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旅馆 国内机票版 海运专栏 房版

加拿大移民新生活日记 Blog 连载

回复: 加拿大移民新生活日记 Blog 连载



Santa & Emma
 
回复: 加拿大移民新生活日记 Blog 连载

开吻:
看了你的转帖,抑郁中。我本周体检,一切顺利的话,准备明年6月登陆。目前的目的地是维多利亚。我的基本规划:第一步,利用6-9月三个比较温暖的月份先登陆蒙特利尔。老公和我都申报法语学习班,拿补助和牛奶金过三个月的假期,熟悉加拿大的基本社会状况、法律法规。第二步,与此同时关注温哥华、维多利亚及其周边的工作信息。初步打算是10月开始老公打FULL TIME工,我打PART-TIME工读本地学历。我们两个都是文科,分别在高校和政府机关工作。老公英语很好,听说无障碍,小伙长得比较帅(公认的),对车性能了解教深入,争取象老杨学习干汽车销售一类工作,业余时间上水管、木工培训班考个证书,争取向专业技术工人方向发展。我英语一般,力争找到类似幼儿园、办公室及社区服务类工作。女儿到时5岁,上幼儿园。我的基本情况和打算如上。给些建议和意见吧。比如登陆城市选择、就业准备及其他。谢谢。

和东部相比,西部的特点是气候好,物价高,工资低,工作机会少。如果可以找到幼儿园或者社区服务工作其实是很不错的了。不能指望靠它发财,但是只要有工作,过一个中产生活没问题。

老公很帅适合加拿大,这里小三太少了,你可以对老公十分放心。
 
回复: 加拿大移民新生活日记 Blog 连载

看了吻兄一周前的帖子(不象是转贴一如你的笔风)咱不拍砖,咱该拍手。只是出贴晚了几年,要是早点把这贴粑出来,咱也许就不上这船了,现在木已伐船已造就等下水了,硬着头皮往西海岸划吧。既然选择了这片天就要喜欢那霪雨。我这次登加也有些感触。由于是英盲免不了在行车上遭鬼子%¥=&#*。但见鬼子们一点宽容没有,稍(注意是一点点)一慢或并道时靠后车近点就会被喇叭嘟嘟。第一天开车的时候见右侧路宽算是违章超摩托车,在郊区道路上被那摩的(后坐一女)连比带划的唧唧歪歪了一公里路一副得理不饶人的傻劲,最后让咱给他赛油拉拉(也不知这摩的知道这是日语不)了才加油扬尘而去。。。再后来在维多利亚的一天晚上迷路了刚好又在接电话。昏暗的路灯和车灯下看见狗人一起过马路我车速在20-30码的速度下踩了脚急刹,在距离人狗至少4米的位置停定。结果是狗带着洋人走到我窗前又是一通叽歪。。。早看这贴子咱就不给他连声稍瑞了。你说他黑灯瞎火的也不穿件反光服啥的就等着给咱上课啊。临走歪着头我看他嘴型还想说“发颗药”只是见我盯得紧只是“发”了一声那“颗药”在肚里没出来。当然遇的有意思的爱帮助人的西人还是多数,在这里也要感谢一下那三个和我们一起乘末班车到码头搭末班船到维岛的一个老身一个花旦一个武生.一路有说(有个掌上翻译机)有笑连比带划的煞有意思。
这街上有垃圾和烟头的温哥华,维多利亚总的来讲还是美丽的,这点在我们没去过美国的中国人看来还是美的。
最后还要补充一点就是听说加国的法律造就了黑帮的兴旺这也是一大诟病哈。。。我也kao一下。。。当然kao归kao,来归来,爱归爱。咱中国人啥硬仗没打过 硬伤没挨过 这加国算什么。我们就是来殖民的(黄世仁该比洋白佬强大吧)!!!!
还有那些阿3们,咱中国兵五几年就先替你掴过他们的嘴巴了你就放心的抛他白眼吧
 
回复: 加拿大移民新生活日记 Blog 连载

很陈旧的帖子了,但是对我们这些新人来讲,开吻,你真的帮了我们大忙!由衷的感谢你的无私奉献!
 
