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吻 说:我的Blog是MSN的. http://spaces.msn.com/members/13910841932
欢迎大家去扔砖头臭鸡蛋什么的. 如果只看不扔就不好啦
有朋友问 GPS是什么. GPS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不是某个机构. 我找房子的意思是指自己开车找到已经定好的房子.
所谓过得好的人就不上坛子的说法, 我的理解是这样的.
1. 大部分人一旦全家移民过来开始工作了就比较忙了. 不一定有时间上网. 我现在因为只是一个人在加拿大, 所以业余奔浔冉隙? 以后等老婆孩子都过来的话也一定常来这里了.
2. 我并不算过得好, 只不过是到目前为止还算顺利. 而且我天性乐观, 把所有事情都看得更好一些而已. 世界上没有天堂, 加拿大, Victoria也不是, 但是你要用一种欣赏天堂的心情去看, 就觉得是天堂了.
开吻 说:nanshan,
喜欢你的签名档案. 正好应了我的心声. 我把它抄来用,你不介意吧. 反正我知道你也是从歌词里面抄的. 哈哈
文笔很好,我赞赏你豁达而充满阳光的生活态度,有机会我到Victoria来拜访你.开吻 说:欢迎Emily等各位来Victoria. 这里的华人确实太少了. 再来个千八百的也没有感觉.
sunyu 说:不好意思来晚了,各位新年好!呵呵!
这个中国年过的,偶怕这几年不会回来过年了,使足了劲过一回.一不小心就过到今天了,惭愧,惭愧!
握手握手,开吻筒子,偶喝口茶慢慢看,您继续继续!
zhouying 说:楼主比我好了,起码去了BC的省会,呵呵.
这里的DOWNTOWN是我最喜欢的地方,因为除了这些地方,好象都是住宅平平的房子,晚上望去就象漫天星空,就象你照的那样.
只有DOWNTOWN的晚上才向一座现代城市.
nanshan 说:MT. WORKS第一张里面是什么东西啊?怎么感觉象一堆丢弃的注射器?大汗!
开吻 说:好几天忘了上传Blog了. 补上. 这是上周的作业
到上周末, 我已经上班一个月了. 试用期已经过去1/3, 但是也没有什么感觉,不知道公司如何评价我的工作, 好像没有人管我, 大家都各忙各的. 不知道ACD的未来如何, 我觉得现在是必须走到一个转型的十字路口了, 单纯的看图工具已经做到头了, 下一步该怎么发展呢? 请大家多提提建议
说说馒头. 本来作为海外华人对国内文化界的风起云涌不应该出来品头论足的, 不过这次例外. 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个是馒头的作者胡戈是我的好朋友,不能眼睁睁看着吃亏, 另一个是陈K歌这厮也太无极了, 没有见过这么变态的人.
胡戈以前在我的公司干过1年多. 当时我就觉得这家伙很有点歪才. 其实早在馒头之前就已经有很多惊人的作品问世, 我作为内部人员已经欣赏过了. 这次馒头的惊天动地的成功也多亏了陈K歌能够拍出这么无极的一部电影,而且更为无极的是居然把13亿中国人都当SB出来起诉胡戈.
胡戈其人是典型的双重性格者. 为什么这么说呢, 他在网络上的一面和生活中的一面完全是分裂的. 不知道是否属于精神分裂的范畴. 记得王威(广州的一位音乐大侠)第一次见到胡戈本人的时候居然问:"你是胡戈吗, 假的吧". 因为胡戈在现实生活中属于十分内向的, 话不多, 完全没有经济头脑, 属于老顽童周伯通一类的. 他的口号就是活到老玩到老. 一切都是为了玩. 网上有一些无极的记者说什么胡戈恶搞是为了出名之类的完全是胡说. 胡戈和芙蓉姐姐和木子美完全是不同的类型. 所以真正轮到陈K歌一威胁说要起诉, 馒头立刻就软了. 如果陈K歌敢在网络中虚拟起诉的话, 一定会死得很惨. 毕竟还有公检法和阶级斗争呢, 没有人敢不怕. 虽然据说有N亿网民在撑腰. 陈K歌可能也是抓住这一点了, 明明自己臭得象狗屎一样,还臭轰轰的要告人家.
这次馒头事件虽然不知道结局如何, 我估计也就如同其他网络热点一样,时间一长,大家都忘却了. 不了了之了. 不过这次事件十分有意义的在于老百姓们也发现了网络舆论的重要性和力量. 我觉得可以把馒头事件和超级女声一起并列列为中国网络民主化的两个重要里程碑.
主要看你工作不工作. 如果不工作就可以一直享受生活下去, 温哥华最适合. 因为在温哥华几乎可以不用说英语. 如果必须工作才可以养活的话. 我的建议就是不要来了.zawclh 说:我的英语丢了都近十年了,想办投资移民加拿大,能否指点一下先去哪个城市较合适?
开吻 说:这里大部分的Apartment的价格, 1bedroom 大约600-700,含热水和取暖费用. 2bedroom大约800-900. House就不一定了.
zhu1 说:我同老婆每周末都去爬山。
我们住在 Beacon Hill 旁边。
ChinaSmile 论坛里面有 花园城市--维多利亚 板块,欢迎来坐坐:
http://www.chinasmile.net/forums/forumdisplay.php?f=67
这个周末我去温哥华看新登陆的老中学同学,下周末咱们一起爬山吧.
My MSN: zhu1@163.net
另外 我们公司每周三和Netscape有足球比赛,喜欢踢球的朋友可以过来一起玩.
zhu1 说:我们这里有个 Bussiness Analyst 刚刚 从 ACD 跳槽过来。
我们可以四月份长周末组织去 Dunkon, Nanaimo 和 80公里长的 Cowichan lake.
何如?
欢迎MSN: zhu1@163.net 联系
zhu1 说:我同老婆每周末都去爬山。
我们住在 Beacon Hill 旁边。
ChinaSmile 论坛里面有 花园城市--维多利亚 板块,欢迎来坐坐:
http://www.chinasmile.net/forums/forumdisplay.php?f=67
这个周末我去温哥华看新登陆的老中学同学,下周末咱们一起爬山吧.
My MSN: zhu1@163.net
另外 我们公司每周三和Netscape有足球比赛,喜欢踢球的朋友可以过来一起玩.
web3721 说:开吻,你好。
偶然的机会,从CHINASMILE一路转了过来。不错。
VANCOUVER岛是个好地方,去过几次。除了岛的中南部,岛的西北部捕鱼区也是个很不错的地方。石斑,大虾之类的东西多多,别有一番天地。
有机会一定去岛上拜访,特别想和老高讨教讨教。俺在VANCOUVER。
lilyorange 说:楼竹写得真好! 言之有物,又很幽默.
另外请教一下,有没有什么当地网站可以给中国人找房子。我在温哥华,可能最近会去victoria工作,想找downtown附近furnished房子,应该在哪里贴贴子呢?谢谢。
这个我也不知道,当时是走马观花,没有仔细看文字说明, 而且里面很暗也看不清.dsy 说:腊像馆那几张血淋淋的,能否请开吻介绍一下典故背景?有几张是否和法国大革命有联系?
看得出,你也中毒很深,有点心思思了。。。hahaha!支持成立VICTORIA版!!!我想多多了解VICTORIA啊
我现在已经不用PDA的导航系统了, 使用起来麻烦.
我现在使用的是车载的GPS. 我用的是Magellan Roadmate 760, 确实贵一点,但是方便多了. 我觉得还是比较值的
其实,PDA与车载的GPS系统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有个架子。
车载系统其实也就是集成化的PDA+GPS。
我现在在用的是PDA+TOMTOM,感觉还不错,多小的路都能找到,不过也就是因为这个,坑的我不轻,转去了一条松软泥路上,车有一段开的都是歪歪倒倒的,几次都以为要翻了,幸好开的是个VAN,如果开个底盘稍微低点的就陷在里边只能等救援了,那路带的,真叫是个狗洞它都当大门了。
主要是那条路前边还比较好走(80公里时速的柏油路),哎。
1>给小熊笨笨or Aim姐姐等大佬说说估计就行,但是要有人当版主才行哦。。有什么办法可以建立一个维多利亚论坛呢, 需要什么手续吗?
住house确实不如住公寓省心,要整的事情非常多。听说维多利亚很多人在中青年时住的是耗子,老时就搬去公寓了。不过象开吻一样整整自己家里的木活、农活,虽然累点,又何尝不是一种快乐?
呵呵,维多利亚的耗子是太贵了,俺是想买也买不起,想累还没机会啊
向看我的Blog的兄弟姐妹们致敬 October 09 7:07 PM
近来已经不那么忙了. 工作中最忙的时候过去了, 车子房子都搞好了. 剩下的就是慢慢的自力更生丰衣足食了. 正好也赶上中国国庆中国中秋节和加拿大的感恩节几个节日凑在一起,所以最近有些时间参加一些华人聚会. 居然碰到好几个人自称都看过我的Blog. 而且他们还说看了我的Blog了解了美丽的Victoria然后就搬过来定居了. 搞得我受宠若惊. 不知道我这个无名小卒随手写点垃圾文章还有人正儿八经的看, 而且还被我教唆来Victoria了. 我很关切的问, 我写的都还真实吧, 没有发现上当受骗了吧. 好在大家的回答让我没有感觉称为诈骗犯. 嘿嘿, 同时让我的小虚荣心好好的满足了一把. 谁让我就是一个俗人了, 别人一夸,自己就忘记姓什么了, 只好继续努力狂写, 以免让广大Fans失望.
向各位Blog读者粉丝致敬! 大家看了以后,多多跟帖, 否则我的小虚荣心不容易满足的.
我们都是你的超级粉丝, 我们从申请开始就把目标定在VICTORIA, 因为04年去过一次,特别喜欢,如果只去了TORONTO, 没有去VICTORIA, 可能没有那么大决心.
所以当时发现你的BLOG 特别兴奋,终于找到同道中人, 我们已经ME, 希望很快可以PL.
只是,现在对VICTORIA 又有点犹豫了,主要是银子不够充足, 又不象楼主那么牛,又不知有没有楼主的好运气. 如果真的去VICTORIA的话, 很希望认识楼主.
我也是SUPER FANS.目前已经把VICTORIA列为备选城市,找工作看来是不太有希望的,打算以后开个小COFFE BAR,不知是否可行?
我不记得说过汽车价格什么的了, 不过如果有的话肯定是加币了. 这里没有人用人民币计价的.请问一下,车子的价格是人民币还是加币?谢谢回答
2手车的价格区别很大, 与车型年代公里数事故记录维修记录都有关系. 很难单独从价格上来判断便宜或者贵. 如果图便宜500块就可以买到看起来还不错的车.有时候事实上也确实还不错.但是有时候就要那自己的投资和性命去试了.Thanks, 12000$ is not cheap for second-hand car.
家园上好的长帖子都是一口气看完的。
不管好与不好,选择了就该坚持走下来,没有地方是天堂,天堂只在自己的心里。
谢谢开吻的分享, 能问下你去的是哪个教会? 是讲国语的么? 我也想在岛上找个教会.
你好!我是准移民.签证已经下来.还没决定去哪个城市呢!
看了你们的贴子觉得温哥华岛这里简直像天堂,不自觉的被吸引了.我就爱旅游,嘻嘻...
我老公是建筑工程专业的.我是日语专业的.在那里有可能找到工作吗?
或者那里的累脖工多吗?
希望您的指点,我这先谢谢了.
刚在你的博客上看了,其实中国现在的经济政策真的有问题,老是外向外向型,咱们国家地大物博,虽然闭关锁国是完全不对的,但也永不着牺牲子孙后代的财富去赚取现在的这些外汇啊。
中国的产品价格低廉,何止是血汗造就的,还有整个环境的基本不可逆转的被污染。
我不知道国家要那么多外汇干什么,将来很可能是颗定时炸弹。
这事儿太大了,说起来没边儿,也不是我们能决定的。
不过真的很担忧,现在的中国,无论宏观还是微观,国家还是草民,都太急功近利了。
Calgary我没有去过, 不知道那里的情况如何. 估计和Victoria肯定很多不同, 所以很难给你建议. 我以我自己的体会给我说一下谢谢楼主热心回复,崇拜ing.
另外还有几个问题想请教:
1.滑雪服需要在国内买好带去,还是在加拿大买?
2.旅游鞋肯定是消耗量很大(因为又要日常穿,又要hiking),是否需要在国内多买几双带着?
我们打算登陆卡尔加里,但卡尔加里的论坛里始终没有看到楼主这样的好人好贴,很遗憾.
我自己并不是高人智者也当不了国家领导人, 不过我很多年来一直在努力思索,探讨能够中国国富民强的方法. 随着年龄一步步增长,阅历的增加, 我始终无法找到一个可以让我自己也信服的途径和方法. 所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都被同一个症结所困惑, 那就是人太多了. 这个问题恐怕没有什么更好的更人道的方式能够解决, 所以最终我自己还是选择了移民到外国. 这个纯属逃兵行径, 不过也属于无奈之举.
年轻的时候我也曾有过类似于愤青的观点, 现在再看很多社会问题, 我现在感到其实都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比如环境问题. 这么多人要发展, 要吃好玩好, 惟一的途径就是再大力从地球上消耗更多的资源. 中国自己这块土地早在秦朝的时候就已经开采得差不多了, 现在只好去全世界开采.
加拿大相对来说, 绝对算是一个"新鲜"的国家. 这要感谢这里的原住民印第安人没有过早的发达起来. 如果印第安人也和中国一样那么早就开始"文明"了, 那么北美这块土地恐怕早就资源消耗枯竭了. "文明人"来到这里才几百年, 北美这块土地也还大, 估计还够人类消耗一阵的.
开吻 :
你好,帖子看到前面几页,看到你写滑雪的那段,忍不主先回一段。
我是滑雪爱好者,不过在上海,虽然喜欢,但是雪龄还是比较短。呵呵,看到你写滑并板的过程,感觉你的重心有可能没有压好。
转弯的过程中,要完全把重心从一个脚移到山下脚。呵呵。不用急忙做动作,先把重心压好了。
能不能说说那边滑雪的开销。我知道北京,东北滑雪都是比较贵的。
稍微好点的雪场大概是300多每天旺季,淡季200多。住宿200多每天。都是人民币。
你们那边滑雪场照片能拍点么?雪具,是不是比较新的款式?
我也想移民加拿大,我爱好 爬山滑雪等,呵呵,有机会一起滑雪啊。
再有:
http://www.lvye.org/modules/lvyebb/viewforum.php?id=33
是绿野的滑雪板块,都是教滑雪的,有加拿大的华人的。你可以到那边问问。
你运气不错,而且关键是你准备的好,抓住了机会。
还有,不知道你对打猎有没有兴趣,加拿大是可以合法打猎的,先考枪证,然后买license,根据你的武器,有时间限制的,可以去公共猎场和私人猎场打猎。呵呵。象你这样的中国人还是比较少的。按照我的话来说就是比较懂生活。
爱打猎的华裔大多是台湾,香港过去的。大陆过去的我还没有听说过。
不过我好几个朋友出过国回去的都跟我说:
到了国外千万不要跟中国人联系,骗中国人的就是中国人,我猜说的比较偏激,不过也有一定道理。
http://artofwar.homeip.net/bboard/
这个论坛主要是台湾过去的华人。
谈的大多是打猎和如何试验武器的。
开吻,感谢你的热心肠分享!
我们是准移民,将于明年中登陆,想预先了解并请教如下民生问题, 多谢:
A)该岛的教育状况(小学中学大学等),因我有个8岁的孩子上学问题需要考虑;
B)房价(当地买房及租房的平均水平);
C)我们找工作的难易:
我们夫妻俩都有十年的著名外企工作经验,我现在物流航运行业(MAERSK 马士基)任职过客户服务,及SALES, 之前在雀巢任职人事专员4年。我家那口子一直从事生产管理过10年,现任职爱默生公司的生成经理(3年),之前在IBM的集团子公司任职生产高级主管。本科学历,英语工作环境,写看读没问题,我先生的口语相对薄弱。
以上工作背景,不知道加国哪里更适合我们就业, 你那疙瘩机会大不?
此外,我们自己在香港注册了公司,有2年的创业经验,主营国际贸易业务, 不知那边的贸易机会大否?
想就上述条件,做两手准备:就职或自己创业,因对那边实际情况不了解,有些迷茫,特此寻求帮助。
我们现生活在深圳,为了孩子和健康,加入了移民队,希望有援助的手伸出。。。!
期待你方便时的回复,多谢!
开吻,你的宝贝真可爱,红红圆圆的小脸蛋,女儿多半象父亲,你好福气呀!
有几岁了?在那上幼儿园吗?
上传我家小子照片,共享。
我的msn kevinjungle365@hotmail.com真是丰富多彩 实用呀
开吻的MSN是什么?请教!
开吻,看到你的回复,心理有了些底,有心了!
我们原本就是躲避国内的竞争压力,希望更好的享受生命生活,才选择出去的,在我来说,家庭的和谐安逸幸福比什么都来得重要呀。。
我们没啥野心,所以不会挑剔工作的高低,只要它能给家庭带来经济来源及保障。同时,口语正在加强中
冒昧的了解一下:
当初是什么原因促使你选择落地Victoria的?
我现在国内,有无可能在那里先开始找工作呢?
在哪里可以查看到当地的福利及相关介绍?
孩子9岁,很皮,也是我们考虑择地的源头,60W,还要努力一阵才行。租房价位如何?
呵呵,抱歉又有一堆幼稚的问题要骚扰你了。。。
谢过!
看到别人写的:
<br />
生活是要靠自己去创造的,天上不会掉馅饼,而且是猪肉大葱馅的,而且正砸在你的腮帮子上,呵呵,只会抱怨,不会战斗的人,永远都会在社会的底层。
<br />
呵呵。 看到别人写的:狼行千里吃肉,狗行千里吃屎。<br />
自己做不了狼,也不愿意做狗。<br />
<br />
相比之下加拿大才是可以成为第二故乡的地方。而且与北京相比,这里空气清新,夏天的时候满眼绿色,可以在湖边草坪晒太阳,或者在自己花园里烧烤。平和友好的人群,丰厚滋润的福利,真是北京甚至是巴黎都没法实现的。至于城市不够现代,不够时尚,也可再用其他方式弥补。追求生活多变,可以到美国去工作, Matthew今天就又去美国出差了。追求时尚,可以利用假期去巴黎采购,或者回国时去香港,因为我持加国护照,去全世界126个国家是免签证的,直接买机票就可以走。
<br />
我的回答:
1. 我来Victoria纯属巧合. 我前年去温哥华短登, 顺便去Victoria旅游, 被这个城市的美丽所震惊, 正巧赶上这个公司招聘, 我就顺便去碰碰运气. 结果一面试就给采用了. 等我回到北京以后他们给我寄来Offer Letter,然后我就辞职搬家来了.
2. 去政府网站上看把. 每个省的省内都是一样的
3. 不来这里找工作也是有可能的. 我就有一个朋友是如此, 不过总体来说可能性小. HR看见电话号码不是本地的一般直接Skip过去了. 除非特别找人找不到才会考虑外地的, 比如温哥华, 更别提中国了.
4. 租房上网上查吧.
开吻,好运气呀!
如此美丽的城市,还有如此热心的同胞,俺们也动心罗。。
我在MAP上没查到VICTORIA, 它在CA的哪个部分,归属哪个省,该地的整体生活消费水平是多少呢(大众每月平均)?处于整个CA 的哪个级别(高/中/底)?
呵呵,我的电脑水平还有待提升,请教在哪个网址可以查询到相关的信息?
还是想尝试先找工作,有相关的求知网站或途径可以介绍吗?
------------------------------
冬天的气息与加拿大的味道 October 19 10:23 PM
从现在开始,冬天基本上就算是开始了. 对于西海岸来说,冬天就是下雨的意思. 冬天下雨以温哥华为甚. 今年一月份总共的31天之中有29天是下雨了. 维多利亚和温哥华气候基本一样, 不过好在雨水略为少一些. 维多利亚的雨天和中国的狂风暴雨很不相同, 雨滴很小, 没有风, 雨滴好像悬浮在空气中似的, 从四面八方将你包围,亲吻你的身体, 让你浑身上下湿漉漉的,但是却不会变成落汤鸡. 这里下雨的时候打伞的人都很少, 大部分就是穿一身类似GoreTex材料的防水透气的夹克, 走一路衣服外面湿漉漉的,进屋抖抖就OK了. 当然了,偶尔也有瓢泼大雨的时候,但是确实很少见.
清晨起床, 打开窗门, 一股清新湿润的空气涌入房间. 我贪婪的吸了一大口. 突然发觉这个气息十分熟悉, 唤起了我一年前的回忆. 那就是我去年第一次来温哥华登陆的时候. 同样是这个时间, 我拉着行李, 老婆抱着Emma走出温哥华机场, 穿过人行道去租车公司的柜台去. 同样的阴雨天气,同样的味道的空气围绕着我, 我深深地猛吸了一口. 那味道是如此甜美畅快. 穿越人行道时, 车辆全部停下来,招手让我们和孩子先过, 我也善意的和司机们打招呼感谢他们. 当时的场景现在回想起来仍然好像发生的昨天. 经过了一个春夏秋冬, 又回到了我刚来加拿大的季节, 又闻到了这熟悉的气息. 我已经在加拿大呆了一年了.
说道气息, 我要提起前两天和邻居Jeff聊天时谈到的一个故事. Jeff是一个30左右的小伙子, 生在渥太华, 刚刚从加拿大海军退役. 特别健谈, 每次见到我都要拉我聊半天. 正好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英语的机会. 上次我们谈到了空气的味道. 他说前两天早晨出门遛狗, 他闻到了空气中的一股烧木炭取暖的青烟的味道. 其实我也闻到了,但是我没有任何感觉, 但是Jeff确感到十分兴奋. 他说他小时候家里都是烧木头取暖,所以一到冬天,空气中就弥漫着烧木头的清香. (说实话, 我还真没有觉得烧木头的味道可以认为是清香, 尽管并不太难闻). 我们这个社区是烧煤气取暖的. 所以应该没有少木头的. Jeff不甘罢休, 跟着他的狗. 我十分相信是狗帮助他找到气味的来源的. 他们绕过我门口的山, 到山下另外的一个社区找到了那个正在冒烟的烟囱. 他们站在那里贪婪的闻了半天, 美美地回忆了一把他的童年时光. 以至于过了好几天,和我提起的时候还是眉飞色舞呢.
不奇怪, 我来加拿大之前也不知道维多利亚是什么地方. 只知道温哥华. 结果到了温哥华发现(尤其是Burnaby Richmond)已经被中国人给占领了, 那么白人都逃到哪儿去了呢? 原来他们都逃到维多利亚去了, 于是乘胜追击, 争取把白人们都赶到太平洋里面去.
Go to http://maps.google.ca search Victoria, BC
Victoria是BC省的省会, 在太平洋上接近北美大陆的温哥华岛上. 在温哥华和西雅图中间. 加拿大最暖和最美丽消费最高的地方.
要和我的大槽牙说再见了 November 16 9:03 PM
最近没少给我的医疗保险公司添麻烦, 先是体检血糖血脂超标, 然后胃酸胃胀, 我的家庭医生给我开了些胃药. 这些药可是一点不便宜. 一剂胃药就快200加币, 和人民币1000块. 如果没有医疗保险, 我还真的不敢吃. 不过这些都是小钱, 今天去看了牙医, 才真正把我自己都吓了一跳.
事情的起因是我右边的大槽牙. 早在大学的时候它就曾经给我报警了一次. 记得刚毕业或者还没毕业那年, 牙疼了一次. 结果去医院看, 什么也没有看出来. 一家医院说是智齿, 另外一家说是咬合不好, 后来有如何如何, 总之根本就不对. 大约前年或者大前年的时候, 第二次警告我, 又牙疼了一次. 又去医院看, 医生又说是刷牙刷出沟了, 要求我停止使用电动牙刷, 云云. 其实也根本不对. 知道来了加拿大, 第一次去我的牙医那里作X光检查的时候才了解了真相. 原来我这个牙有严重的牙周病, 已经很多年了. 这个牙的牙根已经给严重的腐蚀了, 已经无可救药. 当时那个牙医说, 如果不疼也罢, 如果疼了就只能拔掉. 当时我还觉得也许下次疼又是十年以后, 不要理他. 结果昨天开始, 这个牙齿第三次给我提出警告. 又开始牙疼. 而且比以前还疼. 今天赶快打电话预约牙医, 谁知道我原来那个牙医的生意特别好, 已经约不上了. 只好去另外其他的诊所看. 于是又拍X光片. 牙医看了我的X光片后, 很严肃的只着牙齿上的一大片阴影给我说, 你得和你的大槽牙说白白了.
可怜我的大槽牙, 和我风风雨雨相伴了几十年, 酸甜苦辣都一起尝了. 如今要和它白白还真的舍不得. 其实舍不得牙是假, 舍不得花钱装假牙是真. 同志们,你们知道在加拿大装一个假牙牙冠(他们叫Bridge, 就是一个桥接在两边的牙齿上的一个牙冠) 要多少钱吗. 今天他们给我的评估是2300加元. 大约人民币一万六. 乖乖, 没想到我嘴里还能装这么值钱的东西呢. 以后显富不用戴什么名表名戒, 来一口假牙多牛啊, 一颗一个钻戒.
当然,如果是我自己付款的话我肯定干脆不要假牙天天喝流食了. 理论上讲我和我老婆的保险公司将付基本所有的部分. 自己只要掏100多块就OK了. 但是这个还在评估阶段, 得等到保险公司正式确认回函了才行. 现在只能等待. 让我的大槽牙再陪我几天. 其实我还真的希望这大槽牙早点和我白白, 它每时每刻给我的疼痛让我实在难以忍受. 虽然医生给我开了一点止疼药,但是还是痛苦啊.
--------------
-----------
呵呵,每个人有自己喜欢的东西,做爱做的事情。哈。慢慢来吧。 对,2k的qiang是很贵了。中国产的猎qiang大约几百加币就可以了。其实你不用买这样贵的,不知道你对军事熟悉么,我猜不熟悉,2k的是很好很好的gun了,可以买美军现役步qiang M16A-1了,建议先买shotgun,这样的美国产的shotgun都不太贵的,可以去专门的qiang展览会上面去买,如果你真的感兴趣。http://www.qbq.cn/dispbbs.asp?boardid=8&replyid=71284&id=71284&page=1&skin=0&Star=3 看看这个网站,要注册的,免费的。里面很多人是加拿大的。 找一个 "逛温哥华 H.A.C.S.枪展 (第3页继续贴图)" 的帖子 。。。
引用下:
他写的。
---------
逛温哥华 H.A.C.S.枪展周末闲来无事,刚好听说附近一个小城市Coquitlam(华人称之为“高贵林”)有一个H.A.C.S.举办的枪展。以前没有看过枪展,所以来了点兴趣,于是开车出门,往“高贵林”开去。
一路上,阳光明媚,万里无云,凉风习习....... (喂,不要扔砖头啊!以前写日记都是这样写的啦。)
路上的樱花都开了,配合远方的雪山,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
这把左轮才75块钱哦。“妈妈,我要买.......”。。。。
-----------
你有没有想过学习飞机驾驶。我有辆福特的fiesta 嘉年华 ,但是还是喜欢飞行,准备真的出国后,去学习飞机驾驶。我曾经打听过。美国不贵,几百美金吧。
-----------
4. 这里的华人圈子会玩懂得生活的人比例不多. 还没有形成西式游玩的风气. 等待如你田鼠同学这样的新血液来补充啊.
-----------
哈哈。果酱果酱。 我这样也就一般,瞎玩 。呵呵。
哈哈,向爱国有志者致敬学习!希望有机会加入同盟军。。
刚刚在MAP 上成功的找到了VICTORIA, 好好研究了一番,发现它离母亲最近了,是我所希望的。从深圳到Victoria 要飞多久?
有相关的求职网站或途径推荐么?
---------------
开吻, 看了你下面的内容,深表同情,现在彻底解决了吗?望早日康复!还有,可要赶紧动员我那当家的去把他的那口牙去修整罗,他跟你同病相怜啦
此外非常纳闷:多谢赐教,紧巴紧巴地赶着多回贴,争取资格身份,希望早些给你加SW呀
- CA 不是看病不用花钱吗?依照你的情形,那哪些病是免费的,哪些又是要自费或要买商业保险的?在哪里可以详细查询?
- 那里的商业保险对比国内同类型的是贵还是便宜?
- 我们一家子在国内买的商业保险(重疾险/意外险/人寿保险)到了那里还管不管用?是否还有必要需要继续买呢?因为也是一年好几W的银子,想能省就省些,不想做无功呀
----------------------
俺们家领导的智齿拔起来可不免费,要看你的牙医保险的。反正俺们买的保险只报销80%
----------------
小时候很喜欢武器的. 防务杂志是每期必看.长大了以后就渐渐淡了.
枪还是知道一些的. 尤其是来自CS的经验. M16A1是我CS的首选(如果可以活到买得起它的话)
-----------------
碰巧我知道 AR-15(M16 民版) 的价格,带榴弹发射器,一个在加拿大的人逛展览会的时候看到,照片上看成色不错一把,一般会在1500-2500加币之间。是比较贵,估计真正买的人也不很多。长短枪管,各种配置和型号都有。但是由于法律要求,全部这些都是半自动的。全自动枪械属于禁止类别,普通人不可以购买。
M203 is completely legal in Canada. You don't even need a lic to buy one since they are not restricted (not a firearm at all), you need $350 (replica) to $1000 (real M203).
We call them flare luncher or you can say GOLF ball luncher...only the 37mm or 40mm rounds are prohibited items.
呵呵,发射器合法,弹药禁止的。
-------------
开飞机是我人生目标之一. 当年参加滑翔伞培训的时候就立志以后经济条件可以了就学习开飞机. Victoria有一个很大的飞行训练基地, 每天都看见他们的学员开飞机飞来飞去, 我还经常到跑到边上看他们起飞降落十分羡慕. 这里理想还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实现. 几百美金是肯定学不了飞行的, 在加拿大恐怕学开车都不够. 努力挣钱吧
------------------
呵呵,这个挺好啊。去问下价格啊,又不收钱的。呵呵。这些活塞式单引擎螺旋桨飞机应该不贵的。国内是用初教6,我记得北京,南京有地方学习,几年前看到的价格是4-5万人民币吧。现在我想不会超过很多,关键这个东西在国内还是奢侈,很少有人学习。
在北美应该比中国普及,而且普通的单引擎飞机在通用航空业很普及,(相对我们座的飞机是民用航空),例如喷洒农药,做广告等。
这个几百美金的价格是我大概5年前,看一个美国电视剧的时候看到的:说是一个单身母亲,带一个孩子,没有什么生活目标等等,总之一句话,生活很不顺利,然后突然这个母亲看到飞机,就想去学习,(为什么学这个,不知道, 导演让干的),然后先学的普通级别的,然后学习特技飞行,然后学习教练员证书,最后跟飞机场的老板的儿子有个激情火爆戏等等。哈哈。
期间吸引我的就是各种各样的飞行技巧的介绍,虽然不是主题,但是业不少了。用的是 赛斯纳 一个型号,上单翼。175 型?忘了。还有,也介绍了飞行学校的价格,如果我没有记错应该是 百元美金级别的。
不管怎么样了。还是好好挣钱,多挣钱吧,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奋斗。呵呵。 。。。。写这个有点傻 。
在北美一定不要被所谓的起价给骗了. 不过中国也一样. 一个楼盘的广告总是有起价XXX这样的, 不过你肯定买不到这个起价的房子, 即使真的有你一定也绝对不会买. 都是吊胃口请你去看的. 这里也一样. 如果某个汽车型号总是有一个起价, 很低, 可是如果你真的去买了, 你会发现这个起价的配置几乎不可能开走. 没有空调没有收音机,最窄的轮胎,没有ABS没有气囊最小的排量等等. 这种配置的车很可能厂家根本就没有生产过, 专门拿来吸引消费者的. 学开飞机也一样. 你觉得学习开飞机比学习开汽车都便宜很正常吗? 呵呵, 反正我肯定不信的. 我大概可以猜到除了起价的学费你还需要支付的钱可能会有: 税费, 训练的汽油钱, 租用飞机的钱, 租用飞机场的钱, 给教练的小费(这个可能只有中国驾校里面才有), 来往机场的交通费, 饭钱, 可能还需要加入飞行俱乐部的会员费, 申请执照的费用, 申请飞行路线批准的费用, 污染空气的补偿费, 飞机噪音造成机场附近居民投诉的补偿费, 911以后每个学员还要去FBI按手印的手续费, 等等...... 可能还有更多. 估计里面每项都不少于起价吧. 呵呵. 我猜的, 也不一定正确. 如果我是飞行学校的销售人员,我一定会这么做的.
February 03
心血来潮:买了一辆山地车
完全是心血来潮. 昨天晚上一直看这CRD的卫星图琢磨发展一种锻炼身体的方法. 原来我一直热衷于爬山Hiking, 但是最近发现右腿膝盖似乎已经有点劳损老化了, 爬山的时候经常会疼痛. 看来爬山这种运动要适可而止了, 急于找到一种可替代的运动. 要求是不能太枯燥, 能够享受湖光山色, 费用不高, 一个人就可以, 不需要别人陪练. 突然看到CRD网上说开通了一条Thetis Lake到Langford社区的新Trial. 一看地图, 正好通到我们社区, 不过有1.2公里长. 如果腿过去, 估计到了湖边也就得回来了. 所以灵机一动, 干脆骑车去游吧. 这些trial都是允许骑车的, 说明没有台阶和太大的坡道. 想到这些立刻产生了买一个山地车的打算.
首先上网看看有没有卖旧车的. 发现几个帖子, 但是他们报价可不低. 去Walmart看看, Kao, 比新车还贵. 这帮卖旧车的是不是穷疯了, 还是想懵一个是一个. 傻子才会拿新车的钱去买旧车. 或者说他们原先买的时候车价格高, 现在都降价了. 这个也有可能. 因为圣诞节过后是一年来销售最低潮, 商家总是把圣诞节没有促销掉的东西降价出售. 降价幅度还是比较大的. 比如我最终买的这辆车原价299,现价199, 便宜100块.
上次买自行车的时候还是在清华上学的时候. 买了一辆崭新的山地车, 结果一个月没有到就丢了, 把我气坏了. 好在我当时买了保险, 保险公司赔了我80%的车款, 结果再也不敢买新车了. 一晃就十几年过去了, 这次又买山地车. 不过现在的山地车和在中国十几年前买的从设计和质量和科技含量都大大不同了. 这些山地车可是真正可以爬山的那种, 如果体力够的话. 我买的这种不算高档但是也够用了. 前后双悬架减震, 宽轮胎, 21变速, 铝合金车身, V支架刹车系统. 看起来还算比较Cool. 开始还看上了一款碟式刹车的, 但是没有货了.
在这里骑车一定需要带头盔, 否则是违法的. 于是就买了一个头盔, 回家马上骑车出去试试. 大概是太久没有骑过自行车了( 上次骑车是前年登陆温哥华的时候在Stenley Park租了一辆自行车在公园里面旅游), 腿部相关肌肉都快退役了. 结果没骑多远就累得不行, 尤其是我们村门口的大上坡, 绝对有30度, 换最低档也骑不上来, 最后是推上来的, (够颓的). 看来体力是大大不行, 急需锻炼了.
这边玩自行车有一种类型, 像玩杂技一样, 忘记了英文叫什么运动来着. 原来和我一个办公室的Mike就特别精通此类运动. 就是骑自行车一跳一跳的不走平路, 专门跳上石头, 跨越栏杆什么的. 那玩意儿难度很大, 而且足够危险. 而且那自行车也是特制的, 巨结实. Mike的那个车子就是2000块钱的, 可是他的那个汽车才800块买的. 这就是标准的白人小伙子的消费观.
看上去比较小的那种?
写得相当不错,声望地干活!不像在中国自行车哪里都可以骑, 在加拿大尽管你也可以把自行车骑到任何法律不禁止的地方,但是在和汽车共行的路段是十分危险的. 由于道路上很少有自行车和行人, 在加拿大机动车的车速很快, 而且大部分驾驶者很少在路上碰见慢速自行车, 对处理自行车的经验远远没有自行车大国中国的司机们那么丰富. 在道路上自行车发生的事故还是不少,而且很多都涉及生命. 我从来没有敢在机动车道路上骑过车, 不用说骑车. 就是开车都能感觉到旁边100公里时速飞驰而过的几十吨的大货车带来的气流把我的不算小的汽车吹得晃两下, 更别说自行车了. 在Victoria大部分道路上没有专门的自行车道. 因此自行车如果想骑就必须在人行道上推或者和其他机动车一起风驰电掣. 其实还是经常看见一些勇敢的自行车骑士全副武装的在高速公路上飞驰. 记住这并不违反交通规则. 不过每次我都会为他们捏一把汗...
楼主开吻正好就是加拿大平民啊. 最平最平的, 像飞机场一样平的平民了.平民,不象楼主搬富有的移民去了加拿大的日子都是怎么过的啊?
楼主开吻正好就是加拿大平民啊. 最平最平的, 像飞机场一样平的平民了.
其实富有不富有并不是最重要, 最重要的是快乐不快乐. 快乐和富有相关,但是不是线性相关. 贫穷的人不见得不快乐, 富有的人不见得一定快乐. 关键看你的生活态度. 给几万块钱去买车, 有些人可能去买一辆加长奔驰到处炫耀. 但是又担心被偷又担心被划, 每天提心吊胆小心谨慎. 不脏也每天擦两次, 能不开尽量不开, 不干去脏的地方也不干去乱的地方. 如果是我, 肯定不会去买一个奔驰, 我可能会买一个可以越野的Pickup小卡车, 上面托一个二手的RV Camper. 哪儿野哪儿破往哪儿去, 白天开开车到处转, 晚上住Camper里面数星星. 我觉得快乐成分一定不少于开奔驰那位.
还有一类人, 以东方人居多, 为储蓄明天而牺牲今天, 为了下一代而牺牲这一代. 一辈子和自己过不去, 把快乐都消磨在对未来的憧憬中了. 这是对自己的犯罪. 谁都不能保证你明天是不是还活着. 你过了一个快乐的今天就真真实实的过了快乐的一天. 谁能保证你明天也一定还有机会快乐的度过呢?
对财富的看法. 我的观点是, 觉得财富绝对是必要的, 但是财富再多也没有头. 如果来得容易自然最好, 如果需要牺牲自己的健康,道德,幸福和快乐去换取财富, 那么这财富就来得不值得了. 我不太理解很多华人, 把老婆孩子扔在加拿大拿身份, 自己飞来飞去中国作生意挣钱. 当然众所周知在中国挣钱比加拿大容易多了, 但是这个钱是在损失家庭幸福和快乐的代价之上的. 我个人认为不值得. 一辈子有多少可以全家人一起度假的机会, 失去的时间和快乐是用什么都换不回来的
狡辩的还挺有道理!关于中文里面夹杂英文的狡辩
我以前对别人中文里面夹杂着乱七八糟的英文单词颇有微辞. 不过现在已经开始有别人指责我中文里面zhuai洋文的时候, 我开始为自己狡辩了.
当然了, 这分两种情况. 情况一: 故意炫耀自己下三烂的英文水平的一类, 这一类要深入批判. 我自认为还不属于这一类. 因为本人的英语还是属于下四烂水平, 不足以拿出来炫耀. 情况二:很多概念是从英文开始接触的, 一直不知道有没有对应的中文词语可以表达, 或者有但是一时间找不到, 于是把原装的英文单词拿出来搪塞一下. 鄙人基本属于这一类的, 而且鄙人比较懒, 有时候实在懒得去找合适的中文就用英文充数了.
对于情况二, 我觉得完全可以理解. 首先, 语言交流的目的就是要听说双方可以对一句话有同样的认识和理解, 只要双方都可以了解, 那么使用英文还是中文都不重要的. 况且, 如果使用了不一定确切的中文翻译很多时候反而会引起概念混淆和错误理解.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比如我前几天Blog里面提到的RV (这里已经出现两个英文单词了, 呵呵). 我现在也不清楚RV到底在中国准确的被称作什么. 以前以为叫房车, 后来发现很多杂志上把Sedan就成为房车. 有人直译为休闲车, 但是除了殡仪馆的专车和救火车救护车以外, 其他的车我看都满休闲的. 再者说, Wagan. 大家在北美的都清楚这个是指想臭大街的我开的那种Matrix那样的行李箱不突出的长些的车子. 在中国我以前以为叫两厢车, 后来发现中国说的两厢车实际上是北美叫做Hatch Back的类似于Yaris这样的车子. 后来发现桑塔纳有一款叫做桑塔纳旅行车的典型的Wagon在中国. 不过对于旅行车的叫法我不以为然. 除了玩具车,不能旅行的车还叫车吗? 还有就是Mini Van, 这种在北美十分流行的家用车型, 在中国你总不能说是"微面"吧. 中国的微面是指松花江昌河那样的车子和Mini Van有什么关系呢? 类似的还有Coupe, Sedan(也许叫房车吧),SUV等等谁能给出一个准确的翻译呢?
就算你找到一个准确的官方的中文翻译,也不见得用起来是件好事儿. 在IT业界谁每次都口口声声把Oracle变成甲骨文念出来, 把IBM作为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念出来多半会被别人认为有毛病. 说句实话, 几乎是到了我从BO公司离职的那段时间我才确切的知道BO居然有一个没有人知道的中文公司名字.
随着世界在加速融合, 已经不太可能把每个原来诞生在英语国家的新概念准确的翻译成为中文词语来进行传播了. 这样的词语实在太多了, 比如CD和DVD, 有几个知道他们的中文官方翻译是什么? 还有Shopping Mall, Outlets, 当然有人说他们叫"烧瓶帽"或者"奥特来思"(在北京东四环就有一家, 我从前的最爱商店), 其实念起来差不多. 还有SUV, Windows Word Excel等. 其实大家都接受了, 也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了. 很多我们以前都知道的词语不也是音译来的, 比如沙发,吉普,加农炮等等.
以上的狡辩希望大家都能够接受和理解. 毕竟太多的新事务是来了北美以后才知道的, 一下子让我用中文表达确实有难度. 想像一下, 用英文表达中医中的上火和肾虚是何等困难吧.
别光狡辩了。有什么新的消息啊?发现什么新的路线或者拍新照片了 没有?
我个人还是在忙工作。你怎么样?
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呢? 我经过1/3世纪的学习和探索,终于得到了这么一个结论: 那就是学习和探索.
吃喝拉撒是基本的生存条件, 不能称之为最大的快乐. 当然了, 最基本其实是最重要的. 那么在满足最基本的需求之后, 人就开始寻找更深层次的快乐, 吃好的, 喝好的, 穿好的... 这些其实到头来仍然是最基本的层次. 玩乐其实成了进一步对人生快乐的追求目标. 你看,基本上所有的发达国家的人都不是很在乎吃穿,而是很在乎玩乐. 真正在乎吃穿的基本都是发展中国家. 这个就是基本需求和深一层次需求在经济基础上的区别. 玩乐其实从本质上讲就是体验生活. 住在大山里面的去城里体验生活,叫做"民工", 城里的去大山里面体验叫做"驴友". 在中国的到外国去叫做"移民", 已经在外国的去中国叫做"海龟". 这不同的体验生活自然有不同的目的. 排除以挣钱以保证吃喝拉撒为目的的体验生活以外, 另外一种就可以认为属于以玩乐为目的的体验生活了. 那么以玩乐为目的的体验生活其最本质的东西是什么呢? 那就是学习和探索.
(看我绕了这么大一个圈子才回到主题上来实在不符合西方的语言逻辑).
我属于特别追求玩乐的那一类. 不过在本质上我自己要和国内很多年轻人赶时髦吃穿名牌追求玩乐的有巨大区别. 我更在乎在玩乐过程中的体验,而不太在乎别人怎么评价我(比如出入高档娱乐场所, 穿名牌服饰等). 我喜欢各种类型的人生体验. 所以看我的Blog多的人就发现, 我好像干过很多不同的职业, 玩过很多不同的运动, 学过很多不同的东西. 其实这些追根到底地讲就是学习与探索. 体验一种自己以前没有经历过的生活, 探索一种自己以前没有了解的规律. 而生活的乐趣则正好是从这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得来的.
开吻, 我已经重复N次看你的BLOG, 每次都有新体会. 写得太好了.
有个问题希望您能解答.
如果去维多利亚养老(虽然其实不算太老但拼搏了20年累了),房子车子买好后, 存款买点保守的基金什么的, 靠基金红利存款利息过日子, 还要供个孩子读大学. 这样需要多少存款才可以过上与普通百姓差不多的日子? 我们要求不高. 混在人堆里不穷也不富就OK.
替楼主回答你,帮你算了算,有1000万人民币应该就够了。700万左右买车买房,其余300万买成基金或银行存款,按楼主给的利率算下来,生活应该足够了。对了,忘了把孩子上大学的费用算进去。开吻, 我已经重复N次看你的BLOG, 每次都有新体会. 写得太好了.
有个问题希望您能解答.
如果去维多利亚养老(虽然其实不算太老但拼搏了20年累了),房子车子买好后, 存款买点保守的基金什么的, 靠基金红利存款利息过日子, 还要供个孩子读大学. 这样需要多少存款才可以过上与普通百姓差不多的日子? 我们要求不高. 混在人堆里不穷也不富就OK.
开吻, 很勤劳啊. 谢谢详细的回复.
上一年学打一年工, 我感觉很好. 锻炼了孩子.
房子的价格有点超出预算了. 我是按照你的房子价格算的. 40万加币能买HOUSE吗? 嘿嘿, 想多留点钱周游世界呢. 辛苦多年, 只想过上"只羡鸳鸯不羡仙"的日子.
帐户上连3000都不到的说法是否有点夸张?如果要出国旅游、度假,连机票都不够啊!出了上大学的费用以外, 在这里有房子有车, 日常生活的开销大约每月1500块足够了。存款多少我就不知道了。加拿大人基本都没有存款的。帐户上超过3000块钱的就算是富人了。
Hi, 开吻, 有个问题请教.
现在网上都在说加拿大的医疗系统效率很低, 看大病的话, 检查都要排几个月的队. 比如B超, CT等. 是真的吗? 要真的是大病的话, 这样的等待是要等死人的呀.
楼主开吻正好就是加拿大平民啊. 最平最平的, 像飞机场一样平的平民了.
其实富有不富有并不是最重要, 最重要的是快乐不快乐. 快乐和富有相关,但是不是线性相关. 贫穷的人不见得不快乐, 富有的人不见得一定快乐. 关键看你的生活态度. 给几万块钱去买车, 有些人可能去买一辆加长奔驰到处炫耀. 但是又担心被偷又担心被划, 每天提心吊胆小心谨慎. 不脏也每天擦两次, 能不开尽量不开, 不干去脏的地方也不干去乱的地方. 如果是我, 肯定不会去买一个奔驰, 我可能会买一个可以越野的Pickup小卡车, 上面托一个二手的RV Camper. 哪儿野哪儿破往哪儿去, 白天开开车到处转, 晚上住Camper里面数星星. 我觉得快乐成分一定不少于开奔驰那位.
还有一类人, 以东方人居多, 为储蓄明天而牺牲今天, 为了下一代而牺牲这一代. 一辈子和自己过不去, 把快乐都消磨在对未来的憧憬中了. 这是对自己的犯罪. 谁都不能保证你明天是不是还活着. 你过了一个快乐的今天就真真实实的过了快乐的一天. 谁能保证你明天也一定还有机会快乐的度过呢?
对财富的看法. 我的观点是, 觉得财富绝对是必要的, 但是财富再多也没有头. 如果来得容易自然最好, 如果需要牺牲自己的健康,道德,幸福和快乐去换取财富, 那么这财富就来得不值得了. 我不太理解很多华人, 把老婆孩子扔在加拿大拿身份, 自己飞来飞去中国作生意挣钱. 当然众所周知在中国挣钱比加拿大容易多了, 但是这个钱是在损失家庭幸福和快乐的代价之上的. 我个人认为不值得. 一辈子有多少可以全家人一起度假的机会, 失去的时间和快乐是用什么都换不回来的
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呢? 我经过1/3世纪的学习和探索,终于得到了这么一个结论: 那就是学习和探索.
吃喝拉撒是基本的生存条件, 不能称之为最大的快乐. 当然了, 最基本其实是最重要的. 那么在满足最基本的需求之后, 人就开始寻找更深层次的快乐, 吃好的, 喝好的, 穿好的... 这些其实到头来仍然是最基本的层次. 玩乐其实成了进一步对人生快乐的追求目标. 你看,基本上所有的发达国家的人都不是很在乎吃穿,而是很在乎玩乐. 真正在乎吃穿的基本都是发展中国家. 这个就是基本需求和深一层次需求在经济基础上的区别. 玩乐其实从本质上讲就是体验生活. 住在大山里面的去城里体验生活,叫做"民工", 城里的去大山里面体验叫做"驴友". 在中国的到外国去叫做"移民", 已经在外国的去中国叫做"海龟". 这不同的体验生活自然有不同的目的. 排除以挣钱以保证吃喝拉撒为目的的体验生活以外, 另外一种就可以认为属于以玩乐为目的的体验生活了. 那么以玩乐为目的的体验生活其最本质的东西是什么呢? 那就是学习和探索.
(看我绕了这么大一个圈子才回到主题上来实在不符合西方的语言逻辑).
我属于特别追求玩乐的那一类. 不过在本质上我自己要和国内很多年轻人赶时髦吃穿名牌追求玩乐的有巨大区别. 我更在乎在玩乐过程中的体验,而不太在乎别人怎么评价我(比如出入高档娱乐场所, 穿名牌服饰等). 我喜欢各种类型的人生体验. 所以看我的Blog多的人就发现, 我好像干过很多不同的职业, 玩过很多不同的运动, 学过很多不同的东西. 其实这些追根到底地讲就是学习与探索. 体验一种自己以前没有经历过的生活, 探索一种自己以前没有了解的规律. 而生活的乐趣则正好是从这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得来的.
举一些例子吧.
以前从来没有住过一楼, 现在自己有地了, 虽然不大, 但是好歹有个院子. 和别的洋人学习,也借书来看, 自己平整土地,解决灌溉问题, 播种, 施肥, 经过一番学习和探索, 种了菜做了给自己吃. 不亦乐乎! (虽然这种菜的成本比买菜可不低.)
以前不知道这外国人怎么生活的, 到底和我们中国人有什么不同. 看电影电视不够, 干脆自己亲身跑到外国在人家的土地上当一回"外国人". 不亦乐乎!
十年前写C++程序. 过了十年, 到了加拿大, 为了养家糊口,重新拿起C++这锈迹斑斑的武器重操旧业. 看市面上C# DotNET风起云涌, 心理痒痒. 利用产品发布后短暂的休息时间, 狂看N千页的大书, 三天学会C#,四天学会Web Application. 不亦乐乎!
以前听说养儿育女的艰辛, 虽然完全赞同但是没有亲身体验, 自己也造个宝宝, 养来试试. 果然是痛并快乐着, 看爱玛天天长大, 不亦乐乎!
人生就是短短的一段时间, 谁也不能保证自己明天继续活着. 利用这短短的时间, 多去一个自己没有去过的地方, 多学一种自己不会的语言, 多吃一种不同风味的菜肴, 多学一样自己不会的手艺, 多了解世界上另外一些人类的生活, 多体验不同职业的生活, 就会少一份遗憾多一份快乐.
因此, 我说, 学习和探索就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呵呵。换机油还是比较简单的。加拿大人工比较贵,自己动手才比较划算。其实还是比较简单。
有没有想过自己换汽滤,空滤,刹车油,刹车片 等? 一般4万公里后 ,刹车油,片就要更换了。如果经常跑高速,倒是可以往后推推。
还有电池,防冻液,都是自己可以动手换的。如果有说明书,修车还是比较方便的。就是换零件。
我自己曾经给4个轮胎换位置,比较累。
爱玛现在连话还不会说呢, 怎么参加童子军啊, 还少先队呢.小孩子看电视不好了。 不如放到自然界当中多走走,多跑跑。接触下自然,
你打算让孩子去参加童子军么?
听说不错的。
你的matrix几年了? 电池一般3年就差不多可以换了。
白捡了一个32寸大电视
呵呵。运气不错。 电视在看电视节目的时候经常发生声音没有的情况. 这样的一般好修,自己动手把。把后盖打开,看看喇叭的接线是不是没有焊解释。一般现在的电视机的喇叭是直接从集成电路音频功放的片子上面接出来的。你可以查查看,一般好点的片子都是菲里普的,按照电路图,找出output的脚,估计是电路板断了点,可以买个万用表,自己量下。呵呵。自己动手啊。音频部分还是简单的。
如果是解码部分有问题就麻烦了。那一般是修不好了。你可以查查功放片的input,output,还是比较简单的。
换论坛累是 因为千斤顶是车配的小的,用起来不方便,又舍不得买个大的。因为平时也用不到。加上备胎,5个轮胎轮回拆。
手疼了点,主要是下螺帽的扳手不好用。
准备自己动手换机油和机滤了。
除了人人都可以持枪这点有点让人心虚以外,
你这个是传统中国人受到的传统统治阶级的教育:
武器是危险的,邪恶的,evil ...,老百姓是不能掌握的。呵呵。。。
没有什么。如果力量均衡的话,其实很安全的。
就是别人有枪,你自己最好也有枪。
我看到别的移民到加拿大的中国人玩枪的。
还参加正规的训练和比赛,老实说这个要有实力的。
一般手枪是500-600加币,步枪1000以上,
还没有算弹药的消耗,
一般玩这个,5000加币差不多能玩个一两年吧 。
先努力挣钱吧。
你那边汽油质量好,空气质量好。这2个是不用经常换。
如果是需要带枪来保护自己,最明智的方法是离开这个地方。呵呵。
加拿大其实是很安全的。比国内安全的多。
那只是在Downtown了, 任何一个城市的downtown都是大量的无家可归者的集中地. 就好比中国大城市的火车站一样. 好在我住在远离Downtown的小town里面, 看不见这些东西. 眼不见心不烦.yates上游荡的流浪汉,douglas上流窜的警车,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你:这里温暖的冬天带来的是全省比例最高的无家可归者。 不过,相比卡尔加里,维多利亚真是平静祥和呀
蚂蚁与人性关怀 May 31 9:01 AM
有House住虽然住的舒服, 但是家务事却多了很多. 剪草是不可推辞的任务. 尤其是这到了夏天, 阳光充足, 草也疯长起来. 尤其是今年改造院子以后新种的草籽, 当时图便宜买了比较便宜的草籽, 缺点现在发现了. 这个品种的草长的太快了, 一个星期不剪就实在看不过去了. 剪草这种低技术的工作当然非我莫属了. 除了剪草, 现在有多了一个除虫的任务. 不知道什么原因, 后院种的菜不知道被什么虫子给咬得全都是洞. 看着自己辛苦种的菜自己还没有吃, 都被虫子给享用了, 十分气愤. 但是翻来覆去看不见虫子在哪儿, 只有蚂蚁到处爬. 这蚂蚁现在都成了灾了, 黑压压一片看起来慎人. 而且很可能就是蚂蚁饲养了一大批小得几乎看不见的蚜虫在吃我心爱的青菜. 既然看不见蚜虫, 先把蚂蚁收拾了再说. 于是购买杀虫剂就是一个很有效的步骤.
在Walmart买杀虫剂的柜台大把大把的杀虫剂在卖, 仔细读了半天说明书, 选则了一种粉末状的Ants Killer. 结帐打算走人的时候被收银员叫住, 让我等一会, 说马上有一个有人来给我讲解注意事项. 我问那你给我讲不就完了. 她说她没有接受过杀虫剂安全培训,没有执照, 必须由经过培训的拥有杀虫剂安全执照的人才有权给我介绍. 看来这加拿大什么执照都有啊. 很快另外一个Walmart的工作人员, 看来是比较高级的, 挂了一大堆卡片在胸前, 估计都是各种执照, 什么杀虫剂执照啊, 可燃性气体执照啊, OTC非处方药执照啊,儿童安全用品执照之类的. 她过来很快速详细的给我介绍了使用这种粉末状杀虫剂的安全事项, 诸如远离儿童和宠物, 要求戴上口罩(还好,不用戴头盔), 通知邻居看管好孩子和宠物啊之类的. 真是够详细的. 我问她其实这些在包装盒上都写了,为什么一定需要有一个人专门给顾客一个一个介绍呢? 她回答说, 经过调查,尽管这类危险物品包装上都写明了, 但是每年还是有很多顾客没有仔细看说明书或者不按照说明书介绍的方法使用, 造成了一些微小的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 为了保证Walmart顾客的安全, 他们要求对每一个购买此类用品的顾客由专门接受过训练取得执照的工作人员进行介绍和演示, 不必保证从Walmart买到的危险物品能够按照安全规章操作保证用户的安全.
回去的路上我在想, 在中国的时候从小就被要求为人民服务了这么多年, 而且把类似的口号写满了商店的墙壁, 虽然商店的服务质量币以前提高了N倍, 但是真正体会到人性关怀的很多细节其实并没有做到. 作为消费者而言, 并不会在乎你在墙上写了多少行文明礼貌服务顾客的规章制度, 关键是商家是不是真的把客户放在第一位上, 真正做到人性关怀.
俺在土郎屯home hardware买喷蟑螂的药时有类似经历
这种食物垃圾处理器是很好,但是家里的下水道会不会被堵了呢?在国内把用过的卫生纸扔进马桶都有可能造成堵塞的,可是在国外都是扔到马桶里的,也没有什么堵塞的,搞不清楚是怎么回事。
好久不见新帖子了..
不错..
这几天开始研究新的移民政策,,准备开始递申请了..
前几天遇到一个朋友,,聊到移民,,没有想到他已经短登了..
他们是女的先过来,,男的在国内先带孩子,,等女的找到工作再说......
不知道那边餐厅女招待的收入如何/?
多谢开吻,分析的很有道理,确实是那样的,国内的施工都是糊弄事儿,跟骗钱差不多,国外的施工质量就高很多。
就 kleenex 卫生纸而言,我在澳大利亚用过的就很柔软,质量非常好,在国内买的 kleenex 价钱可是跟澳大利亚的差不多,但质量真的不敢恭维,柔软谈不上,感觉很筋道,一扯都不容易断,厚度也差远了,质地真的很差啊。从国外回国后,朋友们都说我比以前挑剔多了,连卫生纸这种东西都要比较,其实这种最小节的地方最能体现出很多东西,下次回国一定要给他们带些国外的卫生纸让他们看看区别,不然他们老笑我。
听我的美国朋友说,美国和加拿大的 waitress 一般在6 - 8美元/小时,不是很高,但能收到不少小费,小费全归自己,老板是不克扣的,有的时候小费的收入比工资高也很正常。
只有蚂蚁到处爬. 这蚂蚁现在都成了灾了, 黑压压一片看起来慎人. 而且很可能就是蚂蚁饲养了一大批小得几乎看不见的蚜虫在吃我心爱的青菜. 既然看不见蚜虫, 先把蚂蚁收拾了再说. 于是购买杀虫剂就是一个很有效的步骤.
呵呵..有没有试验过什么生物杀虫法,,找个穿山甲把蚂蚁窝给挖了..
不过有虫子表示当地生态好.养点吃蚂蚁的动物.
第一不是免费的,我也不知道这里的成人英语学校. 政府给新移民办一些免费的英语培训不过我觉得基本上没有太大用处, 浪费纳税人的金钱而已. 我也不知道什么学习英语的途径. 反正在这里每天都要说,慢慢的自然英语就好了.不过距离真正的好还有很大的距离. 学习英语恐怕是我们这样的移民一辈子的任务了.
五年前的申请现在下来让我有点无所适从
这位仁兄不要去,让给我吧.呵呵
谢谢开吻,我已经把你的帖子当下来了,80多页,慢慢看:)
我的ME刚拿到,五年前的申请现在下来让我有点无所适从,但看了你照片让我又开始心猿意马了,向往美景,向往一种全新的生活...
个人来说,,没有什么大志向,,就是能吃饱,,全家不饿就可以..
国内是冒险家的乐园,,可不是我们老百姓的乐园..
每天三顿饭在不同的城市吃的.
你这个牛的..
在加拿大混不好. 是你的能力问题 .我的朋友在阿尔伯塔挣 $70 每小时. 他的同事更高. $80 . 顺便说一下. 是咱们同胞
严重喜欢开吻的故事,以至于冒着明天日子不好过的危险把加班赶活的事放在一边,冒着惹恼正在加班的老公的危险屡次强行分享文中趣事,并把脚搁在饭桌上抽着筋傻笑,严重喜欢!!!
登陆的时候一定要去看看.不过不知道圣诞节的时候景色如何?也只有那时候有时间登陆了.
我估计是以前Hiking得太猛了,右腿膝盖已经不能承受大冲击运动了. 家庭医生已经明确警告我不能从事登山等直接冲击膝盖的运动. 所以我现在改自行车了. 这个运动对膝盖冲击小.
哦.. 失敬失敬啊,, 北京是跟三夫还是绿野出去的/?
我北京那边没有爬过什么山,,就去万龙滑过一次雪,,挺不错的..
我以前也有相同的问题,,不过后来休息了一年,,就好的差不多了..
现在基本上没有什么感觉了..
这个还是要靠休息......
还有个中药叫 仙灵骨宝 ,,很不错..中药,,对这个有很大效果..我们这基本都吃这个..你可以托北京朋友带点....
去加拿大不能爬山太郁闷了..
可以少背点东西..
看了看价格好像不便宜..鞋子80,,相当500多人民币了......
MEC Tarn 3 Tent 是 226加币..我买的是差不多的样子800人民币..
不过他的质量肯定比我的好..
www.rei.com/
以前经常看..就是看看图片巴了..你那边不知道能不能买......
一直很欣赏楼主的生活态度,最烦有人无病呻吟地说加拿大这不好那不好。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态度决定一切...
有这样的好父亲,小爱玛一定会健康快乐地成长的。共同期待。
爱玛终于开口说话了 July 26 5:46 PM
这个话题很有趣,以前看过,,说是小孩子成长的时候会选择比较容易说的语种,,
好像都没有选择中文的..说英文,,法语,的居多....
兰莓呀..不错......自己种的甜不甜啊......
还有,,问你一个问题,,
你的院子是多大的/?包括地基..就是 你们那边说的 lot 面积..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单词....
打算搞一个一年多来我拍的加拿大的美景照片的回顾, 大家意下如何?
支持的..想看看那边的风景..以前看过你拍的雪景,,想看看夏天的森林是什么样的..
有没有夏天下湖游泳....../?
打算搞一个一年多来我拍的加拿大的美景照片的回顾, 大家意下如何?
支持的..想看看那边的风景..以前看过你拍的雪景,,想看看夏天的森林是什么样的..
有没有夏天下湖游泳....../?
楼主,你这个帖子让我决定登陆维多利亚了。要是到了那里不开心,拿你是问!
你不用紧张,我开心的标准是这样的:驾车出门,路上车少人少,即使开得比较慢也没有人骂我或用大喇叭轰我。
温度不会那么低, 并不冷, 主要就是雪太厚了. 让我们这里从中国来的半瓶子滑雪者不适应. 北京的雪很多都是造雪机造的, 硬硬的薄薄一层, 与这里很不一样.雪道确实不错..不知道白天风大不大,气温低不低,,雪道长不长..以前滑过-30C的雪场,,还是很冷的..后来去了-5C左右的雪场,,感觉暖和极了........
海边的木头能不能扛回家啊......呵呵..警察管不管/?
lot面积大确实有增值的潜力..不过作为第一座在加拿大的房子,,算是不错了..
好像谈起加拿大,,就心情很平
小emma说话了,值得高兴,
好像叫potty trained, daycare学的
发一个通知. 周六或者周日打算去Sooke Potholes 公园泡泡水. 有想一同前往的在这里跟贴. 不在维多利亚的谢绝报名.
不过兄弟的照片我看了倒是一点不吃惊,,跟我想象的差不多..登山驴子大多这样..呵呵....
你孩子跟我认识的一个驴子mm很象..
小孩子不错,,很健康,,脸红扑扑的....
还是喜欢你贴的林中小径的照片..和湖边照的这2张,
想想如果能在这样的地方多走走,,看看风景,,心里面就很平静..很舒适..
挺好....我们在等fn........
估计年底就能下来..然后就去考亚斯..
如果技术移民补行,,就转投资移民好了......
最多房子不要了....呵呵....
海边照片也不错..不过从小在内陆对海不是很敏感....
看到你的快干裤和登山鞋了..这个鞋子重了点吧......
不过你爬的这个山看周围植被,,应该不很高,,2k米左右最多了......
总算有人报名啊.
看link
http://www.sookepotholes.com/swimming_sooke_pot_holes.html
http://www.sooke.org/potholes/index.htm
以上两个Links有照片
这个是露营地的地图, 可以参考这里地图到达公园: 虽然我们并不露营. https://secure1.conservancy.bc.ca/PotholesCamping/directions.asp
如果想获得详细的行车路线导航, 去 maps.google.ca 在搜索栏输入
Sooke Potholes Provincial Park
Sooke River Rd
Sooke, BC
然后输入你家地址, 会得到详细行车路线图
我们计划周日去. 出发大约10:00 AM. 从我家过去30分钟就到了. 那里没有手机信号. 如果你也有手持电台的话我就会带上我的电台. 我常用的守听频率是430175mHz. 这个不是合法频率, 只是为了避免讨厌的噪音干扰. 使用这个频率通联后再商定合法频率和扰码. 如果你没有手持电台的话就提前打电话吧. 8132158 我的手机号码.
好的,我打电话给你。那里有餐厅吗?不好意思,新移民。
看来确实是新移民. 想像一下. 一个连手机信号都没有的地方会存在餐厅吗?
你的所有消费就是3块钱停车费.
如果你以前没有怎么户外运动过的话, 这里有一些建议你准备的东西. (因为救生衣Daytrip所以没有太多的要求)
防晒霜 太阳镜
游泳装备 (别忘了浴巾)
Tarp, 就是垫子
折叠椅如果喜欢坐着的话
吃的东西. 我会带一个便携式的烧烤炉, 不过只用来热东西, 一般不用来烧饭吃. 我们一般就是Hamburger Hotdog或者烤羊肉串之类的.
水
凉鞋, 可以下水的那种
如果想下水而且怕冷的话可能需要Wetsuit
最重要的就是带一份放松的心情
通常来说我们每个周末只要是晴天一定回去某个地方放松. 也没有特别的安排和活动计划. 就是找个地方一呆, 带孩子玩沙子玩水. 中午烤点东西填肚子. 累了就回家.
看来确实是新移民. 想像一下. 一个连手机信号都没有的地方会存在餐厅吗?
你的所有消费就是3块钱停车费.
如果你以前没有怎么户外运动过的话, 这里有一些建议你准备的东西. (因为救生衣Daytrip所以没有太多的要求)
防晒霜 太阳镜
游泳装备 (别忘了浴巾)
Tarp, 就是垫子
折叠椅如果喜欢坐着的话
吃的东西. 我会带一个便携式的烧烤炉, 不过只用来热东西, 一般不用来烧饭吃. 我们一般就是Hamburger Hotdog或者烤羊肉串之类的.
水
凉鞋, 可以下水的那种
如果想下水而且怕冷的话可能需要Wetsuit
最重要的就是带一份放松的心情
通常来说我们每个周末只要是晴天一定回去某个地方放松. 也没有特别的安排和活动计划. 就是找个地方一呆, 带孩子玩沙子玩水. 中午烤点东西填肚子. 累了就回家.
我们计划周日去. 出发大约10:00 AM. 从我家过去30分钟就到了. 那里没有手机信号. 如果你也有手持电台的话我就会带上我的电台. 我常用的守听频率是430175mHz. 这个不是合法频率, 只是为了避免讨厌的噪音干扰. 使用这个频率通联后再商定合法频率和扰码. 如果你没有手持电台的话就提前打电话吧. 8132158 我的手机号码.
看照片不错..有个水潭,,看上去很深的样子........
现在这个季节你们那边不冷么/?我们这上海是30度左右.. sooke river么/? 还以为是海边沙滩呢..
August 09
带爱玛游温哥华
自从去年圣诞把我家爱玛接来岛上就再也没有机会离开岛过. 好不容易修两天假可以带爱玛去北美大陆上看看.
去温哥华本来都是爱玛妈妈的主意. 主要的目的是想去看看动物园和水族馆. 在岛上是没有动物园的. 想看动物在家里后院上就可以看到, 当然没有狮子老虎大象之类的了. 除了第一次登陆温哥华以外, 自从来的维多利亚以后就对温哥华失去了好感. 这次带爱玛去温哥华玩了4天更是验证了我的偏见.
和维多利亚相比温哥华自然是具有很多优点的. 比如有大量的好吃的中餐, 城里就有可以滑雪的山, 购物方便物价低廉. 但是主要的缺点就是人太多了, 房子太贵, 到处都很拥挤. 虽然和中国的城市比起来温哥华绝对算是超低密度了, 但是比起维多利亚来还是太拥挤了. 尤其是我们这次比较倒霉刚好赶上一个长周末, 所以旅游的地方都人满为患. 没有停车位不说, 尤其是水族馆连买票都要排队半个小时多. 爱玛可没有那么好的耐心老老实实站队. 里面也是人潮汹涌, 快赶上长城了. 海豚表演也基本没有看见, 竟是人脑袋了. 爱玛一看见人多就烦躁, 连哭带闹地不到一个小时就出来了. 白花钱不说, 还浪费大量的时间. 早知如此还不如在岛上找一个海滩晒晒太阳, 让爱玛好好的挖沙子修城堡玩一天.
对比生活质量, 还是在维多利亚稍微好一些. 虽然这里的物价贵过温哥华, 但是房子价格还是低不少. 再加上在温哥华很普遍的上下班一两个小时花在路上. 维多利亚还是更加适合生活一些. 想想如果我们搬去温哥华生活, Single House肯定买不起了, 只能买Townhouse甚至Condo. 而且肯定不会是太好的地段, 上下班一两个小时很平常. 这样的生活质量恐怕现在已经无法忍受了.就算工资高出10%-20%恐怕仍然不够划算. 看来只能先猫在这个岛上想念温哥华的中餐了吧.
go to http://www.mls.ca/
选择你关心的地区, 这样整个加拿大今天正在销售的房子的介绍和价格就全部清除了.
go to http://www.mls.ca/
选择你关心的地区, 这样整个加拿大今天正在销售的房子的介绍和价格就全部清除了.
Thanks a lot for your information.
We're so exciting to find so many lovely houses there. Yet I found that the price of detached house in Victoria is expensive. Other region in Vancouver Island is cheeper than Victoria.
This web site is very useful. And it's very easy to find the location in google map.
Thank you!
Glad to know you like the website.
Well, there are some body need you help on how to use the website. If you would like, you can help him how to use it. Of course, in Chinese.
很不好意思,本人是投资移民,英语几十年前都忘光了,登陆上后,进入具体的搜寻页面后,每一项都打勾了,总是出现搜寻不到的提示(红色),请楼主介绍一下如何使用好吗?
呵呵,家里有台电脑没有中文输入法,只好用英文啦。我会回复他们的问题的,不过很好奇,不会英文他们怎么在那边生活的。
以我们的资金来看,如果没有贷款,是很难买到独立别墅的。开吻你可真厉害,到那边就买好两辆车子,一幢别墅。我们现在的当务之急就是把专业学好,到那边尽快找到专业工作,这样美丽生活离我们不远啦。
便宜些的独立别墅,比如25万加元以内的,最近的只能找到距离Victoria 50公里的,这样的话,开车去上班估计要1个小时,不知这样上下班会不会很累。
另外开吻你买的是5年内的新房,那些50年甚至100年的旧房,如果装修一下,应该也还可以住吧。是否维护费用会比较高呢?
开吻,你好!我这几天的主要工作就是看你的博,晚上睡觉前也看,呵呵!
想请教一个问题,听说在加找工作时候用的简历不能是国内那样的写法,你能指点一下吗?有模板什么的吗?
先谢了。
不知道国内什么个写法, 帖一个出来看看, 我看看到底有没有什么很奇怪的地方.
MLS®: 234309 For Sale:$384,500
38万加币。快260万人民币了。我们的能力离这个还有相当的距离。。。
不过到加拿大后,找到专业工作后,估计可以贷款的。
不知道现在加拿大的房价涨的厉害不。
关于小孩子的语言,如果你们夫妻在家一直用中文,你的孩子应该可以听,说中文,但是写就会有问题,这样的例子好多。
我毕业以后基本就没有跳过槽,所以这个现在简历发展到什么程度也不知道,不过anyway,我现在准备投简历到CA,所以只要符合老外的口味就可以了,谢谢开吻的指教。
开吻,请允许我向您请教一个问题
小弟也是学IT的,专业方向也是在软件开发方面
根据您在加拿大工作的经验和体会,未来IT的哪个方向对移民的就业更加有利,机会更多一些?
我打算登陆后再年2-3年书,读个College,第一拿一个当地的文凭,再加强一下专业知识,第二读书的同时慢慢熟悉这个新的环境,您觉得如何?
请恕我如此冒昧
非常感谢您的时间来回答我的问题。谈谈我的愚见.
IT方向很多, 我觉得适合华人在北美发展的应该往两个极端发展. 一个是极为底层, 一个是极为高层.
原因如下:
底层的技术(比如操作系统核心, 应用底层, 数据库底层, 硬件系统设计等)这些技术属于很高水平的层次, 技术含量高. 北美在这方面占有主导优势地位, 而且不容易外包到发展中国家.
高层的技术(数据仓库, ERP, BI等)涉及大量的本地特征. 需要大量面对面的本地开发咨询和技术支持. 这些工作只能在本地完成, 很难成片地转包给发展中国家完成. 但是对语言文化要求比较高.
中层的技术. 高不成低不就又不需要面对面本地开发支持的, 这些工作早晚都会转包给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 中国印度等. 因为这些地方成本优势很大, 而写这些技术又特别适合打包外包出去. 吃这碗饭的日后会越来越难.
读书是找不到工作的典型替代方案. 作为过渡是可以的. 不过无论如何读书都无法和本地工作经验相提并论.
对财富的看法. 我的观点是, 觉得财富绝对是必要的, 但是财富再多也没有头. 如果来得容易自然最好, 如果需要牺牲自己的健康,道德,幸福和快乐去换取财富, 那么这财富就来得不值得了.
我不太理解很多华人, 把老婆孩子扔在加拿大拿身份, 自己飞来飞去中国作生意挣钱. 当然众所周知在中国挣钱比加拿大容易多了, 但是这个钱是在损失家庭幸福和快乐的代价之上的. 我个人认为不值得. 一辈子有多少可以全家人一起度假的机会, 失去的时间和快乐是用什么都换不回来的
ABC-Anywhere But China
在加拿大这个多元文化社会, 虽然你可以拿一个加拿大护照, 但是你的模样口音和生活习惯从一开始就十分明确的声明自己是来自中国的, 这一点永远也是无法改变的. 在海外的华人其实比在中国的华人更加爱国一些. 对凡是涉及中国的新闻报道尤其重视. 如果是好消息就会十分高兴, 如果是坏消息就会十分失落. 也许这些心理仍然是新移民带来残存的中式思维的后遗症.
刚开始来加拿大看到商店里面几乎100%的Made In China的产品很是自豪了一阵. 想像一下N年前几乎见不到什么中国制造的的产品, 现在全球几乎都是中国制造了. 不是当时也是略有隐忧, 因为在中国的时候到处充斥着假冒伪劣产品, 生怕这些产品有朝一日让善良的加拿大人深受其害从而萌生对中国的憎恶或者仇恨. 好在北美市场准入制度还是很严格的. 在加拿大能够买到的中国产品绝对在中国属于质量上乘的货品. 而且加拿大退货自由所以好像也没有发生什么大问题.
