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旅馆 国内机票版 海运专栏 房版

加拿大移民新生活日记 Blog 连载

回复: 加拿大移民新生活日记 Blog 连载

我家LG,IT工作经验六、七年,用JAVA,近几年由他负责做省数字电视收费系统的开发,多年前雅思六分,好多年没碰口语了,估计口语及听力都挺差的,这种情况在温哥华找个工作难吗?我知道开吻声明过不喜欢回答此类问题,但希望你也能特事特办,给一些你所了解的有关信息,因为我知道你们是同行并且软件开发都是扔了大学的专业后自学成才的,所以这问题非你莫属了。
我们没短登就直接准备长登了,只能通过网络对加了解一些,,虽然心里已做好N种吃苦的准备,但还是有些患得患失,移民带来的改变也确实是太大了,远离亲人、环境的巨变与未来的方向,但去加我还是坚定不移。
其实大人苦一点都无所谓,就是孩子啊!

孩子才不苦呢, 这里是孩子和老人的天堂, 中年人的战场. 再说, 如果运气好, 其实也没什么苦的. 如果运气不好, 而且当年在中国并不是呼风唤雨的人物的话, 估计在精神上会有一定的损失. 物质上我不觉会损失什么.
 
回复: 加拿大移民新生活日记 Blog 连载

背孩子爬山需要 Baby Carrier. 不知道在中国有没有卖的. 我正在网上卖我自己的那个, Emma大了不用背, 也背不动了. 如果你在Victoria, 可以便宜卖给你.
有了孩子很多旅游计划都需要延后的. 我们这也是有了Emma以后第一次严格意义上的度假. 不过Emma逐渐长大了, 可以去的地方越来越多.

我十分同意你的观点. 顺利和不顺利的都要了解到. 这样才会有一个比较准确的期望值. 我并不属于多么顺利的那种, 主要是我的期望值比较低. 容易满足而已.


呵呵,开吻都快成咨询顾问了。

朵朵,开吻应该属于比较顺利的一个。每个人的境遇可能不同,有可能比他还顺利,更有可能比他辛苦得多。但是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不是么?

朵朵,你现在开始申请了么?还是只是徘徊在“是否移民”的问题上?如果你刚刚考虑移民,对将来移民的生活茫然不知所措的话,建议你多翻翻以前的帖子,好的坏的,顺利得不顺的都看一看,将来总要做两手准备的,不是么?

正好最近找到两个好网站,分享一下,http://www.goingtocanada.gc.ca/index.aspx,和http://ciip.accc.ca/。这两个网站都是帮助你如何在加拿大生活工作的。最近有空的时候我也在研究中。

我和老公已经开始申请,现在在漫漫的等待中,同时也在为将来做着准备。语言能力,技术水平,都计划在这个等待阶段提高一下。

今年怀上了小田鼠,将来也会面临带着小宝宝闯世界的问题。已经做好最坏的打算,老公上班,我在家带孩子。当然,也在考虑找个Day Care,我们两个一起上班。不过我们两个也不打算做的特别辛苦,有这么好的自然环境,一定要每周或每月在附近游山游水。呵呵,我有时候还在考虑如何背着宝宝爬山呢。

开吻,真羡慕你的墨西哥度假之旅,如果明年有时间,也打算去泰国度个假。我们两个都是喜欢旅游的人,有了宝宝,觉得还真是麻烦,呵呵,很多旅游计划都要延后了。上个月,我们带着肚子里的宝宝到安徽玩了一圈,空气清新,景色宜人,真不想回来了。有时间看看我们的帖子,http://www.xcar.com.cn/bbs/viewthread.php?tid=7175359&extra=page%3D1&showthread=&page=1。

希望能常看到你们的游记,呵呵
 
回复: 加拿大移民新生活日记 Blog 连载

看了小爱玛的西瓜头后我突来灵感,我反正没什么专业技术,现在争取最后几个月时间学理发,(注:我学东西倒挺快的,大家对我得有信心),以后热心人理发的活我全包了并打个8折什么的,当然开吻和小爱玛是免费的(不过从维到温的费用好象够你两理个一年半载了哈哈),你们说这可行吗,若可我立马辞职学去,大家给意见哦!给意见的以后全免哦!!(当然指能实现后的)
又谢啦!

我还真认识一个Victoria专门给华人的理发的. 当然是在自己家里理. 如果要做执业理发师好像需要在加拿大学习, 然后考试通过才可以有理发执照. 我不知道有多难. 如果在家里专给华人理发当然不需要执照, 也不用上税, 但是市场小, 能够养活自己也很困难.

