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提是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对一般群众来说,到10w已经接近天花板。就我自己来说,在本地城市,再努力2年应该工资还能增长2w,然后就会触碰到天花板。这不但要付出大量的努力和时间,而且税收也更高,最后到手的钱其实不多。如果除去税收到手60%,30年的收益是36w。反观股市,如果选择保守傻瓜式投资,年化收益约8%。如果用7w把tfsa填满,每年额外再放6千,30年后就是110w的收益,而且无税。
非常有道理。非常认同。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策略也不同。我达到10w的时候,和你所描述的处境相似,必须另辟蹊径。
加拿大不同职级之间的收入差距并不是很大。
责任差距却很大。技工,初级,中级,高级技术岗,组长,经理这些级别,差距基本就2万。
过10万后,税后差距基本就一万。Director收入会比经理高很多,一代华人到了经理级后,升到director比较难。
算来算去,能力中等,做中级技术岗最轻松,因为中级业务压力小,活一般也不累。能力强些,做高级技术岗好些,有一定的话语权,累活,没意思的活可以推给别人。
组长(supervisor)并不属于管理层,但有一定管理职能,收入也未必比高级技术岗高。做组长,经理还真需要一些文字和管理能力,一代华人努力一些也是可做做到的。一般华人靠技术支撑,做组长,然后做经理是顺水推舟的事情,但升到director就比较难。关键是要喜欢lead,不然勉强做到领导岗位,自己不舒服,手下也受委屈。
从个人来讲,一般会提前几年做好职业规划,每个阶段做什么事情,提前计划好的。提前储备几年后需要的能力,提前创造机会,其中包括提升领导能力和networking。对本行业,本公司,相关公司的发展要有清楚的认识,要和同行业不同公司建立联系,在同行中建立威望,保持Visionary,这样有利于抓住机会和创造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