一个孤胆勇士。

歌者的歌,武士的剑,文人的笔,总该物当其用,但长啸的不能成为颂扬,凛冽的不能锈钝,端直的不能扭曲。
“君子佩玉,小人藏刀”。这一个月以来,当方方的日记在网上开始被更多的人拥戴和传播时,有人却阴阳怪气地说方方矫情,甚至指斥她散布的都是负面情绪。
无原则地将悲歌写成赞歌,这是她的底线不允许的事情。她只是在力所能及地呈现最底层的原生态,将被虚化的事实,被遮蔽的真相呈之众人面前。
字陈其义,文尽其情:有体察,有悲悯,有担当,有召唤。
一个作家对她的城市和国家的爱,无非就体现在那些看似平静,却充满隐忧的文字中,那些无能为力,却又不乏中肯与警醒的叙述里。
“文学固然消灭不了病疫,但写作的人必须有态度、有高度、有温度。”
在任何一场灾难背后,如果没有倾听和反思,没有修正和改进,那么,历史便会一次次重蹈覆辙。
这也正像《中国青年报》曾公开表明的态度:
“一个批评者,对于一个社会而言意义重大。他可以帮助警惕或规避可能存在的政策失误,也能抵消因为意见过于趋同而导致的独断和冒进。甚至,这样一个批评者能否存在,本身就是一个社会是否开明的评判标准。”
中青报甚至大声疾呼:“不要把批评者变成敌人。”
让常识让位于常识,让事实还原为事实,是这个世间应有的秩序。
对于她热爱的父母之邦,对于和她同呼吸共命运的父老乡亲,她只是一个心怀忧患,满含热泪的儿女。
这才是希望啊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我听说美国有个部门是专门发钱雇佣写手的。道听途说啊哈哈。因为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一切讨论“正义”的基础啊。
好多人去骂她,是在知道了这本书要在国外出版吧?!因为只要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会知道为何国外要出版这本书,这就又回到了那个问题。如果不是因为这个问题的答案总所周知,她现在说不定是老百姓心中的正义女神了。
癞疮疤是不能给人看的,更是万万不能给外人看的,是这个意思么?
阿Q“先前阔”,见识高,而且“真能做”,本来几乎是一个“完人”了,但可惜他体质上还有一些缺点。最恼人的是在他头皮上,颇有几处不知于何时的癞疮疤。这虽然也在他身上,而看阿Q的意思,倒也似乎以为不足贵的,因为他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后来推而广之,“光”也讳,“亮”也讳,再后来,连“灯”“烛”都讳了。一犯讳,不问有心与无心,阿Q便全疤通红的发起怒来,估量了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然而不知怎么一回事,总还是阿Q吃亏的时候多。于是他渐渐的变换了方针,大抵改为怒目而视了。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癞疮疤是不能给人看的,更是万万不能给外人看的,是这个意思么?
阿Q“先前阔”,见识高,而且“真能做”,本来几乎是一个“完人”了,但可惜他体质上还有一些缺点。最恼人的是在他头皮上,颇有几处不知于何时的癞疮疤。这虽然也在他身上,而看阿Q的意思,倒也似乎以为不足贵的,因为他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后来推而广之,“光”也讳,“亮”也讳,再后来,连“灯”“烛”都讳了。一犯讳,不问有心与无心,阿Q便全疤通红的发起怒来,估量了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然而不知怎么一回事,总还是阿Q吃亏的时候多。于是他渐渐的变换了方针,大抵改为怒目而视了。
“癞疮疤不能给人看”,不是你说的这个意思啊哈哈哈哈。比如说你有个短处,你知道那个人最终无论你干啥都是要你死的,你要给他看吗?!
方方本可以成为正义女神,就像刚刚有位网友说了,开始还有一半一半支持和反对,说明老百姓开始是喜欢的,但是国外一出书,大部分就反对了。
Again,还是那个问题“国外出书的最终目的是想这个国家变的更好吗?”,很明显标准答案已经在所有人心里,所以开始使劲骂她。将心比心,如果是你,你想啊你会把你的伤疤给一个最后只想你死的人看吗?!是怕你自己死的不够快吗哈哈哈?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这是个反媚外的时代。媚外的公知是可能被骂的。
鲁迅从来没有媚外,鲁迅只有思考和反思。 



  昨日上午10时11分,网友Caloriem发微博称,11月4日夜间21时55分,他在从西双版纳飞往昆明的PN6216班次航班上遇到惊险一幕:4名中年女子与一对外籍夫妇,在飞机起飞前几分钟斗殴,最终导致航班延误。

