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加拿大移民新生活日记 Blog 连载
移居加拿大两年有余了, 各方面都还满意, 唯一感觉十分不爽而且屡试不爽的就是社交圈子太窄. 这个不是我个人的问题, 几乎所有的一代移民都会面对同样的问题, 只不过大部分一代移民在多年的尝试之后逐渐放弃或者习惯了. 就我自己而言, 我现在也已经基本承认自己无法最终融入这个以本地白人为主的社交圈子里了. 不过我总是努力的改造自己以便于有机会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子.
由于语言和文化的障碍, 尽管在这里生活工作都完全没有问题, 但是想和本地白人交一定深度的朋友还是很有难度. 毕竟不是在这里成长的, 一旦涉及到文化背景的东西就很难理解或者得到共鸣. 举一个最常见的例子. Team开会, 前半部分都是介绍各自的工作进度内容以及需要其他人进行协助等等. 这部分完全没有问题. 我基本可以表现的和Team中的其他白人同事相近(除了他们已经可以接受的中国口音以外). 但是正是说完了, 会议距离预订结束时间还有一些空余. 于是大家可以开始神侃了. 到了这半部分, 我就感觉十分难受. 因为他们讨论的话题我基本都插不上话. 首先完全听懂话里话外的含义就比较困难, 如果想插进他们的眉飞色舞的讨论就更难了. 再想通过说两句风趣的话让大家哈哈大笑就几乎完全不可能了. 在这样的场合我也不好意思收拾东西先走, 只好在这里傻陪着乐, 都不知道别人乐道是什么. 很多东西在我看来完全没有任何可笑的价值, 但是他们乐的很开心. 我讲几句自己觉得还挺可乐的东西, 他们确看着我目瞪口呆没有任何共鸣. 这样的时段对于我来说既无聊又尴尬, 真希望这会后闲扯能够赶快结束, 以便于我可以相对体面的离场回自己的办公室干活. 记得在中国工作的时候, 这样的会后闲侃从来都是我求之不得的时段, 每次我都能够口沫横飞的控制住整个闲侃的主题. 那都是过去的事儿了.
我相信这样类似的经历, 所有在北美工作的新移民都会有同感. 这种局面我估计可能是我这一生都无法根本改变的了.
基于同样的理由, 新移民在北美也很难交有一定深度的几个本地白人朋友. 语言文化毕竟是一方面. 另外的一方面就是相对于东方文化而言, 西方的文化整体就比较崇尚个性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即使不考虑华人和白人之间, 就算是白人和白人之间也有同样的情况. 在西方社会里, 人和人之间都很Nice, 彬彬有礼, 乐于助人, 但是人与人之间同时还保持着一种看不见的距离, 一种让彼此都感到安全和舒服的距离, 不至于由于距离过于接近而有互相伤害的可能. 我记得以前看一段话说的是人和人就好比一群冬天里的豪猪(没见过, 应该是一种身上长刺的野猪吧), 互相有不能太远以免太冷, 也不能太近一面互相刺到对方. 除了无形的距离以外,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在这里长大的白人, 从小就有了自己相对固定的社交圈子, 同学, 亲戚, 朋友等等. 这些圈子已经相对固定几乎完美, 基本上没有什么空间留给外来的异族的移民了.
也是基于同样的理由, 就形成了各个族裔自己的圈子. 华人就有华人的圈子(还有更加细分的香港圈子, 台湾圈子, 和大陆圈子之分). 大家有同样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 有着共同的话题和苦恼. 相信这样的圈子本地白人也是很难进入到. 当然了他们也未必想进入. 毕竟在这里还是一个白人真有绝对人口优势的地方. (温哥华多伦多等少数几个城市除外. 在那里由于移民比例太高, 白人已经是少数民族了. 这个不是我今天讨论的话题).
华人和华人交流自然很好, 但是也有一些问题. 那就是大家都太一致了, 知识层面甚至于职业都很接近. 一个很典型的华人移民类型可以这样描述.
有1个到2个孩子, 不养宠物(很多白人家庭要么没有孩子, 要么生一大堆孩子, 一般都还养几条狗),
男主人多半是搞子计算机的,
女主人要么全职太太, 要么搞财会类工作.
孩子都学习好, 能够上本地最好的学校而且成绩一流.
开亚洲品牌汽车(大部分都是四门轿车或者高档SUV, 很少开卡车和摩托),
大部分家里没有RV或者船停在门口.
大部分都拥有或者正在努力购买自己的房子.
少种花多种菜
做饭的时候总是到处冒烟, 同时鄙视西方快餐食品.
不欠债, 挣多少花多少, 银行存款居然是正数.
努力挣钱, 然后花钱找人修车或者修房顶.
不知道我上述概括完整不完整, 典型不典型. 欢迎补充.
由于职业上的近似性以及社交圈子相对狭窄, 有很多事情我不知道的, 找其他华人朋友问基本也都不知道. 比如刚才Lancer同志想买条船出海玩, 问我是否了解关于船的知识. 我一脸茫然. 而且我相信我认识到其他华人朋友也不太可能有人知道. 我们小时候有个自行车骑就挺知足的了, 谁家还有条船那简直是天方夜谭了.