回复: 加拿大移民新生活日记 Blog 连载

不知道你是如何开车的,如果是我过马路的时候遇到另外一个冒失鬼开车冲过来在我面前4米的位置急刹车的话,我肯定会报警,然后按照危险驾驶起诉那个家伙,他至少一阵子不能开车,而且以后的车险年年涨价。人家没有报警你就感谢吧,估计看你是新来的就没有和你计较。

说起宽容,在驾驶方面中国人的宽容度显然远远高于北美。随便你怎么开只要没有撞到一般不会有人来计较,反正大家都差不多。在北美就不同了,大家讲路权和规则。遇到他人违反规则按喇叭提醒是交规的要求。即使八杆子打不着的闲人也愿意见义勇为。尤其是发生事故或者争执的时候。路过的目击者会自愿出来当目击者,很少情况下会敬而远之的。
我估计你是刚来还没有熟悉本地的交通规则,被人家滴滴也是自然的。慢慢随着你的驾驶规则熟悉了,你就不会被人家滴滴,同时你也可以滴滴其他人了。

另外,从明年元旦开始,BC省驾车不允许接打电话。如果那个行人看见你开车打电话还造成危险情况。如果有目击者作证,你就惨了。等着法院给你发传票吧。

看了吻兄一周前的帖子(不象是转贴一如你的笔风)咱不拍砖,咱该拍手。只是出贴晚了几年,要是早点把这贴粑出来,咱也许就不上这船了,现在木已伐船已造就等下水了,硬着头皮往西海岸划吧。既然选择了这片天就要喜欢那霪雨。我这次登加也有些感触。由于是英盲免不了在行车上遭鬼子%¥=&#*。但见鬼子们一点宽容没有,稍(注意是一点点)一慢或并道时靠后车近点就会被喇叭嘟嘟。第一天开车的时候见右侧路宽算是违章超摩托车,在郊区道路上被那摩的(后坐一女)连比带划的唧唧歪歪了一公里路一副得理不饶人的傻劲,最后让咱给他赛油拉拉(也不知这摩的知道这是日语不)了才加油扬尘而去。。。再后来在维多利亚的一天晚上迷路了刚好又在接电话。昏暗的路灯和车灯下看见狗人一起过马路我车速在20-30码的速度下踩了脚急刹,在距离人狗至少4米的位置停定。结果是狗带着洋人走到我窗前又是一通叽歪。。。早看这贴子咱就不给他连声稍瑞了。你说他黑灯瞎火的也不穿件反光服啥的就等着给咱上课啊。临走歪着头我看他嘴型还想说“发颗药”只是见我盯得紧只是“发”了一声那“颗药”在肚里没出来。当然遇的有意思的爱帮助人的西人还是多数,在这里也要感谢一下那三个和我们一起乘末班车到码头搭末班船到维岛的一个老身一个花旦一个武生.一路有说(有个掌上翻译机)有笑连比带划的煞有意思。
这街上有垃圾和烟头的温哥华,维多利亚总的来讲还是美丽的,这点在我们没去过美国的中国人看来还是美的。
最后还要补充一点就是听说加国的法律造就了黑帮的兴旺这也是一大诟病哈。。。我也kao一下。。。当然kao归kao,来归来,爱归爱。咱中国人啥硬仗没打过 硬伤没挨过 这加国算什么。我们就是来殖民的(黄世仁该比洋白佬强大吧)!!!!
还有那些阿3们,咱中国兵五几年就先替你掴过他们的嘴巴了你就放心的抛他白眼吧
 
回复: 加拿大移民新生活日记 Blog 连载

不知道你是如何开车的,如果是我过马路的时候遇到另外一个冒失鬼开车冲过来在我面前4米的位置急刹车的话,我肯定会报警,然后按照危险驾驶起诉那个家伙,他至少一阵子不能开车,而且以后的车险年年涨价。人家没有报警你就感谢吧,估计看你是新来的就没有和你计较。

说起宽容,在驾驶方面中国人的宽容度显然远远高于北美。随便你怎么开只要没有撞到一般不会有人来计较,反正大家都差不多。在北美就不同了,大家讲路权和规则。遇到他人违反规则按喇叭提醒是交规的要求。即使八杆子打不着的闲人也愿意见义勇为。尤其是发生事故或者争执的时候。路过的目击者会自愿出来当目击者,很少情况下会敬而远之的。
我估计你是刚来还没有熟悉本地的交通规则,被人家滴滴也是自然的。慢慢随着你的驾驶规则熟悉了,你就不会被人家滴滴,同时你也可以滴滴其他人了。