可惜的是好景不长. 最近随着极其严重的中国产品引发的命案和产品大规模召回, 使得中国产品的名誉一落千丈. 一时间, 无论是主流媒体还是民间小报, 以至于连Island Parents这样的给孩子父母的免费刊物上都充斥着对中国产品的不信任, 号召不要购买生产自中国的产品, 还提供了一个不是中国生产的玩具厂商的列表. 更为震惊的是对原来的ABC-"American Born Chinese" 有了一个新解释 -"Everywhere But China". 这真是给我们这些海外华人脸上蒙羞了.
说实话, 我们来自中国的人都知道, 即使是被召回的这些产品也是肯定符合中国的生产和质量标准的. 不过北美的质量标准严格得高. 有个别安全隐患都会被严格禁止. 按照这种标准来看, 在中国的孩子们现在似乎生活在危险之中. 周围的玩具似乎就不太可能有合格的. 谁知道那五颜六色的颜料中是不是含有铅, 那些小娃娃身上的纽扣是不是可以被孩子的小手拉下来吞进嘴里造成死亡. 恐怕中国当前面临的问题还不是这些, 而是那些毒牛奶毒奶粉.
也许是本地媒体普遍有的新闻标准, 每次中国有点什么负面消息就努力报道, 夸大其词. 所以在海外看到的负面报道比正面多得多. 即使有一些正面报道也是带有中国威胁论强调的报道中国强大之类的.
我们这些在海外的华人其实是十分重视来自中国的形象, 甚至于比本地白人更加严格要求自己. 尤其是在公共场合, 时刻严格要求自己. 因为每个海外华人的形象不只是自己个人问题, 这后面是整个华人和中国的形象问题. 好比我们开始的时候记不住白人的模样猜不出来源一样, 白人对亚洲人也是感觉长得都是差不多, 分不清你们广东人还是东北人. 如果有个别华人行为不检点, 留下的是整个中国人的坏印象. 在温哥华这样的华人人口太多的城市已经形成了普遍对华人的坏印象. 好在维多利亚华人太少, 白人还没有体会到个别不良华人的厉害, 普遍对华人还是很友好, 并无歧视. 不知道这样的好形象能够持续多久.
真心希望中国能够从国际眼光看待产品质量问题. 现在不像以前, 顶多祸害中国某个地区, 现在祸害的是整个中国的国际形象, 祸害全球的消费者. 希望有朝一日标记着Made In China的产品能够代表着高品质 ABC能够被届时成为 All Best of China. 希望这一天早日到来
请问车买了多少钱?每年要多少保险费?买车记(续)September 09 7:46 PM
今天是预约了去试驾的周六.因为中午约了牙医所以上午必须早点弄完. 我们比预定时间略早到了Pacific Mazda, 开始试了一款Mazda 5GT一个客户改装过的所谓豪华配置的. 把所有能装的配件都安装了,什么卫星音响,顶置DVD系统还有一套大轮胎. 这些东西我们都不感兴趣. 开上直接就去我们的新房子, 要试试能不能停进车库. 其实不用试我也知道肯定停得进去,尺寸在那儿摆着,这个车子是比较小的车子(相对于北美的大型车而言),如果这个车子开不进去,估计大部分车子都开不进去了,只能换车库门了. 这个车子的试驾感觉和我自己的预计和网上其他车友的评价完全一致. 动力一般,路噪风噪大. 这些缺点是所有低成本车的通用问题.要解决也不难,把2.3L的发动机改成3.3LV6的,然后加重车身,肯定都解决了.但是一方面价格要上去,另一方面油耗也上去. 如果这样的话我们还不如买toyota 的RAV4. 虽然四缸的RAV的噪音水平和动力也没有太大改善. 我和Sales说路噪太大,他说是这个车主改装换了大轮胎的缘故.于是我们回去有换了一个标准配置的普通的GT试驾.确实有一些区别. 看来本来这个Sales妄图通过让我们开开更多配置的车子来买更多附件的目的没有达到,反而弄巧成拙. 差点让我们因此放弃Mazda.
后来这个GT的感觉好一些,噪音稍微小一些, 已经降到了和一般轿车差不多的水平. 至少比我原来的Matrix安静一些.我的matrix可是4轮驱动的,噪音肯定大.
GT是Mazda最高的标准配置. 虽然发动机技术比起丰田的VVT-i来说有差距,但是车子的外形内部多功能布局还有各种配置还是比较吸引我.谁让我是从中国来的呢,中国人都比较喜欢各种花里胡哨的东西,这些陋习我到了北美也没有根除掉. 那么到底哪些东西吸引我呢. 一个是天窗. 我一值很喜欢天窗, 以前在中国的时候差点给自己的Echo也开一个天窗,后来政府出台的改装汽车的管理规定,私开天窗被禁止了才罢休.这次一定要买一个带天窗的.而且这里的气候好,空气干净开着天窗感觉不错.另外一个是手自一体的变速器. 我和太太其实都会开手动档的汽车.但是以前在北京的时候,交通实在太差,开手动档车简直是一个重体力劳动, 每次七个动作:踩离合-挂挡-松离合-给油-刹车-踩离合-摘档也就往前面开一米.我记得我还严重嘲笑那些买了手动档还自称有驾驶乐趣的人. 现在在加拿大,开车确实可以成为一种享受. 尤其是Victoria, 本来就是在海岛上,弯道多,上下坡到多,而且到处都是美丽的风景, 车又很少,行人更少. 开手动档的车也十分舒服,尤其是上坡下坡弯道加速的感觉很爽, 确实很有驾驶乐趣. 不过太太坚决反对我买手动档, 一个是她对驾驶完全没有兴趣. 别说自动档了,如果有自动驾驶她也会毫不犹豫的采纳. 而且另外的问题就是这里会开手动档的人很少,日后手动档的车子当二手车卖肯定比较难, 说不定还大大跌价. 因此还是需要自动档的. 这种手自一体的变速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我的驾驶感觉的要求. 虽然实际上这种手自一体的感觉比起真正的手动档还有很大的差距, 但是只能算是模拟吧. 因为没有离合器,把档把从D往左边拉到M,然后向下拉就是加档,向上推就是减档. 太简单了,没有油离配合乐趣. 而且这东西也不是完全按照你的意思,如果你的操作不符合保护发动机的原则,变速器会拒绝,或者自动跳上或者跳下以保证安全. 记得去年二○○五款的Mazda5才出来的时候,有一个老兄肯定是脑子进水了, 开着2档上高速,开了上百公里,以至于排气管过热自燃了. 这车主投诉说排气管设计有缺陷,结果Mazda不仅赔偿他,还召回了所有Mazda5进行重新改造. 同时增加来手动档保护程序. 谁知道这么多车主那个不长脑子的再来一次.
除了变速器以外,还有自动空调和自动雨刷. 就是根据雨滴自动启动雨刷,还根据车内外温度和日照情况灵活控制车内气温等等. 而且所有的功能全部显示在一个显示屏幕上, 不像很多分立的部分,空调有空调的显示,音响有音响的显示. 现在全部统一显示了. 操作起来很容易.
另外就是方向盘上面集成的音响控制和巡航定速按钮, 加上自动空调和自动雨刷,手不离开就都全部OK了.
这个车的最大特点不是这些,而是2-2-2 的座椅布局. 每排两个椅子, 而不是3个.大部分轿车或者SUV都是2-3的布局, 后排3个椅子并排. 如果真的坐3个成年人的话就会很拥挤. 就算是一个是婴儿,由于这里法律要求必须坐进Car Seat,因此一个CarSeat比一个成年人还宽. 真的放一个Car Seat的话两边绝对坐不下两个人. 因此只能作三个成人和一个Carseat的孩子. Mazda5就可以做到6个座位都坐人, 当然了,最后一排座位不会舒服了, 短时间坐坐还可以,时间长了就和北京的中巴一样感觉了. 另外,由于一体车厢的设计,椅子放倒了形成一个大车厢,拉货也还算方便. 不过可MiniVan还差远了. 反正现在的房子距离Home Depot只是步行距离,就算真的买了什么大东西车里面放不下的,直接从Home Depot推购物车回家, 连车都不开.更简单.
这里买车砍价格的很少. 洋人们并不擅长砍价.而且折扣都基本上明折明扣. 但是我还是不甘心. 总觉得都是2006款的车, 必须立刻清理库存好进2007款新车的时候了,Dealer肯定比我着急,一定可以搞点价格出来.
于是首先表示打算买, 而且立即就可以开走. 然后我们提出要一个白色的车子.我一直很喜欢白色的车子.一个是显得大,另外开起来醒目,安全性好,而且夏天车也不会晒得太热. 我现在黑色的Matrix实属无奈,因为是二手车,有什么颜色就是什么颜色. Sales说白色没有了,需要调.目前只有深灰色的. 也就是Mazda中最难看的颜色.老婆称作"老鼠灰". 看来不止是我们讨厌这个颜色, 洋人们也不喜欢啊,所以剩下最后了. 既然如此,这个颜色的车一定他们最头疼.于是我就可以舍弃颜色的偏见获得其他利益.于是找了一个惟一有用的附件向他们要. 那是一个车顶架. 买一个得400多块. Sales开始不同意说价值太高了. 而且说已经给了0%的贷款2年和3个月不付款的优惠了,不能再给了. 我考虑3个月不付款对于我们来说没有什么意义,于是说愿意放弃这个优惠. 最终Sales请示了领导后表示祝贺我们成交了. 于是白捞了一个车顶架. 这车顶架在北美还是很有用处的. 我现在的车顶架就已经用了好几次了.出门露营什么的,睡袋帐篷之类大东西车里放不下,重量也不大的都扔头顶上拉着. 万一有的地方露营地满了,还可以把东西全部放车顶上,把座椅都放倒,直接睡车里面. 作临时RV了.
由于要安装车顶架,所以下周去提车.
整个购车过程, 除去试驾的一个小时以外,也就是20分钟搞定. 然后我们风风火火的敢去牙医,要是迟到了要扣50块钱呢.
请问车买了多少钱?每年要多少保险费?
我当然明白这个道理。事实上,我认为,中国社会最大的问题之一也是中国政府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就是巨大的人口压力和人口日益老龄化之间不合调合的矛盾。前者使得计划生育政策成为一项基本国策,而其结果是加速了人口的老龄化,也就是你所说的老无所养的问题。难啊!其实并非很中国, 而是很现实. 加拿大为什么需要移民来填充人口结构, 就是因为必须维持相当数量的年轻纳税人才可以维持目前的福利体系运转. 我们这里人来到加拿大, 给政府纳税养活现在的老洋人, 等我们老了, 要靠那时候的年轻人来纳税养活. 如果大家都不生, 而且也没有新的移民来加拿大, 加拿大的福利体系就一定会崩溃, 那么我们年轻时候纳的税就都打水漂了. 所以要鼓励大家多生. 生得越多越光荣, 生得越多为国家贡献越大, 越值得尊敬
开吻顶住,保持写下去,很多人看得..不过能插得上话得地方很少..所以就是阅读者了..
关于健康,, 我认为你如果真想控制体重,,是很容易得..
按照你那边得环境,,每周都去爬山,,挑一个500米左右得山(如果想快点就爬个1k米得),晚上搭帐篷,早上方便面,,晚上方便面,呵呵,每周都去爬爬..不出半年,,身体就会大得好转,坚持2年,,基本上可以到体育教练得水平了.就是每2周出去爬爬,,也会有大得改变..
相对国内得空气和自然环境,,你那边要好得多了..多利用..不过人对一般拥有得东西都不太珍惜得..呵呵..都一样..
----------------------------------------
等我们老了, 要靠那时候的年轻人来纳税养活. 如果大家都不生, 而且也没有新的移民来加拿大, 加拿大的福利体系就一定会崩溃,
这个问题其实现在中国也存在,,而且很严重,,现在都是 4 2 1 得结构,,现在 这个 1 差不多都快张大了..
将来得中国绝对不是一个养老得好地方,,这个也是我们移民得一个大理由..
另 :
你们那边有没有国内得那种房屋中介公司,,那种小店, 可以看当地得二手房得价格么/? (除了上次说得那个网站)
现在上海得房价疯了一样往上涨......
[/quote]很多专业的问题其实应该找一个Realtor来问问。我回答肯定不够专业,我就把我自己所知道的说一些。具体的内容需要咨询专业人士。[
1. Richmond是Greater Vancouver的一个城市, 不在Victoria
2. 我住在 Langford City.
3. 个个区域的房价可以看mls.通常来说海边贵, 山顶上贵, 好学校附近贵, 市中心和远郊都便宜,近郊贵.
4. 如果你在大街上看别人的房子没有问题,但是如果要进入当然必须预约,而且需要通过Realtor去预约. 卖房子的主人一般不直接面对客户.
5. 排屋一般来说都有前后花园.不过是统一管理, 不能自己愿意种什么就种什么. 要交物业费,有人来割草. 属于共享物业,要服从统一的协议.
6. 这些税费都有,要问Realtor,比较复杂, 有各种减免政策.
7. 付款和贷款问题你需要问Realtor或者律师还有银行. 情况比较复杂.
quote=jenniferzzq;1994861]开吻,您好!帖子写得真好!非常感谢您与大家一起分享在Victoria的点点滴滴,没看您的贴子之前,不会对Victoria的生活那么向往,Victoria太美啦 !这些贴子无论是即将加入移民之路的还是准备长登的都有非常大的帮助,在此先谢谢了!我和全家将在2008年年初长登加拿大,关于房子有几个问题想请教一下您:
1、 请问您是Victoria哪个区?区域之间的房价,哪区房价高?哪区房价低?是不是Richmond房价最低?
2、 在网上www.mls.ca找到的房子是否可以去看实景, 需要提前预约吗?
3、 排屋是否象独立屋有物业权?排屋有前后花园吗?
4、 如果确定先买一间独立屋(约60万加元)需要多少项其它税费?(如交易税,中介咨询费、律师费、验屋费)各项具体多少?
5、 付款程序是怎样?
6、 如果贷款50%。月供多少?月供需要什么条件?
我想问一下..我在中国有驾驶证..去到维多利亚..能开车嘛?如果不能..考取驾驶证需要多长时间?
移民生活进入了迷茫阶段
转眼又到了红叶满山的季节了. 加拿大西海岸漫长的雨季已经开始了, 稀稀拉拉的小雨敲打着厚厚的落叶噼噼啪啪的响, 空气中再次弥漫着湿漉漉的清新的气息. 这股熟悉的气息使得我回忆起两年的移民历程. 两年前,也是这样的一个季节, 经历了十多个小时的飞行, 拉着旅行箱, 大领导抱着才100天的小领导就风尘仆仆的来到这个美丽的国家. 尽管体力消耗不少, 但是内心还是能量充沛的. 我记得通过冗长的新移民登记手续, 随着人流一家人走出温哥华国际机场的大门, 并没有立即直奔马路对面的租车公司柜台. 而是站在人行道边我深深的吸了一口这湿润的清新的空气, 没错, 就是这个味道, 我现在仍然记忆犹新. 我当时的心情现在都很难描述. 如果翻译成为大实话就是说"加拿大, 我来了, 这里就是我的家了, 我的新生活就此开始了".
之后每次经过温哥华机场的时候我都会回忆我当时第一次站立在加拿大的那块地方, 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行道边. 深深的吸一口清新的空气.
转眼已经快两年了. 返回来看看我们一家的加拿大新移民生活. 相比起很多新移民辛酸血泪史来说我们绝对是幸运的一家. 多亏上帝的眷顾, 我们并没有经历太多的网上到处流传的新移民艰辛生存的经历. 一切似乎都十分的顺理成章. 一开始就有了工作, 很快就全家团聚, 很快就买了房子. 一家人开始过简单的加拿大中产生活. 很多老移民当年经过几年才得到的基本稳定的生活我们似乎几个月就得到了. 不过随着这些所谓"加拿大梦"的奋斗目标都一一实现, 我突然发现自己前面没有目标了, 内心进入一种从来没有过的迷茫状态.
从小开始, 还从没有经历过迷茫的阶段. 上小学的时候要靠重点中学, 上了高中要考名牌大学, 上了清华要找到好工作, 找到工作要换更好的工作, 挣了钱以后要挣更多的钱. 然后就是买车, 结婚, 买房子. 然后就是一个比较长期的目标就是移民加拿大. 等这个目标随着登陆这一刻得以实现以后又开始更新的一轮大目标小目标. 找工作, 买车, 接老婆孩子, 买房子... 似乎一刻没有休息过. 随着这些在我的To Do List 上的目标一一得以实现. 新的目标却没有出现在前面. 于是茫然开始了.
加拿大是一个安定平和的国家. 安定平和的另一个副作用就是没有什么机会和变化. 这一点和中国有巨大的不同. 在中国虽然存在是极为残酷的竞争压力, 但是至少大家都有个梦想, 而且确实有梦想得意实现的可能和机会. 相对而言, 加拿大就不是这样. 因为这个社会实在太成熟了, 已经没有什么机会和惊喜或者巨变会发生. 改发生的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发生过了. 基本上可以被形容成为自己可以比较准确的预测自己的未来是什么样子的. 比如我, 如果不发生什么以外, 我的死期还不能确定, 但是死因已经基本查明. 肯定是死于高血糖高血脂引发的心脑血管疾病. 当然了, 死期越晚越好. 当然了, 这个是玩笑话. 我的意思是说在这个十分和谐的社会里面, 每个人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的机会很少. 及时能够改变, 所改变的量也很少.
以换工作来说. 在中国的时候, 由于同时并存着国企私企外企民营等各种不同的体制体质, 换一个工作有可能带来100%的工资涨幅, 甚至更多. 但是在加拿大, 一个人更换雇主基本上不会有什么太大变化. 就算在一个企业内,如果在中国, 老板, 高层, 中层, 下层员工的工资差几十倍并不稀奇, 经营管理的职业比体力工人高几十倍也完全不稀奇. 但是在加拿大, 所有的东西都被"开根号乘10"处理过了. 绝大多数人都被压缩在一个叫做中产阶级的枣核里面. 除了极少数运气极好, 生对了人家的幸运儿进入枣核顶端成为资产阶级, 还有少数由于懒惰或者颓废或者倒霉而被挤到底层成为无产阶级或者被成为Homeless的群体. 在这个中级枣核里面所有人都差不太多. 无论你是才华超群的IT精英还是刚刚放下锄头学会接电线的工人, 收入都没有巨大差别. 收垃圾的市政工人也可以享受每年乘游轮度假的待遇, 公司经理们照样得自己洗车刷房子. 如果谁有幸通过更换工作或者职位获得了高得不少的薪水, 随之而来的就会是更高的税收和更高的工作压力. 多拿20%的工资至少要多干80%的活. 这就是新的2-8原则在加拿大的体现.
在这样的社会制度下, 慢慢的移民们也就入乡随俗了, 变得没有斗志了. 也就没有了新的奋斗目标了. 记得以前看见一个移友的blog中写的题词就是"人生就是折腾". 一点不假, 如果不折腾了就没有意思了. 经过多年的折腾, 我们已经全家折腾到加拿大, 而且折腾稳定了, 目前还不知道下面将如何继续折腾. 不知道看我的blog的各位贤人有何指教
没错, 我当年就是因为在中国太迷茫了, 所以移民来加拿大了。当然不可能会去了。像我这样思维简单的脑筋不灵活的人在中国太吃亏了。还是在这里好一些,人可以活得很简单很老实,而且并不吃亏
整个北美西海岸,从加州北部往北都进入了雨季. 几乎每天都在下雨. 很多户外运动可能会暂停但是滑雪时正当时节. 滑雪场下个月就可以开放了.加拿大现在进入雨季了么/?听说到明年3月份都是雨季,,都不适合户外活动了..
这则新闻..我这广州报纸今天才登出..今天是17号...我觉得蛮恐怖..死得超冤枉November 15
从电影Terminal说到温哥华机场电击致死人命案
电影Terminal相信很多人都看过, 中文的翻译名字好像叫作幸福终点站什么的. 主演是我最喜欢的国际影星Tom Hanks(人称阿甘). 影片描写一个东欧的年轻人来纽约为他爸爸完成一个遗愿, 可是一句英语都不会对他很倒霉的在机场由于政治原因被扣留, 不能进美国也不能出美国. 就这样在机场呆了下来. 牛人就是牛人, 人家在这期间不但学会了英语,还找到了工作,还找到的女朋友. 当然, 这都是电影. 真实生活可不是那么鲜花灿烂. 上周,在温哥华国际机场就上演了一出真实的Terminal电影, 可惜主人公一命呜呼了.
来自波兰的新移民, 罗伯特什么什么斯基, 也是一句英语不会 (奇怪他怎么拿到移民签证的). 在温哥华机场办理入境手续的时候由于语言障碍和机场人员发生冲突. 闻讯赶来的警察不由分说, 不到20秒钟就用Taser(一种警用设备, 看起来好像是电击枪类似的武器) 给打倒在地. 不知道是打得太准了还是这老兄命太薄. 本来不知名的Taser居然就把他给打死了. 这下子引来轩然大波. 尤其是昨天, 一个在现场拍下录像带维多利亚市民把当时的录像文件放上互联网. 一下子全国大乱. 无数人纷纷走上网络为这个可怜的新移民鸣不平, 斥责警察草菅人命. 我也看了这个视频. 虽然这个调查还没有下定论, 但是单独从现场的录像来看, 我完全支持警察滥用暴力. 影片中那个什么什么斯基显然很配合警察,完全没有攻击警察的动作什么威胁, 只不过用他们听不懂的波兰话大声喊叫而已, 警察不由分说, 拿出Taser就将他打到致死. 可怜的这个什么什么斯基的老妈当时还在机场外面等儿子出来一家团圆,结果却得来死讯.
看网上的评论, 另外一个波兰移民感慨的说:"我们的祖国(波兰)存在不平等和不公正,于是我们来到加拿大, 那么加拿大呢?"
今年一年涉及警察滥用暴力的事件不少, 今年我记得在维多利亚就有两起警察在追车中持枪击毙嫌犯的事件. 但是都没有这次这么引起泫然大波. 尤其是现场录像一旦上网, 很多开始支持警察的民众也纷纷开始指责警察. 今天好像总理还出来表了一个态, 说要严格调查.
加拿大是一个友好和平和法制的国家(至少现在我仍然这么认为), 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移民, 难道就因为人家不说你们本地的语言, 引起了误解和冲突就可以掏枪就射吗?
我严重支持严查警察滥用暴力的事件, 给全体公民一个明确的说法, 为那个冤死的新移民默哀.
Taser 是一种非致命电击武器,,一般是警察用来执法的.工作原理是 发射2根针,针上连着电线,,连着taser枪,,枪里面有高压电,,针打到人身上,电流作用在人体跟用高压电警棍打人一样的..我看过厂商的录像,,效果很不错..
不过这个人死掉,,我想也有他自己的原因,,我猜按照当地的法律,,应该警察是没有错误的..按照 对等暴力 echo force的原则(这个是美国的法律,,不知道加拿大如何..),,这个波兰人没有用武器,,警察是不能拿枪打的,,用taser或者辣椒喷雾器是合法或者说比较合理的..这个波兰人估计心脏是有点问题,,不过可以根据这个告政府,,政府应该会赔偿..
白人看起来壮,,其实很脆弱的..跟犀牛一样,,
黄种人很少感冒死掉的..白种人很多感冒就死了..
那种肌肉男,,浑身都是肌肉,,心脏负担很大的..活不多久的..
不过总体来说,,死者还是亏了..毕竟命丢了..不知道波兰那边警察如何,,中国是可以跟警察吵,,打的,,最多关到派出所里面去,,不过在美国这样干,,会给警察开枪打的..
我没有亲自跟加拿大的警察打过交道,,但是我知道美国的话,,当场不要做分辩,,不要暴力对抗,,一切拿好证据,,大家法庭上面见..
我猜加拿大警察是差不多的..加拿大是讲法律的国家,,不会乱来..
如果警察有什么问题问,,估计还是要配合,,因为他代表了法律,,对抗他就是对抗加拿大的法律,,如果对执法有不满的地方,,咱们法庭上面见..
我知道如果在美国你对警察执法不满,,可以去告警察局,,警察局如果败了,,要赔偿,,严重的话,,比如警察执法,,打死人,,如果整个过程证明警察滥用了暴力,,对方根本没有任何暴力企图,,那么这个警察是按照故意杀人罪来处理的(也要看律师和陪审团的意见)
我想这个是跟国内的最大区别..这个我至少能在美国几个洲确认这个..我看过有台湾人去美国当警察,,然后打死罪犯的流程..
http://artofwar.homeip.net/bboard/viewforum.php?f=11&sid=9c693a14c771c43fea0d495d799a7560
这个波兰人,,我看比较正确的方法是,, ;:如果警察有疑问,,或者是当时工作人员有疑问,,应该心平气和的商量,,加拿大讲法律的,,耍横是没有好果子吃的..(这个跟中国最大的区别,,中国是老实人吃亏,,耍横的占便宜)
如果有了争执,,应该先忍,,然后书面投诉,,注意,,是书面的投诉..保留好证据..
而不是当时争论,,你在别人的一亩三分地上挣,,没有什么好结果的..
如果闹大了..警察来了..应该做的是,,警察让你做什么就做什么..
最好是保持冷静..不用怕,,也不要激动..
警察一般不会是上来就开枪或者上来就拿taser打的,,至少会警告你..
我没有看过机场的录像,,如果警察没有警告就打,,我猜这个跟流程不符合,,这个波兰人家属可以告政府执法不当什么的.,然后搞个赔偿.这个警察估计会给处理.
如果比较狠点,,可以自己买个黑枪,,把这个警察干了..不过这样就很麻烦,,会给加拿大的警察追捕..
不好搞,,
出门在外,,和为贵,不怕事,,也不惹事..
是过去生活的,,不是打架的..如果真的惹了你,,也要抗争到底..
开吻;:
请教一个问题,, 关于加拿大的雪场,,有什么推荐的么/?有什么比较大的网站介绍加拿大的雪场的/?
你知道任何能跟万龙相比的加拿大雪场么/?
多谢......
我自己正查讯中..想问你知道不,,
哈哈哈哈,这个老太太实在可爱。
呵呵,我看是你自己想买吧,居然拿Emma当借口,这么点小孩子怎么玩?
可恶呀可恶。
我们也在考虑买Wii呢,前段时间朋友刚买了一台,正打算去她家玩玩,体验一下。中国没有听说有排队买Wii的,倒是大家都在等iPhone呢。
滑雪的价格,前两天做了个去万龙的预算,两个人居然要花一万多。太贵了!这么贵真不如去东南亚玩一圈了。
今年万龙的滑雪和住宿涨了30%,实在过分。怎奈廉价机票早就定好,不能签转,只好降低住宿标准以减少开支。一气之下,我们开始考虑奔到加拿大去滑雪。查了下,加拿大一些Ski Package还是很划算的。
比如http://www.freshtracks.ca/ski_winter_sports.shtml里面的:
Whistler Ski Resort Family Vacation Package :
http://www.freshtracks.ca/ski_winter/whistler_ski_resort_family.shtml
11月或者4月份去的话,只要600左右加币。包括住宿和滑雪,还有机场接送。当然要自带雪具。算一算,比国内的贵不了多少,条件却不知道好多少。
唉,但想想,赚国内的钱,到国外花,实在太亏。今年只能万龙了,明年去长白山吧。
好文,留住,方便多看几遍。和KEVIN共勉:
怎样快速融入加拿大社会 来源:http://www.imm-diy.net/club/dispbbs.asp?boardID=12&ID=31489&page=1
Peter是我一个女友的老公,两人来得不算早,也才四五年的时间。而这位仁兄,据说任职一家公司的MANAGER有好几年了。
夏天的时候,总是听女友抱怨,说Peter和孩子成天在院子里BBQ,或者开车到外面Picnic,害得她想吃顿中国餐都没有机会;一到周末,Peter兴致勃勃,要么去Camping,要么去钓鱼,至少也要去看个Open house,一刻也不闲着;Peter和孩子的英文都很流利,大儿子的法文比英文还厉害,搞得她成了“少数派”……
听得多了,便心生好奇,猜想:这位仁兄不是年轻好动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就是典型的“崇洋媚外”吧!终于有一天,借着参观女友的家居设计,见到了Peter。此兄人到中年,却目光炯炯。闲谈间,可知其常识极为丰富,且动手能力强,家居装修、坐驾维修、小孩教育,都不含糊。和同胞聊天,一口标准普通话,涵养极佳。原来的猜测里,只剩下个“易于接受新鲜事物”还八九不离十。
当然,又是一通打破沙锅问到底──干到管理层,在中国新移民中还不多见,他能做到的关键何在?答案竟然就是这个“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按照Peter的说法是,放低心态,恶补加拿大的生活常识,社会文化这非常重要的一课。
老板问我BLT是什么一般来讲,在中国,我们一些本科毕业生或者硕士生,在一个企业实习期满后,一段时间就可以成为助理工程师,很多人30岁来岁已经达到很高的职位。而我们来加拿大后,就做不到这样。为什么?我觉得很多人没有很仔细地分析这一点。
我们能这样做是因为我们从小在中国生存,在自己生活过的城市里,你说个什么,没有不知道的。什么习俗呀,节气呀,方言呀,常用语呀,一段时间冒出来的流行玩意呀,开张了一家新餐馆呀,跟不同地方的人说话的方式,吃饭的方式,穿衣的方式等等等等,都知道。但是对这边,我们一无所知。尤其是做MANAGER的工作,或者要跟人打交道的工作时,新移民都吃亏。
你怎么跟你的同事聊天增进友谊?你怎么跟你的老板沟通让他更了解你的为人及能力?你怎么跟往来单位搞好关系,融洽彼此的合作?这就不仅是语言的问题了。文化常识,社会背景,这些当地小孩子都知道的东西,我们都要从头开始恶补。想跳过这些最基本的东西,直接就去找一些高职位的工作,当然就找不到了。
我意识到这一点,要得益于我打第一份工的那个COFFEE SHOP的老板。那时,我登陆没几天。在找第一份工时,一个COFFEE SHOP的老板对我讲的一番话让我很受用。他问了我三个问题:
1、你知道加拿大人早餐吃什么吗?我不知道。
2、喝COFFEE是怎么喝的?当然了,你国内那种高档COFFEE店的有讲究的喝COFFEE方法,加拿大人有加拿大人喝COFFEE的方法;外面零下十几度,你看加拿大人每人一杯COFFEE,站在那相互聊天,那又是另外一种喝法。
3、你知道BLT是什么吗?我不知道。后来他告诉我其实很简单,只是一块面包里夹着一块BACON(腌肉),一片LETTUCE(生菜),一片TOMATO(西红柿),再挤一点沙拉酱而已。这一般是中午餐。早餐通常是DONUT、BAGEL和MUFFIN,所以,当你不知道人家的最基本的生活习惯的时候,你跟他们是不可能聊天的。
三个问题,我都交了零分。我突然醒了。对人家生存的那个社会环境,我们是一无所知的,找不到专业工作,除了没有机遇,更多的是有机会却拿不到。语言过不了关;另外一个呢?就在做一个专业的时候,不是说你做计算机就是单纯的计算机,你还要有起码的生活常识,也就是说与人交流的
背景知识。
机遇在积累中不期而至
真的很感谢这个COFFEE SHOP老板,我来的第一份工就是在这家COFFEE SHOP做了一个月。而最让我有触动的,就是老板送我的那番话。所以,我登陆后的第二周就考到了G牌,一个月后就买了车。平常没事干就到处转。我的目标就是一个:武装自己的加拿大生活常识。这个真的很重要。
一个月后,再找工的时候,是一个送货的工作。老板根本不知道我来了多久,为什么?他跟我讲的东西我已经知道了,我第一个月已经把多伦多主要的路段都跑了一趟。他问我,你开车送货行不行?我说我有G牌。他说你的路熟不熟?我说你要送哪里?他跟我讲一个大概的地方,我说我知道,在什么什么的交界路口。他说你来了几年?我说不到一年。
其实我也没有撒谎,只不过讲得比较有技巧。一聘上开TRUCK送货的那份工,我就买了一堆地图,在家研究。那个工作挺好的,早上七点去公司装货,装完货大概九点钟还可以回来吃个饭。然后送老婆去上班,接着再去送货。那些超市通常都是10点开门的,送到下午三点钟又可以去接儿子。
以前在国内的时候,我曾在香港一家很大的公司做经理,年薪最高的时候达到33万多。可以说,这种最底层的体力工,我是从来也没有干过的。第一天送货,一大桶豆腐放在最外面,车子一颠,一桶豆腐倒在路上,全砸烂了,还要赔十几块钱,一天算是白干了,第二天就长多一个心眼,那么多货,知道怎么摆了,回来竟然还挺有成就感的。
其实,心态放这么低,主要是我比较务实:你不从底层开始做,你上层的机会是没有的。就好比开车,一路很平的话,一个档过去就可以了,但是,如果要爬坡的话,就要减档了,还要加油,才能再爬上去。
那时,我们租住在BASEMENT,老婆怀孕的反应很大,不能去打工了,整天躺在床上。我们算了算开销,好象COVER不来了,要拿谷种花了。心里就很着急!人也是很奇怪的,一扇门关上了,另一扇窗也打开了。
一天,看到报纸的招工栏有一家招MANAGER的,就问我老婆要不要去试一试?我老婆当时还说,是不是骗人的呀?要不然,就是包括老板在内只有五个人的小公司。她说是这样说,第二天,还是给我烫了衣服。平时是送货的嘛,穿什么衬衫呀?然后,好像还喷了点香水,就去INTERVIEW了。
一去看,才知道人家才不是5个人的小公司,500人都不止!两轮面试之后,我就成功了。没有像别人一波三折,感觉很轻松。后来进去后才发现,我们公司招中层的机会是很少的。我算是非常幸运的,在对的时间找到了对的位置。
恶补加拿大生活常识
每个人有很多的OPPORTUNITY(机遇),但只有很少的CHANCE(机会)。但是真正抓住机会的时候,你用到的是什么?那就看你的积累了。
我在国内的专业是英语,在国内就是讲英语的,所以语言不成问题。而且,我有在香港同类公司做管理的经验,这家香港公司是一个大公司,在台湾,包括在美国都有分公司,所以无论是沟通上,管理模式上,我都没有问题。
而且,最重要的,当时,在整个集团公司会讲普通话的只有我一个,而工厂里很大一部分的工人是讲普通话的,所以,我进入管理层后,管理层和工人之间不再缺乏沟通了。
有的移民一来就找专业工,找不到就空耗着。我不认同。既然移民了,在新的环境中,应该有退有进。起码也要做有心人,积极地熟悉环境。条件成熟再去找专业工作。一旦找到工作,那些经验一定都用得上。
比如,我前面说到了,我的第二份工是开车送货,到处走,所以,我现在基本上对多伦多得街道很熟悉了。而且,我特别留心观察,喜欢和周围的人攀谈,对各个区住什么样的人,他们的生活习惯是怎样的,也心中有数;到了华人区就知道哪一部分香港人多,哪一部分台湾人多,哪些地方内地来的人多。
我后来做这个MANAGER的时候,一个外省的审计员到我们公司来审计,据我所知,以前,他跟我们这边的关系是很沉闷,很古板的,审计完就走了。我很喜欢跟人聊天,这也是丰富常识的一种方式。我在跟他聊天中,知道他是意大利裔的,我就跟他说,在多伦多,小意大利区是怎么样的,意大利人的生活习俗是怎样的。他说是啊,你也知道?我问他,你们是不是天天吃PIZZA,他说也不是,但他们家经常吃PASDA。他讲到PASDA,因为我之前送货或者到外面去吃饭,也是比较留意的。知道人家是怎么做的,有什么特色,放多少CHEESE,两人就很有得聊的。另外,他还很喜欢旅游,喜欢CAMPING,我就跟他讲,我们经常去XX地方玩,他说他就在那出生的。这一来就更有亲切感了。我们以后的沟通一直特别好。
人人都喜欢跟一个有常识的人交谈。我们所谓的加拿大经验,除了具体的工作经验,还应该包括工作、生活中学到的一切。当我们的学识背景、能力达不到某个我们希望的职位的时候,我们只能去学习,去积累。
我就曾有眼睁睁看着机会而抓不到手的时候。那是一个大的汽车厂,需要一个MATERIAL MANAGER,前两次INTERVIEW都过了。最后一关只剩下三个人,一个是本地的,另外一个是哪里的,我不知道。还有一个就是我。但是我最后没有拿到OFFER,第一,我没有本地UNION经验;第二,我没有汽车行业经验。来了好几年,虽然自认为很熟了,其实还有很多方面是空缺。所以,去年我就去汽车厂做了三个月的夜班PART-TIME,了解汽车行业是怎么做的,了解这边的SUPERVISOR是怎样管工人的。
我愿意帮助大陆同胞
在北美做管理,感觉是也需要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了解,但又不完全依赖关系。我看了很多文章中说,中国人在这边做上了管理层,也不愿意提拔同胞,我觉得起码我不是这样的人。我很愿意帮助同胞进入公司,得到工作,帮助同胞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甚至提拔一些大陆过来的新移民。有些脾胃相投的,也成了我们家的私人朋友。我觉得,外人看了会认为我们有TERM WORKING精神。我认为这是在加拿大,很重要的一条。
但是,我也看到不少同胞,要么不谙礼仪风俗,个人形象欠佳,要么总把专业工挂在嘴上,这不想做,那个做不来,其实挺让人反感的。有的人一心就想省吃俭用,见人就哭穷,心态也不积极。你帮助他,他还以为你有什么企图,你不帮他又说你瞧不起他。他的心从来不相信别人,从来不敞开心匪。
我们有一个西人朋友,他说:我们想去了解中国人,但是人家好象很酷的嘛!很多中国人以为别人帮他就是有所图,总是心怀戒备。其实,就算是地产经纪、保险经纪或者直销人员,他服务于你,他有收入也是应得的。就好比我去做餐馆,我做得那么辛苦,当然也希望能多拿点小费,这是应该的。可是中国人吃饭的时候,有些人就舍不得那点小费,这都不是OPEN的心态。
我的感觉是,中国人都知道团结就是力量,需要合作,想合作,但没有多少人去努力,而且价值观的不同,导致要在北美协调好中国人,尤其新移民是一件困难的事。他们刚到一个新地方,不了解规矩和当地的情况,人与人之间互相不了解,没有信任感,怀疑一切,很难融洽地合作做事。
总的来说,我不觉得我有多成功。我周围很多朋友都干得比我好。做管理,在这边很普通,跟国内做官僚完全是两码事。功成名就,名利双收呀,这是很多中国人追求的极终目标,然而,这只适用于国内。在加拿大,我觉得要摆正这样一个心态:生活。幸福地生活。
我和我老婆是属于使劲享受、使劲赚钱型的。一登陆,还没有赚钱的时候,我们租的房子是900加币的,一个月就买了车,在第二个儿子出生后大约5个月,我们把他放在篮子里,就开着车到处看房子了。
我还喜欢到处走,风雨无阻,安省很多地方我们都走遍了。带上两个小孩,我们夏天去CAMPING,秋天去阿岗昆看枫叶。记得第一次去的时候比较奢侈,在那里住了一晚上,点餐地时候还点了牛排和红酒。我老婆喜欢中餐,她计划以后再去,就带上火锅、矿泉水、鸡汤去打边炉,想得可美了。
在生活中享受生命,在生活中学习提高,既是超脱的,又是积极的。我很喜欢这样的状态。
November 29
爱玛最近好乖啊
虽然说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很长期的过程,但是有时候感觉突然几天之内孩子就长大了很多. 不知道其他做父母的有没有类似的感觉. 上一次感觉爱玛突然长大很多是今年春天的时候. 去年圣诞节我们把爱玛从中国接来加拿大, 一下子发生的巨大的生活环境的变化爱玛可能无法立刻适应,而且正好赶上漫长的雨季, 爱玛没有太多机会接触太多的人. 每天就是在房子前后院这么小的地方,每天就见到家里这么几个人, 爱玛那时候开始对生人十分恐惧. 每次有陌生人来访爱玛都大哭. 带她出门去玩, 看到别人靠近她打招呼都害怕. 当时我特别担心这孩子会不会有儿童忧郁症啊. 后来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 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可以带爱玛出去玩见更多的人. 我调整了工作时间, 上午在家下午晚上上班. 这样我就可以开车带爱玛去很多地方,见很多人. 渐渐的爱玛就不那么害怕陌生人了. 最明显的变化是有一天Charlie夫妇来我家玩, 爱玛居然一反常态的不再害怕, 而是主动的和客人玩Peekaboo,让我大喜过旺. 爱玛好像一下子就突然长大了一样. 从那以后爱玛就不太怕人了.
第二次觉得爱玛突然长大了是最近两个星期. 这个月初, 爱玛的爷爷奶奶回中国去了. 虽然我们很早就开始给爱玛说爷爷奶奶要去遥远的中国, 但是爱玛显然并没有真正明白. 等爷爷奶奶真的走了, 爱玛就开始不愿意去幼儿园了. 爱玛以前是很愿意去幼儿园了, 自从爷爷奶奶走了以后爱玛就开始抵制幼儿园.每天早晨一起床就喊叫不去幼儿园. 当然了, 该去就必须得去的. 每天早晨都要一番斗争才能将她送去. 最严重的一次爱玛抱着我不松手不让我走. 后来只好由阿姨强行捏走. 当时我是一筹莫展. 这种情况持续了一个星期. 正当我不知道如何处理的时候, 上周的某一天突然爱玛就愿意去幼儿园里, 莫名其妙的十分配合. 乐呵呵的吃饭乐呵呵的刷牙洗脸穿衣服, 送去幼儿园也不哭了. 真的让我十分奇怪. 不知道她哪根筋想明白了还是幼儿园的阿姨给她什么好处了. 总之, 只有她自己知道. 我感觉爱玛似乎一下子就长大了很多似的. 希望她可以保持下去.
爱玛和幼儿园的小朋友在万圣节的合影. 爱玛是里面唯一一个亚洲孩子. 在那里她是真正的唯一的"老外"
我儿子1岁3个月,每天被他的淘气折磨得心力交瘁,真希望他长大的这一天快点到来
终于看完了,非常感谢开吻!
看了你的博客连载,对那边的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非常感谢 :)
我正在准备行李,月底出发,去本纳比。
不知道你第一次登陆时用的那个充气床垫,在那边卖多少加币?
另外,看你以前的帖子,温哥华滑雪,一个人要五六百加币吗?
本来还想过去正是滑雪的季节,一听这价钱,心里就完全泄气了。
不知道有没有便宜的滑雪场?
40-100还好,可以去见识一下那边的雪场。如果是500-600一般都是说包含的度假村的吃住交通等一起。如果只是滑雪,价格应该是40元左右,如果连祖雪具和吃饭大约100。这基本就是温哥华市内滑雪场最便宜的价格了。如果去Whisler就贵一些。我也没有去过。不知道。
充气床带腿的是70块,单独床垫大约20-30。
----------------
小时候很喜欢武器的. 防务杂志是每期必看.长大了以后就渐渐淡了.
枪还是知道一些的. 尤其是来自CS的经验. M16A1是我CS的首选(如果可以活到买得起它的话)
-----------------
碰巧我知道 AR-15(M16 民版) 的价格,带榴弹发射器,一个在加拿大的人逛展览会的时候看到,照片上看成色不错一把,一般会在1500-2500加币之间。是比较贵,估计真正买的人也不很多。长短枪管,各种配置和型号都有。但是由于法律要求,全部这些都是半自动的。全自动枪械属于禁止类别,普通人不可以购买。
M203 is completely legal in Canada. You don't even need a lic to buy one since they are not restricted (not a firearm at all), you need $350 (replica) to $1000 (real M203).
We call them flare luncher or you can say GOLF ball luncher...only the 37mm or 40mm rounds are prohibited items.
呵呵,发射器合法,弹药禁止的。
-------------
开飞机是我人生目标之一. 当年参加滑翔伞培训的时候就立志以后经济条件可以了就学习开飞机. Victoria有一个很大的飞行训练基地, 每天都看见他们的学员开飞机飞来飞去, 我还经常到跑到边上看他们起飞降落十分羡慕. 这里理想还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实现. 几百美金是肯定学不了飞行的, 在加拿大恐怕学开车都不够. 努力挣钱吧
------------------
呵呵,这个挺好啊。去问下价格啊,又不收钱的。呵呵。这些活塞式单引擎螺旋桨飞机应该不贵的。国内是用初教6,我记得北京,南京有地方学习,几年前看到的价格是4-5万人民币吧。现在我想不会超过很多,关键这个东西在国内还是奢侈,很少有人学习。
在北美应该比中国普及,而且普通的单引擎飞机在通用航空业很普及,(相对我们座的飞机是民用航空),例如喷洒农药,做广告等。
这个几百美金的价格是我大概5年前,看一个美国电视剧的时候看到的:说是一个单身母亲,带一个孩子,没有什么生活目标等等,总之一句话,生活很不顺利,然后突然这个母亲看到飞机,就想去学习,(为什么学这个,不知道, 导演让干的),然后先学的普通级别的,然后学习特技飞行,然后学习教练员证书,最后跟飞机场的老板的儿子有个激情火爆戏等等。哈哈。
期间吸引我的就是各种各样的飞行技巧的介绍,虽然不是主题,但是业不少了。用的是 赛斯纳 一个型号,上单翼。175 型?忘了。还有,也介绍了飞行学校的价格,如果我没有记错应该是 百元美金级别的。
不管怎么样了。还是好好挣钱,多挣钱吧,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奋斗。呵呵。 。。。。写这个有点傻 。
40-100还好,可以去见识一下那边的雪场。
另外想问个驾照的问题 :) 我从论坛以及ICBC网址上查了一下
国内驾照不到两年的情况,BC省考驾照的规定是:
1)笔试通过后是Class 7L的leaner驾照,可以在有教练的情况下练车,车上要贴“L”标志。
2)12个月以后,允许考level 1的路考,通过后是Class 7的novice驾照,允许搭载一个乘客和家庭成员,车上要贴“N”标志。
3)再过24个月以后,才允许考level 2的路考,通过后是完全的Class 5的驾照。
不知道理解对不对?
我一个哥们,去移民,呆了2年,生了孩子,在那边扛不住,回来了。他老婆是国内的护士。
他是国内做贸易的。
估计到那边适应不了,然后回来后也不准备回去了。
他自己准备也不太足。他学的是英语专业,呵呵。
呵呵。 我这个哥们比较偏激。脾气也不太好。估计到那边落差太大。
他也是驴子,爬雪山的。爬过玉珠峰,没有到顶,到了5500好像。
感觉国内机会还是多。到了那边,基本就没有什么人际关系网了,机会少。只能是希望找个专业工作,然后安心本分过舒服的小日子。国内不一定差,那边不一定好。
如果有人非法闯入你的Property Line范围之内, 理论上讲, 你可以一枪把他击毙.
在加拿大好像不行,呵呵。 关于这个我知道点,对不对,确认不了,是有枪的中国移民写过的:
在加拿大,如果是坏人到你家里面来,抢劫什么的,不能开枪打,枪只是作为打猎,打靶用途,不能开枪,因为对方如果是抢劫,不是死罪,不能开枪的。
就是说,如果严格来说,对方到你家里面,当你面偷电视机(估计没有这样的蠢贼),你不能开枪,也不能拿枪对着他,你只能让他小心点,别把你电视机搬坏了。。。。然后打电话给警察。。。
是不是真的不知道, 我是看别人写的。。。
要搞清楚还是靠开吻了。
最近一个月,总在四处的论坛上看别人的经验贴。
也总看见这句话,“狼行千里吃肉”,估计那些ID也都是你的马甲。:)
在中国,最重要的事情,仿佛就是“吃肉”,而且要有“行千里”的忍耐和恒心。
但是,感觉去了加拿大,估计就得改变想法了,也是不得不改。一是,“吃肉”可能不再那么重要,二是,新环境下,“吃肉”可能也不那么容易。慢慢的,也许大家都变平和了,然后,都改素食了。
我个人的揣测哈,欢迎拍砖。
根据我的体会来说, 我感觉头脑简单的与世无争的老实人比较适合这里的生活. 有闯劲有出人头地想法的人其实更加适合中国目前的生活.
不错。。。。。
是这个道理。
后来机场打死波兰人的那个事情如何了?
关于回流,确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不过说得不好听的:回流的大多是没有什么能力的人。
狼行千里吃肉,狗行千里吃屎。
如果在国内混的不好,想出去碰碰运气的,估计大多都要回来。
我这个哥们国内混的过得去,不过他口气不小,听他的话要打个7,8折,当时认识他是我第一次去爬山,后来慢慢熟悉。他出去主要是没有什么技术,当时学习的是英语专业,出去后等于空白。
开发商开发附近的地块,不要当地政府批准的么? 如果是议员搞猫腻,不能揭发么?重新选议员什么的?
还是这个开发商都是合法的?
哈哈,活得比较潇洒。我觉得对于在中国有背景有根基, 关系网络和家庭条件好, 有靠山等资源的人其实来加拿大完全没有必要. 应该利用自己的中国优势好好发展. 而对于没有上述资源条件的人, 而且自身还具备有"地域无关性"技能(比如国际通用语言, 国际通用技术, 吃苦耐劳的好体力等)我觉得应该来加拿大闯一闯.
非常同意,我等无关系,无背景的人还是利用自己的地域无关性技能来谋生存了。不过我也不喜欢闯闯这样的说法。
来之前,先要努力,拼命学习语言,至少必须听力要过关,或者能听个80%,
然后带足钱。做好找不到工作的准备,但是生活质量还是要过得去的。
我如果过去,会先花一个月左右的时候,周游下加拿大,从东海岸到西海岸。。
好好看看这个地方,租个车,开车兜兜。。不急忙找工作。
等于一次比较远的跳槽。
是否能找到专业工作,1是看自己的语言能力,2.是看自己的运气。我自己的运气一般。只好语言上下功夫了。
开吻,
想问问你:Emma去的那个daycare一个月需要多少钱?她能领到的牛奶金有多少呢?
Emma去的Daycare是780一个月。Emma能够拿到的牛奶金为0。看看,在加拿大养个孩子可不容易呢。
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不同的呀, 要看你收到的CRA税务总局给你的报税表填写结果了.那要多高才算高呢?我也想找份工作,不想在家闲呆着。
现在进入冬天了,冬天有什么好的活动吗?
又过一周了,期待开吻新的文章啊!
开吻:本来今天上来正想问有关Day Care的事,不想已经有人先问了,真好。记得以前曾看过一种说法,说是加的Day Care会随着小孩子的年龄增长而费用下降,四岁以上就不用交费了,是这样的吗?
我很关心这个问题,我女儿只比Emma小两个月,估计我们09年去时她也快四岁了。许多朋友都劝我们不要马上把她带出去,说带着她难找工作,但真是舍不得,而且孩子的成长时期,我总觉得父母应该陪在身边的好.
虽然我们要去的日子看上去还那么遥远,但不得不想这个事啊。
那张“在自家的百万无敌海景豪宅门前看着大海”的照片第一眼看的时候,感觉那家主人一定是爽死了。第二个念头,就会是,他们一家人如果是长期住在这里,每天看着眼前的同一片海域,更换变化的不同游人的脸,他们会不会感觉也只是淡淡的。他们会不会向往热闹大都市的生活,就仿佛大都市住久了的人向往宁静小镇的生活。拍照片的人向往照片中人的生活,照片中人会不会也向往拍照片的人的生活?绞尽脑汁,胡乱写写,意图就是顶顶楼主的帖子,好期待有更多的照片看,哈哈。
圣诞节之六: Boxing Day 抢购大战
地球人都知道12.25是圣诞节, 那么12.26是什么节呢? 恐怕不是地球人都知道了. 12.26在我们这里叫Boxing Day. 不知道还有哪些国家也有类似的说法, 至少美国和加拿大都是这样. 至于为什么Boxing我也不清楚, 哪位博读者知道就贴在下面. 大概是为了抢到称心的货品需要大打拳击吧.
Boxing Day实际就是商场打折日. 西方的传统就是在圣诞节之前大采购, 商家也大大打折, 一直到圣诞节当天, 基本上所有的商家都关门谢客. 这一点和中国不太一样. 这么好挣钱的日子商家怎么都关门了. 原来他们都在准备在第二天Boxing Day大大折扣迎接汹涌的客流. 通常来说Boxing Day的商家都会打出很大的折扣, 至少数量有限的几样商品的折扣绝对有吸引力. 而且为了缓解过多的人流, 往往很早就开门. 比如早晨6点就开始开门营业. 即便如此, 担心抢不到期待已久的商品的顾客更早就在门口排队了. 很多都是提前一天在门口扎下帐篷露宿一夜. 这种场景几乎每年都会上演, 见怪不怪了.
我每年都会在Boxing Day搞一两样东西. 而且都是在Futureshop抢购的. Futureshop是加拿大的连锁电器店. 通常这家店在Boxing Day会给出几样确实有吸引力的东西出来, 不过数量有限, 能不能抢到就看耐力和决心了. 我第一年长登就是圣诞夜到的, 顺便就在网上抢购了一台台式机和一台GPS. 这两样东西都是新移民必备的生活用品. 价格确实有比较大的吸引力. 网上抢购是从午夜开始的. 反正我时差也没有倒过来, 看谁能比我起得早. 为了是抢购能够持续, Futureshop通常每个小时会放出几台来供大家抢购. 于是我整夜都在电脑前面刷F5. 一旦看到存货量不为0了就立刻下单抢购. 经过一夜的决战, 终于在凌晨4点钟抢到了电脑和GPS. 第二年就是带Emma来加拿大的那天, 也是圣诞节. 时差也没有倒过来, 直接去Futureshop门口排队. 才早晨5点钟就已经排了上百号人马了. 最前面的几个都是全家扎帐篷过夜的. 我当天抢购了一台LCD显示器. 虽然没有省太多钱, 只是凑个热闹而已. 今年抢购的是一台单反相机. 这个型号其实不是我最想买的型号, 在国内叫做Canon 350D,已经是淘汰的型号, 所以价格打得够狠, 直降200块, 比中国的价格都便宜了. 冲着价格我也就认了这个型号. 虽然是旧型号, 但是我最看重的功能都有, 生下来的钱可以投资买更重要的镜头. 和Canon 400D相比, 350D缺乏的是自动除尘, 大的液晶屏幕和少2M像素. 根据我的观点这三个功能我都不在乎. 除尘问题在加拿大不大, 因为这里空气绝对干净, 基本没有尘土, 而且我也不是经常把镜头换来换去, 不会那么倒霉在换镜头的时候进了灰尘正好沾在CMOS上. 液晶屏幕的大小对于我也没有意义. 我从来都是用ViewFinder拍照, 基本不看液晶屏幕. 小的屏幕还省电呢. 至于像素也没有太大的意义, 只要成像质量好, 反正也不喷绘, 多2M像素也没有太大区别. 都是入门级单反, 不能拿全画幅的专业品质要求. 其他一些小区别我也不太在意, 因此冲着价格来看, 350D还可以接受. 剩下的钱留着买个好镜头吧.
好久不来了.. 先祝开吻新年快乐....
我们去北京滑雪了.. 2天半..也是累的不行..不过很开心..
关于滑雪..没有自己买板子什么的么/?有没有照片贴点看看啊.... 你去的滑雪场没有压雪机压雪么/?
我去北京的万龙..挺好..有几个哥们去吉林也挺好....
加拿大房子涨幅如此大,,跟国内的差不多了......
看来次贷款危机并没有影响到加拿大啊..
吃中餐在维多利亚绝对是可望不可即的. 维多利亚没有几个华人, 更没有一个像样的中国餐馆. 所有的中餐馆都是严重洋化了的中餐. 根本吃不出中餐的味道, 完全都是糊弄本地洋人的. 不过洋人也确实容易糊弄, 吃碗水汤馄沌就美得不行了.
商机啊商机啊......
呵呵..考虑开个中餐馆好了..
岛上的华人好像是不多,元旦的时候二十多个华人邀在一起来温哥华玩,住在我这里。他们人都很好,想结识他们吗?
加拿大北京使馆的网站上有很详细的申请探亲旅游签证的表格和介绍. 足够了.开吻,我是你的粉丝!!
一直追着你的贴子看,我也会在很久的等待后登陆美丽的地方,有个问题在你的帖子上没有找到答案,
你的父母是怎么办的手续?我也希望让我妈妈和我一起去.老人在那里会不会很闷,有中文电视看吗?
开吻,
你也有小孩,问个问题,申请CCTB (牛奶金)时过去的国内收入可以少填点吗,这样可以多拿点牛奶金。有没有问题啊? 有没有加拿大的部门要我提供过去一年的国内收入证明呢?
请问带宝宝去加拿大的时候,没有汽车安全座椅是不是不能?出租车? 机场里有买吗?什么价格?没有的话是不是必须从国内带去?
你真的算是很幸运的移民了,好像没有经历那段痛苦的过渡期,羡慕!!!
我和老公刚结婚一年,对国内前景不太看好,所以也是蠢蠢欲动,但还是不能横下一条心去移民,困惑???可否给点建议呢?thanks
KELVIN, 谢谢你的答复。我当然是连出租车一起租呀。有CAR SEAT租我就放心了。
这是我第一次在论坛中发贴,也是第一次收到回复,实在很感动,谢谢!
读了几篇您的文章,感觉您当时走的时候在国内应该是做IT的?还是属于有技术的,可我老公是机关的给领导写文章的,我是在一所英语培训学校教书,所以出国实际上对我老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转变与挑战,我最担心的就是他以后会埋怨我当初的决定,苦恼:(
和KEVIN共勉:
怎样快速融入加拿大社会 来源:http://www.imm-diy.net/club/dispbbs.asp?boardID=12&ID=31489&page=1
Peter是我一个女友的老公,两人来得不算早,也才四五年的时间。而这位仁兄,据说任职一家公司的MANAGER有好几年了。
夏天的时候,总是听女友抱怨,说Peter和孩子成天在院子里BBQ,或者开车到外面Picnic,害得她想吃顿中国餐都没有机会;一到周末,Peter兴致勃勃,要么去Camping,要么去钓鱼,至少也要去看个Open house,一刻也不闲着;Peter和孩子的英文都很流利,大儿子的法文比英文还厉害,搞得她成了“少数派”……
听得多了,便心生好奇,猜想:这位仁兄不是年轻好动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就是典型的“崇洋媚外”吧!终于有一天,借着参观女友的家居设计,见到了Peter。此兄人到中年,却目光炯炯。闲谈间,可知其常识极为丰富,且动手能力强,家居装修、坐驾维修、小孩教育,都不含糊。和同胞聊天,一口标准普通话,涵养极佳。原来的猜测里,只剩下个“易于接受新鲜事物”还八九不离十。
当然,又是一通打破沙锅问到底──干到管理层,在中国新移民中还不多见,他能做到的关键何在?答案竟然就是这个“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按照Peter的说法是,放低心态,恶补加拿大的生活常识,社会文化这非常重要的一课。
老板问我BLT是什么一般来讲,在中国,我们一些本科毕业生或者硕士生,在一个企业实习期满后,一段时间就可以成为助理工程师,很多人30岁来岁已经达到很高的职位。而我们来加拿大后,就做不到这样。为什么?我觉得很多人没有很仔细地分析这一点。
我们能这样做是因为我们从小在中国生存,在自己生活过的城市里,你说个什么,没有不知道的。什么习俗呀,节气呀,方言呀,常用语呀,一段时间冒出来的流行玩意呀,开张了一家新餐馆呀,跟不同地方的人说话的方式,吃饭的方式,穿衣的方式等等等等,都知道。但是对这边,我们一无所知。尤其是做MANAGER的工作,或者要跟人打交道的工作时,新移民都吃亏。
你怎么跟你的同事聊天增进友谊?你怎么跟你的老板沟通让他更了解你的为人及能力?你怎么跟往来单位搞好关系,融洽彼此的合作?这就不仅是语言的问题了。文化常识,社会背景,这些当地小孩子都知道的东西,我们都要从头开始恶补。想跳过这些最基本的东西,直接就去找一些高职位的工作,当然就找不到了。
我意识到这一点,要得益于我打第一份工的那个COFFEE SHOP的老板。那时,我登陆没几天。在找第一份工时,一个COFFEE SHOP的老板对我讲的一番话让我很受用。他问了我三个问题:
1、你知道加拿大人早餐吃什么吗?我不知道。
2、喝COFFEE是怎么喝的?当然了,你国内那种高档COFFEE店的有讲究的喝COFFEE方法,加拿大人有加拿大人喝COFFEE的方法;外面零下十几度,你看加拿大人每人一杯COFFEE,站在那相互聊天,那又是另外一种喝法。
3、你知道BLT是什么吗?我不知道。后来他告诉我其实很简单,只是一块面包里夹着一块BACON(腌肉),一片LETTUCE(生菜),一片TOMATO(西红柿),再挤一点沙拉酱而已。这一般是中午餐。早餐通常是DONUT、BAGEL和MUFFIN,所以,当你不知道人家的最基本的生活习惯的时候,你跟他们是不可能聊天的。
三个问题,我都交了零分。我突然醒了。对人家生存的那个社会环境,我们是一无所知的,找不到专业工作,除了没有机遇,更多的是有机会却拿不到。语言过不了关;另外一个呢?就在做一个专业的时候,不是说你做计算机就是单纯的计算机,你还要有起码的生活常识,也就是说与人交流的
背景知识。
机遇在积累中不期而至
真的很感谢这个COFFEE SHOP老板,我来的第一份工就是在这家COFFEE SHOP做了一个月。而最让我有触动的,就是老板送我的那番话。所以,我登陆后的第二周就考到了G牌,一个月后就买了车。平常没事干就到处转。我的目标就是一个:武装自己的加拿大生活常识。这个真的很重要。
一个月后,再找工的时候,是一个送货的工作。老板根本不知道我来了多久,为什么?他跟我讲的东西我已经知道了,我第一个月已经把多伦多主要的路段都跑了一趟。他问我,你开车送货行不行?我说我有G牌。他说你的路熟不熟?我说你要送哪里?他跟我讲一个大概的地方,我说我知道,在什么什么的交界路口。他说你来了几年?我说不到一年。
其实我也没有撒谎,只不过讲得比较有技巧。一聘上开TRUCK送货的那份工,我就买了一堆地图,在家研究。那个工作挺好的,早上七点去公司装货,装完货大概九点钟还可以回来吃个饭。然后送老婆去上班,接着再去送货。那些超市通常都是10点开门的,送到下午三点钟又可以去接儿子。
以前在国内的时候,我曾在香港一家很大的公司做经理,年薪最高的时候达到33万多。可以说,这种最底层的体力工,我是从来也没有干过的。第一天送货,一大桶豆腐放在最外面,车子一颠,一桶豆腐倒在路上,全砸烂了,还要赔十几块钱,一天算是白干了,第二天就长多一个心眼,那么多货,知道怎么摆了,回来竟然还挺有成就感的。
其实,心态放这么低,主要是我比较务实:你不从底层开始做,你上层的机会是没有的。就好比开车,一路很平的话,一个档过去就可以了,但是,如果要爬坡的话,就要减档了,还要加油,才能再爬上去。
那时,我们租住在BASEMENT,老婆怀孕的反应很大,不能去打工了,整天躺在床上。我们算了算开销,好象COVER不来了,要拿谷种花了。心里就很着急!人也是很奇怪的,一扇门关上了,另一扇窗也打开了。
一天,看到报纸的招工栏有一家招MANAGER的,就问我老婆要不要去试一试?我老婆当时还说,是不是骗人的呀?要不然,就是包括老板在内只有五个人的小公司。她说是这样说,第二天,还是给我烫了衣服。平时是送货的嘛,穿什么衬衫呀?然后,好像还喷了点香水,就去INTERVIEW了。
一去看,才知道人家才不是5个人的小公司,500人都不止!两轮面试之后,我就成功了。没有像别人一波三折,感觉很轻松。后来进去后才发现,我们公司招中层的机会是很少的。我算是非常幸运的,在对的时间找到了对的位置。
恶补加拿大生活常识
每个人有很多的OPPORTUNITY(机遇),但只有很少的CHANCE(机会)。但是真正抓住机会的时候,你用到的是什么?那就看你的积累了。
我在国内的专业是英语,在国内就是讲英语的,所以语言不成问题。而且,我有在香港同类公司做管理的经验,这家香港公司是一个大公司,在台湾,包括在美国都有分公司,所以无论是沟通上,管理模式上,我都没有问题。
而且,最重要的,当时,在整个集团公司会讲普通话的只有我一个,而工厂里很大一部分的工人是讲普通话的,所以,我进入管理层后,管理层和工人之间不再缺乏沟通了。
有的移民一来就找专业工,找不到就空耗着。我不认同。既然移民了,在新的环境中,应该有退有进。起码也要做有心人,积极地熟悉环境。条件成熟再去找专业工作。一旦找到工作,那些经验一定都用得上。
比如,我前面说到了,我的第二份工是开车送货,到处走,所以,我现在基本上对多伦多得街道很熟悉了。而且,我特别留心观察,喜欢和周围的人攀谈,对各个区住什么样的人,他们的生活习惯是怎样的,也心中有数;到了华人区就知道哪一部分香港人多,哪一部分台湾人多,哪些地方内地来的人多。
我后来做这个MANAGER的时候,一个外省的审计员到我们公司来审计,据我所知,以前,他跟我们这边的关系是很沉闷,很古板的,审计完就走了。我很喜欢跟人聊天,这也是丰富常识的一种方式。我在跟他聊天中,知道他是意大利裔的,我就跟他说,在多伦多,小意大利区是怎么样的,意大利人的生活习俗是怎样的。他说是啊,你也知道?我问他,你们是不是天天吃PIZZA,他说也不是,但他们家经常吃PASDA。他讲到PASDA,因为我之前送货或者到外面去吃饭,也是比较留意的。知道人家是怎么做的,有什么特色,放多少CHEESE,两人就很有得聊的。另外,他还很喜欢旅游,喜欢CAMPING,我就跟他讲,我们经常去XX地方玩,他说他就在那出生的。这一来就更有亲切感了。我们以后的沟通一直特别好。
人人都喜欢跟一个有常识的人交谈。我们所谓的加拿大经验,除了具体的工作经验,还应该包括工作、生活中学到的一切。当我们的学识背景、能力达不到某个我们希望的职位的时候,我们只能去学习,去积累。
我就曾有眼睁睁看着机会而抓不到手的时候。那是一个大的汽车厂,需要一个MATERIAL MANAGER,前两次INTERVIEW都过了。最后一关只剩下三个人,一个是本地的,另外一个是哪里的,我不知道。还有一个就是我。但是我最后没有拿到OFFER,第一,我没有本地UNION经验;第二,我没有汽车行业经验。来了好几年,虽然自认为很熟了,其实还有很多方面是空缺。所以,去年我就去汽车厂做了三个月的夜班PART-TIME,了解汽车行业是怎么做的,了解这边的SUPERVISOR是怎样管工人的。
我愿意帮助大陆同胞
在北美做管理,感觉是也需要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了解,但又不完全依赖关系。我看了很多文章中说,中国人在这边做上了管理层,也不愿意提拔同胞,我觉得起码我不是这样的人。我很愿意帮助同胞进入公司,得到工作,帮助同胞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甚至提拔一些大陆过来的新移民。有些脾胃相投的,也成了我们家的私人朋友。我觉得,外人看了会认为我们有TERM WORKING精神。我认为这是在加拿大,很重要的一条。
但是,我也看到不少同胞,要么不谙礼仪风俗,个人形象欠佳,要么总把专业工挂在嘴上,这不想做,那个做不来,其实挺让人反感的。有的人一心就想省吃俭用,见人就哭穷,心态也不积极。你帮助他,他还以为你有什么企图,你不帮他又说你瞧不起他。他的心从来不相信别人,从来不敞开心匪。
我们有一个西人朋友,他说:我们想去了解中国人,但是人家好象很酷的嘛!很多中国人以为别人帮他就是有所图,总是心怀戒备。其实,就算是地产经纪、保险经纪或者直销人员,他服务于你,他有收入也是应得的。就好比我去做餐馆,我做得那么辛苦,当然也希望能多拿点小费,这是应该的。可是中国人吃饭的时候,有些人就舍不得那点小费,这都不是OPEN的心态。
我的感觉是,中国人都知道团结就是力量,需要合作,想合作,但没有多少人去努力,而且价值观的不同,导致要在北美协调好中国人,尤其新移民是一件困难的事。他们刚到一个新地方,不了解规矩和当地的情况,人与人之间互相不了解,没有信任感,怀疑一切,很难融洽地合作做事。
总的来说,我不觉得我有多成功。我周围很多朋友都干得比我好。做管理,在这边很普通,跟国内做官僚完全是两码事。功成名就,名利双收呀,这是很多中国人追求的极终目标,然而,这只适用于国内。在加拿大,我觉得要摆正这样一个心态:生活。幸福地生活。
我和我老婆是属于使劲享受、使劲赚钱型的。一登陆,还没有赚钱的时候,我们租的房子是900加币的,一个月就买了车,在第二个儿子出生后大约5个月,我们把他放在篮子里,就开着车到处看房子了。
我还喜欢到处走,风雨无阻,安省很多地方我们都走遍了。带上两个小孩,我们夏天去CAMPING,秋天去阿岗昆看枫叶。记得第一次去的时候比较奢侈,在那里住了一晚上,点餐地时候还点了牛排和红酒。我老婆喜欢中餐,她计划以后再去,就带上火锅、矿泉水、鸡汤去打边炉,想得可美了。
在生活中享受生命,在生活中学习提高,既是超脱的,又是积极的。我很喜欢这样的状态。
看了看吻的日记,这回短登的时候全家特地到Victoria玩了一天,不过好像Victoria不欢迎我似的,一直下大雨。
我们是报的一日游旅游团,2/5 一早从Richmond坐上大巴,导游兼司机,十个香港人, 任何介绍都是国、粤、英三种语言说一遍。听他的港式国语真累,我倒宁愿他只说英语还清楚点。我们先到 Tsawwassen 渡口,然后等了30分左右乘上Ferry, 船开了一个半小时到 Swatz Bay, 再乘巴士到 Victoria downtown. 全程共 4 小时不到一点。
我们去了 BC 的省议会,然后再在码头边及附近的街道逛了一大圈。自然也是拍了不少的风景照,感觉在Victoria才真的有到西方国家的感觉,省议会的建筑是由英国设计师设计,典型的英国建筑,非常气派。
逛完downtown 然后又往 Butchart Gardens, 一路上看到连绵的小山丘, 有的地方树木很茂密, 再有的山坡还是一片空地。 想必山上肯定有很多的Trail, 哪个风和日丽的日子爬爬这些小山一定不错. 一路上猜想说不定开吻的房子就在哪个山坡后面吧.
Butchart Gardens 是一个很漂亮的私家大花园, 有些地方很有情调, 如果是春夏的话一定鲜花盛开. 逛完花园就启程返回Richmond了, 一天也蛮累的, 回到旅社倒头就睡.
还有拿了份Victoria的报纸, 提到Great Victoria的图书馆工作人员在闹罢工,开吻同志有没有受影响呢?
希望下次再访Victoria 时一定是个晴朗的日子。
我快要登陆温哥华了,很想了解一下你当时买的车13000都包括什么(GPS?),现在一辆类似的车大约多少钱,是否很耗油。谢谢。
开吻,我3月底从上海出发,关于落脚点一头雾水,能给点建议吗?谢谢
3月1日
维多利亚的两件难事儿
维多利亚的两件难事儿.哪两件呢? 第一件是找到好吃的中餐馆, 第二件就是凑足一车中国人去滑雪. 我在BBS上连续登了两个星期召集拼车去滑雪的帖子, 观看者甚众不过没有任何人相应. 看来要么岛上中国人太少, 要么大家都玩其他深沉的东西去了没有热衷于这种低俗的运动. 眼看着买的雪橇闲着, 总不能一年只滑一次吧.
请问:
国内驾驶保险记录,保险公司只给开出汽车的保险记录,不是驾驶员的,能证明夫妻两人的吗?
谢谢
家里的滑雪爱好者要到24日后才可安排。不知是否仍可。既然没有人响应, 我也就是只有Give up. 来点更低俗的. 这个周六下午1-3点. Mt. Finlayson 北坡Hiking. 目前有Rainman相应. 还有人想参加的跟贴. 如果天气不坏, 1:00 从Millstream Village 停车场拼车出发. Mt. Finlayson的北坡停车场一共只能停3辆车, 同时节约汽油保护环境.
这个属于中低强度Hiking, 找个机会大家一起聊聊天磨磨嘴皮子和鞋底. 开车路上8分钟, 上山80分钟下山40分钟. 海拔大约460米, 升程不知道. 运动量大约抵消两碗米饭或者4片面包.
谢谢开吻,收藏了!3月4日
为准移民做一个关于维多利亚找工作的统一回答
我的这个开吻博客留言提问最多的大部分都是新移民或者准新移民, 就是正在办理移民签证或者拿到移民签证还没有登陆的朋友. 问我最多的问题大部分都是关于找工作的. 很多人都十分羡慕维多利亚美丽的海景和悠闲的生活方式, 但是十分忧虑可能找不到工作. 对于同样的问题我在这里统一答复一下, 如果以后还有人问我就直接连接到这里, 不用一一回答了.
1. 关于找工作的问题是我最难回答而且也不敢回答的. 原因是这个东西个人成分很高, 而且运气成分也很高. 如果我很了解你, 和你共事两三年, 我基本可以给你一个相对准确的评估. 但是大部分我的Blog读者我都不了解, 只是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干什么行业的, 问我在维多利亚是否可以找到工作. 这样我基本无法回答. 万一回答错了, 你过来呆几个月吃光了积蓄找不到工作找我拼命怎么办啊.