我不知道租一个可以理发的店面是多少费用. 假设费用为0, 也没有管理费用这样的Over head钱的话. 理一个男士简单头型收费大约12块, 加消费可以收入15块. 如果可以每天理5个这样的头(基于没有成本的假设)你就可以维持生计了. 每天都能有5个顾客登门好像不那么容易. 如果真的能有那么多客源, 那么一定要在客流量大的Downtown, 或者什么Mall里面租店. 那租金可能不是那5个头可以挣回来的. 我这些假设都是没有经验的胡猜. 具体要做的话一定需要做一定的市场调查才可以实施. 有一点我要提醒还没有来加拿大的准备开店准移民. 这往往是没有来的人很难想象到的. 因为加拿大人少(以Victoria为例的中小城市), 而且基本都是在开车. 很难有一个门店门口向中国那么人流不断的. 人口因素必须考虑在开店成本中. 想像一个极端的例子. 如果你开店在一个普通的Mall附近, 可能每天步行经过你门口的而且往里面看一眼的人不超过20个, 那么生意还怎么做.

相对于开店, 我倒是觉得在网上开店可能有戏 (只是我的直觉). 因为网上开店没成本, 而且加拿大网络化信息化的水平十分高. 除了流浪汉以外几乎没有人不上网. 而且目前来说网上开店容易逃税.

我上周在网上买了一台2手台式机. 卖家就是一个职业卖家. 他在拍卖会上收购一些廉价电脑, 然后又不知道从哪儿搞一堆破电脑零件. 重新维修组装, 然后网上卖掉. 似乎生意做得还行.
这些只是一些想法而已, 不足以证明实际可行性.
 
回复: 加拿大移民新生活日记 Blog 连载

……
我和LG从01年申请磨到07年11月才拿到签证的,好一段长征路,去年小猪猪朵朵才来报到的,孩子太小了,就因为这才准备9月份签证有限期前赶到加报到的。总体还是有心里准备,在加刚开始两三年要吃大苦的,只是委屈孩子了。希望有苦也有快乐吧!!
恭喜你的小田鼠让你升级啦!有孩子虽然累但让我很有成就感也很自豪,希望你怀着快乐心情等待你的大信封!

原来你们已经拿到Visa啦,恭喜恭喜,马上就要踏上加拿大的土地啦。祝你们一切顺利呀。

我们至少还要等2,3年呢,羡慕呀。
 
回复: 加拿大移民新生活日记 Blog 连载

背孩子爬山需要 Baby Carrier. 不知道在中国有没有卖的. 我正在网上卖我自己的那个, Emma大了不用背, 也背不动了. 如果你在Victoria, 可以便宜卖给你.
有了孩子很多旅游计划都需要延后的. 我们这也是有了Emma以后第一次严格意义上的度假. 不过Emma逐渐长大了, 可以去的地方越来越多.

我十分同意你的观点. 顺利和不顺利的都要了解到. 这样才会有一个比较准确的期望值. 我并不属于多么顺利的那种, 主要是我的期望值比较低. 容易满足而已.

我们倒是在考虑到时候登陆到Victoria,不过等我们过去还早呢,你还是先卖了吧。 不过还是要谢谢你啦。呵呵,我们考虑的是到了Victoria,至少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和你们一家一起玩啦。
 
回复: 加拿大移民新生活日记 Blog 连载

开吻 维多利亚有个火车撞了是不?今天看新闻看的 不知道是不是说的你们那个岛 :)
我没有看见类似的新闻. 不过我觉得几乎不太可能发生在维多利亚.原因如下.
维多利亚只剩下一条铁路了. 其他铁路都改造成为自行车道了.
这条铁路上只有一辆火车开行. 事实上只有一节车厢. 那个一辆旅游列车. 专门给怀旧的老头老太太消遣用的. 每天造成从维多利亚开出到Nanaimo(另外一个附近的城市), 晚上再开回来. 也就是说, 这条铁道上没有其他列车可以和它相撞, 除非他自己开出铁轨, 找个汽车撞.
在加拿大, 火车已经不是重要的交通工具了. 基本上是作为历史遗迹或者纯旅游观光使用的. 车票比飞机票贵多了. 这个和中国十分不同.
 
