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府宣布斥资二十亿美元援助企业从中国撤回

9494,被那帮孙子的“中国崩溃论”给吹晕了,害的俺在上海少买了几套房子,结果08年金融危机在港股上赔了至少2套房子以上……
那只能说投资这块根本不是你的特长,就像前段美股暴跌崩溃那几天,只要你买对反向的ETF比牛市挣的还多还快,但这是大多数非专业的投资者都不应该去尝试的,因为你做错了亏起钱来更快。这个论坛就是发表发表自己的观点,批驳对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love::love::love:至于投资一定要有自己的主意和方向
 
那只能说投资这块根本不是你的特长,就像前段美股暴跌崩溃那几天,只要你买对反向的ETF比牛市挣的还多还快,但这是大多数非专业的投资者都不应该去尝试的,因为你做错了亏起钱来更快。这个论坛就是发表发表自己的观点,批驳对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love::love::love:至于投资一定要有自己的主意和方向
哈哈,多谢了,做一个事后诸葛亮往往都很容易…
人的命里有时终须有,无时莫强求
只要选对大方向,是猪也会在风口上飘,火中取栗,不是俺的特长,而现在显然不是逆势而为的时候。
 
这种政府买单的事注定不长久,需要企业长期有不低于中国运作的利润才行
就拿08年过去的事情来说吧,很多人到现在都后悔没买国内的房子错失了一个发财的大机会,但其实北上深那些买房发大财的人别说过去到现在很多人也没想明白为什么他们的房子会比纽约的还贵,其实就是当年美国人放水印钱救市,危机后大量资金去了股市,使得越有钱投资的人越有钱,两极分化严重,这次疫情可以说是一个修正。后来中国跟着印钱,不过不是绿票子而是人民币,只多不少,今年年初M2就突破了200万亿,因为有外汇限制,大部分都去了房地产那个大池中,少部分随着移民留学和种种资产转移到了西方,就这部分就抬高了很多国家的房价,倒是08年次贷危机中各银行评分最高的加拿大的普通大众成了高房价的受害者,所以这次最快跟随发钱的小土豆算是想清楚了,只是美股戳破后世界上另一个大泡泡中国的房地产难题摆在了中国政府面前,因为这次不是简单的跟着印钱这么简单了
 
不一样的观察角度……

摩根士丹利:这次危机会放慢产业链搬离中国,而非加快

4月13日消息,据摩根士丹利观点称,这次危机其实会放慢贸易战以来产业链的搬迁趋势,而非加快。

以下为内容全文:

大摩的观点:当前担心疫情引发产业链搬迁之声不绝于耳。我们的观察角度不大一样,我们跟产业链上的实际决策者—跨国企业们交流较多,发现这次危机其实会放慢贸易战以来产业链的搬迁趋势,而非加快。原因有二:

一,搬迁意味着新投资,但全球衰退阴霾无人愿投。经此一疫,欧美经济估计需要两年才能恢复原有的元气,中国以外的拉美、东欧、东南亚新兴市场不乏薄弱环节、易被疫情、汇率、债务三杀成多米诺骨牌,因此跨国企业未来一段时间的重中之重是保留现金、减少投资,而非新资本开支。我们的调研发现,原本一些公司在疫情前打算在中国以外投资设新厂,或者在其本国加大自动化投入,这些意向当前纷纷被延期。

二,以TMT产业链为例,全球龙头企业几乎都认为,中国在复工的展现的管理能力,进一步验证了它相对于其他新兴市场的制造业优势:在封城之后仅仅两个月内,疫情受控,生产能力几乎满血复活,不论是红黄绿码技术应用,还是体温、口罩、食堂隔断等公共卫生管理,以及员工的配合度,都远胜于其他潜在搬迁目的地如东南亚,后者目前正经历更坎坷的生产停摆供应脱臼。

至于疫情之后的世界如何,大家当前都是揣测,但有一点在跨国企业调研结果中较为明显:疫情促使下一阶段的产业更重视数字基建,即云服务、IoT、远程等。中国恰巧正在5G、数据中心、IoT等数字基建上加速,未来的商业基础设施或许优势得到加强而非削弱。
 
不一样的观察角度……

摩根士丹利:这次危机会放慢产业链搬离中国,而非加快

4月13日消息,据摩根士丹利观点称,这次危机其实会放慢贸易战以来产业链的搬迁趋势,而非加快。

以下为内容全文:

大摩的观点:当前担心疫情引发产业链搬迁之声不绝于耳。我们的观察角度不大一样,我们跟产业链上的实际决策者—跨国企业们交流较多,发现这次危机其实会放慢贸易战以来产业链的搬迁趋势,而非加快。原因有二:

一,搬迁意味着新投资,但全球衰退阴霾无人愿投。经此一疫,欧美经济估计需要两年才能恢复原有的元气,中国以外的拉美、东欧、东南亚新兴市场不乏薄弱环节、易被疫情、汇率、债务三杀成多米诺骨牌,因此跨国企业未来一段时间的重中之重是保留现金、减少投资,而非新资本开支。我们的调研发现,原本一些公司在疫情前打算在中国以外投资设新厂,或者在其本国加大自动化投入,这些意向当前纷纷被延期。

二,以TMT产业链为例,全球龙头企业几乎都认为,中国在复工的展现的管理能力,进一步验证了它相对于其他新兴市场的制造业优势:在封城之后仅仅两个月内,疫情受控,生产能力几乎满血复活,不论是红黄绿码技术应用,还是体温、口罩、食堂隔断等公共卫生管理,以及员工的配合度,都远胜于其他潜在搬迁目的地如东南亚,后者目前正经历更坎坷的生产停摆供应脱臼。

至于疫情之后的世界如何,大家当前都是揣测,但有一点在跨国企业调研结果中较为明显:疫情促使下一阶段的产业更重视数字基建,即云服务、IoT、远程等。中国恰巧正在5G、数据中心、IoT等数字基建上加速,未来的商业基础设施或许优势得到加强而非削弱。
不听不听,不信不信,中国马上崩溃,分成七个。摩根史丹利舔中。
 
歐美企業很少在中國投資制造業的,主要是在中國採購物資或出售機器設備和原物料。這次疫情後更會分散採購,分散風險。
中美貿易戰後,東南亞,墨西哥,印度已逐漸吸引產業鏈落地生根,疫情後隨著訂單移轉的增加,制造業會加速建設以爭搶商機。
制造業移出中國後,不再需要大量進口歐美日等國的機器設備和原物料,世界工廠逐漸縮小,世界市場也會同時縮小,進出口貿易量逐漸萎縮。
尤其是醫療物資訂單已加速移回歐美自制了,半年後就不再需要仰賴進口了。
 
不一样的观察角度……

摩根士丹利:这次危机会放慢产业链搬离中国,而非加快

4月13日消息,据摩根士丹利观点称,这次危机其实会放慢贸易战以来产业链的搬迁趋势,而非加快。

以下为内容全文:

大摩的观点:当前担心疫情引发产业链搬迁之声不绝于耳。我们的观察角度不大一样,我们跟产业链上的实际决策者—跨国企业们交流较多,发现这次危机其实会放慢贸易战以来产业链的搬迁趋势,而非加快。原因有二:

一,搬迁意味着新投资,但全球衰退阴霾无人愿投。经此一疫,欧美经济估计需要两年才能恢复原有的元气,中国以外的拉美、东欧、东南亚新兴市场不乏薄弱环节、易被疫情、汇率、债务三杀成多米诺骨牌,因此跨国企业未来一段时间的重中之重是保留现金、减少投资,而非新资本开支。我们的调研发现,原本一些公司在疫情前打算在中国以外投资设新厂,或者在其本国加大自动化投入,这些意向当前纷纷被延期。

二,以TMT产业链为例,全球龙头企业几乎都认为,中国在复工的展现的管理能力,进一步验证了它相对于其他新兴市场的制造业优势:在封城之后仅仅两个月内,疫情受控,生产能力几乎满血复活,不论是红黄绿码技术应用,还是体温、口罩、食堂隔断等公共卫生管理,以及员工的配合度,都远胜于其他潜在搬迁目的地如东南亚,后者目前正经历更坎坷的生产停摆供应脱臼。