2. 如同我刚才说的. 个人成分和运气成分都很高. 运气成分我就不多说了, 关于个人成分我还是可以说出三两条来.
a. 加拿大和中国在经济结构上和社会文化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刚来的新移民还不见得体会的到. 一般来了两三年以后会感触最深. 再长一些就把国内的情况忘记了, 因此感触也不深了.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经济大国但是资源奇缺. 加拿大是一个经济小国(不知道怎么混入西方七国的)但是资源丰富. 在就业结构上和中国基本上相反. 尤其是加拿大气候最好的太平洋地区, 经济上基本是靠卖木材, 捕鱼和旅游业. 除了基本的原材料加工(锯木厂, 做鱼罐头)以外, 基本上没有工业. 而且由于保护旅游资源和大众的环保意识绝对高涨. 这里基本上不可能有什么工厂. 所有的工厂基本不是在东部就是在美国. 近些年基本都搬去中国了.
b. 这里的经济规模都很小. 以企业规模而言, 在维多利亚10几个人就算是中型企业. 上百人就是大型企业了. 由于人口少, 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高, 能够被机器代替的工作基本不会雇人来干. 人工太贵了. 举个例子, 我家旁边去年在修一个大型的Shopping Mall. 我老爸每天没事儿去工地上当义务监工. 回来深有感触的说这么大的一个工地如果在中国肯定有上百个民工日夜加班干活. 在这里从来没有超过5个人同时上班过. 而且这5个人都是开着各自的奇形怪状的工程机械施工. 在这里当建筑工人天天喝着星巴克的咖啡, 坐在有空调的施工机械里, 听着iPOD, 一到点立马下班走人, 就这样把一个大型的Shopping Mall给盖起来了. 在中国无法想象. 这5个人也都不是固定的, 都是各自的专业公司派来只工作一个环节. 灌混凝土的时候来一个人开着混凝土车来, 上Frame的时候来Frame的公司的人, 上屋顶的时候来Roof公司的人. 干完了结帐走人去下一个工地. 各个工种十分专业化, 同时也很多样化. 专业化就是如果你没有电工执照, 你永远不用去碰你不允许碰的有电的东西. 多样化就是如果你是来运砖头的, 不会有装卸工陪你同车前往或者在现场等你卸货. 你就是一个人, 到了现场到车后面把随车带的铲车放下来, 自己开铲车卸货. 所以这里的企业要求每个员工的专业性和多样性都十分高. 另外一个例子, 我太太是搞数据挖掘的. 以前在中国的时候, 随时找一帮搞IT的底层数据的人员把数据准备好, 自己去分析就行了. 到了加拿大必须自己用SQL去提取数据, 没有人专门为你干底层的活儿.
c. 由于经济规模小, 很多在国内因为规模大才有的需求在这里就不存在. 还是以建筑为例. 如果你在国内搞高层钢结构玻璃幕墙之类的, 来到维多利亚找工作就苦难了. 这里的房子都是一层两层的木结构. 全部城市几年都没有修一个钢结构的房子, 更不要说高层建筑了. 要知道这里的水泥比大米都贵.如果你的可塑性比较强, 大的小的到手里都拿捏起来, 那就好办了.
d. 东西方文化存在巨大的差异. 虽然明面上加拿大推崇多元文化, 不允许歧视少数民族(中国人都是少数民族, 不管你是不是汉族), 但是实际上, 位于主流的文化多多少少明着暗着都会有文化歧视和种族歧视存在. 只不过这种歧视都是暗地里进行的, 不像在中国可以明着来. 在加拿大如果谁在公开场合(比如办公室)公然歧视某个族裔的人可能会吃官司. 在中国, 除非搞得太过分了, 你可以歧视残疾人, 智障者(中央台的央视晚会每年都有类似的歧视小品登台, 在加拿大根本要出大麻烦的), 某某地域(比如河南)某某民族(比如维吾尔)的人. 在加拿大, 明面的歧视没有, 暗地里仍然存在. 不过搞的比较艺术让你抓不到把柄去起诉他. 有的公司的面试之前申请工作职位的表格中就有一栏问你是不是有可以明显鉴别出来的族裔特征(肤色, 人种, 语言口音等). 我猜测如果有这一条(中国人当然都有), HR在给你面试机会的时候就会考虑一下万一你Fail了会不会因为种族歧视去Sue他们, 所以干脆以一个Over Qualified 理由把你提前打发走了.
e. 接上一条继续. 既然作为中国人这个少数族裔的成员我们不可能改变我们的人种特征, 也没有必要改变 ( 大丈夫站不更名坐不改姓, 岂能改变人种, 否则岂不成了Michael Jackson变成黑不黑白不白的灰人了). 但是我强烈建议广大移民朋友从文化上习惯上和举止上努力和本地主流合拍, 至少不要太突兀. 所谓入乡随俗, 英文叫做 When in Rome, do what Romans do. 至少在面试的过程中要显得亲近, 随和, 风趣幽默, 除了工作上没的说, 在兴趣爱好上和都能和现有本地员工打成一片(尽管事实上可能性不太大). 在工作场合上也不太太多的说"我们中国的时候blablabla". 这里本地人总体来说还是比较狭隘的, 不是太关心其他国家(除了美国)如何如何. 我不责怪加拿大人, 这个是人类天性. 我们在北京的时候对廊坊了解很多吗? 在生活方式上, 如果遇到可能发生的文化冲突, 要本着尊重主流文化的原则处理. 比如在办公室不要吃饺子沾醋, 那个醋味不是太多人可以接受的. 尽管Cheese和咖喱的味道一样恶心. 只要有洋人在场, 即使中国人之间也尽量说英文, 否则会让其他人感到被"歧视".
3. 继续关于个人素质的讨论. 我的Blog好像层次结构有点乱. 最近PHP 和C#在大脑中有点冲突, 因此祸害的中文英语都严重退步了. 凑合看吧.
a 我假设你的技术水平是过硬的, 那么认为第一重要的就是英文. 大部分移民朋友, 包括我在内, 移民之前都觉得自己的英语(至少在中国人当中)还算是不错的. 来了以后就发现好像差得还是很远. 到现在, 我已经居住超过两年了, 很快要成为真正的加拿大籍人士了, 还是不觉得自己的英语足够好. 如果你现在还在国内, 如何判断自己的英语是不是够好. 其实很简单. 不用把托福和雅思成绩告诉我. 告诉我我也判断不了. 你自己找原版没有字幕的英文电影或者电视连续剧看一遍, 然后用英语告诉我这个片子讲啥的, 有多好多好看, 吸引我也去看. 如果确实如同你说的那样. 那么我可以说你的英语比我好, 因为我现在还做不到这一点. 我现在的水平也顶多大致看懂, 也觉得很好看. 但是一旦说出来给本地洋人如何如何好看, 他们顶多礼貌地说, Sounds good. 本来假设这个电影100%的精彩, 我看懂大约80%, 说出来的时候也顶多50%的精彩, 到人家本地人耳朵里面听懂我说的精彩程度也就剩下30%了. 只有30%精彩的电影你期望人家会有何种反应呢?
b 假设你的技术水平不是太过硬. 那么提高技术水平还是第一重要的. 除非你打算从事非技术工作可以忽略这一步. 非技术工作包括管理和Labor两大类. 做管理就要求你的英文水平足够好, 能管得住手下这帮洋人刺头. 这方面我没有经验, 来加拿大以后我从来都是被人家管着. 做Labor我也没有经验. 不过Labor工作并不下贱,而且也并不累. 工资还不低(除了完全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以外). 因此说, 对于技术水平不是很过硬, 英文也不够好, 年纪偏大, 学习能力已经不如当年的人来说, 参加技术培训做一个有技术的labor其实是很好的选择. 我反复举的几个例子就是水管工的工资和修汽车的工资都比我的工资高多了.
c.再退一步. 你的技术不过硬, 或者本来就是当老板的不是专业技术人员, 英语也不灵, 也不想学习了. 也不想打Labor. 那么你仍然有两个选择. 第一在国内狂挣钱, 带过来享受生活. 另外一个选择就是过来度个假, (如果能耗够时间换护照就拿着护照), 然后回国继续享受美好的生活, 把绿卡留个纪念给同事们显呗. 这两种选择都不是我今天讨论的主题, 因此掠过.
4. 关于各个行业在维多利亚的工作问题. 如同我以前说过的, 这里的经济结构和中国不同. 及时同样的职业在加拿大干的事情和中国干的事情也不同. 而且我在这里社会交往也基本还是限于同行或者同乡(是中国人都算是同乡), 因此见识很浅. 无法给出更多建议来. 有类似问题的只能请你自己来看看了.
5. 在这里中国人搞IT的最多了. 我认为原因并不是这里的IT行业很发达, 也不是因为IT需求量大. 而是因为IT是中国各行业中最和国际接轨的行业. 这个行业从一开始就没有太多中国特色和国家标准. 基本上都是被美国为首的跨国公司控制着. 在这个行业内很多朋友自己就是在这些跨国公司任职. 在IT行业中英语本身就是很通行的语言, 工作性质也都没有明显的地域性. 因此基本上可以说IT行业本身已经比较国际化了. 因此中国的IT从业人员比较容易在国际市场上找到类似的工作而没有太大的gap. 如果你是IT行业搞技术的, 现在任职于知名的跨国公司, 经常到美国开会, 技术过硬英语过硬, 假设你仍然打算移民, 那么估计问题不大. 不过你面临的问题将会是你移民以后的收入不见得比在中国的高, 你还乐意来吗? 如果你认定人生需要的不仅仅是工资单上的数字而是更丰富的人生体验. 那么, 我和你握握手, 咱们是狼狈为奸的一丘之貉, 祝贺你, 你找到哦啊组织了.
6. 另外常见的问题是关于大城市和小城市找工作的问题. 按照中国常见的惯性思维, 大多数新移民愿意去大城市找工作. 我对此持反对意见. 正是因为大多数新移民都去大城市找工作, 才造成了在大城市找工作的困难. 当然了, 大城市工作机会多, 但是同样要看到大城市的求职人口要比大城市多出来的工作机会多得多. 除非你认定自己十分优秀, 可以明显的从堆积如山的简历中脱颖而出, 那么可以去试试. 如果不是, 我认为不妨给自己另类的选择. 小城市, 尤其是人口正在快速减少的地方, 新移民比较少去的地方, 就业机会不一定少. 而且由于难以吸引人前往, 招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如果正巧对你的简历出现在空空的HR经理桌面上, 你很可能就是唯一一个候选人. 另外一个真实存在但是大家都不愿意面对的问题就是有不少不良中国的习气正在污染中国人的就职市场. 有很多中国人胡编乱造, 面试时候胡吹乱砍. 真实工作中才被发现名不符实. 这种情况确实存在, 而且已经造成了HR对其他中国应征者的偏见和严格审查. 在中国新移民集中的大城市尤其严重. 好在中国人少出现的小城市可能还没有发生过类似事情, 因此可能机会更好, 同时也要维护中国人的荣誉, 不要自毁前途以及其他中国人的就职前景.
7. 有的人问我在中国不去加拿大是不是也可以网上投简历找到工作. 我认为这种可能性有. 而且我也确实认识这样来的中国人. 不过这种可能性不大. 除非你确实太优秀了, 而且你去申请的这个职位又是在很难招到本地应征者的时候. 因为没有什么机会成本, 可以试试, 但是不要太抱希望啊.
8. 我对准移民的建议就是一方面多学英语, 另一方面多看加拿大的就职网站. 基本上网站上的东西反映了真实当前的市场需求. 如果你的知识老化了, 不要犹豫, 尽快找机会更新. 技多不压身, 没准哪个偏门的东西只有你会, 别人都不会. You Win!
9. 最重要的, Good lucky! 上帝保佑你.
Ajax,LAMP,C#,XML,Java,JS,Flex,Silverlight...
lamp linux php mysql apache ....
如果要用linux,这几样都是经常用到的。
如果是 java 开发, xml一般都是要用到的。。。。
js 不知道是不是说javascript。
其他的不知道。 我以前做过段java开发,
现在是干oracle 数据库方面的开发,呵呵。。。
做电信方面软件的。。。
如果你现在还在国内, 如何判断自己的英语是不是够好. 。。。。 吸引我也去看.
这个狠。。目前做不到。现在能做的是装了个卫星电视,每天早上看cnn。。。
我反复举的几个例子就是水管工的工资和修汽车的工资都比我的工资高多了.
想过去改行,重新学习一门手艺。例如修理汽车。或者电气方面的。
我大学里面学习的就是弱电,平时也喜欢自己动手,现在干IT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论坛里面有中国移民过去干电工方面的活的人,需要专门考证,收入也不错。
如果干这些,可以让自己过上比较过得去的生活,绝对不会干IT的。
还有,还想干类似 动物保护区巡逻人员,或者是高山救援人员,类似这样的工作。
很喜欢户外方面的工作,不喜欢老座着。移民去加拿大也是想能趁机换个工作。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
可惜在上海,滑雪时间不多。要不滑雪技术好,也可以当滑雪教练。
在万龙看到日本人,欧洲人,美国人滑的好的居多。
谢谢开吻,收藏了!
我自身的专业是计算机科学,学历不高,只有个新加坡政府理工学院的Diploma,因为咱俩是同行而且你对生活的热爱,让我非常非常佩服,所以一直都在关注你的Blog。
毕业之后在国内找过几次IT相关的工作,但是都不理想。后来凭着自我感觉良好的英语踏入了国际贸易的领域,一直做到今天。其实我的英语只是一般,也许只能看懂70%英文原版电影的人。
到现在我对IT一直还充满热情,所以打算到加后拾起自己的专业,先去学院里再深造两年,巩固一下基础,也同时也慢慢熟悉一下北美IT业的发展。
直接读University对我来说有点困难,因为我的英语和技术都不算过硬,我自己没有足够的信心。所以我打算先在BCIT里读一个Computer System Technology的专业。如果凭一个类似BCIT这种学院的文凭,而且技术方面可以,能不能找到一个正式的专业工作?可否听听您的意见?
谢谢开吻,收藏了!
我自身的专业是计算机科学,学历不高,只有个新加坡政府理工学院的Diploma,因为咱俩是同行而且你对生活的热爱,让我非常非常佩服,所以一直都在关注你的Blog。
毕业之后在国内找过几次IT相关的工作,但是都不理想。后来凭着自我感觉良好的英语踏入了国际贸易的领域,一直做到今天。其实我的英语只是一般,也许只能看懂70%英文原版电影的人。
到现在我对IT一直还充满热情,所以打算到加后拾起自己的专业,先去学院里再深造两年,巩固一下基础,也同时也慢慢熟悉一下北美IT业的发展。
直接读University对我来说有点困难,因为我的英语和技术都不算过硬,我自己没有足够的信心。所以我打算先在BCIT里读一个Computer System Technology的专业。如果凭一个类似BCIT这种学院的文凭,而且技术方面可以,能不能找到一个正式的专业工作?可否听听您的意见?
我家的取暖大部分用电,
我请教下,是用空调么? 我觉得用电的取暖装置没有烧煤气的热。
冬天北方人家一般烧煤,自己做的暖气系统,很快就能暖和,我在上海,冬天开大空调还是不暖和。
爱玛物语
1. 上周六, 有一对Couple正在准备迎接即将出生的Baby来我家取经. 来之前我们和Emma说一会儿要来的这个阿姨肚子里面有一个小Baby. Emma对小Baby最好奇了. 人家还没有上楼, Emma就在楼上窗户上往外盯着看. 等人家一进门, 我们正招呼Emma给叔叔阿姨Say Hi, Emma却劈头盖脸问: "阿姨! 你的小Baby在哪儿呢?"
2. 周六晚上, Emma已经睡着了. 我和老马领导看连续剧. 连续剧中一对父母申请地对孩子说"XXX, 你是爸妈唯一的希望". 看到这里老马领导学着剧情中的人物的口气问我, 如果我们问Emma说"Emma, 你是爸爸妈妈唯一的希望, Emma会有什么反应?" 我立刻就学着Emma的惯用的表情和口气回答. 她肯定一边说"哪儿? 哪儿?"一边到处乱找. 星期天中午吃饭的时候突然想起来这回事儿, 于是老马领导就申请地问小马领导: "Emma, 你是爸爸妈妈唯一的希望". Emma的反应十分出乎意料. 她一边埋头狼吞虎咽, 一边爱搭不理, 头都不抬的回答" 我知道". 可惜我刚夹进嘴的酸菜鱼直接送回汤盆里了.
我们这里没有空调的. 也没有见到有卖空调的. 只有汽车里面有, 或者一些商业建筑有中央空调. 家庭用的空调几乎没有见过.
地热取暖很多方式. 比如在地板里面铺电热丝. 这样这个地板都会暖和起来. 最常见的就是Base Board. 就是在墙角一排电热丝, 加热空气, 造成对流. 还有电热的壁炉, 假火苗的那种.
电热的好处就是热效率高, 基本上没什么损失. 煤气取暖效率低, 很多热都从烟囱排走了. 煤炭这里没有. 但是有很多老房子是烧木头的. 这里木头太多了, 但是没有煤矿. 我一个朋友家里一个老车库拆掉了, 拆下来的木头够烧好几年的.
3月20日
买个机器人替我扫地
我小时候特别喜欢科幻, 叶永烈写的那些东西都读的烂熟. 当时就一直幻想未来世界是什么样子. 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机器人. 科幻中的机器人可以替人干太多的事情, 家家有人机器人替人做家务, 尤其可以替我写作业. 呵呵.
30多年过去了, 现在算是进入了未来世界了. 技术发展让很多当时并没有存在在科幻中的幻想成为现实, 但是一些在科幻中的理所应当的幻想却没有成为现实. 比如汽车可以在天上飞之类的, 估计近期也不会成为现实, 或者成为灾难. 另外有一条理所应当的但是一直没有成为现实, 就是机器人给做家务. 虽然现在各种家用自动化设备多的不得了, 但是都不是以前想象的那种比较智能的机器人, 直到我最近买了一个iRobot Roomba.
那个就是一种专门扫地的机器人. 实际上是吸尘, 这里的地都是地毯, 没法扫. 而且模样也和小时候幻想的那种方脑袋四条腿的机器人大不一样. 倒是像一个在地上爬行的飞碟. 无论样子如何, 那家伙干起活来还挺认真. 虽然智能水平绝对超不过一只狗, 但是干活可比狗努力多了. 这个机器人的主要优点就是你不在家的时候就可以打开它, 它就自己在屋里走来走去, 绕过障碍物和楼梯墙角等, 在屋里到处爬, 有脏的地方就用真空吸尘器去吸. 电用光了, 或者觉得吸得差不多了, 自己爬回Dock (就是充电座) 去充电. 现在这个产品估计是由于成本限制, 并没有增加视觉感知的模块, 因此它就好像没头的苍蝇, 只有撞到障碍物了才知道应该绕开. 因此看起来傻傻的. 如果加入视觉识别或者超声波测距这样的功能恐怕成本太高, 一般家庭无法承担. 不过反正你也不在家, 它如何傻傻的干活你也不必关心. 总之等你回家的时候, iRobot已经干完了活回到Dock上去充电, 地已经全部吸干净了. 只有地毯上横七竖八的它爬过的路迹可以让你知道它当时是如何傻傻的干活的.
这个机器人从一进家门就成了Emma的玩具了. 每天Emma总是要求和它玩一会儿. iRobot一开动, Emma就兴奋不已, 来回跑着大呼小叫的和它捉迷藏, 或者追着它桌子底下钻.
开吻.你能不能介绍一下.你是怎么成为加拿大永久居民的?
听说..只要那里的公司.与自己签和约..好像是工作签证之类的吧..工作2年.就可以申请永久居民..你有听说过嘛?
开吻,
你的Fans是越来越多了。呵呵...
是不是从国内apply加拿大的职位比较困难啊?
我已拿到枫叶卡,目前在国内搞的是IT里面的 OpenVMS server 这块,support 一些 VMS的 application,之前干过VMS server admin. 这个领域比较冷门,各个job 网站上没几个有关VMS 的工作,所以我想以后改.Net 的developer工作。
之前在公司的内部网站上投了一个Edmonton的.net developer的职位,结果被回绝了,连面试的机会也没有,真是郁闷哪。
不知开吻有没有好的建议。
这么神啊,羡慕!学会看气象雷达图了 July 03 1:56 PM
维多利亚是典型的海洋性气候. 一朵云彩一片雨. 好好的晴天, 飘过来一片云彩就下雨, 漂走了继续晴天. 每天下N次雨十分常见. 所以降水概率就是表示同时有多少面积正在降雨,或者每天有多少时间在降雨. 不像在北京, 如果下雨就是一整天,或者晴天一整天.
以前开车上下班并不在乎下雨晴天, 反正开车都一样, 现在开车加骑车就不同了. 时间算不好就会正好赶上骑车的时候在一片降雨云底下, 浇成落汤鸡了.
最近学会看气象雷达图网站了, 这样我就可以精确的知道自己头上几点几分将要开始下雨,几点几分开始晴天. 这个挺神的吧.
气象雷达图的地址是 http://www.weatheroffice.gc.ca/radar/index_e.html?id=XSI , 这个是维多利亚地区的. 其他地区的也可以找到. 这个图是实时更新的, 每隔十分钟, 你就可以看到当前你所在地区的正在降雨的云的情况, 降雨的雨率和云团移动的速度都可以看出来. 找到你自己的位置, 把图片按照时间运动动起来, 你就可以知道几分钟以后你头顶上下雨还是晴天了.
我已经试过很多次. 比如我打算走几个街区去买吃的, 但是现在正在下雨, 我想知道什么时候会晴天. 于是我就打开浏览器看雷达图. 果然头顶上正好是一片降雨云, 雨率多少毫米都看得出来. 根据云的移动速度, 我看见现在在美国那边的Port Angeles头顶上正好是一个云洞, 没有下雨, 这个云洞大约30分钟以后移动到我头顶上, 而且根据云洞大小可以预计晴天将持续20分钟,足够我步行来回的. 趁着这30分钟时间再消灭两个Bug, 一边改程序一边看雷达图上云洞的移动. 果然30分钟后,云洞移到我的头顶上. 带上钱包下楼出门,果然头顶上是一片晴天. 不过我知道只有20分钟. 于是不敢怠慢, 住进时间步行去超市买了吃的立即回来. 到了办公室再看雷达图, 云洞已经结束了, 下一块降雨云已经来了. 往窗外一看, 果然已经开始下雨了. 于是一边吃三明治一边看窗外淋雨的人狂乐.
严重同意4月8日
说说圣火
我写Blog一直坚持两项基本原则.1. 涉及政治的内容不写, 2. 涉及宗教的内容不写. 原因是这两方面的内容都比较敏感. 很容易引起比较偏激或者执着的人抵制. 政治和宗教总是存在很多不同观点和矛盾交错. 偏向任何一方都会引起另一方支持者的抗议. 弄不好引发若干马甲冲进我的博客把我大骂一顿, 或者被Block了就没意思了. 本来写博客就是大家轻松交流, 惹恼了谁都不好. 不过近期关于奥运圣火的一些事情却让我有点不写不舒服了.
有一阵子了, 每天的新闻媒体都是大幅报道关于中国的抗议活动. 尤其是最近奥运圣火在世界各地传递, 遭到严重的干扰和阻挠破坏. 不知道在中国电视节目上是否可以看到. 反正我们这里天天都是类似的报道. 本来很圣洁的一个活动, 现在搞得乱七八糟, 甚至于可以用狼狈来形容了. 看着十分气堵. 我在这里不愿意说谁对谁错, 这样会引起一部分人的反对. 我只是想从一个海外华人的角度上看这个事件的前前后后.
我觉得一些ZD极端分子的策划算不上高明但是十分成功. 整个就是一个设计好的陷阱, 然后中国Z-F就这样老老实实跳进去, 而且越陷越深, 现在还不能自拔.
ZD们一直就不满, 这个是可以肯定的. 可是一直苦于没有机会. 就好比一个小孩子和一个大孩子打架, 肯定打不过, 但是还不甘心. 突然找到一个这大孩子的中三路下手, 紧抓住不放, 死缠猛打.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确实很有效很成功. Z-F这一方完全是犯了愚蠢的错误以至于被这些ZD分子彻头彻尾的利用, 老老实实的进入陷阱, 现在还无法脱身. 为什么这样说呢. 在策划这些事情的最初的时候, 他们完全正确的估计出来Z-F一定会采取和以往同样的落后手法处理, 比如把外国人和记者都驱逐. 然后对外封锁消息, 对内控制新闻, 中断网络. 这些都是人家早就设计好的局, 就等着Z-F往里面跳. 结果一跳一个准.
中国的Z-F在这方面其实一直形象不好. 以前就有些把柄被人家抓住. 好多年了, 这些仇视中国的人正愁找不到文章可以做. 现在有了题材了. ZD是中国自己的事儿, 可是奥运会就是全球的事儿了. 所以这个精心的策划就选择这个时候入手. 先找些闹事的分子搞点新闻. 这个是鱼饵,就等Z-F上钩. 果然, 接下来的发展正如他们策划好的. 记者这个行业是干什么吃的. 他们之所以能够混碗饭吃, 就是努力去搞一些不好搞的东西. 驱逐记者这件事情本身就是一块巨大的磁石, 吸引了无数境外新闻媒体的注意. 他们感谢中国Z-F还来不及呢, 总算有给他们下个月发工资找到理由了. 越是难采访的东西才越有价值. 实在采访不到怎么办, 干脆到处互拼西凑. 于是出了一出又一出的闹剧. 这些媒体闹了不少笑话. 把尼泊尔警察说是中国警察. 把获救的被打汉民说成被镇压的藏民. 等等. 这些可笑的东西居然被堂而皇之的在各个大电视台轮番播出. 一方面可以说西方媒体带有色眼镜看世界, 另一方面可以说中国Z-F在对外形象宣传方面做得简直弱到家了. 我们生活在海外的中国人体会十分深刻. 在这里几乎所有关于中国的宣传绝大多数都不是来自中国的Z-F的, 而都是来自反面机构, 包括那个什么功, 什么独组织. 他们举行演出, 办报纸办电台. 街头游行, 展览. 几乎所有该出现中国的地方出现的都是他们. 普通洋人根本接触不到中国的正面宣传. 他们对中国的印象全部来自这些人和机构. 你就可以想象他们对中国会有什么印象. 既然老百姓都是如此的印象, 那么媒体自然要符合他们的胃口, 按照他们的所谓"标准"来制造新闻. 这时候真正的来自中国的声音全部都淹没了.
参加抵制活动绝大多数都不是中国一些少数民族的人, 而是土生土长的白人. 这些人也许前两天都还不知道中国在地图什么地方. 不过在西方的文化和群体性格中, 管闲事是天经地义的. 这种中国已经很少见的"行侠仗义"的作风,在西方仍然是主流思想. 但凡他们听到不管世界上什么地方出现了他们认为的不公平, 他们就会认为正义感驱使他们要挺身而出. 这种精神确实可嘉. 可惜的是媒体一边倒. 完全没有来自中国的声音. 也不奇怪为什么那么多白人跑去抗议了. 因为在他们的视听范围内, 所有信息都是出自于一个反中国的立场的.
我觉得中国Z-F已开始就应该重新安装一个21世纪的危机公关思路来处理问题, 这样就不会上这些ZD分子的当. 要在一开始就准备足够多的素材向全世界公开. 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前因后果. 本来也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 干嘛要把外国人和记者都轰走. 再者, 不要封闭网络和媒体. 让所有东西都公开. 这样外国记者也觉得没有什么可渲染的. 说实话, 中国有XZ, 加拿大还有魁北克呢, 英国有爱尔兰. 中国收拾ZD分子绝不比美军修理伊拉克人狠. 说道领土主权历史问题就没完没了. 那美洲以前都是人家印第安人的地盘. 有本事所有后来的白人全部撤走, 把整个美国和加拿大还给人家印第安人. 你们敢吗?
今天听说加拿大总理不去北京参加奥运会. 这傻冒总理不去就算了. 等2010年开冬奥会的时候, 我们找一帮说法语的闹独立的魁北克人也给加拿大政府出点难题, 大家也抵制一下. 看看谁比谁更难受.
我觉得中国Z-F从这个事情上要吸取教训, 不要再按照文革时代的作风来处理危机公关. 增加对外宣传的投入. 别总想把CCTV-4 CCTV-9这样仅有的几个电台还搞成收费电台. 很可笑. 什么时候见到美国之音VOA找中国老百姓要收视费啊. 有事没事多找点中国正面的东西到外国放放. 请好莱坞的知名导演拍点现在中国的电影, 别老让人家认为中国还是旧社会. 政府明着掏点钱, 满世界活动一下, 到处出卖点人心, 暗地也给点钱, 让乐意帮助中国说好话的记者有点成就感. 同时也可以赞助组织爱国的留学生华人华侨游行啥的, 让普通洋人老百姓知道中国人不是都是都中国Z-F逼着逃亡来北美的, 他们其实很爱自己的祖国, 不希望有人给她抹黑.
3月1日
维多利亚的两件难事儿
维多利亚的两件难事儿.哪两件呢? 第一件是找到好吃的中餐馆, 第二件就是凑足一车中国人去滑雪. 我在BBS上连续登了两个星期召集拼车去滑雪的帖子, 观看者甚众不过没有任何人相应. 看来要么岛上中国人太少, 要么大家都玩其他深沉的东西去了没有热衷于这种低俗的运动. 眼看着买的雪橇闲着, 总不能一年只滑一次吧.
Emma真可爱!跟我家丫头小时候一样,看来新康的小朋友有相同之处啊
小姑娘越长越精神了!神采奕奕啊
对,只恐怕我老公没那么虚心,到头来还要靠我自己。我们来VICTORIA的话,一定拜访你. 而且, 要咱老公好好向你学习
开吻:看完贴子,感觉叫着也很亲切
看到这个需求我决定向你提问:
1、广告或平面设计在V好找工作么?(LG有深圳有7、8年大广告公司经验)
2、品牌推广或在策划好找工作么?(我在深圳也有7、8年此类经验)
3、中餐馆前景如何?(看来你有需求,其它华人或西人有否?中餐馆一直是我的创业梦想,新派川湘口味,中等价钱,炒/炖/菜+小吃+甜品)
我和LG还有女儿准备九月初长登温哥华(因为有亲戚在温,否则受开吻先生诱惑肯定直奔维多利亚去了,呵呵),问题来了
小女才一周问开吻是带走好还是送回自己再出去好,孩子太小,语言不通,米又有限,怕苦了孩子也对自己适应新环境不利,但放在家里又放不下,恋孩的厉害啊!请开吻能客观的提点建议!先谢啦!
我家LG,IT工作经验六、七年,用JAVA,近几年由他负责做省数字电视收费系统的开发,多年前雅思六分,好多年没碰口语了,估计口语及听力都挺差的,这种情况在温哥华找个工作难吗?我知道开吻声明过不喜欢回答此类问题,但希望你也能特事特办,给一些你所了解的有关信息,因为我知道你们是同行并且软件开发都是扔了大学的专业后自学成才的,所以这问题非你莫属了。
我们没短登就直接准备长登了,只能通过网络对加了解一些,,虽然心里已做好N种吃苦的准备,但还是有些患得患失,移民带来的改变也确实是太大了,远离亲人、环境的巨变与未来的方向,但去加我还是坚定不移。
其实大人苦一点都无所谓,就是孩子啊!
呵呵,开吻都快成咨询顾问了。
朵朵,开吻应该属于比较顺利的一个。每个人的境遇可能不同,有可能比他还顺利,更有可能比他辛苦得多。但是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不是么?
朵朵,你现在开始申请了么?还是只是徘徊在“是否移民”的问题上?如果你刚刚考虑移民,对将来移民的生活茫然不知所措的话,建议你多翻翻以前的帖子,好的坏的,顺利得不顺的都看一看,将来总要做两手准备的,不是么?
正好最近找到两个好网站,分享一下,http://www.goingtocanada.gc.ca/index.aspx,和http://ciip.accc.ca/。这两个网站都是帮助你如何在加拿大生活工作的。最近有空的时候我也在研究中。
我和老公已经开始申请,现在在漫漫的等待中,同时也在为将来做着准备。语言能力,技术水平,都计划在这个等待阶段提高一下。
今年怀上了小田鼠,将来也会面临带着小宝宝闯世界的问题。已经做好最坏的打算,老公上班,我在家带孩子。当然,也在考虑找个Day Care,我们两个一起上班。不过我们两个也不打算做的特别辛苦,有这么好的自然环境,一定要每周或每月在附近游山游水。呵呵,我有时候还在考虑如何背着宝宝爬山呢。
开吻,真羡慕你的墨西哥度假之旅,如果明年有时间,也打算去泰国度个假。我们两个都是喜欢旅游的人,有了宝宝,觉得还真是麻烦,呵呵,很多旅游计划都要延后了。上个月,我们带着肚子里的宝宝到安徽玩了一圈,空气清新,景色宜人,真不想回来了。有时间看看我们的帖子,http://www.xcar.com.cn/bbs/viewthread.php?tid=7175359&extra=page%3D1&showthread=&page=1。
希望能常看到你们的游记,呵呵
看了小爱玛的西瓜头后我突来灵感,我反正没什么专业技术,现在争取最后几个月时间学理发,(注:我学东西倒挺快的,大家对我得有信心),以后热心人理发的活我全包了并打个8折什么的,当然开吻和小爱玛是免费的(不过从维到温的费用好象够你两理个一年半载了哈哈),你们说这可行吗,若可我立马辞职学去,大家给意见哦!给意见的以后全免哦!!(当然指能实现后的)
又谢啦!
背孩子爬山需要 Baby Carrier. 不知道在中国有没有卖的. 我正在网上卖我自己的那个, Emma大了不用背, 也背不动了. 如果你在Victoria, 可以便宜卖给你.
有了孩子很多旅游计划都需要延后的. 我们这也是有了Emma以后第一次严格意义上的度假. 不过Emma逐渐长大了, 可以去的地方越来越多.
我十分同意你的观点. 顺利和不顺利的都要了解到. 这样才会有一个比较准确的期望值. 我并不属于多么顺利的那种, 主要是我的期望值比较低. 容易满足而已.
我没有看见类似的新闻. 不过我觉得几乎不太可能发生在维多利亚.原因如下.开吻 维多利亚有个火车撞了是不?今天看新闻看的 不知道是不是说的你们那个岛 :)
开吻:我整整花了1周的时间,上下午不停的总算看完了你的新生活,由衷的向你表示感谢,也增强了我们来加拿大移民的信心.谢谢!你有多了FANS.
好学、开朗、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善于总结!移居加拿大两年有余了, 各方面都还满意, 唯一感觉十分不爽而且屡试不爽的就是社交圈子太窄. 这个不是我个人的问题, 几乎所有的一代移民都会面对同样的问题, 只不过大部分一代移民在多年的尝试之后逐渐放弃或者习惯了. 就我自己而言, 我现在也已经基本承认自己无法最终融入这个以本地白人为主的社交圈子里了. 不过我总是努力的改造自己以便于有机会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子.
由于语言和文化的障碍, 尽管在这里生活工作都完全没有问题, 但是想和本地白人交一定深度的朋友还是很有难度. 毕竟不是在这里成长的, 一旦涉及到文化背景的东西就很难理解或者得到共鸣. 举一个最常见的例子. Team开会, 前半部分都是介绍各自的工作进度内容以及需要其他人进行协助等等. 这部分完全没有问题. 我基本可以表现的和Team中的其他白人同事相近(除了他们已经可以接受的中国口音以外). 但是正是说完了, 会议距离预订结束时间还有一些空余. 于是大家可以开始神侃了. 到了这半部分, 我就感觉十分难受. 因为他们讨论的话题我基本都插不上话. 首先完全听懂话里话外的含义就比较困难, 如果想插进他们的眉飞色舞的讨论就更难了. 再想通过说两句风趣的话让大家哈哈大笑就几乎完全不可能了. 在这样的场合我也不好意思收拾东西先走, 只好在这里傻陪着乐, 都不知道别人乐道是什么. 很多东西在我看来完全没有任何可笑的价值, 但是他们乐的很开心. 我讲几句自己觉得还挺可乐的东西, 他们确看着我目瞪口呆没有任何共鸣. 这样的时段对于我来说既无聊又尴尬, 真希望这会后闲扯能够赶快结束, 以便于我可以相对体面的离场回自己的办公室干活. 记得在中国工作的时候, 这样的会后闲侃从来都是我求之不得的时段, 每次我都能够口沫横飞的控制住整个闲侃的主题. 那都是过去的事儿了.
我相信这样类似的经历, 所有在北美工作的新移民都会有同感. 这种局面我估计可能是我这一生都无法根本改变的了.
基于同样的理由, 新移民在北美也很难交有一定深度的几个本地白人朋友. 语言文化毕竟是一方面. 另外的一方面就是相对于东方文化而言, 西方的文化整体就比较崇尚个性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即使不考虑华人和白人之间, 就算是白人和白人之间也有同样的情况. 在西方社会里, 人和人之间都很Nice, 彬彬有礼, 乐于助人, 但是人与人之间同时还保持着一种看不见的距离, 一种让彼此都感到安全和舒服的距离, 不至于由于距离过于接近而有互相伤害的可能. 我记得以前看一段话说的是人和人就好比一群冬天里的豪猪(没见过, 应该是一种身上长刺的野猪吧), 互相有不能太远以免太冷, 也不能太近一面互相刺到对方. 除了无形的距离以外,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在这里长大的白人, 从小就有了自己相对固定的社交圈子, 同学, 亲戚, 朋友等等. 这些圈子已经相对固定几乎完美, 基本上没有什么空间留给外来的异族的移民了.
也是基于同样的理由, 就形成了各个族裔自己的圈子. 华人就有华人的圈子(还有更加细分的香港圈子, 台湾圈子, 和大陆圈子之分). 大家有同样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 有着共同的话题和苦恼. 相信这样的圈子本地白人也是很难进入到. 当然了他们也未必想进入. 毕竟在这里还是一个白人真有绝对人口优势的地方. (温哥华多伦多等少数几个城市除外. 在那里由于移民比例太高, 白人已经是少数民族了. 这个不是我今天讨论的话题).
华人和华人交流自然很好, 但是也有一些问题. 那就是大家都太一致了, 知识层面甚至于职业都很接近. 一个很典型的华人移民类型可以这样描述.
有1个到2个孩子, 不养宠物(很多白人家庭要么没有孩子, 要么生一大堆孩子, 一般都还养几条狗),
男主人多半是搞子计算机的,
女主人要么全职太太, 要么搞财会类工作.
孩子都学习好, 能够上本地最好的学校而且成绩一流.
开亚洲品牌汽车(大部分都是四门轿车或者高档SUV, 很少开卡车和摩托),
大部分家里没有RV或者船停在门口.
大部分都拥有或者正在努力购买自己的房子.
少种花多种菜
做饭的时候总是到处冒烟, 同时鄙视西方快餐食品.
不欠债, 挣多少花多少, 银行存款居然是正数.
努力挣钱, 然后花钱找人修车或者修房顶.
不知道我上述概括完整不完整, 典型不典型. 欢迎补充.
由于职业上的近似性以及社交圈子相对狭窄, 有很多事情我不知道的, 找其他华人朋友问基本也都不知道. 比如刚才Lancer同志想买条船出海玩, 问我是否了解关于船的知识. 我一脸茫然. 而且我相信我认识到其他华人朋友也不太可能有人知道. 我们小时候有个自行车骑就挺知足的了, 谁家还有条船那简直是天方夜谭了.
这样的苦恼一直困惑着我很久, 一直无法解脱. 想当年在中国(抱歉, 我总是用这样颓废的口气说话)我也是结交三教九流各类朋友的人, 到这里只剩下一帮搞计算机的人了. (好汉不提当年勇, 我不是好汉, 不受此限制)
不过, 这种情况刚刚开始有所改善. 原因是我有一天突然想出这么一个怪招.
我考虑无法和本地白人深入交流的原因是缺少话题. 人家擅长的东西我们不了解, 我们擅长的东西人家不感兴趣. 于是简单单调的话题也就造成的低层次的交流. 有没有可能找到一个主题双方都感兴趣, 而是可以比较定期或者长期的坚持下去呢? 有一天我突然顿悟了. 我可以教白人说中文呀!
我教别人我擅长的语言不费吹灰之力. 而且如果对方愿意来学就说明他们对东方语言文化感兴趣, 这样的话题就可以定期的长期持续下去. 于是就可以有一些固定的一个小圈子团体定期见面交流, 从而进行相对深入的了解和交往.
于是我在本地的网站上登了一个广告. 说我愿意免费教中文普通话. 因为我以前曾经干过一年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主持人, 所以这个历史我也搬出来放到广告上作为吹牛的资料. 起初我对是否有人回复都没有信心. 谁会愿意去学一门几乎用不上的外语呢? 反正登也登了, 爱谁谁. 所谓愿者上钩.
结果是出乎意料的. 居然有很多电子邮件发回来表示有兴趣询问更多信息. 有一些回复还很有意思. 大概是免费的东西大家都担心是骗局吧. 有相当一部分的邮件都是来询问我的年龄性别以及见面地点之类的. 他们或许把我当成拐卖人口的骗子之类的了. 另外一大部分就是来询问如何开始学习以及更具体的内容的. 这些人各行各业的都有, 有学生, 有给自己孩子报名的, 还有一个警察 (平时太难有机会认识一个警察朋友了, 虽然在这里用不着像在北京的时候认个警察哥们日后帮着埋罚单, 捞驾照), 真正一直坚持下来每周学习的是一个武林中人. 呵呵, 不是澳大利亚的太极薛大师, 他用不着学中文, 倒是有必要学学英文. 这哥们以前是机械师, 修车的高手. 不知道啥时候迷上了中国武术, 还着实深造的一番, 现在在本地开了一个武术学校 (中国叫武馆), 居然招来400多学生和他学武术. 不过他是一句中文都不会(除了练武是用的嗨, 哈, 和一二三四, 五以上都不会). 所以他一直希望有机会学两句中文, 以便于更好的理解中国武术中的精髓. 他的学习动力使得他一直从开始坚持到现在. 虽然他学中文的难度远远大于我学英文. 已经两个多月了, 拼音还没有学完. 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可以学到我现在说英文的水平. 我很不客气的告诉他, 除非他去中国住着, 否则希望不大.
认识这样一些朋友我已经开始非常受益了. 其一, 我有了机会在工作之外和白人有目的地进行定期长期的交流, 其二, 由于他们都不是搞电脑的, 他们有各种各样的生活背景和知识结构. 这些都是我无法从其他华人圈子的朋友那里得到的. 在很大程度上十分互补. 就已这个功夫大师为例. 我虽然没兴趣学武术. 但是他是一个有30年经验的机械师, 对汽车是了如指掌. 虽然我现在在努力自己学习一些汽车知识, 但是毕竟太嫩了. 基本上停留在换机油, 换刹车片的水平. 由于我周围大部分华人朋友对汽车还没有我懂得多, 我有了问题就没有人可以问. 这下子我可找到老师了. 上星期我教他拼音"si" 的时候, 我突然想起来自从我换了刹车片以后, 我转弯倒车的时候总是前轮有类似"si"到噪音发出, 一直找不到问题之所在. 我就问他. 他当即到我的车旁边, 让我倒一下车. 他一听见那个声音就立马知道问题在哪儿, 从路边的草地上捡了根树枝, 往轮子里面一个档灰的铁板捅了一下. 立即就好了. 前后不超过30秒钟. 专家就是专家啊. 如果是我自己, 琢磨几个星期都搞不懂的. 这些事情对于他来说就算是雕虫小技了. 就好比我们搞电脑的帮别人装个无线网络一样简单. 今天上课的时候他又顺便帮我打开车看来看, 告诉我恐怕该换两个零件就可以解决我刹车抖动的问题. 就这个问题, 我去问Canadian Tire的人, 他们居然都说不知道, 需要花钱做一些列检测才知道. 这些检测没有几百块钱别想下来, 而且还不见得弄得好. 这不找个专家朋友, 看一眼就知道了. 这老兄还有条船, 下次上课的时候我得问问他关于船的事情, 一定能够得到很多知识.
俗话说得好, 三人行必有吾师. 如果是三个都是搞电脑的人, 那恐怕就没有办法找到修车的老师了.
August 16
买房记
本期Blog出笼实属不易. 因为这段时间我实在太忙了. 刚来加拿大的那段时间公司没有任务,每天没什么事儿. 现在可不行了, 我已经连续加班超过一个月了. 我在中国的时候都没有加班这么多过. 真是苦不堪言. 好在下周Code Freeze以后就不会那么忙了. 上帝保佑吧. 而且在这段时间我们还在买房子,真是忙上加忙. 今天因为要作房检,所以提前走了没有加班.因此才有时间在这里写blog. 否则这个blog一定得下个月才可以出笼了.
我一来加拿大就开始关注房子的情况. 买房子之前要充分了解市场情况, 直到什么地段什么样的房子大约值多少钱, 然后和卖家砍价的时候心理才有把握.否则就会看得眼花缭乱,最后都不知道是否合适自己.
最开始的第一步是十分盲目的到处乱转, 每个周末如果没事儿,就去看Open house. 经过了一段时间, 就基本了解到我的这点银子就不要指望在Victoria City买到看起来还像样的房子了. 所以之后目光直接描向Langford. Langford有点接近亦庄在北京的地位. 大部分都是新建的房子(10年以内的房子都算新房子, 这里的老房子一般都有100年左右的历史). 而且新建的大型超市都在langford, 比如Costco, Super Store, Home Depot, Futureshop等等. 因为Victoria City的空地在40年前就已经全部修建完了. 我们以前就经常来Langford购物,所以对这里还是比较满意. 而且Langford靠近TransCanada #1 hway, 交通还算方便. 我现在买的房子就靠近#1 hway, 上班的距离是22公里,开车大约25分钟就到. 这个时间在北京简直不算啥,但是在这里已经穿越了3-4个城市了.
上次有一个差点就买的房子. 那个房子最后砍价到39万. 房子还比较大, 小区环境不错, 很安静, 房子结构也好. 新房. 但是主要缺点就是后院里面一个大石头, 或者说有一座石头山坐落在我家后院. 我想了很久也不知道如何利用它. 而且39万对于我们来说觉得月还款负担还是比较重, 怕万一失业了就得卖房子破产了. 所以在最后一刻我们放弃了这个Offer. 我们的realtor肯定想, 到嘴边的一块肥肉跑掉了.
目前这个房子是我最满意的. 虽然比那个39万的小一些,不过很Cozy,而且有一个比较大的后院.后院正对一个山野公园. 后院栅栏门打开了直接可以登山. 而且因为有栅栏,也不会用鹿啊狐狸之类的窜进院子里面来. 房子的结构不是太理想, 因为厨房和餐厅在2层. 我比较喜欢厨房客厅餐厅都在一层的. 这样就不必买了很多吃的提上楼做饭了, 但是看在价格的面子上已经不错了. 这个房子是4个卧室,2个卫生间, 一个餐厅+客厅,一个门厅,一个单车库,加上前后院. 居住面积是14XX 平方英尺(别问我多少平米,我不知道怎么换算). 这里的面积都不包含车库,地下室或者其他不住人的房间面积的.
这个房子报价是348000,由于List出来70多天也没有出手, 卖家主动降价1万. 我看这个时机不错,于是上去大胆砍价. 在Realtor的协助之下最终324000成交. 算是超值了. 当然了,这个卖家当年2001年买这个房子的时候才200,000. 你就直到这5年来victoria的房子涨价了多少了.
今天作了房检. 来的那个Inspector说不敢相信这个房子32万多可以拿下. 房检结果令人满意, 这5年新的房子和全新的房子几乎没有区别. 这洋人确实比我们爱干净. 做了5年的饭的厨房比我们家新买的厨房都干净.不知道他们每天都吃啥.
接下来就是贷款交订金,找律师保险之类的事情了. 这些事情多亏老婆来了, 前段时间还没有开始上班,都跑清除了.要不现在肯定没有时间跑. 忙都忙死了.
根据合同下月中交钥匙, 我月底搬家.
真没想到我开吻这辈子还有机会住住别墅呢! 美好的新生活已经想我招手了.呵呵, 我的嘴又合不住了
房子的一些照片已经上MSN了,有兴趣的去看吧
没办法, 谁让你去了中国的海外殖民地了呢. 在温哥华恐怕你说英文别人听不懂, 中文已经成了那里的通行语言了.到了温哥华,突然发现英文说得不如在中国多,这怎么行呢?除了在街上与人搭讪之外,居然找不到其它锻炼英文的能力。开吻给我一个很好的启发!
还有想问一下kaven,Victoria 或 Vancouver 关于集成电路方面工作机会多吗?
我现在新加坡一德国公司(Infineon)工作,more than 10 years. 十分想往你那里充满朝气 和 活力的生活,如果能找到相匹配的工作,那就太好了!就怕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现谢谢了!
集成电路的工作机会比较少. 集成电路的设计基本都在中国, 美国和日本等几个发达国家. 加拿大不是制造业为主的国家. 我认识一个从深圳来的集成电路设计专家, 半年没有找到工作, 后来在附近的农场苗圃里面育苗育种, 后来不知道是不是去美国了, 最近没有见到了.
东部有一些制造业, 可能会有一些机会. Victoria就很少了. 这里不是工业城市.
我高中是西电二中, 现在的西电高中. 是西电公司的子弟学校. 自从我们这一届以后就随着重工业产业一起没落了.
再次感谢!早如我所料,可就是不甘愿,想再确认一下。理想和现实总是有一定的差距,在新加坡已住了十多个年头,各方面也算顺利,可就是受不了这儿常年如夏,身上总粘粘的。太想往 翠绿的春,灿烂的夏,多情的秋,还有那明媚的冬。。。。。难到自己对生活的要求就那样的简单?
已于五月22 FN, 但常常为了今后的工作而郁闷,没法儿,总不能拿美丽风景当面包吧!但我的移心是定了。看来只有往东边去了,西边不亮东边亮吗!还是羡慕你老兄, 真有人天和一的感觉!
Matt Stanlake Day
昨天, 我突然发现公司里面各个醒目的角落都有招贴贴出来, 庆祝6/27 Matt Stanlake Day, 请大家都穿上粉红色的衬衫上班. 我心想这加拿大我没有听说过的节日也太多了, 既然是节日怎么不放假呢, 还让大家上班, 而且还要穿粉红色的衬衫上班. 好奇怪啊. 毕竟是人家的文化, 我们新来的移民不了解就应该多问多学. 反正周围这么多人, 随便问问不就是知道了. 于是在Team Meeting的时候, 我趁还没有开始, 就先发问. 问大家这个Matt Stanlake Day是什么节日? 没想到惹来满堂哈哈大笑. 我于是就懵了?不知道哪儿问错了. 于是在问, 这个Matt Stanlake 是不是历史上某个注明的人物, 或者是什么民族英雄, 好比马丁路德金或者Terry Fox之类的众所周知的人物 . 我的问话刚出来, 大家笑得更欢了. 他们越是笑得欢, 我也是纳闷. 我心想有什么好笑的, 你们要是去中国, 说不定要问我猪八戒是谁, 中国文化中你们不知道的多了去了, 有啥可笑的. 为了想他们表示我不是随口发问, 我是做了一番Research以后才问的, 于是我就说我刚才Google了一下, 没有找到相关Matt Stanlake Day的条目. 这下子更是炸了锅了, 大家都笑得喘不过来气. 等他们慢慢的能喘气了, 才告诉我: "你知道隔壁办公室那个光头的老头吗? 他就是Matt Stanlake. ". 这下子我更加迷茫了. 后来才慢慢明白了. 原来那个光头老头以前以穿粉色衬衫上班而著名. 某年的6月27日一部分公司员工合伙捉弄他, 就同意仿效他穿粉色衬衫上班. 于是以后那一天就成为公司内部的Matt Stanlake Day了. 每年的那一天大家都穿粉色衬衫上班.
我说, 难怪我Google上查不到呢, 原来这么local的一个节日啊.
支持4月8日
说说圣火
我写Blog一直坚持两项基本原则.1. 涉及政治的内容不写, 2. 涉及宗教的内容不写. 原因是这两方面的内容都比较敏感. 很容易引起比较偏激或者执着的人抵制. 政治和宗教总是存在很多不同观点和矛盾交错. 偏向任何一方都会引起另一方支持者的抗议. 弄不好引发若干马甲冲进我的博客把我大骂一顿, 或者被Block了就没意思了. 本来写博客就是大家轻松交流, 惹恼了谁都不好. 不过近期关于奥运圣火的一些事情却让我有点不写不舒服了.
有一阵子了, 每天的新闻媒体都是大幅报道关于中国的抗议活动. 尤其是最近奥运圣火在世界各地传递, 遭到严重的干扰和阻挠破坏. 不知道在中国电视节目上是否可以看到. 反正我们这里天天都是类似的报道. 本来很圣洁的一个活动, 现在搞得乱七八糟, 甚至于可以用狼狈来形容了. 看着十分气堵. 我在这里不愿意说谁对谁错, 这样会引起一部分人的反对. 我只是想从一个海外华人的角度上看这个事件的前前后后.
我觉得一些ZD极端分子的策划算不上高明但是十分成功. 整个就是一个设计好的陷阱, 然后中国Z-F就这样老老实实跳进去, 而且越陷越深, 现在还不能自拔.
ZD们一直就不满, 这个是可以肯定的. 可是一直苦于没有机会. 就好比一个小孩子和一个大孩子打架, 肯定打不过, 但是还不甘心. 突然找到一个这大孩子的中三路下手, 紧抓住不放, 死缠猛打.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确实很有效很成功. Z-F这一方完全是犯了愚蠢的错误以至于被这些ZD分子彻头彻尾的利用, 老老实实的进入陷阱, 现在还无法脱身. 为什么这样说呢. 在策划这些事情的最初的时候, 他们完全正确的估计出来Z-F一定会采取和以往同样的落后手法处理, 比如把外国人和记者都驱逐. 然后对外封锁消息, 对内控制新闻, 中断网络. 这些都是人家早就设计好的局, 就等着Z-F往里面跳. 结果一跳一个准.
中国的Z-F在这方面其实一直形象不好. 以前就有些把柄被人家抓住. 好多年了, 这些仇视中国的人正愁找不到文章可以做. 现在有了题材了. ZD是中国自己的事儿, 可是奥运会就是全球的事儿了. 所以这个精心的策划就选择这个时候入手. 先找些闹事的分子搞点新闻. 这个是鱼饵,就等Z-F上钩. 果然, 接下来的发展正如他们策划好的. 记者这个行业是干什么吃的. 他们之所以能够混碗饭吃, 就是努力去搞一些不好搞的东西. 驱逐记者这件事情本身就是一块巨大的磁石, 吸引了无数境外新闻媒体的注意. 他们感谢中国Z-F还来不及呢, 总算有给他们下个月发工资找到理由了. 越是难采访的东西才越有价值. 实在采访不到怎么办, 干脆到处互拼西凑. 于是出了一出又一出的闹剧. 这些媒体闹了不少笑话. 把尼泊尔警察说是中国警察. 把获救的被打汉民说成被镇压的藏民. 等等. 这些可笑的东西居然被堂而皇之的在各个大电视台轮番播出. 一方面可以说西方媒体带有色眼镜看世界, 另一方面可以说中国Z-F在对外形象宣传方面做得简直弱到家了. 我们生活在海外的中国人体会十分深刻. 在这里几乎所有关于中国的宣传绝大多数都不是来自中国的Z-F的, 而都是来自反面机构, 包括那个什么功, 什么独组织. 他们举行演出, 办报纸办电台. 街头游行, 展览. 几乎所有该出现中国的地方出现的都是他们. 普通洋人根本接触不到中国的正面宣传. 他们对中国的印象全部来自这些人和机构. 你就可以想象他们对中国会有什么印象. 既然老百姓都是如此的印象, 那么媒体自然要符合他们的胃口, 按照他们的所谓"标准"来制造新闻. 这时候真正的来自中国的声音全部都淹没了.
参加抵制活动绝大多数都不是中国一些少数民族的人, 而是土生土长的白人. 这些人也许前两天都还不知道中国在地图什么地方. 不过在西方的文化和群体性格中, 管闲事是天经地义的. 这种中国已经很少见的"行侠仗义"的作风,在西方仍然是主流思想. 但凡他们听到不管世界上什么地方出现了他们认为的不公平, 他们就会认为正义感驱使他们要挺身而出. 这种精神确实可嘉. 可惜的是媒体一边倒. 完全没有来自中国的声音. 也不奇怪为什么那么多白人跑去抗议了. 因为在他们的视听范围内, 所有信息都是出自于一个反中国的立场的.
我觉得中国Z-F已开始就应该重新安装一个21世纪的危机公关思路来处理问题, 这样就不会上这些ZD分子的当. 要在一开始就准备足够多的素材向全世界公开. 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前因后果. 本来也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 干嘛要把外国人和记者都轰走. 再者, 不要封闭网络和媒体. 让所有东西都公开. 这样外国记者也觉得没有什么可渲染的. 说实话, 中国有XZ, 加拿大还有魁北克呢, 英国有爱尔兰. 中国收拾ZD分子绝不比美军修理伊拉克人狠. 说道领土主权历史问题就没完没了. 那美洲以前都是人家印第安人的地盘. 有本事所有后来的白人全部撤走, 把整个美国和加拿大还给人家印第安人. 你们敢吗?
今天听说加拿大总理不去北京参加奥运会. 这傻冒总理不去就算了. 等2010年开冬奥会的时候, 我们找一帮说法语的闹独立的魁北克人也给加拿大政府出点难题, 大家也抵制一下. 看看谁比谁更难受.
我觉得中国Z-F从这个事情上要吸取教训, 不要再按照文革时代的作风来处理危机公关. 增加对外宣传的投入. 别总想把CCTV-4 CCTV-9这样仅有的几个电台还搞成收费电台. 很可笑. 什么时候见到美国之音VOA找中国老百姓要收视费啊. 有事没事多找点中国正面的东西到外国放放. 请好莱坞的知名导演拍点现在中国的电影, 别老让人家认为中国还是旧社会. 政府明着掏点钱, 满世界活动一下, 到处出卖点人心, 暗地也给点钱, 让乐意帮助中国说好话的记者有点成就感. 同时也可以赞助组织爱国的留学生华人华侨游行啥的, 让普通洋人老百姓知道中国人不是都是都中国Z-F逼着逃亡来北美的, 他们其实很爱自己的祖国, 不希望有人给她抹黑.
如果有人问, 你爱中国吗. 我会回答我爱. 那是我出生和成长的国家, 我的血管中流淌着中国到血液, 我的DNA中铭刻着中国的基因. 尽管那个国家经历了太多的苦难, 那个国家的人们多么艰苦的为自己的生存权力在打拼, 我都会一如既往的热爱, 因为那个是我的祖国.
如果有人问, 你爱加拿大吗, 我不会扭捏做作地答非所问, 我会毫不犹豫的回答, 我爱. 因为这是一个由我自己选择生活的国家, 这是一个千千万万个像我一样来自这个行星的各个角落为了幸福自由平等和博爱而聚集在一起组成的国家. 他美丽富饶, 自由平等, 安居乐业而不四处霸权. 他给了包括我在内所有慕名而来的人一个平等的生存机会, 他不强迫我信仰或者不信仰什么, 他不强迫我接受黑暗和虚伪, 他不强迫我恃强凌弱, 他不强迫我掩饰自己的爱与恨. 他鼓励我真实的选择, 自然的生活, 他鼓励我平等的对待别人尤其是弱者. 我有什么理由不爱这个国家呢? 不要因为自己是黄皮肤, 说中文就认为自己不能爱这个"别人"到国家. 只要你来到这个国家, 这个国家就是自己的, 自己就已经是这个国家的一部分了, 自己已经是这张枫叶旗帜上面的一个像素点了.
开吻,iphone在加拿大的首发情况如何啊?能否介绍一下,是不是在当地出售的iphone一定要与移动电话商签订合约的?这次发行的3G是否意味着带回国内来不用在烧机了?
呵呵,一口气问了那么多,不好意思啦!
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呢? 我经过1/3世纪的学习和探索,终于得到了这么一个结论: 那就是学习和探索.
吃喝拉撒是基本的生存条件, 不能称之为最大的快乐. 当然了, 最基本其实是最重要的. 那么在满足最基本的需求之后, 人就开始寻找更深层次的快乐, 吃好的, 喝好的, 穿好的... 这些其实到头来仍然是最基本的层次. 玩乐其实成了进一步对人生快乐的追求目标. 你看,基本上所有的发达国家的人都不是很在乎吃穿,而是很在乎玩乐. 真正在乎吃穿的基本都是发展中国家. 这个就是基本需求和深一层次需求在经济基础上的区别. 玩乐其实从本质上讲就是体验生活. 住在大山里面的去城里体验生活,叫做"民工", 城里的去大山里面体验叫做"驴友". 在中国的到外国去叫做"移民", 已经在外国的去中国叫做"海龟". 这不同的体验生活自然有不同的目的. 排除以挣钱以保证吃喝拉撒为目的的体验生活以外, 另外一种就可以认为属于以玩乐为目的的体验生活了. 那么以玩乐为目的的体验生活其最本质的东西是什么呢? 那就是学习和探索.
(看我绕了这么大一个圈子才回到主题上来实在不符合西方的语言逻辑).
我属于特别追求玩乐的那一类. 不过在本质上我自己要和国内很多年轻人赶时髦吃穿名牌追求玩乐的有巨大区别. 我更在乎在玩乐过程中的体验,而不太在乎别人怎么评价我(比如出入高档娱乐场所, 穿名牌服饰等). 我喜欢各种类型的人生体验. 所以看我的Blog多的人就发现, 我好像干过很多不同的职业, 玩过很多不同的运动, 学过很多不同的东西. 其实这些追根到底地讲就是学习与探索. 体验一种自己以前没有经历过的生活, 探索一种自己以前没有了解的规律. 而生活的乐趣则正好是从这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得来的.
举一些例子吧.
以前从来没有住过一楼, 现在自己有地了, 虽然不大, 但是好歹有个院子. 和别的洋人学习,也借书来看, 自己平整土地,解决灌溉问题, 播种, 施肥, 经过一番学习和探索, 种了菜做了给自己吃. 不亦乐乎! (虽然这种菜的成本比买菜可不低.)
以前不知道这外国人怎么生活的, 到底和我们中国人有什么不同. 看电影电视不够, 干脆自己亲身跑到外国在人家的土地上当一回"外国人". 不亦乐乎!
十年前写C++程序. 过了十年, 到了加拿大, 为了养家糊口,重新拿起C++这锈迹斑斑的武器重操旧业. 看市面上C# DotNET风起云涌, 心理痒痒. 利用产品发布后短暂的休息时间, 狂看N千页的大书, 三天学会C#,四天学会Web Application. 不亦乐乎!
以前听说养儿育女的艰辛, 虽然完全赞同但是没有亲身体验, 自己也造个宝宝, 养来试试. 果然是痛并快乐着, 看爱玛天天长大, 不亦乐乎!
人生就是短短的一段时间, 谁也不能保证自己明天继续活着. 利用这短短的时间, 多去一个自己没有去过的地方, 多学一种自己不会的语言, 多吃一种不同风味的菜肴, 多学一样自己不会的手艺, 多了解世界上另外一些人类的生活, 多体验不同职业的生活, 就会少一份遗憾多一份快乐.
因此, 我说, 学习和探索就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移民生活进入了迷茫阶段
转眼又到了红叶满山的季节了. 加拿大西海岸漫长的雨季已经开始了, 稀稀拉拉的小雨敲打着厚厚的落叶噼噼啪啪的响, 空气中再次弥漫着湿漉漉的清新的气息. 这股熟悉的气息使得我回忆起两年的移民历程. 两年前,也是这样的一个季节, 经历了十多个小时的飞行, 拉着旅行箱, 大领导抱着才100天的小领导就风尘仆仆的来到这个美丽的国家. 尽管体力消耗不少, 但是内心还是能量充沛的. 我记得通过冗长的新移民登记手续, 随着人流一家人走出温哥华国际机场的大门, 并没有立即直奔马路对面的租车公司柜台. 而是站在人行道边我深深的吸了一口这湿润的清新的空气, 没错, 就是这个味道, 我现在仍然记忆犹新. 我当时的心情现在都很难描述. 如果翻译成为大实话就是说"加拿大, 我来了, 这里就是我的家了, 我的新生活就此开始了".
之后每次经过温哥华机场的时候我都会回忆我当时第一次站立在加拿大的那块地方, 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行道边. 深深的吸一口清新的空气.
转眼已经快两年了. 返回来看看我们一家的加拿大新移民生活. 相比起很多新移民辛酸血泪史来说我们绝对是幸运的一家. 多亏上帝的眷顾, 我们并没有经历太多的网上到处流传的新移民艰辛生存的经历. 一切似乎都十分的顺理成章. 一开始就有了工作, 很快就全家团聚, 很快就买了房子. 一家人开始过简单的加拿大中产生活. 很多老移民当年经过几年才得到的基本稳定的生活我们似乎几个月就得到了. 不过随着这些所谓"加拿大梦"的奋斗目标都一一实现, 我突然发现自己前面没有目标了, 内心进入一种从来没有过的迷茫状态.
从小开始, 还从没有经历过迷茫的阶段. 上小学的时候要靠重点中学, 上了高中要考名牌大学, 上了清华要找到好工作, 找到工作要换更好的工作, 挣了钱以后要挣更多的钱. 然后就是买车, 结婚, 买房子. 然后就是一个比较长期的目标就是移民加拿大. 等这个目标随着登陆这一刻得以实现以后又开始更新的一轮大目标小目标. 找工作, 买车, 接老婆孩子, 买房子... 似乎一刻没有休息过. 随着这些在我的To Do List 上的目标一一得以实现. 新的目标却没有出现在前面. 于是茫然开始了.
加拿大是一个安定平和的国家. 安定平和的另一个副作用就是没有什么机会和变化. 这一点和中国有巨大的不同. 在中国虽然存在是极为残酷的竞争压力, 但是至少大家都有个梦想, 而且确实有梦想得意实现的可能和机会. 相对而言, 加拿大就不是这样. 因为这个社会实在太成熟了, 已经没有什么机会和惊喜或者巨变会发生. 改发生的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发生过了. 基本上可以被形容成为自己可以比较准确的预测自己的未来是什么样子的. 比如我, 如果不发生什么以外, 我的死期还不能确定, 但是死因已经基本查明. 肯定是死于高血糖高血脂引发的心脑血管疾病. 当然了, 死期越晚越好. 当然了, 这个是玩笑话. 我的意思是说在这个十分和谐的社会里面, 每个人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的机会很少. 及时能够改变, 所改变的量也很少.
以换工作来说. 在中国的时候, 由于同时并存着国企私企外企民营等各种不同的体制体质, 换一个工作有可能带来100%的工资涨幅, 甚至更多. 但是在加拿大, 一个人更换雇主基本上不会有什么太大变化. 就算在一个企业内,如果在中国, 老板, 高层, 中层, 下层员工的工资差几十倍并不稀奇, 经营管理的职业比体力工人高几十倍也完全不稀奇. 但是在加拿大, 所有的东西都被"开根号乘10"处理过了. 绝大多数人都被压缩在一个叫做中产阶级的枣核里面. 除了极少数运气极好, 生对了人家的幸运儿进入枣核顶端成为资产阶级, 还有少数由于懒惰或者颓废或者倒霉而被挤到底层成为无产阶级或者被成为Homeless的群体. 在这个中级枣核里面所有人都差不太多. 无论你是才华超群的IT精英还是刚刚放下锄头学会接电线的工人, 收入都没有巨大差别. 收垃圾的市政工人也可以享受每年乘游轮度假的待遇, 公司经理们照样得自己洗车刷房子. 如果谁有幸通过更换工作或者职位获得了高得不少的薪水, 随之而来的就会是更高的税收和更高的工作压力. 多拿20%的工资至少要多干80%的活. 这就是新的2-8原则在加拿大的体现.
在这样的社会制度下, 慢慢的移民们也就入乡随俗了, 变得没有斗志了. 也就没有了新的奋斗目标了. 记得以前看见一个移友的blog中写的题词就是"人生就是折腾". 一点不假, 如果不折腾了就没有意思了. 经过多年的折腾, 我们已经全家折腾到加拿大, 而且折腾稳定了, 目前还不知道下面将如何继续折腾. 不知道看我的blog的各位贤人有何指教
好贴啊,收藏了... 多么乐观和热爱生活的人啊
另外能否方便透露一下EMMA的妈妈是做什么工作的?
1.事先谁也不知道, 要不肯定不同意孤男寡女去露营,你家的领导也能同意?不错不错
开吻兄很幽默,太有才了哦!!我小时候也受到这样的教育,并且也是这样想过的!!哈哈September 23
风水轮流转
记得小时候上中学的时候一门政治课上说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危机是不可避免的. 里面有一段让我印象很深刻的故事说经济危机的时候资本家宁可把牛奶倒进大海也不让贫困的老百姓喝. 那时候生活还挺艰苦的, 喝牛奶还算是不错的享受. 我当时一直想着资本家也太坏了, 如果我在那个万恶的资本主义国家, 一定到海边等着资本家倒牛奶的时候使劲喝.
现在我也沦落到资本主义国家给资本家干活了而且也正值经济危机时段. 倒是有牛奶可以放心的喝, 不过得要花钱买. 我经常去海边溜达可是怎么盼也没有盼到资本家往海里倒牛奶的时候去使劲喝.
不过倒是听说中国的老百姓不喝牛奶了, 害得奶农把刚挤出来的新鲜牛奶直接到河里喂鱼. 这真是风水轮流转. 我怎么老是赶不上这好时候呢.
开吻,看了你这么多的贴子,好象你忘记了一块了,维多利亚的小学怎么样?上学方便吗?好学校多吗?EMMA以后打算上哪个学校?
只要市场有波动就有人挣钱. 举个例子. 聪明或者好运的人预测到金融危机要爆发, 在爆发前的高点提前抛出大幅度跌价的股票, 换成国债或者黄金, 或者趁着石油上涨的时候购买期货石油. 等股市大跌的时候在用十分雄厚的资金实力去股市上兜底买入股票. 这样本来有1亿股的股东, 几个星期就变成2亿股. 这部就是挣钱了吗.
是的。 前提条件是要能正确判断走势,或者运气好。遇到大跌,胆子也要大,敢下手 。
感动的我都要哭了!真的,尤其是想到明年就要登陆爱城了!感恩节 Raise me up
Youtube禁止直接连接. 所以请把点击网址或者copy到浏览器上观看. 直接点击播放看来不能用
http://www.youtube.com/watch?v=_1_MydgRFZw
When I am down and, oh my soul, so weary;
When troubles come and my heart burdened be;
Then, I am still and wait here in the silence,
Until you come and sit awhile with me.
You raise me up, so I can stand on mountains;
You raise me up, to walk on stormy seas;
I am strong, when I am on your shoulders;
You raise me up... To more than I can be.
You raise me up, so I can stand on mountains;
You raise me up, to walk on stormy seas;
I am strong, when I am on your shoulders;
You raise me up... To more than I can be.
There is no life - no life without its hunger;
Each restless heart beats so imperfectly;
But when you come and I am filled with wonder,
Sometimes, I think I glimpse eternity.
You raise me up, so I can stand on mountains;
You raise me up, to walk on stormy seas;
I am strong, when I am on your shoulders;
You raise me up... To more than I can be.
You raise me up, so I can stand on mountains;
You raise me up, to walk on stormy seas;
I am strong, when I am on your shoulders;
You raise me up... To more than I can be.
You raise me up... To more than I can be.
明天是一年一度的感恩节. 在北美, 所有人都要在这一天感恩.
我以此歌感谢我的父母. 尽管他们听不懂英文, 甚至没有宽带连接都不一定看得了Youtube的视频.
看着这段MTV视频, 我的泪水禁不住在眼眶中打转. 它让我想起我的父母, 回想起在我成长过程中他们付出多少艰辛. 这一幕幕场景随着Westlife的歌声一幕幕在我眼前重现.
记得小时候我淘气从楼上摔下来, 摔断了右臂. 现在我还清晰的记着当时的剧痛, 更让我清晰的记住的是爸妈风风火火抱着我去医院的过程. 我想在回想起来, 肯定他们比我还着急, 疼的比我还痛. 在随后的三个月, 我居然学会有左手写字, 而且还写得很好. 可惜后来右手恢复了以后左手就不再会写字了.
高考那一年, 我坚持要去北京上学. 当时虽然西安也有很多不错的高校, 但是去北京上学一直是我的理想. 虽然我父母也很希望我能够留在身边上大学, 但是他们知道, 我是肯定会飞到远方去的, 所以他们也都很支持. 于是我才上了清华. 成为我一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我上大学的第一年. 一直喜欢音乐的我尽管和老师学了钢琴, 但是一直都没有自己拥有任何一个乐器. 那时候能够买得起钢琴的普通家庭还几乎没有. 我也从来没有奢求过会拥有自己的琴. 放暑假的时候, 我偶尔提起如果我可以有一台电子琴就可以在学校成立一个乐队了. 结果我爸居然就真的给我买了一台. 我十分清晰的记得爸爸带我去买琴的时候扣扣梭梭地从裤子最里侧的口袋掏出来1800块钱. 当时小偷盛行, 而且这1800块钱肯定是全家多年存下来的. 可谓是来之不易. 这台电子琴后来就成为我进入音乐殿堂的第一步. 虽然后来由于搞过几年电子音乐, 演奏过无数价值连城的高档电子合成器, 但是没有任何一台对于我的意义超过了那台Yamaha PSR38电子琴.
大学毕业后我定居在北京. 我父母也退休了. 也跟我一起在北京居住. 我们养了一条狗. 一条并不名贵但是很可爱的小狗. 这只小狗和我们相处一年多, 直到有一天我爸出去溜狗的时候被万恶城管抓去了. 因为没有花5000块钱去办狗证. 我肯定当时我爸肯定和那万恶的城管搏斗来着, 但是肯定地不过人家, 所以才让可怜的小狗被抓走了. 我妈得知这个消息以后嚎啕大哭. 我也特别心痛. 那时候5000块钱是我当时所有的积蓄, 我真的舍不得拿出来办狗证. 但是看我妈哭得那么伤心, 于是一上班就请假取了钱想去把狗赎出来, 可惜中国的官僚机构太复杂, 以至于至少有3个管理机构有权利随时把你的爱犬抓走. 来回寻找也不知道到底是哪个部分的人干的. 他们都表示当天没有出勤抓狗. 于是跑了一整天, 一无所获. 最终也只能不了了之了. 自此以后我就再也没有养过任何宠物. 而且也不再信任这些人民的公仆.
........
我现在长大了, 强壮了, 可以单飞在异国土地上, 但是他们却老了. 每当我看见这里的加拿大老人在洒满落叶的小路上散步, 我就想这时候我爸妈正在做什么呢. 经常性打电话去问去聊天, 虽然每次其实也都是日常性问候. 每次都可以感到电话对端传来的关怀和思念. 对于老人们来说能够见到儿女甚至能够听到儿女的问候都可能是他们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刻了.
事实上除了感恩, 我也没有什么可以为他们做的事情. 他们年纪大了, 有好吃的也吃不了了, 好玩的也玩不动了. 唯一就是希望我们过得好, 过得开心, 小Emma快乐健康成长. 可怜天下父母心. 我可以想象, 等Emma长大了, 肯定会有她自己的想法和生活. 也许她有一天会告诉我们她要去南美传教或者去非洲拯救野生动物, 我肯定满心的不愿意, 但是我肯定会支持她鼓励她. 因为这正是我的父母为我做到的, 我也要做到.
感谢我的父母, 他们是天下最伟大的父母. 感谢他们给了我生命, 感谢他们给了我信心勇气和知识, 希望他们的每一天都能够快乐健康.
这么连续几天都在看开吻的贴子,今天还意外得到了回复,真是感动啊,所以在开吻的鼓励下也不吝发了一通感想,一般不轻易留痕的喔,因为一般发贴lz很少有时间回复的。
也许正是因为你的热情感染了很多人,我只是其中的一份子,快被你忽悠得非维多利亚不去了,哈哈,不过我舅舅一家子在爱得蒙顿,去了十年了,如今也相当不错喔,到时候的落脚地要看老公的工作发展了。我也不想在家带孩子,毕竟工作才能更快的融入本地生活!
听开吻说,维多利亚的气候是加最温暖的,所以必定就成了最适合我居住的地方,我不喜欢常年寒冷,老公受不了太热的天气,儿子太小不能冻着,所以四季分明,或都偏暖一点的会更适合我们一家子。
呵呵,如果把所有感触都一一写出来,恐怕也是一本书呢,主要是开吻先生所感涉及国事、家事、私事等各个方面和领域。我们一家三口在北京已经生活八年了,儿子比Emma少1岁,也许和大多数人一样艳羡国外的孩子教育体制、优厚的福利待遇、养老制度、稀少的人烟,最近痛下决心打算全家移居加拿大,老公是IT行业,工作十年,估计和开吻年纪相仿吧,技术移民还差雅思成绩。也许加拿大正是适合我们这样的漂泊者,没用过多的人际关系,不喜欢钻研中国的复杂国情,就喜欢踏实本份的过自己的日子,对中国人民公仆颇多不满,期望拥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也许会挣得比国内还少,可以将来老了却不用担心没有钱花。。。。。。第一次把这些离开的理由写下来,发现不用费尽心思的就可以再写上一箩筐,这些恰巧正属于开吻总结的适合人群。
也许我们这些奔三的人挣扎了这么些年,自以为对世事已经看透,却终究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自己想过的生活。因为经常会梦想等我老了以后,我要在乡下买一处自己的地,种上我想吃的青菜,喂几只小鸡,搭个葡萄架,然后找几个老朋友一块搓搓麻,去自己想去的地方住上几天。。。。。看了开吻的贴子,顿然开阔,为什么这个梦想要推迟三十去实现呢,等那时候头发花白了,手脚不灵光了,想干嘛干不了了,也许每天还要为医药费和自己那点可怜的不知数的养老费发愁呢,在中国谁能今天把今天的钱花光,算他牛!谁不为自己不可预知的将来担忧呢,为了不想给自己的后代添麻烦,为了让自己能早点享受生活,也许这才是我去加拿大的最大理由!!向开吻致敬,你已经比我早几年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也向所有有共同生活志向的人致敬,大家共同努力吧!