回复: 加拿大移民新生活日记 Blog 连载

前些日子, 村长通知我们村子的村民, 要举行一个全村的Garage Sale. 村长会在本地镇子上的报纸等广告, 到时候家家户户都可以把废弃不用的东西从Garage里面搬出来卖掉. 我们村长是一个光头热心人. 去年也是他组织了很多活动, 比如焰火, 烧烤还有spring Cleanup等. 在北美Garage Sale (有的地方叫 Yard Sale)很常见. 家里总有很多留着没有扔了可惜的东西, 拿出来摆在门前草坪上, 登个广告贴了告示, 这样需要的人就可以来看, 遇到满意的给三俩刀就拿走.
周六是一个好天气, 早晨起来已经到了预订的时间, 赶快整理一下, 把打算卖的东西往门口搬. 一边搬一边打印一些标签和招牌. 结果正在搬的时候就卖掉了一个汽车音响. 我刚来加拿大的时候买的一个可以放U盘MP3的音响. 因为功率不够大而且收音机信号弱, 后来我又换了一个Sony的. 随后又卖掉了几个不值钱的小玩意儿. 我随后去看了看村子里面其他村民都卖啥, 结果发现玲琅满目, 啥都有, 不过没有什么我需要的东西.
到了下午收摊的时候发现后来也没卖掉什么东西, 大部分都是还都是原封不动的拿回来了. 还是改日拍些照片到网上去卖吧
 
回复: 加拿大移民新生活日记 Blog 连载

作为搞高科技的, 一直心理上认为高科技含量的东西应该价格高才合理. 但是实际上在加拿大似乎正好相反. 这几年的生活经历不断的告诉我, 只要这东西是中国来的, 不管多高科技也仍然很便宜, 只要这东西是本地的, 不管多低科技, 仍然很贵.
举个例子.在Home depot 买8块砖头的价格足够你买一个 802.11G 54M无线路由器 + 一个USB口的54M网卡. 买一个最普通的床垫的钱足够你买两台40英寸的LCD平板电视机. 买一袋子西红柿加3根黄瓜的价格可以买一个2G的SD存储卡. 昨天在Canadian Tire用今年最便宜的Deal换了4个不知名品牌轮胎的价格足够买一台名牌的2G RAM, 250G硬盘15寸的笔记本电脑.
这真是搞导弹不如卖茶鸡蛋.
 
回复: 加拿大移民新生活日记 Blog 连载

Emma语言发育一直是比较慢. 就算是生活在双语环境下的影响吧. 因此Emma说话经常是中文英文混合的, 而且经常语无伦次, 除了她自己别人都很难听懂. 于是就经常闹出笑话来.
有一次我去Day Care接她回家, 在车上我问今年她们都干了些啥. Emma答曰"做 Cake, 上面还有很多Stewberry". Emma的Stewberry说的很不清楚, 我连续问了好几遍, Emma都没有准确的发音清楚, 我还是没有听明白. 又问了几遍, 这下Emma frustrated了, 猛地回答" 就是草莓". . 哦, 这下我挺清楚了. 原来还是我的英语听力不行, 还要多和Emma学习.

今天天气好, 我得抓紧时间把已经育种好的西红柿苗种下去, 再不种估计今年就没得吃了. Emma也和我在院子里面捣乱. 为了制止她的捣乱行为, 我想了一个办法. 我教她帮我干点农活, 这样她就可以只干好事,不干坏事了. 于是我教她把地里的石子都拣出来扔到外面去. Emma很高兴可以帮我干活. 于是我也可以放心的有时间专心种我的西红柿了. 结果稍不留神, 我再回头看Emma, 她竟然在努力的从外面捡把石头往地里扔. 我问她为什么, 她说我得把借的石头还回去.

Emma一直有叼安抚奶嘴的毛病. 试图改很久也戒不掉. 现在每天睡觉的时候都要叼着才能睡. 我觉得影响Emma说话的罪魁祸首就是那个安抚奶嘴. Emma有一次说"我长大了, 我是大Baby了". 我就说," 你看, 只有小Baby才叼 Soo-soo (安抚奶嘴Soother的孩子们英文称呼), 大Baby才不叼呢.". 我回头又问, "Emma, 你是大Baby, 还是小Baby?". Emma 想了想, 说"我还是小Baby吧". 于是继续叼自己的Soosoo去了.

在墨西哥的时候, 我们教Emma学一句西班牙语O-la和别人打招呼, Emma就是记不住. 结果从墨西哥回来, 第一天送她去Day Care, Emma一进门就和其他小朋友大喊 O-la. 原来在这儿留着呢.

为了给Emma解释一些简单的经济概念. 我说Emma每天要去Day Care是因为爸爸妈妈每天要去上班, 上班了才可以挣钱, 有了钱了我们才可以去Mexico玩. Emma现在小, 等你长大了, 要好好学习, 然后也要工作, 才能挣钱. Emma似乎听懂了. 第二天, 我照常送Emma去Day Care然后上班. Emma问, 爸爸去上班吗? 我说是, Emma兴奋的说, 那么我们又可以去Mexico了.
 