至于疫情之后的世界如何,大家当前都是揣测,但有一点在跨国企业调研结果中较为明显:疫情促使下一阶段的产业更重视数字基建,即云服务、IoT、远程等。中国恰巧正在5G、数据中心、IoT等数字基建上加速,未来的商业基础设施或许优势得到加强而非削弱。
巧了,这边文章正好是自己这个帖子写的两个回复想补充的,只是人家写的专业,收藏了。不过这个一二点我同意但不同的是我认为这个是中短线,产业链的转移仍然是长线的大趋势,这不仅是美国推动的去全球化更是中国内在人工地产各项成本提高的内因所在,当然应对得当可以大大缓解短期压力和加速产业升级和转型,这都是这边疫情爆发前和投资届许多朋友的共识。房地产的隐忧才是中国政府中短期需要面对的问题,因为这个和地方债务危机是多年逐步形成的,所以政府在目前这么大的压力下都顶着不加码宽松就是害怕泡沫加速冲顶。

最后一段加上一个工业自动化是自己后面的投资方向,大家分歧不大,只是发现龙头企业长线投资潜力需要做功课,不过今天说了这么多个人投资观点大家别当真:LOL:,我们这里还是怎么以批倒对方为目标:love:更来劲:D
 
歐美企業很少在中國投資制造業的,主要是在中國採購物資或出售機器設備和原物料。這次疫情後更會分散採購,分散風險。
中美貿易戰後,東南亞,墨西哥,印度已逐漸吸引產業鏈落地生根,疫情後隨著訂單移轉的增加,制造業會加速建設以爭搶商機。
制造業移出中國後,不再需要大量進口歐美日等國的機器設備和原物料,世界工廠逐漸縮小,世界市場也會同時縮小,進出口貿易量逐漸萎縮。
尤其是醫療物資訂單已加速移回歐美自制了,半年後就不再需要仰賴進口了。
“欧美企业很少在中国投资制造业的……”
讲这句话有没有经过大脑过滤?

想知道,在过去15年里俺帮助过多少家德国制造业企业在中国落户吗?

迷一般的优越感……
张大眼睛看看数据吧
Screenshot_20200413_202651.jpg
Screenshot_20200413_203549.jpg
 
“欧美企业很少在中国投资制造业的……”
讲这句话有没有经过大脑过滤?

想知道,在过去15年里俺帮助过多少家德国制造业企业在中国落户吗?

迷一般的优越感……
张大眼睛看看数据吧

說事實而已,不需要玻璃心。

歐洲也就只有德國是制造業大國,但它在中國的產值佔歐美的比例是有限的,且德國工廠主要是供應大陸市場為主。
歐美訂單只是分散採購基地而已,不是全部撤離中國,因為中國廉價勞動力的競爭力還是很強的,所以中國不會崩潰的,不用那麼緊張。但世界工廠逐漸瓦解已成定局。東南亞,墨西哥,印度等會最大的贏家。
河北瑯纺市就有十幾家德國中小企業,有加工生產希土後運回歐洲。
 
最后编辑: 2020-04-13
說事實而已,不需要玻璃心。

歐洲也就只有德國是制造業大國,但它在中國的產值佔歐美的比例是有限的,且德國工廠主要是供應大陸市場為主。
歐美訂單只是分散採購基地而已,不是全部撤離中國,所以中國不會崩潰的,不用那麼緊張。但世界工廠逐漸瓦解已成定局。東南亞,墨西哥,印度等會最大的贏家。
好好,玻璃心祝你继续保持迷一般的自信,开心就好……
pls. 再纠正一下你在全球化产业链上的认知错误:
德国企业在大陆的工厂不光光供应大陆市场,也供应欧美市场,贸易战以来俺的一个特殊橡胶客户为了及时供应北美市场,不得不走中国—德国—美国途径。
 
最后编辑: 2020-04-13
中国14亿人口,从来就不缺少各种人才,包括最近的数字新基建项目投资都是业内人士的共识,其实这几十年的发展中共权贵阶层最应该感谢的是各行各业的中国人民的奉献特别是在最底层吃苦耐劳的普通大众的付出才养育了他们,而不是反过来宣传要人民感谢高高在上的他们!这就是自己现在和国内很多爱党人士的最大观点不同,所以我认为在这里提出中国的问题怎么可能是反华或者不希望中国人民更好呢?
其实自己一贯最反对中共对国内的媒体控制和思维控制,一方面是他们通过媒体宣传不断灌输形成某人某党给了全国人民幸福和正确道路,但现阶段这样的控制全民单一思维模式恰恰最容易给全民族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
 

注册或登录来发表评论

您必须是注册会员才可以发表评论

注册帐号

注册帐号. 太容易了!

登录

已有帐号? 在这里登录.

Similar threads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