另外,从明年元旦开始,BC省驾车不允许接打电话。如果那个行人看见你开车打电话还造成危险情况。如果有目击者作证,你就惨了。等着法院给你发传票吧。

你说这加国法律为什么取得正式驾照出于安全考虑那莫难,为啥允许初次登陆的人在没有任何提示和检验的情况下驾车呢,我们甚至不知道“4 stop”"stop"的含义,等等。你们这加国法律该有个什么初驾者必读吧,兴许有咱不知道。右道超车包括行车打电话还有安全带不教也知道。可是并道应该保持多大的距离算是安全的才可以开进车流我就不得而知了,我都是按照完全安全的距离进道的可还是被抗议,就有点郁闷了。后来在车多时居然要放几十辆车过去才找得到个豁口开进主流(在日本如果见有车从旁道过来都是主动停车让行的)。还有那摩托他骑在靠近中线位置咱就不能超车啊。至于那遛狗的晚上在没路灯的街上明知北美的车灯又不亮过街就不能等一下车先过吗,优先权就那么重要!说实话因为我在接电话车速还是很慢的确实也是很近了才看到有一个人在前方,急忙踩刹车,不过声明绝没出现煞车音乐。这行人也该主动减少风险吧,我那拿A照的老婆坐在旁边也没观察到。
呵呵,就你这么一说我到是想到那事要舒服一点,至少那是他们的习惯嘛,不是没事来当安全教授的哈。不过那态度呵真是%¥#7....
听中介讲在加国如果开车碰到赖人的人那可就惨了。。。咱也吓得不轻啊。。。还是警钟长鸣安全最亲亲吧
 
回复: 加拿大移民新生活日记 Blog 连载

我昨天网上看到一则文章,说是南京一公交司机煞车,有一乘客倒地而不起,司机跪求离开之其它乘客以求证明其刹车力度合理。上帝保佑留下三四人。其再次跪谢。读到这真是心酸一涌啊!这没有“尊”的世界多可悲。下层人没有自尊,上层人被下层人假尊被更上层的人夺尊。尊成了阻碍钱的门板,成了有它没我的对头。我看这世界快大同的差不多了,你说加国还有人为了管他人事不当闲事而不至于人为了现实而丢去尊严。。。幸事啊
 
回复: 加拿大移民新生活日记 Blog 连载

现在你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加拿大取驾照这么难了。你所说的这些都是加拿大驾车和中国不同的地方。这里的人几十年来都已经习惯了这样的规矩,凡是不符合这样的规矩的人都无法获得本地驾照。如果你看我的blog就知道我第一次考驾照失败的经历。现在回想起来,不过确实是有道理,但是我当时仍然心中很气愤。比你现在的气愤还要多,

至于让中国来登陆的允许开车是国际惯例。为了方便游客和刚来这里的人。因为这样的数量比例很低,不足以造成大问题。如果不允许新来的人开车,那么他如何走到考试点参加考试呢? 不过这个优惠仅限于前几个月。以后就没有了。

关于驾驶我以前blog中写过,请一定要看ICBC的那本书才可以安全驾驶。你没有出事故是上帝保佑你,可以说这里的司机基本开车不看路只看灯和规则的。如果冷不丁冒出一个不知道规则误闯出来的,而且自己还是一个80-90岁的老太太,结果可能对你十分不利。即使不是一个赖人,只要你有过失在先而且有人证,结果会很惨。

我的建议是为你的安全考虑,请仔细考虑。如果你不喜欢听,我不说也罢。但请相信我是真心希望你安全。
 
回复: 加拿大移民新生活日记 Blog 连载

December 12
我的梦幻笔记本终于上市了
作为一个所谓资深的IT人士,以写程序为职业的人,没有笔记本电脑似乎是不可能想象的。我就是这样一个。从业几十年,从来没有拥有过笔记本电脑。虽然以前在中国都是公司提供笔记本电脑,用过数个品牌和型号,但是从来没有自己掏钱买过。来加拿大以后,公司不再提供笔记本电脑。所以自己也一直没有笔记本电脑。一方面原因是生活中不是太需要笔记本电脑,另一个原因就是我需要的笔记本电脑一直没有问世。

上面第一个原因是因为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的原因。加拿大不讲究加班,呆了4年,似乎加班的日子确实很少。即使需要加班,都是从家里的台式机VPN上公司的电脑上工作,不需要笔记本。我的职业是写程序的,属于劳苦大众那一种,在IT行业内算是蓝领,用不着到处跑见客户。自然也没有使用笔记本的需求,公司自然不会给配。而且笔记本的速度和显示屏幕都不够大。从工作效率上讲当然比不过街上两台22寸显示器的台式机。除了工作,生活中需要笔记本的机会也不多。用不着像在中国时候那样,有点时间都要把笔记本拿出来装模作样的修改一番PPT。有闲功夫都去海上漂着去了。