回复: 加拿大移民新生活日记 Blog 连载

最近这一个月真是过得懒散极了. 自从提出辞职那一天, 我就停止参与原有项目的开发, 主要就是整理文档, 写说明之类的移交工作. 之后又去墨西哥悠闲了一个星期. 回来以后还是没啥事儿. 移交工作很容易完成了. 每天照例去上班, 上网聊天打法时光. 上周五结束了ACD的最后一天. 现在正好处于无业游民状态, 知道下周四去新公司上班. 最近日子过得太舒服了, 我都担心去了新公司能不能一下子适应工作状态.
由于离开ACD, 公司的笔记本交回去了. 我们在楼上没有电脑看Video了. 本来打算再买一个笔记本, 后来经过一番考虑, 反正都是在家里用, 买笔记本不划算. 于是直接在网上买了一台二手的旧货台式机, 200块钱. 性能一般般, 但是看Video足够了. 又省下一笔钱. 买了一个500G的NDAS Lan Drive. 结果费了半天功夫也没有让它和Wireless 网卡协同好好工作, 最后只好放弃Wireless 方案, 自己重新走了一条网线. 这不是一个太小的工程, 需要穿楼板, 还要不留痕迹. 经过一番仔细的勘察, 最终觉得从一个衣帽间的房顶穿过, 在楼上走Base Board和地毯下面的缝隙. 这样就完全看不见了. 而且我所有的网络设备, 包括Router, Voip Gateway, Net Drive 等等都可以放在衣帽间里面. 这样一举两得. 这个工程干了一整天. 等老马领导回家的时候顺利完工. 所有网络设备工作正常, 而且看不见明线. 老马领导给予高度评价, 免除一次倒垃圾的劳役.
除了这个网络布线的任务, 我还有几个任务要在这几天完成. 包括把已经出苗的菜都种地里, 更换Matrix的前轮刹车片 (找人干要200多, 自己干50.), 在后院开辟一块新的菜地, 增加种植面积. 今天还和邻居家达成协议, 把我们两家之间的那块半死不活的烂草皮彻底处理掉, 买一车石子, 铺上一条石子路. 彻底解除我剪那块破草坪的痛苦. 那片破草坪由于阳光不好, 总长不好, 下雨的时候还积水, 总是脏兮兮的. 我早就看不顺眼, 一直没想好怎么处理, 结果邻居家也有同感, 一拍即合. 打算今年夏天抽个时间一起出钱出力来了了断.

今年Victoria的气候偏寒冷, 我现在仍然十分担心我今天种出去的西红柿会不会很快就被冻死. 再一想, 反正已经5月了, 即使不冻死, 再晚种我也吃不到果子了, 所以死活就看天命了. 争取今年能吃到自己种的西红柿.
 
回复: 加拿大移民新生活日记 Blog 连载

家住购物中心旁边已经一年多了,这个巨大的优势知道今天更新刹车片的时候才深深体会出来. 平时都是以车代步, 无论去哪都是踩着油门就到了. 所以至于住家旁边到底有没有可以步行购物的地方这样的问题对于我没有什么感觉. 直到今天, 等我把车顶起来,轮子都卸下来, 旧刹车片也拆了, 才发现我还需要一个工具要买的时候就切实体会到了. 我总不能再把车装好了去买一个工具回来再拆吧. 结果把车扔家门口(反正没有轮子的汽车没人偷得走), 幸福的步行溜达去对门的Home Depot买了工具回来接着干. 还不只是缺一个工具, 我居然又跑了一趟. 幸亏家门口就有Shopping Mall, 否则这刹车片还不知道啥时候能换好.

更换刹车片是我对我的汽车做的比较大的一个DIY工程. 平时顶多是换油保养, 改造音响之类的无关紧要的任务, 这次换刹车片还是比较"要命"的一个任务. 开没有刹车的车等于自杀. 如果找人换至少要200块. 自己换成本不到50.
更换的过程不细表了, 网上有大量的教程可以去看. 我就是这么学过来的. 换好以后, 开出去转一圈, 没啥问题. 心中暗喜, 又省下百多块钱, 长了一样本事
 
回复: 加拿大移民新生活日记 Blog 连载

先默哀三分钟.

....

....