今后难免有些关于移民的事情麻烦开吻和大家了!不过从头看过来,至少可以不问大家以前提过的问题了,呵呵,我还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呢,也许把每个过程都好好的体验一下,也是人生经验的积累呢!
说的好!你觉得北京播报美国的新闻能够很客观吗? 其实北美也一样的, 北美播报中国的新闻也存在偏见. 大家彼此彼此.
对于付不起房贷破产我认为是十分自然的事情, 而且也是自作自受. 月收入5000美元的家庭本来就不应该购买房子, 这个收入完全可以租房过上比较轻松的生活. 但是在房价直线上涨的刺激下, 还有Realtor和银行的忽悠下, 不理智不客观的选择了贷款买房, 从而被套牢, 直到破产. 这不是也很正常嘛. 这也正好回归了他本应有的生活方式, 这才是合理的. 你觉得买不起房子的人都可以买房子住, 这很正常吗?
美国穷人也大把大把的, 虽然犯不着衣食, 但是购买自有住房也不是每个美国人都能够或者应该做到的. 银行和购房者应该为自己的投机行为和风险承担自己应付的责任.
加拿大经济肯定会受影响, 只不过比美国慢一点轻一点而已. 像中国那样连续20年快速增长的情况离开了中国就都不会发生. 所以要习惯"正常"的经济浮动. (说实话, 中国的经济快速增长绝对是"不正常"的快, 不要以为全世界都应该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
对于有一些积蓄的移民来说, 经济差的时候来正好. 可以花少得多的钱买到好得多的房子. 除了温哥华和维多利亚, 加拿大的其他地方的房子比北京算是便宜太多了.而且近期还一直在降价.
稳定的生活在哪儿都不会有. 要学会调整期望值和坚持不懈的进步和学习. 自己的能力的进步才是最稳定的.
不过那个时候,房子也能卖个好价钱啊,不亏。现在的房价比今年高峰期降了10%了,我也打算卖了房子轻松出去。所以现在连车等不买了,不过没车真是不方便,跟老公说买个二手的,可是又觉得很没面子啊,没办法,在国内还是受这些影响的,并不是只过自己的日子就可以。。
谢谢!非常有用!前两天有位朋友写悄悄话问我关于临行准备的问题. 我觉得可能具有普遍意义, 所以一并在坛子里面回答了. 这样其他有类似问题的人可以一同借鉴并参与讨论.
提问者是在非IT机构中进行IT维护工作很多年的, 拥有不少各种证书, 不是搞开发的. 明年登陆加拿大, 问我如何进行准备, 信心不足云云.
在加拿大其实真正搞开发的IT人员不是太多. 参与维护的反而大量.因为加拿大并不是一个科技很发达创新能力很强的高科技国家. 大部分人才和资金都被临近的美国吸引去了. 剩下的大部分是IT维护人员. 因此类似于DBA, 管理系统维护, IT系统网络维护的人才需求十分大, 远远高于IT开发人员. 我认识的搞IT的人里面, 维护:开发大约是3:1的样子.
找工作最重视的是实际工作经验和功能能力, 各种学历和考试证书的作用比在中国的时候低. 尤其是众所周知的中国人擅长考试的事实也样了解华人的HR们心存戒备. 因此证书只是敲门砖, 关键是看面试和实际工作中处理问题的经验和能力. 我认识的一个IT牛人DBA, 就没有什么学历和证书, 但是十几年的工作经验使得他老人家是我们这IT圈子里面挣钱最多的.
关于临行准备的话题, 和别人重复的我就不再说. 我只是需要根据我自己的经验再强调一些.
一方面是资金的准备. 众所周知, 加拿大不是一个挣钱的地方, 更不是攒钱的地方. 要挣钱和攒钱就靠在中国. 因此如果已经确定了来加拿大的目标和计划(尤其是有了时间表), 就要多挣钱多攒钱. 因为你现在挣得所有钱都是不上税的(加拿大的税). 等你到加拿大再挣的钱就要接近一半的比例交给政府. 你算算亏不亏. 刚到加拿大的时候需要钱的机会特别多. 如果多带钱过来至少在初期就不会太紧张和担心.
第二就是英语的准备. 如果你已经有了移民时间表, 而且是劳动人民一族. 那么英语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障碍. 别以为到了加拿大英语自然好. 我已经快公民了, 而且基本上从第一天就是开始工作. 到现在也不觉得自己英语过关了. 根据我的经验. 也不必去上什么口语强化补习. 有那个时间还不如多挣点钱存起来. 比较容易现实和省钱的就是通过网络或者电视, 把以前通过中文方式得到的信息全部或者部分替换成为通过英文方式获得. 比如以前看CCTV的新闻, 现在不妨看看CBC的新闻(加拿大广播公司). 以前看中文的技术文档, 现在不妨看看MSDN. 以前看韩剧, 现在看美剧(原版). 以前上淘宝, 现在上eBay. 这样并不需要你多挤出什么时间来专门学英语, 只不过通过时间替换将以前使用中文的时间换成英文. 反正你来加拿大以后就看不到那些中文节目了. 应该提前进入加拿大的语言环境. 现在网络普及信息丰富. 我在加拿大看到的电视节目和视频新闻, 在中国一样看得到. 记得当年我立下移民之志以后就再也没有看过中文电视节目, 全部都是在看卫星电视的英文节目. 经过几年的听和看(虽然大部分也听不懂), 来到加拿大就没有遇到巨大的语言障碍. 这多亏我多年的潜心准备.
第三就是职业准备. 如果还继续干本行, 就需要多做一些更加基础具体的工作. 这些在中国看起来低三下四的职业很可能就是你在加拿大谋生的手段. 而且在中国所谓的低级工作在加拿大可一点不低级, 挣钱可不少. 如果还有精力, 那么就多学一些相关的其他技术. 因为谁知道到时候你来加拿大干什么类型的IT工作. 小转行基本是肯定的. 我以前在中国搞商业智能高端咨询的, 现在在加拿大写Windows Installer程序. 说实话毫无关系. 但是只要肯学上进, 也没啥. 反正就是谋生而已, 也没有打算成Bill Gates.
第四就是戒掉中国流行的一些"恶习". 比如抽烟和喝酒(烈性酒). 在加拿大这东西可不是一般的贵. 而且除了流浪汉, 普通老百姓中烟鬼酒鬼实在少之甚少. 喜欢搓麻打牌卡拉OK的也开始慢慢喜欢一下没有这些东西的生活. 开始锻炼身体, 培养几样日后也许用得着的运动或者业余爱好. 说不定到时候某一样爱好正好让你未来老板的高兴. 说不定他就认为如果你不爱滑雪就不配当我的下属.
第五. 有啥好吃的就赶快吃. 中国好吃的太多了, 最好一下子吃够以后就不想了. 到了加拿大一方面没啥好吃的, 另一方面外面下馆子太贵. 最好自己学会一手好厨艺自力更生. 实在不行, 说不定可以下馆子当大厨二厨.
第六, 考虑到移民初期可能没有牙医保险, 把满口的牙该修理的就好好修理一下. 在加拿大如果没有牙医保险, 可能你宁可非回中国补牙都更加划算.
移民的一生唯一一次免税带大宗东西进入加拿大就是第一次入境报关. 很多东西如果你以后可能去海运入境的, 就最好先想好. 第一次在Good to follow上都列出来. 无论如何, 你能够从中国带过来的东西, 尤其是家具等大家伙, 比加拿大便宜太多了. 如果你有美国签证, 干脆先去美国. 买辆汽车然后开车进入加拿大. 这样你的车也就免税了. 我当时就没有考虑到这一点, 现在还后悔不已. 高档一些的汽车可能在美国比加拿大便宜一半啊. 更猛的, 不如直接在美国买一个RV. 吃穿用全齐了. 到了加拿大连租房都省了还不缴税. 呵呵.
在美国这个叫401K, 在加拿大这个叫RRSP, 没有本质区别.忘记请教开吻,你出国前交的个人交的养老金部分能取出来吗?
前几天听一个美国的朋友说,她才上班三年,自己的养老帐户的钱是1400多美元,也就是将业她退休后的养老金,比起国内来,养老还是靠谱多了,至少现在就知道以后退休后拿到手里的钱,而且这个帐户还可以进行投资,不知道加拿大是否也是这样呢?加拿大什么时候退休呢
不觉得时间的流逝,却看到小公主的长大。楼主的收获颇丰啊!
你的临行建议写得真好,非常感谢!
我还有个问题请教:上次短登,只办了枫叶卡和工卡,入关时没有申报全部财产,只是按要求将随身带的现金等约15000加币申报了,下次长登是否要收税了,很害怕啊!另外,近期加币贬值比较厉害,还不想一下子都兑成加币带到加国,是否可以啊?
November 04
只恨生错了国家的Gregor
以前我说过, 加拿大的记者平时没啥事可干, 毕竟这里每天发生不了什么重大新闻可报道, 不想中国那么风风火火的每天都有无数新闻报料. 这两天除了报道南边邻居美国正在举行的黑人和老人之战的总统选举以外, 另外一个重要的新闻就是Gregor逃票罚款一案.
有一些新闻背景我先做一下陈述. Gregor是温哥华市长候选人, 马上就要参选温哥华市长, 算是一个温哥华知名人物. 按照中国的说法, 也算是个大官, 或者准大官. 前不久乘坐地铁的时候坐过了站, 或者说买错了票. 少付了一块钱的车票. 温哥华的地铁Skytrain是无人售票, 而且, 呵呵, 不可想象吧, 还是无人检票. 我第一次坐Skytrain的时候在售票机买了票以后到处找检票员也没有找到, 眼看地铁要开走了, 只好惴惴不安的手里举着票上了车. 全车的人都像看怪物一样看着我. 他们越这么看, 我的票举得越高. 现在我还对我当时的愚蠢的新移民的举动羞愧不止. 因为Skytrain是无人检票. 自己买票车来了就上. 偶尔会遇到警察随机拦下来查票. 一旦被查就被处以巨额罚款和违法记录. 再说回来这个市长候选人. 那天不巧正好遇见警察查票. 于是因为少付一块钱票而多坐过两站, 不仅补交票款而且还领到一张176元的罚单. 176元对于准市长来说也不是小数目. 而且逃票乘车的罪行会严重影响他参加市长选举, 成为对手攻击的目标. 他同时也认为罚款176太重了. 于是想法庭申请听证, 申请减少罚金. 这两天闲着没事儿的记者纷纷追着这位倒霉的准市长报道他申诉的过程. 就是这么一个故事.
我想这个倒霉的大官现在最后悔的就是自己生错了国家. 如果生在中国, 哪能碰见这么倒霉的事儿啊.
第一. 在中国当大官的根本不用坐地铁上下班. 就算是为工作需要去考察一下老百姓的交通系统肯定都是地铁公司老总陪同, 前呼后拥地. 地铁警察肯定事先都得到通知, 注意执法形象, 打扫一个卫生什么的. 电视台记者肯定也事先站好位置来报道. 当然, 不存在买票和逃票的问题了.
第二. 假设这大官真的发神经去买票乘地铁,买错了票肯定上不了车. 我做过的中国几个城市的地铁都有人员检票. 避免"买错"票的乘客"搭错车". 把这种错误遏制在萌芽阶段. 顶多是挨检票员一顿训斥:"这帮外地人连字都不认识还上北京来坐地铁凑热闹"
第三. 假设他确实上来车, 而且被意外的警察查票查到. 他大不必惊慌. 反而应该大声呵斥警察. "我是北京来的大官, 比你们市长的级别都高, 你能把我怎么样....". 相信没有哪个警察还不识抬举敢拿犯上找死.
第四. 就算遇到犯上找死的新警察, 准市长可以立即掏出手机打电话给警察总长, 然后把电话递给这执迷不悟的新警察, 让他接受一下现场就职培训. 然后臭骂新警察, 随后趾高气扬的骂骂咧咧的走开.
第五, 就算是当时没有电话, 或者真的什么人也找不到. 好汉不吃眼前亏. 先领下罚单. 回头打电话给手下人帮助给单子铲了. 然后把警察长叫来训一顿. 让他好好管教手下.
第六. 假使恰巧被现场录像拍下或者记者歪打误撞. 事后花个1万5千的把当事人找来, 吃个人, 认个干儿子就搞定了. 那录像资料, 什么录像资料? 谁见过听说过录像资料?在哪儿呢?
第七, 就算没有把记者的口给封了, 败露出去, 其实也大不了认个错. 丢了脸面罢了. 同时还落下一个亲民的形象. 绝对不会影响市长选举. 因为... 根本不用选.
你看, 这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是多么残忍的伤害了一个立志为人父母的好官啊. 上天不公, 真的是生错了地方.
回答另一准移民的问题
回答另一准移民的问题. 我发现看我的blog的大多都是身在中国正在打算或者还在犹豫要不要移民的人. 已经来加拿大的很少看, 或者看了很少冒泡. 问我问题最多的一个是关于工作, 另一个就是关于是否应该移民. 关于类似的问题我一般都是公开回答, 这样的好处就是有类似疑问的人就直接得到答案了, 不必再问. 这次我得到的问题如下 ===== 高校教师(学计算机,有学历,但实践能力很差没经验),存款也不多,最多15W人民币,想移民加拿大还有希望?作为30多岁单身女性,是不是该放弃移民,还有什么困难没有认识清楚的?到加国有组建家庭的可能嘛?(其实就问问加国单身的国内男性还多?) 如果想移民如何提高实践能力(当然在不辞职的前提下),并能得到加国认可?能推荐方向那就更好了。 如果为了在加拿大享受到较好的福利条件,健康的生活环境,宽松的工作环境,而移民,现实不?一般多少年的辛苦能实现? 非常感谢,期待您的解答:) ===== 关于是否应该移民的问题我向来不会正面回答. 因为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和能力特长, 并非所有人都适合在中国, 也并非所有人都适合在加拿大. 至于你属于哪个类别的只有你自己清楚, 我可不敢给你什么具体建议. 万一不适合你, 到头来埋怨我, 我可惨了. 毕竟是人生第一大事儿, 不可轻率. 我打算先根据我的经验具体回答一下这个朋友的提问, 然后再根据普遍情况给一些建议. 1. 有学历缺乏实践能力的人在找工作中会遇到困难, 因为加拿大的雇主都不是傻子, 也没有政府提供资金给新手当练兵场. 而且招个人来工资也都不低, 日后不合适要再开掉也还是有些麻烦的. 所以雇主一般很慎重地选择雇员. 对于缺乏加拿大本地经验和推荐人的雇员, 尤其是来自一个他们完全或者很难估计你的具体能力的国家( 比如中国)的人, 他们更加忧心忡忡. 这个就是新移民普遍的就业难的原因. 假设你说的不是谦虚的话而是事实, 那么你有比较大的可能需要参加一些职业培训, 或者干脆改行干别的. 记得当年曾经引导我来温哥华岛上定居的两个前辈牛人:杨柳和飞絮, 他们原是中国某大学的计算机老师, 来加以后干脆该行自己盖房子, 现在可算是加拿大的资产阶级了, 日子过得火得很. 2. 15W人民币虽然不多, 但是已经远远超过绝大多数加拿大人的存款额度了. 如果把所有加拿大人的存款排个对, 你至少可以排在前10%. 不过如果没有收入, 就看继续的话, 这15W也活不了多久. 加拿大物价之高是著名的. 3. 组建家庭的事儿我可没啥建议. 如果找白人的话, 可能存在文化差异比较难以克服, 找华人的话总体数量太少, 而且大多数都是有家有口移民来的, 单拨在加拿大混的华人男士可能也有, 但是数量极少, 没啥选择余地. 如果你在中国那么一个沃土上都寻找不到知音, 那么来加拿大这片熊比人多的地盘上的困难就可想而知了. 4. 实践经验全部靠干出来的, 不可能业余时间看看书就掌握了足以混过面试的"实践经验". 根据我参加过加拿大虽然屈指可数的只有两次面试经验, 我的感觉就是如果自己没有真正干过, 几乎不可能通过那样强度的面试的. 那个可不是中国学校里面或者各种证书考试. 5. 加拿大到底好不好,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只有亲自来过, 并生活过的人才有体会. 揣着人民币来旅游消费的不算. 如果有可能, 最好亲自到美国或者加拿大(两个国家差不多, 哪个都行)亲自走走. 不是抱团参加旅行社, 有导游住酒店, 上车睡觉下车尿尿那种. 你要亲自体会一下这里本地人普通人的生活. 对比一下自己是否可以适应, 要不要适应, 或者值不值得去改变自己去适应. 如果去北美太难, 可能澳大利亚也行. 和加拿大差别也不太大. 去那里呆上一个月. 不要参团, 不要拉帮结伙. 自由行. 看看你在那里就算不挣钱, 自己活一个月有没有困难, 能不能交几个本地白人朋友, 能不能写篇像样的游记, 能不能找到你这一个月内生活必须的所有东西, 理解当地的生活规则, 不要被别人一眼就看出来是外国游客. 如果你能做到, 我想你来加拿大也没啥问题. 随后再写一些普遍的. 中国和加拿大不仅仅有地理区别, 两个的社会文化存在巨大的差异. 中国虽然说有很多不公平不公正的制度, 但是你说不定就是这种制度的受益者. 先别急着说No. 我举几个例子. 1.你可以用n分之1的时薪雇一个小时工给你打扫卫生做饭带孩子, 你就是受益者. 因为现有的制度让大量的来自农村的劳动力无法收到良好教育而只能从事低级的体力劳动, 而你幸运, 可以雇佣他们. 2.你可以懒得做饭而去下馆子吃, 你也是受益者. 理由同上. 3.或多或少, 你有一些机会公费出差旅游下馆子参加会议, 或许还夜总会歌厅舞厅卡拉OK的消费, 你就是受益者 4.屋里水管漏水了, 电路故障了, 夹层玻璃漏气了, 你可以一边抱怨房屋质量差一边打电话臭骂物业让他们来修, 你就是受益者. 5.你一方面抱怨交通状况差, 一边开车骂骂咧咧的冲穿越的行人和骑车的怒目而视, 你就是受益者, 因为你至少是在坐着, 可是另外一些人, 他们在走. 排除他们锻炼身体的原因. 以上几个例子也许你没有享受其中的全部, 至少有一些你受益到了. 这些都是由于中国历史原因和现实困难造成的制度的问题. 你可能一方面受害, 另一方面却在收益. 这些害或者益在加拿大就大部分不存在或者淡化了. 你会发现, 尽管你在加拿大也算是白领, 但是你请不起保姆, 下不起馆子, 需要自己修汽车刷房子. 街上的流浪汉虽然穷困潦倒, 但是他们一点都不羞愧或者自卑, 你完全不能够歧视他们, 更不可以有言行表示出来. 当然, 好的一面是即使你是水管工, 也可以向Joe那样(美国最牛最著名的水管工), 把总统候选人奥巴马随时拦下来, 拍拍他的肩膀质问他为何出些狗屁政策来盘剥他的税收. 只要你不威胁奥巴马的人身安全, 特工也不敢把你哄走, 那候选人还必须笑脸相迎的拍你的马屁. 至少在摄像机前面必须如此. 在北京, 你敢把北京管交通的某个大官当街拦下来质问他为什么今天你的车能开可我的车要停车库这样的弱智问题吗? 如果你今天在中国的地位, 生活质量, 圈子, 资金等等都有很多程度来得益于现有中国的社会制度, 那么你需要考虑, 等着一些制度都不复存在的时候, 你是否仍然笑得出来. 如果你坚信即使没有这一些你能够得益的制度, 你仍然可以在相对人人平等的社会靠自己的智慧和双手生存下来而且笑得更开心的话, 那么你决定移民就一定是正确的. 或者用更加平衡的观点考虑. 你损失的既得利益是否可以平衡地从你获得的内心的安宁和舒适中得到补偿. 如果你是平衡的, 那么你移民就不是错误决定, 至少是一个公平的决定. 没有任何一个决定是只有利没有弊, 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是世界上的天堂. 你每个决定必有损失也必有收获. 如果你最终觉得你的获得超过你的损失, 或者你认为你损失的那些虽然对于旁人很重要但是对于你是可以放弃的, 那么你就可以做出决定. 最后, 还是建议如果可能, 在移民之前最好亲自到北美大陆生活一下, 仔细斟酌一下体验一下. 这些体验都不是通过读读本开吻的Blog或者任何论坛帖子就能够体会到的. 如果你真正客观真实而且慎重的作出了决定, 那么你要知道, 没有后悔药可以吃的. 不要想着一过来看看混个公民再会中国混. 我开吻个人最反对这种观点, 而且事实也证明了, 如果你没有义无反顾和背水一战的决心, 你必将两败俱伤. 真正的成功只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一个人难能可贵的是他有智慧,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还有情感,最难能可贵的是任何黑暗都不能剥夺他的智慧和情感。一个与你有共鸣的新移民。感恩节 Raise me up
Youtube禁止直接连接. 所以请把点击网址或者copy到浏览器上观看. 直接点击播放看来不能用
http://www.youtube.com/watch?v=_1_MydgRFZw
When I am down and, oh my soul, so weary;
When troubles come and my heart burdened be;
Then, I am still and wait here in the silence,
Until you come and sit awhile with me.
You raise me up, so I can stand on mountains;
You raise me up, to walk on stormy seas;
I am strong, when I am on your shoulders;
You raise me up... To more than I can be.
You raise me up, so I can stand on mountains;
You raise me up, to walk on stormy seas;
I am strong, when I am on your shoulders;
You raise me up... To more than I can be.
There is no life - no life without its hunger;
Each restless heart beats so imperfectly;
But when you come and I am filled with wonder,
Sometimes, I think I glimpse eternity.
You raise me up, so I can stand on mountains;
You raise me up, to walk on stormy seas;
I am strong, when I am on your shoulders;
You raise me up... To more than I can be.
You raise me up, so I can stand on mountains;
You raise me up, to walk on stormy seas;
I am strong, when I am on your shoulders;
You raise me up... To more than I can be.
You raise me up... To more than I can be.
明天是一年一度的感恩节. 在北美, 所有人都要在这一天感恩.
我以此歌感谢我的父母. 尽管他们听不懂英文, 甚至没有宽带连接都不一定看得了Youtube的视频.
看着这段MTV视频, 我的泪水禁不住在眼眶中打转. 它让我想起我的父母, 回想起在我成长过程中他们付出多少艰辛. 这一幕幕场景随着Westlife的歌声一幕幕在我眼前重现.
记得小时候我淘气从楼上摔下来, 摔断了右臂. 现在我还清晰的记着当时的剧痛, 更让我清晰的记住的是爸妈风风火火抱着我去医院的过程. 我想在回想起来, 肯定他们比我还着急, 疼的比我还痛. 在随后的三个月, 我居然学会有左手写字, 而且还写得很好. 可惜后来右手恢复了以后左手就不再会写字了.
高考那一年, 我坚持要去北京上学. 当时虽然西安也有很多不错的高校, 但是去北京上学一直是我的理想. 虽然我父母也很希望我能够留在身边上大学, 但是他们知道, 我是肯定会飞到远方去的, 所以他们也都很支持. 于是我才上了清华. 成为我一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我上大学的第一年. 一直喜欢音乐的我尽管和老师学了钢琴, 但是一直都没有自己拥有任何一个乐器. 那时候能够买得起钢琴的普通家庭还几乎没有. 我也从来没有奢求过会拥有自己的琴. 放暑假的时候, 我偶尔提起如果我可以有一台电子琴就可以在学校成立一个乐队了. 结果我爸居然就真的给我买了一台. 我十分清晰的记得爸爸带我去买琴的时候扣扣梭梭地从裤子最里侧的口袋掏出来1800块钱. 当时小偷盛行, 而且这1800块钱肯定是全家多年存下来的. 可谓是来之不易. 这台电子琴后来就成为我进入音乐殿堂的第一步. 虽然后来由于搞过几年电子音乐, 演奏过无数价值连城的高档电子合成器, 但是没有任何一台对于我的意义超过了那台Yamaha PSR38电子琴.
大学毕业后我定居在北京. 我父母也退休了. 也跟我一起在北京居住. 我们养了一条狗. 一条并不名贵但是很可爱的小狗. 这只小狗和我们相处一年多, 直到有一天我爸出去溜狗的时候被万恶城管抓去了. 因为没有花5000块钱去办狗证. 我肯定当时我爸肯定和那万恶的城管搏斗来着, 但是肯定地不过人家, 所以才让可怜的小狗被抓走了. 我妈得知这个消息以后嚎啕大哭. 我也特别心痛. 那时候5000块钱是我当时所有的积蓄, 我真的舍不得拿出来办狗证. 但是看我妈哭得那么伤心, 于是一上班就请假取了钱想去把狗赎出来, 可惜中国的官僚机构太复杂, 以至于至少有3个管理机构有权利随时把你的爱犬抓走. 来回寻找也不知道到底是哪个部分的人干的. 他们都表示当天没有出勤抓狗. 于是跑了一整天, 一无所获. 最终也只能不了了之了. 自此以后我就再也没有养过任何宠物. 而且也不再信任这些人民的公仆.
........
我现在长大了, 强壮了, 可以单飞在异国土地上, 但是他们却老了. 每当我看见这里的加拿大老人在洒满落叶的小路上散步, 我就想这时候我爸妈正在做什么呢. 经常性打电话去问去聊天, 虽然每次其实也都是日常性问候. 每次都可以感到电话对端传来的关怀和思念. 对于老人们来说能够见到儿女甚至能够听到儿女的问候都可能是他们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刻了.
事实上除了感恩, 我也没有什么可以为他们做的事情. 他们年纪大了, 有好吃的也吃不了了, 好玩的也玩不动了. 唯一就是希望我们过得好, 过得开心, 小Emma快乐健康成长. 可怜天下父母心. 我可以想象, 等Emma长大了, 肯定会有她自己的想法和生活. 也许她有一天会告诉我们她要去南美传教或者去非洲拯救野生动物, 我肯定满心的不愿意, 但是我肯定会支持她鼓励她. 因为这正是我的父母为我做到的, 我也要做到.
感谢我的父母, 他们是天下最伟大的父母. 感谢他们给了我生命, 感谢他们给了我信心勇气和知识, 希望他们的每一天都能够快乐健康.
我平时偶尔开车,技术较差,想了解那边考试内容,能否多写一些,先谢谢了。这些内容都是在我的MSN Blog里面的. 闲来无事就转贴在家园论坛中. 给大家消遣消遣, 也可以在没有来加拿大之前事先了解一些情况
我一有空就会继续在我的MSN Blog中继续写, 欢迎大家去看. 我也会定期贴一些在论坛中, 给那些没有机会去Blog看的朋友笑纳
============December 06 1:44 AM
新移民到加拿大的N种死法
(开吻原创)
1. 找不到工作,着急忧郁而死
2. 找到了工作,发现被扣各种税费,心痛而死
3. 买了漂亮的衣服打扮得花里胡哨,但是街上没有人看,委屈而死
4. 英语不过关,和老外吵架着急,不小心咬自己舌头而死
5. 一下班同事都各回各家,单身移民找不到人说话,只好自言自语,进而胡言乱语,最终精神错乱而死
6. 偶然回国,发现中国如此时尚,被人指认土气如农民进城,郁闷而死
7. 在家里后院遇见果子狸,以为SARS,惊吓而死.
8. 遇见果子狸见多识广没有吓死,但是开车遇见黑熊过马路,以为遇见外星人,最终仍被吓死
9. 想第9条死活也想不出来,绞尽脑汁而死......
========= December 26 9:15 AM
因为图机票便宜所以选择了圣诞前夜来温哥华绝对是一个错误。 因为这里过节不像中国的商家忙挣钱, 这里的商店圣诞节全休. 而且从圣诞前夜开始就很早关门了. 我落地以后什么都办不了. 连银行都关门了. 买车更始没戏, 还不知道车市什么时候能开业呢. 没有车在这里就十分艰苦了. 连饭都吃不上. 所以圣诞节这天就靠方便面度过的. 这方便面也是从朋友家里扫荡来唯一的食品了.
今天是Boxing day, 不是拳击的那个Boxing,而是商家疯狂打折群众排队购物的那么一天. 我没有车,所以什么也买不了, 只能等车市开门了赶快搞一个车来,然后买了东西去Victoria. 虽然我没有去排队购物,但是还是在网上抢购了一套电脑. 我也是耗费的大量时间等待在买到了. 网上的东西每天会放一点. 一不留神就被别人抢走了, 昨天我就晚了一步, 今天早早起来等, 结果终于抢到一台. 呵呵. 看来Early Bird真的有虫吃
这次倒时差十分成功. 在马峰家里硬挺着不睡觉,坚持到11点钟,结果一下子睡到早晨. 一次性倒过来.
今天的任务: 1. 手机号码 2.最好可以买到车. 车市怎么还不开门, 急死我了
=======January 03 2:53 PM
自从离开Richmond搬到Victoria起, 我就没有电脑使用了. 所以也没有办法写Blog了. 估计朋友们都着急了,不知道开吻现在近况如何, 有没有遇到什么新的困难.
加拿大的工作效率就是低, 太低了. 26号网上购买的电脑今天还没有送到, 而且目前还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送到. 更加可气的是24号存的现金居然今天还没有到帐, 我都要破产了. 给我的BMO的客户经理打了电话, 他们很快就给我先入了账. 看来不打这个电话肯定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够有钱花了. 吃一堑长一智. 下次一定要排队直接交到人手里, 盯着他入账才OK. 否则谁知道哪天有人去打开存款机替你数钱呢.
马上出门, 先写这么多. 回来再接着写这些日子的经历.
=====January 03 5:57 PM 补交新生活日记-Victoria的第一周
上周的回忆录
===============买车
前回书说到开吻同志在温哥华惨淡度过2005年的圣诞节. 终于熬到了车行都上班的日子了. 开吻迫不及待的去买车. 那是28号的事情了. 我27号就约了一个在Surrey的一个车行, 说有Matrix, 价格还不错. 打电话过去说好了. 结果等我和我的朋友开车不远万里跑到Surrey去,结果那家伙改口说昨天晚上卖掉了. 狗P, 我才不相信大晚上有人现金去买二手车呢. 就骗我过去好买其它车. 门都没有. 当即扬长而去. 这种道德败坏的洋人还是比较少碰见的, 有生意也绝对不和他做. 然后返回West Minister我记下的另外一家. 到了那里已经快中午了. 是一个小车行. Sales是一个突尼斯人. 这加拿大真的是什么国家的人都有, 大杂烩. 看起来人还算老实, 他直接告诉我车子出过事故, 右侧门撞坏被换新的了, 有维修记录和ICBC的认证. 我看了看车子已经修的没有痕迹了. 把车子升起来看了看地盘也没有焊接的痕迹. 只好相信车子其它地方没有致命伤. 我试着开了一圈, 感觉还行. 就是噪音大. 不过这Matrix尤其是四轮驱动的版本著名的缺点就是噪音比较大. 而且是旧车,要求就更不能太高. 既然有事故,就得很咬事故砍价. 结果价格从14999砍到13000. 成交. 其实我有点后悔, 如果横下心来,说不定可以再要出几百块钱来. 不过我当时确实着急, 而且肚子饿得厉害. 我得赶快买了车,然后才能去Ikea买家具, 后面事情太多了, 不能再看第二家了. 于是立马买下. 后面的手续倒是真的简单, ICBC来了一个人现场办公. 买保险上牌一共10分钟搞定. 想想在中国买车还的排队上牌好几天呢. 上了牌子马上往回开. 肚子里面已经空了很久了. 一天没有吃饭, 眼看天都快黑了. 还要去Ikea买家具呢.
回到Richmond, 在朋友家随便趴了两口饭添了肚子, 立马去Ikea, 趁关门之前把电脑桌,被子,枕头,灯,各种小玩意儿都买齐了. 统统装近Matrix里面. 这Matrix真能装货. Ikea的Cashier都不相信这些东西我一个人能扛走.
从Ikea开回我的临时住处家庭旅馆已经很晚了. 开到楼下, 我连打开车门的力气都没有了. 在车里坐了一会儿,逐渐恢复体力才上楼睡觉. 搬家具搬得浑身臭汗, 本来打算洗澡再睡, 结果一倒在床上就睡着了.
==========搬家去Victoria
醒的时候才6点. 不敢耽搁, 要赶比较早的船去Victoria一边能够在商店关门之前买到当天必备的东西.
把东西全部搬到车里, 然后先去Lily家里用他们家的电话打一个给futureshop的电话. 因为Futureshop要求我使用信用卡注册电话打给他们来确认我的合法身份. 真讨厌. 打完以后, 又蹭了一顿早餐然后立马去Tsawassen赶11点的船. 因为冬天游客少, 如果没有赶上11点的,就只能下午3点了.
这船我已经是第5次做了, 前两次还挺新鲜的上甲板看看海景, 这次我完全没有状态, 只想早点过去看看房子里面还需要什么赶快去买. 把后面的几个天亮的小时充分利用起来. 以免到晚上睡地板或者盖衣服. 想着想着就坐在车里睡着了.
到了Victoria, 因为有GPS的帮助没有费什么麻烦就找到房子了. 进去看了看. 还算满意,就是太脏了. 之前是Uvic的学生在住, 搞得乱七八糟,东西还没有拉走. 我想, 我确实有机会收拾屋子了.
接下来就是零七八碎的一大堆事情. 吃东西, 搬东西, 买东西, ...... 还有组装Ikea的家具. Nick送的电动螺丝刀起了大作用了. 没有那玩意儿, 我一个人短时间内很难把家具都安装起来. 还是Nick了解我的需求啊. 这工具的盒子上还有Nick亲笔签名: 劳动最光荣.
========= 在Victoria的前两天
前两天已经没有太深刻的印象了. 总之都是在混乱和忙乱中度过的. 帮旧房客把东西都弄走, 我才可以收拾屋子. 费了总共3天时间才把屋子打扫的可以住人了. 我这辈子最大强度的劳动就是在这几天度过的. 正如我这辈子最大强度的走路都是上周走的一样. 好在现在有了车了, 可以到附近的Shopping Mall买东西. 每次总是买不齐, 到用的时候才发现没有这个没有那个. 加拿大商店很早就关门了. 当天不能买只能第2天. 这个时段正好节日特别多, 老碰见不开门的时候. 所以很多东西只能先凑合过. 速冻饺子和方便面成了我在加拿大的前N顿饭的主要食谱. 一直到昨天, 我才开始正式有米饭炒菜吃了. 真不容易啊. 不过最近应该是我体重下降最快的时候了, 估计脂肪肝也差不多好了. 所以哪位有脂肪肝治不好的, 麻烦来加拿大移民一趟. 今天已经可以比较轻松了. 中午把驾照笔试考过了, 然后就等有机会参加路考了. 一旦路考通过, 我计划在上班之前的所有事情都搞定了. 可以安心上班了
========== Victoria 印象
在Victoria已经住了快一个星期了. 谈谈印象. 主要是谈谈和温哥华比. 因为Victoria和中国的城市区别太大了, 拿来比没有太大的意义. 和温哥华距离不远倒是可以比比.
Victoria的华人明显比温哥华少太多了. 在温哥华的Richmond burnaby的华人比例已经高到几乎见不到洋人的地步了. 洋人们都被驱赶到Victoria或者温哥华北部的山区居住了. 平原地带已经全部给勇敢勤劳的华人占领了. Victoria整个城市人都很少, 华人当然就更少了. 平时不时很容易碰见亚洲人, 即使碰见中国人面孔的人, 很多也都是土生土长的加拿大华人, 不一定说中文的. 所以在这里是一个很好的锻炼英文的地方.
Victoria基本是山区或者丘陵地带, 路基本都不是直的,而且到处是上坡下坡. 在这种路况下四轮驱动确实有好处. 有很多上坡停车需要起步的时候, 很多前轮驱动的车子前轮都会打滑, 尤其这地方现在天天下雨. 四轮驱动就没有什么问题,轻松就爬上去了.
Victoria因为城市小, 所以很多服务没有温哥华方便了. 而且信息也不够发达, 现在还不知道哪里可以兑换货币比银行划算. 一切都需要自己慢慢摸索才知道. 这两天对周围的一些路已经有些熟悉了.相信很快都会熟悉起来的
========== 昨天去海边和湖边走了走
昨天天晴了一小会儿, 我正好没事儿, 就去海边走了走. 这里到处都是风景. 也不要钱, 随便那个地方停下车来, 在沙滩上走走都感觉很舒服的. 回程的时候路过Elk Lake,正好赶上太阳落山. 平静的湖面上漂来阵阵清雾, 显得宁静而美丽. 一些鸭子悠闲的游荡. 这个场景特别象 4400这个连续剧里面那4400个人回到世界中来时在的那个湖上. 说不定就是在这里拍摄的呢. 我努力从薄雾中看有没有从飞碟上被释放的人从湖水中走出来
========January 05 11:12 AM路考失败, 今天是比较倒霉的一天
本来觉得信心挺足的, 结果居然Fail了.
主要的原因是速度太慢, 该闯的黄灯没有闯.
Shit, 如果不是考试我开那么慢干什么. 这个狗考官故意挑毛病. 还不是为了表现谨慎驾驶我才开这么面, 倒成了把柄了. 白白起那么早排队Walk-in Test了. 这一个星期就不能独自驾车,一直要到下周四又得起一个大早排队Walk-in Test. 下次坚决要过, 否则怎么上班啊.
回到家, 邮局送货的车刚开走, 给我送的电脑之类的东西只能自己去取了. 真倒霉. 还得想办法找一个有驾照的人坐旁边才可以开车. NND
不开车也好, 老老实实在家里看书学习. 省得总想出去玩了.
==========January 05 3:40 PM谈谈美国车日本车
驾照没有考过, 只能在家里学习了. 闲暇之余上网胡说几句.
上周的买车经历让我更加深刻的理解的北美汽车市场的一边倒的风气. 言下之意就是日本汽车在北美市场毫不留情的把东道主,美国车,彻底打败了. 以前只是听说, 现在亲自来买车了,深有体会.
美国车有很多优点, 这些都不重复提了. 市场和口碑最说明问题. 日本车同样档次的比美国车要贵不少. 以前听说日本车靠价格便宜占领市场, 现在看来是美国车靠价格便宜来保住市场了. 这还是新车的市场, 如果看旧车市场, 美国车败得那叫个惨呐. 日本车二手车比新车价格差别不大, 换句话就是残值高. 再看看美国车, 3年跌一半算是不错的了. 所以在这里可以看到特别奇怪的一个现象. 一个2手的Echo 1.5升的, 国内叫雅酷, 就是我在中国开的那种(当然, 发动机和北美不同,天津产的档次低), 价格足够买一个同样新旧的4升以上的美国大SUV. 在中国很难想像一个雅酷居然这么值钱.
价格是一个方面, 口碑也是很重要的. 在这里不只是亚洲人, 包括这里的西方人,也都普遍认为日本车质量可靠信得过. 所以不是很多国内人评价的说只有华人没有骨气开日本车, 实际上洋人开日本车的更多. 倒是很多有钱的中国人开欧洲车(BMW,奔驰之类的)洋人特别穷的,年轻人多半开美国人, 稍微好点的开日本车. 再好的就又开高档的美国车和欧洲车了.
现在的日本车也很多不是在日本生产的了. 比如我买的Toyota Matrix就是在加拿大本土生产的. 这个Matrix似乎只在北美生产销售,在日本本土和中国等地都没有见到过.
Matrix也很能说明问题. Matrix和Toyota和GM合作开发的一个车子. 因此在GM就存在一个孪生兄弟, Pontiac Vibe. 这两个车可以说是一模一样的, 除了牌子不同而已. 从发动机到底盘传动和配置,都是一样, 外形略有区别, 远处完全分不出来. 但是就倒霉的一个美国牌子, 车价就是卖不上去, 销量也少得多. 2手的更是难买到. 连1手都少,更别提2手的了. 我本来努力找Vibe买, 但是最终没有找到, 只好买Matrix了.
我买车的时候也试开了同样档次的美国车和日本车. 总体感觉确实美国车做工差. 很多接缝处都不均匀. 还是在表面上, 看不见的地方都不知道什么样了. 而且美国车设计的都很奇怪. 坐进去很不舒服, 明明很大的车身, 坐的位置确那么低. 看来必须身高2米的人做进去才行. 开起来噪音也很大. 也许碰撞的时候结实一些, 我没有敢去撞一下. 单独从碰撞试验的数字来看, 美国车并不占优.
可靠性和耐用性是很多人给出的结论, 而且是很多年获得的结论, 就是日本车还是大大好于美国车.
不知道美国这个汽车大国怎么看待这个事情. 也不知道日本鬼子怎么逐渐占据了北美车市的.
日本鬼子如果在政治上和感情上能够做出一些让步的话, 在亚洲,包括中国市场一定也会获得很大的成功的. 不过日本鬼子就是那么强硬, 死不认错. 从这方面来看, 中国国产汽车要想从质量和口碑和日本车竞争可能性太小了. 美国那么个大国不也是节节败退. 听说Ford又在大裁员了.
其实中国直接面对竞争的并不是日本, 而是印度巴西和韩国这样的国家. 和日本竞争应该还不是30-50年的目标,毕竟差的比较多. 所以一定要清晰看到差距. 抵制日货是必须的, 但是更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产品质量, 占领市场. 至少占领自己家门口的市场. 别最终像美国一样, 把北美市场都给丢了.
=============January 09 4:46 PM谈谈买菜做饭
经历了一个多星期的奔波和劳苦, 到了上周已经一切步入正轨了. 前段时间一直被忽略的一日三餐现在成了比较重要的科目了. 而且由于还没有上班也没有别的什么事情要做, 所以做饭买菜成了一日中比较重要而且有意义的事情了.
先谈谈买菜. 这里Victoria没有Vancouver那样的Pulic Market菜市场, 所有东西都需要在超市里面买. 我住的地方还算是比较方便的地方, 附近大小规模的超市好几个. 比较常去的是Fairway, 是一个华人开办的超市,里面有一些中国的食品. 尽管是中国人开的超市,里面也没有几个华人. 在这里买东西有时候挺迷惑, 因为很多西人的食品种类繁杂, 从包装上也看不出来是什么东西, 什么味道.而且包装还特别大个. 一旦买了不喜欢扔了也可惜. 硬吃下去也有点被迫喝药的感觉.所以每次都是拿起来左看又看,使劲努力闻闻,(其实包装很好,什么味道也闻不出来)最后还是放下了. 所以转半天也买不到什么东西. 感觉就像农村大妈进城一样. 不过慢慢的,经过多次喝药般的体验和尝试,也发现了一些牌子的东西很好吃. 慢慢的就熟悉起来了
虽然是中国人, 最擅长中餐了, 但是做中餐很费时间,而且油烟很大, 很容易引起房间里面的烟感报警器报警. 我虽然没有引起报警, 但是听见过其它中国邻居的报警, 声音巨大,够吓人的. 所以每次炒菜的时候都十分小心. 这洋人设计的房子抽油烟机都很差, 比中国的差远了. 但是做西餐就简单多了, 也没有烟, 也没有火, 而且半成品特别多, 做饭特别快,还很干净. 至于味道嘛, 有的还可以. 有的就如同喝药了. 每次做饭的时候我都努力研究食品上的英文包装中的烹饪说明. 努力发现一种新的西餐作法. 慢慢的我已经可以使用烤箱烤点熏肉什么的东西了. 三明治和热狗当然更容易了. 不过那只能算是快餐而不能算是西餐. 以后还的慢慢学习.
从价格上看, 加拿大的蔬菜价格相对肉食要贵一些. 不过菜都十分新鲜, 也不比担心有毒什么的. 很多菜味道和中国的不太一样. 大部分菜特别大个, 都包装的特别好看, 水灵灵的让人很乐意买, 不过味道很一般.
洋人的西餐主要的味道都是各种酱给调出来的. 所以这里的各种酱多得不得了. 就沙拉酱就能摆整整一柜台, 几十种之多. 绝大多数不知道是什么味道. 只能吃一种好的就一直买下去. 烧烤酱也是一大排. 看来西餐也是博大精深, 让我等饮食大国来的国民也有点不知所措了.
等过些日子上班以后, 如果晚上有空的话, 打算去社区中心报名参加西餐培训班学习一下怎么做西餐. 到时候老婆过来了可以露一手.
===============January 09 5:23 PM教堂.图书馆.社区中心和公园
作为一个加拿大的新居民, 全面了解加拿大的社会和文化生活是十分重要的. 总不应该到了加拿大还按照中国的生活习惯安排一切, 那跑这里来干什么来了. 所以这些日子跑了不少地方, 下面挨个说说.
===教堂
来Victoria两个星期, 我已经去过两次教堂了. 第一次是去了一个华语教堂, 第2次去了一个洋人教堂. 教堂是西方人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的一个重要环节. 尤其是基督教堂, 不像天主教堂那么严肃, 反而更像一个大家的每周聚会的场所. 教堂也不是以前在中国时候看电影里面那样阴森高高的尖顶的建筑. 这里的教堂更像一个社区中心或者学校的大教室. 里面还有各种活动设施. 每周除了周日的礼拜以外几乎每天都有活动. 比如每周2给学生的免费圣餐, 周一上午的英语培训等等. 教堂是教徒们进行交流和奉献爱心的地方. 参加礼拜活动也是十分有趣的一件事情. 平时都穿着十分随便的洋人这一天都穿着比较正式. 在礼拜过程中还要多次站起来唱歌. 圣歌一般都比较容易唱,而且旋律简单优美, 加上管风琴和钢琴的伴奏, 而且都是多声部的, 听起来很好听. 而且这些洋人的音乐素质都很不错. 多声部复调的作品每人都能唱, 而且不走调. 我想起来以前每年的红五月或者一二九这类的合唱活动, 我总是被邀请成为艺术指导, 每次都为纠正合唱队员的错误费太大的力气.
关于宗教, 我以后会多花一些文章来介绍. 我现在仅说一句. 基督教是现代西方价值观和道德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说是基础, 不了解基督教就等于不了解西方的主流社会. 我们不能简单的把基督教作为一种宗教来看待,而是一种融合了太多东西的一个文化和社会现象来理解.
====图书馆
今天第一次去图书馆办了借书证. 但是还没有发现什么值得借的书. 本来就是去体验一些, 没打算借什么书. 加拿大的图书馆全部免费, 而且所有的居民都可以去. 借书还书的手续也是十分简单. 尤其是还书, 直接往一个窗口一放就可以了. 不用签什么东西证明你却是还了. 信用是整个西方社会的基础. 就好比不能吃人肉作为文明人类社会的一个基础一样.
====社区中心
社区中心如果对等到中国来说,应该是居委会. 不过这里的社区中心可不像中国的居委会一样, 中国的居委会的主要任务和配合政府和当地派出所管理本地居民, 提供诸如计划生育之类的政策执行机构. 加拿大的社区中心完全是一个为本地居民提供休闲生活的服务机构. 费用基本上是政府税收中来, 各种娱乐项目免费或者收很基本的费用. 服务项目五花八门. 除了各种运动项目以外,还有组织旅游, 陪老年人聊天,科普知识讲座,各种休闲生活培训,各种比赛之类的. 在加拿大, 让老百姓过上休闲生活是政府的一项义务, 如果哪界政府没有在竞选时承诺给老百姓更多的休闲生活的投入, 估计肯定下课了. 这里的洋人的休闲生活也太丰富了. 以后有了时间给大家慢慢道来.
===== 公园
这里的公园包括国家公园,省立公园和地区公园. 可以说victoria到处都是公园. 这里公园也没有卖票的, 都是免费的, 而且还有各种服务设施免费供游人使用. (比如荒郊野外公园里面的厕所都有手纸和暖风吹手的) . 在这里如果按照西方人的方式去休闲娱乐的话, 几乎没有任何费用发生. 因为这些费用都已经在税收中包含进去了, 不用白不用. 我这两天去了好几个Park. 包括 Elk lake, Swan Lake, Mt Douglas, Mt Works. 每个公园都是风景宜人,人烟稀少. 这些公园如果放到中国肯定要收巨贵的门票,而且门口一定停满了车, 人都排着队走,排队照相. 不过如果你感兴趣人文景观的话,加拿大估计不适合你. 这里没有什么历史. 几根印第安人立的图腾柱就被他们当文物给管理起来参观和瞻仰. 让我们来自怏怏古国的中国人嗤之以鼻. 所以要看文化看历史去中国, 看自然看风景, 来加拿大.
==============January 12 11:09 AM今天驾照路考顺利通过
今天是比较顺利的一天. 一大早起来就去ICBC排队Walk-in Road Test. 有了上次失败的经历, 这次确实比较紧张. 我以为我起得够早的了, 但是还是排到第6个. 由于上次因为没有过, 不能独自驾车回家, 弄得我十分尴尬, 所以这次事先作了准备, 找了同门师姐去给我作陪同, 以便万一再次失败可以有人陪同驾车回家. 不过这次师姐说只要她陪着去考试的没有一个不过的. 事实证明的确如此.
我一直焦急的等待到10:10才轮到我. 上次那个凶恶的女考官今天不出考, 只是在那里做内务工作. 千万别再碰见那个母夜叉了. 这次是一个男考官, 看起来比较和善的. 因为不是第一次考试, 也没有废话, 上车简单交待几句就走了. 今天仍然是小雨, 开的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我一直担心考官扣我的分数,所以过一阵儿就看看他写什么东西在纸上没有,结果什么都没有写. 我心里预感到应该还不错. 结果很快, 兜了几个圈子就回到ICBC了. 考官对我说你开得很好,通过了. 一颗心终于放下来了.
回头看上次考试, 绝对是考官找茬. 因为这里考官几乎没有希望新移民第一次考试通过的, 否则一定会培养骄傲情绪,对安全驾驶不利. 所以第一次基本都Fail(90%). 第2次才比较客观. 我一向十分相信自己的驾驶技术的, 没想到第一次也Fail了.
无论如何, 我终于有了自己的加拿大驾照了. 以后不用随身携带枫叶卡和护照了, 驾照在这里就是最重要的身份证件. 而且我可以一个人随意驾车了, 不用去找人陪练了. 哈哈哈哈
==========January 16 7:52 PM第一天在加拿大上班
今天是1/16,到了我上班的日子了. 经过提前三周的准备, 我已经完成了所有的准备工作,可以上班了.
虽然在国内也是在外企上班,但是这次是在外国在一个基本都是老外的公司上班,还是有点莫名的担忧和兴奋.
ACD是一个很正规的公司. 虽然在我看来只是一个小公司,但是在加拿大软件公司里面已经算是很大的了. 公司内部井井有条, 管理的不错. 从新员工Orientation看起来就有这种感觉. 其实orientation十分简单,也就是半个小时多. 介绍公司基本情况, 工作时间, 公司的设施, 安全要求等等. 然后就是带领参观公司. 公司并不大, 但是里面什么都有. 健身房,医务室,厨房,休息间,餐厅. 工作环境还真的不错. 还有就是免费的饮料和零食.
第一天也干不了什么, 主要就是安装机器系统之类的,就下班了. 现在公司并不忙,正在讨论下一步的计划. 不知道忙的时候怎么样, 总之和中国的公司气氛很不一样. 相比而言,更加悠闲和自由. 人也都很Nice. 应该说第一天的感觉不错. 希望每天都可以如此
===============January 18 9:39 PM在加拿大的软件公司上班的初感受
今天已经是上班的第3天了.在一个新的国家上班还确实有点不同的感觉. 下面分别几个比较大的不同方面谈谈
1. 午餐
在中国的时候, 午餐是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候. 大家都是饥肠辘辘的等到接近12点就呼朋唤友的占据公司附近各个饭馆的位置. 这些饭馆主要就靠中午一顿狂挣钱, 尽管现在已经新开了很多家饭馆,但是在中午吃饭高峰时段仍然需要等座位. 大家都是凑在这段时间狂侃各地的新闻,网上的逸事, 以及安排晚上或者周末的计划. 除非事前有人安排,一般都是Go Dutch,这个在中国叫做AA制. 中午饭虽然并不是很贵,但是也很丰盛,一般就是一个人点一个菜这样的规模. 由于中国的饭馆都比较肯放油,所以一般的菜里面油都比较多, 这个是造成脂肪肝的主犯.
在加拿大这里就完全没有这种情况了. 大家都是各自带饭, 中午公司有厨房,可以简单热一下就吃. 当然如果你乐意在厨房做饭也可以,但是似乎没有人在厨房大张旗鼓升火造饭.基本都是微波炉或者烤箱一热就吃. 大家也是各吃各的, 有的洋人喜欢在休息室里面一边吃一边聊, 我的英语还不够好到可以听懂他们聊什么,所以就自己在自己的座位上简单一吃. 很多洋人中午都不吃饭, 或者吃公司提供的免费零食就一直扛到下班. 不知道他们早上都吃了什么高热量的东西,以至于中午不吃饭,而且还穿着短袖里外跑.
总之,在中国大家边吃边聊的午饭在这里是没有了. 十分怀念啊.
2.办公室
我所在的办公室一共3个人. 一个是Steven,就是推荐我进ACD的那位老朋友. 另外一个叫Mike,是土生土长的温哥华岛人. 据他说生在温哥华岛比较靠中央的一个地方,距离Mt Washionton比较近. 说不定祖上都是打鱼的. 虽然我和Steven都是华人,但是我们在办公室基本不说中文, 这一方面是公司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对Mike等其他洋人的礼貌. 不过我们两个的英文真都是不怎样, 搞笑的是有时候连Mike都听懂了我们两个在说什么,我们两个互相居然都没有听懂. 哈哈,中国式的英语.
我们办公室是比较差的一间, 没有窗户的黑屋子. 而且洋人还特别喜欢黑屋子, 好好的日光灯不开, 就开一个小台灯, 白天也像闹鬼一样. 其他的办公室有的有窗户的,窗外风景都特别棒. 毕竟Victoria是一个花园城市, 任何地方都是明信片. 有一个洋人在介绍他的办公室的时候, 我夸他说他的窗外风景很漂亮, 他就吹牛说这窗户是他自己画的.
办公室每人占据一个角落, 放自己的电脑. 每个人都有两个以上的显示器, 为了调试程序方便. Mike更夸张的有3个显示器一起工作. 一个显示器显示outlook,一个显示程序代码,一个显示运行结果. 一点不浪费.
3. 着装和工作纪律
也许是西海岸的软件公司的通用特点, 这里着装极为自由, 纪律也极为宽松. 我第一天还算正式穿了旅游鞋去上班, 今天就已经改拖鞋了. 据说还有光脚在公司里面遛达的, 不过我没有见到. 衣服就更加随便了, 洋人多半不怕冷,就穿个短袖. 华人体制比较弱,还有穿毛衣的外套的. 在一起你都看不出到底室温有几度.
工作时间理论上是9-5. 但是可以自由掌握. 公司要求10-4之间尽可能都在办公室. 所以几点来公司的都有. 一般来说,资格越老的来的越晚. 所以, of course,我去得最早
4. 入职教育
这里的入职教育也就是半个小时. 材料都准备好了, HR的人简单介绍一下就完事了. 好在内部网上东西比较全,而且公司里面到处都是字条,仔细看就都明白这里的规矩了.
就像华为给新员工每人发一个席子一样, 我上班第一天也收到了一个Survival Kit.就是救生包. 里面没有席子, 都是一个莫名其妙的东西. 还有一个字条,解释一下为什么放这些东西. 都是很逗的内容. 比如一个泡泡糖----作白日梦的必须品; 一个创可贴----遇到挫折的时候碰壁的时候用; 一个哨子-----成功的时候别忘记大家一起吹哨子; 等等, 都不知道谁出的点子.
5 停车
在ACD上班,停车是免费的. 不像很多在Down town的公司要自己掏钱停车. 这点最爽了. 让我等在北京饱受停车之苦的在这里彻底得到解放. 很大的一个停车楼,空了很多位置随便停. 人少就是好啊.
随着上班时间的增加,慢慢还会有很多的体会, 以后慢慢写吧
太极拳对亚健康人士有益,如果你愿意学,作为你的fans我愿意免费教你,但要等到09年1月19日我们长登后,
我平时偶尔开车,技术较差,想了解那边考试内容,能否多写一些,先谢谢了。
爱玛近日二三事
有一阵子没有把爱玛拿出来给大家寻开心了, 今天把她提溜出来涮涮
1.
前一阵子爱玛有些感冒, 流鼻涕. 这个淘气的爱玛还总是不让大人给擦, 每次要给她擦鼻涕还到处跑躲藏. 我就说你要是带着大鼻涕到处跑以后我们就不叫你爱玛了, 就叫"鼻涕马"了. 爱玛对这个绰号似乎并不介意, 还引以为荣.
有一天遇见另一个中国人看见爱玛问, 你怎么还在流鼻涕. 爱玛大义凛然的回答:"因为我是鼻涕马".
2.
我发现最近爱玛在家里的时候说的英文越来越多, 中文越来越少. 于是就提醒她: "爱玛, 不是早就和你说过嘛, 在家里要说中文, 出去才说英文"
爱玛回答:"我说英文是为了教你和妈妈"
我大笑, 于是又问:"那么好呀, 你现在能不能就教我两句?"
爱玛想了想说: "不行"
我问"为什么"
爱玛学着我的常用的口气说道:"要等你长大了长高了再教".
很有用,如果是BC省, 看这个就全齐了.
http://www.icbc.com/licensing/lic_utility_resman_drivers.asp
我强烈建议所有来加拿大或者美国的人, 打算来这里开车的, 一定要先学习一下. 每个省和州略有区别, 但是大体一致.
这个也是考驾照的必修课.
即使你不打算一开始就考驾照, 而只是用中国驾照临时开车. 也一定要看看. 这个的规矩和中国不同. 错误的理解或者按照中国方式开车可能会引起其他人的误解甚至事故.
请问开吻:
1 你初次登陆时就把买房子的钱带上了吗?如果是后面再从国内汇往加的话,初次登陆需要把国内的存款及房产等填在GF表上吗?如果不填会不会有税务方面的问题呢?
2 随身携带的首饰等需要申报吗?
谢谢!
是不是因为聊得少所以就写得多了,用写的方式可以更长久地保存,佩服开吻这么能写
11月22日
Turn Off TV, Turn On PC. Youtube Live NOW
……
更重要的是, 你可以同时开几个窗口看主会场, 后台, 观众席等不同镜头. 这一点恐怕是电视直播无法做得到的. 这样选择视角还挺有意思的. 你可以看到演员在出场前在后台准备的过程, 可以看见 他们等待时候的紧张表情. 还可以从一个现场观众的视角看到现场的气氛. 这一切并不是现场的电视导播给你定义好的, 一切都是你自己决定, 由你决定你看什么, 不看什么.
关了电视, 开了电脑. 这场新媒体的革命已经开始了.
终于看到了维多利亚的名字,我们一家2月会移到这里,真是感激不尽.请问楼主爱玛什么时候上幼儿园?我现在为小孩上幼儿园的事烦恼.
花了两天时间,终于看完了。好文。对于我们这个已经踏上移民之路的家庭来说,具有很实际的指导意义。支持你继续写,千万不要停啊。
不过凯文啊,如果写得够长的话,可不可以分个段或者把行间距给重新调整一下下?不然我美丽的眼睛要累死啦。^Q^
终于看完了,爱玛好可爱!我家小美女3岁多,我想早点来,带她来看看小妹妹!最好一起上幼儿园,哈哈...可现在我们家老公还舍不得辞职呀,说要拿到3月的白拿工资.(不上班)怎么办?4月就到期了.还有打包,海运,学英语,找....为了我家小宝贝,我铁了心了.虽然前途堪忧,就算换一种活法吧.
看信仰连载,颇感受益,谢谢开吻
Emmanuel Baptist,Emma的名字含在里面,是巧合?呵呵
3月来应该是过了雨季了吧?多带羽绒服还是棉衣呢?
对开吻的心路历程变化还是觉得有点一下子转不过来,是说我自己还没转过来。
我也是从小对自然世界充满好奇,喜欢看科技发明创造的新闻,不爱看小说,总觉得宗教是有意无意来骗人的。到现在还是坚持无神论,可能还处在你当年的那个阶段吧。
你让我想起了牛顿!
不好意思,"GoreTex"能帮我这大包子解释一下吗?另外,问一下,我国内刚拿的驾照在你那边有用吗?需要什么英文翻译吗?谢谢你.
很高兴看到开吻从事的是C#的编程工作。
我打算与明年到温哥华长登,想到时候往C#方面找找工作看看。目前在国内做的东西很杂,Access, VAX Basic, VMS 等各种东西的维护和编程,曾经有7年的C++ 经验, 对任何程序只要能学就能写。所以现在空下来在家自学Visual C# 还有.Net 的书,写几个小程序,打算以后在温哥华找C#和.Net 的工作。
Dec 7th, 2008 我的洗礼
There are 2 greatest moments in my life. The first one was 37 years ago, when I was born. But unfortunately I can not remember it at all. No one can remember his birth. (laungh) Another one is right here, right now, - I will be saved and begin my new life as a Christian.
Kevin的演讲很动人,真诚,有感染力,让我深受感动。人生是一个探索与思考的过程,对未知世界,对自己内心深入的探究。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自己很多行为与思想都与宗教吻合,冥冥之中觉得自己终有一天会成为一个教徒(佛教?基督教?),但到目前为止,却还无法全身心地去相信一个主宰自己灵魂的“神”。一切顺其自然吧,这种事,是水到渠成的。
另外,我想问下,你太太也和你一样吗?你父母有什么看法?可能是老一辈受红色主流思想影响太深,偶尔与父母讨论宗教问题,他们都会觉得我“太唯心”,“太消极”。
谢谢你的好心和博爱,对我这个满脑子疑惑又胆小的准移民真好比抓到了一根稻草.你在这里照顾到每个人的感受,无私的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已经在我脑子里树立了一个崇高的,智慧的,乐观的,珍爱生命的开吻形象.我很欣赏你.我们也许是你所说不适应移民的一类人:内向,一直在机关上着一杯茶一张报纸的班,英语差.但我们向往自由,平等的生活,我们也愿意吃苦,为了孩子能更好地融入这个社会,享受民主的生活.只是真的要离开中国,离开安逸的生活,半夜也是想得睡不着.你的博客让我笑,让我担心(地震的事),让我崇拜(你的从容),谢谢你.请继续你的维多利亚旅途,期待你的新作.
开吻,你的帖子一直在看呀,知识性,趣味性共存,兄弟真的佩服,人才。
另外想问一下,现在由于金融危机增加了在加拿大找工作的拿度,到底有难度增加了多少呀,请哥哥指点迷津,先谢拉
又来拜读,说得太对了,我也不止一次地问自己,为什么想移民?最大的原因就是感觉中国的问题太多,每每看到社会那些丑恶的现象,比如前段时间的LINJIAXIANG事件,就痛恨不已,想揭竿而起的念头一次次地冲击我的大脑,当然在和平年代的现在根本不可能,要起义就要有牺牲.既然无力改变现实,就只想逃避,走得远远地.....是啊, 如果中国的人口像加拿大一样少的话, 早就成了和谐社会了.
当时移民之前就一直在思索, 中国的诸多问题是不是有一个解决之道. 知道我走的一刻也没有想出来, 于是就义无反顾的走了. 几乎所有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人口和资源的矛盾引起的. 除非发生灭绝性战争否则没有可能解决. 但是战争并不是当前在世的人的意愿. 没有人愿意打仗, 没有人愿意去死. 所以没有什么办法. 移民其实是一种逃避, 消极的对抗矛盾的一种方法.
记得当年第一次登陆的时候, 在北京出境的时候排了好长的队, 好不容易排到头了, 一个边防检查的问, 你们在国内呆得好好的, 为什么要移民出去. 我当时不知道如何回答, 我可以轻易说出1000个理由, 但是当时确无法找出最合适的一句来回答. 我应该说, 我们都移出去了, 大家就不用排这么长的队了
不知道温哥华的房子跌多少?你所在的维多利亚房子跌的厉害吗?
December 14
还是继续说说云和云操作系统. 关键字 Cloud, Windows Azure, gOS, RIA
我前阵子写过一个关于理想的云操作系统的Blog, 简单提到了我还在继续等待的gOS Cloud操作系统. 从留言中发现感兴趣的人和持怀疑态度的人一样多. 这是好事儿. 有争议的东西才是有生命力的东西.
最主要的质疑来自于如果OS都Cloud了, 那么对于桌面应用的需求怎么办.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云上能有Photoshop给我用吗? 云上能让我处理RAW照片吗? 我的理解是, 指望现在的6秒钟就可以启动的操作系统在本地运行Photoshop是不现实而且没有意义的. 云操作系统并未打算取代现用的桌面OS. 而是长期并存. 我提到的gOS就是很典型的一个例子. 它与其他Linux发行版的最大不同就是他不是以Windows的革命者和替代者形象出现, 而是一个补充和并存的"低调"出现. 也就是说它给你提供一个6秒钟可以进入Browser并完成一般性网络事务的可能. 如果你需要完成诸如Photoshop这样的复杂桌面软件, 可以继续Boot进入Windows. 也就是说它是一个Windows的前期临时代理. 这样的定位并不是其他Linux发行版的姿态, 因此我很欣赏这样的想法. 这样的想法在一些EeePC, EeeBox中已经预制了在主板固化了, 不过我还是认为能够独立以开发软件的方式提供给更多的人是更好的一个选择. gOS Cloud要问世估计还有几个月时间. 我到时候会试用一下, 写一个试用报告.
这种Cloud的操作概念不是满足100%的人100%的需求. 而是用极低的代价满足80%的普通上网用户80%的上网时间的需求. 即使对于Photoshop的高手或者玩RAW的高手, 也肯定不是工作之外的80%的面对电脑的时间是在运行Photoshop. 而且我猜测, 这样的高人一定不只是一台电脑. 那么除了以本职工作为主的那个电脑以外, 再配置一台平时娱乐或者通讯目的使用的Netbook (不是Notebook) 的时候还真的需要它也运行Windows跑Photoshop吗. 我肯定不会. 我现在需要的Netbook就好象EeePC, 不过一定需要大些的屏幕和多点触摸屏操作方式(类似iPhone). 而且, 完全可以使用云操作系统而不是Windows. 我上班的时候已经8个小时面对微软那个蓝色图标了, 不希望下班时候, 躺在床上看Youtube的搞笑动画, 甚至于坐在马桶上看RRS News的时候还是Windows. 给我点休息时间吧, 我不想让自己觉得总是在加班.
说完了云操作系统gOS Cloud, 再说两句云. 或者叫云计算.
云计算这个名字挺起来十分的cool. 这个概念有一阵子了, 不过最近似乎被用这样的好听的名字出现. (Marketing词汇). 我觉得这样的名字起得确实很好. 我怎么就想不出来这样好的一个名字来代表这个Cool的一个概念呢.
微软2008年推出的几个大概念, 包括Silverlight, Windows Azure和 Windows7. 看起来似乎Windows Azure的名气最不响亮. 绝大多数人还是按照习惯去追随Windows7 去了. 在我看来Windows7确实不算什么, 出来以后肯定也就那么回事儿. 很可能我也会升级到Windows7,但是对于我来说无非是微软加速淘汰你的硬件努力从你兜里掏钱购买新电脑的一些手段而已. 不过Windows Azure绝对不是一个小飞跃. 在我看来, 它的问世的意义不小于当年的Windows NT. 这个是微软商业模式向网络方面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 也是微软被迫在一个新的战线上和日益强大的Google, Amazon等进行竞争的新战略.
以微软为代表的"软件公司"的一个最重要的挣钱模式就是卖软件. 卖License给需要购买软件的人, 企业等. 当然了, 也包括随之而来的软件安装服务技术支持等. 这是一种商业模式, 在过去的30年来一直屡试不爽. 让Bill Gates成了一个大慈善家. 我也想成慈善家, 可惜我没有那么多钱. 这种商业模式一直爽到最近几年开始爽不起来了. 因为有另外一批公司, 他们不是这么玩的. 就好比在有一块不过的草地运动场, 一批先来的人打草地曲棍球, 结果突然下雪了, 场地都结冰了, 曲棍球大不成了, 来了另一拨人来踢场子,他们是玩冰球的. 结果原来玩曲棍球的这帮人很不爽. 可惜气候变冷了, 原来玩曲棍球这帮人体力不错, 实力也满强的. 在这样的外部气候条件下, 也学习打冰球, 和新来的这帮子人开始干. 这帮新来的, 为首的就叫Google. 不知道这个例子是否形象. Google和微软的玩法确实不一样. 你微软卖软件, 我Google不卖软件. 我也做软件, 不过我不卖钱. 全是免费送. 我Google也不是印钱的, 我也得给手下弟兄们开工资, 还是免费午餐什么的. 我的钱从卖广告来. 我的软件虽然是免费送, 但是只要你用我的软件, 你就多少有搜索. 只要你搜索就必然要来Google, 只要你来Google,你就必然会看见广告. 好吧, 广告商, 请付钱给我. 这种玩法把微软玩的十分不爽. 前两年还算过得去. 最近两家越来越地面上看不住了. Google的软件居然送到微软门口来了. 微软的主要食物: Office, IE陆陆续续给Google给抢去, "共产"了. 下一步连OS也给抢去分田地了. 虽然这些并未真正对微软造成伤筋动骨的威胁. 但是让一贯垄断最生意的老大十分不爽. 如果仅仅不爽也就罢了. 近两年老大的Vista产品恶评不断, 应是被老大当年的手下败将的苹果拿来当上广告当笑料. 老大的看门本事Windows的占用率居然已经低于90%了. 这种玩法上的改变是老大最害怕的. 理论上讲, 如果以后大家都这么玩了, 这老大也当不成了. 老大现在手里不是没有秘密武器, 那就是DotNET. 其实也不是秘密武器. 最大的杀伤力就是拥有无数包括本开吻这样的DotNET开发人员. 无论这些开发人员是被掳掠来的, 还是被绑架来的, 还是慕名而来的. 无论如何, 人多还是势众. 如果这些开发人员最终落入的敌手, 老大就真的坐不住了. 于是老大开始动作了. 不就是穿上冰鞋"滑"着打球吗. 学学就会. 不过学学也不是那么简单的. Windows Live的搜索据说不是一个惨字可以形容的. 最终落得老大掏自己腰包给在Live买东西的人回扣. 财主就是财主. 不过这也不是办法. 后来有闹了收购Yahoo案. 可惜人家当家杨致远有华人传统的骨气, 士不可杀更不可辱, 打死我也不卖. 搞的天下人看笑话. 看来还是玩搜索恐怕不灵. 看来必须要做根本上的思维改变才能够与时俱进. 这个根本的改变就是从卖软件想卖服务转变.
云计算的标准定义我并不清楚. 我的理解就是有一些公司拥有大量超级电脑集群组成的一起的数据中心提供巨大的计算能力和存储服务. 使用者按照网络流量, 计算量, 存贮量来付费租用. 这个费用会远远低于用户自己去维护一个同样能力的数据中心的软硬件设施以及维护人工费用. 同时由于这个超级计算能力, 扩容将十分容易. 安全性, 可靠性都是可以保障的. 理解成为与其把重要东西放在自家保险柜中, 不如租银行的保险箱更安全. 这个是同样道理. 如果采用云计算, 使用者需要的仅仅是一个联网的浏览器而已, 所有数据, 逻辑, 存储统统进入那个不知道到地球哪个角落的超级计算机集群组成的数据中心里面. 你不用担心会不会停电, 会不会地震, 服务器会不会突然硬件损坏. 由于是"云"计算, 一种复杂的冗余结果, 任何的局部损失不会造成数据丢失和服务停止. 唯一的例外是地球突然爆炸了. 如果地球爆炸了你还担心你的数据干什么?
在云计算上开发软件和普通的存在不小的区别. 因为你面对的不是一个真正的看得见摸得着的计算机, 而是一团云. 你看不见但是摸不着的云. 我现在对云计算的理解也仍然是在概念上的, 还没有亲自上手搞点"云雨"出来. 最近看了Windows Azure的一些Presentation. 感觉这东西还是太初步, 虽然号称Beta, 我感觉可能还是Alpha阶段. 不过论然是什么阶段. 可以肯定的是这个是前途和发展方向. 这个过程可能会有5-10年时间才可以把云计算普及到一般性的应用上(也许我的预测太谨慎). 现在开始了解和学习应该是时候. 我已经错过一波有一波的技术浪潮, 希望这次可以赶上一起冲浪.
如果要有对云计算的基本体验. 实际上大家基本都用了. 如果你使用Gmail, Google Doc, Reader, Calandar之类的网络应用. 那么你已经在云里面了. 怎么? 有点晕, 那就对了.
Where do you live? I am in the cloud !
关于Goretex的详细解答深表感谢,我还是登陆了在买吧.(三月底才来呢.)先多带几把小伞,呵呵.尽管经济不好,4月就到期了,只能来啦.爱玛真大方又美丽,三岁?显大咧.我家果果2月四岁,瘦好多,身体抵抗力很差,我还是决定带在身边.(你说的有道理,小孩最好跟在父母身边.)期待爱玛的新照,也想知道那边幼儿园的情况和照片啊.(怕小孩不适应,奶奶爸爸都不赞成送幼儿园啊.我可是就为了她的教育才移民的啊?)真头疼.
如果我下岗了该干什么?
我们大老板沿袭了法国人的传统, 说话不直截了当, 拐弯抹角。今天收到他的一封Email, 一惊一乍的. 他先说在过去的48小时内, 我们公司的北美地区经过慎重的决定(一听就不是什么好决定), 众所周知, 经济形势balbalbla(听过一万遍了)..... 沉痛宣布要裁员370人. 一看到这里我心里咯噔一下. 因为我们的项目上基本刚刚结束. 昨天我刚好把最后一个列在我的名下的Bug修理好. 正好是把我裁掉的最好时机. 稍微定一下神, 接着往下看. 又blabla 废话半天. 我都着急了, 赶快告诉我最后一次领工资是啥时候. 结果最后老板说, 维多利亚的所有人都不在此次裁员的影响中. 嗨, 先说这个啊, 一惊一乍的.
虽然我的职位暂时保住一段时间, 但是只要经济形势不断恶化, 被裁掉也是早晚的事儿. 通常来说, 技术和开发人员是能够活的比较久的. 对于一个技术公司而言, 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裁掉主干项目中的开发人员. 尤其是在我们这个岛上. 想招一批能够干活的开发人员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相对而言, 那些看起来比较风光的经理人, 销售市场, 甚至老总副总, 这些人都是最开始走人的. 当然了, 对于非核心项目或者远在第三世界国家的分支机构等一般来说也会比较早的请走. 在危机之下, 舍车保帅是不变的真理.
即便如此, 提前计划一下下岗以后干什么还是有必要的. 因为任何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都可能是我下岗的第一天. 没有人可以保证你明天还有饭碗. 所以能干一天就要感谢上帝一天. 同时也要为下岗开始考虑.
如果我下岗了, 我该干什么?