这样的苦恼一直困惑着我很久, 一直无法解脱. 想当年在中国(抱歉, 我总是用这样颓废的口气说话)我也是结交三教九流各类朋友的人, 到这里只剩下一帮搞计算机的人了. (好汉不提当年勇, 我不是好汉, 不受此限制)
不过, 这种情况刚刚开始有所改善. 原因是我有一天突然想出这么一个怪招.
我考虑无法和本地白人深入交流的原因是缺少话题. 人家擅长的东西我们不了解, 我们擅长的东西人家不感兴趣. 于是简单单调的话题也就造成的低层次的交流. 有没有可能找到一个主题双方都感兴趣, 而是可以比较定期或者长期的坚持下去呢? 有一天我突然顿悟了. 我可以教白人说中文呀!
我教别人我擅长的语言不费吹灰之力. 而且如果对方愿意来学就说明他们对东方语言文化感兴趣, 这样的话题就可以定期的长期持续下去. 于是就可以有一些固定的一个小圈子团体定期见面交流, 从而进行相对深入的了解和交往.
于是我在本地的网站上登了一个广告. 说我愿意免费教中文普通话. 因为我以前曾经干过一年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主持人, 所以这个历史我也搬出来放到广告上作为吹牛的资料. 起初我对是否有人回复都没有信心. 谁会愿意去学一门几乎用不上的外语呢? 反正登也登了, 爱谁谁. 所谓愿者上钩.
结果是出乎意料的. 居然有很多电子邮件发回来表示有兴趣询问更多信息. 有一些回复还很有意思. 大概是免费的东西大家都担心是骗局吧. 有相当一部分的邮件都是来询问我的年龄性别以及见面地点之类的. 他们或许把我当成拐卖人口的骗子之类的了. 另外一大部分就是来询问如何开始学习以及更具体的内容的. 这些人各行各业的都有, 有学生, 有给自己孩子报名的, 还有一个警察 (平时太难有机会认识一个警察朋友了, 虽然在这里用不着像在北京的时候认个警察哥们日后帮着埋罚单, 捞驾照), 真正一直坚持下来每周学习的是一个武林中人. 呵呵, 不是澳大利亚的太极薛大师, 他用不着学中文, 倒是有必要学学英文. 这哥们以前是机械师, 修车的高手. 不知道啥时候迷上了中国武术, 还着实深造的一番, 现在在本地开了一个武术学校 (中国叫武馆), 居然招来400多学生和他学武术. 不过他是一句中文都不会(除了练武是用的嗨, 哈, 和一二三四, 五以上都不会). 所以他一直希望有机会学两句中文, 以便于更好的理解中国武术中的精髓. 他的学习动力使得他一直从开始坚持到现在. 虽然他学中文的难度远远大于我学英文. 已经两个多月了, 拼音还没有学完. 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可以学到我现在说英文的水平. 我很不客气的告诉他, 除非他去中国住着, 否则希望不大.
认识这样一些朋友我已经开始非常受益了. 其一, 我有了机会在工作之外和白人有目的地进行定期长期的交流, 其二, 由于他们都不是搞电脑的, 他们有各种各样的生活背景和知识结构. 这些都是我无法从其他华人圈子的朋友那里得到的. 在很大程度上十分互补. 就已这个功夫大师为例. 我虽然没兴趣学武术. 但是他是一个有30年经验的机械师, 对汽车是了如指掌. 虽然我现在在努力自己学习一些汽车知识, 但是毕竟太嫩了. 基本上停留在换机油, 换刹车片的水平. 由于我周围大部分华人朋友对汽车还没有我懂得多, 我有了问题就没有人可以问. 这下子我可找到老师了. 上星期我教他拼音"si" 的时候, 我突然想起来自从我换了刹车片以后, 我转弯倒车的时候总是前轮有类似"si"到噪音发出, 一直找不到问题之所在. 我就问他. 他当即到我的车旁边, 让我倒一下车. 他一听见那个声音就立马知道问题在哪儿, 从路边的草地上捡了根树枝, 往轮子里面一个档灰的铁板捅了一下. 立即就好了. 前后不超过30秒钟. 专家就是专家啊. 如果是我自己, 琢磨几个星期都搞不懂的. 这些事情对于他来说就算是雕虫小技了. 就好比我们搞电脑的帮别人装个无线网络一样简单. 今天上课的时候他又顺便帮我打开车看来看, 告诉我恐怕该换两个零件就可以解决我刹车抖动的问题. 就这个问题, 我去问Canadian Tire的人, 他们居然都说不知道, 需要花钱做一些列检测才知道. 这些检测没有几百块钱别想下来, 而且还不见得弄得好. 这不找个专家朋友, 看一眼就知道了. 这老兄还有条船, 下次上课的时候我得问问他关于船的事情, 一定能够得到很多知识.
俗话说得好, 三人行必有吾师. 如果是三个都是搞电脑的人, 那恐怕就没有办法找到修车的老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