自从去年的大雪灾以后, 中国就厄运不断. 本来进入了奥运年应该喜气洋洋的, 结果先是传火炬遭到藏独分子的干扰, 接着就发生了这惨绝人寰的大地震. 一个字:惨.
我家老马领导是成都人, 那天早晨刚刚知道四川地震, 就立刻让我给成都打了电话. 还好, 直系亲属都还安全, 只是受了一些惊吓. 但是他们家族中有一对老人住在都江堰的就不幸遇难了. 我那年去都江堰的时候还见过那老人. 80多了, 还十分健康, 预计将会活到100岁 (他们家族都长寿, 上一代就活到103岁). 可惜, 再健康也敌不过地震. 据说他们住的那个房子被另外一个房子压倒了. 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挖出来. 生还的可能性肯定没有了, 我们现在唯一希望的就是他们是在第一时间安详离世的.
这两天每天都会看到网上关于地震救灾的报道, 看着那些照片和视频, 越看越心酸. 尤其是照片里面已经看得见那些被压在下面的孩子, 但是就是无法救出, 眼睁睁的看着慢慢的死去, 是在太残忍了. 人类自以为收到上帝的眷恋, 成为地球的统治者, 事实上也只不过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 生命转瞬即逝.
我仅希望能够有更多的生还者得救, 那些不幸遇难的一路好走.

这次地震的最中心的几个市镇(除了北川)我在2004年从成都去四姑娘山的路上都经过过. 印象里面都是山清水秀的小镇. 好像还在汶川停车吃饭来着. 那时候我们开的切诺基都觉得那路十分难走, 别说遇到地震了. 我估计那些山路可能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才可以重新修好, 而且肯定不会是以前的路, 因为地貌都改变了, 只能重新设计重新修. 不知道九寨沟现在啥样了, 猜想也发生变化了. 也不知道大熊猫咋样了.

维多利亚也是很活跃的地震带上. 一直就预测要发生大地震. 按照CBC的话说, 问题不是震不震, 而是什么时候震. 这里的房子基本都是木头建造的一两层的独立房屋. 相对来说比混凝土的楼房安全多了. 即使倒塌也不至于丧命. 但是比较危险的是地震引发的海啸和山崩. 我家在高地上, 海拔100多米, 海啸肯定影响不到, 但是后院那两个山头就是巨大的威胁了. 别看现在好好的, 万一震起来, 崩出几块大石头, 滚下来就直接进屋了. 到时候只能听天由命了.

死亡谁都无法预测, 既然如此, 就让活着的每一天快快乐乐吧.

再次为死难者默哀....
 
回复: 加拿大移民新生活日记 Blog 连载

已经上班两个星期了. 基本上一切都步入正轨了. 不像以前刚进ACD的时候,半年都没啥事儿干. 这次一开始就进项目了. 第一个星期还没有结束, 就开始进入第一轮的开发工作了. 看来这外企资本家的前真的不太好挣, 一天顶一天用.
我们这个公司以前是加拿大本土企业, 前两年被法国施耐德收购了. 原来的大股东捞了一大笔钱退休享受人生去了. 现在等于是施耐德在加拿大的一个分公司. 在加拿大就算是外企了. 不过在这里没有像中国明显的外企和内企的区别. 实际上也就是一样的. 和法国总部似乎也没有什么关系. 除了为了和总部和全球其他分公司一致而使用Lotus Notes办公以外, 其他都还一样.
我们的主要产品是智能电表. 说实话, 我现在还没有搞清楚这些电表到底怎么回事儿, 为什么每块都得十万美金. 够买两辆奔驰轿车的了. 反正我的工作和电表关系不大, 纯的软件开发. 以后有机会可能慢慢会接触到一些专业的知识.
这次我有了完整的一个办公室, 不再是一个格子里. 我们办公室一共两个人. 另外一个小伙子是来自澳洲的移民. 聊天听他说当年来维多利亚玩的时候遇到他现在的妻子, 于是坠入情网, 倒插门移民来了加拿大. 这几个星期他休假回澳洲了. 办公室就剩我一个, 好安静.
公司给配了一个新电脑, 宽屏幕22寸的LCD, 太宽了以至于我得摇着头看文档. 对于开发人员来说一个显示屏总是不够. 我以前在ACD的时候面对3个显示器工作. 我已经申请再加一台显示器. 那时候两台22寸的宽屏幕并列放在一起, 我肯定会把脑袋摇掉的.
干程序员换工作是件比较痛苦的事情. 每个公司的产品都不同, 工具和开发环境也都不同, 总是要学很多新东西. 这就是程序员比其他IT人员苦命的一点. 但是程序员也有一些好处. 比如不用出差, 可以穿着拖鞋和短裤上班, 可以一边工作一边吃零食等等. 代价就是渐增的腰围和腰椎颈椎磨损.
这里工作中碰不到中国人, 每天从头到尾都要说英语. 而且毕竟是大公司, Project Meeting 和 Team Meeting很多, 上了两个星期的班就感觉自己的英文有不少长进. 同时也让Team中其他成员对中式英语有了深刻的理解. 语言这个东西很奇妙, 它具有很强的自适应性. 记得第一天上班的时候, 我还对同事的澳洲口音的英语不太适应, 他也对我的中国口音的英语存在疑惑. 几天过去以后, 慢慢的互相都适应了, 交流起来越来越通畅. 不知道是我的口语提高了, 还是对方的听力提高了.
我第两天上班就闹个一个笑话. 那天下雨, 开车的时候把大灯全开了. 下车的时候如果不关灯我的车会发出警告提醒. 结果那天我耳朵塞着iPod touch到隔绝噪音的耳机, 完全没有听见警告. 结果等下班的时候自然电池耗尽了启动不了了. 没办法, 只要硬着头皮给Victoria所有的员工组发邮件求救, 看看谁车里有Jump Start Cable而且还没回家. 很快, 有热心的援助从其他Office赶来帮我Jump Start了汽车. 就这样我第2天上班就把自己的名字发给全公司所有人, 来了一个广而告之. 让他们都知道, 有某华裔冒失鬼来这里上班了.
总体来说, 感觉很好. 不用去市中心上班的感觉太好了. 终于不用来回转圈找停车位了, 也不用在酗酒者吸毒者和Homeless救济站经过, 不用担心有人偷自行车, 也不用站在雨里等公共汽车了. 技术上也可以接触新一些的技术, 更新一下自己的专业能力. 同时, 多练练英语, 多认识些朋友.
 