  涉事的航空公司工作人员证实确有此事。工作人员称,经乘务人员和机场警务人员协调处理,4名中年女子最终赔偿外籍夫妇300元钱了事。有知情者称,当事双方同为东北旅行团团友,登机前双方曾在旅途中发生过口角。工作人员则介绍,事发缘于双方争用机仓内行李架。

  目击者:中年女用水杯砸外籍女

  从网友在微博上发布的照片中可以看到,几名中年女子站在一位身穿蓝色制服的警察身后,面对着一位金发男子和另一名中年女子,右侧行李架被打开,里面放有一个粉红色行李箱和一个红黑色旅行袋。

  昨日,发微博的目击者蒙先生介绍,当时他坐在19排B座座位上,起飞前十余分钟,突然听到有人在机舱内争执,起身便看见15排C座的女子拿起还装有水的PVC水杯,砸向斜后方16排D座穿旗袍的女子,之后被打的女子冲过来扯住对方的头发,“与扔水杯女子同行的另3名女子看到以后,立马站起来帮忙”。

  “坐在旁边座位上的金发男子看到穿旗袍女子被打,连忙上前劝架,双方就这样打起来了。”蒙先生介绍,撕扯过程中,金发男子还曾被对方拉着头发往后拽,拖行了几步。此后不到一分钟,乘务人员赶来劝架阻拦,“乘务人员没有细问起冲突的原因,只是说飞机要起飞了,希望双方能停下来,当时双方没有立即停下而是继续争执。”蒙先生说,这时,穿旗袍的女子让金发男子给她被水杯砸到的左脸拍照,说“要留下证据,还要乘务人员报警”。

  蒙先生称,当时旗袍女子情绪非常激动,但最终在警务人员的调解下,双方选择下飞机调解,约3分钟后,6人重新回到座位,“乘务长还安排了一名乘务人员坐在被打女子后排,整个飞行过程中,双方没有再打闹”。

  昨日,该航空公司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说,这起打架斗殴事件,导致航班有一定延误,但没乘客投诉。

  知情者:双方曾因上车延迟起口角

  事后,坐在20排B座的知情人士介绍说,金发男子是外国人,与被打女子是夫妇关系,打架的当事双方同为一个旅行团的团友。

  据介绍,打架事件发生当天中午,旅行团一行在西双版纳当地一家饭馆吃饭,金发男子因饭菜不合口味,于是和妻子一同去超市买牛奶,最终耽误了上车时间。

  该知情者称,其他旅客在车上等了十余分钟后,金发男子和他的妻子这才上了车,“当时4名中年女子在车上等得非常不耐烦,一直在抱怨金发男子夫妇晚到的行为,看到他们回来,骂了几句,双方就吵了起来。”

  最后,在旅行团其他团友劝解下,双方停止争吵。

  工作人员: 双方因使用行李架起冲突

  昨日下午,记者就此事联系该航空公司相关工作人员,一位知情的工作人员介绍称,关于11月4日PN6216航班乘客冲突一事,经查证:在乘客登机过程中,有旅客因行李架使用原因发生冲突,当班乘务长及乘务员第一时间进行劝导处理未果,为不耽误其余旅客行程,移交机场公安现场处理。

  经机场公安现场调解,协调冲突双方达成赔偿一致意见。航空公司就此事做出的回复是,西部航空对旅客个人行为不做任何评论,但倡议旅客朋友们文明乘机,愉悦出行。

  工作人员同时表示,起冲突原因在于,当事双方都想把行李放在行李架上的同一位置,争吵发生后又引发了肢体冲突。

  “在警务人员的协调下,双方下机解决问题,达成赔偿协议后再次乘机。”该工作人员说,双方达成赔偿协议,4名中年女子赔偿外籍夫妇300元钱。

  而对当事人双方因行李架使用起冲突的具体情况,以及事前是否在旅行途中曾发生口角一事,该工作人员表示并不知情。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都在说言论自由,人权,在国外,大家扪心自问,言论自由过吗?

反倒是另一种标准声音,就是黑中国,只有这一种主流声音,不管是西方媒体还是华人,这个声音经年不衰,所以,就不要再口口声声说不同声音了,其实在国外,对于中国的声音,只有一种。

不管哪种声音,作为今天敲中国字在交流的我们,希望中国强大,也更应该团结,所有不利于这个强大的行为、动机,不至于去创造支持,起码不必上蹿下跳地鼓捣,好像这个唯一的声音还不够大似的。

方方不可怕,但她的行为,来自民间的愤怒,为什么就一定要被归咎于政府鼓动诱导?为什么就不能代表正义?