第二个原因也是一个主要原因。我一直对市面上形形色色的笔记本电脑看不上眼。所谓主流,也就是性价比最高的那种简直就是台式机的缩小版。恨不得台式机用的东西全装进去,却达不到台式机的性能,而且重量可以点不逊色。可以充当健身器材和取暖用具。另一类比较新的所谓上网本是符合上网类型的需求。够轻够小,但是如果来干出来上网以外的工作就力不从心了。尽管如此,我还是买了一台,主要目的是蹲马桶的时候阅览Google Reader推过来的RSS新闻。而且除了上厕所以外大部分时候都是被我家领导霸占。我需要一个笔记本还是需要做一些轻量级的开发工作。

其实我的需求很简单,不要求面面俱到。但是一定要把钱花在关键性能上。最先被删减掉的就是光驱。我实在不知道现在要一个光驱有啥用处。我的Netbook就没有光驱,用了一年了,没有发现缺什么。省去一个光驱省去不少重量和能耗。其次删减掉的应该是硬盘。我家里有文件服务器24小时跑着,以T计算的存储空间完全不需要在笔记本上装太多东西。所以如果可以把动辄320G500G的硬盘换成64G的SSD,哪怕加点钱我都乐意。毕竟SSD的随机存取速度是机械式的硬盘无法比拟的。内存一定要够大,4G是基本配置。CPU不能太差,就算为节能省电池降低一些性能也不能差太多了,否则就成了Netbook了。无线网卡必须是N级别的,LAN网卡必须是G比特级别的。毕竟我的主要IO都在文件服务器上,这里成了速度瓶颈。SDHC卡接口要有,其他的卡就不必了。USD要有两个,eSATA也要用。外接硬盘还是很常见的。我不打算追求多长的续航时间。无论是在车里还是室内电源都不是问题,所以够用即可,当临时UPS啦。键盘必须是全尺寸的,触摸板越大越好,这一点是我最羡慕苹果的地方,而且最好支持多点触摸。屏幕13寸就可以了,但是一定可以外接VGA显示器。我一直多年不习惯只有一台显示器的生活了。据说在多台显示器之间来回扭脖子有助于降低颈椎病的风险。在满足以上要求的前提下,减少一切没有用的东西。包括操作系统都不要装,更别提那些垃圾软件。要进一切能力降低重量和厚度。最好薄到可以当菜刀用。



以前符合这样要求的电脑基本没有。今年Dell除了一个Adamo,和Adamo XPS,绝对符合我的要求,但是$$$方面极不符合我这类IT蓝领兼业余农民的身份。那都是被有身份或者时尚类的成功人士使用的。上周Dell发布了平民版本的Adamo,当然不叫Adamo了,否则那些有身份的人就会感觉受到欺骗了。叫Vostro V13。其中最高档的那个配置除了SSD不满足以外,其他都满足。

我唯一不是太确切的就是那个超低电压的1.3G双核CPU计算能力如何,够不够跑Visual Studio的。如果不够,那也不能考虑。有没有谁用类似CPU的笔记本的搞开发的给点建议。
 
回复: 加拿大移民新生活日记 Blog 连载

December 12
从蜗居开始联想
我平时其实不怎么看中国的电视连续剧。主要是太费时间,而且以前看过的几部算是流行的连续剧都觉得很不现实。比如那个叫《奋斗》的,还有那个《我的青春谁做主》的,感觉北京的小白领一个月几千块钱就能开着奥迪住着现代化公寓楼过着“很韩国”的小日子。那些奥迪肯定都是厂家打的软广告。看那个《奋斗》,里面是个人,除了出租车都是开奥迪。我最近虽然不知道中国现在是啥样了,但是多少知道这样的日子都是青春剧空想出来的。

初次听到《蜗居》的名字的时候也很不以为然。一直到听说被禁播了,立刻提起兴趣。根据以往的经验,如果某个片子被某某部委某某总局给禁掉了,肯定是佳作。于是就喽上一眼吧。虽然不是每集都看,但是看完之后还是要大呼好片一部。于是有加强了我关于“中国非好片不能禁也”的反动印象。