回复: 加拿大移民新生活日记 Blog 连载

这几个月以来, 海外的主流媒体对中国的关注超乎平常. 无外乎两件事情, 一个是ZD和奥运圣火的传递, 一个就是地震.

不过这两件事情从媒体的报道来看, 是完全相反的.一个是批评, 一个是赞扬.

正如我在前几篇Blog中写的那样. 中国政府在ZD问题的处理这一步棋是完完全全中了敌人的圈套, 处理的极为被动. 但是在地震营救这一步棋, 走的极为漂亮.

ZD 分子策划的那次暴力活动是经过精心策划的, 他们对中国ZF的反映的预测十分准确. 中国ZF一开始估计没有料想到敌人这一招, 于是按照长久以来的惯性思维和处理方法来进行. 结果一部中招, 步步被动. 敌人们的下一步棋早就盘算好了瞄准了奥运圣火的境外传递. 那个是中国的软肋. 让敌人一把抓住, 狠狠的拯. 一时间境外的媒体抓紧机会大肆宣扬, 把本来圣洁的圣火传递搞得乌七八糟的. 让中国ZF颜面尽失. ZD分子和少数敌视中国的坏人大获全胜.
没有过几天. 灾难就发生了. 这一次是谁都无法预料到的. 一时间, 境外媒体, 尤其是少数敌视中国的坏家伙又一次跳了起来, 打算好好借机往中国脸上抹黑. 不过这一次他们失算了. 中国政府在大灾面前毫无畏惧, 从总理到义工, 各个勇往直前, 抒写了一篇篇催人泪下的动人诗篇. 这一切都让西方媒体佩服不已. 那些敌人在事实面前也无话可说, 只能乖乖的服输了. 从各种媒体得到的关于中国的报道基本都是正面报道. 同时也掀起了全球的赈灾捐献高潮. 我认识的所有中国人以及和中国有联系的外国人都参加捐献了. 而且加拿大政府还宣称将Match私人捐献的数额. 也就是说老百姓捐多少, 政府就掏多少. 得到这个让政府出水的机会真不容易, 我赶快又捐了一次. 相比之下, 缅甸的灾害就成了众矢之的了.不过对于一个军政府你又能希望什么呢?

这场灾难让无数人失去了亲人,无数人失去了声明, 无数人失去了肢体, 但是对于全体中国人来说, 却找回了尊严, 找回了作为一个民族存在所必需的凝聚力. 同时给了那些敌视中国的少数螳螂一记响亮的耳光.
 
回复: 加拿大移民新生活日记 Blog 连载

移居加拿大两年有余了, 各方面都还满意, 唯一感觉十分不爽而且屡试不爽的就是社交圈子太窄. 这个不是我个人的问题, 几乎所有的一代移民都会面对同样的问题, 只不过大部分一代移民在多年的尝试之后逐渐放弃或者习惯了. 就我自己而言, 我现在也已经基本承认自己无法最终融入这个以本地白人为主的社交圈子里了. 不过我总是努力的改造自己以便于有机会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子.

