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和家园币,你要哪个?

如果老郭认为我的帖子吃相难看,应该提出宝贵意见,而不应该是拉黑了事。
如果楼主认为点赞或不点赞都是包袱,那就给我点赞吧,反正里外都包袱 ~~ 注意⚠️ 不是给我的本回复点赞,是给我的主题点赞。这样我才能挣到钱
以前给同意的和不同意但很有说服力的,让人脑洞大开的点赞。现在考虑就多了点,包袱了,就是说要盘算了,我的赞能给人家增币吗?这个人马上要成矿工了,死活要给他一点下去,等等,存心就不美丽了,我还是信老话,无心之恭维最金贵
 
说几句实话,一,喜欢楼主的贴子,无论是主题贴,还是跟贴;二,的确变化太快,也许太老了,有点跟不上的感觉,于是会操作失误;三,感觉论坛是精神家园,赚币是奖励机制,就像打麻将,带彩的麻将,才会熬通宵。。。感觉论坛会吸引更多的贴子。
 
说几句实话,一,喜欢楼主的贴子,无论是主题贴,还是跟贴;二,的确变化太快,也许太老了,有点跟不上的感觉,于是会操作失误;三,感觉论坛是精神家园,赚币是奖励机制,就像打麻将,带彩的麻将,才会熬通宵。。。感觉论坛会吸引更多的贴子。
钱不是问题,活跃网友大多财务自由半自由,面子是问题,特别是老园友,以前无所谓,现在一看赞力,就有想法啦。也有很多无所谓的,但平台的机制是你必须有所谓,不然被边缘化。相信很多园友知道我在说什么
 
犹如海外华人的发展吧:cautious:
我前几天才不情愿地承认,菲律宾人和印度人在加拿大的实力和势力已经远超华人,这种趋势在近几年来越来越明显。其实,我认识的华人都还挺团结的,没有随意戳同胞一刀的。按统计局的数据,美国华人的社会地位,所占的位置还不如加拿大华人。
都说渥村华人顶级nice,可我还是觉得差点点。跟国内比,大家拿整体气氛安静平和少浮躁,但论人心,人际的距离感好明显。
让华人作为群体摒弃私心就一个难字。连赈灾捐助群都没几个不吵架的。
 
都说渥村华人顶级nice,可我还是觉得差点点。跟国内比,大家拿整体气氛安静平和少浮躁,但论人心,人际的距离感好明显。
让华人作为群体摒弃私心就一个难字。连赈灾捐助群都没几个不吵架的。
我觉得单单nice 是不够的 :giggle:
 
最后编辑: 2020-07-23
我们不是矿工,以后就会和他们渐行渐远。他们不会或很少给我们点赞,因为会浪费他们宝贵的赞力,他们对我们的点赞也不会放在心上,因为无币可赚。他们发帖会越来越看重富豪们的想法,好赚更多的币,阶级就此在家园网中产生,那60几个矿工的贴会越来越趋同,我们也会慢慢少去光顾他们。
晕,这还有啥意思?
 
我觉得单单nice 是不够的 :giggle:
也许是受文化和成长经历的影响,有些华人确实不愿意给人提供一些举手之劳的帮助,甚至还振振有词的样子,人为地划定一个圈子,所谓的“画地为牢”。
家园币的推广措施及将带来的影响,我认为有非常重要的社会心理学意义;广义上来说,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家园网友之间的互动模式。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冠君终将改变人们的交流和社交方式,家园币也将改变网友们在这里的网际交流。
总之和我之前想的有所不同,我看到的多数都是活在一个很小的安全区间里,很多人对现状不那么满意,但既不愿意走出去,也绝不会让别人踏入自己已经建好的一亩三分田。而且奇怪的是,不满多的恰好是站得还算稳的那一拨,尚处于奋斗阶段的反而心态平和。
我们这一代真正经历过的大事件不多,2020或许是好几代人的新纪元年。
 