关于这个片子的评论太多了,雷同的我就不说。我但从一个可以远距离观察祖国的华侨的身份看看这个片子反应了中国现代年轻人的生活状态。

听说现在中国的中心城市的房价已经超过北美大部分地区的房价了。如果按照同样品质的房子相比,比如别墅比别墅,环境比环境。那么就不仅仅是超过,而且数倍于的概念。这个和中国人少地多而且建设高度集中是相关的。从商品经济角度上说也存在一定合理性。当然,着房价里面有多少水分来自于各种潜规则之类的就不好说了。在中国,中心城市和普通城市,城市与乡村的建设高度不平衡。社会资源高度集中在中心城市,甚至于中心城市的中心地带。这种不平衡自然是的房价高度集中。在北美也存在这种情况。比如硅谷的房价和温哥华的房价就很贵。这种房价的贵也起到了分流和普及资源的作用。无法支付这样房价的人自然就离开这里去更适合的地方居住。更重要的以点就是北美各个城市以及城市与郊区之间没有太大的基础建设的差距。通常来说大城市的生活质量反而很差,而郊区生活质量最高。在加上地广人稀和私人交通发达,无形中将人口向更广阔的郊区和农村疏散。

在北美的文化中人人都十分讲究自我,很少攀比或者扎堆消费。买不买房子都是十分个人的财务计划,很多人觉得租房比买房划算就一直租房生活。并觉得买房比租房高人一等。任何人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们认定每个人都是很不一样的。很少有人会像房奴一样吭哧吭哧的损失自己的生活质量为代价去供一个本来不属于自己消费能力的房子。再说了,就算失业了供不起了,大不了破产拍屁股走了。这次金融危机个人破产的不计其数。他们就都是在泡沫期间自不量力受金融机构蛊惑本该租房结果买房产生的恶果。估计这次危机过后,超过支付能力购买房子的人就更少了。大家活得更现实一些了。


而且在北美的一般年轻人也一样买不起房子的,不也照样租房结婚离婚生孩子。我如果把中国年轻人如果不买房就不能结婚或者找不到对象给我的洋人学生讲,他们肯定会十分惊愕。当然,他们同样十分不理解自己生几个孩子和国家基本国策有何关系。这个话题扯远了。

中国的官和中国的商一向都是互相利益勾结的。有钱大家赚,有权大家分。倒霉的就是老百姓。吃亏了都没有地方去讲理。这些也都是基本国策引起的连锁反应。在加拿大虽然也很官僚,但是至少表面上看还算是清廉。至少政府的权利远远没有中国的政府那么大。加上土地私有制受到宪法保护,自然少了很多钉子户的动人故事,也少了这么精美的题材可以写进电视剧。看看北美的电视剧,除了编造故事能力一流以外,其他的肥皂剧可真的够肥皂啊, 没有泡沫也要硬搓出来点。我家不远处就有一个钉子村落。周边以前都是山,后来被开发商炸平了修成购物中心。这个村子就在整个购物中心的中间。当时据说村子居民投票说不愿意把自家的地卖给开发商,开发商半点脾气都没有。只好沿着人家的财产线去炸山。一个坑一个坑地炸,生怕超过了半米惹上官司。结果那这个村子就完整的保留在购物中心中间,我每次开车经过都看着这个奇特的景观。最牛的一家是后院是一个很陡的上坡出去,在最高处突然截止,再往前就是一个悬崖,悬崖下面就是购物中心的停车场道路。这个悬崖就是他家的地产线所在地。我记得以前曾经发过一张照片,现在我找不到了。算是一个景观吧。开发过程中不仅不能停水停电,还要给予噪音和灰尘补偿。万一炸飞了石头掉人家院子里面砸坏了东西还要照章赔偿。我们邻居和前房主都得到过这样的赔偿。我家后院我用来修梯田的石头都是当年炸山剩下来的。

北美生活中基本是以家庭为单位。像《蜗居》中同学聚会各自带小蜜参加的情况在这里完全不可能发生。无论什么活动,只要是下班时间的,多半都是带一家人参加。所以在北美新来的移民,如果是落单的过来可能会比较孤独,实在缺乏不是家庭参加的活动的机会。

《蜗居》中海藻给姐姐四处筹钱的事情在北美也太少发生了。这里亲兄弟明算账。需要金融支持都是找银行和各种金融机构。别说借钱了,借个车开在这里都算是很少见的现象。同时,也没有宋思明老婆做私人放高利贷这样的机会。因为有各种金融机构已经把这块高利贷市场占得慢慢的。我家领导供职的那家金融机构就是干这个的。名声不好,但是很赚钱。若是回到中世纪,就算是犹太人干的勾当了。

看完《蜗居》感觉这个剧很好,很符合中国现代真实的国情。只可惜这样的故事无法发生在我们现在的周围。中国的生活方式虽然还很熟悉在记忆中,但是的确已经逐渐远去了。
 

注册或登录来发表评论

您必须是注册会员才可以发表评论

注册帐号

注册帐号. 太容易了!

登录

已有帐号? 在这里登录.

Similar threads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