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加拿大移民新生活日记 Blog 连载
我来说两句.
想不到这两天我一向比较安静的坛子楼里突然热闹起来了, 看来大家都开始讨论或者说争论中西方教育的差异和评价. 有人讨论是好事儿, 不过希望大家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只要有两个以上的人存在的的地方就会有分歧. 在西方生活着几年让我认识到一个更好的生活态度, 就是宽容和理解. 要允许和尊重和你有不同意见, 和持这样一件的人. 加拿大是一个十分宽容的国家, 没有人要求你和主流社会持一样的政见, 一样的信仰, 同一样的文化. 在法律的框架下, 任何人拥有足够的自由. 因此尊重和宽容他人就成为一个社会基准的美德. 那种文革时期的文斗不够加武斗在这里行不通的. 中国的社会从秦朝那会儿就强调统一. 统一除了疆土的统一外, 就是思想意识的统一. 于是持不同政见着就会被认为是敌人, 必须加以改造, 如果不成功就要从肉体上进行消灭. 因此焚书坑儒这样的事情几千年来不断在上演.
争论是被支持的, 争吵是不建议的. 对不同意见的宽容是自身素质的最佳表现.
返回来说教育.
中国人的素质问题并不是新话题. 不过这些功劳并不能完全归于中国教育. 中国教育并未要求学生不排队. 我认为更多的来自于中国几千年文化积淀中占有一定比例的糟粕. (我已经戴上头盔里, 愤青们可以扔砖了)从孔子那时候就有. 强调人和人的不平等, 强调管理和特权. 如同鲁迅狂人日记中说的, 看历史书里字里行间都是吃人. 说吃人这个词也许有些过了. 但是不过分的说, 人和人之间就算不是吃的关系, 但是专制与服从, 剥削与被剥削, 压迫与反抗确实绝对的事实. 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真实的爱就相对太少了. 西方教育中, 尤其是孩子教育, 和中国最大的不同在于, 不是花大量的时间学习数理化, 更多的是品质和性格的培养. 比如爱心, 耐心, 合作以及体育运动, 还有大量的生活必须知识. 一些在大陆看起来比较低级的劳动. 诸如做饭, 修车, 木工, 修补衣服等等.
这些区别完全是社会的区别. 各地的教育特色都是为适合当地社会而设置的. 中国的教育适合中国的国情, 西方的教育适合西方的国情.
中国的教育存在很多好的方面. 比如培养人的吃苦耐劳精神, 培养人的适应巨大的压力精神, 培养人的竞争意识以及在资源稀缺竞争者众多的情况下, 如何获得最大的自身价值等等. 这些完全是符合中国国情的. 从小接受西方教育的人来到中国也一样会遇到Cultural Shock, 就像我们接受中国教育的人到西方一样. 不过一旦他们适应了, 就也都一样了. 我在中国也见到大量的西方人乱穿马路, 开车不照顾行人, 大声喧哗, 举止也十分"中国". 相信他们一旦回国, 照样的老老实实的. 因为国情和法律不同.
这个不同和人种国籍没有太大的关系. 所谓入乡随俗. 很多争论中都用"中国人"这样的略带贬义的词语蔑视一部分来自中国的有一些不良生活习惯的人. 实际上, 最佳的词语应该是"来自中国的一些人"更恰当. 中国的问题最终说起来就是资源少, 人口多. 在这种条件下, 只有强者才可以得以生存, 弱者是会被淘汰的. 中国人从小生活在这种条件下自然具备了适应这种条件的生存技能. 教育方式也是适应这样生活条件而设定的. 我虽然是基督徒, 我还是支持达尔文的理论的.
是不是来自中国的"精英式"教育的人然后来到西方一定会更加精英. 举个例子说, 就是一种在沙漠地带特别耐旱的植物, 专门培养了具备从稀缺水分中获得生存能力, 是不是有朝一日他们移植到水土肥沃的地区就一定会长的特别好呢. 我觉得也不见得. 只有是具有中国教育中良好的部分和西方教育中良好部分的杂合体在能够是最好的品种. 理想的教育是中国教育中的竞争和危机意识, 吃苦在先, 享受在后的精神, 加上西方教育中的自由平等博爱, 和动手能力, 社会活动能力全加起来, 智商情商全齐. 这种杂交品种才是最优良的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