能不能细说一下?
好啊,栗子总归能找到的。说一个相识的朋友,不评价好坏,只讲故事。
一个朋友最初相识是因为她女儿和我女儿上了同间学校。两个小朋友同校不同班,她女儿是gifted,我们是regular。那时我刚来,主业是在学校修master学位,副业是找工作,活得很忙也很忐忑。我在渥村不认识任何其他人,所以我刚开始遇到这个积极愿意和我们交往的朋友是很开心的。小朋友们可以一起玩,我们大人也可以交流交流。她是政府IT工,level在华人里面也算高的,应该说放眼望去,她绝对是混得即轻松又稳定的那种。最开始我们交流得很好,小孩们经常一起玩,课外活动也常在一起,我也常常把找工作的情况拿去跟她讨论。但所有这一切突然就画风陡变了,就在她问了我新工作年薪多少之后。再之后,几乎就是平行线了,我们搬家邀请她们小朋友来sleep over,也回绝了。
这种故事我可以说上好几个。所以经过几次后,我心里大致也有数了。
 
好啊,栗子总归能找到的。说一个相识的朋友,不评价好坏,只讲故事。
一个朋友最初相识是因为她女儿和我女儿上了同间学校。两个小朋友同校不同班,她女儿是gifted,我们是regular。那时我刚来,主业是在学校修master学位,副业是找工作,活得很忙也很忐忑。我在渥村不认识任何其他人,所以我刚开始遇到这个积极愿意和我们交往的朋友是很开心的。小朋友们可以一起玩,我们大人也可以交流交流。她是政府IT工,level在华人里面也算高的,应该说放眼望去,她绝对是混得即轻松又稳定的那种。最开始我们交流得很好,小孩们经常一起玩,课外活动也常在一起,我也常常把找工作的情况拿去跟她讨论。但所有这一切突然就画风陡变了,就在她问了我新工作年薪多少之后。再之后,几乎就是平行线了,我们搬家邀请她们小朋友来sleep over,也回绝了。
这种故事我可以说上好几个。所以经过几次后,我心里大致也有数了。
不得不说,中国人几千年的阶层观念,其实是限定自己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我所认识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华人圈似乎是少有的一个赤裸裸地以收入、学历、财产、地位等等牢牢划定自己圈子的群体,到最后可能就是“自己人”都无法跟“自己人”玩。
这种赤裸裸的势利不但煞风景,也体现了一种思维僵化。
听说过一个菲律宾人说起自己怎样找到工作的故事,看起来很普遍的现象,但很难在华人圈中实现。
 
不得不说,中国人几千年的阶层观念,其实是限定自己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我所认识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华人圈似乎是少有的一个赤裸裸地以收入、学历、财产、地位等等牢牢划定自己圈子的群体,到最后可能就是“自己人”都无法跟“自己人”玩。
这种赤裸裸的势利不但煞风景,也体现了一种思维僵化。
听说过一个菲律宾人说起自己怎样找到工作的故事,看起来很普遍的现象,但很难在华人圈中实现。
我觉得这还不是势利,这就是赤果果的见不得人一点好啊。
 
不得不说,中国人几千年的阶层观念,其实是限定自己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我所认识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华人圈似乎是少有的一个赤裸裸地以收入、学历、财产、地位等等牢牢划定自己圈子的群体,到最后可能就是“自己人”都无法跟“自己人”玩。
这种赤裸裸的势利不但煞风景,也体现了一种思维僵化。
听说过一个菲律宾人说起自己怎样找到工作的故事,看起来很普遍的现象,但很难在华人圈中实现。
找工作是个很涨见识的活动。我这话估计能得罪N多人,但想在华人圈见到其他族裔那种互帮互助简直就是做梦。
 

注册或登录来发表评论

您必须是注册会员才可以发表评论

注册帐号

注册帐号. 太容易了!

登录

已有帐号? 在这里登录.

Similar threads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