加州有猛男, 下岗后持枪干掉三个经理. 温哥华也有猛男, 下岗后持枪闯入公司圣诞晚会, 把老总提前送去天堂. 这些都是极端例子. 那么我会干什么呢. 首先我会搞清楚我的最后一次薪水是什么时候拿到. 这样就可以计算我何时开始可以从政府领失业保险. 我上了那么多税, 还从来没有从政府拿点什么回来的机会. 一旦有机会, 一份钱也不会放过.
如果我下岗了Emma的幼儿园肯定不能上了, 因为那费用不低, 而且不能抵税了(必须双职工才可以抵税). Emma会沦落为辍学儿童也没啥, 就跟爸爸混也不赖.
由于有一个月的通知期, 我在沦落为奶爸之前还可以一个人呆一个月. 利用这一个月我要把我已经买了的滑雪票先用完. 以后就没机会了. 趁着汽油便宜多滑几次雪. 说起来别人都笑话. 我开始滑雪也有7,8年了, 至今还是一个绿雪道的水平. 争取这次划到蓝雪道水平就毕业了. 以后改玩滑雪板了.
除了滑雪, 家里有好多东西要修理. 近一段时间太忙都没有时间修理. 有时间了要好好收拾一下. 可怜了那个等着帮我清理屋顶的家伙. 经济不好, 都得自己干. 你挣不到我的钱不要怪我了.
对于下岗再就业我基本不奢望. 由于是整体经济滑坡, 并非某个企业经营不善. 在这样形势下, 所有行业都停止招聘. 大把大把的人没有工作. 所以别指望会有工作去做. 就算找到8块钱一小时的工作做还不如花点时间给自己享受一下生活.
我自从工作起, 十几年了就从来没有完整的休息过. 总是从一个公司跳到另外一个公司, 从中国跳到加拿大. 如果有机会我还真的要修整一下. 修整不是睡觉, 而是进行一下技术更新. 把自己欠下的大量要学习的新技术花点时间重新整理一下. 上班的时候是永远没有机会去提高更新技术的. 花谢时间看看书, 做点开源项目. 不是为了挣钱, 只是为了提高水平, 同时在知名项目上留个名. 日后经济好了, 找工作的时候, 参与过的开源项目是最好的简历.
因为移民监即将做满. 刑满释放在即. 不必被困在加拿大境内. 可以去各个国家走走. 当然要找便宜的. 比如就近的美国. 熟悉的中国等等. 经济差的时候什么都便宜. 如果这辈子有类似的旅游计划, 这个就是好时机. 在美国和中国, 生活费用比在加拿大都低很多. 就算躲严冬也要找便宜的地方躲.
希望这个经济危机能够快速度过. 更希望我的以上计划永远只是计划.
和KEVIN共勉:
怎样快速融入加拿大社会 来源:http://www.imm-diy.net/club/dispbbs.asp?boardID=12&ID=31489&page=1
这个强啊 谢谢分享
我不是太清楚寄人篱下是什么样的感觉. 可能我从来没有寄过自己于他人篱下过吧, 或者没有认为自己寄人过篱下吧.
我的感觉是在加拿大比在中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平等简单很多. 当然, 不仅仅是中国了, 韩国和日本等东亚国家都是有类似的社会人际关系. 在加拿大, 人际关系十分简单, 你不需要像在中国那样考虑求人办事儿装孙子, 或者别人求自己办事装爷爷. 无论是求人还是被人求, 在这里平等的概念基本上可以行得通. 当然了, 如果你有机会当政府要员或者议会议员的话, 可能要各位认真的把中国的人际关系学灵活应用在加拿大. 如果就当一个普通老百姓, 恐怕可以一个字"简单"概括.
好流慕你呀,祝福你吧,希望你的夫人可以早日和你?聚,看?你的?立能力真的很?,我一直在?心自己去了是否可以?立一?,很怕拖我老公後腿,所以也一直在咀上看傥,看前??的??,著著了,有?殓可以多聊聊,我的msn:sdytyhy1@hotmail.com
欣赏你的勇气,你对孩子的爱会感动上帝,祝你有一个好的开始,和你一样有一颗奋斗的心,也期待着你移民后的真实感受......哎呀,我不就是“无一技之长,加之生活能力有很差, 仅凭我有一颗奋斗的心,移民过去能行吗? 到那可不是闹着玩的呀!”吗?真的很可怕!!等我3月过去了,才能告诉你有多可怕!哈哈。。。
今天大年三十,刚买了鞭炮,大大的。想可能是宝宝最后看中国的年,想可能几年都看不到爹娘,只寄千万思绪在这灿烂的漫天烟花中,看这璀璨升腾,绽放,消隐……象看人生,如烟花般浪漫的一生,为谁璀璨为谁忙。
看着宝宝如花的小模样,我们还能为她做什么呢?是啊,让她在更高的地方更美的开放,此生也无憾了。
外边鞭炮此起彼伏,提醒我也该回家。祝大家新年快乐,健康如意。
谢谢你.我这也期待着呢.我下个月28号会出发.一个美好的周末,我也开始我们三个的移民新生活.因为再过几天,我们的签证就过期了.呵呵^欣赏你的勇气,你对孩子的爱会感动上帝,祝你有一个好的开始,和你一样有一颗奋斗的心,也期待着你移民后的真实感受......
欢迎欢迎, 热烈欢迎.谢谢你.我这也期待着呢.我下个月28号会出发.一个美好的周末,我也开始我们三个的移民新生活.因为再过几天,我们的签证就过期了.呵呵^
看来,奋斗的心还不够坚定啊^所以,谢谢你的鼓励.另外,喜欢你的名字,我也要象一棵青青草一样,在岸的那边,在那美丽的地方生根,发芽,茁壮.不枉这一生.愿你也好运!
你可能买的太早了吧. 看aircanada.ca网站上经常会推出特价机票. 在一个期限内购买会便宜很多为什么我们买的机票三人一万多呢?
多薄?家里老老小小都特怕冷。是春秋被吗?夏天要盖什么?
谢谢你热心的解答.我心里有点谱啦.最近你家小宝宝上学了吗?我家小乖这学期不上幼儿园,开心得不得了.才上1年半,就厌学了?成天在家做王子,公主的白日梦.你家宝贝是不是这样?
是的。我果果老说一句话“中国什么都是不好的。”跟她老爸一个调调。我担心如果不督促,不强制,她可会玩得都不认识自己了?她实在太不爱学习了。她竟然说她一学习头就疼!真郁闷。好想知道别人爱学习的孩子怎么培养出来的。
热心的凯文好人:请问一下,除了衣被,还需要带些什么?比如小孩的书,盗版碟什么的?现在觉得六件行李还可以装好多东西啊?
开吻大哥:
在国内就拜读了一些你的博,真是觉得激动啊!在维多利亚有个对生活那么热爱的中国人。
我现在也终于踏上了这片土地,到维多利亚刚好12天了。基本上已经适应了这里的气候,但觉得富有挑战的生活开始了,心砰砰跳啊!
我在国内电信公司工作(非技术专业),英语还超级烂(到这里发现的)。所以,决定还是先读书比较现实,想请教下开吻大哥,在这边像我这样工作背景读个什么专业比较好些?
另,来到这边后觉得这里环境的确很好,我又是独生女,所以也想把父母移民到加,算是我的一个奋斗目标吧。但最近看了些父母移民的贴,好像难度非常之大,不知道开吻有没有什么高招指点一下!谢谢!!
如果孩子可以认识中文了, 带些中文书很好, 因为这里买不到.
盗版碟不建议. 这是违法行为, 而且有风险. 虽然海关一般懒得检查新移民的行李, 概率很低. 但是一旦被查, 你的麻烦就大了.
如果可以海运东西的话, 建议把家具都运过来. 这里的家具可不是一般的贵啊.
一个原则, 只要这东西容易运输. ( 比如电器, 服装, 日用品), 价格就不会和中国差太多. 只要这东西不好运输(大家具, 床, 沙发之类的, 新鲜蔬菜水果等), 加拿大就贵很多. 这很好理解, 加拿大什么都不造, 都是从中国进口的. 人家容易进口的东西自然就竞争激烈, 价格也自然不贵, 人家不容易进口的东西, 自然就贵.
所以, 我看其实也没啥可带的. 多带点钱多撑些日子度过经济危机最重要.
哪里能买到这么便宜的票呢,我买到是8000RMB。
适应北美的生活以后, 对待他人的态度变成两个相反的方向发展.开吻写的很好,能不能介绍一下加拿大现在的投资移民趋势,加拿大的房价如何,谢谢。
请允许我说说对你的印象:你很像一本字典!太不浪漫了。一本可爱的字典。哈。一本会跳舞的(最喜欢你动画短片里的什么舞啊?),有看头的,会生活的,博爱的,最好用的,亲切的,好看的……先赞一个!夸夸你,不然以后不敢总是十万个为什么来烦你。我真的很幸运,能看到你的贴,很高兴读到你的生活。
嗯。同意观点。我们一家都事很有爱心的单纯的人,但愿会变成第一种情况:博爱的人。相信一个好的环境能使人变得更善。我会努力的。上帝他老人家会喜欢我们这样的孩子的吧。这一切生活的态度经验都是上帝所赐, 也是上帝让我将它共享出来给更多的人, 让更多的人享受生活的乐趣. 感谢和赞美上帝吧, 我只是一个按照他的旨意行事的人. 不配如此表扬. 等你来北美以后, 说不定几月或者几年以后你也会认识到这一点的.
是啊,以乐观豁达的心态去看待生活,生活也必将是美好的!
支持LZ!祝你们一家人早日团聚!
收到!谢谢。最近很忙啊,很少看到你写的好东东啊。
开吻,很难得在这里能找到在Vitoria的,我在VICTORIA住过一年多,现在又要去那里啦!希望和你做个朋友!我来自广州!
wkennyrowing@hotmail.com
开吻,你好
想了解一下维多利亚大学及周边居住条件。也就是如果去维多利亚大学上学的孩子,在生活上应该注意什么,住宿好还是寄宿好?
看来你住的区域不是适合居住的区域, 等准备好了就搬家吧. 这样的地方治安肯定不会太好. 如果警察看见了会禁止翻垃圾. 主要是为了防止"身份盗窃". 在这样的情况下请注意写着你名字地址的信最好不要直接扔垃圾箱. 最好销毁后在扔. 可以用碎纸机处理.
我们一家正在办理pei投资移民(3月体检),不过我很喜欢维多利亚的环境和气候,四季温度和咱绵阳差不多。您现在也算老省城人了呵呵,对于维城0公里处周围的房情和房价能简单介绍下不。
我感觉您知识面特广(咱可没虚情哈)就另有个问题请教下,我LP有八个月孕期时可以入境加国吗??我主要是想把小孩生在加国,出境和航班都打听了说不限制(但旅行社讲说不行)
谢谢开吻兄
好的,偶记住了。
其实,我住的地方就离著名的empress hotel 大约3公里远吧。现在暂时租个公寓,因为离我先生公司近些。可能是警察没太注意这片社区吧。
希望不要吓到即将来维多利亚的同胞,其实,维多利亚是个美丽的地方,虽然,城市不大,但气候和风景真的非常好。我就喜欢小城市,方便!离我公寓不远的地方有好大一片草坪,我没事就到那边看人们溜狗,维多利亚的狗狗们真是幸福死了,(可惜,我现在还没有条件把我的狗狗带过来)
谢谢没有听说不让大肚子入境的, 也没有任何法律依据. 没有那条法律说过. 凭什么大肚子不能入境. 当然, 我不是法律专家, 如果有类似的问题最好还是直接问问移民局. 我的回答仅供参考. 倒是航空公司不一定让. 如果你问了航班都OK, 那就问题不大.
维多利亚的房子不了解, 找个Realtor问问, 或者直接去 www.mls.ca上看. 所有信息都在那里. Realtor也要去那里看.
谢谢
开吻兄你好,这两天翻来覆去的看(才看了60页,不是读书人真难为我了头都看晕了)真是一集“定居维城必读”啊,受益非浅。如果我们那天去维城真想去拜访您,不会拿弹弓射咱吧。。呵呵。看你那环境蛮好(岛角上的那栋黄房子,呵,我们两口从你拍的照片上分析出来的)
听您讲好象市中区的房价还便宜一些呢,那好啊,可以招几个房客到时也有聊了。
其实我。。。虽然我也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但也不知道会寂寞到何种程度,日子会难到那里去。
我在徘徊,准确的讲应该是看到了些负面的消息焦虑的时候还是我家长说的好,移民既然是我很久的一个梦想那我们就去实现他,
我现在闭门造车的盘算哈,请吻兄指教,到了加在维城买栋房,整部车,整艘艇(费用高就免了)种几棵菜养几条鸡喂几条。。猪就算了(这怕都已经给国人丢脸了),反正是想自力更生吧,日常开支靠租个房啥的养着,老婆去找个开公交车的活(她的老行)。我要不先闲着,在家带俩小的。没事就图书馆(做给孩子看嘛),去你讲的那教堂(信佛的又信神不会遭雷劈吧),爬爬山(我也爱爬。。不,是走山)再就是。。。反正也不可能长期纯闲着,那也要在学校在孩子那里在当店小二的时候把英恪里西整个半懂的时候再出山吧!!!吻兄
买了很多东西,已经塞满了4个行李袋!还有她爸爸的东西,厨房用品,工具都没装!只剩两个袋了.小孩的新书就买了四,五百块,顺便打算以后教中文时读给小朋友们听.(最高理想).又上班又带小孩又狂买,忙得什么惶恐都没有了.这倒是治忧郁症的良方啊.只是感冒了,换另一种难受了.呵呵^.^
hi LZ, I wanna buy a new car recently, just for myself. I think you know more about cars, do you have any suggestion for me? My idea: small displacement, low fuel consumption, automatic transmission, and pretty for sure. Thank you.
如果是我, 肯定不会去买一个奔驰, 我可能会买一个可以越野的Pickup小卡车, 上面托一个二手的RV Camper. 哪儿野哪儿破往哪儿去, 白天开开车到处转, 晚上住Camper里面数星星. 我觉得快乐成分一定不少于开奔驰那位.
还有一类人, 以东方人居多, 为储蓄明天而牺牲今天, 为了下一代而牺牲这一代. 一辈子和自己过不去, 把快乐都消磨在对未来的憧憬中了. 这是对自己的犯罪. 谁都不能保证你明天是不是还活着. 你过了一个快乐的今天就真真实实的过了快乐的一天. 谁能保证你明天也一定还有机会快乐的度过呢?
对财富的看法. 我的观点是, 觉得财富绝对是必要的, 但是财富再多也没有头. 如果来得容易自然最好, 如果需要牺牲自己的健康,道德,幸福和快乐去换取财富, 那么这财富就来得不值得了. 我不太理解很多华人, 把老婆孩子扔在加拿大拿身份, 自己飞来飞去中国作生意挣钱. 当然众所周知在中国挣钱比加拿大容易多了, 但是这个钱是在损失家庭幸福和快乐的代价之上的. 我个人认为不值得. 一辈子有多少可以全家人一起度假的机会, 失去的时间和快乐是用什么都换不回来的
刚看到07年2月,再冒个泡儿!!
象LZ这样懂得生活真谛的又在中国长大的男人不多,至少我周围太稀有了,周围有不少有钱的男人,经常流连在各种"场所",过着自以为是很NB的生活.另外一种就是没什么钱的男人,但正在努力成为或者十分向往上述有钱男人的生活..(真对不住有打击一大片的嫌疑).
恩!不用谢我. 这也是神的恩典和神的教诲.
我在申请移民的过程当中也得到了很多素不相识的人在论坛上的帮助. 我也曾经表示感谢. 我得到最让我记忆深刻的答复是:"你不必感谢我. 你感谢的最好的方法就是用同样的方式帮助更多的不相识的人". 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没错, 同为人类, 为什么不能放开心胸, 帮助其他不相识的人, 让他们把这种被帮助被信赖的感觉放大, 发散, 去影响更多的人, 让他们也感受得到. 于是我就立下决心. 等我移民以后, 也用同样的方法帮助其他的人.
神的恩典我也无法报答. 其实神也不在乎或者指望我能给神干点什么. 最好的报答就是把这种恩情转发给更多的人, 让这些更多的人感染更更多的人. 这才是神所喜悦, 也是我所喜悦的.
希望日后等各位看客从准移民, 成为新移民, 再成为老移民的时候不要忘记我的话. 坚持下去, 把这种善良美好的风气持续下去, 感染更多的人. 让爱持续到永远.
学理科的赶超搞政治的,4月8日
说说圣火
我写Blog一直坚持两项基本原则.1. 涉及政治的内容不写, 2. 涉及宗教的内容不写. 原因是这两方面的内容都比较敏感. 很容易引起比较偏激或者执着的人抵制. 政治和宗教总是存在很多不同观点和矛盾交错. 偏向任何一方都会引起另一方支持者的抗议. 弄不好引发若干马甲冲进我的博客把我大骂一顿, 或者被Block了就没意思了. 本来写博客就是大家轻松交流, 惹恼了谁都不好. 不过近期关于奥运圣火的一些事情却让我有点不写不舒服了.
有一阵子了, 每天的新闻媒体都是大幅报道关于中国的抗议活动. 尤其是最近奥运圣火在世界各地传递, 遭到严重的干扰和阻挠破坏. 不知道在中国电视节目上是否可以看到. 反正我们这里天天都是类似的报道. 本来很圣洁的一个活动, 现在搞得乱七八糟, 甚至于可以用狼狈来形容了. 看着十分气堵. 我在这里不愿意说谁对谁错, 这样会引起一部分人的反对. 我只是想从一个海外华人的角度上看这个事件的前前后后.
我觉得一些ZD极端分子的策划算不上高明但是十分成功. 整个就是一个设计好的陷阱, 然后中国Z-F就这样老老实实跳进去, 而且越陷越深, 现在还不能自拔.
ZD们一直就不满, 这个是可以肯定的. 可是一直苦于没有机会. 就好比一个小孩子和一个大孩子打架, 肯定打不过, 但是还不甘心. 突然找到一个这大孩子的中三路下手, 紧抓住不放, 死缠猛打.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确实很有效很成功. Z-F这一方完全是犯了愚蠢的错误以至于被这些ZD分子彻头彻尾的利用, 老老实实的进入陷阱, 现在还无法脱身. 为什么这样说呢. 在策划这些事情的最初的时候, 他们完全正确的估计出来Z-F一定会采取和以往同样的落后手法处理, 比如把外国人和记者都驱逐. 然后对外封锁消息, 对内控制新闻, 中断网络. 这些都是人家早就设计好的局, 就等着Z-F往里面跳. 结果一跳一个准.
中国的Z-F在这方面其实一直形象不好. 以前就有些把柄被人家抓住. 好多年了, 这些仇视中国的人正愁找不到文章可以做. 现在有了题材了. ZD是中国自己的事儿, 可是奥运会就是全球的事儿了. 所以这个精心的策划就选择这个时候入手. 先找些闹事的分子搞点新闻. 这个是鱼饵,就等Z-F上钩. 果然, 接下来的发展正如他们策划好的. 记者这个行业是干什么吃的. 他们之所以能够混碗饭吃, 就是努力去搞一些不好搞的东西. 驱逐记者这件事情本身就是一块巨大的磁石, 吸引了无数境外新闻媒体的注意. 他们感谢中国Z-F还来不及呢, 总算有给他们下个月发工资找到理由了. 越是难采访的东西才越有价值. 实在采访不到怎么办, 干脆到处互拼西凑. 于是出了一出又一出的闹剧. 这些媒体闹了不少笑话. 把尼泊尔警察说是中国警察. 把获救的被打汉民说成被镇压的藏民. 等等. 这些可笑的东西居然被堂而皇之的在各个大电视台轮番播出. 一方面可以说西方媒体带有色眼镜看世界, 另一方面可以说中国Z-F在对外形象宣传方面做得简直弱到家了. 我们生活在海外的中国人体会十分深刻. 在这里几乎所有关于中国的宣传绝大多数都不是来自中国的Z-F的, 而都是来自反面机构, 包括那个什么功, 什么独组织. 他们举行演出, 办报纸办电台. 街头游行, 展览. 几乎所有该出现中国的地方出现的都是他们. 普通洋人根本接触不到中国的正面宣传. 他们对中国的印象全部来自这些人和机构. 你就可以想象他们对中国会有什么印象. 既然老百姓都是如此的印象, 那么媒体自然要符合他们的胃口, 按照他们的所谓"标准"来制造新闻. 这时候真正的来自中国的声音全部都淹没了.
参加抵制活动绝大多数都不是中国一些少数民族的人, 而是土生土长的白人. 这些人也许前两天都还不知道中国在地图什么地方. 不过在西方的文化和群体性格中, 管闲事是天经地义的. 这种中国已经很少见的"行侠仗义"的作风,在西方仍然是主流思想. 但凡他们听到不管世界上什么地方出现了他们认为的不公平, 他们就会认为正义感驱使他们要挺身而出. 这种精神确实可嘉. 可惜的是媒体一边倒. 完全没有来自中国的声音. 也不奇怪为什么那么多白人跑去抗议了. 因为在他们的视听范围内, 所有信息都是出自于一个反中国的立场的.
我觉得中国Z-F已开始就应该重新安装一个21世纪的危机公关思路来处理问题, 这样就不会上这些ZD分子的当. 要在一开始就准备足够多的素材向全世界公开. 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前因后果. 本来也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 干嘛要把外国人和记者都轰走. 再者, 不要封闭网络和媒体. 让所有东西都公开. 这样外国记者也觉得没有什么可渲染的. 说实话, 中国有XZ, 加拿大还有魁北克呢, 英国有爱尔兰. 中国收拾ZD分子绝不比美军修理伊拉克人狠. 说道领土主权历史问题就没完没了. 那美洲以前都是人家印第安人的地盘. 有本事所有后来的白人全部撤走, 把整个美国和加拿大还给人家印第安人. 你们敢吗?
今天听说加拿大总理不去北京参加奥运会. 这傻冒总理不去就算了. 等2010年开冬奥会的时候, 我们找一帮说法语的闹独立的魁北克人也给加拿大政府出点难题, 大家也抵制一下. 看看谁比谁更难受.
我觉得中国Z-F从这个事情上要吸取教训, 不要再按照文革时代的作风来处理危机公关. 增加对外宣传的投入. 别总想把CCTV-4 CCTV-9这样仅有的几个电台还搞成收费电台. 很可笑. 什么时候见到美国之音VOA找中国老百姓要收视费啊. 有事没事多找点中国正面的东西到外国放放. 请好莱坞的知名导演拍点现在中国的电影, 别老让人家认为中国还是旧社会. 政府明着掏点钱, 满世界活动一下, 到处出卖点人心, 暗地也给点钱, 让乐意帮助中国说好话的记者有点成就感. 同时也可以赞助组织爱国的留学生华人华侨游行啥的, 让普通洋人老百姓知道中国人不是都是都中国Z-F逼着逃亡来北美的, 他们其实很爱自己的祖国, 不希望有人给她抹黑.
如果是职位不错的公务员请慎重吧。是啊,虽然跟校长说把职位暂时留着,但心里是不准备短时回来的。我们属于折腾怕了的一类。2年前,老公才折腾到广州当公务员,现在又折腾到加拿大,不想再给自己折腾的机会了!
January 04
真正的牧师根本是不用讲圣经的, 而是已经把神的话语融会贯通于日常生活中. 把神的指点作为一种生活态度和人生哲学来转达的芸芸众生. 让所有人, 无论是基督徒还是慕道者都从中得到生活的快乐和平安, 更深刻的审视生活的意义和精彩. 我建议所有读我的blog的朋友去听听Joel Osteen的系列讲演. 这样的话可能原本对基督教的陈腐印象会一扫而空. 用一种更新更深刻的视角看待神与人的关系.
这么高抬我, 实在过奖了. 我老婆看见了肯定一边偷着乐一边要把我看紧点
我相信如果我不来加拿大也会逐渐或者努力成为上述两种男人中的一种. 社会制度和文化环境造成的. 在污泥里面做莲花确实有难度, 做烂泥和水草就容易多了. 不过我也确实看到了一些来到加拿大以后仍然从内心不愿或者无法改变自己, 努力在加拿大维持"中国式"生活方式的人. 这大约就是在莲花池里面甘当水草的吧.
很赞同开吻关于Google的chrome和未来网络终端的观点,apple就是太封闭才失去了一次次的机会,看他的iphone也在逐渐失去竞争力。不过手机方面,诺基亚收购了塞班,搞了个开放协会来对抗google,胜负还未可知啊。
还有个问题希望有人帮我解答,就是次贷危机究竟有没有人赚钱了呢,基本上每次危机都是有幕后的得利者的,一直想不通这次谁得到利益了,感觉蒸发的是预支的未来财富,所以应该是没有得利者的,不知道对不对。以这个理论推断,那应该是货币升值才对啊,因为信贷泡沫的崩溃,经济不景气,更多的人倾向于储蓄,货币流通就更小了,货币应该升值才对啊。但是这又和现在的情况不符,迷惑啊。
但是, 这一切是无法假设的. 我生在中国, 半生后移居北美, 现在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人, 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外国人. 就算生活在加拿大, 日后有了加拿大的国籍, 也永远是一个一代移民, 本地人看起来还是一个外国来的人. 就算回到中国, 一口一点口音都没有的普通话不会让别人认为你的外国人, 但是从生活习惯, 信仰, 生活态度和世界观, 甚至于免疫系统都已经不能算是纯正的中国制式了. 像我们这样的中不中洋不洋的人算什么呢? 中间人? Emma呢, 香蕉人? 我很迷惑.
来到上这么久了也没见你去教会露个面, 认识一下其他说中文的朋友. 这个周日我依旧会在Emanuel Baptist Church例行的崇拜演出. 你如果英文有障碍可以去Emanuel Baptist Church的中文小组, 里面全是中国人每周聚会, 不过我不在那个小组演出.
我找到一座,是在UVIC附近的那一座吗?好远啊。你明天有演出吗?我们明天来找找看。
为什么呢?房子卖掉吗?
入家就是看你的才的,奈在好,所以有些是跳著看,有候又回去看,!
因看到你孩子教育的看法,我和你交意,有人建你送Emma接受一下中教育,你反,但是我的和你相反!我也成那位朋友的看法!下面我我的!
首先我老公是外人(人血,加拿大出生大),接受西方教育,我看到的是他就是一天善良忠厚老的性格,想法一,我想性格很在中,根本不是某些中人的手,也不想到中人的思想那么!像孩子似的天真!但是未的是酷的,而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具更多的,所以我打算等他大我他去中接受一段中式的教育!在教育下出的人才也是很多的,否什么有么多中人去外很快能生存,就是因期的中式,工作的力,生活的力,的力甚至的力才中人得,!中社就是一劣汰的社,但是外相有中重!有太大的富殊!想一越的生境如何一人得到磨?水里的青蛙的故事吧!
而且我不想他以后中文也不,法和他的外公外婆交流!因我所知,在外的中孩子比本地孩子更排斥中文,他心里如果中文就是和境格格不入,所以中文就抵,我老公的弟弟就是很好的例子!我不希望我子是!
以上人意你分享!
这位朋友你说的这话我看着怎么这么别扭呢?你希望我是往好的方向想还是往另一面想呢?估计是母语非英语也不会英语的外籍媳妇.
仁兄不光思想有深度,说话还风趣的很,我看了几遍才终于理解跳着回帖的意思!估计要到达您的思想境界我还得练练!不过到了加拿大,几年以后会更白痴的!还请口下留情的好,你就当我是一个不会英语,看帖跳着看,回帖跳着回的外籍媳妇吧!呵呵,她跳着看帖,当然也是跳着回帖啦.
人的思想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这位朋友就是觉得打字快,没检查,比跳着回帖的那位仁兄的理解能接受些!我也看不懂,估计字打的太快了,又不检查就发出来了
我没多心,我只是在说我的真实感受,友好的说话表达不是那样的!至少我认为!所以说中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怎么的我也要让我儿子学中文!他妈是中国人,怎么对他来讲以后中文就变成外语,我还真不能接受!几位同学都没有恶意, 楼上的不必多心
没错, 学中文很重要!我没多心,我只是在说我的真实感受,友好的说话表达不是那样的!至少我认为!所以说中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怎么的我也要让我儿子学中文!他妈是中国人,怎么对他来讲以后中文就变成外语,我还真不能接受!
看来玩笑不能随便开.先向您道歉.仁兄不光思想有深度,说话还风趣的很,我看了几遍才终于理解跳着回帖的意思!估计要到达您的思想境界我还得练练!不过到了加拿大,几年以后会更白痴的!还请口下留情的好,你就当我是一个不会英语,看帖跳着看,回帖跳着回的外籍媳妇吧!
接受您的道歉!咱们中国同胞要互相包容,如果涉及伤人自尊的玩笑还是少开为妙,但是说清楚就好,我也是直话直说,仁兄也不要介意!致歉!看来玩笑不能随便开.先向您道歉.
加拿大真是凯文说的那样吧。喔,我还在努力适应这,没想到领军人物却打算开辟新天地了。真不容易啊。祝凯文越战越勇!
听楼上几位说小孩送国内学的事,搞得我又想回国重操旧业了。但转念一想,好容易来新生活,像凯文经常教导:反复决定的人下场都不是太好。为了孩子幸福童年,于是决定还是留下,先做个快乐的小孩,打下健康基础再说!
你的想法不是没有道理,但悲观和负面了些?怎么回去接受几年中国教育就会变得世故圆滑, 或者老奸巨猾?而且会被欺负?这个我想都没想过?你也多虑了,中国人对外国人客气那是有名的!对于一些好心人关于回国让孩子接受残酷竞争教育的说法我没有回答, 因为我个人并不接受这种观点. 我觉得如果一个人可以很简单天真的生活在一个及时老实也不受欺负的社会就已经十分好了. 为什么一定要努力变得世故圆滑, 或者老奸巨猾呢. 我家Emma不是那种特别聪明的孩子, 在加拿大傻快乐就行了, 如果去中国还不一定怎么受欺负呢.
你的想法不是没有道理,但悲观和负面了些?怎么回去接受几年中国教育就会变得世故圆滑, 或者老奸巨猾?而且会被欺负?这个我想都没想过?你也多虑了,中国人对外国人客气那是有名的!
你误会我的出发点,我的初衷,回去读书首先是学中文,因为我说了我不能接受只会英语而不能和外公外婆沟通,有点必须清楚,他虽然是加拿大人,但是是一个有中国根的孩子!
我顶痛恨那种世故圆滑,怎么也不希望自己孩子那样,我相信我和我老公不是那种人也培养不出那类人才,只是我认为中国教育也有他的优势所在,而且可以了解中国文化!而未来发展,中文是很重要的,或许凯文只是希望女儿过个安稳太平日子,我觉得无可厚非,本人不能免俗,对子女的期待很高,呵呵!切磋啊,说出来交流是好事!
留下做记号,现在没时间和你切磋,呵呵,又是一个忘本的中国人!但依你的思路,估计为这个中国身份觉得耻辱吧,走出去光明正大和别人说自己是加拿大人了吧!这就是受所谓的国外文化熏陶出来的有素质吗?当然这种人比比皆是,别说让中国人民看不起,人家本地人照样看不起你!汉奸的形象做的很地道嘛!一个真实故事:
有一个在美国长大的孩子,(ABC). 暑假回大陆玩,父母在美国上班.
中国姑,姨,爷爷奶奶带去玩. 在美国都习惯排对,所以这孩子也习惯如此排队.好几次都看到别人插队,他总是在后,有一次上不了公车.
他爷爷奶奶对别人聊天说,我这孩子,真是国际"大傻",不懂插对.不会挤.这么傻呢.美国教育有问题吗?
问你呢,加拿大教育和美国是一样的方法教育, 有问题吗?
西方国家:与中国完全不同.
"山寨"光荣吗? 大力破坏环境发展经济好吗?假鸡蛋能吃吗?
假农药求活一个喝药自杀的人.假论文为取得博士,啥也不会的高材生,...企业代培训的MASTER...
在欧洲机场,插队的,讲话大声的,叼烟的,一看就知道:CHINESE.
你们还在为中国教育沾沾自喜. 加拿大MAYBE不是最好的教育,但比较中国,就强...
喜欢中国教育,那就带孩子回去吧.
你为这些说到的陋习自豪吗?来加拿大学不到的.谁看的起欣赏陋习的你呢?说话如此带刺,谁看的起你呢??留下做记号,现在没时间和你切磋,呵呵,又是一个忘本的中国人!但依你的思路,估计为这个中国身份觉得耻辱吧,走出去光明正大和别人说自己是加拿大人了吧!这就是受所谓的国外文化熏陶出来的有素质吗?当然这种人比比皆是,别说让中国人民看不起,人家本地人照样看不起你!汉奸的形象做的很地道嘛!
放大中国的缺点和落项,夸大国外的种种好处,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首先你就看不起你自己!期待别人看得起你吗?
U R RIGHT .一个真实故事:
有一个在美国长大的孩子,(ABC). 暑假回大陆玩,父母在美国上班.
中国姑,姨,爷爷奶奶带去玩. 在美国都习惯排对,所以这孩子也习惯如此排队.好几次都看到别人插队,他总是在后,有一次上不了公车.
他爷爷奶奶对别人聊天说,我这孩子,真是国际"大傻",不懂插对.不会挤.这么傻呢.美国教育有问题吗?
问你呢,加拿大教育和美国是一样的方法教育, 有问题吗?
西方国家:与中国完全不同.
"山寨"光荣吗? 大力破坏环境发展经济好吗?假鸡蛋能吃吗?
假农药求活一个喝药自杀的人.假论文为取得博士,啥也不会的高材生,...企业代培训的MASTER...
有报道写:在欧洲机场,插队的,讲话大声的,叼烟的,一看就知道:CHINESE.
你们还在为中国教育沾沾自喜. 加拿大MAYBE不是最好的教育,但比较中国,就强...
喜欢中国教育,那就带孩子回去吧.
你太有才了, 上帝祝福你.我来说两句.
想不到这两天我一向比较安静的坛子楼里突然热闹起来了, 看来大家都开始讨论或者说争论中西方教育的差异和评价. 有人讨论是好事儿, 不过希望大家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只要有两个以上的人存在的的地方就会有分歧. 在西方生活着几年让我认识到一个更好的生活态度, 就是宽容和理解. 要允许和尊重和你有不同意见, 和持这样一件的人. 加拿大是一个十分宽容的国家, 没有人要求你和主流社会持一样的政见, 一样的信仰, 同一样的文化. 在法律的框架下, 任何人拥有足够的自由. 因此尊重和宽容他人就成为一个社会基准的美德. 那种文革时期的文斗不够加武斗在这里行不通的. 中国的社会从秦朝那会儿就强调统一. 统一除了疆土的统一外, 就是思想意识的统一. 于是持不同政见着就会被认为是敌人, 必须加以改造, 如果不成功就要从肉体上进行消灭. 因此焚书坑儒这样的事情几千年来不断在上演.
争论是被支持的, 争吵是不建议的. 对不同意见的宽容是自身素质的最佳表现.
返回来说教育.
中国人的素质问题并不是新话题. 不过这些功劳并不能完全归于中国教育. 中国教育并未要求学生不排队. 我认为更多的来自于中国几千年文化积淀中占有一定比例的糟粕. (我已经戴上头盔里, 愤青们可以扔砖了)从孔子那时候就有. 强调人和人的不平等, 强调管理和特权. 如同鲁迅狂人日记中说的, 看历史书里字里行间都是吃人. 说吃人这个词也许有些过了. 但是不过分的说, 人和人之间就算不是吃的关系, 但是专制与服从, 剥削与被剥削, 压迫与反抗确实绝对的事实. 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真实的爱就相对太少了. 西方教育中, 尤其是孩子教育, 和中国最大的不同在于, 不是花大量的时间学习数理化, 更多的是品质和性格的培养. 比如爱心, 耐心, 合作以及体育运动, 还有大量的生活必须知识. 一些在大陆看起来比较低级的劳动. 诸如做饭, 修车, 木工, 修补衣服等等.
这些区别完全是社会的区别. 各地的教育特色都是为适合当地社会而设置的. 中国的教育适合中国的国情, 西方的教育适合西方的国情.
中国的教育存在很多好的方面. 比如培养人的吃苦耐劳精神, 培养人的适应巨大的压力精神, 培养人的竞争意识以及在资源稀缺竞争者众多的情况下, 如何获得最大的自身价值等等. 这些完全是符合中国国情的. 从小接受西方教育的人来到中国也一样会遇到Cultural Shock, 就像我们接受中国教育的人到西方一样. 不过一旦他们适应了, 就也都一样了. 我在中国也见到大量的西方人乱穿马路, 开车不照顾行人, 大声喧哗, 举止也十分"中国". 相信他们一旦回国, 照样的老老实实的. 因为国情和法律不同.
这个不同和人种国籍没有太大的关系. 所谓入乡随俗. 很多争论中都用"中国人"这样的略带贬义的词语蔑视一部分来自中国的有一些不良生活习惯的人. 实际上, 最佳的词语应该是"来自中国的一些人"更恰当. 中国的问题最终说起来就是资源少, 人口多. 在这种条件下, 只有强者才可以得以生存, 弱者是会被淘汰的. 中国人从小生活在这种条件下自然具备了适应这种条件的生存技能. 教育方式也是适应这样生活条件而设定的. 我虽然是基督徒, 我还是支持达尔文的理论的.
是不是来自中国的"精英式"教育的人然后来到西方一定会更加精英. 举个例子说, 就是一种在沙漠地带特别耐旱的植物, 专门培养了具备从稀缺水分中获得生存能力, 是不是有朝一日他们移植到水土肥沃的地区就一定会长的特别好呢. 我觉得也不见得. 只有是具有中国教育中良好的部分和西方教育中良好部分的杂合体在能够是最好的品种. 理想的教育是中国教育中的竞争和危机意识, 吃苦在先, 享受在后的精神, 加上西方教育中的自由平等博爱, 和动手能力, 社会活动能力全加起来, 智商情商全齐. 这种杂交品种才是最优良的品种.
难道你觉得你这个话旧不带刺吗?你先刺了别人都不自知还要说别人带刺?自己有没有要反思呢?一个真实故事:
有一个在美国长大的孩子,(ABC). 暑假回大陆玩,父母在美国上班.
中国姑,姨,爷爷奶奶带去玩. 在美国都习惯排对,所以这孩子也习惯如此排队.好几次都看到别人插队,他总是在后,有一次上不了公车.
他爷爷奶奶对别人聊天说,我这孩子,真是国际"大傻",不懂插对.不会挤.这么傻呢.美国教育有问题吗?
问你呢,加拿大教育和美国是一样的方法教育, 有问题吗?
西方国家:与中国完全不同.
"山寨"光荣吗? 大力破坏环境发展经济好吗?假鸡蛋能吃吗?
假农药求活一个喝药自杀的人.假论文为取得博士,啥也不会的高材生,...企业代培训的MASTER...
有报道写:在欧洲机场,插队的,讲话大声的,叼烟的,一看就知道:CHINESE.
你们还在为中国教育沾沾自喜. 加拿大MAYBE不是最好的教育,但比较中国,就强...
喜欢中国教育,那就带孩子回去吧.
这个先生真是可笑,我说了句以后有机会带孩子回去读中文,就可以被你看成欣赏陋习,那么请问你特意来中文的外国人就是专门为变坏来的?首先你的思维模式不对,出发点不对!你为这些说到的陋习自豪吗?来加拿大学不到的.谁看的起欣赏陋习的你呢?说话如此带刺,谁看的起你呢??
把这些陋习带来西方,你被人看的起??? 外星球吧.
不去面对陋习,还沾沾自喜.,啥呀.
单位集体组织看包场电影在我的印象里已经是至少15年前的事情了. 但是在加拿大,这个世界上最土的地方仍然很流行. 今天公司组织去看电影. 我觉得还是真挺新鲜的. 更为新鲜的是那个电影院. 这个电影院自爱sidney市, 距离我们公司比较近. 这是我见过的最小的电影院了. 设备也是极为简陋, 可以被认为是中国10年前的乡镇电影院. 电影的名字我已经忘了, 不过这个经历还是满有趣的.
今天是1月份最后一天, 据统计,一月份一共下雨29天,已经破了记录了.
刚才看电视, 说前两天有矿难发生,但是没有人员伤亡. 出来的那些矿工一个个并不是恐惧加疲惫, 都一个个乐呵呵的. 原来加拿大的矿井一旦发生危险,矿工都可以被迅速转移到一个地下庇护所, 里面有水食物甚至电视, 可以生活36小时等待救援. 想想中国的那些矿工, 自称为埋了还没有死的人. 还有一个触目惊心的PPT文件,叫做"有一种职业叫做生还". 觉得加拿大和中国的差距还却是很大的. 在这里人和生命被得到最大的关注和尊重. 真的是什么东西多了就不值钱了.
前两天在门口看见三只鹿, 站在我车的旁边. 当时我刚开门打算开车走, 看见了这些鹿, 这些鹿也直勾勾看着我. 我当时不知所措, 我很担心吓坏了这些温顺的动物, 不过看来这些动物一点不怕人. 看我没有搭理他们,他们就继续在停车场里面遛达, 然后转头回山上方向去了. 以前总是听说这里鹿很多, 今天自己亲自看见了. 整个加拿大就是一个大动物园
从维多利亚到nanaimo好像要坐长途汽车!
做个稻草人,穿上衣服,旁边放个录音机(老虎声)严重鄙视鹿偷吃我后院的蔬菜水果的罪恶行径
刚来加拿大的时候, 发现这里到处都是鹿. 不是在动物园里, 而是大街小巷前院后院经常有鹿出没. 这些鹿也不怕人, 只要你不哄走它, 它就悠然自得的在你家后院溜达. 我对这种温顺的动物挺有好感, 有时候在后院休息看书的时候旁边有鹿陪着感觉还不错. 后来听说经常有鹿横穿高速公路被汽车撞, 把汽车撞坏了, 有的时候甚至引发严重的人身伤亡的事故, 开始对这种玩意儿有点敬畏了. 因为确实经常在上下班路上高速公路上看到一连串的刹车痕迹前面是鹿的尸体. 后来我们还经历过一次差点被鹿撞的惊魂事件. 就是在我家不远的高速路上, 发现得早, 我自己吓的不轻, 后面那个司机肯定吓得魂都飞了, 再完一点就把我追尾了. 可是看前面的那个鹿, 倒是不仅不慌的, 优雅地埋头闷走, 连一点歉意都没有.
我家后院有山, 不过这个山是小山, 和高速路对面的大山原来是一个, 后来有高速路穿过就隔开了. 于是比较少有鹿到我家来. 而且因为后院有栅栏, 我可以心安理得的种菜不必担心鹿过来吃. 这种状况最近被打破了. 最近有鹿发现有一个漏洞可以钻进篱笆进入我家后院. 所以这些(也许是一只)就天天晚上光顾我家后院. 我辛苦中了一年的菜基本都成了鹿的晚餐了. 西红柿已经绝收了, 草莓也全部牺牲了. 可怜的菜花已经快长到收获的大小了, 结果被鹿给捷足先登了. 这些鹿很讨厌, 不是紧着一颗吃, 每颗都把最好的部分啃掉, 结果全部都死掉了. 青椒和西葫芦也未能幸免. 目前我正在全力保我的蓝莓和红梅. 这是我唯一剩下的水果了, 眼看一个月左右就可以吃了, 千万不能再让鹿给祸害了. 现在还没有什么好办法把鹿哄走. 谁有妙招给我推荐一下.
开吻你好,好久不见了。
关于如何驱逐鹿,你可以去专门的狩猎商店或者去户外用品店里面看看,有专门卖的 狼的尿。鹿闻到这个气味就不敢来了。还有专门引诱鹿的尿,别混了。
这个是我看到现在加拿大的喜欢打猎的人说的。
pickup这个车看起来很安全,如果跑在高速上面,安全性其实不如正规的轿车的。大型suv,皮卡什么的,后面给人撞下很容易翻车的。因为这样的车底盘高,重心高,不稳定的。高速急打方向很容易翻车。
真正安全的是轿车,这样的车碰撞都是测试过的。只要安全带拉好,碰撞时A柱不变形,基本没有什么大危险。
又开了两款丰田的车. Venza和Highlander.
Highlander 国内有的,就是翻译 悍兰达 。。。。
因为他们知道收下来很难卖出去. 看来这车真的砸手里了, 只能一直留在我手里开下去, 指导哪天彻底开烂了回炉炼钢了.
这个车啊。呵呵。给我留着好了。我估计3-4年后能过去。正好接手。哈哈。好好保养,勤换机油。应该没有什么大问题的。
我是最近才知道有一个温哥华岛大学的. 名头不小, 听起来比维多利亚大学还要大.从早上7点一直看到了凌晨2点,终于从第一页看到了109页,感觉在这一天里面陪着楼主一起度过了这几年的时光呢。我准备8月底去nanaimo的温哥华岛大学上学(成绩比较烂,申请不到好大学=。=)。想请问一下nanaimo离Victoria远不远啊?交通大概需要多久(刚去自己开车去的希望不大,应该是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的说)。还有就是楼主对nanaimo有没有什么了解阿,和Victoria的差异大吗?第一次独身出远门,心中比较惶恐,希望楼主和好心人能帮我解答下,谢谢了。
突然看到一个加拿大网站上说什么选举之类的,心里戈登一下,请问开吻GG什么时候选举啊,移民政策会变吗?我最快也要到明年4月才能申请哪,不要吓我啊!
EMMA大了,真美丽可爱,真人版樱桃小丸子
终于看完了开吻的blog贴,一页一页边翻边看,随手将每个log copypaste到word里,足有250页(5号字,页边距上下2.5左右3.5),同时将log中将有价值的内容按生活、工作、社交、饮食、医疗、交通、旅游、气候、幼教等十几个分类,分别整理了一下也足有30页,真是内容全面周到,感谢楼主的博文。我们全家计划9月短登多伦多,本来是打算短登温哥华,顺便考察一下加拿大最美的城市victoria,但是女儿才10个月,而且多伦多有同学帮忙解决食宿问题,还是稳妥为上,下次长登一定要去victoria看看。
楼主,多少钱啊?July 19
试驾 Honda Ridgeline
周六上午刚好有两个小时的空档, 可以去试驾一下一直想开开看的Honda Ridgeline. 前些日子在网上做了不少研究工作. 对这个车已经基本很了解, 只是需要亲自开一下体验和验证.
先和Dealer写Email告诉他们我会去. 到了Dealer那里, 一进门Sales就知道是我和我打招呼. 看来这年头买汽车的人太少了, 来一个客户高兴的不得了. 而且买卡车的亚洲人尤其是中国人就更是少之甚少了. 中国人都应该开奔驰和宝马才对啊. 在温哥华看到满街的奔驰宝马, 快和北京差不多了. 在维多利亚一年到头也见不到几辆奔驰, 开的还很可能是中国人, 而且还很可能是中国人中的房产经纪. 这年头要做中国人的生意没有奔驰开似乎没有开张的. 呵呵
闲话少说, 我告诉他我已经做了很多网上研究工作. 他就懒得和我废话了. 把车钥匙给我就把我打发走了, 两个小时之内开回来就行. 开出去在街上溜达了两圈, 然后上高速往家开. 主要想试试这玩意儿能不能停进车库里面. 结果是不行. 这卡车太宽, 除非把Mirror折叠起来, 否则基本要贴着车库门上了. 长度也超出DriveWay的长度. 看来如果真买了这个车, 只能听外面的路边上了. 驾驶感觉十分好. 我没有开过其他高档卡车, 反正我感觉和SUV没啥差别. 加速很灵敏, 转弯很灵活, 噪音很低. 很其他人试车报告中完全一致. 后车厢里的储物空间我十分满意. 但是我原来以为后排座位抬起来以后可以横着放进去我的自行车. 实际的测试结果是关不上门了. 看来自行车只能放后车厢里面. 或者挂在外面. 有一个有趣的功能就是可遥控开关的后玻璃窗. 我原来以为后玻璃窗打开肯定风声大作, 但是事实上完全没有声音, 好像没开一样. 这样的话车内会有凉风吹过很舒服. 唯一一点担心是这个车顶比较高, 如果安装了顶架后向把Kayak举到顶上需要点力气, 那可比举到Matrix顶上要多费不少力气.
两个小时的试车时间有点长, 总得找点地方打发掉. 想找个地方试试Off Road. 反正Sales出门时候没有告诉我什么地方不能去. Victoria附近找Off Road还不太容易. 恰好想起来Bear Mountain上有正在开发的房地产工地, 没有路, 全是烂石子, 可以去体验一下. 于是转身上山. 在拦路上跑了几圈, 觉得还算是有把握. 可惜没有太烂的路可以试试四驱锁定功能. 动力还是不错尤其是上山的时候爬坡感觉动力储备还是比较足的. 以前开小排量汽车的时候上坡的时候没有胆量超车, 只好跟在老牛车后面慢腾腾干着急. 现在不怵了, 有了机会加速, 几秒钟就可以完美超车. 不过日后如果真的拉上Trailer在后面, 估计就没有这个信心了, 那时候V6一定会败下阵来, V8就有用武之地了
楼主,多少钱啊?
开吻,
是否现在找IT工作经验等的要求都是非常高的啊?
我是你博客的常客,我现在投一些.Net的developer工作,看工作要求都要求3到4年的.Net 经验,我只有1年的.Net 经验,但有10多年的别的开发经验,如C++之类的。像我这种情况投.Net developer行不行呢?
不行. 别说木头, 连石头和沙子你都不能拿走. 要求你保持自然原始的样子.能不能捡回来自己做家具用?有没有相关的法律规定?
1. 中文水平很差. 有很奇怪的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口音(估计是加拿大口音). 但是可以交流, 能听懂父母的说话, 但是爷爷奶奶说话就听不懂了.很想听听楼主谈一个话题就是:楼主如何教女儿中文的和她现在的中文水平,以及对中文的兴趣,这可能是每个移民家庭都要面临的问题。很想知道,以您的观察通过在家和她说中文来教她学汉语是否可行,还有学中文最难的是读、写汉字,楼主有信心完成任务吗,还是要服务外包由学校来代理。 哈哈,愿聆听!(总觉得不说中文,就一辈子也无法和他们真正的交流了,怕怕!)
开吻,请问一下,温哥华岛到北美大陆有几个地方有轮渡?是不是到vancouver和到美国都有?距离大陆最近的地方应该是在岛的北部吧,那边难道就没有桥吗?
1. 中文水平很差. 有很奇怪的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口音(估计是加拿大口音). 但是可以交流, 能听懂父母的说话, 但是爷爷奶奶说话就听不懂了.
2.对中文谈不上兴趣, 因为我们在家里说, 她就自然说. 学汉字会遇到很大困难, 虽然现在还没有开始教汉字, 但是可以想象未来的困难
3. 写汉字不作为对孩子的目标. 因为连我自己都不会用笔写汉字, 只能用电脑键盘敲.
4. 如果孩子对中文不感兴趣, 不会勉强. 喜欢就最好.
5. 目前的方法是多给他看中文的卡通片, 培养兴趣.
6. 前途不乐观.
中文还是很有必要好好学习的,在加拿大这个多国家多种族混居的国度里面,只有保持自身独特的文化底蕴才不会如浮萍一般缺少归宿感,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见解.另祝开吻一家人生活愉快了,呵呵
卖车记
写完了买车记, 现在该写卖车记了.
一开始没有想到进口上牌这么顺利, 本来以为需要一段时间才可以给新车上牌, 在此期间还要开旧车. 结果新车很快就上了牌子, 那么卖旧车就是当务之急. 谁家再有钱也不趁着三个车停门口. 不说保险费贵, 也没有地方停啊.
我的那个老丰田是一个事故车. 这样的车在加拿大是卖不上价格的. 车行一般都不收, 就算是收价格也给的极低. 我去过几个地方, 人家给出的价格才3000块. 我自己知道3000块钱应该是个什么车, 我的车怎么也值6000块. 既然车行太黑, 就自己卖. 虽说自己卖车麻烦事儿不少, 但是就算是一种生活体验和省钱方式了.
先给车拍几张照片, 然后自己建一个Google Site的网站. 给一个极为详细的介绍, 图文并茂, 就差拍一个Youtube视频了. 由于是事故车, 我也不想隐瞒, 就一五一十的把所有我知道关于事故的历史和资料全部写全了. 还附带一个FAQ, 省得买主东问西问的. 我所知道的网上全有, 其余的我确实是不知道, 打死我也不说. 把广告登了三个论坛上, 一个是公司内部的. 如果卖给自己人不是也很好. 一个是本地的一个华人论坛, 如果有同族人来买, 价格还可以再优惠一些. 肥水不留外人田. 另外一个就是本地最知名的二手货交易网站, 这些年在那里买卖了无数东西了. 我定价很实在, 就标6000, 而且不讲价. 我知道那些Dealer要是3000把我的车收去, 卖出去至少也是6000, 没准还卖8000呢. 6000的价格是我认为很好出手的一个价格, 我想尽快把钱拿回来好还银行的贷款. 其实如果标7000估计也卖的出去, 不过时间可能长一些, 搭上的精力更多一些.
广告一出, 马上就有反应. 第一个看车的是我公司同事. 既然是自己人, 就放心, 直接把车钥匙给他自己开去吧, 下班前还给我回家即可. 他开了一圈很满意, 但是最终没有买. 主要还是担心这个车的安全性. 其实我觉得完全多余. 如果这个车不安全, 我都开了4年也没事儿. 不过ICBC给出的历史记录确实比较吓人. 这个车的前一个主人不知道是怎么疯狂赛车的, 第一个事故就是1万多块的维修, 才过了7个月又来了一个Total Loss的事故, 使得这个车成了Rebuilt. 不过我坚信这些都是驾驶者的所为, 和车本身无关. 为了省去解释的麻烦, 我把这个ICBC的报告也贴在网上, 让那些心存犹豫的干脆不要来烦我.
第二个买主是一个波兰佬. 职业洗地毯的. 来加拿大10年了, 英语说的还不如我, 我听起来很费劲. 他看起来确实十分喜欢这个车. 来回开了好几圈, 爱不释手, 我的把他从驾驶座上赶下去要不他就打算睡在车上了. 不过他可能真的是没钱. 到最后也没有下定决心要买. 结果他错过了这个好的Deal.
第三个买主就是最终成交的那个. 是本地白人. 职业洗玻璃的. (你看看, 这年头都是什么人在买车, 洗地毯或者洗玻璃的). 我至今也不明白怎么会有洗玻璃这个职业. 维多利亚也没有北京上海那样的玻璃幕墙写字楼啊. 这不关我事儿. 他对车看来很懂, 试驾了几圈, 爬到底下看了半天, 然后告诉我他发现了那些地方被撞过云云. 其实我根本看不出来, 也不感兴趣. 我只关心给我6000块钱走人即可. 他检查了一番, 想砍价, 我断然拒绝. 后来他看中我的那个吸盘式GPS, 我说那个可以送他, 但是价格就是6000. 他爽快答应了. 其实那个GPS我本来也是打算卖掉的. 都4年了, 还是第一代的GPS产品, 又老又笨, 新买的车上带车在GPS, 正愁没有地方处理, 干脆一并给了他. 当时他就给我定金, 然后下周一手交钱一手交车.
等到了交接的时候, 发现卖车很简单. 去ICBC拿张表格. 我签一个字. 然后把我的牌子卸下来, 他把他自己的牌子装上去, 就没我啥事儿了. 我拿着我卸下来的牌子去ICBC退剩下的保险. 他怎么去上保险就不关我事儿了. 而且他还特意叮嘱不要让我在上面写交易价格, 我知道他是想写个小点的数字好逃掉一些交易税. 看来无论黑人黄人白人都是一样, 只要能省点税都会做手脚. 当然, 这不关我事, 我也乐意帮他省钱.
交接完毕, 看他乐呵呵的开车绝尘而去, 我手里之剩下我的旧车牌子. 看着这个跟随着风风雨雨4年的老丰田, 还是挺留念的. 但愿新主人待它好, 喜欢它吧.
图在哪里J.D. Power公布美国新车排名 丰田Matrix垫底
J.D. Power公布美国新车排名 丰田Matrix垫底
2009年07月23日 20:18凤凰网汽车
美国著名数据研究公司J・D・Power近日发布 “ 2009年新车调查” 的结果。现代的豪华轿车Genesis此次在调查中荣登首位,丰田Matrix则垫底。
此次调查,是针对美国2008年1-10月发布的新车以及小改款车型作为对象,对发布的5000台以上的车型的价格、性能、贷款计划进行调研并进行审议。调查的重点放在规范、客户评级、新车质量研究、以及吸引力调查等方面,并建立数据库便于今后研究。
现代Genesis(资料图)
调查以1000分为满分,从高至低、排名依次如下。
1.现代Genesis(689分)
2.福特F-150皮卡(673分)
3.大众Tiguan[综述 图片 论坛](663分)
4.日产Maxima(636分)
5.斯巴鲁森林人[综述 图片 论坛](631分)
6.本田Pilot(629分)
7.福特Flex[综述 图片 论坛](620分)
8.本田FIT(619分)
9.道奇挑战者(618分)
10.大众PassatCC(601分)
11.日产Murano(593分)
12.马自达6睿翼(日本:ATENZA)(592分)
13.林肯MKS(580分)
14.大众ROUTAN(579分)
15.阿库拉TSX(576分)
16.英菲尼迪FX[综述 图片 论坛](575分)
17.BMW1系(568分)
18.捷豹XF[综述 图片 论坛](567分)
19.导线雪佛兰(565分)
20.奥迪A4/庞蒂克G8(563分)
21.丰田花冠(561分)
22.阿库拉TL(523分)
23.道奇journey
24.庞蒂克Vibe
25.道奇拉姆皮卡LT
26.丰田Matrix(439分)
丰田Matrix(资料图)
Matrix是卡罗拉的五门双生车款。自第九代Corolla开始,toyota便在北美市场,针对年轻消费族群推出共享底盘的双生车款Matrix。而随着第10代卡罗拉的推出,第二代Matrix也将维持相同的运动化基调,呈现出Corolla车系的不同风貌。
美国福特的F-150经典皮卡此次也名列前茅,售价仅2.0815万美元的F-150以其超高的性价比,得到了很高的评价。
这个周末我就一个人来了一个Pacific Marine Cycle的两天一夜的单人游.
开吻,你说到了我真正羡慕你的地方了。
其他的,房子,票子,车子都不稀奇。能在那么好的环境里面 徒步野营才是我真正羡慕的。这个是在中国不可能实现的 。
还有,你说的不能动火,是指不能烧篝火吧。
自己在帐篷里面烧个气炉,烧点方便面应该允许的吧?要不走了一天还没有热水热面条,。。活不了了。
要Hiking就得去Albert Johnson的小屋看看,膜拜一下高人
我等伪Hiker还不知道那位高人, 有没有Link给我科普一下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在加拿大最北端的Yukon和North West
Territories曾经发生过加拿大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第一次动用飞机,历时最久,环境最
恶劣的追捕逃犯行动。整个追捕历时8个星期,全部在零下40度的冰雪严寒中进行,追
捕范围进入北极圈,牺牲加拿大皇家骑警一人,重伤数人。嫌犯一人,负重80磅,仍然
在雪地里健步如飞,狗拉雪橇跑一英里,他就能跑两英里,追捕行程一百五十英里。直
到今天,关于嫌犯Albert Johnson的许多问题仍然是不解之谜。
-------------------------------------------------
虽然是逃犯,但其Hiking精神值得学习啊!维基上好象查不到,百度可以。
我就搞不懂了,Albert Johnson不就是一个没有办狩猎证的Hiker吗,为什么要给人家跨省追捕呢,真是搞不懂加拿大的法律!他袭警也只不过是在生命受到威胁后的自卫行动而已!(当然了,伤到人了就不对了,这个道理俺还是明白滴)
开吻出去Hiking可要把该办的证件都带上啊,要不然肯定跑不过狗拉雪橇啊!开个玩笑,呵呵。
顺便问下,在加拿大生活,有哪些常用的法律条文是一定要牢记的,特别是跟中国习惯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比如说周正龙在山里打老虎,绝对不会有骑警来抓他的。所以他也不需要Albert Johnson那样强悍的野外生存能力。毕竟不是过去当律师的,要把所有法律全部记住也是不可能的。
Hey,Keven.其实我看了你的BLOG已经有两年了。你真的很棒!!其实我好像在ICBC见过你。其实每次看你的BLOG时,我就觉得有的怪的。因为我不会把我的东西放到网上给一些我不认识的人看(尤其是像我这样在VICTORIA住的人)ANYWAY, 我姓毛。一句话,great you are!
那是不是说每家都有好几部车啊,至少一个小车,平常上下班和市内交通用;一个SUV之类稍大一点的车,全家外出旅游用;一个卡车,偶尔用来拉货用。这么多车子要花多少钱养?是不是说买了车子只要不开出去就一分钱不用花了?
转载自别人的转载, 原出处已不详. 如果有知道的, 我会修改加入原作者以示尊重.
总听到有人说温哥华落后得像中国的农村。
其实,纵观北美、西欧、北欧、亚洲等世界各国国民生活方式,觉得有意义的现代人生活,分成几
大层次:
第一个层次,农村阶段;理想 - 进入城市化。
第二个层次,城镇阶段;理想 - 摩天大楼化。
第三个层次,繁华城市阶段;理想 - 逃离繁杂喧闹,享受潇洒幽静。
第四个层次,回归郊区小城市阶段;理想 - 身心健康最优化。
温哥华已经进入最高阶段,告别了许多人盲目向往的所谓有活力的生活:紧张的工作、喧闹的大都
市、年轻时拼命工作,只有等到老才能悠闲自得。。。年轻的时候,工作赚钱不是一切,而年老的
时候,最有意义的生活是什么?-- 是悠闲自得的工作,这样才最有利于身心健康。
现在世界上许多大城市,处在第三个层次。中国的农村,处在第一个层次,而中国的城市,处在第
二个层次。
不知道可不可以把摄像头安在保险杠上,这样就可以从底盘下套根管一直拉到机舱下,一般都有预留或共用一个原有的孔接入驾驶室就好了。保险杠上装摄像头还有视野较宽的好处吧,因为我看图像里只有地面的画面而没有周边环境。是太高了的原因吗,最后就是开门放货就要注意别伤着那娇嫩的国货(不管是不是黑锅就让他先背着吧)了
摄像头上面那根线应该再塞进去一点,突出来这么多确实不可靠。建议从后面那块黑塑料的下面走线,或者钻个洞过去。实在不行也可以DIY一个铁片或硬塑料片挡一下。
摄像头本体看起来似乎完全没有防水性能,也许内部使用了环氧树脂(国货很难讲会用这个),或者是普通的热熔胶(这个可能性比较大),如果用热熔胶的话冬天还行,夏天要是开到美国再晒晒太阳,胶可能就化了。
其实国货便宜除了劳动力廉价外,元件costdown和随便使用不规范的材料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我们公司给美国客户ODM的一个汽车用电子产品只因加了一小块泡棉,结果被客户骂得半死要是给国内山寨厂或者阿三客户做的东西,谁管你这个啊,那个同事因为做多了这种项目,一下子没有反应过来,才搞出这种事。
开吻能不能介绍几个这样的论坛啊,我也搞点东西弄ebay上去试试?
October 08
Emma正处在转换母语的时段
Emma出生以后母语都是中文而英文是第二语言.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在学校呆的时间越来越长, 英语已经逐渐成为她的母语, 而中文则逐渐变成第二语言了. 现在她的英文水平已经十分值得我学习了. 我在车上放ABBA的英文歌, 她听了几遍以后就知道歌词唱的是什么.我都听了快20年了居然都不知道词是什么. 仔细听才发现, Emma听出来的歌词居然完全正确的. 还是小家伙学习语言快啊. 现在Emma都可以纠正我的发音了, 而且很多东西的英文名字我都需要向Emma请教. 原来以外要等Emma到7岁8岁时候才可以教我英语, 现在看来已经开始了.
回去看的,谢谢!欣赏乐观向上的!我的Blog是MSN的. http://spaces.msn.com/members/13910841932
欢迎大家去扔砖头臭鸡蛋什么的. 如果只看不扔就不好啦
有朋友问 GPS是什么. GPS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不是某个机构. 我找房子的意思是指自己开车找到已经定好的房子.
所谓过得好的人就不上坛子的说法, 我的理解是这样的.
1. 大部分人一旦全家移民过来开始工作了就比较忙了. 不一定有时间上网. 我现在因为只是一个人在加拿大, 所以业余时间比较多. 以后等老婆孩子都过来的话也一定常来这里了.
2. 我并不算过得好, 只不过是到目前为止还算顺利. 而且我天性乐观, 把所有事情都看得更好一些而已. 世界上没有天堂, 加拿大, Victoria也不是, 但是你要用一种欣赏天堂的心情去看, 就觉得是天堂了.
本人开吻恳请大家去http://forum.iask.ca/showthread.php?t=288178
投我开吻一票, 热情支持我, 支持我继续供应大家的精神食粮.
本人开吻恳请大家去http://forum.iask.ca/showthread.php?t=288178
投我开吻一票, 热情支持我, 支持我继续供应大家的精神食粮.
加分!本人开吻恳请大家去http://forum.iask.ca/showthread.php?t=288178
投我开吻一票, 热情支持我, 支持我继续供应大家的精神食粮.
开吻,很想知道你们周日表演的教堂在哪里?希望能去参与!
有道理!November 21
说说 Google Chrome OS
早在一年前 Google 发布了Chrome浏览器的时候, 我就写blog预测Google一定会用Chrome作为一款独立运行的操作系统。 结果今年7月份, Google就宣布正在研发Chrome OS。和我预测的一模一样。Google的保密工作做得很好,一直到前两天Google正式演示chrome OS的时候,地球人还都不知道chrome OS到底长的啥样。网上有大量的山寨图片和视频预测即将发布的Chrome OS,但是目前看来都是假的。前天Google在山景城正式演示Chrome OS的开发过程并正式公开源代码。我自己也在VM上安装了一个现在的开发中的Chrome OS,提前体验了未来的云生活。
可以说,我此前的预测90%是准确的。Chrome OS基本上就是我预计的那样,唯一剩下不同的10%是什么的。主要是Google比我预测的更加“云”。连本地硬盘都不支持。所以系统已只读的形式存在与闪存上。一切一切可以变动的东西都在云端存储。而且Chrome OS比我预测的更加和硬件紧密结合,甚至不支持下载安装的方式。这一点是我一开始没有料到的。这样的做法好处就是安全性得到的前所未有的提高。坏处就是你无法用你现有的硬件通过下载安装得到Chrome OS,除非使用VM。
通过简单试用Chrome OS,体验还是不错。虽然没有真的机器可使用。VM的启动速度也是十分快的。虽然不是演示中的7秒钟,也足够超过任何现有的操作系统。使用起来和Chrome浏览器十分接近。Google通过大规模推广Chrome浏览器来做到将来用户向Chrome OS过渡的无缝连接。我原来以为Chrome OS可以允许用户运行本地的Service, 现在看来是总理论上予以禁止了。但是开源系统日后很难说。你不做,不等于其他爱好者不做。只不过不能贴Google的商标而已。
关于Chrome OS的前景, 我的观点是这样的。它并不是Windows的替代品或者掘墓人。而是对现有电脑软硬件系统的补充性革命。使人们可以不依赖于现有的电脑体系来访问和消费Internet。未来的Chrome不仅仅可以藏身在上网本,还可以藏身于手机,电视机,数码相框,冰箱,汽车等等任何和信息交换有关的地方。上网这个概念将不仅仅局限于电脑这个概念上了。那时候,电脑仅仅是可以上网的诸多设备之一。虽然电脑可以做更多的事情,不仅仅是上网而已。不过如果是仅仅是需要上网而已,就不一定必须坐在电脑前面等Windows漫长的启动过程。那时候也许任何电视机在出厂的时候就已经预制了Chrome OS。你只需要配一个键盘鼠标就可以随时用电视机网上冲浪,甚至直接触摸屏了,连键盘鼠标都省下了。Windows作为个人电脑上的统治者,目前看来是不可替代的,Chrome OS也不行,而且也不是来干这个的。对于windows的唯一区别在于人们不再必须有windows或者电脑才可以上网了。
网上有大量的专家把Chrome OS和Windows放在一起,总要比出一个谁死谁活来,我觉得那样的思维还是过于狭隘了。两个都会活着,只不过活在不同的空间里,而且Windows一家独大的日子算是结束了。一个简单的例子。陆地上有一种叫windows的爬行动物特厉害,任何其他的陆地动物也奈何不了它,于是一只新的叫google的动物发现除了陆地其实还有更广阔的海洋。于是google发明了一种叫Chrome 的鱼类占据了更为广阔的海洋。
如果说云计算和Chrome OS这类概念的出现到底革了谁的命。我想,牺牲者应该是纯客户端的应用软件。除非特别必要的需求下,凡是可以往网上发展的软件都会逐渐在云端找到活动场所。目前看来除了游戏或者多媒体著作等类型需要高速大量的本地数据处理的软件还需要在客户端存活以外,其他的基本都发展到互联网上去了。
大家可以拭目以待,看看我这次预测的错不错。
加拿大国土面积世界第二,还能缺土吗?直接去没人的地方挖一点不就行了啊。
Vicotia今天日出时间是07:42,日落时间是16:22;北京今天日出时间07:14,日落时间16:51,也差不了多少嘛。怎么会觉得黑夜漫长呢,又不是在白马黄刀之类的地方。
维多利亚北纬49度,北京是40度,差9度,当然有区别了。而且阴天下雨没太阳,不黑才怪
哈哈,开吻还是写错了,我就不说了。
没去过高纬度地区,想想也觉得可怕。夏天白天时间那么长,冬天白天又那么短。我这里北纬32度,这几天都已经觉得很难受了,上班出门时太阳还没出来,下班时月亮已经上来了。
我要是能去的话victoria,vancouver之类高房价高消费的地方不敢想了,估计也只能去calgary之类的地方碰碰运气,北纬51度啊,冬天能看到太阳的时间不到8小时,这种日子怎么过啊?
加拿大都在高纬度地区,冬季白天都短,晚上一般都是怎么过的呢?比如说晚上走到大街上,是否一片漆黑,人烟稀少?不要笑话我这个土包子啊,我猜外面的路灯应该也只有街道才有吧,去郊外大概得带手电筒才行吧?还有户外活动也只能滑雪、溜冰什么的吧,而且也只能在短短的白天进行吧?踢球、跑步之类的估计也不太可能吧?如果大家都在室内场地进行锻炼,那得要多少体育设施啊?加拿大这方面真有那么发达吗?
开吻:
看了你的转帖,抑郁中。我本周体检,一切顺利的话,准备明年6月登陆。目前的目的地是维多利亚。我的基本规划:第一步,利用6-9月三个比较温暖的月份先登陆蒙特利尔。老公和我都申报法语学习班,拿补助和牛奶金过三个月的假期,熟悉加拿大的基本社会状况、法律法规。第二步,与此同时关注温哥华、维多利亚及其周边的工作信息。初步打算是10月开始老公打FULL TIME工,我打PART-TIME工读本地学历。我们两个都是文科,分别在高校和政府机关工作。老公英语很好,听说无障碍,小伙长得比较帅(公认的),对车性能了解教深入,争取象老杨学习干汽车销售一类工作,业余时间上水管、木工培训班考个证书,争取向专业技术工人方向发展。我英语一般,力争找到类似幼儿园、办公室及社区服务类工作。女儿到时5岁,上幼儿园。我的基本情况和打算如上。给些建议和意见吧。比如登陆城市选择、就业准备及其他。谢谢。
开吻的博客最近打不开,是不是封掉了?
看了吻兄一周前的帖子(不象是转贴一如你的笔风)咱不拍砖,咱该拍手。只是出贴晚了几年,要是早点把这贴粑出来,咱也许就不上这船了,现在木已伐船已造就等下水了,硬着头皮往西海岸划吧。既然选择了这片天就要喜欢那霪雨。我这次登加也有些感触。由于是英盲免不了在行车上遭鬼子%¥=&#*。但见鬼子们一点宽容没有,稍(注意是一点点)一慢或并道时靠后车近点就会被喇叭嘟嘟。第一天开车的时候见右侧路宽算是违章超摩托车,在郊区道路上被那摩的(后坐一女)连比带划的唧唧歪歪了一公里路一副得理不饶人的傻劲,最后让咱给他赛油拉拉(也不知这摩的知道这是日语不)了才加油扬尘而去。。。再后来在维多利亚的一天晚上迷路了刚好又在接电话。昏暗的路灯和车灯下看见狗人一起过马路我车速在20-30码的速度下踩了脚急刹,在距离人狗至少4米的位置停定。结果是狗带着洋人走到我窗前又是一通叽歪。。。早看这贴子咱就不给他连声稍瑞了。你说他黑灯瞎火的也不穿件反光服啥的就等着给咱上课啊。临走歪着头我看他嘴型还想说“发颗药”只是见我盯得紧只是“发”了一声那“颗药”在肚里没出来。当然遇的有意思的爱帮助人的西人还是多数,在这里也要感谢一下那三个和我们一起乘末班车到码头搭末班船到维岛的一个老身一个花旦一个武生.一路有说(有个掌上翻译机)有笑连比带划的煞有意思。
这街上有垃圾和烟头的温哥华,维多利亚总的来讲还是美丽的,这点在我们没去过美国的中国人看来还是美的。
最后还要补充一点就是听说加国的法律造就了黑帮的兴旺这也是一大诟病哈。。。我也kao一下。。。当然kao归kao,来归来,爱归爱。咱中国人啥硬仗没打过 硬伤没挨过 这加国算什么。我们就是来殖民的(黄世仁该比洋白佬强大吧)!!!!
还有那些阿3们,咱中国兵五几年就先替你掴过他们的嘴巴了你就放心的抛他白眼吧
不知道你是如何开车的,如果是我过马路的时候遇到另外一个冒失鬼开车冲过来在我面前4米的位置急刹车的话,我肯定会报警,然后按照危险驾驶起诉那个家伙,他至少一阵子不能开车,而且以后的车险年年涨价。人家没有报警你就感谢吧,估计看你是新来的就没有和你计较。
说起宽容,在驾驶方面中国人的宽容度显然远远高于北美。随便你怎么开只要没有撞到一般不会有人来计较,反正大家都差不多。在北美就不同了,大家讲路权和规则。遇到他人违反规则按喇叭提醒是交规的要求。即使八杆子打不着的闲人也愿意见义勇为。尤其是发生事故或者争执的时候。路过的目击者会自愿出来当目击者,很少情况下会敬而远之的。
我估计你是刚来还没有熟悉本地的交通规则,被人家滴滴也是自然的。慢慢随着你的驾驶规则熟悉了,你就不会被人家滴滴,同时你也可以滴滴其他人了。
另外,从明年元旦开始,BC省驾车不允许接打电话。如果那个行人看见你开车打电话还造成危险情况。如果有目击者作证,你就惨了。等着法院给你发传票吧。
开吻:
看了你的转帖,抑郁中。我本周体检,一切顺利的话,准备明年6月登陆。目前的目的地是维多利亚。我的基本规划:第一步,利用6-9月三个比较温暖的月份先登陆蒙特利尔。老公和我都申报法语学习班,拿补助和牛奶金过三个月的假期,熟悉加拿大的基本社会状况、法律法规。第二步,与此同时关注温哥华、维多利亚及其周边的工作信息。初步打算是10月开始老公打FULL TIME工,我打PART-TIME工读本地学历。我们两个都是文科,分别在高校和政府机关工作。老公英语很好,听说无障碍,小伙长得比较帅(公认的),对车性能了解教深入,争取象老杨学习干汽车销售一类工作,业余时间上水管、木工培训班考个证书,争取向专业技术工人方向发展。我英语一般,力争找到类似幼儿园、办公室及社区服务类工作。女儿到时5岁,上幼儿园。我的基本情况和打算如上。给些建议和意见吧。比如登陆城市选择、就业准备及其他。谢谢。
以后我也会写自己的博客的,写不了你那么好啦。
现在一是没时间;二是为移民保密的缘故,想写也不敢。
目前看双语字幕大片就算是干正事。
买鸡屎
作为Blog,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忠实的记录新移民生活的点点滴滴. 这些点滴既包括跨越国境购买汽车这样的豪迈壮举, 也包含买鸡屎这样的猥琐小事. 它们都是移民生活的一部分, 虽然有不同, 至少味道不同吧.