什么时候正义成了反政府的代名词了?难道现在民间的声音,反方方的声音,不能成为正义?

如果反政府是唯一被认为正义的定义,任何支持政府的丁点行为和声音,倒成了微弱甚至不能存在,人们到底是怎么了?我们华人怎么了?心理受什么压抑和刺激了?怎么了?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听听来自民众的声音,你就会知道答案。
这个真的很奇怪,方方是在记录一个悲剧,难道悲剧不能让世界人民知道么?这是人类史的悲剧,除了大国抗疫的主旋律,难道不能允许有一丝悲音?为了怕悲音被敌人利用于是发出这个悲音的人就成了千夫所指?这么怕被敌人利用?难道就不怕敌人找个五分翻译一下现成网上的日记?再利用自己的宣传工具印上一百万册免费发放?这点事对敌人来说真不算啥事。
民众的声音?你确定这是民众的声音?民众的声音就一定是正义的?会不会被人利用?有没有民粹的嫌疑?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这个真的很奇怪,方方是在记录一个悲剧,难道悲剧不能让世界人民知道么?这是人类史的悲剧,除了大国抗疫的主旋律,难道不能允许有一丝悲音?为了怕悲音被敌人利用于是发出这个悲音的人就成了千夫所指?这么怕被敌人利用?难道就不怕敌人找个五分翻译一下现成网上的日记?再利用自己的宣传工具印上一百万册免费发放?这点事对敌人来说真不算啥事。
民众的声音?你确定这是民众的声音?民众的声音就一定是正义的?会不会被人利用?有没有民粹的嫌疑?
你这就有点偷换概念了,你那么多问号,其实反反复复各路已经都说了,车轱辘话多说也没有意思,不想看的人,说再多也是无视。

你非要认为现在那么多反对方方的声音是被利用,被胁迫,那我再说什么也没有意义了。

我只是普通民众的一份子,我代表我自己,总可以吧,只能这么微弱地发声了。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这个真的很奇怪,方方是在记录一个悲剧,难道悲剧不能让世界人民知道么?这是人类史的悲剧,除了大国抗疫的主旋律,难道不能允许有一丝悲音?为了怕悲音被敌人利用于是发出这个悲音的人就成了千夫所指?这么怕被敌人利用?难道就不怕敌人找个五分翻译一下现成网上的日记?再利用自己的宣传工具印上一百万册免费发放?这点事对敌人来说真不算啥事。
民众的声音?你确定这是民众的声音?民众的声音就一定是正义的?会不会被人利用?有没有民粹的嫌疑?
为啥不回答我的问题呢?!那是继续争论下去的基础。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你这就有点偷换概念了,你那么多问号,其实反反复复各路已经都说了,车轱辘话多说也没有意思,不想看的人,说再多也是无视。

你非要认为现在那么多反对方方的声音是被利用,被胁迫,那我再说什么也没有意义了。

我只是普通民众的一份子,我代表我自己,总可以吧,只能这么微弱地发声了。
不知道我偷换什么概念了,自觉道理讲得很明白了,你说怕被利用,我也说了,日记早就写出来了,要被利用早就可以被利用了,还用等出书么?另外我也没有肯定“民众是被利用,被胁迫”,只是怀疑,毕竟中共在国内一手遮天,可以封杀一切他想封杀的声音。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你这就有点偷换概念了,你那么多问号,其实反反复复各路已经都说了,车轱辘话多说也没有意思,不想看的人,说再多也是无视。

你非要认为现在那么多反对方方的声音是被利用,被胁迫,那我再说什么也没有意义了。

我只是普通民众的一份子,我代表我自己,总可以吧,只能这么微弱地发声了。
不要再争论了,没意思。没更好的事情做啦哈哈哈?
 

Similar threads

家园推荐黄页

家园币系统数据

家园币池子报价
家园币最新成交价
家园币总发行量
加元现金总量
家园币总成交量
家园币总成交价值

池子家园币总量
池子加元现金总量
池子币总量
1池子币现价
池子家园币总手续费
池子加元总手续费
入池家园币年化收益率
入池加元年化收益率

微比特币最新报价
毫以太币最新报价
微比特币总量
毫以太币总量
家园币储备总净值
家园币比特币储备
家园币以太币储备
比特币的加元报价
以太币的加元报价
USDT的加元报价

交易币种/月度交易量
家园币
加元交易对(比特币等)
USDT交易对(比特币等)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