由于语言和文化的障碍, 尽管在这里生活工作都完全没有问题, 但是想和本地白人交一定深度的朋友还是很有难度. 毕竟不是在这里成长的, 一旦涉及到文化背景的东西就很难理解或者得到共鸣. 举一个最常见的例子. Team开会, 前半部分都是介绍各自的工作进度内容以及需要其他人进行协助等等. 这部分完全没有问题. 我基本可以表现的和Team中的其他白人同事相近(除了他们已经可以接受的中国口音以外). 但是正是说完了, 会议距离预订结束时间还有一些空余. 于是大家可以开始神侃了. 到了这半部分, 我就感觉十分难受. 因为他们讨论的话题我基本都插不上话. 首先完全听懂话里话外的含义就比较困难, 如果想插进他们的眉飞色舞的讨论就更难了. 再想通过说两句风趣的话让大家哈哈大笑就几乎完全不可能了. 在这样的场合我也不好意思收拾东西先走, 只好在这里傻陪着乐, 都不知道别人乐道是什么. 很多东西在我看来完全没有任何可笑的价值, 但是他们乐的很开心. 我讲几句自己觉得还挺可乐的东西, 他们确看着我目瞪口呆没有任何共鸣. 这样的时段对于我来说既无聊又尴尬, 真希望这会后闲扯能够赶快结束, 以便于我可以相对体面的离场回自己的办公室干活. 记得在中国工作的时候, 这样的会后闲侃从来都是我求之不得的时段, 每次我都能够口沫横飞的控制住整个闲侃的主题. 那都是过去的事儿了.

我相信这样类似的经历, 所有在北美工作的新移民都会有同感. 这种局面我估计可能是我这一生都无法根本改变的了.

基于同样的理由, 新移民在北美也很难交有一定深度的几个本地白人朋友. 语言文化毕竟是一方面. 另外的一方面就是相对于东方文化而言, 西方的文化整体就比较崇尚个性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即使不考虑华人和白人之间, 就算是白人和白人之间也有同样的情况. 在西方社会里, 人和人之间都很Nice, 彬彬有礼, 乐于助人, 但是人与人之间同时还保持着一种看不见的距离, 一种让彼此都感到安全和舒服的距离, 不至于由于距离过于接近而有互相伤害的可能. 我记得以前看一段话说的是人和人就好比一群冬天里的豪猪(没见过, 应该是一种身上长刺的野猪吧), 互相有不能太远以免太冷, 也不能太近一面互相刺到对方. 除了无形的距离以外,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在这里长大的白人, 从小就有了自己相对固定的社交圈子, 同学, 亲戚, 朋友等等. 这些圈子已经相对固定几乎完美, 基本上没有什么空间留给外来的异族的移民了.

也是基于同样的理由, 就形成了各个族裔自己的圈子. 华人就有华人的圈子(还有更加细分的香港圈子, 台湾圈子, 和大陆圈子之分). 大家有同样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 有着共同的话题和苦恼. 相信这样的圈子本地白人也是很难进入到. 当然了他们也未必想进入. 毕竟在这里还是一个白人真有绝对人口优势的地方. (温哥华多伦多等少数几个城市除外. 在那里由于移民比例太高, 白人已经是少数民族了. 这个不是我今天讨论的话题).

华人和华人交流自然很好, 但是也有一些问题. 那就是大家都太一致了, 知识层面甚至于职业都很接近. 一个很典型的华人移民类型可以这样描述.
有1个到2个孩子, 不养宠物(很多白人家庭要么没有孩子, 要么生一大堆孩子, 一般都还养几条狗),
男主人多半是搞子计算机的,
女主人要么全职太太, 要么搞财会类工作.
孩子都学习好, 能够上本地最好的学校而且成绩一流.
开亚洲品牌汽车(大部分都是四门轿车或者高档SUV, 很少开卡车和摩托),
大部分家里没有RV或者船停在门口.
大部分都拥有或者正在努力购买自己的房子.
少种花多种菜
做饭的时候总是到处冒烟, 同时鄙视西方快餐食品.
不欠债, 挣多少花多少, 银行存款居然是正数.
努力挣钱, 然后花钱找人修车或者修房顶.

不知道我上述概括完整不完整, 典型不典型. 欢迎补充.
由于职业上的近似性以及社交圈子相对狭窄, 有很多事情我不知道的, 找其他华人朋友问基本也都不知道. 比如刚才Lancer同志想买条船出海玩, 问我是否了解关于船的知识. 我一脸茫然. 而且我相信我认识到其他华人朋友也不太可能有人知道. 我们小时候有个自行车骑就挺知足的了, 谁家还有条船那简直是天方夜谭了.

这样的苦恼一直困惑着我很久, 一直无法解脱. 想当年在中国(抱歉, 我总是用这样颓废的口气说话)我也是结交三教九流各类朋友的人, 到这里只剩下一帮搞计算机的人了. (好汉不提当年勇, 我不是好汉, 不受此限制)

不过, 这种情况刚刚开始有所改善. 原因是我有一天突然想出这么一个怪招.