记得温哥华岛上的吉普赛生涯的前辈曾经讲过一句名言, 来加拿大我们等于重新活了一次, 前一次按照中国人的方式, 这一次按照加拿大的方式, 等于活了两次, 比别人多一次, 赚大发了. 没错, 在中国的时候没有想到可以重头再按照加拿大的方式活一遍, 很不同的生活方式, 很不同的生活经历. 比如以前在北京学驾照的时候问及要学C照(小客车)还是B照(大卡车). 当时毫不犹豫的选择C,因为没有想过这辈子还有机会开卡车. 现在居然买了卡车作为每天的交通工具. 更不要想到当年在北京CBD穿梭的所谓白领现在要开卡车去买鸡屎. 呵呵. 人生乐趣就在于此.
言归正传, 买鸡屎干嘛? 当然不是吃的. 是肥料. 这些日子每个周末都花至少一天的时间打理后院. 我把后院的梯田第一层和第二层彻底重新弄了一遍. 把计划种菜的地方修一个Raised Bed, 然后重新添土和肥料. 其他地方一律用Mulch覆盖. 这样就没有地方生长讨厌的杂草了. 原来的破土全部盖上, 买了两车新土放在Bed中, 再打算撒层Organic的肥料, 捂一冬天, 明天开春重新耕种一定会有好收成. 另外就是防火防盗防鹿.
Orgtanic的肥料就是各种动物的粪便了. HomeDepot有卖成袋的, 不便宜. 网上也有大量的免费的, 主要是马粪和牛粪. 但是人家不管给你装袋. 你要自己跑到牛棚里面自己装. 我考虑再三, 觉得虽然立志当农民了, 但是对于到牛和马的居所替它们收拾他们的排泄物还是不太适合我这样一个前白领的现任见习新农民的身份. 所以还是找了一家给装好在袋子里面, 但是要付钱的卖家. 反正也不贵, $3一大袋子鸡粪.换成学名叫做生态肥料, 俗称鸡屎. 为了使自己快速适应农民身份, 我还是叫它鸡屎吧, 虽然不好听, 但是有效果.
那个卖鸡屎的, 哦, 生态肥料, 的卖家在Sooke镇, 是西部一个海滨小城, 风景如画的地方, 以前抓螃蟹常去, 我还骑车去过. 卖家是一个养鸡专业户, 不知道是哪里移民过来的, 如果不是法语区的加拿大人就像是东欧来的, 口音很奇怪. 他主营业务是卖鸡蛋鸡肉, 副产品才是鸡屎. 这个完全符合逻辑. 没有可能主营鸡屎, 顺便卖点鸡蛋鸡肉之类的. 老太太说本来鸡屎不要钱的, 需要买家自己去鸡窝里面挖. 估计基于和我一样的接口, 没有人来买. 所以他就自己晒干装好了袋子卖. 虽然加钱, 来买的人还是不好. 我的理解是这3块钱就算是臭味费了.
卖了鸡屎, 回到家, 往地里撒就的自己干了. 这个工作是逃不掉的了. 好在晒干的鸡屎并不臭, 当然也不香. 在地里铺上一层. 让冬季的雨水将其溶解成营养和土壤完全吸收. 来年一定有好收成.
想吃生态蔬菜不是没有代价的. 显然从超市买包装好的整齐干净的印着Oragnic标记的蔬菜的时候不会想到还有浇鸡屎这样的很拿不上台面的步骤. 作为一个新时代的见习农民, 我也可以经历一下从种子到蔬菜的全过程, 体验其中的苦与乐. 体验第二次人生, 不亦乐乎!
4. 英语不过关,和老外吵架着急,不小心咬自己舌头而死
估计我得走这条路。
现在你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加拿大取驾照这么难了。你所说的这些都是加拿大驾车和中国不同的地方。这里的人几十年来都已经习惯了这样的规矩,凡是不符合这样的规矩的人都无法获得本地驾照。如果你看我的blog就知道我第一次考驾照失败的经历。现在回想起来,不过确实是有道理,但是我当时仍然心中很气愤。比你现在的气愤还要多,
至于让中国来登陆的允许开车是国际惯例。为了方便游客和刚来这里的人。因为这样的数量比例很低,不足以造成大问题。如果不允许新来的人开车,那么他如何走到考试点参加考试呢? 不过这个优惠仅限于前几个月。以后就没有了。
关于驾驶我以前blog中写过,请一定要看ICBC的那本书才可以安全驾驶。你没有出事故是上帝保佑你,可以说这里的司机基本开车不看路只看灯和规则的。如果冷不丁冒出一个不知道规则误闯出来的,而且自己还是一个80-90岁的老太太,结果可能对你十分不利。即使不是一个赖人,只要你有过失在先而且有人证,结果会很惨。
我的建议是为你的安全考虑,请仔细考虑。如果你不喜欢听,我不说也罢。但请相信我是真心希望你安全。
开吻~能私下和您联系吗?我们一家打算去victoria定居,但是很多情况不是很了解,需要向您咨询,恳请帮助~
我也热爱户外运动,自行车骑行,徒步,登山,游泳都很喜欢,尤其野餐露营是我的拿手好戏~期望有机会能和您一起成行!
开吻你好,07年上家园以来一直潜水作业。看的第一个帖子就是你的,可以算作你这几年网上博客生活的资深粉丝了了。一个宽厚的父亲、一个有担当的老公,一个视野开阔、酷爱旅游的朋友,这是你在我心中的基本印象。我们也是三口之家,大约今年2月份能拿到签证,计划6月10日登陆维多利亚(这个城市会欢迎我们吗?)。我们的基本规划是这样的,也请你指教一下:一、选择6月登陆的原因和目的:1、气候温暖,适应快。2、孩子刚好五周岁,9月开学直接上学前。3、我在高校工作快放暑假了。计划6月初和老公分别请假办理进修手续(拖三年,多拿点公积金,有点贪心。)二、职业规划:老公法律硕士、英语好、有美术功底、懂车和园艺,边打工边接受职业培训争取做汽车销售或园艺师;我英语一般但敢说会猜,争取读个本地本科学历向社区服务、幼儿教育方向发展找个稳定工作。三、先租再买;备齐半年找不到工作的房租和生活费。准备了大约15万加币的购房首付,准备合适时买个小点的平房。
以上是打算,是否纸上谈兵不切实际呀。在网上也查过MLS的售房信息,但维多利亚的信息不多。因此特别关注以下两个问题:1、我们是否适合维多利亚?租房容易吗?70-80平方左右的一室一厅包暖气热水所有费用大约多少钱?一般打工性质好找吗?2、维多利亚的房子价格如何,请帮我关注下:150平方左右一层带院的独立平房,可以吗?我知道维多利亚不大,只要孩子上学不超过15分钟开车路程就行,谢谢。热盼答复。
谢谢你的答复那么我应该怎么办?请教中:
1孩子上学预约可以在国内完成吗?还是请在维多利亚的朋友帮忙?还是其他什么办法?
215万加币付首付不够吗?不是35%的首付吗?40万左右的房子不是15万加币以内的首付吗?或者您给我说个大约数,我在多带点。谢谢。
Las Vegas不仅住得便宜, 自助餐也很好吃.
我最喜欢的户外服装在这里也是出奇便宜. 我10年前就看中了Columbia 的Titanium系列户外服装, 但是当时在北京的价格实在搞得离谱, 2000多一件! 逼得我买了一件假的, 但是发现假的除了外表一样, 那些防水透气的性能一点没有. 真的就是真的, 假的就是假的. 好看不顶用. 过了10年终于在美国买到了一件99美元. 现在我家一家三口每人都是全套Columbia 户外服装, 出去一走一致统一. 美国的衣服真的便宜啊.
[/quote][
谢谢, 我们也会更有信心了我一有空就会继续在我的MSN Blog中继续写, 欢迎大家去看. 我也会定期贴一些在论坛中, 给那些没有机会去Blog看的朋友笑纳
============December 06 1:44 AM
新移民到加拿大的N种死法
(开吻原创)
1. 找不到工作,着急忧郁而死
2. 找到了工作,发现被扣各种税费,心痛而死
3. 买了漂亮的衣服打扮得花里胡哨,但是街上没有人看,委屈而死
4. 英语不过关,和老外吵架着急,不小心咬自己舌头而死
5. 一下班同事都各回各家,单身移民找不到人说话,只好自言自语,进而胡言乱语,最终精神错乱而死
6. 偶然回国,发现中国如此时尚,被人指认土气如农民进城,郁闷而死
7. 在家里后院遇见果子狸,以为SARS,惊吓而死.
8. 遇见果子狸见多识广没有吓死,但是开车遇见黑熊过马路,以为遇见外星人,最终仍被吓死
9. 想第9条死活也想不出来,绞尽脑汁而死......
========= December 26 9:15 AM
因为图机票便宜所以选择了圣诞前夜来温哥华绝对是一个错误。 因为这里过节不像中国的商家忙挣钱, 这里的商店圣诞节全休. 而且从圣诞前夜开始就很早关门了. 我落地以后什么都办不了. 连银行都关门了. 买车更始没戏, 还不知道车市什么时候能开业呢. 没有车在这里就十分艰苦了. 连饭都吃不上. 所以圣诞节这天就靠方便面度过的. 这方便面也是从朋友家里扫荡来唯一的食品了.
今天是Boxing day, 不是拳击的那个Boxing,而是商家疯狂打折群众排队购物的那么一天. 我没有车,所以什么也买不了, 只能等车市开门了赶快搞一个车来,然后买了东西去Victoria. 虽然我没有去排队购物,但是还是在网上抢购了一套电脑. 我也是耗费的大量时间等待在买到了. 网上的东西每天会放一点. 一不留神就被别人抢走了, 昨天我就晚了一步, 今天早早起来等, 结果终于抢到一台. 呵呵. 看来Early Bird真的有虫吃
这次倒时差十分成功. 在马峰家里硬挺着不睡觉,坚持到11点钟,结果一下子睡到早晨. 一次性倒过来.
今天的任务: 1. 手机号码 2.最好可以买到车. 车市怎么还不开门, 急死我了
=======January 03 2:53 PM
自从离开Richmond搬到Victoria起, 我就没有电脑使用了. 所以也没有办法写Blog了. 估计朋友们都着急了,不知道开吻现在近况如何, 有没有遇到什么新的困难.
加拿大的工作效率就是低, 太低了. 26号网上购买的电脑今天还没有送到, 而且目前还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送到. 更加可气的是24号存的现金居然今天还没有到帐, 我都要破产了. 给我的BMO的客户经理打了电话, 他们很快就给我先入了账. 看来不打这个电话肯定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够有钱花了. 吃一堑长一智. 下次一定要排队直接交到人手里, 盯着他入账才OK. 否则谁知道哪天有人去打开存款机替你数钱呢.
马上出门, 先写这么多. 回来再接着写这些日子的经历.
=====January 03 5:57 PM 补交新生活日记-Victoria的第一周
上周的回忆录
===============买车
前回书说到开吻同志在温哥华惨淡度过2005年的圣诞节. 终于熬到了车行都上班的日子了. 开吻迫不及待的去买车. 那是28号的事情了. 我27号就约了一个在Surrey的一个车行, 说有Matrix, 价格还不错. 打电话过去说好了. 结果等我和我的朋友开车不远万里跑到Surrey去,结果那家伙改口说昨天晚上卖掉了. 狗P, 我才不相信大晚上有人现金去买二手车呢. 就骗我过去好买其它车. 门都没有. 当即扬长而去. 这种道德败坏的洋人还是比较少碰见的, 有生意也绝对不和他做. 然后返回West Minister我记下的另外一家. 到了那里已经快中午了. 是一个小车行. Sales是一个突尼斯人. 这加拿大真的是什么国家的人都有, 大杂烩. 看起来人还算老实, 他直接告诉我车子出过事故, 右侧门撞坏被换新的了, 有维修记录和ICBC的认证. 我看了看车子已经修的没有痕迹了. 把车子升起来看了看地盘也没有焊接的痕迹. 只好相信车子其它地方没有致命伤. 我试着开了一圈, 感觉还行. 就是噪音大. 不过这Matrix尤其是四轮驱动的版本著名的缺点就是噪音比较大. 而且是旧车,要求就更不能太高. 既然有事故,就得很咬事故砍价. 结果价格从14999砍到13000. 成交. 其实我有点后悔, 如果横下心来,说不定可以再要出几百块钱来. 不过我当时确实着急, 而且肚子饿得厉害. 我得赶快买了车,然后才能去Ikea买家具, 后面事情太多了, 不能再看第二家了. 于是立马买下. 后面的手续倒是真的简单, ICBC来了一个人现场办公. 买保险上牌一共10分钟搞定. 想想在中国买车还的排队上牌好几天呢. 上了牌子马上往回开. 肚子里面已经空了很久了. 一天没有吃饭, 眼看天都快黑了. 还要去Ikea买家具呢.
回到Richmond, 在朋友家随便趴了两口饭添了肚子, 立马去Ikea, 趁关门之前把电脑桌,被子,枕头,灯,各种小玩意儿都买齐了. 统统装近Matrix里面. 这Matrix真能装货. Ikea的Cashier都不相信这些东西我一个人能扛走.
从Ikea开回我的临时住处家庭旅馆已经很晚了. 开到楼下, 我连打开车门的力气都没有了. 在车里坐了一会儿,逐渐恢复体力才上楼睡觉. 搬家具搬得浑身臭汗, 本来打算洗澡再睡, 结果一倒在床上就睡着了.
==========搬家去Victoria
醒的时候才6点. 不敢耽搁, 要赶比较早的船去Victoria一边能够在商店关门之前买到当天必备的东西.
把东西全部搬到车里, 然后先去Lily家里用他们家的电话打一个给futureshop的电话. 因为Futureshop要求我使用信用卡注册电话打给他们来确认我的合法身份. 真讨厌. 打完以后, 又蹭了一顿早餐然后立马去Tsawassen赶11点的船. 因为冬天游客少, 如果没有赶上11点的,就只能下午3点了.
这船我已经是第5次做了, 前两次还挺新鲜的上甲板看看海景, 这次我完全没有状态, 只想早点过去看看房子里面还需要什么赶快去买. 把后面的几个天亮的小时充分利用起来. 以免到晚上睡地板或者盖衣服. 想着想着就坐在车里睡着了.
到了Victoria, 因为有GPS的帮助没有费什么麻烦就找到房子了. 进去看了看. 还算满意,就是太脏了. 之前是Uvic的学生在住, 搞得乱七八糟,东西还没有拉走. 我想, 我确实有机会收拾屋子了.
接下来就是零七八碎的一大堆事情. 吃东西, 搬东西, 买东西, ...... 还有组装Ikea的家具. Nick送的电动螺丝刀起了大作用了. 没有那玩意儿, 我一个人短时间内很难把家具都安装起来. 还是Nick了解我的需求啊. 这工具的盒子上还有Nick亲笔签名: 劳动最光荣.
========= 在Victoria的前两天
前两天已经没有太深刻的印象了. 总之都是在混乱和忙乱中度过的. 帮旧房客把东西都弄走, 我才可以收拾屋子. 费了总共3天时间才把屋子打扫的可以住人了. 我这辈子最大强度的劳动就是在这几天度过的. 正如我这辈子最大强度的走路都是上周走的一样. 好在现在有了车了, 可以到附近的Shopping Mall买东西. 每次总是买不齐, 到用的时候才发现没有这个没有那个. 加拿大商店很早就关门了. 当天不能买只能第2天. 这个时段正好节日特别多, 老碰见不开门的时候. 所以很多东西只能先凑合过. 速冻饺子和方便面成了我在加拿大的前N顿饭的主要食谱. 一直到昨天, 我才开始正式有米饭炒菜吃了. 真不容易啊. 不过最近应该是我体重下降最快的时候了, 估计脂肪肝也差不多好了. 所以哪位有脂肪肝治不好的, 麻烦来加拿大移民一趟. 今天已经可以比较轻松了. 中午把驾照笔试考过了, 然后就等有机会参加路考了. 一旦路考通过, 我计划在上班之前的所有事情都搞定了. 可以安心上班了
========== Victoria 印象
在Victoria已经住了快一个星期了. 谈谈印象. 主要是谈谈和温哥华比. 因为Victoria和中国的城市区别太大了, 拿来比没有太大的意义. 和温哥华距离不远倒是可以比比.
Victoria的华人明显比温哥华少太多了. 在温哥华的Richmond burnaby的华人比例已经高到几乎见不到洋人的地步了. 洋人们都被驱赶到Victoria或者温哥华北部的山区居住了. 平原地带已经全部给勇敢勤劳的华人占领了. Victoria整个城市人都很少, 华人当然就更少了. 平时不时很容易碰见亚洲人, 即使碰见中国人面孔的人, 很多也都是土生土长的加拿大华人, 不一定说中文的. 所以在这里是一个很好的锻炼英文的地方.
Victoria基本是山区或者丘陵地带, 路基本都不是直的,而且到处是上坡下坡. 在这种路况下四轮驱动确实有好处. 有很多上坡停车需要起步的时候, 很多前轮驱动的车子前轮都会打滑, 尤其这地方现在天天下雨. 四轮驱动就没有什么问题,轻松就爬上去了.
Victoria因为城市小, 所以很多服务没有温哥华方便了. 而且信息也不够发达, 现在还不知道哪里可以兑换货币比银行划算. 一切都需要自己慢慢摸索才知道. 这两天对周围的一些路已经有些熟悉了.相信很快都会熟悉起来的
========== 昨天去海边和湖边走了走
昨天天晴了一小会儿, 我正好没事儿, 就去海边走了走. 这里到处都是风景. 也不要钱, 随便那个地方停下车来, 在沙滩上走走都感觉很舒服的. 回程的时候路过Elk Lake,正好赶上太阳落山. 平静的湖面上漂来阵阵清雾, 显得宁静而美丽. 一些鸭子悠闲的游荡. 这个场景特别象 4400这个连续剧里面那4400个人回到世界中来时在的那个湖上. 说不定就是在这里拍摄的呢. 我努力从薄雾中看有没有从飞碟上被释放的人从湖水中走出来
========January 05 11:12 AM路考失败, 今天是比较倒霉的一天
本来觉得信心挺足的, 结果居然Fail了.
主要的原因是速度太慢, 该闯的黄灯没有闯.
Shit, 如果不是考试我开那么慢干什么. 这个狗考官故意挑毛病. 还不是为了表现谨慎驾驶我才开这么面, 倒成了把柄了. 白白起那么早排队Walk-in Test了. 这一个星期就不能独自驾车,一直要到下周四又得起一个大早排队Walk-in Test. 下次坚决要过, 否则怎么上班啊.
回到家, 邮局送货的车刚开走, 给我送的电脑之类的东西只能自己去取了. 真倒霉. 还得想办法找一个有驾照的人坐旁边才可以开车. NND
不开车也好, 老老实实在家里看书学习. 省得总想出去玩了.
==========January 05 3:40 PM谈谈美国车日本车
驾照没有考过, 只能在家里学习了. 闲暇之余上网胡说几句.
上周的买车经历让我更加深刻的理解的北美汽车市场的一边倒的风气. 言下之意就是日本汽车在北美市场毫不留情的把东道主,美国车,彻底打败了. 以前只是听说, 现在亲自来买车了,深有体会.
美国车有很多优点, 这些都不重复提了. 市场和口碑最说明问题. 日本车同样档次的比美国车要贵不少. 以前听说日本车靠价格便宜占领市场, 现在看来是美国车靠价格便宜来保住市场了. 这还是新车的市场, 如果看旧车市场, 美国车败得那叫个惨呐. 日本车二手车比新车价格差别不大, 换句话就是残值高. 再看看美国车, 3年跌一半算是不错的了. 所以在这里可以看到特别奇怪的一个现象. 一个2手的Echo 1.5升的, 国内叫雅酷, 就是我在中国开的那种(当然, 发动机和北美不同,天津产的档次低), 价格足够买一个同样新旧的4升以上的美国大SUV. 在中国很难想像一个雅酷居然这么值钱.
价格是一个方面, 口碑也是很重要的. 在这里不只是亚洲人, 包括这里的西方人,也都普遍认为日本车质量可靠信得过. 所以不是很多国内人评价的说只有华人没有骨气开日本车, 实际上洋人开日本车的更多. 倒是很多有钱的中国人开欧洲车(BMW,奔驰之类的)洋人特别穷的,年轻人多半开美国人, 稍微好点的开日本车. 再好的就又开高档的美国车和欧洲车了.
现在的日本车也很多不是在日本生产的了. 比如我买的Toyota Matrix就是在加拿大本土生产的. 这个Matrix似乎只在北美生产销售,在日本本土和中国等地都没有见到过.
Matrix也很能说明问题. Matrix和Toyota和GM合作开发的一个车子. 因此在GM就存在一个孪生兄弟, Pontiac Vibe. 这两个车可以说是一模一样的, 除了牌子不同而已. 从发动机到底盘传动和配置,都是一样, 外形略有区别, 远处完全分不出来. 但是就倒霉的一个美国牌子, 车价就是卖不上去, 销量也少得多. 2手的更是难买到. 连1手都少,更别提2手的了. 我本来努力找Vibe买, 但是最终没有找到, 只好买Matrix了.
我买车的时候也试开了同样档次的美国车和日本车. 总体感觉确实美国车做工差. 很多接缝处都不均匀. 还是在表面上, 看不见的地方都不知道什么样了. 而且美国车设计的都很奇怪. 坐进去很不舒服, 明明很大的车身, 坐的位置确那么低. 看来必须身高2米的人做进去才行. 开起来噪音也很大. 也许碰撞的时候结实一些, 我没有敢去撞一下. 单独从碰撞试验的数字来看, 美国车并不占优.
可靠性和耐用性是很多人给出的结论, 而且是很多年获得的结论, 就是日本车还是大大好于美国车.
不知道美国这个汽车大国怎么看待这个事情. 也不知道日本鬼子怎么逐渐占据了北美车市的.
日本鬼子如果在政治上和感情上能够做出一些让步的话, 在亚洲,包括中国市场一定也会获得很大的成功的. 不过日本鬼子就是那么强硬, 死不认错. 从这方面来看, 中国国产汽车要想从质量和口碑和日本车竞争可能性太小了. 美国那么个大国不也是节节败退. 听说Ford又在大裁员了.
其实中国直接面对竞争的并不是日本, 而是印度巴西和韩国这样的国家. 和日本竞争应该还不是30-50年的目标,毕竟差的比较多. 所以一定要清晰看到差距. 抵制日货是必须的, 但是更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产品质量, 占领市场. 至少占领自己家门口的市场. 别最终像美国一样, 把北美市场都给丢了.
=============January 09 4:46 PM谈谈买菜做饭
经历了一个多星期的奔波和劳苦, 到了上周已经一切步入正轨了. 前段时间一直被忽略的一日三餐现在成了比较重要的科目了. 而且由于还没有上班也没有别的什么事情要做, 所以做饭买菜成了一日中比较重要而且有意义的事情了.
先谈谈买菜. 这里Victoria没有Vancouver那样的Pulic Market菜市场, 所有东西都需要在超市里面买. 我住的地方还算是比较方便的地方, 附近大小规模的超市好几个. 比较常去的是Fairway, 是一个华人开办的超市,里面有一些中国的食品. 尽管是中国人开的超市,里面也没有几个华人. 在这里买东西有时候挺迷惑, 因为很多西人的食品种类繁杂, 从包装上也看不出来是什么东西, 什么味道.而且包装还特别大个. 一旦买了不喜欢扔了也可惜. 硬吃下去也有点被迫喝药的感觉.所以每次都是拿起来左看又看,使劲努力闻闻,(其实包装很好,什么味道也闻不出来)最后还是放下了. 所以转半天也买不到什么东西. 感觉就像农村大妈进城一样. 不过慢慢的,经过多次喝药般的体验和尝试,也发现了一些牌子的东西很好吃. 慢慢的就熟悉起来了
虽然是中国人, 最擅长中餐了, 但是做中餐很费时间,而且油烟很大, 很容易引起房间里面的烟感报警器报警. 我虽然没有引起报警, 但是听见过其它中国邻居的报警, 声音巨大,够吓人的. 所以每次炒菜的时候都十分小心. 这洋人设计的房子抽油烟机都很差, 比中国的差远了. 但是做西餐就简单多了, 也没有烟, 也没有火, 而且半成品特别多, 做饭特别快,还很干净. 至于味道嘛, 有的还可以. 有的就如同喝药了. 每次做饭的时候我都努力研究食品上的英文包装中的烹饪说明. 努力发现一种新的西餐作法. 慢慢的我已经可以使用烤箱烤点熏肉什么的东西了. 三明治和热狗当然更容易了. 不过那只能算是快餐而不能算是西餐. 以后还的慢慢学习.
从价格上看, 加拿大的蔬菜价格相对肉食要贵一些. 不过菜都十分新鲜, 也不比担心有毒什么的. 很多菜味道和中国的不太一样. 大部分菜特别大个, 都包装的特别好看, 水灵灵的让人很乐意买, 不过味道很一般.
洋人的西餐主要的味道都是各种酱给调出来的. 所以这里的各种酱多得不得了. 就沙拉酱就能摆整整一柜台, 几十种之多. 绝大多数不知道是什么味道. 只能吃一种好的就一直买下去. 烧烤酱也是一大排. 看来西餐也是博大精深, 让我等饮食大国来的国民也有点不知所措了.
等过些日子上班以后, 如果晚上有空的话, 打算去社区中心报名参加西餐培训班学习一下怎么做西餐. 到时候老婆过来了可以露一手.
===============January 09 5:23 PM教堂.图书馆.社区中心和公园
作为一个加拿大的新居民, 全面了解加拿大的社会和文化生活是十分重要的. 总不应该到了加拿大还按照中国的生活习惯安排一切, 那跑这里来干什么来了. 所以这些日子跑了不少地方, 下面挨个说说.
===教堂
来Victoria两个星期, 我已经去过两次教堂了. 第一次是去了一个华语教堂, 第2次去了一个洋人教堂. 教堂是西方人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的一个重要环节. 尤其是基督教堂, 不像天主教堂那么严肃, 反而更像一个大家的每周聚会的场所. 教堂也不是以前在中国时候看电影里面那样阴森高高的尖顶的建筑. 这里的教堂更像一个社区中心或者学校的大教室. 里面还有各种活动设施. 每周除了周日的礼拜以外几乎每天都有活动. 比如每周2给学生的免费圣餐, 周一上午的英语培训等等. 教堂是教徒们进行交流和奉献爱心的地方. 参加礼拜活动也是十分有趣的一件事情. 平时都穿着十分随便的洋人这一天都穿着比较正式. 在礼拜过程中还要多次站起来唱歌. 圣歌一般都比较容易唱,而且旋律简单优美, 加上管风琴和钢琴的伴奏, 而且都是多声部的, 听起来很好听. 而且这些洋人的音乐素质都很不错. 多声部复调的作品每人都能唱, 而且不走调. 我想起来以前每年的红五月或者一二九这类的合唱活动, 我总是被邀请成为艺术指导, 每次都为纠正合唱队员的错误费太大的力气.
关于宗教, 我以后会多花一些文章来介绍. 我现在仅说一句. 基督教是现代西方价值观和道德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说是基础, 不了解基督教就等于不了解西方的主流社会. 我们不能简单的把基督教作为一种宗教来看待,而是一种融合了太多东西的一个文化和社会现象来理解.
====图书馆
今天第一次去图书馆办了借书证. 但是还没有发现什么值得借的书. 本来就是去体验一些, 没打算借什么书. 加拿大的图书馆全部免费, 而且所有的居民都可以去. 借书还书的手续也是十分简单. 尤其是还书, 直接往一个窗口一放就可以了. 不用签什么东西证明你却是还了. 信用是整个西方社会的基础. 就好比不能吃人肉作为文明人类社会的一个基础一样.
====社区中心
社区中心如果对等到中国来说,应该是居委会. 不过这里的社区中心可不像中国的居委会一样, 中国的居委会的主要任务和配合政府和当地派出所管理本地居民, 提供诸如计划生育之类的政策执行机构. 加拿大的社区中心完全是一个为本地居民提供休闲生活的服务机构. 费用基本上是政府税收中来, 各种娱乐项目免费或者收很基本的费用. 服务项目五花八门. 除了各种运动项目以外,还有组织旅游, 陪老年人聊天,科普知识讲座,各种休闲生活培训,各种比赛之类的. 在加拿大, 让老百姓过上休闲生活是政府的一项义务, 如果哪界政府没有在竞选时承诺给老百姓更多的休闲生活的投入, 估计肯定下课了. 这里的洋人的休闲生活也太丰富了. 以后有了时间给大家慢慢道来.
===== 公园
这里的公园包括国家公园,省立公园和地区公园. 可以说victoria到处都是公园. 这里公园也没有卖票的, 都是免费的, 而且还有各种服务设施免费供游人使用. (比如荒郊野外公园里面的厕所都有手纸和暖风吹手的) . 在这里如果按照西方人的方式去休闲娱乐的话, 几乎没有任何费用发生. 因为这些费用都已经在税收中包含进去了, 不用白不用. 我这两天去了好几个Park. 包括 Elk lake, Swan Lake, Mt Douglas, Mt Works. 每个公园都是风景宜人,人烟稀少. 这些公园如果放到中国肯定要收巨贵的门票,而且门口一定停满了车, 人都排着队走,排队照相. 不过如果你感兴趣人文景观的话,加拿大估计不适合你. 这里没有什么历史. 几根印第安人立的图腾柱就被他们当文物给管理起来参观和瞻仰. 让我们来自怏怏古国的中国人嗤之以鼻. 所以要看文化看历史去中国, 看自然看风景, 来加拿大.
==============January 12 11:09 AM今天驾照路考顺利通过
今天是比较顺利的一天. 一大早起来就去ICBC排队Walk-in Road Test. 有了上次失败的经历, 这次确实比较紧张. 我以为我起得够早的了, 但是还是排到第6个. 由于上次因为没有过, 不能独自驾车回家, 弄得我十分尴尬, 所以这次事先作了准备, 找了同门师姐去给我作陪同, 以便万一再次失败可以有人陪同驾车回家. 不过这次师姐说只要她陪着去考试的没有一个不过的. 事实证明的确如此.
我一直焦急的等待到10:10才轮到我. 上次那个凶恶的女考官今天不出考, 只是在那里做内务工作. 千万别再碰见那个母夜叉了. 这次是一个男考官, 看起来比较和善的. 因为不是第一次考试, 也没有废话, 上车简单交待几句就走了. 今天仍然是小雨, 开的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我一直担心考官扣我的分数,所以过一阵儿就看看他写什么东西在纸上没有,结果什么都没有写. 我心里预感到应该还不错. 结果很快, 兜了几个圈子就回到ICBC了. 考官对我说你开得很好,通过了. 一颗心终于放下来了.
回头看上次考试, 绝对是考官找茬. 因为这里考官几乎没有希望新移民第一次考试通过的, 否则一定会培养骄傲情绪,对安全驾驶不利. 所以第一次基本都Fail(90%). 第2次才比较客观. 我一向十分相信自己的驾驶技术的, 没想到第一次也Fail了.
无论如何, 我终于有了自己的加拿大驾照了. 以后不用随身携带枫叶卡和护照了, 驾照在这里就是最重要的身份证件. 而且我可以一个人随意驾车了, 不用去找人陪练了. 哈哈哈哈
==========January 16 7:52 PM第一天在加拿大上班
今天是1/16,到了我上班的日子了. 经过提前三周的准备, 我已经完成了所有的准备工作,可以上班了.
虽然在国内也是在外企上班,但是这次是在外国在一个基本都是老外的公司上班,还是有点莫名的担忧和兴奋.
ACD是一个很正规的公司. 虽然在我看来只是一个小公司,但是在加拿大软件公司里面已经算是很大的了. 公司内部井井有条, 管理的不错. 从新员工Orientation看起来就有这种感觉. 其实orientation十分简单,也就是半个小时多. 介绍公司基本情况, 工作时间, 公司的设施, 安全要求等等. 然后就是带领参观公司. 公司并不大, 但是里面什么都有. 健身房,医务室,厨房,休息间,餐厅. 工作环境还真的不错. 还有就是免费的饮料和零食.
第一天也干不了什么, 主要就是安装机器系统之类的,就下班了. 现在公司并不忙,正在讨论下一步的计划. 不知道忙的时候怎么样, 总之和中国的公司气氛很不一样. 相比而言,更加悠闲和自由. 人也都很Nice. 应该说第一天的感觉不错. 希望每天都可以如此
===============January 18 9:39 PM在加拿大的软件公司上班的初感受
今天已经是上班的第3天了.在一个新的国家上班还确实有点不同的感觉. 下面分别几个比较大的不同方面谈谈
1. 午餐
在中国的时候, 午餐是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候. 大家都是饥肠辘辘的等到接近12点就呼朋唤友的占据公司附近各个饭馆的位置. 这些饭馆主要就靠中午一顿狂挣钱, 尽管现在已经新开了很多家饭馆,但是在中午吃饭高峰时段仍然需要等座位. 大家都是凑在这段时间狂侃各地的新闻,网上的逸事, 以及安排晚上或者周末的计划. 除非事前有人安排,一般都是Go Dutch,这个在中国叫做AA制. 中午饭虽然并不是很贵,但是也很丰盛,一般就是一个人点一个菜这样的规模. 由于中国的饭馆都比较肯放油,所以一般的菜里面油都比较多, 这个是造成脂肪肝的主犯.
在加拿大这里就完全没有这种情况了. 大家都是各自带饭, 中午公司有厨房,可以简单热一下就吃. 当然如果你乐意在厨房做饭也可以,但是似乎没有人在厨房大张旗鼓升火造饭.基本都是微波炉或者烤箱一热就吃. 大家也是各吃各的, 有的洋人喜欢在休息室里面一边吃一边聊, 我的英语还不够好到可以听懂他们聊什么,所以就自己在自己的座位上简单一吃. 很多洋人中午都不吃饭, 或者吃公司提供的免费零食就一直扛到下班. 不知道他们早上都吃了什么高热量的东西,以至于中午不吃饭,而且还穿着短袖里外跑.
总之,在中国大家边吃边聊的午饭在这里是没有了. 十分怀念啊.
2.办公室
我所在的办公室一共3个人. 一个是Steven,就是推荐我进ACD的那位老朋友. 另外一个叫Mike,是土生土长的温哥华岛人. 据他说生在温哥华岛比较靠中央的一个地方,距离Mt Washionton比较近. 说不定祖上都是打鱼的. 虽然我和Steven都是华人,但是我们在办公室基本不说中文, 这一方面是公司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对Mike等其他洋人的礼貌. 不过我们两个的英文真都是不怎样, 搞笑的是有时候连Mike都听懂了我们两个在说什么,我们两个互相居然都没有听懂. 哈哈,中国式的英语.
我们办公室是比较差的一间, 没有窗户的黑屋子. 而且洋人还特别喜欢黑屋子, 好好的日光灯不开, 就开一个小台灯, 白天也像闹鬼一样. 其他的办公室有的有窗户的,窗外风景都特别棒. 毕竟Victoria是一个花园城市, 任何地方都是明信片. 有一个洋人在介绍他的办公室的时候, 我夸他说他的窗外风景很漂亮, 他就吹牛说这窗户是他自己画的.
办公室每人占据一个角落, 放自己的电脑. 每个人都有两个以上的显示器, 为了调试程序方便. Mike更夸张的有3个显示器一起工作. 一个显示器显示outlook,一个显示程序代码,一个显示运行结果. 一点不浪费.
3. 着装和工作纪律
也许是西海岸的软件公司的通用特点, 这里着装极为自由, 纪律也极为宽松. 我第一天还算正式穿了旅游鞋去上班, 今天就已经改拖鞋了. 据说还有光脚在公司里面遛达的, 不过我没有见到. 衣服就更加随便了, 洋人多半不怕冷,就穿个短袖. 华人体制比较弱,还有穿毛衣的外套的. 在一起你都看不出到底室温有几度.
工作时间理论上是9-5. 但是可以自由掌握. 公司要求10-4之间尽可能都在办公室. 所以几点来公司的都有. 一般来说,资格越老的来的越晚. 所以, of course,我去得最早
4. 入职教育
这里的入职教育也就是半个小时. 材料都准备好了, HR的人简单介绍一下就完事了. 好在内部网上东西比较全,而且公司里面到处都是字条,仔细看就都明白这里的规矩了.
就像华为给新员工每人发一个席子一样, 我上班第一天也收到了一个Survival Kit.就是救生包. 里面没有席子, 都是一个莫名其妙的东西. 还有一个字条,解释一下为什么放这些东西. 都是很逗的内容. 比如一个泡泡糖----作白日梦的必须品; 一个创可贴----遇到挫折的时候碰壁的时候用; 一个哨子-----成功的时候别忘记大家一起吹哨子; 等等, 都不知道谁出的点子.
5 停车
在ACD上班,停车是免费的. 不像很多在Down town的公司要自己掏钱停车. 这点最爽了. 让我等在北京饱受停车之苦的在这里彻底得到解放. 很大的一个停车楼,空了很多位置随便停. 人少就是好啊.
随着上班时间的增加,慢慢还会有很多的体会, 以后慢慢写吧
columbia 是 omishell 的防水层 。据说跟goretex差不多。我自己穿下来,都是不太透气,我出汗比较多。
[2009-10-22增加]本人开吻恳请大家去http://forum.iask.ca/showthread.php?t=288178
投我开吻一票, 热情支持我, 支持我继续供应大家的精神食粮.
这些内容都是在我的MSN Blog里面的. 闲来无事就转贴在家园论坛中. 给大家消遣消遣, 也可以在没有来加拿大之前事先了解一些情况
我一有空就会继续在我的MSN Blog中继续写, 欢迎大家去看. 我也会定期贴一些在论坛中, 给那些没有机会去Blog看的朋友笑纳
============December 06 1:44 AM
新移民到加拿大的N种死法
(开吻原创)
1. 找不到工作,着急忧郁而死
2. 找到了工作,发现被扣各种税费,心痛而死
3. 买了漂亮的衣服打扮得花里胡哨,但是街上没有人看,委屈而死
4. 英语不过关,和老外吵架着急,不小心咬自己舌头而死
5. 一下班同事都各回各家,单身移民找不到人说话,只好自言自语,进而胡言乱语,最终精神错乱而死
6. 偶然回国,发现中国如此时尚,被人指认土气如农民进城,郁闷而死
7. 在家里后院遇见果子狸,以为SARS,惊吓而死.
8. 遇见果子狸见多识广没有吓死,但是开车遇见黑熊过马路,以为遇见外星人,最终仍被吓死
9. 想第9条死活也想不出来,绞尽脑汁而死......
========= December 26 9:15 AM
因为图机票便宜所以选择了圣诞前夜来温哥华绝对是一个错误。 因为这里过节不像中国的商家忙挣钱, 这里的商店圣诞节全休. 而且从圣诞前夜开始就很早关门了. 我落地以后什么都办不了. 连银行都关门了. 买车更始没戏, 还不知道车市什么时候能开业呢. 没有车在这里就十分艰苦了. 连饭都吃不上. 所以圣诞节这天就靠方便面度过的. 这方便面也是从朋友家里扫荡来唯一的食品了.
今天是Boxing day, 不是拳击的那个Boxing,而是商家疯狂打折群众排队购物的那么一天. 我没有车,所以什么也买不了, 只能等车市开门了赶快搞一个车来,然后买了东西去Victoria. 虽然我没有去排队购物,但是还是在网上抢购了一套电脑. 我也是耗费的大量时间等待在买到了. 网上的东西每天会放一点. 一不留神就被别人抢走了, 昨天我就晚了一步, 今天早早起来等, 结果终于抢到一台. 呵呵. 看来Early Bird真的有虫吃
这次倒时差十分成功. 在马峰家里硬挺着不睡觉,坚持到11点钟,结果一下子睡到早晨. 一次性倒过来.
今天的任务: 1. 手机号码 2.最好可以买到车. 车市怎么还不开门, 急死我了
=======January 03 2:53 PM
自从离开Richmond搬到Victoria起, 我就没有电脑使用了. 所以也没有办法写Blog了. 估计朋友们都着急了,不知道开吻现在近况如何, 有没有遇到什么新的困难.
加拿大的工作效率就是低, 太低了. 26号网上购买的电脑今天还没有送到, 而且目前还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送到. 更加可气的是24号存的现金居然今天还没有到帐, 我都要破产了. 给我的BMO的客户经理打了电话, 他们很快就给我先入了账. 看来不打这个电话肯定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够有钱花了. 吃一堑长一智. 下次一定要排队直接交到人手里, 盯着他入账才OK. 否则谁知道哪天有人去打开存款机替你数钱呢.
马上出门, 先写这么多. 回来再接着写这些日子的经历.
=====January 03 5:57 PM 补交新生活日记-Victoria的第一周
上周的回忆录
===============买车
前回书说到开吻同志在温哥华惨淡度过2005年的圣诞节. 终于熬到了车行都上班的日子了. 开吻迫不及待的去买车. 那是28号的事情了. 我27号就约了一个在Surrey的一个车行, 说有Matrix, 价格还不错. 打电话过去说好了. 结果等我和我的朋友开车不远万里跑到Surrey去,结果那家伙改口说昨天晚上卖掉了. 狗P, 我才不相信大晚上有人现金去买二手车呢. 就骗我过去好买其它车. 门都没有. 当即扬长而去. 这种道德败坏的洋人还是比较少碰见的, 有生意也绝对不和他做. 然后返回West Minister我记下的另外一家. 到了那里已经快中午了. 是一个小车行. Sales是一个突尼斯人. 这加拿大真的是什么国家的人都有, 大杂烩. 看起来人还算老实, 他直接告诉我车子出过事故, 右侧门撞坏被换新的了, 有维修记录和ICBC的认证. 我看了看车子已经修的没有痕迹了. 把车子升起来看了看地盘也没有焊接的痕迹. 只好相信车子其它地方没有致命伤. 我试着开了一圈, 感觉还行. 就是噪音大. 不过这Matrix尤其是四轮驱动的版本著名的缺点就是噪音比较大. 而且是旧车,要求就更不能太高. 既然有事故,就得很咬事故砍价. 结果价格从14999砍到13000. 成交. 其实我有点后悔, 如果横下心来,说不定可以再要出几百块钱来. 不过我当时确实着急, 而且肚子饿得厉害. 我得赶快买了车,然后才能去Ikea买家具, 后面事情太多了, 不能再看第二家了. 于是立马买下. 后面的手续倒是真的简单, ICBC来了一个人现场办公. 买保险上牌一共10分钟搞定. 想想在中国买车还的排队上牌好几天呢. 上了牌子马上往回开. 肚子里面已经空了很久了. 一天没有吃饭, 眼看天都快黑了. 还要去Ikea买家具呢.
回到Richmond, 在朋友家随便趴了两口饭添了肚子, 立马去Ikea, 趁关门之前把电脑桌,被子,枕头,灯,各种小玩意儿都买齐了. 统统装近Matrix里面. 这Matrix真能装货. Ikea的Cashier都不相信这些东西我一个人能扛走.
从Ikea开回我的临时住处家庭旅馆已经很晚了. 开到楼下, 我连打开车门的力气都没有了. 在车里坐了一会儿,逐渐恢复体力才上楼睡觉. 搬家具搬得浑身臭汗, 本来打算洗澡再睡, 结果一倒在床上就睡着了.
==========搬家去Victoria
醒的时候才6点. 不敢耽搁, 要赶比较早的船去Victoria一边能够在商店关门之前买到当天必备的东西.
把东西全部搬到车里, 然后先去Lily家里用他们家的电话打一个给futureshop的电话. 因为Futureshop要求我使用信用卡注册电话打给他们来确认我的合法身份. 真讨厌. 打完以后, 又蹭了一顿早餐然后立马去Tsawassen赶11点的船. 因为冬天游客少, 如果没有赶上11点的,就只能下午3点了.
这船我已经是第5次做了, 前两次还挺新鲜的上甲板看看海景, 这次我完全没有状态, 只想早点过去看看房子里面还需要什么赶快去买. 把后面的几个天亮的小时充分利用起来. 以免到晚上睡地板或者盖衣服. 想着想着就坐在车里睡着了.
到了Victoria, 因为有GPS的帮助没有费什么麻烦就找到房子了. 进去看了看. 还算满意,就是太脏了. 之前是Uvic的学生在住, 搞得乱七八糟,东西还没有拉走. 我想, 我确实有机会收拾屋子了.
接下来就是零七八碎的一大堆事情. 吃东西, 搬东西, 买东西, ...... 还有组装Ikea的家具. Nick送的电动螺丝刀起了大作用了. 没有那玩意儿, 我一个人短时间内很难把家具都安装起来. 还是Nick了解我的需求啊. 这工具的盒子上还有Nick亲笔签名: 劳动最光荣.
========= 在Victoria的前两天
前两天已经没有太深刻的印象了. 总之都是在混乱和忙乱中度过的. 帮旧房客把东西都弄走, 我才可以收拾屋子. 费了总共3天时间才把屋子打扫的可以住人了. 我这辈子最大强度的劳动就是在这几天度过的. 正如我这辈子最大强度的走路都是上周走的一样. 好在现在有了车了, 可以到附近的Shopping Mall买东西. 每次总是买不齐, 到用的时候才发现没有这个没有那个. 加拿大商店很早就关门了. 当天不能买只能第2天. 这个时段正好节日特别多, 老碰见不开门的时候. 所以很多东西只能先凑合过. 速冻饺子和方便面成了我在加拿大的前N顿饭的主要食谱. 一直到昨天, 我才开始正式有米饭炒菜吃了. 真不容易啊. 不过最近应该是我体重下降最快的时候了, 估计脂肪肝也差不多好了. 所以哪位有脂肪肝治不好的, 麻烦来加拿大移民一趟. 今天已经可以比较轻松了. 中午把驾照笔试考过了, 然后就等有机会参加路考了. 一旦路考通过, 我计划在上班之前的所有事情都搞定了. 可以安心上班了
========== Victoria 印象
在Victoria已经住了快一个星期了. 谈谈印象. 主要是谈谈和温哥华比. 因为Victoria和中国的城市区别太大了, 拿来比没有太大的意义. 和温哥华距离不远倒是可以比比.
Victoria的华人明显比温哥华少太多了. 在温哥华的Richmond burnaby的华人比例已经高到几乎见不到洋人的地步了. 洋人们都被驱赶到Victoria或者温哥华北部的山区居住了. 平原地带已经全部给勇敢勤劳的华人占领了. Victoria整个城市人都很少, 华人当然就更少了. 平时不时很容易碰见亚洲人, 即使碰见中国人面孔的人, 很多也都是土生土长的加拿大华人, 不一定说中文的. 所以在这里是一个很好的锻炼英文的地方.
Victoria基本是山区或者丘陵地带, 路基本都不是直的,而且到处是上坡下坡. 在这种路况下四轮驱动确实有好处. 有很多上坡停车需要起步的时候, 很多前轮驱动的车子前轮都会打滑, 尤其这地方现在天天下雨. 四轮驱动就没有什么问题,轻松就爬上去了.
Victoria因为城市小, 所以很多服务没有温哥华方便了. 而且信息也不够发达, 现在还不知道哪里可以兑换货币比银行划算. 一切都需要自己慢慢摸索才知道. 这两天对周围的一些路已经有些熟悉了.相信很快都会熟悉起来的
========== 昨天去海边和湖边走了走
昨天天晴了一小会儿, 我正好没事儿, 就去海边走了走. 这里到处都是风景. 也不要钱, 随便那个地方停下车来, 在沙滩上走走都感觉很舒服的. 回程的时候路过Elk Lake,正好赶上太阳落山. 平静的湖面上漂来阵阵清雾, 显得宁静而美丽. 一些鸭子悠闲的游荡. 这个场景特别象 4400这个连续剧里面那4400个人回到世界中来时在的那个湖上. 说不定就是在这里拍摄的呢. 我努力从薄雾中看有没有从飞碟上被释放的人从湖水中走出来
========January 05 11:12 AM路考失败, 今天是比较倒霉的一天
本来觉得信心挺足的, 结果居然Fail了.
主要的原因是速度太慢, 该闯的黄灯没有闯.
Shit, 如果不是考试我开那么慢干什么. 这个狗考官故意挑毛病. 还不是为了表现谨慎驾驶我才开这么面, 倒成了把柄了. 白白起那么早排队Walk-in Test了. 这一个星期就不能独自驾车,一直要到下周四又得起一个大早排队Walk-in Test. 下次坚决要过, 否则怎么上班啊.
回到家, 邮局送货的车刚开走, 给我送的电脑之类的东西只能自己去取了. 真倒霉. 还得想办法找一个有驾照的人坐旁边才可以开车. NND
不开车也好, 老老实实在家里看书学习. 省得总想出去玩了.
==========January 05 3:40 PM谈谈美国车日本车
驾照没有考过, 只能在家里学习了. 闲暇之余上网胡说几句.
上周的买车经历让我更加深刻的理解的北美汽车市场的一边倒的风气. 言下之意就是日本汽车在北美市场毫不留情的把东道主,美国车,彻底打败了. 以前只是听说, 现在亲自来买车了,深有体会.
美国车有很多优点, 这些都不重复提了. 市场和口碑最说明问题. 日本车同样档次的比美国车要贵不少. 以前听说日本车靠价格便宜占领市场, 现在看来是美国车靠价格便宜来保住市场了. 这还是新车的市场, 如果看旧车市场, 美国车败得那叫个惨呐. 日本车二手车比新车价格差别不大, 换句话就是残值高. 再看看美国车, 3年跌一半算是不错的了. 所以在这里可以看到特别奇怪的一个现象. 一个2手的Echo 1.5升的, 国内叫雅酷, 就是我在中国开的那种(当然, 发动机和北美不同,天津产的档次低), 价格足够买一个同样新旧的4升以上的美国大SUV. 在中国很难想像一个雅酷居然这么值钱.
价格是一个方面, 口碑也是很重要的. 在这里不只是亚洲人, 包括这里的西方人,也都普遍认为日本车质量可靠信得过. 所以不是很多国内人评价的说只有华人没有骨气开日本车, 实际上洋人开日本车的更多. 倒是很多有钱的中国人开欧洲车(BMW,奔驰之类的)洋人特别穷的,年轻人多半开美国人, 稍微好点的开日本车. 再好的就又开高档的美国车和欧洲车了.
现在的日本车也很多不是在日本生产的了. 比如我买的Toyota Matrix就是在加拿大本土生产的. 这个Matrix似乎只在北美生产销售,在日本本土和中国等地都没有见到过.
Matrix也很能说明问题. Matrix和Toyota和GM合作开发的一个车子. 因此在GM就存在一个孪生兄弟, Pontiac Vibe. 这两个车可以说是一模一样的, 除了牌子不同而已. 从发动机到底盘传动和配置,都是一样, 外形略有区别, 远处完全分不出来. 但是就倒霉的一个美国牌子, 车价就是卖不上去, 销量也少得多. 2手的更是难买到. 连1手都少,更别提2手的了. 我本来努力找Vibe买, 但是最终没有找到, 只好买Matrix了.
我买车的时候也试开了同样档次的美国车和日本车. 总体感觉确实美国车做工差. 很多接缝处都不均匀. 还是在表面上, 看不见的地方都不知道什么样了. 而且美国车设计的都很奇怪. 坐进去很不舒服, 明明很大的车身, 坐的位置确那么低. 看来必须身高2米的人做进去才行. 开起来噪音也很大. 也许碰撞的时候结实一些, 我没有敢去撞一下. 单独从碰撞试验的数字来看, 美国车并不占优.
可靠性和耐用性是很多人给出的结论, 而且是很多年获得的结论, 就是日本车还是大大好于美国车.
不知道美国这个汽车大国怎么看待这个事情. 也不知道日本鬼子怎么逐渐占据了北美车市的.
日本鬼子如果在政治上和感情上能够做出一些让步的话, 在亚洲,包括中国市场一定也会获得很大的成功的. 不过日本鬼子就是那么强硬, 死不认错. 从这方面来看, 中国国产汽车要想从质量和口碑和日本车竞争可能性太小了. 美国那么个大国不也是节节败退. 听说Ford又在大裁员了.
其实中国直接面对竞争的并不是日本, 而是印度巴西和韩国这样的国家. 和日本竞争应该还不是30-50年的目标,毕竟差的比较多. 所以一定要清晰看到差距. 抵制日货是必须的, 但是更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产品质量, 占领市场. 至少占领自己家门口的市场. 别最终像美国一样, 把北美市场都给丢了.
=============January 09 4:46 PM谈谈买菜做饭
经历了一个多星期的奔波和劳苦, 到了上周已经一切步入正轨了. 前段时间一直被忽略的一日三餐现在成了比较重要的科目了. 而且由于还没有上班也没有别的什么事情要做, 所以做饭买菜成了一日中比较重要而且有意义的事情了.
先谈谈买菜. 这里Victoria没有Vancouver那样的Pulic Market菜市场, 所有东西都需要在超市里面买. 我住的地方还算是比较方便的地方, 附近大小规模的超市好几个. 比较常去的是Fairway, 是一个华人开办的超市,里面有一些中国的食品. 尽管是中国人开的超市,里面也没有几个华人. 在这里买东西有时候挺迷惑, 因为很多西人的食品种类繁杂, 从包装上也看不出来是什么东西, 什么味道.而且包装还特别大个. 一旦买了不喜欢扔了也可惜. 硬吃下去也有点被迫喝药的感觉.所以每次都是拿起来左看又看,使劲努力闻闻,(其实包装很好,什么味道也闻不出来)最后还是放下了. 所以转半天也买不到什么东西. 感觉就像农村大妈进城一样. 不过慢慢的,经过多次喝药般的体验和尝试,也发现了一些牌子的东西很好吃. 慢慢的就熟悉起来了
虽然是中国人, 最擅长中餐了, 但是做中餐很费时间,而且油烟很大, 很容易引起房间里面的烟感报警器报警. 我虽然没有引起报警, 但是听见过其它中国邻居的报警, 声音巨大,够吓人的. 所以每次炒菜的时候都十分小心. 这洋人设计的房子抽油烟机都很差, 比中国的差远了. 但是做西餐就简单多了, 也没有烟, 也没有火, 而且半成品特别多, 做饭特别快,还很干净. 至于味道嘛, 有的还可以. 有的就如同喝药了. 每次做饭的时候我都努力研究食品上的英文包装中的烹饪说明. 努力发现一种新的西餐作法. 慢慢的我已经可以使用烤箱烤点熏肉什么的东西了. 三明治和热狗当然更容易了. 不过那只能算是快餐而不能算是西餐. 以后还的慢慢学习.
从价格上看, 加拿大的蔬菜价格相对肉食要贵一些. 不过菜都十分新鲜, 也不比担心有毒什么的. 很多菜味道和中国的不太一样. 大部分菜特别大个, 都包装的特别好看, 水灵灵的让人很乐意买, 不过味道很一般.
洋人的西餐主要的味道都是各种酱给调出来的. 所以这里的各种酱多得不得了. 就沙拉酱就能摆整整一柜台, 几十种之多. 绝大多数不知道是什么味道. 只能吃一种好的就一直买下去. 烧烤酱也是一大排. 看来西餐也是博大精深, 让我等饮食大国来的国民也有点不知所措了.
等过些日子上班以后, 如果晚上有空的话, 打算去社区中心报名参加西餐培训班学习一下怎么做西餐. 到时候老婆过来了可以露一手.
===============January 09 5:23 PM教堂.图书馆.社区中心和公园
作为一个加拿大的新居民, 全面了解加拿大的社会和文化生活是十分重要的. 总不应该到了加拿大还按照中国的生活习惯安排一切, 那跑这里来干什么来了. 所以这些日子跑了不少地方, 下面挨个说说.
===教堂
来Victoria两个星期, 我已经去过两次教堂了. 第一次是去了一个华语教堂, 第2次去了一个洋人教堂. 教堂是西方人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的一个重要环节. 尤其是基督教堂, 不像天主教堂那么严肃, 反而更像一个大家的每周聚会的场所. 教堂也不是以前在中国时候看电影里面那样阴森高高的尖顶的建筑. 这里的教堂更像一个社区中心或者学校的大教室. 里面还有各种活动设施. 每周除了周日的礼拜以外几乎每天都有活动. 比如每周2给学生的免费圣餐, 周一上午的英语培训等等. 教堂是教徒们进行交流和奉献爱心的地方. 参加礼拜活动也是十分有趣的一件事情. 平时都穿着十分随便的洋人这一天都穿着比较正式. 在礼拜过程中还要多次站起来唱歌. 圣歌一般都比较容易唱,而且旋律简单优美, 加上管风琴和钢琴的伴奏, 而且都是多声部的, 听起来很好听. 而且这些洋人的音乐素质都很不错. 多声部复调的作品每人都能唱, 而且不走调. 我想起来以前每年的红五月或者一二九这类的合唱活动, 我总是被邀请成为艺术指导, 每次都为纠正合唱队员的错误费太大的力气.
关于宗教, 我以后会多花一些文章来介绍. 我现在仅说一句. 基督教是现代西方价值观和道德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说是基础, 不了解基督教就等于不了解西方的主流社会. 我们不能简单的把基督教作为一种宗教来看待,而是一种融合了太多东西的一个文化和社会现象来理解.
====图书馆
今天第一次去图书馆办了借书证. 但是还没有发现什么值得借的书. 本来就是去体验一些, 没打算借什么书. 加拿大的图书馆全部免费, 而且所有的居民都可以去. 借书还书的手续也是十分简单. 尤其是还书, 直接往一个窗口一放就可以了. 不用签什么东西证明你却是还了. 信用是整个西方社会的基础. 就好比不能吃人肉作为文明人类社会的一个基础一样.
====社区中心
社区中心如果对等到中国来说,应该是居委会. 不过这里的社区中心可不像中国的居委会一样, 中国的居委会的主要任务和配合政府和当地派出所管理本地居民, 提供诸如计划生育之类的政策执行机构. 加拿大的社区中心完全是一个为本地居民提供休闲生活的服务机构. 费用基本上是政府税收中来, 各种娱乐项目免费或者收很基本的费用. 服务项目五花八门. 除了各种运动项目以外,还有组织旅游, 陪老年人聊天,科普知识讲座,各种休闲生活培训,各种比赛之类的. 在加拿大, 让老百姓过上休闲生活是政府的一项义务, 如果哪界政府没有在竞选时承诺给老百姓更多的休闲生活的投入, 估计肯定下课了. 这里的洋人的休闲生活也太丰富了. 以后有了时间给大家慢慢道来.
===== 公园
这里的公园包括国家公园,省立公园和地区公园. 可以说victoria到处都是公园. 这里公园也没有卖票的, 都是免费的, 而且还有各种服务设施免费供游人使用. (比如荒郊野外公园里面的厕所都有手纸和暖风吹手的) . 在这里如果按照西方人的方式去休闲娱乐的话, 几乎没有任何费用发生. 因为这些费用都已经在税收中包含进去了, 不用白不用. 我这两天去了好几个Park. 包括 Elk lake, Swan Lake, Mt Douglas, Mt Works. 每个公园都是风景宜人,人烟稀少. 这些公园如果放到中国肯定要收巨贵的门票,而且门口一定停满了车, 人都排着队走,排队照相. 不过如果你感兴趣人文景观的话,加拿大估计不适合你. 这里没有什么历史. 几根印第安人立的图腾柱就被他们当文物给管理起来参观和瞻仰. 让我们来自怏怏古国的中国人嗤之以鼻. 所以要看文化看历史去中国, 看自然看风景, 来加拿大.
==============January 12 11:09 AM今天驾照路考顺利通过
今天是比较顺利的一天. 一大早起来就去ICBC排队Walk-in Road Test. 有了上次失败的经历, 这次确实比较紧张. 我以为我起得够早的了, 但是还是排到第6个. 由于上次因为没有过, 不能独自驾车回家, 弄得我十分尴尬, 所以这次事先作了准备, 找了同门师姐去给我作陪同, 以便万一再次失败可以有人陪同驾车回家. 不过这次师姐说只要她陪着去考试的没有一个不过的. 事实证明的确如此.
我一直焦急的等待到10:10才轮到我. 上次那个凶恶的女考官今天不出考, 只是在那里做内务工作. 千万别再碰见那个母夜叉了. 这次是一个男考官, 看起来比较和善的. 因为不是第一次考试, 也没有废话, 上车简单交待几句就走了. 今天仍然是小雨, 开的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我一直担心考官扣我的分数,所以过一阵儿就看看他写什么东西在纸上没有,结果什么都没有写. 我心里预感到应该还不错. 结果很快, 兜了几个圈子就回到ICBC了. 考官对我说你开得很好,通过了. 一颗心终于放下来了.
回头看上次考试, 绝对是考官找茬. 因为这里考官几乎没有希望新移民第一次考试通过的, 否则一定会培养骄傲情绪,对安全驾驶不利. 所以第一次基本都Fail(90%). 第2次才比较客观. 我一向十分相信自己的驾驶技术的, 没想到第一次也Fail了.
无论如何, 我终于有了自己的加拿大驾照了. 以后不用随身携带枫叶卡和护照了, 驾照在这里就是最重要的身份证件. 而且我可以一个人随意驾车了, 不用去找人陪练了. 哈哈哈哈
==========January 16 7:52 PM第一天在加拿大上班
今天是1/16,到了我上班的日子了. 经过提前三周的准备, 我已经完成了所有的准备工作,可以上班了.
虽然在国内也是在外企上班,但是这次是在外国在一个基本都是老外的公司上班,还是有点莫名的担忧和兴奋.
ACD是一个很正规的公司. 虽然在我看来只是一个小公司,但是在加拿大软件公司里面已经算是很大的了. 公司内部井井有条, 管理的不错. 从新员工Orientation看起来就有这种感觉. 其实orientation十分简单,也就是半个小时多. 介绍公司基本情况, 工作时间, 公司的设施, 安全要求等等. 然后就是带领参观公司. 公司并不大, 但是里面什么都有. 健身房,医务室,厨房,休息间,餐厅. 工作环境还真的不错. 还有就是免费的饮料和零食.
第一天也干不了什么, 主要就是安装机器系统之类的,就下班了. 现在公司并不忙,正在讨论下一步的计划. 不知道忙的时候怎么样, 总之和中国的公司气氛很不一样. 相比而言,更加悠闲和自由. 人也都很Nice. 应该说第一天的感觉不错. 希望每天都可以如此
===============January 18 9:39 PM在加拿大的软件公司上班的初感受
今天已经是上班的第3天了.在一个新的国家上班还确实有点不同的感觉. 下面分别几个比较大的不同方面谈谈
1. 午餐
在中国的时候, 午餐是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候. 大家都是饥肠辘辘的等到接近12点就呼朋唤友的占据公司附近各个饭馆的位置. 这些饭馆主要就靠中午一顿狂挣钱, 尽管现在已经新开了很多家饭馆,但是在中午吃饭高峰时段仍然需要等座位. 大家都是凑在这段时间狂侃各地的新闻,网上的逸事, 以及安排晚上或者周末的计划. 除非事前有人安排,一般都是Go Dutch,这个在中国叫做AA制. 中午饭虽然并不是很贵,但是也很丰盛,一般就是一个人点一个菜这样的规模. 由于中国的饭馆都比较肯放油,所以一般的菜里面油都比较多, 这个是造成脂肪肝的主犯.
在加拿大这里就完全没有这种情况了. 大家都是各自带饭, 中午公司有厨房,可以简单热一下就吃. 当然如果你乐意在厨房做饭也可以,但是似乎没有人在厨房大张旗鼓升火造饭.基本都是微波炉或者烤箱一热就吃. 大家也是各吃各的, 有的洋人喜欢在休息室里面一边吃一边聊, 我的英语还不够好到可以听懂他们聊什么,所以就自己在自己的座位上简单一吃. 很多洋人中午都不吃饭, 或者吃公司提供的免费零食就一直扛到下班. 不知道他们早上都吃了什么高热量的东西,以至于中午不吃饭,而且还穿着短袖里外跑.
总之,在中国大家边吃边聊的午饭在这里是没有了. 十分怀念啊.
2.办公室
我所在的办公室一共3个人. 一个是Steven,就是推荐我进ACD的那位老朋友. 另外一个叫Mike,是土生土长的温哥华岛人. 据他说生在温哥华岛比较靠中央的一个地方,距离Mt Washionton比较近. 说不定祖上都是打鱼的. 虽然我和Steven都是华人,但是我们在办公室基本不说中文, 这一方面是公司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对Mike等其他洋人的礼貌. 不过我们两个的英文真都是不怎样, 搞笑的是有时候连Mike都听懂了我们两个在说什么,我们两个互相居然都没有听懂. 哈哈,中国式的英语.
我们办公室是比较差的一间, 没有窗户的黑屋子. 而且洋人还特别喜欢黑屋子, 好好的日光灯不开, 就开一个小台灯, 白天也像闹鬼一样. 其他的办公室有的有窗户的,窗外风景都特别棒. 毕竟Victoria是一个花园城市, 任何地方都是明信片. 有一个洋人在介绍他的办公室的时候, 我夸他说他的窗外风景很漂亮, 他就吹牛说这窗户是他自己画的.
办公室每人占据一个角落, 放自己的电脑. 每个人都有两个以上的显示器, 为了调试程序方便. Mike更夸张的有3个显示器一起工作. 一个显示器显示outlook,一个显示程序代码,一个显示运行结果. 一点不浪费.
3. 着装和工作纪律
也许是西海岸的软件公司的通用特点, 这里着装极为自由, 纪律也极为宽松. 我第一天还算正式穿了旅游鞋去上班, 今天就已经改拖鞋了. 据说还有光脚在公司里面遛达的, 不过我没有见到. 衣服就更加随便了, 洋人多半不怕冷,就穿个短袖. 华人体制比较弱,还有穿毛衣的外套的. 在一起你都看不出到底室温有几度.
工作时间理论上是9-5. 但是可以自由掌握. 公司要求10-4之间尽可能都在办公室. 所以几点来公司的都有. 一般来说,资格越老的来的越晚. 所以, of course,我去得最早
4. 入职教育
这里的入职教育也就是半个小时. 材料都准备好了, HR的人简单介绍一下就完事了. 好在内部网上东西比较全,而且公司里面到处都是字条,仔细看就都明白这里的规矩了.
就像华为给新员工每人发一个席子一样, 我上班第一天也收到了一个Survival Kit.就是救生包. 里面没有席子, 都是一个莫名其妙的东西. 还有一个字条,解释一下为什么放这些东西. 都是很逗的内容. 比如一个泡泡糖----作白日梦的必须品; 一个创可贴----遇到挫折的时候碰壁的时候用; 一个哨子-----成功的时候别忘记大家一起吹哨子; 等等, 都不知道谁出的点子.
5 停车
在ACD上班,停车是免费的. 不像很多在Down town的公司要自己掏钱停车. 这点最爽了. 让我等在北京饱受停车之苦的在这里彻底得到解放. 很大的一个停车楼,空了很多位置随便停. 人少就是好啊.
随着上班时间的增加,慢慢还会有很多的体会, 以后慢慢写吧
February 22
行走在玉米地和棉花田之间
这次是我第一次去田纳西。事实上我从来没有去过除了美国和加拿大西海岸以外的其他地方。对于美国中部基本上可以认为是一无所知。知道要去田纳西出差的时候我还是费了点时间才从google map上找到田纳西在哪儿的。
对田纳西的印象都是来自于传说中的棉花田和玉米地。对于田纳西省会纳什维尔的所有印象都是来自于乡村音乐,因为纳什维尔是著名的音乐之城,是乡村音乐的总部,也是除了纽约以外最主要的唱片公司的聚集地。纳什维尔的音乐节更是应该让所有喜欢音乐的人都应该知道的音乐历史事件。这次亲自有机会去田纳西看一看,看看美国中部的人是如何生活的。
这次是出公差,而且日程安排的还是比较紧凑的,没有太多的时间到处观光。住的酒店在纳什维尔Downtown,公司办公室在纳什维尔郊区。每天来往穿梭并没有发现任何棉花田和玉米地。可能那些地方都是远离中心城市的稍微偏远的地地方吧。市中心和美国大部分城市的市中心差不多,高楼林立,但是一到晚上就都是流浪汉的地盘的。这就是我十分不喜欢去大城市的市中心的缘故。纳什维尔的市中心治安还好,虽然是不是有黑人流浪汉从面前走过问你讨钱,你如不给也懒得理你。见到一些流浪汉倒在人行道上大厦的空调出风口,因为那里很暖和,可以踏踏实实睡觉。这个景象似乎在维多利亚不常见,维多利亚的流浪汉有政府提供的住宿免费收容。
经济不景气的代表性标志,就是到处都有办公室出租的牌子。大致上看,似乎整个市中心都没有多少办公室满的。很多干脆整个大楼都是空的。到了晚上也不开灯,看起来好像是一个黑色的庞然大物站立在那里,挺人的。尽管如此,市中心看起来还是比维多利亚看起来更加城市化一些。
从每天穿梭在路上看到路边的景观来看,田纳西不是太像纯农业州。至少在纳什维尔周边还是很工业化的,比维多利亚看起来工业化多了。有不少大公司今年搬到田纳西。除了我们公司以外,还有的比如Nissan 汽车就在这里。难怪大街上开Nissan汽车的比例这么高。
在这里最令我震惊的是房价如此之低,超出我的想象。一般的独栋房的价格都不超过20万美元,稍微好一些的区也就是20万。超过20万的“豪宅”屈指可数。而且那些房子看起来还挺好的,比维多利亚的普通房子看起来还是新很多。但是价格只有维多利的1/3,温哥华的1/4 或者1/5。也就是说只要有个工作干,没多久就可以把房贷还清过经济自由的生活了。这样的日子在西海岸是很难达到的。
除了房价,其他服务的价格也很低。一家两个汽车全年的全部保险才800块。饭馆吃中餐自助,包括有皇帝蟹腿的也才12块一个人。看来在这里生活是很轻松的,压力比西海岸小得多。
中部地区美国人看起来还算是朴实,但是开车并不Nice。稍微绿灯起步晚了就有人在后面Honk。本地人的穿着也挺有意思。尤其是一些黑人要么穿巨大裤腿的Hiphop风格招摇过市,要么穿的超级保守的西服大衣戴顶园顶礼帽。
这里亚洲人数量很少,黑人的比例比加拿大高多了。据说南边几个州黑人都特别多,田纳西还算是少的。
比较中部的美国人生存状况和西海岸,他们似乎轻松很多。但是经济危机对他们打击也挺大的,尤其是制造业集中的地方。不知道他们以前房价是多高,反正现在确实太便宜的。
人山人海冬奥会2
到了温哥华Downtown,真是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 哈哈。热情的加拿大知识青年们浑身披满了枫叶热情奔走。每条街基本都被挤满了。尤其是火炬的附近都是人。自从离开中国还没有见过这样熟悉的场面呢。熟悉归熟悉,还是不喜欢。肩上扛着Emma走走就累了,照相机都懒得拿出来。在电视台直播的那个广场上更是人山人海。每次主持人把镜头摇到身后攒动的人群,这群人就欢呼雀跃,挥舞手中的枫叶旗。看看这些旗帜中并没有诸如”黑心开发商“,或者”讨回公道“之类的和谐旗帜。路边最火爆的就是那个街角卖热狗的,至少排队出去几百米。如果有机会数钱他肯定会数得手酸,不过这时候没工夫。他肯定不会抗议奥运会的,他肯定恨不得给奥组委磕几个响头并送上几个热狗表示感谢。
当晚听新闻说加拿大和美国的冰球预赛失利败给美国。这些狂热的加拿大人才稍微蔫了一些。警察也松了一口气。等到奥运会最终一天的男子冰球决赛还是美国和加拿大争夺最后一个金牌的时候那才叫热闹。不过那天我已经在维多利亚了。维多利亚当天是万人空巷,几乎所有人都挤在电视机前看那个惊心动魄的场面。一大早就看见邻居开着所有车窗都差满了枫叶旗的车子出去估计是去哪个酒吧看球去了。教会的牧师讲道也简短扼要,让大家赶快回家看球。尤其是到最后关头,第三局眼看加拿大就要赢了,最后几秒钟居然上帝保佑的那个美利坚进了一个球。搞出一个突然死亡的加时赛。眼看胜利在握的加拿大人心又提到嗓子眼了。加时赛打得那个激烈啊,毕竟是突然死亡法,没有机会翻案的。加拿大的球星不负众望,打出关键一球把金牌拿下。整个加拿大都沸腾了。狂热的加拿大知识青年披着枫叶旗满街溜达,比中国知青们见到毛主席都兴奋,所有的汽车都按响喇叭助兴。所有人看到任何像枫叶的东西都会发出尖叫。这种狂热持续到第二天。以至于周一早晨上班的时候路上出奇的好走,估计大部分知青们才刚刚开始睡觉。
March 03
三山人海冬奥会3
胜利的气氛一直延续到晚间。冬奥会的闭幕式同样精彩。我自己感觉比开幕式还好。虽然很多人批评说闭幕式没啥文化,都是一个音乐会。我自己也没啥文化,就是喜欢音乐。所以很满意。
很搞笑的就是一开始,那个开幕式的时候没有升起来的那个阳痿的柱子成了一个热点。一个化妆成工程师的小丑用极其夸张的动作把那个不争气的柱子象征性的修好了,然后费劲的拉起来。那个好像叫卡特丽娜的运动员,就是开幕式的时候没有火可以点的倒霉的火炬手,重新把火炬点燃。算是对开幕式发生一幕的弥补。
这就是加拿大的国民性格,没有什么了不起了,就算是”政治性错误“也可以拿出来娱乐一番。大家都开心就好。
闭幕式基本是音乐狂欢会。热闹,没文化,挺合适。
奥巴马帮Google说话,为什么?
其实用不着问为什么,本来自己国家的企业在外国受气了,当总统的没有理由推脱出来说说话。要不大家选你这个总统干嘛,好歹人家Google上那么多税,还有那么多政治捐款。那钱不是白给的,要你出来撑腰的时候不能掉链子。
我是想从这次Google冲突中看美国今后经济重点。早年的美国是个农业国,靠给英国种棉花玉米过活。现在美国南部还有大量的棉花田和玉米地。自从和英国翻脸独立了以后美国开始工业化发展。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美国成了第一号工业强国。那时候的美国要推行自由贸易主义,尤其是要努力把美国的工业产品打破关税壁垒推到其他国家,占领市场。占领市场的另一个含义就是打击这些发展中国家的萌芽工业。经过那几十年的工业化和全球化,现在轮到中国这样的国家开始工业化了。中国显然成了WTO的大赢家,每天无数集装箱的商品在中国生产出来运到北美和世界各地。在北美本土除了少数几个支柱性工业以外,基本上没啥工业了。劳动力密集型的第二产业的主战场已经转移到第三世界国家。这些产业消耗大量的能源和人力,造成大量的污染,但是利润却十分低,低到人家美国人都不干。美国人都在干啥,他们搞第三产业去了。那都是利润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的产业。只有这些产业才可以维持美国人那么高的人均工资水平。在这些产业中,最有前景的就是高科技,其中一个领头的产业就是互联网。美国人有理由相信他们如果可以控制互联网就可以重新领导世界几十年,就好比他们的爷爷那一代人拼命造汽车一样,现在都是日本人中国人猛造汽车了,他们开始造软东西了。
作为这么重要的一个产业,如果其他哪个国家威胁互联网行业,或者对美国的互联网领导地位造成威胁,就是对美国宣战。目前能这么干的主要就是中国。中国发展十来年,发展出来一个立足于本国消费的局域互联网。在中国的互联网里面应有尽有,十几亿人自娱自乐就足够了。任你美国的互联网巨头来这里淘金,基本上只能掏点沙子回去。这显然是美国那方面无法接受的。今天互联网不开放,就好比乾隆年间不开放海关一样,这些西方列强们不会高兴的。于是奥巴马也发话了,很不客气。保护互联网自由就等于保护美国在全球互联网的领先地位。这是一个战略高度的事情,不仅仅是某个企业在中国被穿小鞋那么简单的事儿。这里面意味了今后十几年几十年的美国人商业利益。不得不取,不得不战。这后面的好戏还多着呢。
February 07
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到了北美还是被假货给追上了
在北美至少有一点比较好,就是基本上不会买到假货。除非你追着去买。我就是一个典型的追着买假货的例子。
前些日子在ebay上溜达,看到一款Motorola 9S-HD的立体声蓝牙耳机。价格十分诱人。同样型号在加拿大肯定过百元,网上成交价格才30. 而且还不用上税。当时我就有点感觉可能是假货,但是由于长期在北美带着造成的对假货的免疫力下降,还是没有多想,下单拍卖。不久耳机寄到。一看,是从香港寄过来的。还没有拆包装就觉得,这从中国来的东西会不会有假啊。打开一听,果不其然,果然是假货。虽然功能齐全一点不少,可是音质就完全不能和真货相比了。于是和卖家联络。卖家十分果断的回复说愿意降低5块钱作为补偿,或者把东西寄回去全额退款。一看就是早就写好的模板邮件,直接Paste给我的。估计店主每天都要会上千封同样的邮件。我想给我5块钱也没啥用,还是退货吧。去邮局一问,天哪从加拿大寄到香港,最便宜都要40多块。自己还要倒贴10块钱。看来这加拿大什么都贵,一点不假。于是只好接受店主5块钱的补偿。店主肯定这样的事儿见的多了,知道从加拿大买的东西没有人傻到退回去的地步。我不知道香港往加拿大寄东西多少钱,因为那30块钱是包含运费的。算上店主应有的利润,那邮寄费肯定少于5块钱。TMD加拿大比香港贵差不多10倍的价格。就这样加拿大邮政工人还策划罢工涨工资呢。
话说回来那个蓝牙耳机,音质是差了点,功能一点不缺。就当电话耳机使是绰绰有余的了。现在我出门跑步滑冰时候都带着个蓝牙耳机,因为没有线所以很方便,不必担心被什么东西挂掉或者振动脱落。听的东西吗.....当然不能听音乐了,就听语音吧,比如静雅思听什么的....
Dear Kevin:
I will be landing in April,and a home will place in Victoria.
Would u please let me know how long it takes from Cobble,Mill bay ,Sooke to Victoria downtown?
thanks
Billy
只是开吻在维多利亚,不然下个月还真要租卡车去素里买家具呢。March 08
在加拿大当黑车司机
在北京的时候,有一个概念叫做黑车。不是只颜色是黑色的车,而是说没有商业运营资格的车在进行非法营运。所谓营运资格就是老老实实交上各种各样的管理费得到的营运资格。经常打车听出租车司机抱怨说交的各种钱太多了,自己根本挣不到钱,每天早晨一睁眼就欠一笔债要还。自然有人想钻空子开黑车挣黑钱。有关部门打击黑车力度也很大。时常会有在路上无故截停下来,司机和乘客分别拉到两边询问对方姓名。如果对不上号就惨了。罚得狠着呢。有时候去机场接客户或者同事回来路上担心被拦下来,因为除了对方的英文名和网名或者Email地址以外,中文大名还真的不知道。这不是一抓一个准啊。
来加拿大没有这个概念。加拿大政府和民间都大力鼓励“黑车”。不仅设立的Carpool 电话和网站鼓励合乘,还划定Carpool Lane专门让多人乘坐的车子优先通行。在加拿大,不“黑”还真的不行。
我跨越边境买卡车以后,感觉到有个卡车可真的是好啊。太方便了。不仅仅自己方便,邻居朋友也都方便了。经常帮朋友的忙拉这拉那的。只要我有时间我一般都乐意帮忙。虽然我的卡车油耗比其他卡车低很多,但是毕竟是一个大家伙,跑起来喝油不客气。尤其是我几乎每周都开车500公里去滑雪是一个不小的开销。为了平衡开支,我就每次都召集滑雪Carpool。凑足够多的人数分担油费,而且路上也热闹。尽管我每次都积极组织,还是经常找不到足够多的人参与而被迫流产。可能是华人数量少而且多半不喜欢户外运动的缘故吧。
帮人搬东西可不是无偿的,我也不是义工。每次都收点油钱贴补家用 由于华人多半不开卡车,所以还经常有人在网上发帖寻求帮助拉点家具什么的,只要我有时间就会去挣点油钱交些朋友。这样下来就不觉得卡车油耗是个问题了,反而还贴补了不少。同时也带给别人以方便。毕竟租个卡车也花不少钱,尤其是只拉点小东西的时候,太不值得租卡车,不如租我的黑车实惠。看我的Blog的读者谁想拉什么东西的话,找我吧。
紧张!救死不扶伤。 我看加拿大的医疗
这个是我自己的亲身经历。
我前年冬季滑雪的时候摔了右肩,当时不觉得如何,也没有去诊所看。可能病根从此开始。去年5月份骑山地车的时候又摔了右肩(看来我总是往右边摔),感觉不太好。于是看医生。医生给我约了B超检查。从5月份开始等一直到7月份才约上。可是马上就到了B超的日子突然接到电话说由于人手和设备不够用,给我取消了。重新安排到8月份。在这三个月我的肩膀的活动能力日渐下降。整个夏天我已经无法划Kayak了。到后来抬胳膊够车里的眼镜都做不到。终于在8月份看了B超,初步诊断是疑似肩周炎。家庭医生看不了肩周炎但是可以给我约理疗。理疗到9月没见到啥效果,于是要求约专科医生。于是继续等待。到11月见到专科医生,确诊是肩周炎。我这个医盲半年前就自我诊断出肩周炎了。治疗肩周炎需要预约肩部注射柯地松。需要在医院注射因为要在X光下注射才准确。于是又开始漫长的等待。每个月都去约见一个专科医生,每次等待20分钟,讲话5分钟打发出门。这五分钟主要就是医生问问有没有好转,我问医生还要等到啥时候。一晃又是一年。今年三月份我实在等不下去了,和医生要求医院没有约上就在诊所打吧。医生说诊所没有X光注射肯定不够准确。我说不准就不准吧,总比等死强。于是打了一针。果然如医生所说,没啥效果。更恼火的是刚过三天,医院给我来电话说有一个临时取消的注射预约如果我可以在半小时赶到就给我打。我说我三天前才打过一针。医院说那你一个月之内不能再打了,重头排队吧。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接到医院的任何进展消息。如果今年还打不上这一针的话,估计我也用不着打了。
移民加拿大的时候就知道加拿大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全民医疗的国家之一。看病不用钱。这话不假,但是没有说到底给不给看。事实上加拿大的医疗制度是救死不扶伤。由于医疗资源紧张或者被滥用,只要濒临死亡的人才有机会享用。如果啥时候你去医院,人家对你爱答不理,那么坏消息是没有人会给你治病,好消息是你暂时还死不了。如果你发觉医生上赶着找你给你忙活,那么你就只有坏消息了。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机会让医生给我上赶着忙活,感谢上帝,让我有足够的时间可以等。
这就是我对加拿大医疗系统的体验和理解。听说美国也要学习加拿大了,看来以后要看病只能去中国了。
希望大家理解凯文写于2009-06-13的话。如果他们还活着, 现在应该和我一样年纪
如果他们还活着, 现在应该和我一样大. 他们也许现在和我一样在海边晒太阳捞螃蟹, 也许他们也会也会有像我家Emma一样可爱的孩子, 一样其乐融融安居乐业. 不过这一切都和他们没有什么关系了. 他们已经在追求他们理想的过程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我相信很多人, 或者说大多数人都认为这些人是被他人利用的, 属于自寻死路. 这一点我完全同意. 他们确实是很幼稚, 被利用. 而利用他们的人现在还活着好好的, 拿着敌对势力的津贴搞纪念活动. 我也纪念他们, 但是不带有目的的, 只是因为他们值得同情. 古往今来, 无论是民族解放战争还是自卫反击, 无数人都是被利用的献出生命的, 他们被称为英雄, 而这些人呢? 他们不是吗?
救死不扶伤。 我看加拿大的医疗
这个是我自己的亲身经历。
我前年冬季滑雪的时候摔了右肩,当时不觉得如何,也没有去诊所看。可能病根从此开始。去年5月份骑山地车的时候又摔了右肩(看来我总是往右边摔),感觉不太好。于是看医生。医生给我约了B超检查。从5月份开始等一直到7月份才约上。可是马上就到了B超的日子突然接到电话说由于人手和设备不够用,给我取消了。重新安排到8月份。在这三个月我的肩膀的活动能力日渐下降。整个夏天我已经无法划Kayak了。到后来抬胳膊够车里的眼镜都做不到。终于在8月份看了B超,初步诊断是疑似肩周炎。家庭医生看不了肩周炎但是可以给我约理疗。理疗到9月没见到啥效果,于是要求约专科医生。于是继续等待。到11月见到专科医生,确诊是肩周炎。我这个医盲半年前就自我诊断出肩周炎了。治疗肩周炎需要预约肩部注射柯地松。需要在医院注射因为要在X光下注射才准确。于是又开始漫长的等待。每个月都去约见一个专科医生,每次等待20分钟,讲话5分钟打发出门。这五分钟主要就是医生问问有没有好转,我问医生还要等到啥时候。一晃又是一年。今年三月份我实在等不下去了,和医生要求医院没有约上就在诊所打吧。医生说诊所没有X光注射肯定不够准确。我说不准就不准吧,总比等死强。于是打了一针。果然如医生所说,没啥效果。更恼火的是刚过三天,医院给我来电话说有一个临时取消的注射预约如果我可以在半小时赶到就给我打。我说我三天前才打过一针。医院说那你一个月之内不能再打了,重头排队吧。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接到医院的任何进展消息。如果今年还打不上这一针的话,估计我也用不着打了。
移民加拿大的时候就知道加拿大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全民医疗的国家之一。看病不用钱。这话不假,但是没有说到底给不给看。事实上加拿大的医疗制度是救死不扶伤。由于医疗资源紧张或者被滥用,只要濒临死亡的人才有机会享用。如果啥时候你去医院,人家对你爱答不理,那么坏消息是没有人会给你治病,好消息是你暂时还死不了。如果你发觉医生上赶着找你给你忙活,那么你就只有坏消息了。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机会让医生给我上赶着忙活,感谢上帝,让我有足够的时间可以等。
这就是我对加拿大医疗系统的体验和理解。听说美国也要学习加拿大了,看来以后要看病只能去中国了。
人口多既是优势也是劣势,要看是什么素质的人口。日本自从明治维新以后人口素质就比中国强N多倍,因为从那时起,日本的政体就比中国强N多倍。哈,我只花了4天时间就学习了LZ四年多积累的经验,这生意值了!(我这个生意人干啥都算计,真是职业病)
您在某年某月某一天的某个帖子里提到中国有些问题不好解决是因为人口太多,我有点不同看法.请问在那个要资源没资源的小岛上生活的1亿2千多万人.从二战失败以后他们是怎么发展起来的那?还有南韩比北朝多一倍人口,南韩又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印度又是怎么发展的那?越想越头疼,不想了!一切让自然界的无形之手来解决吧!
引用一年前的老帖,表达对开吻新的祝福!开吻, 真的很欣赏你对生活的热爱,对人性的关爱,你用你的一颗热忱的心为很多对加拿大充满憧憬又迷惑的人们指点迷津。夸张点说,是为普度众生的行为。所以,我还有另外一个愿望:开吻,加把劲,过语言关,努力成为加拿大的某个州议员什么的。那样将对你更有用武之地。你的阳光心态给我们带来了加拿大的美!!! 不恭维你都不行!嘿嘿
我们也想定居维多利亚,但听说那里会地震,真是这样吗?
好,真希望有机会用用开吻的车,结识一下。March 08
在加拿大当黑车司机
在北京的时候,有一个概念叫做黑车。不是只颜色是黑色的车,而是说没有商业运营资格的车在进行非法营运。所谓营运资格就是老老实实交上各种各样的管理费得到的营运资格。经常打车听出租车司机抱怨说交的各种钱太多了,自己根本挣不到钱,每天早晨一睁眼就欠一笔债要还。自然有人想钻空子开黑车挣黑钱。有关部门打击黑车力度也很大。时常会有在路上无故截停下来,司机和乘客分别拉到两边询问对方姓名。如果对不上号就惨了。罚得狠着呢。有时候去机场接客户或者同事回来路上担心被拦下来,因为除了对方的英文名和网名或者Email地址以外,中文大名还真的不知道。这不是一抓一个准啊。
来加拿大没有这个概念。加拿大政府和民间都大力鼓励“黑车”。不仅设立的Carpool 电话和网站鼓励合乘,还划定Carpool Lane专门让多人乘坐的车子优先通行。在加拿大,不“黑”还真的不行。
我跨越边境买卡车以后,感觉到有个卡车可真的是好啊。太方便了。不仅仅自己方便,邻居朋友也都方便了。经常帮朋友的忙拉这拉那的。只要我有时间我一般都乐意帮忙。虽然我的卡车油耗比其他卡车低很多,但是毕竟是一个大家伙,跑起来喝油不客气。尤其是我几乎每周都开车500公里去滑雪是一个不小的开销。为了平衡开支,我就每次都召集滑雪Carpool。凑足够多的人数分担油费,而且路上也热闹。尽管我每次都积极组织,还是经常找不到足够多的人参与而被迫流产。可能是华人数量少而且多半不喜欢户外运动的缘故吧。
帮人搬东西可不是无偿的,我也不是义工。每次都收点油钱贴补家用 由于华人多半不开卡车,所以还经常有人在网上发帖寻求帮助拉点家具什么的,只要我有时间就会去挣点油钱交些朋友。这样下来就不觉得卡车油耗是个问题了,反而还贴补了不少。同时也带给别人以方便。毕竟租个卡车也花不少钱,尤其是只拉点小东西的时候,太不值得租卡车,不如租我的黑车实惠。看我的Blog的读者谁想拉什么东西的话,找我吧。
浮上来透口气,顺便请问凯文,岛上最冷的时候穿什么呀?毛衣要带吗?羽绒服呢?被子带多厚的呀?豆浆机、电饭煲有卖吗?大概多少钱?嘿嘿!不好意思,这么多问题。正在打包行李,五月中旬登岛。先谢哈!
浮上来透口气,顺便请问凯文,岛上最冷的时候穿什么呀?毛衣要带吗?羽绒服呢?被子带多厚的呀?豆浆机、电饭煲有卖吗?大概多少钱?嘿嘿!不好意思,这么多问题。正在打包行李,五月中旬登岛。先谢哈!
嘿嘿!谢谢凯文。每个人对冷的理解和态度都不同。一般来说刚来的亚洲人会穿的比较多。根据我自己四年来的经验还没有穿过毛衣和羽绒服。我也没有羽绒服。最冷的时候要穿三层衣服。一层内衣,一层绒衣,一层防水透气的夹克衫。裤子是两层。我滑雪的时候就是这样穿的。我还没有经历过更冷的时候,因为滑雪的地方大约是-6度,维多利亚很少低于-6度的时候。
还有,我已经决定去掉一床被子和褥子,换带帐篷和睡袋过去。那边贵吗?谢哈!
有卖的啊!尤其是淘宝上,几乎什么都有。大陆本来制造业就发达,小家电又几乎没有什么特别的技术含量。这几年移民和出国的人数只多不少,有需就有供啊!所以市场也随之发展起来了。我只是担心带个孩子不方便带,又不想走海运,到时候再来一个自取我就想死的心都有了。帐篷和睡袋在加买大概多少钱?刚刚早上我们有个朋友帮忙找了一个带家具的房,月租2500-3000(好像在sidney附近),还老多人抢,我们爸爸犹豫的不行,合人民币2万啊!现在房市这么火么?额滴神阿!升斗小民不得不折腰阿!还有个问题,岛上的房子升值空间大么?或者岛上哪儿的房子升值空间大?又一堆问题,谢谢哈!中国可以买到北美能用的电器吗?
昨天安妮爸带我们看车,马上有车了,只是没牌!不然可以更方便联系!
真想捍卫,但还没有权力April 16
坚决严厉打击BC省政府强行征税HST的恶劣举动
作为一个新的加拿大公民,通过民主投票来表达和制约政府工作是一项神圣的义务。这个是唯一一个加拿大移民没有但是公民才有的权利。我以前作为中国公民几十年了,理论上也有这样的权利,但是好像印象不深了。好像也曾经凑热闹参加过选举,面对一溜排开的狰狞的嘴脸不知道该选谁,也不知道他们代表谁或者不代表谁,选了谁不选谁又能如何。后来就不再知道有选举这回事儿了,都忙着挣钱,谁管这些名义上有关系实际上没啥关系的事儿。来了加拿大,尤其是成为加拿大公民就感觉不同了。虽然我也知道我这一票也的确无足轻重,但是至少我有了表达我意愿的权利和机会,这种权利任何人都无法剥夺和干涉。
我第一次卯足了劲要行使的民主权利就是力图把政府一项增税法案给推翻。BC省政府自己节约不力,花钱花大法了,又搞了一个冬奥会,搞得财政亏空。这次只好厚着脸皮朝我们老百姓伸手要钱。把本来已经很高的消费税改一个动听的名字再提高一个新的高度。美其名曰:和谐税。我死活没有明白把我辛辛苦苦挣的钱抢走一部分谈何和谐。尽管脸皮很厚,还找出一些似乎合理的理由来掩盖征税的真正理由。所谓向低收入者提供补助云云。我觉得加拿大给低收入者补助的已经不少了,越穷越光荣越懒越革命这样的日子在我们伟大的祖国都不复存在了,但是在加拿大还在努力维持并图谋发展。对于我们从外国来的移民者,到了这个国家,一切都是从0开始,所有的东西都要购买添置。这些东西都要上高额的消费税,自然很不公平。
政府缺钱,首先想到的应该如何降低政府自身的开支,提高政府效率。把现在政府三个人干一个人的活,至少提高到两个人干一个人的活。然后拿官办的垄断商业开刀,凭什么他们挣那么多钱还不许别人竞争。只要允许公平竞争,降价一半我看都还有空间。动不动就从老百姓兜里讨钱,我看自由党下次想连任很困难。至少我不会投他们的票。
不提连任的事儿,就说这个HST马上7月份开始实施了。现在还有一个机会可以把这个可恶的HST砍掉。现在正在各地举行反HST签名活动。根据法律,只要有10%的选民签名表示反对,最终就会进行全民公投。如果真的有机会进行全民公投,我很有把握可以把这个不得人心的政策推翻。在加拿大,不是政府一家说了算的国家,作为一个普通公民,有权利也有义务为自己说话,对于政府推行的政策,不满意的就应该站出来反对。
找到10%的选民并不见得容易。我感觉大多数加拿大人其实对自己的权利挺漠视的。记得美国有个雕塑,标题是Freedom is not free. 这些从小长在枫叶旗下的加拿大人养尊处优,并不是太多的理解这些民主权利的来之不易,也不知道有世界上还有大多数人口并未向右这看似理所应当的权利,更有很多人为此献出生命的代价。根据历史上有数次举行推翻议案的民主活动,还从来没有成功过。这次也不见得一定能成功。但是我自己会为此努力并积极投票抗议,同时也呼吁各位已经拿到加拿大国籍的华人积极参与,推翻这个政府不得人心的法案,捍卫自己的权益。
开吻,我非常喜欢你写的东西,我已经看了好多天了,每天抽时间看几页,还没看完,忍不住先上来冒个泡。
你写的文笔很好,有的很幽默,有的又很深刻。我像品酒一样慢慢的欣赏,也通过你的经历也了解了加拿大的一些侧面,也有很多启发。加油开吻,一定坚持写下去啊。
我找到了许多和你的共同处,在这跟你套套近乎,哈哈。比如说:
我从小也在陕西长大的,和你一样
我也有个女儿,和你一样
08年你受洗时你说你37岁,我和你同岁,一样
我喜欢户外的运动,和你一样
我在北京工作,和你以前一样
我家领导是清华的,就算和你一样吧
......
我今年夏天登陆,要是有机会
,真想会会你呢。
向校友致敬!开吻,我非常喜欢你写的东西,我已经看了好多天了,每天抽时间看几页,还没看完,忍不住先上来冒个泡。
你写的文笔很好,有的很幽默,有的又很深刻。我像品酒一样慢慢的欣赏,也通过你的经历也了解了加拿大的一些侧面,也有很多启发。加油开吻,一定坚持写下去啊。
我找到了许多和你的共同处,在这跟你套套近乎,哈哈。比如说:
我从小也在陕西长大的,和你一样
我也有个女儿,和你一样
08年你受洗时你说你37岁,我和你同岁,一样
我喜欢户外的运动,和你一样
我在北京工作,和你以前一样
我家领导是清华的,就算和你一样吧
......
我今年夏天登陆,要是有机会,真想会会你呢。
已经80%恢复了,目前已经不影响正常生活。蛙泳也可以了,自由泳还有点别扭。估计还需要几个月时间才可以全部恢复
治疗主要的方面就是在热水淋浴的时候尽量把胳膊抬高并坚持至少30秒。放下来再抬高。每天连续几次。
次要的方面是注射可的松在关节里面。我不是很清楚这种注射到底有多大的贡献。反正注射当天并没有什么明显改善。但是日后的恢复速度似乎大大加快了。
其余的土疗法偏方之类的基本我认为没啥用。
我可以帮你从国内邮寄\.联系方式sikeersi@hotmail.com想请教开吻楼主:来加拿大的时候,如果带中成药,非处方,或当茶饮用的植物,例如:六味地黄丸、大山楂丸、枸杞、当归、山药之类的,是否不可以?
终于看完了,长舒一口气. 看了开吻的文章,感觉一个人的生活品质跟金钱多少真的没有绝对的关系,只要你心态够好,够乐观,并能影响到家人,那么一家子在哪都会过得很快乐, 我也因为这篇帖子对未来的移民生活充满了信心.
目前全家已经拿到签证,准备9月底短登温哥华, 跟老公说了这个帖子,老公对victoria非常感兴趣呢, 希望能抽出几天时间过来看看. 老公属于那种高智商,低情商的人, 跟谁都聊不到一块,而且非常悲观,我也差点被他影响认为移民是错误的,真希望他也能有开吻的乐观心态和处世态度. 在这里我也想倾诉一下,如果开吻或者其他移友了解的话请给点建议吧
1. 老公在移民体检的时候被查出心脏有二尖瓣关闭不全,中度返流, 估计5-10年以后要做心脏手术,本来以为肯定会被拒,结果居然通过了. 所以我们想了解一下加拿大的医疗制度, 像这样的心脏病,如果要手术的话,能保证是资深的医生给你做吗?我很担心到时候来个实习医生给你做,毕竟是心脏大手术.手术费用是完全免费的吗?
2. 老公在国内年薪在税前40万RMB左右,他目前想说服公司高层,让他去加拿大上班,但是只是换一个工作地点,所有的福利以及工资都跟在国内没有两样,也就是在加拿大上班,拿RMB工资,交中国保险,这样可行吗? 他在加拿大可以享受到无业人员的福利吗? 顺便说一句,他有8年英国留学及英国本地IT经理的经验,英语以及西方的生活方式他都非常熟悉.
3. 再来说说我自己, 我目前就职于一家全球排名前10的物流公司, 有6年这个行业的经验,平时工作书面英语没问题, 但是口语说的还是磕磕巴巴, 以前看到有信息说物流行业找工作比较好找, 但是我觉得开吻所在的victoria应该没有什么这个行业的机会吧? 是不是多伦多机会会多一些?
一下写了那么多,大家不要嫌我问题太多哈.
1. 金钱与生活质量的关系见我最新的一个Blog,6万美元在美国生活的那篇. 在加拿大可能需要8万美元才可以过差不多美国的同等生活水平,如果在维多利亚可能需要10万就可以.
一个基本原则,钱少于这个数字肯定会有坏的影响,但是超过这个数字以后好的影响就很有限了. 金钱和幸福确实是正相关但是不是线性关系. 另外还挣钱所付出的代价也有关系.
2. 北美医生的资格很难获得, 大部分情况是很多有资格也有能力做手术的医生没有得到机会去给你做,而不是没有能力没有资格的医生给你做手术. 我知道有国内资深医师在北美手术室给别人递剪刀的大把大把的例子. 所以如果你如果有机会去做手术, 通常不必担心医生资格的问题, 主要要担心的是你要等多久才轮到你去做. 如果不是马上就死掉的手术登上几年等快死了才做也很常见.
费用全免,还管饭吃. 你想送钱都没有人敢收.
3。 行业机会我不知道. 你可以把维多利亚理解为三亚或者丽江那样的一个地方.如果你觉得有,可能就有.
4。 如果在国内挣钱够多了,来这里用不着找什么正经工作,随便干点啥轻松的, 维持生活很容易. 增值很难.
开吻终于回复了 , 谢谢!
我们可能跟你刚开始的时候有点像,我们在上海有两套房子,准备到时候卖掉一套大的,在加拿大买一栋HOUSE,小的那套留着收租金,所以经济方面到是也么有过多的考虑。 我最担心的就是老公的心脏,国内很多医生都建议老公尽快做手术,尽管他一点手术指症都没有,我们也查了很多资料,但都是建议有手术指症了才做,看来到加拿大以后要尽快排上队,说不定得等个十年八年的。
不知道加拿大公司有没有带薪病假的福利, 如果做了大手术,起码得休几个月的病假,公司能批吗? 要扣工资吗?
我说的小家电是指电饭煲、豆浆机、音响和DVD之类,洗衣机等大件还是没有。
好像只要输入电压范围包括110V就可以了,现在中国产的很多电器都是宽电压范围的,90~240V都能用。
还有插头的形状。 北美的标准和中国标准不同。 北美标准时一个圆柱(地线)加两个片(零线和火线)。中国式三个片。
8月14日
加拿大热烈欢迎不交税而且替我们花钱的难兄难弟
在加拿大, 你兢兢业业努力工作, 努力挣钱然后交税. 你知道路人甲乙丙丁生病了住在医院里用你交的税快乐的休养, 你很欣慰. 因为你知道等你得了病也可以一样住进医院. 很不幸, 有一天你真的病了, 更为不幸的是你被告知由于甲乙丙丁还没有出院, 所以你得等半年一年的. 如果你那时候还活着你就可以住进医院.
你很苦恼, 对吗, 告诉你一个秘诀.
首先, 停止交税, 把加拿大护照枫叶卡健康卡之类藏好. 这些东西不能帮助你. 把自己打扮一下, 不是更潇洒, 而是打扮都灰头土脸. 到温哥华岛的海边找一个别人遗弃的破船, 实在不行搞一个大洗澡盆也行. 努力划出去几公里, 看到加拿大的海岸警卫队以后自称是来自斯里兰卡的难民. 说不定你真的碰见一堆来自斯里兰卡的难民, 那样就更像了. 后面的事情你一定很高兴. 你会看到那些在医院赖着不走的甲乙丙丁被遣送回家, 然后你被专车接着, 警察护送住进原本要等半年一年才住进去的Victoria General Hospital. 必要时候要面对镜头老泪纵横, 用谁也听不懂的自称是斯里兰卡语感激加拿大纳税者, 背地里说这帮傻帽白交税了.
August 24
为什么要去想创业?
比较容易被期待的答案就是可以挣大钱. 根据我自己的经验, 如果在北美这样的社会上, 要挣钱最好还是老老实实的找一份稳定的高薪工作, 即轻松又挣钱多. 去创业绝对不是一个挣钱的行当. 能不亏光就算是运气. 我开吻15年前也创业过. 当时就没成功. 如果我没去创业那些年绝对可以挣到更多的钱.
就算真的运气好, 极少数创业者确实挣到了些钱, 按照机会成本考虑下来, 可能还算是亏了. 就是不考虑机会成本, 创业者的工作强度和工作量要远远大于上班族. 按照工作强度去抵扣, 结果呢, 还是亏了.
综上所述, 按照经济规律来看, 创业者似乎都是傻子或者疯子了.
从经济学角度上差不多对吧, 但是从人生态度的角度上看, 人活着的目的如果只是挣钱的话也太过简单了. 这么过一辈子, 到末了去上帝那里报到的时候, 进门被问道你这一辈子干了些啥. 回答说:"没啥, 就是挣钱吃饭, 再挣钱吃饭, 然后就死了". 如果是这样去报到,估计在天堂里都没得混了.
人活着, 体验最重要. 我觉得我们这些从中国移民来的人比起本地人虽然吃很多亏,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上说比他们赚了. 因为我们前半辈子过一种生活, 后半辈子过另一种生活. 等于用同样的时间活过两次. 岂不是赚了? 本地人虽然生下来就舒舒服服, 按部就班的过日子. 但是他们比起我们, 生活就太平淡太简单了. 他们就没有我们这么丰富的经历. 他们就没法理解为什么地球上还有那么多人按照他们无法理解的方式和价值观在生活.
体验失败和体验成功也同样重要. 有人问我们这个SilverCAT有多大的成功概率. 我只能说是个正数. 因为我们如果不去尝试, 成功率肯定是0, 如果尝试了, 成功率就是正数. 根据正数比0大的原则, 我们还是应该去尝试. 而且我们并不损失什么. 即使获得的不是金钱, 至少获得了经验, 更重要的是这种人生的体验.
退一万步说, SiverCAT是我们的一个实验室. 即使这个项目本身失败了, 我们的团队在过程中得到了锻炼, 每个人的技术都得到了提高(我自己已经感觉到了这种提高, 我这几个月学到的东西比过去几年都多), 那么我们一定还可以找到其他商业机会. 知识和经验是远远比现金重要的资源.
你的项目让我想起十几年前刚踏入社会,我加入了北京一个有名的教育软件公司,就是出开天辟地、万事无忧的那个,LZ大概可以猜到是哪个。当然,我不是技术人员,而是一名英语编辑。我众多任务之一,就是一个翻译软件的中英文对照翻译校对,因为我们的软件不是单纯逐个单词翻译句子的,而是以句型结构来做的。当时的日子真是痛并快乐着。几十个小时不睡觉,看到EXCEL表格就有想吐的生理反应…… 那段时间已经离我很远了,今天看到你的项目,我仿佛又回到了过去的日子。
祝你一切顺利,心想事成!
小龙虾(克氏螯虾)原产地是北美,请问加拿大人吃不吃这个啊?
在中国吃这个太危险了,不知道国外怎么样呢。
看网上说,这个东西在日本,是专门养来过滤净化污水的,根本不吃.小龙虾(克氏螯虾)原产地是北美,请问加拿大人吃不吃这个啊?
在中国吃这个太危险了,不知道国外怎么样呢。
听了开吻的话真想买一个。支持中文?Kindle 3
前些日子写过Blog说我订了一台Kindle. 前天已经到我手里了. 因为我是第一时间下的订单, 也就大约是世界上第一批拿到Kindle的用户.
Kindle的确是一个好东西, 名不虚传. 十分轻薄, 以看书作为目的而言, 远远超过目前任何一种类似的电子产品. 我知道拿着iPhone, iPad的人已经满地捡砖头了. 要不也别找砖头, 直接把你的iPad扔过来, 那么重的一个金属块扔过来, 不比菲律宾的特警手中的大锤破坏力差.
eInk的显示屏是我最喜欢的. 看上去绝对和以往理解的"显示屏"是两码事儿. 实际上看起来像一块印刷了字的塑料布. 甚至与我在刚刚打开包装的时候还以为是屏幕上贴的保护膜呢. 我相信绝对我不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这样认为的人. 那个屏幕读书和在纸上看书没啥两样. 一点也不累. 不光眼睛不累, 手也不累.
Kindle也不是没有缺点. 至少我买的6寸屏幕的Kindle如果看PDF还是觉得太小了. 我的Workaround就是横过来看, 多翻页麻烦一点. 比较简单的方法就是用Amazon的在线转换工具吧PDF成为AZW. 如果是9寸的就好很多, 可惜没有Wifi.
Kindle除了看书, 还有一个辅助功能, 但是由于没有鼠标和触摸屏, 交互操作并不理想. 所以尝试一下就放弃了. 我比较喜欢比较专的东西. 电子书就是电子书, 如果需要给汽车导航就去买个专门的GPS得了. 如果有那个聪明人想着给Kindle装上GPS, 那么他适合去山寨.
对了, 我给Kindle装了很多我抗都扛不动的电脑专业书, 还没来得及看. 今天就给领导灌进去一本"杜拉拉升职记2"拿去公司显呗去
日本
我去过日本, 认识不少日本人, 也有不少成为朋友. 在我看来. 普通日本人和普通中国人没啥两样. 他们要努力工作挣钱养家, 每天挤电车上班, 下班后还要无偿加班, 对老板点头哈腰. 他们不比普通中国人更好, 也并不比普通中国人更坏. 他们就是一个个普通的人. 穿上了鬼子衣服就成了鬼子, 穿上西服就成了上班族. 你随便指着东京街头茫茫碌碌的一个赶地铁的人, 说他是我的敌人, 要杀掉他. 这符合逻辑吗?
况且, 就一般水平而言, 普通日本人比普通中国人至少有一点要好. 他们比较诚实守规矩听指挥. 可能就是因为这一点, 穿上鬼子服以后会变得更坏更凶狠. 但是不穿鬼子服的时候就完全是另一个样子. 我在大阪街头看那些开出租车的日本老头, 和蔼可亲, 很难想象这个老头在几十年前在中国扛着大刀砍下别人的脑袋的样子. 这是谁的罪过? 是人本身还是制度本身. 我在想, 人什么时候可以看清楚自己的罪, 而不是看清楚别人的罪.
我主慈悲, 愿有一天, 这些有罪的人都能看到别人的罪之前先看到自己的罪. 愿美国人不再恨穆斯林, 穆斯林不再恨美国, 愿中国人不再恨日本人, 日本人也不恨中国人. 把仇恨留给历史, 把和平写进未来. 愿后人在读今天的历史书的时候, 字里行间不再遍布两个字"杀人".
Alleluia!
9月17日
加拿大是民主国家吗?
答案是肯定的. 加拿大确实是民主国家. 不仅仅是因为写在纸上的法律(TXT文件), 执行起来(EXE文件)也确实是民主国家的样子. 从小的说, 我们村子那个村民家里后院要挖游泳池也必须召开村民大会, 按照法律章程讨论投票通过. 只要按照法律程序不通过, 你已经拉回家的游泳池还得退掉. 从大里说........就不好说了. 说说HST.
BC省自由党在省选中胜利, 马上把偷偷酝酿好的HST推出来强制执行. 这是一个典型的阴谋. 在大选前他们早就密谋出卖省民利益投靠联邦政府以获得联邦政府的拨款度日, 但是就是不说. 知道选举胜利以后, 马上利用议会里面的席位优势, 一举通过HST. 这样憨厚老实的BC省民就只好老老实实的多交钱给联邦政府. BC省民咽下自己投票的苦果.
需要解释一下, 加拿大是联邦制国家. 各个省有高度自治权. 联邦政府就管联邦, 不能太多的插手省内事物. 举例说我们省的省长是我们省老百姓选举出来的, 不是加拿大国家首脑任命的, 也不对加拿大国家首脑负责, 而是对我们省省民负责. 如果你得罪了全体省民, 下次你就只能去联邦政府当官了, 本省老百姓不伺候您了. 这一点和中央集权的中国不同.
自由党拱手将BC省省民的税收拱手让给联邦政府, 无论是什么好的理由, 都是对BC省民利益的出卖. 但是想推翻这个决议可不那么容易.
虽然大多数省民都是反对HST, 在此前的全民提议中早已看到. 但是死皮赖脸的自由党就是赖着不动. 拖一天是一天. 反正老子下一届肯定选不上了, 死猪不怕开水烫. 任你们老百姓在门口喊叫, 我这里就是装听不见. 今天把你们BC老百姓得罪了, 过几年大爷我去联邦政府当官, 你爱伺候不伺候我,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这样的民主制度似乎造成了短时间独裁的可能. 除非你们真的有本事把这些议员给Recall了, 否则你就得接受他们的"局部短时间独裁". 这些议员由老百姓选出却不能代表老百姓意愿, 留他们在议会里面干什么. 应该请他们回家种田去 !
----------------------------------------------------------------------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呢? 我经过1/3世纪的学习和探索,终于得到了这么一个结论: 那就是学习和探索.
吃喝拉撒是基本的生存条件, 不能称之为最大的快乐. 当然了, 最基本其实是最重要的. 那么在满足最基本的需求之后, 人就开始寻找更深层次的快乐, 吃好的, 喝好的, 穿好的... 这些其实到头来仍然是最基本的层次. 玩乐其实成了进一步对人生快乐的追求目标. 你看,基本上所有的发达国家的人都不是很在乎吃穿,而是很在乎玩乐. 真正在乎吃穿的基本都是发展中国家. 这个就是基本需求和深一层次需求在经济基础上的区别. 玩乐其实从本质上讲就是体验生活. 住在大山里面的去城里体验生活,叫做"民工", 城里的去大山里面体验叫做"驴友". 在中国的到外国去叫做"移民", 已经在外国的去中国叫做"海龟". 这不同的体验生活自然有不同的目的. 排除以挣钱以保证吃喝拉撒为目的的体验生活以外, 另外一种就可以认为属于以玩乐为目的的体验生活了. 那么以玩乐为目的的体验生活其最本质的东西是什么呢? 那就是学习和探索.
(看我绕了这么大一个圈子才回到主题上来实在不符合西方的语言逻辑).
我属于特别追求玩乐的那一类. 不过在本质上我自己要和国内很多年轻人赶时髦吃穿名牌追求玩乐的有巨大区别. 我更在乎在玩乐过程中的体验,而不太在乎别人怎么评价我(比如出入高档娱乐场所, 穿名牌服饰等). 我喜欢各种类型的人生体验. 所以看我的Blog多的人就发现, 我好像干过很多不同的职业, 玩过很多不同的运动, 学过很多不同的东西. 其实这些追根到底地讲就是学习与探索. 体验一种自己以前没有经历过的生活, 探索一种自己以前没有了解的规律. 而生活的乐趣则正好是从这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得来的.
举一些例子吧.
以前从来没有住过一楼, 现在自己有地了, 虽然不大, 但是好歹有个院子. 和别的洋人学习,也借书来看, 自己平整土地,解决灌溉问题, 播种, 施肥, 经过一番学习和探索, 种了菜做了给自己吃. 不亦乐乎! (虽然这种菜的成本比买菜可不低.)
以前不知道这外国人怎么生活的, 到底和我们中国人有什么不同. 看电影电视不够, 干脆自己亲身跑到外国在人家的土地上当一回"外国人". 不亦乐乎!
十年前写C++程序. 过了十年, 到了加拿大, 为了养家糊口,重新拿起C++这锈迹斑斑的武器重操旧业. 看市面上C# DotNET风起云涌, 心理痒痒. 利用产品发布后短暂的休息时间, 狂看N千页的大书, 三天学会C#,四天学会Web Application. 不亦乐乎!
以前听说养儿育女的艰辛, 虽然完全赞同但是没有亲身体验, 自己也造个宝宝, 养来试试. 果然是痛并快乐着, 看爱玛天天长大, 不亦乐乎!
人生就是短短的一段时间, 谁也不能保证自己明天继续活着. 利用这短短的时间, 多去一个自己没有去过的地方, 多学一种自己不会的语言, 多吃一种不同风味的菜肴, 多学一样自己不会的手艺, 多了解世界上另外一些人类的生活, 多体验不同职业的生活, 就会少一份遗憾多一份快乐.
因此, 我说, 学习和探索就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看这个很心酸万圣节的老人院
Posted on 2010年11月8日 by kevingzhang
一年一度万圣节. 在北美万圣节基本成为事实上的儿童节. 这一天孩子们最高兴了, 装扮成为牛鬼蛇神出没于各家各户的墓地坟场和鬼屋, 竭尽所能大闹天宫, 然后捞得各式糖果满载而归. 我今年前的Blog中已经过很多, 我今年想谈的不是孩子们, 而是老人们.
天还没有黑, 我已经带着Emma和几个朋友家的孩子准备出门讨糖. 今年Emma打扮成一只大的花瓢虫, 我的装扮是一个消防队员. 当然了, 如果哪儿真着火了, 别指望我能干点啥, 也就是帮着打911. 我穿那身反光服还带着很多闪灯, 一个目的是带着孩子夜间走路过街比较安全. 老远就看得见. 我们同行的一个家长给我们一个比较离奇的强烈的建议. 去老人院.
我很纳闷, 怎么要去那么一个地方讨糖. 难道那里也装成鬼屋, 一面一堆老鬼乱舞? 咳, 去了就知道了. 既然强烈要求肯定是有道理的. 那个老人院在我们的镇中心, 几分钟就到了. 在北美, 市中心不像中国的市中心. 通常一旦到了晚上, 中产阶级很少出入市中心, 多半都是穷人流浪汉和一些没有车的年轻人住在那里. 这样的地方一般不会吸引孩子们去要糖的.因为一般只有住在郊区大房子的中产阶级才有闲心和闲钱去装饰自己的房子成为鬼屋. 市中心大多是公寓楼房, 一来没法装饰, 二来门口用电子密码, 也进不去. 所以很少有孩子来这里要糖. 所以我对这个离奇的建议充满迷惑.
我们的车刚在停车场停好, 老远就来了两只厉鬼, 老远就招呼我们过去讨糖. 后来一问我才知道, 他们两个是老人院的工作人员(可能是护士)他们今天的任务就是在街上拦截可能要糖的孩子, 或者路过的车停下来到他们的老人院去”大闹天宫”. 这就更让我奇怪了. 这万圣节开门迎接孩子的很常见, 上大街派人去拦截小土匪来要糖就有点离奇了.
等我们进入老人院的前厅, 一幅场景让我震撼. 前厅里面摆了十几张桌子, 每个桌子旁边坐在椅子或者轮椅上坐满了花白老人. 他们有的做了简单的打扮, 有的可能已经没有力气装鬼了. 我们刚进门的时候, 和门外的焰火爆竹气氛相比.觉得里面太安静了, 看见有孩子们进来, 马上气氛热闹起来. 有几个本来可能已经半睡着的老人一下子就醒了过来. 马上招呼孩子们过去讨糖. 他们用颤巍巍的手从早已准备好的糖果袋里面费劲的掏糖出来, 等孩子们过去. 这时候工作人员说, 因为他们大多数都不方面动弹, 所以请孩子们一个一个桌子走过去讨糖. 只要孩子们从他们桌边经过, 一种久违的快乐的表情就从老花镜和满脸的皱纹中绽放出来. 拉着孩子们的手问这问那舍不得让他们离开, 直到后面一桌的老人们不住催促.
孩子们在桌子间穿梭. 旁边的工作人员和我说, 这可能是这里面很多老人的最后一个万圣节, 也可能是他们最近以来最快乐的时刻. 因为这里地处镇中心, 很好有孩子们老要糖, 为了不让老人们白期待, 他们每年这时候都会去大街上招呼路过的汽车和孩子,引导他们停车进来讨糖. 我看的出, 我们进来之前这里应该已经安静了好一阵子了, 我们的孩子进来给这些老人带来了这么多的快乐. 这不由得是的一阵阵心酸. 看着这些举手投足都很困难的老人, 想象一下他们也有青春岁月, 里面不乏有周游世界的旅行家, 不乏有运动场上的矫健身姿, 不乏有舞会上的明星和商场上的精英. 这一切光环都随着年龄的增大而消退了. 现在他们无论曾经如何, 现在都是一群坐在桌边焦急等待孩子们过来哪怕呆几秒钟说几句话的老人. 我们只是在这里停车几分钟, 就可以通过我们的孩子给他们带来这么大的快乐.
这时候工作人员已经出门继续”拉客”去了. 我们的孩子们也差不多要完了糖. 这时候坐在房间角落的一个老头不停的用拐杖敲他的桌子, 嘴里听不清抱怨什么. 我猜可能是孩子们漏掉了这个老人没有去他的桌子要糖. 于是我让Emma赶快去. 这下子这个老人才心满意足, 给了一大把糖.
走出门口的时候, 我回头看了一眼, 几乎所有的老人们都微笑的目送我们一行人出门, 那眼光中带着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在门外又遇到工作人员站在冷冷的街边努力向每一个路过的汽车打招呼. 可惜很少有车停下. 那个工作人员见我们走了, 一边道谢, 一边问我们明年还来不来. 我说:”一定, 一定”
把手放在方向盘上摇下窗户等警察过来问话. 不能下车去找警察, 更不能从兜里摸东西警察会很警觉的掏枪出来指着你的脑袋. 他们也怕死. 谁知道你是不是去摸枪.
我的车是手摇窗,假如警察看到我一直手在底下摇玻璃,是不是也会怀疑啊?
[2009-10-22增加]本人开吻恳请大家去http://forum.iask.ca/showthread.php?t=288178
投我开吻一票, 热情支持我, 支持我继续供应大家的精神食粮.
这些内容都是在我的MSN Blog里面的. 闲来无事就转贴在家园论坛中. 给大家消遣消遣, 也可以在没有来加拿大之前事先了解一些情况
我一有空就会继续在我的MSN Blog中继续写, 欢迎大家去看. 我也会定期贴一些在论坛中, 给那些没有机会去Blog看的朋友笑纳
============December 06 1:44 AM
新移民到加拿大的N种死法
(开吻原创)
1. 找不到工作,着急忧郁而死
2. 找到了工作,发现被扣各种税费,心痛而死
3. 买了漂亮的衣服打扮得花里胡哨,但是街上没有人看,委屈而死
4. 英语不过关,和老外吵架着急,不小心咬自己舌头而死
5. 一下班同事都各回各家,单身移民找不到人说话,只好自言自语,进而胡言乱语,最终精神错乱而死
6. 偶然回国,发现中国如此时尚,被人指认土气如农民进城,郁闷而死
7. 在家里后院遇见果子狸,以为SARS,惊吓而死.
8. 遇见果子狸见多识广没有吓死,但是开车遇见黑熊过马路,以为遇见外星人,最终仍被吓死
9. 想第9条死活也想不出来,绞尽脑汁而死......
========= December 26 9:15 AM
因为图机票便宜所以选择了圣诞前夜来温哥华绝对是一个错误。 因为这里过节不像中国的商家忙挣钱, 这里的商店圣诞节全休. 而且从圣诞前夜开始就很早关门了. 我落地以后什么都办不了. 连银行都关门了. 买车更始没戏, 还不知道车市什么时候能开业呢. 没有车在这里就十分艰苦了. 连饭都吃不上. 所以圣诞节这天就靠方便面度过的. 这方便面也是从朋友家里扫荡来唯一的食品了.
今天是Boxing day, 不是拳击的那个Boxing,而是商家疯狂打折群众排队购物的那么一天. 我没有车,所以什么也买不了, 只能等车市开门了赶快搞一个车来,然后买了东西去Victoria. 虽然我没有去排队购物,但是还是在网上抢购了一套电脑. 我也是耗费的大量时间等待在买到了. 网上的东西每天会放一点. 一不留神就被别人抢走了, 昨天我就晚了一步, 今天早早起来等, 结果终于抢到一台. 呵呵. 看来Early Bird真的有虫吃
这次倒时差十分成功. 在马峰家里硬挺着不睡觉,坚持到11点钟,结果一下子睡到早晨. 一次性倒过来.
今天的任务: 1. 手机号码 2.最好可以买到车. 车市怎么还不开门, 急死我了
=======January 03 2:53 PM
自从离开Richmond搬到Victoria起, 我就没有电脑使用了. 所以也没有办法写Blog了. 估计朋友们都着急了,不知道开吻现在近况如何, 有没有遇到什么新的困难.
加拿大的工作效率就是低, 太低了. 26号网上购买的电脑今天还没有送到, 而且目前还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送到. 更加可气的是24号存的现金居然今天还没有到帐, 我都要破产了. 给我的BMO的客户经理打了电话, 他们很快就给我先入了账. 看来不打这个电话肯定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够有钱花了. 吃一堑长一智. 下次一定要排队直接交到人手里, 盯着他入账才OK. 否则谁知道哪天有人去打开存款机替你数钱呢.
马上出门, 先写这么多. 回来再接着写这些日子的经历.
=====January 03 5:57 PM 补交新生活日记-Victoria的第一周
上周的回忆录
===============买车
前回书说到开吻同志在温哥华惨淡度过2005年的圣诞节. 终于熬到了车行都上班的日子了. 开吻迫不及待的去买车. 那是28号的事情了. 我27号就约了一个在Surrey的一个车行, 说有Matrix, 价格还不错. 打电话过去说好了. 结果等我和我的朋友开车不远万里跑到Surrey去,结果那家伙改口说昨天晚上卖掉了. 狗P, 我才不相信大晚上有人现金去买二手车呢. 就骗我过去好买其它车. 门都没有. 当即扬长而去. 这种道德败坏的洋人还是比较少碰见的, 有生意也绝对不和他做. 然后返回West Minister我记下的另外一家. 到了那里已经快中午了. 是一个小车行. Sales是一个突尼斯人. 这加拿大真的是什么国家的人都有, 大杂烩. 看起来人还算老实, 他直接告诉我车子出过事故, 右侧门撞坏被换新的了, 有维修记录和ICBC的认证. 我看了看车子已经修的没有痕迹了. 把车子升起来看了看地盘也没有焊接的痕迹. 只好相信车子其它地方没有致命伤. 我试着开了一圈, 感觉还行. 就是噪音大. 不过这Matrix尤其是四轮驱动的版本著名的缺点就是噪音比较大. 而且是旧车,要求就更不能太高. 既然有事故,就得很咬事故砍价. 结果价格从14999砍到13000. 成交. 其实我有点后悔, 如果横下心来,说不定可以再要出几百块钱来. 不过我当时确实着急, 而且肚子饿得厉害. 我得赶快买了车,然后才能去Ikea买家具, 后面事情太多了, 不能再看第二家了. 于是立马买下. 后面的手续倒是真的简单, ICBC来了一个人现场办公. 买保险上牌一共10分钟搞定. 想想在中国买车还的排队上牌好几天呢. 上了牌子马上往回开. 肚子里面已经空了很久了. 一天没有吃饭, 眼看天都快黑了. 还要去Ikea买家具呢.
回到Richmond, 在朋友家随便趴了两口饭添了肚子, 立马去Ikea, 趁关门之前把电脑桌,被子,枕头,灯,各种小玩意儿都买齐了. 统统装近Matrix里面. 这Matrix真能装货. Ikea的Cashier都不相信这些东西我一个人能扛走.
从Ikea开回我的临时住处家庭旅馆已经很晚了. 开到楼下, 我连打开车门的力气都没有了. 在车里坐了一会儿,逐渐恢复体力才上楼睡觉. 搬家具搬得浑身臭汗, 本来打算洗澡再睡, 结果一倒在床上就睡着了.
==========搬家去Victoria
醒的时候才6点. 不敢耽搁, 要赶比较早的船去Victoria一边能够在商店关门之前买到当天必备的东西.
把东西全部搬到车里, 然后先去Lily家里用他们家的电话打一个给futureshop的电话. 因为Futureshop要求我使用信用卡注册电话打给他们来确认我的合法身份. 真讨厌. 打完以后, 又蹭了一顿早餐然后立马去Tsawassen赶11点的船. 因为冬天游客少, 如果没有赶上11点的,就只能下午3点了.
这船我已经是第5次做了, 前两次还挺新鲜的上甲板看看海景, 这次我完全没有状态, 只想早点过去看看房子里面还需要什么赶快去买. 把后面的几个天亮的小时充分利用起来. 以免到晚上睡地板或者盖衣服. 想着想着就坐在车里睡着了.
到了Victoria, 因为有GPS的帮助没有费什么麻烦就找到房子了. 进去看了看. 还算满意,就是太脏了. 之前是Uvic的学生在住, 搞得乱七八糟,东西还没有拉走. 我想, 我确实有机会收拾屋子了.
接下来就是零七八碎的一大堆事情. 吃东西, 搬东西, 买东西, ...... 还有组装Ikea的家具. Nick送的电动螺丝刀起了大作用了. 没有那玩意儿, 我一个人短时间内很难把家具都安装起来. 还是Nick了解我的需求啊. 这工具的盒子上还有Nick亲笔签名: 劳动最光荣.
========= 在Victoria的前两天
前两天已经没有太深刻的印象了. 总之都是在混乱和忙乱中度过的. 帮旧房客把东西都弄走, 我才可以收拾屋子. 费了总共3天时间才把屋子打扫的可以住人了. 我这辈子最大强度的劳动就是在这几天度过的. 正如我这辈子最大强度的走路都是上周走的一样. 好在现在有了车了, 可以到附近的Shopping Mall买东西. 每次总是买不齐, 到用的时候才发现没有这个没有那个. 加拿大商店很早就关门了. 当天不能买只能第2天. 这个时段正好节日特别多, 老碰见不开门的时候. 所以很多东西只能先凑合过. 速冻饺子和方便面成了我在加拿大的前N顿饭的主要食谱. 一直到昨天, 我才开始正式有米饭炒菜吃了. 真不容易啊. 不过最近应该是我体重下降最快的时候了, 估计脂肪肝也差不多好了. 所以哪位有脂肪肝治不好的, 麻烦来加拿大移民一趟. 今天已经可以比较轻松了. 中午把驾照笔试考过了, 然后就等有机会参加路考了. 一旦路考通过, 我计划在上班之前的所有事情都搞定了. 可以安心上班了
========== Victoria 印象
在Victoria已经住了快一个星期了. 谈谈印象. 主要是谈谈和温哥华比. 因为Victoria和中国的城市区别太大了, 拿来比没有太大的意义. 和温哥华距离不远倒是可以比比.
Victoria的华人明显比温哥华少太多了. 在温哥华的Richmond burnaby的华人比例已经高到几乎见不到洋人的地步了. 洋人们都被驱赶到Victoria或者温哥华北部的山区居住了. 平原地带已经全部给勇敢勤劳的华人占领了. Victoria整个城市人都很少, 华人当然就更少了. 平时不时很容易碰见亚洲人, 即使碰见中国人面孔的人, 很多也都是土生土长的加拿大华人, 不一定说中文的. 所以在这里是一个很好的锻炼英文的地方.
Victoria基本是山区或者丘陵地带, 路基本都不是直的,而且到处是上坡下坡. 在这种路况下四轮驱动确实有好处. 有很多上坡停车需要起步的时候, 很多前轮驱动的车子前轮都会打滑, 尤其这地方现在天天下雨. 四轮驱动就没有什么问题,轻松就爬上去了.
Victoria因为城市小, 所以很多服务没有温哥华方便了. 而且信息也不够发达, 现在还不知道哪里可以兑换货币比银行划算. 一切都需要自己慢慢摸索才知道. 这两天对周围的一些路已经有些熟悉了.相信很快都会熟悉起来的
========== 昨天去海边和湖边走了走
昨天天晴了一小会儿, 我正好没事儿, 就去海边走了走. 这里到处都是风景. 也不要钱, 随便那个地方停下车来, 在沙滩上走走都感觉很舒服的. 回程的时候路过Elk Lake,正好赶上太阳落山. 平静的湖面上漂来阵阵清雾, 显得宁静而美丽. 一些鸭子悠闲的游荡. 这个场景特别象 4400这个连续剧里面那4400个人回到世界中来时在的那个湖上. 说不定就是在这里拍摄的呢. 我努力从薄雾中看有没有从飞碟上被释放的人从湖水中走出来
========January 05 11:12 AM路考失败, 今天是比较倒霉的一天
本来觉得信心挺足的, 结果居然Fail了.
主要的原因是速度太慢, 该闯的黄灯没有闯.
Shit, 如果不是考试我开那么慢干什么. 这个狗考官故意挑毛病. 还不是为了表现谨慎驾驶我才开这么面, 倒成了把柄了. 白白起那么早排队Walk-in Test了. 这一个星期就不能独自驾车,一直要到下周四又得起一个大早排队Walk-in Test. 下次坚决要过, 否则怎么上班啊.
回到家, 邮局送货的车刚开走, 给我送的电脑之类的东西只能自己去取了. 真倒霉. 还得想办法找一个有驾照的人坐旁边才可以开车. NND
不开车也好, 老老实实在家里看书学习. 省得总想出去玩了.
==========January 05 3:40 PM谈谈美国车日本车
驾照没有考过, 只能在家里学习了. 闲暇之余上网胡说几句.
上周的买车经历让我更加深刻的理解的北美汽车市场的一边倒的风气. 言下之意就是日本汽车在北美市场毫不留情的把东道主,美国车,彻底打败了. 以前只是听说, 现在亲自来买车了,深有体会.
美国车有很多优点, 这些都不重复提了. 市场和口碑最说明问题. 日本车同样档次的比美国车要贵不少. 以前听说日本车靠价格便宜占领市场, 现在看来是美国车靠价格便宜来保住市场了. 这还是新车的市场, 如果看旧车市场, 美国车败得那叫个惨呐. 日本车二手车比新车价格差别不大, 换句话就是残值高. 再看看美国车, 3年跌一半算是不错的了. 所以在这里可以看到特别奇怪的一个现象. 一个2手的Echo 1.5升的, 国内叫雅酷, 就是我在中国开的那种(当然, 发动机和北美不同,天津产的档次低), 价格足够买一个同样新旧的4升以上的美国大SUV. 在中国很难想像一个雅酷居然这么值钱.
价格是一个方面, 口碑也是很重要的. 在这里不只是亚洲人, 包括这里的西方人,也都普遍认为日本车质量可靠信得过. 所以不是很多国内人评价的说只有华人没有骨气开日本车, 实际上洋人开日本车的更多. 倒是很多有钱的中国人开欧洲车(BMW,奔驰之类的)洋人特别穷的,年轻人多半开美国人, 稍微好点的开日本车. 再好的就又开高档的美国车和欧洲车了.
现在的日本车也很多不是在日本生产的了. 比如我买的Toyota Matrix就是在加拿大本土生产的. 这个Matrix似乎只在北美生产销售,在日本本土和中国等地都没有见到过.
Matrix也很能说明问题. Matrix和Toyota和GM合作开发的一个车子. 因此在GM就存在一个孪生兄弟, Pontiac Vibe. 这两个车可以说是一模一样的, 除了牌子不同而已. 从发动机到底盘传动和配置,都是一样, 外形略有区别, 远处完全分不出来. 但是就倒霉的一个美国牌子, 车价就是卖不上去, 销量也少得多. 2手的更是难买到. 连1手都少,更别提2手的了. 我本来努力找Vibe买, 但是最终没有找到, 只好买Matrix了.
我买车的时候也试开了同样档次的美国车和日本车. 总体感觉确实美国车做工差. 很多接缝处都不均匀. 还是在表面上, 看不见的地方都不知道什么样了. 而且美国车设计的都很奇怪. 坐进去很不舒服, 明明很大的车身, 坐的位置确那么低. 看来必须身高2米的人做进去才行. 开起来噪音也很大. 也许碰撞的时候结实一些, 我没有敢去撞一下. 单独从碰撞试验的数字来看, 美国车并不占优.
可靠性和耐用性是很多人给出的结论, 而且是很多年获得的结论, 就是日本车还是大大好于美国车.
不知道美国这个汽车大国怎么看待这个事情. 也不知道日本鬼子怎么逐渐占据了北美车市的.
日本鬼子如果在政治上和感情上能够做出一些让步的话, 在亚洲,包括中国市场一定也会获得很大的成功的. 不过日本鬼子就是那么强硬, 死不认错. 从这方面来看, 中国国产汽车要想从质量和口碑和日本车竞争可能性太小了. 美国那么个大国不也是节节败退. 听说Ford又在大裁员了.
其实中国直接面对竞争的并不是日本, 而是印度巴西和韩国这样的国家. 和日本竞争应该还不是30-50年的目标,毕竟差的比较多. 所以一定要清晰看到差距. 抵制日货是必须的, 但是更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产品质量, 占领市场. 至少占领自己家门口的市场. 别最终像美国一样, 把北美市场都给丢了.
=============January 09 4:46 PM谈谈买菜做饭
经历了一个多星期的奔波和劳苦, 到了上周已经一切步入正轨了. 前段时间一直被忽略的一日三餐现在成了比较重要的科目了. 而且由于还没有上班也没有别的什么事情要做, 所以做饭买菜成了一日中比较重要而且有意义的事情了.
先谈谈买菜. 这里Victoria没有Vancouver那样的Pulic Market菜市场, 所有东西都需要在超市里面买. 我住的地方还算是比较方便的地方, 附近大小规模的超市好几个. 比较常去的是Fairway, 是一个华人开办的超市,里面有一些中国的食品. 尽管是中国人开的超市,里面也没有几个华人. 在这里买东西有时候挺迷惑, 因为很多西人的食品种类繁杂, 从包装上也看不出来是什么东西, 什么味道.而且包装还特别大个. 一旦买了不喜欢扔了也可惜. 硬吃下去也有点被迫喝药的感觉.所以每次都是拿起来左看又看,使劲努力闻闻,(其实包装很好,什么味道也闻不出来)最后还是放下了. 所以转半天也买不到什么东西. 感觉就像农村大妈进城一样. 不过慢慢的,经过多次喝药般的体验和尝试,也发现了一些牌子的东西很好吃. 慢慢的就熟悉起来了
虽然是中国人, 最擅长中餐了, 但是做中餐很费时间,而且油烟很大, 很容易引起房间里面的烟感报警器报警. 我虽然没有引起报警, 但是听见过其它中国邻居的报警, 声音巨大,够吓人的. 所以每次炒菜的时候都十分小心. 这洋人设计的房子抽油烟机都很差, 比中国的差远了. 但是做西餐就简单多了, 也没有烟, 也没有火, 而且半成品特别多, 做饭特别快,还很干净. 至于味道嘛, 有的还可以. 有的就如同喝药了. 每次做饭的时候我都努力研究食品上的英文包装中的烹饪说明. 努力发现一种新的西餐作法. 慢慢的我已经可以使用烤箱烤点熏肉什么的东西了. 三明治和热狗当然更容易了. 不过那只能算是快餐而不能算是西餐. 以后还的慢慢学习.
从价格上看, 加拿大的蔬菜价格相对肉食要贵一些. 不过菜都十分新鲜, 也不比担心有毒什么的. 很多菜味道和中国的不太一样. 大部分菜特别大个, 都包装的特别好看, 水灵灵的让人很乐意买, 不过味道很一般.
洋人的西餐主要的味道都是各种酱给调出来的. 所以这里的各种酱多得不得了. 就沙拉酱就能摆整整一柜台, 几十种之多. 绝大多数不知道是什么味道. 只能吃一种好的就一直买下去. 烧烤酱也是一大排. 看来西餐也是博大精深, 让我等饮食大国来的国民也有点不知所措了.
等过些日子上班以后, 如果晚上有空的话, 打算去社区中心报名参加西餐培训班学习一下怎么做西餐. 到时候老婆过来了可以露一手.
===============January 09 5:23 PM教堂.图书馆.社区中心和公园
作为一个加拿大的新居民, 全面了解加拿大的社会和文化生活是十分重要的. 总不应该到了加拿大还按照中国的生活习惯安排一切, 那跑这里来干什么来了. 所以这些日子跑了不少地方, 下面挨个说说.
===教堂
来Victoria两个星期, 我已经去过两次教堂了. 第一次是去了一个华语教堂, 第2次去了一个洋人教堂. 教堂是西方人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的一个重要环节. 尤其是基督教堂, 不像天主教堂那么严肃, 反而更像一个大家的每周聚会的场所. 教堂也不是以前在中国时候看电影里面那样阴森高高的尖顶的建筑. 这里的教堂更像一个社区中心或者学校的大教室. 里面还有各种活动设施. 每周除了周日的礼拜以外几乎每天都有活动. 比如每周2给学生的免费圣餐, 周一上午的英语培训等等. 教堂是教徒们进行交流和奉献爱心的地方. 参加礼拜活动也是十分有趣的一件事情. 平时都穿着十分随便的洋人这一天都穿着比较正式. 在礼拜过程中还要多次站起来唱歌. 圣歌一般都比较容易唱,而且旋律简单优美, 加上管风琴和钢琴的伴奏, 而且都是多声部的, 听起来很好听. 而且这些洋人的音乐素质都很不错. 多声部复调的作品每人都能唱, 而且不走调. 我想起来以前每年的红五月或者一二九这类的合唱活动, 我总是被邀请成为艺术指导, 每次都为纠正合唱队员的错误费太大的力气.
关于宗教, 我以后会多花一些文章来介绍. 我现在仅说一句. 基督教是现代西方价值观和道德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说是基础, 不了解基督教就等于不了解西方的主流社会. 我们不能简单的把基督教作为一种宗教来看待,而是一种融合了太多东西的一个文化和社会现象来理解.
====图书馆
今天第一次去图书馆办了借书证. 但是还没有发现什么值得借的书. 本来就是去体验一些, 没打算借什么书. 加拿大的图书馆全部免费, 而且所有的居民都可以去. 借书还书的手续也是十分简单. 尤其是还书, 直接往一个窗口一放就可以了. 不用签什么东西证明你却是还了. 信用是整个西方社会的基础. 就好比不能吃人肉作为文明人类社会的一个基础一样.
====社区中心
社区中心如果对等到中国来说,应该是居委会. 不过这里的社区中心可不像中国的居委会一样, 中国的居委会的主要任务和配合政府和当地派出所管理本地居民, 提供诸如计划生育之类的政策执行机构. 加拿大的社区中心完全是一个为本地居民提供休闲生活的服务机构. 费用基本上是政府税收中来, 各种娱乐项目免费或者收很基本的费用. 服务项目五花八门. 除了各种运动项目以外,还有组织旅游, 陪老年人聊天,科普知识讲座,各种休闲生活培训,各种比赛之类的. 在加拿大, 让老百姓过上休闲生活是政府的一项义务, 如果哪界政府没有在竞选时承诺给老百姓更多的休闲生活的投入, 估计肯定下课了. 这里的洋人的休闲生活也太丰富了. 以后有了时间给大家慢慢道来.
===== 公园
这里的公园包括国家公园,省立公园和地区公园. 可以说victoria到处都是公园. 这里公园也没有卖票的, 都是免费的, 而且还有各种服务设施免费供游人使用. (比如荒郊野外公园里面的厕所都有手纸和暖风吹手的) . 在这里如果按照西方人的方式去休闲娱乐的话, 几乎没有任何费用发生. 因为这些费用都已经在税收中包含进去了, 不用白不用. 我这两天去了好几个Park. 包括 Elk lake, Swan Lake, Mt Douglas, Mt Works. 每个公园都是风景宜人,人烟稀少. 这些公园如果放到中国肯定要收巨贵的门票,而且门口一定停满了车, 人都排着队走,排队照相. 不过如果你感兴趣人文景观的话,加拿大估计不适合你. 这里没有什么历史. 几根印第安人立的图腾柱就被他们当文物给管理起来参观和瞻仰. 让我们来自怏怏古国的中国人嗤之以鼻. 所以要看文化看历史去中国, 看自然看风景, 来加拿大.
==============January 12 11:09 AM今天驾照路考顺利通过
今天是比较顺利的一天. 一大早起来就去ICBC排队Walk-in Road Test. 有了上次失败的经历, 这次确实比较紧张. 我以为我起得够早的了, 但是还是排到第6个. 由于上次因为没有过, 不能独自驾车回家, 弄得我十分尴尬, 所以这次事先作了准备, 找了同门师姐去给我作陪同, 以便万一再次失败可以有人陪同驾车回家. 不过这次师姐说只要她陪着去考试的没有一个不过的. 事实证明的确如此.
我一直焦急的等待到10:10才轮到我. 上次那个凶恶的女考官今天不出考, 只是在那里做内务工作. 千万别再碰见那个母夜叉了. 这次是一个男考官, 看起来比较和善的. 因为不是第一次考试, 也没有废话, 上车简单交待几句就走了. 今天仍然是小雨, 开的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我一直担心考官扣我的分数,所以过一阵儿就看看他写什么东西在纸上没有,结果什么都没有写. 我心里预感到应该还不错. 结果很快, 兜了几个圈子就回到ICBC了. 考官对我说你开得很好,通过了. 一颗心终于放下来了.
回头看上次考试, 绝对是考官找茬. 因为这里考官几乎没有希望新移民第一次考试通过的, 否则一定会培养骄傲情绪,对安全驾驶不利. 所以第一次基本都Fail(90%). 第2次才比较客观. 我一向十分相信自己的驾驶技术的, 没想到第一次也Fail了.
无论如何, 我终于有了自己的加拿大驾照了. 以后不用随身携带枫叶卡和护照了, 驾照在这里就是最重要的身份证件. 而且我可以一个人随意驾车了, 不用去找人陪练了. 哈哈哈哈
==========January 16 7:52 PM第一天在加拿大上班
今天是1/16,到了我上班的日子了. 经过提前三周的准备, 我已经完成了所有的准备工作,可以上班了.
虽然在国内也是在外企上班,但是这次是在外国在一个基本都是老外的公司上班,还是有点莫名的担忧和兴奋.
ACD是一个很正规的公司. 虽然在我看来只是一个小公司,但是在加拿大软件公司里面已经算是很大的了. 公司内部井井有条, 管理的不错. 从新员工Orientation看起来就有这种感觉. 其实orientation十分简单,也就是半个小时多. 介绍公司基本情况, 工作时间, 公司的设施, 安全要求等等. 然后就是带领参观公司. 公司并不大, 但是里面什么都有. 健身房,医务室,厨房,休息间,餐厅. 工作环境还真的不错. 还有就是免费的饮料和零食.
第一天也干不了什么, 主要就是安装机器系统之类的,就下班了. 现在公司并不忙,正在讨论下一步的计划. 不知道忙的时候怎么样, 总之和中国的公司气氛很不一样. 相比而言,更加悠闲和自由. 人也都很Nice. 应该说第一天的感觉不错. 希望每天都可以如此
===============January 18 9:39 PM在加拿大的软件公司上班的初感受
今天已经是上班的第3天了.在一个新的国家上班还确实有点不同的感觉. 下面分别几个比较大的不同方面谈谈
1. 午餐
在中国的时候, 午餐是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候. 大家都是饥肠辘辘的等到接近12点就呼朋唤友的占据公司附近各个饭馆的位置. 这些饭馆主要就靠中午一顿狂挣钱, 尽管现在已经新开了很多家饭馆,但是在中午吃饭高峰时段仍然需要等座位. 大家都是凑在这段时间狂侃各地的新闻,网上的逸事, 以及安排晚上或者周末的计划. 除非事前有人安排,一般都是Go Dutch,这个在中国叫做AA制. 中午饭虽然并不是很贵,但是也很丰盛,一般就是一个人点一个菜这样的规模. 由于中国的饭馆都比较肯放油,所以一般的菜里面油都比较多, 这个是造成脂肪肝的主犯.
在加拿大这里就完全没有这种情况了. 大家都是各自带饭, 中午公司有厨房,可以简单热一下就吃. 当然如果你乐意在厨房做饭也可以,但是似乎没有人在厨房大张旗鼓升火造饭.基本都是微波炉或者烤箱一热就吃. 大家也是各吃各的, 有的洋人喜欢在休息室里面一边吃一边聊, 我的英语还不够好到可以听懂他们聊什么,所以就自己在自己的座位上简单一吃. 很多洋人中午都不吃饭, 或者吃公司提供的免费零食就一直扛到下班. 不知道他们早上都吃了什么高热量的东西,以至于中午不吃饭,而且还穿着短袖里外跑.
总之,在中国大家边吃边聊的午饭在这里是没有了. 十分怀念啊.
2.办公室
我所在的办公室一共3个人. 一个是Steven,就是推荐我进ACD的那位老朋友. 另外一个叫Mike,是土生土长的温哥华岛人. 据他说生在温哥华岛比较靠中央的一个地方,距离Mt Washionton比较近. 说不定祖上都是打鱼的. 虽然我和Steven都是华人,但是我们在办公室基本不说中文, 这一方面是公司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对Mike等其他洋人的礼貌. 不过我们两个的英文真都是不怎样, 搞笑的是有时候连Mike都听懂了我们两个在说什么,我们两个互相居然都没有听懂. 哈哈,中国式的英语.
我们办公室是比较差的一间, 没有窗户的黑屋子. 而且洋人还特别喜欢黑屋子, 好好的日光灯不开, 就开一个小台灯, 白天也像闹鬼一样. 其他的办公室有的有窗户的,窗外风景都特别棒. 毕竟Victoria是一个花园城市, 任何地方都是明信片. 有一个洋人在介绍他的办公室的时候, 我夸他说他的窗外风景很漂亮, 他就吹牛说这窗户是他自己画的.
办公室每人占据一个角落, 放自己的电脑. 每个人都有两个以上的显示器, 为了调试程序方便. Mike更夸张的有3个显示器一起工作. 一个显示器显示outlook,一个显示程序代码,一个显示运行结果. 一点不浪费.
3. 着装和工作纪律
也许是西海岸的软件公司的通用特点, 这里着装极为自由, 纪律也极为宽松. 我第一天还算正式穿了旅游鞋去上班, 今天就已经改拖鞋了. 据说还有光脚在公司里面遛达的, 不过我没有见到. 衣服就更加随便了, 洋人多半不怕冷,就穿个短袖. 华人体制比较弱,还有穿毛衣的外套的. 在一起你都看不出到底室温有几度.
工作时间理论上是9-5. 但是可以自由掌握. 公司要求10-4之间尽可能都在办公室. 所以几点来公司的都有. 一般来说,资格越老的来的越晚. 所以, of course,我去得最早
4. 入职教育
这里的入职教育也就是半个小时. 材料都准备好了, HR的人简单介绍一下就完事了. 好在内部网上东西比较全,而且公司里面到处都是字条,仔细看就都明白这里的规矩了.
就像华为给新员工每人发一个席子一样, 我上班第一天也收到了一个Survival Kit.就是救生包. 里面没有席子, 都是一个莫名其妙的东西. 还有一个字条,解释一下为什么放这些东西. 都是很逗的内容. 比如一个泡泡糖----作白日梦的必须品; 一个创可贴----遇到挫折的时候碰壁的时候用; 一个哨子-----成功的时候别忘记大家一起吹哨子; 等等, 都不知道谁出的点子.
5 停车
在ACD上班,停车是免费的. 不像很多在Down town的公司要自己掏钱停车. 这点最爽了. 让我等在北京饱受停车之苦的在这里彻底得到解放. 很大的一个停车楼,空了很多位置随便停. 人少就是好啊.
随着上班时间的增加,慢慢还会有很多的体会, 以后慢慢写吧
佩服楼主把整个万圣节过程描述得这么真实生动,使我看后很感动,惭愧的是我们附近就有老人院,我就不知道带孩子去,幸亏的是以后还有机会,感谢楼主有用的贴子,祝您全家幸福快乐。万圣节的老人院
Posted on 2010年11月8日 by kevingzhang
一年一度万圣节. 在北美万圣节基本成为事实上的儿童节. 这一天孩子们最高兴了, 装扮成为牛鬼蛇神出没于各家各户的墓地坟场和鬼屋, 竭尽所能大闹天宫, 然后捞得各式糖果满载而归. 我今年前的Blog中已经过很多, 我今年想谈的不是孩子们, 而是老人们.