我考虑无法和本地白人深入交流的原因是缺少话题. 人家擅长的东西我们不了解, 我们擅长的东西人家不感兴趣. 于是简单单调的话题也就造成的低层次的交流. 有没有可能找到一个主题双方都感兴趣, 而是可以比较定期或者长期的坚持下去呢? 有一天我突然顿悟了. 我可以教白人说中文呀!

我教别人我擅长的语言不费吹灰之力. 而且如果对方愿意来学就说明他们对东方语言文化感兴趣, 这样的话题就可以定期的长期持续下去. 于是就可以有一些固定的一个小圈子团体定期见面交流, 从而进行相对深入的了解和交往.

于是我在本地的网站上登了一个广告. 说我愿意免费教中文普通话. 因为我以前曾经干过一年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主持人, 所以这个历史我也搬出来放到广告上作为吹牛的资料. 起初我对是否有人回复都没有信心. 谁会愿意去学一门几乎用不上的外语呢? 反正登也登了, 爱谁谁. 所谓愿者上钩.

结果是出乎意料的. 居然有很多电子邮件发回来表示有兴趣询问更多信息. 有一些回复还很有意思. 大概是免费的东西大家都担心是骗局吧. 有相当一部分的邮件都是来询问我的年龄性别以及见面地点之类的. 他们或许把我当成拐卖人口的骗子之类的了. 另外一大部分就是来询问如何开始学习以及更具体的内容的. 这些人各行各业的都有, 有学生, 有给自己孩子报名的, 还有一个警察 (平时太难有机会认识一个警察朋友了, 虽然在这里用不着像在北京的时候认个警察哥们日后帮着埋罚单, 捞驾照), 真正一直坚持下来每周学习的是一个武林中人. 呵呵, 不是澳大利亚的太极薛大师, 他用不着学中文, 倒是有必要学学英文. 这哥们以前是机械师, 修车的高手. 不知道啥时候迷上了中国武术, 还着实深造的一番, 现在在本地开了一个武术学校 (中国叫武馆), 居然招来400多学生和他学武术. 不过他是一句中文都不会(除了练武是用的嗨, 哈, 和一二三四, 五以上都不会). 所以他一直希望有机会学两句中文, 以便于更好的理解中国武术中的精髓. 他的学习动力使得他一直从开始坚持到现在. 虽然他学中文的难度远远大于我学英文. 已经两个多月了, 拼音还没有学完. 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可以学到我现在说英文的水平. 我很不客气的告诉他, 除非他去中国住着, 否则希望不大.

认识这样一些朋友我已经开始非常受益了. 其一, 我有了机会在工作之外和白人有目的地进行定期长期的交流, 其二, 由于他们都不是搞电脑的, 他们有各种各样的生活背景和知识结构. 这些都是我无法从其他华人圈子的朋友那里得到的. 在很大程度上十分互补. 就已这个功夫大师为例. 我虽然没兴趣学武术. 但是他是一个有30年经验的机械师, 对汽车是了如指掌. 虽然我现在在努力自己学习一些汽车知识, 但是毕竟太嫩了. 基本上停留在换机油, 换刹车片的水平. 由于我周围大部分华人朋友对汽车还没有我懂得多, 我有了问题就没有人可以问. 这下子我可找到老师了. 上星期我教他拼音"si" 的时候, 我突然想起来自从我换了刹车片以后, 我转弯倒车的时候总是前轮有类似"si"到噪音发出, 一直找不到问题之所在. 我就问他. 他当即到我的车旁边, 让我倒一下车. 他一听见那个声音就立马知道问题在哪儿, 从路边的草地上捡了根树枝, 往轮子里面一个档灰的铁板捅了一下. 立即就好了. 前后不超过30秒钟. 专家就是专家啊. 如果是我自己, 琢磨几个星期都搞不懂的. 这些事情对于他来说就算是雕虫小技了. 就好比我们搞电脑的帮别人装个无线网络一样简单. 今天上课的时候他又顺便帮我打开车看来看, 告诉我恐怕该换两个零件就可以解决我刹车抖动的问题. 就这个问题, 我去问Canadian Tire的人, 他们居然都说不知道, 需要花钱做一些列检测才知道. 这些检测没有几百块钱别想下来, 而且还不见得弄得好. 这不找个专家朋友, 看一眼就知道了. 这老兄还有条船, 下次上课的时候我得问问他关于船的事情, 一定能够得到很多知识.

俗话说得好, 三人行必有吾师. 如果是三个都是搞电脑的人, 那恐怕就没有办法找到修车的老师了.
 

注册或登录来发表评论

您必须是注册会员才可以发表评论

注册帐号

注册帐号. 太容易了!

登录

已有帐号? 在这里登录.

Similar threads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