天还没有黑, 我已经带着Emma和几个朋友家的孩子准备出门讨糖. 今年Emma打扮成一只大的花瓢虫, 我的装扮是一个消防队员. 当然了, 如果哪儿真着火了, 别指望我能干点啥, 也就是帮着打911. 我穿那身反光服还带着很多闪灯, 一个目的是带着孩子夜间走路过街比较安全. 老远就看得见. 我们同行的一个家长给我们一个比较离奇的强烈的建议. 去老人院.
我很纳闷, 怎么要去那么一个地方讨糖. 难道那里也装成鬼屋, 一面一堆老鬼乱舞? 咳, 去了就知道了. 既然强烈要求肯定是有道理的. 那个老人院在我们的镇中心, 几分钟就到了. 在北美, 市中心不像中国的市中心. 通常一旦到了晚上, 中产阶级很少出入市中心, 多半都是穷人流浪汉和一些没有车的年轻人住在那里. 这样的地方一般不会吸引孩子们去要糖的.因为一般只有住在郊区大房子的中产阶级才有闲心和闲钱去装饰自己的房子成为鬼屋. 市中心大多是公寓楼房, 一来没法装饰, 二来门口用电子密码, 也进不去. 所以很少有孩子来这里要糖. 所以我对这个离奇的建议充满迷惑.
我们的车刚在停车场停好, 老远就来了两只厉鬼, 老远就招呼我们过去讨糖. 后来一问我才知道, 他们两个是老人院的工作人员(可能是护士)他们今天的任务就是在街上拦截可能要糖的孩子, 或者路过的车停下来到他们的老人院去”大闹天宫”. 这就更让我奇怪了. 这万圣节开门迎接孩子的很常见, 上大街派人去拦截小土匪来要糖就有点离奇了.
等我们进入老人院的前厅, 一幅场景让我震撼. 前厅里面摆了十几张桌子, 每个桌子旁边坐在椅子或者轮椅上坐满了花白老人. 他们有的做了简单的打扮, 有的可能已经没有力气装鬼了. 我们刚进门的时候, 和门外的焰火爆竹气氛相比.觉得里面太安静了, 看见有孩子们进来, 马上气氛热闹起来. 有几个本来可能已经半睡着的老人一下子就醒了过来. 马上招呼孩子们过去讨糖. 他们用颤巍巍的手从早已准备好的糖果袋里面费劲的掏糖出来, 等孩子们过去. 这时候工作人员说, 因为他们大多数都不方面动弹, 所以请孩子们一个一个桌子走过去讨糖. 只要孩子们从他们桌边经过, 一种久违的快乐的表情就从老花镜和满脸的皱纹中绽放出来. 拉着孩子们的手问这问那舍不得让他们离开, 直到后面一桌的老人们不住催促.
孩子们在桌子间穿梭. 旁边的工作人员和我说, 这可能是这里面很多老人的最后一个万圣节, 也可能是他们最近以来最快乐的时刻. 因为这里地处镇中心, 很好有孩子们老要糖, 为了不让老人们白期待, 他们每年这时候都会去大街上招呼路过的汽车和孩子,引导他们停车进来讨糖. 我看的出, 我们进来之前这里应该已经安静了好一阵子了, 我们的孩子进来给这些老人带来了这么多的快乐. 这不由得是的一阵阵心酸. 看着这些举手投足都很困难的老人, 想象一下他们也有青春岁月, 里面不乏有周游世界的旅行家, 不乏有运动场上的矫健身姿, 不乏有舞会上的明星和商场上的精英. 这一切光环都随着年龄的增大而消退了. 现在他们无论曾经如何, 现在都是一群坐在桌边焦急等待孩子们过来哪怕呆几秒钟说几句话的老人. 我们只是在这里停车几分钟, 就可以通过我们的孩子给他们带来这么大的快乐.
这时候工作人员已经出门继续”拉客”去了. 我们的孩子们也差不多要完了糖. 这时候坐在房间角落的一个老头不停的用拐杖敲他的桌子, 嘴里听不清抱怨什么. 我猜可能是孩子们漏掉了这个老人没有去他的桌子要糖. 于是我让Emma赶快去. 这下子这个老人才心满意足, 给了一大把糖.
走出门口的时候, 我回头看了一眼, 几乎所有的老人们都微笑的目送我们一行人出门, 那眼光中带着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在门外又遇到工作人员站在冷冷的街边努力向每一个路过的汽车打招呼. 可惜很少有车停下. 那个工作人员见我们走了, 一边道谢, 一边问我们明年还来不来. 我说:”一定, 一定”
在这方面,估计真打起来的概率会很小,再怎么有利益冲突,我估计两家谁都不会干那两败俱伤的事,毕竟中国不是伊拉克随便两下就能摆平了更不是朝鲜,无事还想生点非来换取谈判的筹码,甚至连朝鲜的兄弟也不再是,不要说朝鲜认为我们背信弃义,我们也已经意识到这位曾经的“兄弟”现在已经太不招人待见了。海外华人的最大愿望
Posted on 2010/12/04 by kevingzhang
作为一个海外华人,对于祖国的最大愿望是什么?一个常见的通用的回答是希望祖国强大。这个毫无疑问。这几十年来祖国已经不再和弱小相联系,一个强大的祖国也让我们这些海外的华侨沾点喜气。如果有人问我这个问题,我宁愿再加上一个回答。那就是希望什么时候已经逐渐强大的中国能够不与其他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组成的阵营成为敌人。
当然冠冕堂皇的说法是中国向来热爱和平不称霸不结盟。这个只限于外交辞令,事实上东西方的紧张态势大家都心知肚明。对于已经没有苏联这个假想敌的美国来说,只靠几个穆斯林国家的威胁来扩充军费喂饱钱包确实比较困难。如果没有一个看起来比较强大的假想敌的话似乎比较难于给维护强大的军力找到合适的理由。一个日渐强大的中国义不容辞的担当了这个角色。
一方面历史上中国和美国虽然没有直接交战,但是间接的没少打仗。而且美国也从来没有战过什么便宜。另一方面中国不佳的MZ和RQ状况也给美国足够的理由动手钳制。更不要提中国那个不听话的朝鲜兄弟频繁的惹出事端。经常擦枪谁知道那天真的走火。
如果真的发生军事冲突,我们这些身在西方的华裔就处于比较尴尬的境界了。一方面,我们大多数都宣誓成为所在国的公民,支持普世价值和西方的制度,另一方面,种族的身份在各个方面都会给其他族裔一个“不安全”的理由。美国911都过去10年了,现在穆斯林国家的移民和后裔在美国还是屡屡受到不公正待遇。如果真的走到战争那一天,我们这些华人也会在其他族裔的“异样”眼神和待遇下生活。那滋味肯定不怎么样。尽管多元文化成为加拿大的法定制度,但是将族裔文化和政治与某个人的个体关联是人类的一种本性,嘴上可以不说,心里没法不想。
所以我最希望的是有那么一天,中国不再和西方其他国家为对手。从普世价值,社会制度以及价值观方面都可以更多的融入其他国家其他文化。就算成不了盟友,也不要成为对手。不知道这个愿望是否真的有一天可以实现。
有一些话题在中国境内算是敏感的话题。我不想给家园网添麻烦。他们已经够多的麻烦了。所以有兴趣直接去我的Blog上看。这个是连接。
http://kevingzhang.wordpress.com/2010/12/01/%E8%BD%AC%E5%B8%96%E8%8C%85%E4%BA%8E%E8%BD%BC%E4%BB%8A%E5%A4%A9%E7%9A%84%E6%96%87%E7%AB%A0-%E4%BA%BA%E6%B0%91%E7%9A%84%E5%88%A9%E7%9B%8A%E8%87%B3%E4%B8%8A%EF%BC%8C%E4%BA%BA%E6%B0%91%E7%9A%84%E7%94%9F/
支持楼主!!!!
希望Kevin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期待着有一天看到你和大家讨论买游艇,水上飞机的事情,到时候去V市找你玩去啊!~~顺便说一句现在BO可不如以前了,自从被SAP收购以后~~~
海外华人的最大愿望
Posted on 2010/12/04 by kevingzhang
作为一个海外华人,对于祖国的最大愿望是什么?一个常见的通用的回答是希望祖国强大。这个毫无疑问。这几十年来祖国已经不再和弱小相联系,一个强大的祖国也让我们这些海外的华侨沾点喜气。如果有人问我这个问题,我宁愿再加上一个回答。那就是希望什么时候已经逐渐强大的中国能够不与其他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组成的阵营成为敌人。
当然冠冕堂皇的说法是中国向来热爱和平不称霸不结盟。这个只限于外交辞令,事实上东西方的紧张态势大家都心知肚明。对于已经没有苏联这个假想敌的美国来说,只靠几个穆斯林国家的威胁来扩充军费喂饱钱包确实比较困难。如果没有一个看起来比较强大的假想敌的话似乎比较难于给维护强大的军力找到合适的理由。一个日渐强大的中国义不容辞的担当了这个角色。
一方面历史上中国和美国虽然没有直接交战,但是间接的没少打仗。而且美国也从来没有战过什么便宜。另一方面中国不佳的MZ和RQ状况也给美国足够的理由动手钳制。更不要提中国那个不听话的朝鲜兄弟频繁的惹出事端。经常擦枪谁知道那天真的走火。
如果真的发生军事冲突,我们这些身在西方的华裔就处于比较尴尬的境界了。一方面,我们大多数都宣誓成为所在国的公民,支持普世价值和西方的制度,另一方面,种族的身份在各个方面都会给其他族裔一个“不安全”的理由。美国911都过去10年了,现在穆斯林国家的移民和后裔在美国还是屡屡受到不公正待遇。如果真的走到战争那一天,我们这些华人也会在其他族裔的“异样”眼神和待遇下生活。那滋味肯定不怎么样。尽管多元文化成为加拿大的法定制度,但是将族裔文化和政治与某个人的个体关联是人类的一种本性,嘴上可以不说,心里没法不想。
所以我最希望的是有那么一天,中国不再和西方其他国家为对手。从普世价值,社会制度以及价值观方面都可以更多的融入其他国家其他文化。就算成不了盟友,也不要成为对手。不知道这个愿望是否真的有一天可以实现。
日本
我去过日本, 认识不少日本人, 也有不少成为朋友. 在我看来. 普通日本人和普通中国人没啥两样. 他们要努力工作挣钱养家, 每天挤电车上班, 下班后还要无偿加班, 对老板点头哈腰. 他们不比普通中国人更好, 也并不比普通中国人更坏. 他们就是一个个普通的人. 穿上了鬼子衣服就成了鬼子, 穿上西服就成了上班族. 你随便指着东京街头茫茫碌碌的一个赶地铁的人, 说他是我的敌人, 要杀掉他. 这符合逻辑吗?
况且, 就一般水平而言, 普通日本人比普通中国人至少有一点要好. 他们比较诚实守规矩听指挥. 可能就是因为这一点, 穿上鬼子服以后会变得更坏更凶狠. 但是不穿鬼子服的时候就完全是另一个样子. 我在大阪街头看那些开出租车的日本老头, 和蔼可亲, 很难想象这个老头在几十年前在中国扛着大刀砍下别人的脑袋的样子. 这是谁的罪过? 是人本身还是制度本身. 我在想, 人什么时候可以看清楚自己的罪, 而不是看清楚别人的罪.
我主慈悲, 愿有一天, 这些有罪的人都能看到别人的罪之前先看到自己的罪. 愿美国人不再恨穆斯林, 穆斯林不再恨美国, 愿中国人不再恨日本人, 日本人也不恨中国人. 把仇恨留给历史, 把和平写进未来. 愿后人在读今天的历史书的时候, 字里行间不再遍布两个字"杀人".
Alleluia!
我对Kevin大哥充满信心,想想20年前64之后,您刚来北京的时候,您能想到今天开着RV,玩着皮划艇,住着大house的生活吗?想想,05年年底刚登陆时的狼狈,能想到5年后,可以纵横北美,重拾创业理想吗。我觉得人生的乐趣就是在不断的追寻~~!!祝您创业成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终于武装到了牙齿
Posted on 2010/12/06 by kevingzhang
我不需要硬盘的主要原因是我有一个RAID的网络存储服务器在家里,所有的媒体文件都放在那上头。不论家里哪台电脑都可以访问。而且因为RAID的安全性,即使硬盘物理损坏数据也不会丢失。因此我所有的比较重要的需要持久存储的东西都在RAID的网络存储服务器上放。这样对于本地硬盘几乎没有用。现在组装好的电脑动不动就是1T的存储,对于我实在太浪费。我只需要40G就足够了。
其实,RAID服务器也不需要。国内08年的时候就有了RAID移动硬盘,支持从RAID1-5,现在好像还有RAID6,并且添加了RJ45接口,也就是说买一个RAID移动硬盘盒,然后自己再买上几块硬盘,就完全可以替代RAID服务器了,当然只是针对想Kevin这样的开发用户了,企业上用的还很少。现在这种移动硬盘盒最多支持10块硬盘,并且可以相互堆叠,见过5×10的组合(50T)运行RAID5,使用的是1.8寸的硬盘,重量和体积都可以接受,低耗能,而且100%热插拔,最重要的是可以通过RJ45实现网络访问,当然USB2.0是必需的了!山寨的力量是无穷的!~呵呵~
[/FONT 说:[FONT=宋体]开吻
[/FONT 说:;6359980][FONT=宋体]英雄所见略同[/FONT].
[FONT=宋体]其实现在都是云存储了[/FONT], [FONT=宋体]很便宜[/FONT], [FONT=宋体]自己家里的[/FONT]RAID[FONT=宋体]意义也不大[/FONT].
精辟!但现在会比以前好很多,如果你真的有想法能成事,还是可以实现的,开吻不就把自己的一个想法逐步地实现了吗[FONT=宋体]我07[FONT=宋体]年在巴黎的时候用的是[/FONT]OT[FONT=宋体]的数字网络解决方案,每月[/FONT]29.99[FONT=宋体]欧元,[/FONT]16M[FONT=宋体]带宽,[/FONT]4[FONT=宋体]个固定[/FONT]IP[FONT=宋体],有线电视大概[/FONT]200[FONT=宋体]个频道,还有欧洲大概[/FONT]10[FONT=宋体]几个国家的固话免费拨打,拨打手机的费用也很便宜和[/FONT]SKYPE[FONT=宋体]差不多,还有大概[/FONT]10G[FONT=宋体]的网络存储空间。有一段时间曾经试图在国内做这方面的业务,可能时候没有到吧,当不成先驱,也不想当先烈,如此的业务非技术人才可为之的。[/FONT]
[FONT=宋体]如果这个业务做成了,等于要歌华有线,中国电信,移动,联通,各大[/FONT]ISP[FONT=宋体]等的利益版图重新洗牌。牵扯到广电总局,工信部,国资委,新闻出版署,文化部,商务部等多家有关部门。唉,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FONT]
[FONT=宋体]我现在的电脑也是[/FONT]DYI[FONT=宋体]的[/FONT]64G[FONT=宋体]闪存当硬盘,其实计算机本来就是计算用的,海量存储不应该是计算机本身的责任。光驱和磁盘存储器经应该外置,比如网络化。云计算商业化后,逻辑运算都可以外置。所谓的云计算不是新鲜的概念,记得[/FONT]90[FONT=宋体]年代的时候,英国军方就在网格运算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案例好象是北大西洋的气候和海洋监测。[/FONT]Google[FONT=宋体]应该是逐渐的把原来的军事科技逐渐民用化。[/FONT]
[FONT=宋体]当我们的国防科大等单位还在热衷于研制[/FONT]N[FONT=宋体]亿次的曙光和银河计算机的时候,别人早就化整为零了。巨型计算机的概念是[/FONT]60-70[FONT=宋体]年代的事情了,最终由[/FONT]IBM[FONT=宋体]和富士通发挥到了极致。[/FONT]80[FONT=宋体]年代后,美英当局就开始化整为零,转入网格计算了。大型机时代孕育了[/FONT]IBM[FONT=宋体],微机时代孕育了[/FONT]Microsoft[FONT=宋体],网络时代孕育了[/FONT]Google[FONT=宋体]。我们的悲哀在于有想法的人没位置,有位置的人没想法。所以我们永远在追赶别人。[/FONT]
对于我这种IT盲而言,开吻在讲的很多东东是有点一知半解的(请勿见笑)。我理解了开吻的云存储,比如许多的应用软件可以不必在自己的电脑上下载安置,会提高电脑的速度,但比较私人的和重要的资料恐怕还是得存在自己的电脑或移动硬盘上,要不总是不放心的吧
你的那个巴黎的宽带速度和价格都大大好过我们在加拿大能够得到的. 据我所知只有极少数新修高层建筑 有这样的网络基础设施. 想我们一般的普通住宅不是Cable就是ADSL, 差的不是一两个级别.
[FONT=宋体]我07[FONT=宋体]年在巴黎的时候用的是[/FONT]OT[FONT=宋体]的数字网络解决方案,每月[/FONT]29.99[FONT=宋体]欧元,[/FONT]16M[FONT=宋体]带宽,[/FONT]4[FONT=宋体]个固定[/FONT]IP[FONT=宋体],有线电视大概[/FONT]200[FONT=宋体]个频道,还有欧洲大概[/FONT]10[FONT=宋体]几个国家的固话免费拨打,拨打手机的费用也很便宜和[/FONT]SKYPE[FONT=宋体]差不多,还有大概[/FONT]10G[FONT=宋体]的网络存储空间。有一段时间曾经试图在国内做这方面的业务,可能时候没有到吧,当不成先驱,也不想当先烈,如此的业务非技术人才可为之的。[/FONT]
[FONT=宋体]如果这个业务做成了,等于要歌华有线,中国电信,移动,联通,各大[/FONT]ISP[FONT=宋体]等的利益版图重新洗牌。牵扯到广电总局,工信部,国资委,新闻出版署,文化部,商务部等多家有关部门。唉,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FONT]
[FONT=宋体]我现在的电脑也是[/FONT]DYI[FONT=宋体]的[/FONT]64G[FONT=宋体]闪存当硬盘,其实计算机本来就是计算用的,海量存储不应该是计算机本身的责任。光驱和磁盘存储器经应该外置,比如网络化。云计算商业化后,逻辑运算都可以外置。所谓的云计算不是新鲜的概念,记得[/FONT]90[FONT=宋体]年代的时候,英国军方就在网格运算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案例好象是北大西洋的气候和海洋监测。[/FONT]Google[FONT=宋体]应该是逐渐的把原来的军事科技逐渐民用化。[/FONT]
[FONT=宋体]当我们的国防科大等单位还在热衷于研制[/FONT]N[FONT=宋体]亿次的曙光和银河计算机的时候,别人早就化整为零了。巨型计算机的概念是[/FONT]60-70[FONT=宋体]年代的事情了,最终由[/FONT]IBM[FONT=宋体]和富士通发挥到了极致。[/FONT]80[FONT=宋体]年代后,美英当局就开始化整为零,转入网格计算了。大型机时代孕育了[/FONT]IBM[FONT=宋体],微机时代孕育了[/FONT]Microsoft[FONT=宋体],网络时代孕育了[/FONT]Google[FONT=宋体]。我们的悲哀在于有想法的人没位置,有位置的人没想法。所以我们永远在追赶别人。[/FONT]
有位置的人没想法, 有想法的人没位置. 这个规律其实在哪儿都一样. 因为有位置的人主要思考的是如何建立和维护一个制度,从而可以继续做这个位置. 这样的制度的一个副产品就是让有想法的人永远得不到这个位置.
以上观点包含了很多的封建主义色彩,通俗点说就是“二代思维”。当然我不是针对Keavn。
我知道Thomas Jefferson不是这样的人,下次去东海岸的时候建议多了解一下《独立宣言》、《弗尼吉亚纪实》,如果有机会去欧洲可以了解一些inalienable rights,popular sovereignty等早期思想启蒙运动的观点。如果用马列的社会主义观点来解释的话:那就是说工作岗位可以有不同,但是都是为社会而服务。社会资源属于全体人民所有,和职务(位置)无关。
在加拿大虽然也是民主社会, (也包括美国),这种情况轻微不等于美国. 虽然程度轻微, 但是至少加拿大比比皆是. 加拿大存在大量的政府垄断行业垄断,工会垄断.
完全同意,欧洲的情况还要差一些。比如我们都知道钻石行业是暴利,可是全世界的钻石生意都基本掌握在比利时的几个犹太人家族里,黑人从事最辛苦的开采,印巴人从事繁重的切割和打磨,产业链上游就是那么几个犹太人,掌握了99%以上的利润。中国人好像只有1-2个香港人有进入比利时的犹太商会,还只是为了远东的市场销售而吸纳的。现在在北京办欧洲各国的签证业务,基本外包给了在孟买的印度公司了,已经不能到使馆递签了。
请问Keavn你家的HONDA卡车的油耗和保养费用可以介绍一下吗?虽然我知道你自己换机油,但是机油,机滤,空滤还是要购买的吧,大概价钱如何,油耗怎么样?我现在在关注FORD SPORT TRAC感觉和你的车很类似,所以想借鉴一下~
你的Ridge是V6的吗?油耗看起来很经济呀~不知道每年的保险费用大概多少?个人觉得FORD F350/450非常拉风,6.4V8 TDI/6.8 V10!林肯级的驾驶座舱,法拉利一样的速度,重卡的地盘,4个排气孔,6个轱辘,20寸的轮毂,可以拉Camper,游艇,甚至道路救援,就是油耗太高了,维护也很贵,关键是没地方停车6.3米的长度啊,呵呵。Ranger又太单薄了,而且乘坐舒适度不好。比较纠结于F150(卡车里的SUV)和Sport Trac(SUV里的卡车)。能给点建议吗?谢谢~
另外Facebook的Mark这两天来中国拜山头了,4天见了4个人。1.百度的李彦宏。2.移动的王宇宙。3.新浪的管理团队。4.阿里巴巴的马云。结果惹恼了腾讯的马化腾,这厮太不给企鹅面子了。Keavn有想过回流吗?
数据安全有两个不同的概念. 一个是保密, 就是不要让不该知道的人知道. 另一个叫做数据可靠性, 就是不会因为硬件损坏或者认为疏忽将数据永久丢失.
对于前者, 我这里的数据基本上没有别人太感兴趣, 需要黑客入侵来获得的数据. 所以我自己并不是太担心, 基本都可以放到云上.
对于后者, 我倒是十分在意. 我多年的IT经验中确实有因为硬盘损坏而丢失未备份数据的惨痛经历. 所以我比较多的集中在后者, 通过Raid和云存储来提高可靠性. 保证及时硬盘损坏, 甚至火灾地震等不会将我们Emma从小到大的照片和录像丢失掉.
哦,知道了,谢谢。我一个朋友开家庭旅馆 grantshan@gmail.com
你问问他
哦,知道了,谢谢。
登陆之前一直在读您的帖子,来这里后就忙于按家中,没及时向您报到,遇到事情又想起了你,真是不好意思。
最近不见大哥更新Blog,是不是一直在忙创业的事情啊~~~
本Blog和加拿大无关.只是为了纪念一个节日,一个只属于我们俩的节日
====
今天, 我和她的MSN名字都换新的了. 她的名字是5年了, 我的名字是:没错,是5年了.
有人肯定问, 什么5年啊? 对暗号呢?
不是暗号, 我们两个认识正好5年了
有人又要问了, 你们结婚不是才5年吗?
没错, 我们确实结婚才5年. 我们两个创造了不少奇迹, 其中第一个奇迹是我们是在网上认识的, 第2个奇迹就是认识不到3个月就结了婚. 第3个奇迹就是目前还没有离, 看来也不会离了. 呵呵
回忆一下5年前的情景. 那时候我是刚刚结束了我的浑浑噩噩的音乐人生涯,打算移民到国外生活. 递交了移民申请然后混入外企做白领. 她当时是一个
很不走运的小海归.当时我愤然离开音乐圈,有一种重新做人的感觉. 现在有时候偷偷回忆起N年前我还是音乐人时候觉得挺搞笑的.尤其是这些日子胡戈同志大出风头的时候还不忘把我的大名也提一提, 我偷偷的乐. 话说回来, 当时自己有一种预感, 觉得该成家了. 于是上帝就给安排好了在网上找到我的终生伴侣. 一切就好像上演一场安排好的平淡肥皂剧一样, 好像也没有什么动人心弦的爱情故事,没有眼泪,没有阶级斗争,也没有枪战之类的. 于是我们就成了一家人. 婚礼也算是我们两个制造的奇迹之一吧. 上午请半天假,起个大早,跑了N个政府机构办各种手续盖各种大红章, 然后赶在民政大姐出去吃午饭的最后一刻把结婚证办了下来. 然后在民政登记处楼下就近吃了涮羊肉,然后各自回各自公司继续上下午的班. 我记得那天是2001/6/7. 本来安排6/6的,但是那天只办理离婚不办理结婚.所以顺延到6/7. 不过民政机构的大姐十分人性化的把结婚证日期写了6/6. 就是成双成对的六六大顺的意思. 和当时的大吵大闹的办婚礼相比,我们的结婚绝对是奇迹了. 而且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照婚纱照. 看来只能等Emma大一点了一起补一张了. 呵呵. 带孩子一起照婚纱照不知道算不算奇迹之一.
我总是被她斥责不成熟. 不过我自己从来不这么认为. 我觉得我自己挺成熟的, 至少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自己应该找什么样的人,而且知道自己能够找到什么样的人. 和一些哥们都年过30了还问别人自己适合找什么样的对象相比,我觉得自己超级成熟了. 我觉得自己找到了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绝对是最合适的一个人作自己的终生伴侣. 有这一点足矣.
开吻:结婚十周年快乐!潜水很久,忍不住冒个泡,祝贺祝贺杭州的老乡......
从第一帖看到现在,终于看完了,跟开吻一家仿佛已经成为了老朋友,看着可爱的emma一天天长大,一天天变漂亮,看开吻从新移民的兴奋,到事业稳步发展到到努力创业,贯穿始终的是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真诚的待人风格,本来想了解下你的移民之路,看你这么忙,也无暇写回忆录了,就等你早日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享受悠闲自在的hiking生活时写回忆录再拜读吧!我是个还在犹豫要不要移的潜移民分子,一直无法说服LG,他做石油的,英语口语很差,很担心找不到对口工作,现在公司做中层,也处于上升阶段,我学英语的,这些年做外贸,为了将近2岁的孩子教育和我们向往的简单生活动了这个想法,至今没有实质动作,不像开吻是个行动派。还是难易免俗地问石油行业在加拿大好找工作嘛?没有时间回答也没关系,就是追着看了一周的帖子,终于看完了,不冒出来打个招呼也不地道不是?呵呵,你家emma是真的像你,不过比你好看n倍,哈哈
另外我注意到一个现象,两口子的移民,80%都是女的死活要出去,男的生拉硬拽很不情愿,弄的女的也没有坚定的决心,不知道你们当初遇到这个问题了嘛?哪位高人能解释下这背后的原因嘛?记得有个调查说一线城市男的也少于女的,说是男性不愿承受很大的压力,不知道是否可以解释这个现象。
奔四的人是不是还可以有梦想?
Posted on 2011/02/13 by kevingzhang
一栋房子两辆车, 一个孩子一只猫. 这个好像是北美中产阶级生活的典型(我把狗改成猫了). 对于不少来自中国的移民来说, 这简直就是北美梦实现的典范了. 考虑到有很多移民目前还在为一份可以养家的工作而努力. 相比来说, 我们似乎过于幸运了. 没有被打过Labor工, 没有被上过学, 没有被下过岗. 很多和我们一样年龄的移民家庭到这个程度基本上就是十分满意了. 对于他们来说, 这辈子就这样了, 梦想已经实现, 不再有梦想, 再说都奔四的人还梦想啥呀. 要说有梦想就是把梦想交给下一代. 越是这些中国移民的孩子就被家长拉着到处学这学那, 恨不得弹琴弹成成朗朗, 画画画成毕加索, 数学不是图灵也的成华罗庚…. 觉得我说的不够形象的还可以再添加.
的确在加拿大这样一个美丽的国度, 就这样终极一生也确实不错. 这里的本地人其实也是这样, 还不如我们这些中国来的人见的市面多呢. 比如那个什么门, 什么广场上刀光剑影这些加拿大人想都想不到的.
但是就这样融化在这山山水水之间似乎有点不太甘心. 生命是一个短暂的包价旅游. 就这么几十年, 这么多个景点. 如果让你在40岁那个站点下车, 然后等到80岁被上帝接走是不是有点太亏了. 下一站是什么样的, 会有什么样的生活, 站台上的时间表是没写的. 要自己去走才知道.
我的这半生经历几乎是5年5年安排的. 清华上了5年, 毕业搞音乐闯荡5年, 去外企当白领准备移民5年, 移民加拿大休息5年. 现在是下一个五年计划的时间了. 下一个5年怎么过? 那就是创业.
其实在加拿大呆这5年也是计划中的. 利用这5年松弛一下以前在中国紧张的神经. 学习英语, 了解北美社会, 扩宽视野, 享受山野情趣, 并积极为下一个冲刺做准备.
加拿大, 尤其Victoria这样的地方绝对是退休的好地方. 我退休以后应该会在这里养老. 对于年轻人, 或者自认为还算年轻的人来说, 恐怕这林子太小了点. 如果在碰巧你还有点雄心壮志, 那么在这里一定连个大鸟都找不到.
和一个清华的同学, 现在在硅谷的人聊天. 他说在硅谷街边的小咖啡馆里, 很多桌子上都是创业的团队在讨论问题, 研究各个Project, 嗅觉灵敏的投资人穿梭其中寻找下一个Mark. 在维多利亚, 华人们聚集在餐馆多半讨论这样话题. “你现在找到工作没有, 有没有工作机会给介绍一下?”"谁谁谁又买房子了, 谁谁谁回流了”"学这个好找工作吗, 找到后每小时工资能到多少…”.
我不敢说神马工资都是浮云. 估计霎那间都各种鞋和砖头乱飞了. 但是我确实最近作出一个”艰难”的决定. 我打算辞掉我的工作, 开始全职创业.
我必须承认这是一个勇敢的决定. 最勇敢的不是我, 是我家马领导. 我这个人看起来挺Man的, 但是很多时候还是很Mian. 记得买我心爱的皮卡的时候, 我总是犹犹豫豫, 我家马领导出面说, 买了就买了, 喜欢就开. 于是就开上了. 要是没有这句话, 我可能还萎缩在Matrix里面呢. 这次说要全职创业, 我其实还是很犹犹豫豫的, 毕竟我的收入比它高, 一旦没有这份工作, 家庭重担要落在她一个人身上, 而且啥时候会有钱进来也不知道. 我们还要消耗以前的储蓄来贴补. 这些绝对是”艰难”的决定. 当我犹犹豫豫的时候又是我家马领导出面, 有啥? 辞了就辞了. 于是才有我的gTalk Status:”破釜沉舟, 狗急跳墙, 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
人生要懂得取舍, 在不能两全的时候必须要看的更高更远, 舍弃了才会有收获. 而且我这一年来由于创业太忙, 白天晚上连续工作了一年. 体制已经越来越差. 如果不作出一个选择和放弃的话, 估计就看不到成功的那一天了.
而且, 对于其他团队成员和投资者来说. 如果作为项目发起人的我都不能有足够信心全身投入, 如何让其他人也投入呢? 换句话说, 要在死亡谷里蹦极, 我必须是第一个跳的. 如果绳子断了, 死也是死我一个. 我没有理由让其他团队成员更早做作出这个”艰难”的决定, 我必须是第一个. 别无选择.
说的很壮烈, 实际上我其实还是很高兴的. 我这辈子从来没有休息过. 小时候上学, 大了工作, 过于幸运的我从来没有下岗过. 一个工作接另一个工作. 连移民加拿大这么好的一个可以休息的机会我都没有. 来了就上班了. 我一直在想, 这辈子不能就一直在上班. 如果那天突然提前被主接走了, 主问, 我排你下去活了一辈子, 都干啥了. 我回答:”一直在上班, 上班, 然后不知道怎么回事儿就来您这人了”. 这不是我的理想. 我一直希望人生中可以有一段, 哪怕是一小段属于自己的自由时间, 而且还不能太老. 我经常很羡慕这些本地人的潇洒. 年龄不小了, 不买房不养孩子. 上上班有点积蓄就辞职, 环游世界. 我们这些中国人没有几个可以做得到. 中国人就是比谁有几套房子, 谁孩子上了哈佛, 这就是生命的意义吗? 我以前以为非得成了王石那样的资本家才可以等珠峰的. 我以前的环游世界的同事显然比我们大部分穷多了, 但是他们懂得如何享受生活, 善待自己.
现在我就天天期待辞职的那天, 但愿是一个好天气. 我会独自爬到山顶, 做在那块坐过无数次的石头上思考. 我….自由了.
当然, 辞职以后不会更闲而是更忙. 不过这次不是给老板忙, 而是给自己忙. 我终于可以给自己忙了. 给自己忙啊, 多不容易啊. 人一辈子有多少时间是在给自己忙, 而是被给别人忙.
成为一个快乐的失业者, 无比幸福.
我马上进入40这个阶段了. 想起来我都害怕. 小时候看40岁的人也太老了. 不知不觉自己也奔四了. 奔四了的人是不是还可以有梦想? 是的, 有, 而且梦想才刚刚开始…….
太过瘾了,一下子更新这么多!昨天已经在你的blog上面看过前面转载的文章,那个《洗手间的宴会》让我禁不住热泪盈眶,好的文章真的能触动心灵。
看到你创业还是有点意外,这么喜欢大自然的一个人在关起门来搞研究,不过转念一想,也在情理中,这么一个人才不做点啥事太浪费了,不得不说你家老马同志(其实照片上看一点不老,不过很亲切)很有魄力啊!得此德才兼备知己女子,夫复何求啊?
我还是不明白EachCloud 是如何区别于纯机器和纯人工翻译,是结合两者嘛?难道需要在线的数个语种的翻译支持?这个成本也很高啊,问题有点菜,不好意思
机器翻译, 传统翻译和EachCloud的关系
Posted on 2010/12/29 by kevingzhang
每次我和新加入团队的人介绍EachCloud的基本概念的时候都会被问到这个问题. EachCloud和Google Translation以及传统的人工翻译是什么关系? 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们就可以对EachCloud有了一个大致的认识了.
EachCloud和翻译论坛比较,一个是自动的,一个是人工的,实在不是一种东西。
请教一个问题,好像加拿大(或者是某个省的?)法律规定12周岁以下小孩不能单独在家的,你们夫妻都出去上班了,小孩怎么办?
我的情况是假如能办下来了,过去以后肯定是夫妻两个都要上学上班的,不知道小孩怎么办啊,请保姆肯定是没钱的了。
据我所知, 整个北美大陆都是这个要求. 不是某个省的要求. 这是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
小的要去Day Care, 大点要上学. 放学以后是After School. 家长要负责接送孩子. 一直到12岁. 如果违法了, 孩子要被社会保护机构带走. 家长要被起诉监管孩子不利. 执行起来虽然不是那么严格, 但是作为一个守法公民, 不能懈怠.
对啊,所以我很想知道如果你们两个都上班的话,小孩谁来负责接送呢?
比如我现在每天上班必须早上6点多出门,而幼儿园8点才开门,我要是送他上学的话到公司肯定迟到了;而下班即使不加班,到家也快7点了,幼儿园4点就放学了。假如夫妻两个都上班的话,只能找岳母来帮忙接送孩子。假如去了加拿大,那该怎么办?
不要误会,我可没有打探个人隐私的意思啊,能否从你或者身边朋友的经历,给个建议?谢谢!
首先说明我问这个问题不是故意钻牛角尖,这对我来说确实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太感人了。转贴:洗手间的宴会
Posted on 2011/02/05 by kevingzhang
美国有一个单亲母亲,白天在富人家里做女佣,晚上回家与四岁的儿子相依为命。主人知道了女佣的情况后,给她和孩子腾出个房间,说,把孩子接来吧,今后你们吃住都在我家里,一切免费,不扣你的一分钱薪水。
女佣道了谢,说算了,不麻烦你们了,主人没再坚持,这个事就过去了。其实女佣有自己的担心,主人家的大房子里,光洗手间就十几个,最小的洗手间,也比她家的房子大,她不知道在贫穷与富有的巨大落差前,对一个四岁的孩子将会产生什么影响。
有一天,主人要在家里请客,要请好多好多人,人手明显的不够了。主人与女佣商量说,今天您能不能晚点回家,我这里缺人手,现找来不及,只好麻烦您了。
女佣说,行啊,就是有点担心我的儿子,他晚上见不到我会害怕的。
主人说,这好办,您现在就去把他接过来,晚饭在我这里吃,和客人一起吃就行了。
女佣把儿子接过来时,客人正陆续抵达,她没领儿子从正门进来,走的侧门,然后把他藏在一间主人不大光顾的洗手间里。她从主人厨房里拿来一个盘子,从自己口袋里掏出香肠和面包,这是她在回家路上特意给儿子买的。
孩子从来没见过这么气派和华丽无比的房间,他不认识抽水马桶,不认识大理石洗漱台上摆放的那些色彩斑斓、晶莹剔透的瓶瓶罐罐,屋里好闻的气味让他幸福到简直要晕倒了。女佣告诉儿子说,妈妈带你来参加宴会,你是小孩,不能和大人一起吃,这是宴会主人特意为你准备的单间。
孩子想把餐盘放到洗漱台上,但他个头太矮,有点够不着,只好放到了马桶盖上,他坐在漂亮瓷砖铺就的地面上,一边唱歌,一边吃着这些平时很难吃到的美味佳肴。
很快,在富丽堂皇的宴会大厅里,主人没发现孩子的身影,就去问女佣。女佣支支唔唔的说,我一直在忙着,没时间照看他,也许,或许,可能,他是在外面的草坪上自己玩吧。
主人似乎明白了什么,他离开宴会大厅,把整幢房子的所有房间都找遍了,最后在一个位于角落的洗手间里,找到了孩子。
主人问,你怎么能在这里吃东西呀,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孩子答,我妈妈说,这是宴会主人特意为我准备的单间,今天的香肠太好吃了,我好久好久没吃过了,对了,你是谁呀,这么好吃的香肠我可不能一个人吃,你愿意陪我在这里吃这些美味吗?
主人强忍泪水点了点头,用最灿烂的笑容面对着孩子,他已经不需要再问什么了。此刻,他想起了当初随父母来纽约的经历,那时他们也很贫寒,也经历过十分艰辛的时期。
回到宴会大厅,主人对客人们说,很抱歉了朋友们,我现在必须得去陪一位特殊的客人,请大家慢慢享用吧,我不能和你们共进晚餐了。说完,他装了满满两大盘子孩子能爱吃的佳肴,端到洗手间里,他模仿孩子的样子,也把餐盘放到马桶盖上,也坐在地上,然后对孩子说,这么好的一个单间和美食,你一个人独享就可惜了,来来来,让我们一起吃晚餐。
主人和孩子一边吃着东西一边唱歌,也聊了很多话题,他让这个四岁的孩子坚信,他的母亲是世界上最勤劳、最伟大的母亲,你不但应该为她感到骄傲,长大以后还要为她做些事情,而孩子直到现在也不知道他的母亲仅仅是佣人。
客人们发现主人端走两大盘子食物后,再也没回来,觉得蹊跷,也去寻找,当他们看到情同父子的两个人坐在地上,围着马桶盖吃东西的场面,被深深震撼了。这些被称为上层人士或社会精英的人们,端着酒杯和美味纷纷赶过来,很快把洗手间挤满了,大家给孩子唱了好多好听的歌曲,表达了太多美好的祝愿,这些都让这个孩子确信,他的母亲是最令人尊敬的母亲,而他,则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很多年后,这个孩子长大成人,他不但拥有了自己的事业,也买下了拥有几间洗手间的大房子,进入到上流社会。每年,他以匿名方式捐了很多钱给穷人,但从不举行捐赠仪式或接受采访,他对始终不理解的朋友们说,我永远忘不了在很多年前的某一天,有一位富人和太多的富人,用他们的诚恳与良知,维护了一个四岁孩子的自尊。
和KEVIN共勉:
怎样快速融入加拿大社会 来源:http://www.imm-diy.net/club/dispbbs.asp?boardID=12&ID=31489&page=1
Peter是我一个女友的老公,两人来得不算早,也才四五年的时间。而这位仁兄,据说任职一家公司的MANAGER有好几年了。
夏天的时候,总是听女友抱怨,说Peter和孩子成天在院子里BBQ,或者开车到外面Picnic,害得她想吃顿中国餐都没有机会;一到周末,Peter兴致勃勃,要么去Camping,要么去钓鱼,至少也要去看个Open house,一刻也不闲着;Peter和孩子的英文都很流利,大儿子的法文比英文还厉害,搞得她成了“少数派”……
听得多了,便心生好奇,猜想:这位仁兄不是年轻好动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就是典型的“崇洋媚外”吧!终于有一天,借着参观女友的家居设计,见到了Peter。此兄人到中年,却目光炯炯。闲谈间,可知其常识极为丰富,且动手能力强,家居装修、坐驾维修、小孩教育,都不含糊。和同胞聊天,一口标准普通话,涵养极佳。原来的猜测里,只剩下个“易于接受新鲜事物”还八九不离十。
当然,又是一通打破沙锅问到底──干到管理层,在中国新移民中还不多见,他能做到的关键何在?答案竟然就是这个“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按照Peter的说法是,放低心态,恶补加拿大的生活常识,社会文化这非常重要的一课。
老板问我BLT是什么一般来讲,在中国,我们一些本科毕业生或者硕士生,在一个企业实习期满后,一段时间就可以成为助理工程师,很多人30岁来岁已经达到很高的职位。而我们来加拿大后,就做不到这样。为什么?我觉得很多人没有很仔细地分析这一点。
我们能这样做是因为我们从小在中国生存,在自己生活过的城市里,你说个什么,没有不知道的。什么习俗呀,节气呀,方言呀,常用语呀,一段时间冒出来的流行玩意呀,开张了一家新餐馆呀,跟不同地方的人说话的方式,吃饭的方式,穿衣的方式等等等等,都知道。但是对这边,我们一无所知。尤其是做MANAGER的工作,或者要跟人打交道的工作时,新移民都吃亏。
你怎么跟你的同事聊天增进友谊?你怎么跟你的老板沟通让他更了解你的为人及能力?你怎么跟往来单位搞好关系,融洽彼此的合作?这就不仅是语言的问题了。文化常识,社会背景,这些当地小孩子都知道的东西,我们都要从头开始恶补。想跳过这些最基本的东西,直接就去找一些高职位的工作,当然就找不到了。
我意识到这一点,要得益于我打第一份工的那个COFFEE SHOP的老板。那时,我登陆没几天。在找第一份工时,一个COFFEE SHOP的老板对我讲的一番话让我很受用。他问了我三个问题:
1、你知道加拿大人早餐吃什么吗?我不知道。
2、喝COFFEE是怎么喝的?当然了,你国内那种高档COFFEE店的有讲究的喝COFFEE方法,加拿大人有加拿大人喝COFFEE的方法;外面零下十几度,你看加拿大人每人一杯COFFEE,站在那相互聊天,那又是另外一种喝法。
3、你知道BLT是什么吗?我不知道。后来他告诉我其实很简单,只是一块面包里夹着一块BACON(腌肉),一片LETTUCE(生菜),一片TOMATO(西红柿),再挤一点沙拉酱而已。这一般是中午餐。早餐通常是DONUT、BAGEL和MUFFIN,所以,当你不知道人家的最基本的生活习惯的时候,你跟他们是不可能聊天的。
三个问题,我都交了零分。我突然醒了。对人家生存的那个社会环境,我们是一无所知的,找不到专业工作,除了没有机遇,更多的是有机会却拿不到。语言过不了关;另外一个呢?就在做一个专业的时候,不是说你做计算机就是单纯的计算机,你还要有起码的生活常识,也就是说与人交流的
背景知识。
机遇在积累中不期而至
真的很感谢这个COFFEE SHOP老板,我来的第一份工就是在这家COFFEE SHOP做了一个月。而最让我有触动的,就是老板送我的那番话。所以,我登陆后的第二周就考到了G牌,一个月后就买了车。平常没事干就到处转。我的目标就是一个:武装自己的加拿大生活常识。这个真的很重要。
一个月后,再找工的时候,是一个送货的工作。老板根本不知道我来了多久,为什么?他跟我讲的东西我已经知道了,我第一个月已经把多伦多主要的路段都跑了一趟。他问我,你开车送货行不行?我说我有G牌。他说你的路熟不熟?我说你要送哪里?他跟我讲一个大概的地方,我说我知道,在什么什么的交界路口。他说你来了几年?我说不到一年。
其实我也没有撒谎,只不过讲得比较有技巧。一聘上开TRUCK送货的那份工,我就买了一堆地图,在家研究。那个工作挺好的,早上七点去公司装货,装完货大概九点钟还可以回来吃个饭。然后送老婆去上班,接着再去送货。那些超市通常都是10点开门的,送到下午三点钟又可以去接儿子。
以前在国内的时候,我曾在香港一家很大的公司做经理,年薪最高的时候达到33万多。可以说,这种最底层的体力工,我是从来也没有干过的。第一天送货,一大桶豆腐放在最外面,车子一颠,一桶豆腐倒在路上,全砸烂了,还要赔十几块钱,一天算是白干了,第二天就长多一个心眼,那么多货,知道怎么摆了,回来竟然还挺有成就感的。
其实,心态放这么低,主要是我比较务实:你不从底层开始做,你上层的机会是没有的。就好比开车,一路很平的话,一个档过去就可以了,但是,如果要爬坡的话,就要减档了,还要加油,才能再爬上去。
那时,我们租住在BASEMENT,老婆怀孕的反应很大,不能去打工了,整天躺在床上。我们算了算开销,好象COVER不来了,要拿谷种花了。心里就很着急!人也是很奇怪的,一扇门关上了,另一扇窗也打开了。
一天,看到报纸的招工栏有一家招MANAGER的,就问我老婆要不要去试一试?我老婆当时还说,是不是骗人的呀?要不然,就是包括老板在内只有五个人的小公司。她说是这样说,第二天,还是给我烫了衣服。平时是送货的嘛,穿什么衬衫呀?然后,好像还喷了点香水,就去INTERVIEW了。
一去看,才知道人家才不是5个人的小公司,500人都不止!两轮面试之后,我就成功了。没有像别人一波三折,感觉很轻松。后来进去后才发现,我们公司招中层的机会是很少的。我算是非常幸运的,在对的时间找到了对的位置。
恶补加拿大生活常识
每个人有很多的OPPORTUNITY(机遇),但只有很少的CHANCE(机会)。但是真正抓住机会的时候,你用到的是什么?那就看你的积累了。
我在国内的专业是英语,在国内就是讲英语的,所以语言不成问题。而且,我有在香港同类公司做管理的经验,这家香港公司是一个大公司,在台湾,包括在美国都有分公司,所以无论是沟通上,管理模式上,我都没有问题。
而且,最重要的,当时,在整个集团公司会讲普通话的只有我一个,而工厂里很大一部分的工人是讲普通话的,所以,我进入管理层后,管理层和工人之间不再缺乏沟通了。
有的移民一来就找专业工,找不到就空耗着。我不认同。既然移民了,在新的环境中,应该有退有进。起码也要做有心人,积极地熟悉环境。条件成熟再去找专业工作。一旦找到工作,那些经验一定都用得上。
比如,我前面说到了,我的第二份工是开车送货,到处走,所以,我现在基本上对多伦多得街道很熟悉了。而且,我特别留心观察,喜欢和周围的人攀谈,对各个区住什么样的人,他们的生活习惯是怎样的,也心中有数;到了华人区就知道哪一部分香港人多,哪一部分台湾人多,哪些地方内地来的人多。
我后来做这个MANAGER的时候,一个外省的审计员到我们公司来审计,据我所知,以前,他跟我们这边的关系是很沉闷,很古板的,审计完就走了。我很喜欢跟人聊天,这也是丰富常识的一种方式。我在跟他聊天中,知道他是意大利裔的,我就跟他说,在多伦多,小意大利区是怎么样的,意大利人的生活习俗是怎样的。他说是啊,你也知道?我问他,你们是不是天天吃PIZZA,他说也不是,但他们家经常吃PASDA。他讲到PASDA,因为我之前送货或者到外面去吃饭,也是比较留意的。知道人家是怎么做的,有什么特色,放多少CHEESE,两人就很有得聊的。另外,他还很喜欢旅游,喜欢CAMPING,我就跟他讲,我们经常去XX地方玩,他说他就在那出生的。这一来就更有亲切感了。我们以后的沟通一直特别好。
人人都喜欢跟一个有常识的人交谈。我们所谓的加拿大经验,除了具体的工作经验,还应该包括工作、生活中学到的一切。当我们的学识背景、能力达不到某个我们希望的职位的时候,我们只能去学习,去积累。
我就曾有眼睁睁看着机会而抓不到手的时候。那是一个大的汽车厂,需要一个MATERIAL MANAGER,前两次INTERVIEW都过了。最后一关只剩下三个人,一个是本地的,另外一个是哪里的,我不知道。还有一个就是我。但是我最后没有拿到OFFER,第一,我没有本地UNION经验;第二,我没有汽车行业经验。来了好几年,虽然自认为很熟了,其实还有很多方面是空缺。所以,去年我就去汽车厂做了三个月的夜班PART-TIME,了解汽车行业是怎么做的,了解这边的SUPERVISOR是怎样管工人的。
我愿意帮助大陆同胞
在北美做管理,感觉是也需要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了解,但又不完全依赖关系。我看了很多文章中说,中国人在这边做上了管理层,也不愿意提拔同胞,我觉得起码我不是这样的人。我很愿意帮助同胞进入公司,得到工作,帮助同胞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甚至提拔一些大陆过来的新移民。有些脾胃相投的,也成了我们家的私人朋友。我觉得,外人看了会认为我们有TERM WORKING精神。我认为这是在加拿大,很重要的一条。
但是,我也看到不少同胞,要么不谙礼仪风俗,个人形象欠佳,要么总把专业工挂在嘴上,这不想做,那个做不来,其实挺让人反感的。有的人一心就想省吃俭用,见人就哭穷,心态也不积极。你帮助他,他还以为你有什么企图,你不帮他又说你瞧不起他。他的心从来不相信别人,从来不敞开心匪。
我们有一个西人朋友,他说:我们想去了解中国人,但是人家好象很酷的嘛!很多中国人以为别人帮他就是有所图,总是心怀戒备。其实,就算是地产经纪、保险经纪或者直销人员,他服务于你,他有收入也是应得的。就好比我去做餐馆,我做得那么辛苦,当然也希望能多拿点小费,这是应该的。可是中国人吃饭的时候,有些人就舍不得那点小费,这都不是OPEN的心态。
我的感觉是,中国人都知道团结就是力量,需要合作,想合作,但没有多少人去努力,而且价值观的不同,导致要在北美协调好中国人,尤其新移民是一件困难的事。他们刚到一个新地方,不了解规矩和当地的情况,人与人之间互相不了解,没有信任感,怀疑一切,很难融洽地合作做事。
总的来说,我不觉得我有多成功。我周围很多朋友都干得比我好。做管理,在这边很普通,跟国内做官僚完全是两码事。功成名就,名利双收呀,这是很多中国人追求的极终目标,然而,这只适用于国内。在加拿大,我觉得要摆正这样一个心态:生活。幸福地生活。
我和我老婆是属于使劲享受、使劲赚钱型的。一登陆,还没有赚钱的时候,我们租的房子是900加币的,一个月就买了车,在第二个儿子出生后大约5个月,我们把他放在篮子里,就开着车到处看房子了。
我还喜欢到处走,风雨无阻,安省很多地方我们都走遍了。带上两个小孩,我们夏天去CAMPING,秋天去阿岗昆看枫叶。记得第一次去的时候比较奢侈,在那里住了一晚上,点餐地时候还点了牛排和红酒。我老婆喜欢中餐,她计划以后再去,就带上火锅、矿泉水、鸡汤去打边炉,想得可美了。
在生活中享受生命,在生活中学习提高,既是超脱的,又是积极的。我很喜欢这样的状态。
昨天晚上在我们教会的中文圣诞晚会上我们开吻一家给大家表演的闪电舞. 现在给没有来得去参加的朋友们上演一遍Youtube的版本
希望大家喜欢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OG6cEUQl50
请问登陆加拿大多久可以申请美国签证?第三次估计也是最后一次办美国签证
今天开始休假两天, 一直到感恩节以后才去上班. 终于有时间静下心来写写blog. 先从最近的事情开始写起来吧. 写写昨天去温哥华办美国签证的故事.
这次是我第三次办美国签证. 回忆起来过去两次签证. 第一次签证是在北京的美国使馆, 是一次极为不愉快的经历, 也正好是那次经历鼓舞了我移民加拿大的决心. 我估计曾经在美国驻华使馆经历过签证的人都会有类似的感受. 好几百人拥挤在热烘烘的等待厅里面, 连坐的地方都没有, 好几个小时, 挨个被防弹玻璃后面的傲慢的签证官像审查犯人一样的讯问. 这期间不能坐, 不能大声说话, 不能打手机(根本不能带任何电子设备). 审问过程也是极为让人不快. 签证官本着怀疑一切的原则, 假设你是一个偷渡客或者恐怖分子, 对于你提供的一切内容都假设是假材料, 从各个角度反复询问试图找到任何漏洞然后将你的申请化为废纸. 我记得当时询问了我大约15分钟, 问得个底儿透. 最后总算是给我签证了. 但是那段不愉快的经历鼓舞着我日后去拿一个加拿大的护照. 虽然拿签证的过程不愉快, 但是日后的美国之旅还是十分愉快的. 见到了很多多年没有见到的同学朋友, 领略了美国西海岸的秀丽风光. 第二次签证也是在北京, 那就十分简单了, 因为不超过一年而且同样的理由, 不需要面签, 给钱就拿. 随后我就定居到了加拿大. 签证过了一年以后自然失效, 但是我一直没有什么念头再去签一个美国签证去. 加拿大和美国其实没有什么差别. 大部分加拿大人都居住在国境线上. 我们自然也是. 夸张地说, 在维多利亚海边往南边扔块石头就砸到美国了. 知道最近公司要求我去美国出差, 给我出费用去办美国签证, 我才考虑那就全家都去办个美国签证算了.
作为加拿大永久居民, 美国签证的一次办十年的多次往返. 对于我们来说这已经足足够够了. 因为过两年换加拿大公民以后就不必签证了. 因此我这次美国签证是最后一次美国签证了. 以后再去就是去办中国签证了.签证准备和以前一样, 需要预约, 网上填表, 交钱, 准备材料. 我其实心理十分清除, 按照我们这个家庭的情况(加拿大永久居民, 在加拿大有房产, 双方都有正式工作, 有孩子), 准备那些材料完全多余, 签证官根本不会去看就会给签证. 但是有担心没有准备全, 签证官万一想看了没有带就不好了. 于是还是按部就班的去准备. 结果和我想像的一模一样, 2分钟就把我们打法走了, 带去的材料和问都没有问. 签证过程本身十分顺利. 一共也没有问几个问题. 主要是核对一下我们提供的材料, 问问我们以前去美国几次, 干什么了. 他看到我们没有写去美国的行程, 就问我们打算什么时候去?什么时候回来. 我说我们打算感恩节过去, 当天往返. 他就问去干什么. 我说去购物, 买只火鸡回来吃. 那签证官笑笑. 心里肯定想, 欢迎去我们伟大的美国买火鸡, 挽救我们脆弱的火鸡工业. 提供一些背景材料: 由于加元相对美元急剧升值. 一向就比加拿大便宜的美国市场就更加受加拿大人的欢迎了. 每个周末关口都排满了争相去美国抢购的加拿大人的汽车. 美国的边境的大型超市老板乐得嘴都合不上了. 去买只火鸡再平常不过了, 更多的人买衣物食品家电, 甚至直接买一辆汽车开回来. (美国的汽车价格比加拿大大约便宜15%-30%).
相对于签证过程十分顺利, 来往路程可以称得上是极为不顺利. 不顺利从一大早就开始了. 主要的错误就是为了给老板剩下18块的渡轮预约费而没有预约. 我想星期三早晨7点钟, 不是周末, 谁会挤过去赶这么早的渡轮呢. 为了保险我们还是多预留了一些时间. 早晨5:30就起床, 开车就去码头. 快到码头的时候也才6:10, 看到路边闪过的7:00渡轮已经满的信息牌没有赶相信, 以为肯定没完全睡醒看错了. 是啊, 才凌晨6:10, 通常有个30%汽车到达就不错了. 等到了码头被告知渡轮真的满员了才发现噩梦才刚刚开始. 下一版渡轮是9:00, 我们肯定会错过预约时间. 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弃车登船. 于是把车停在码头停车场, 买了步行者的船票过去. 更加麻烦的是由于使馆不允许带除了签证材料以外的任何东西. 比如手机, 提包之类的全部不能拿. 而且也没有地方寄存. 我们整个温哥华之行就需要在一没有汽车, 二没有手机的状态下完成. 所有计划都给打乱了. 平时都是使用手机记录电话号码和地址, 这下全瞎了, 车上连只铅笔都没有. 全靠脑子记了. 由于每次都是开车去, 我们对温哥华的公交系统完全不了解. 只能瞎懵乱撞. 好在去的时候没有错过预约时间. 回来的时候遇到麻烦更大了. 毕竟从城市边缘打听市中心的行车路线比较容易, 但是从城市中心打算城市边缘的行车路线就少有人知道了. 好在我脑子当时记下来几个Bus线路的号码, 问了些路人知道在哪儿等车. 车确实等到了, 需要在某个Exchange换车. 天知道那个Exchange在一个英文描述为in the middle of nowhere, 中文描述为鸟不拉屎的地方. 周围都是农田, 一个孤零零的展台, 连洗手间都没有. 一看时间表. Sh*t, 下一班Bus一个小时以后才来. 早就错过了渡轮的出发时间, 下一班又是两个小时以后. 在那个鸟不拉屎的地方也没有出租车, 甚至连过路的私家车都没有. 当时真有心腿上几个公里, 到高速公路边上伸个大拇指搭顺风车了, 可惜有下雨了. 只好萎缩在展台的雨棚下面耐心等候. 好歹最终还是登上渡轮, 回到了维多利亚, 上了自己的汽车, 重新打开手机. 噢 上帝保佑, 终于回到文明世界中来了.
说说旧金山 二 通勤交通
Posted on 2014/04/30by kevingzhang
我上篇博客说要重新适应城市生活,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需要适应的就是通勤交通。
所有大城市都有交通问题。中国的大城市都不必说了,旧金山也不例外。在市中心上班基本不太可能开车上下班的。一方面是停车费奇高,另一方面就是道路拥堵。
虽然我们公司提供免费停车位,但是由于我住得很远。单程30mile(50公里)。如果开车上下班每天就是100公里。而且每天还要跨收费的海湾大桥,再加上堵车和油耗。我可是开卡车的,虽然美国汽油便宜,也不能天天这么烧,再说也不够环保。
所以我选择乘坐公交系统上下班,这样公司来出公交费用,我自己就不用花钱了。
所以我现在的苦逼通勤生活是这样的。
早晨起来根据火车时刻表选择坐哪一列火车。然后骑自行车大约4.5公里(9里地)到我所在城市的火车站。因为我新买了一个性能还不错的自行车,我骑得也还比较快,大约12分钟就到了。我买了一个Bikelink的卡,可以把自行车放到一个自动的存储系统里面,每小时收费3分钱。然后轻装上火车。实际上是轻轨系统。叫做BART,全称是湾区快速交通。如果踩点准的话,基本上不用等就可以上火车。然后42分钟以后到达市中心。下火车还要走路16分钟就到了办公室楼下了。所以我说这叫做BMW=Bike Metro Walk上班。因为我上班比较晚,一般去的时候都还有座位,在火车上还可以工作一会儿,或者看看Youtube上的视频节目。我的手机每月2.5G的LTE流量,不使劲用根本用不完。但是回来的时候基本没有座位,要一路站回来。这火车有一段是在海底通过的。你可以很明显感到气压的变化。我还看过一个纪录片介绍如何修建BART的海底管道的。
这样的通勤短时间还可以接受,天天这么走的确挺累的。每天有3小时宝贵的时间花在路上,的确有点冤。我一直在琢磨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目前能够想到的一个方法就是搬到旧金山附近的地方去住。另一个方法就是尽量在家工作。还有一个可行方案就是骑摩托上班。因为骑摩托是可以走HOV Carpool lane的,会快很多。
我也想过把自行车带上火车,然后到市中心下车可以代替步行。但是后来感觉下班时候地铁还是很拥挤,虽然允许带自行车上火车,但是总感觉影响其他人。所以一直没有实施。
每天乘坐公交,可以见到形形色色的各色人等。说旧金山是国际大都市一点不过分,从街上地铁里经过的这些人就感觉的到。国际大都市的典型特征就是什么人种的人都有。不像在维多利亚,典型的白人世界,只有少量的中日韩和印巴人。在旧金山就完全不同了。白人在这里是少数民族,老中老印老墨横行。大家不用担心中式英语的问题,因为很多你碰到的人也都是操着各种口音英语的人,大家彼此彼此,互不嫌弃。
在旧金山另外一个明显感觉就是大家走路速度极快。我已经是中国人里面走路很快的人了,在旧金山居然走不过人高马大的大洋妞。看来生活节奏确实很大不同。
很多本地人,尤其是年轻人喜欢市中心是因为这里很多文化娱乐生活。包括各种Bar,各种Party,和体育赛事。我们公司就在AT&T Park旁边,就是Giant 棒球的主场。这两天似乎有赛事,每天下班时候看到大批穿着Giant队服挥舞旗帜的各色人等对面走过来去看球。
因为年轻人多,也因为酒吧和Party多,在街上行走是不是可以闻到大麻烟的香味。但是我从来没有看到这味道从哪儿来的。有时候还闻到街角立交桥下Homeless流浪汉因为很久不洗澡的臭味。
旧金山的行人还算文明,不像纽约随便横穿马路。坐地铁也不会挤。所有人都会自觉排队。我前两天发了张地铁高峰期的照片,立刻遭到国内倍受挤地铁锻炼身体的壮士们的鄙视。说那也叫高峰期,比北京上海深圳广州西安。。。。几乎所有有地铁的城市都含了。。差远了。至少能够看到地板。呵呵。
这个我们就不像北京看齐了。不过大家也要看看票价。北京现在应该还是2块钱随便坐吧?应该是世界上最便宜的地铁系统了。我每天上下班火车价格是差不多12块美元。大约是75块人民币。当然了是公司支付的。和北京的2元票价比比?还有北京地铁高峰时候大约2分钟一班这里差不多15分钟。错过一班就等15分钟吧。综合一下大家就平衡很多了吧。而且,北京的地铁所有线路随便换乘。旧金山有好几个不同的交通公司,有自己不同的铁路地铁轻轨系统,互相并不直接换乘,连票都不同。Caltrain,BART, Muni,AC Transit….好几个,我现在还没有搞清楚。除非你用Clipper card,否则都需要各自买票。记得在温哥华和维多利亚都是2小时以内所有公交轻轨地铁渡轮随便坐不用另外买票的。这一点旧金山要复杂很多了。
我现在已经坚持公交快两个星期了,还处于适应期。每天回到家都很累,连做饭都懒得动。就当做每天强制锻炼身体吧。如果一直坚持下来,不需要健身,什么病都好了。
和KEVIN共勉:
怎样快速融入加拿大社会 来源:http://www.imm-diy.net/club/dispbbs.asp?boardID=12&ID=31489&page=1
Peter是我一个女友的老公,两人来得不算早,也才四五年的时间。而这位仁兄,据说任职一家公司的MANAGER有好几年了。
夏天的时候,总是听女友抱怨,说Peter和孩子成天在院子里BBQ,或者开车到外面Picnic,害得她想吃顿中国餐都没有机会;一到周末,Peter兴致勃勃,要么去Camping,要么去钓鱼,至少也要去看个Open house,一刻也不闲着;Peter和孩子的英文都很流利,大儿子的法文比英文还厉害,搞得她成了“少数派”……
听得多了,便心生好奇,猜想:这位仁兄不是年轻好动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就是典型的“崇洋媚外”吧!终于有一天,借着参观女友的家居设计,见到了Peter。此兄人到中年,却目光炯炯。闲谈间,可知其常识极为丰富,且动手能力强,家居装修、坐驾维修、小孩教育,都不含糊。和同胞聊天,一口标准普通话,涵养极佳。原来的猜测里,只剩下个“易于接受新鲜事物”还八九不离十。
当然,又是一通打破沙锅问到底──干到管理层,在中国新移民中还不多见,他能做到的关键何在?答案竟然就是这个“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按照Peter的说法是,放低心态,恶补加拿大的生活常识,社会文化这非常重要的一课。
老板问我BLT是什么一般来讲,在中国,我们一些本科毕业生或者硕士生,在一个企业实习期满后,一段时间就可以成为助理工程师,很多人30岁来岁已经达到很高的职位。而我们来加拿大后,就做不到这样。为什么?我觉得很多人没有很仔细地分析这一点。
我们能这样做是因为我们从小在中国生存,在自己生活过的城市里,你说个什么,没有不知道的。什么习俗呀,节气呀,方言呀,常用语呀,一段时间冒出来的流行玩意呀,开张了一家新餐馆呀,跟不同地方的人说话的方式,吃饭的方式,穿衣的方式等等等等,都知道。但是对这边,我们一无所知。尤其是做MANAGER的工作,或者要跟人打交道的工作时,新移民都吃亏。
你怎么跟你的同事聊天增进友谊?你怎么跟你的老板沟通让他更了解你的为人及能力?你怎么跟往来单位搞好关系,融洽彼此的合作?这就不仅是语言的问题了。文化常识,社会背景,这些当地小孩子都知道的东西,我们都要从头开始恶补。想跳过这些最基本的东西,直接就去找一些高职位的工作,当然就找不到了。
我意识到这一点,要得益于我打第一份工的那个COFFEE SHOP的老板。那时,我登陆没几天。在找第一份工时,一个COFFEE SHOP的老板对我讲的一番话让我很受用。他问了我三个问题:
1、你知道加拿大人早餐吃什么吗?我不知道。
2、喝COFFEE是怎么喝的?当然了,你国内那种高档COFFEE店的有讲究的喝COFFEE方法,加拿大人有加拿大人喝COFFEE的方法;外面零下十几度,你看加拿大人每人一杯COFFEE,站在那相互聊天,那又是另外一种喝法。
3、你知道BLT是什么吗?我不知道。后来他告诉我其实很简单,只是一块面包里夹着一块BACON(腌肉),一片LETTUCE(生菜),一片TOMATO(西红柿),再挤一点沙拉酱而已。这一般是中午餐。早餐通常是DONUT、BAGEL和MUFFIN,所以,当你不知道人家的最基本的生活习惯的时候,你跟他们是不可能聊天的。
三个问题,我都交了零分。我突然醒了。对人家生存的那个社会环境,我们是一无所知的,找不到专业工作,除了没有机遇,更多的是有机会却拿不到。语言过不了关;另外一个呢?就在做一个专业的时候,不是说你做计算机就是单纯的计算机,你还要有起码的生活常识,也就是说与人交流的
背景知识。
机遇在积累中不期而至
真的很感谢这个COFFEE SHOP老板,我来的第一份工就是在这家COFFEE SHOP做了一个月。而最让我有触动的,就是老板送我的那番话。所以,我登陆后的第二周就考到了G牌,一个月后就买了车。平常没事干就到处转。我的目标就是一个:武装自己的加拿大生活常识。这个真的很重要。
一个月后,再找工的时候,是一个送货的工作。老板根本不知道我来了多久,为什么?他跟我讲的东西我已经知道了,我第一个月已经把多伦多主要的路段都跑了一趟。他问我,你开车送货行不行?我说我有G牌。他说你的路熟不熟?我说你要送哪里?他跟我讲一个大概的地方,我说我知道,在什么什么的交界路口。他说你来了几年?我说不到一年。
其实我也没有撒谎,只不过讲得比较有技巧。一聘上开TRUCK送货的那份工,我就买了一堆地图,在家研究。那个工作挺好的,早上七点去公司装货,装完货大概九点钟还可以回来吃个饭。然后送老婆去上班,接着再去送货。那些超市通常都是10点开门的,送到下午三点钟又可以去接儿子。
以前在国内的时候,我曾在香港一家很大的公司做经理,年薪最高的时候达到33万多。可以说,这种最底层的体力工,我是从来也没有干过的。第一天送货,一大桶豆腐放在最外面,车子一颠,一桶豆腐倒在路上,全砸烂了,还要赔十几块钱,一天算是白干了,第二天就长多一个心眼,那么多货,知道怎么摆了,回来竟然还挺有成就感的。
其实,心态放这么低,主要是我比较务实:你不从底层开始做,你上层的机会是没有的。就好比开车,一路很平的话,一个档过去就可以了,但是,如果要爬坡的话,就要减档了,还要加油,才能再爬上去。
那时,我们租住在BASEMENT,老婆怀孕的反应很大,不能去打工了,整天躺在床上。我们算了算开销,好象COVER不来了,要拿谷种花了。心里就很着急!人也是很奇怪的,一扇门关上了,另一扇窗也打开了。
一天,看到报纸的招工栏有一家招MANAGER的,就问我老婆要不要去试一试?我老婆当时还说,是不是骗人的呀?要不然,就是包括老板在内只有五个人的小公司。她说是这样说,第二天,还是给我烫了衣服。平时是送货的嘛,穿什么衬衫呀?然后,好像还喷了点香水,就去INTERVIEW了。
一去看,才知道人家才不是5个人的小公司,500人都不止!两轮面试之后,我就成功了。没有像别人一波三折,感觉很轻松。后来进去后才发现,我们公司招中层的机会是很少的。我算是非常幸运的,在对的时间找到了对的位置。
恶补加拿大生活常识
每个人有很多的OPPORTUNITY(机遇),但只有很少的CHANCE(机会)。但是真正抓住机会的时候,你用到的是什么?那就看你的积累了。
我在国内的专业是英语,在国内就是讲英语的,所以语言不成问题。而且,我有在香港同类公司做管理的经验,这家香港公司是一个大公司,在台湾,包括在美国都有分公司,所以无论是沟通上,管理模式上,我都没有问题。
而且,最重要的,当时,在整个集团公司会讲普通话的只有我一个,而工厂里很大一部分的工人是讲普通话的,所以,我进入管理层后,管理层和工人之间不再缺乏沟通了。
有的移民一来就找专业工,找不到就空耗着。我不认同。既然移民了,在新的环境中,应该有退有进。起码也要做有心人,积极地熟悉环境。条件成熟再去找专业工作。一旦找到工作,那些经验一定都用得上。
比如,我前面说到了,我的第二份工是开车送货,到处走,所以,我现在基本上对多伦多得街道很熟悉了。而且,我特别留心观察,喜欢和周围的人攀谈,对各个区住什么样的人,他们的生活习惯是怎样的,也心中有数;到了华人区就知道哪一部分香港人多,哪一部分台湾人多,哪些地方内地来的人多。
我后来做这个MANAGER的时候,一个外省的审计员到我们公司来审计,据我所知,以前,他跟我们这边的关系是很沉闷,很古板的,审计完就走了。我很喜欢跟人聊天,这也是丰富常识的一种方式。我在跟他聊天中,知道他是意大利裔的,我就跟他说,在多伦多,小意大利区是怎么样的,意大利人的生活习俗是怎样的。他说是啊,你也知道?我问他,你们是不是天天吃PIZZA,他说也不是,但他们家经常吃PASDA。他讲到PASDA,因为我之前送货或者到外面去吃饭,也是比较留意的。知道人家是怎么做的,有什么特色,放多少CHEESE,两人就很有得聊的。另外,他还很喜欢旅游,喜欢CAMPING,我就跟他讲,我们经常去XX地方玩,他说他就在那出生的。这一来就更有亲切感了。我们以后的沟通一直特别好。
人人都喜欢跟一个有常识的人交谈。我们所谓的加拿大经验,除了具体的工作经验,还应该包括工作、生活中学到的一切。当我们的学识背景、能力达不到某个我们希望的职位的时候,我们只能去学习,去积累。
我就曾有眼睁睁看着机会而抓不到手的时候。那是一个大的汽车厂,需要一个MATERIAL MANAGER,前两次INTERVIEW都过了。最后一关只剩下三个人,一个是本地的,另外一个是哪里的,我不知道。还有一个就是我。但是我最后没有拿到OFFER,第一,我没有本地UNION经验;第二,我没有汽车行业经验。来了好几年,虽然自认为很熟了,其实还有很多方面是空缺。所以,去年我就去汽车厂做了三个月的夜班PART-TIME,了解汽车行业是怎么做的,了解这边的SUPERVISOR是怎样管工人的。
我愿意帮助大陆同胞
在北美做管理,感觉是也需要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了解,但又不完全依赖关系。我看了很多文章中说,中国人在这边做上了管理层,也不愿意提拔同胞,我觉得起码我不是这样的人。我很愿意帮助同胞进入公司,得到工作,帮助同胞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甚至提拔一些大陆过来的新移民。有些脾胃相投的,也成了我们家的私人朋友。我觉得,外人看了会认为我们有TERM WORKING精神。我认为这是在加拿大,很重要的一条。
但是,我也看到不少同胞,要么不谙礼仪风俗,个人形象欠佳,要么总把专业工挂在嘴上,这不想做,那个做不来,其实挺让人反感的。有的人一心就想省吃俭用,见人就哭穷,心态也不积极。你帮助他,他还以为你有什么企图,你不帮他又说你瞧不起他。他的心从来不相信别人,从来不敞开心匪。
我们有一个西人朋友,他说:我们想去了解中国人,但是人家好象很酷的嘛!很多中国人以为别人帮他就是有所图,总是心怀戒备。其实,就算是地产经纪、保险经纪或者直销人员,他服务于你,他有收入也是应得的。就好比我去做餐馆,我做得那么辛苦,当然也希望能多拿点小费,这是应该的。可是中国人吃饭的时候,有些人就舍不得那点小费,这都不是OPEN的心态。
我的感觉是,中国人都知道团结就是力量,需要合作,想合作,但没有多少人去努力,而且价值观的不同,导致要在北美协调好中国人,尤其新移民是一件困难的事。他们刚到一个新地方,不了解规矩和当地的情况,人与人之间互相不了解,没有信任感,怀疑一切,很难融洽地合作做事。
总的来说,我不觉得我有多成功。我周围很多朋友都干得比我好。做管理,在这边很普通,跟国内做官僚完全是两码事。功成名就,名利双收呀,这是很多中国人追求的极终目标,然而,这只适用于国内。在加拿大,我觉得要摆正这样一个心态:生活。幸福地生活。
我和我老婆是属于使劲享受、使劲赚钱型的。一登陆,还没有赚钱的时候,我们租的房子是900加币的,一个月就买了车,在第二个儿子出生后大约5个月,我们把他放在篮子里,就开着车到处看房子了。
我还喜欢到处走,风雨无阻,安省很多地方我们都走遍了。带上两个小孩,我们夏天去CAMPING,秋天去阿岗昆看枫叶。记得第一次去的时候比较奢侈,在那里住了一晚上,点餐地时候还点了牛排和红酒。我老婆喜欢中餐,她计划以后再去,就带上火锅、矿泉水、鸡汤去打边炉,想得可美了。
在生活中享受生命,在生活中学习提高,既是超脱的,又是积极的。我很喜欢这样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