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加拿大移民新生活日记 Blog 连载
我自身的专业是计算机科学,学历不高,只有个新加坡政府理工学院的Diploma,因为咱俩是同行而且你对生活的热爱,让我非常非常佩服,所以一直都在关注你的Blog。
毕业之后在国内找过几次IT相关的工作,但是都不理想。后来凭着自我感觉良好的英语踏入了国际贸易的领域,一直做到今天。其实我的英语只是一般,也许只能看懂70%英文原版电影的人。
到现在我对IT一直还充满热情,所以打算到加后拾起自己的专业,先去学院里再深造两年,巩固一下基础,也同时也慢慢熟悉一下北美IT业的发展。
直接读University对我来说有点困难,因为我的英语和技术都不算过硬,我自己没有足够的信心。所以我打算先在BCIT里读一个Computer System Technology的专业。如果凭一个类似BCIT这种学院的文凭,而且技术方面可以,能不能找到一个正式的专业工作?可否听听您的意见?
谢谢开吻,收藏了!3月4日
为准移民做一个关于维多利亚找工作的统一回答
我的这个开吻博客留言提问最多的大部分都是新移民或者准新移民, 就是正在办理移民签证或者拿到移民签证还没有登陆的朋友. 问我最多的问题大部分都是关于找工作的. 很多人都十分羡慕维多利亚美丽的海景和悠闲的生活方式, 但是十分忧虑可能找不到工作. 对于同样的问题我在这里统一答复一下, 如果以后还有人问我就直接连接到这里, 不用一一回答了.
1. 关于找工作的问题是我最难回答而且也不敢回答的. 原因是这个东西个人成分很高, 而且运气成分也很高. 如果我很了解你, 和你共事两三年, 我基本可以给你一个相对准确的评估. 但是大部分我的Blog读者我都不了解, 只是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干什么行业的, 问我在维多利亚是否可以找到工作. 这样我基本无法回答. 万一回答错了, 你过来呆几个月吃光了积蓄找不到工作找我拼命怎么办啊.
2. 如同我刚才说的. 个人成分和运气成分都很高. 运气成分我就不多说了, 关于个人成分我还是可以说出三两条来.
a. 加拿大和中国在经济结构上和社会文化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刚来的新移民还不见得体会的到. 一般来了两三年以后会感触最深. 再长一些就把国内的情况忘记了, 因此感触也不深了.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经济大国但是资源奇缺. 加拿大是一个经济小国(不知道怎么混入西方七国的)但是资源丰富. 在就业结构上和中国基本上相反. 尤其是加拿大气候最好的太平洋地区, 经济上基本是靠卖木材, 捕鱼和旅游业. 除了基本的原材料加工(锯木厂, 做鱼罐头)以外, 基本上没有工业. 而且由于保护旅游资源和大众的环保意识绝对高涨. 这里基本上不可能有什么工厂. 所有的工厂基本不是在东部就是在美国. 近些年基本都搬去中国了.
b. 这里的经济规模都很小. 以企业规模而言, 在维多利亚10几个人就算是中型企业. 上百人就是大型企业了. 由于人口少, 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高, 能够被机器代替的工作基本不会雇人来干. 人工太贵了. 举个例子, 我家旁边去年在修一个大型的Shopping Mall. 我老爸每天没事儿去工地上当义务监工. 回来深有感触的说这么大的一个工地如果在中国肯定有上百个民工日夜加班干活. 在这里从来没有超过5个人同时上班过. 而且这5个人都是开着各自的奇形怪状的工程机械施工. 在这里当建筑工人天天喝着星巴克的咖啡, 坐在有空调的施工机械里, 听着iPOD, 一到点立马下班走人, 就这样把一个大型的Shopping Mall给盖起来了. 在中国无法想象. 这5个人也都不是固定的, 都是各自的专业公司派来只工作一个环节. 灌混凝土的时候来一个人开着混凝土车来, 上Frame的时候来Frame的公司的人, 上屋顶的时候来Roof公司的人. 干完了结帐走人去下一个工地. 各个工种十分专业化, 同时也很多样化. 专业化就是如果你没有电工执照, 你永远不用去碰你不允许碰的有电的东西. 多样化就是如果你是来运砖头的, 不会有装卸工陪你同车前往或者在现场等你卸货. 你就是一个人, 到了现场到车后面把随车带的铲车放下来, 自己开铲车卸货. 所以这里的企业要求每个员工的专业性和多样性都十分高. 另外一个例子, 我太太是搞数据挖掘的. 以前在中国的时候, 随时找一帮搞IT的底层数据的人员把数据准备好, 自己去分析就行了. 到了加拿大必须自己用SQL去提取数据, 没有人专门为你干底层的活儿.
c. 由于经济规模小, 很多在国内因为规模大才有的需求在这里就不存在. 还是以建筑为例. 如果你在国内搞高层钢结构玻璃幕墙之类的, 来到维多利亚找工作就苦难了. 这里的房子都是一层两层的木结构. 全部城市几年都没有修一个钢结构的房子, 更不要说高层建筑了. 要知道这里的水泥比大米都贵.如果你的可塑性比较强, 大的小的到手里都拿捏起来, 那就好办了.
d. 东西方文化存在巨大的差异. 虽然明面上加拿大推崇多元文化, 不允许歧视少数民族(中国人都是少数民族, 不管你是不是汉族), 但是实际上, 位于主流的文化多多少少明着暗着都会有文化歧视和种族歧视存在. 只不过这种歧视都是暗地里进行的, 不像在中国可以明着来. 在加拿大如果谁在公开场合(比如办公室)公然歧视某个族裔的人可能会吃官司. 在中国, 除非搞得太过分了, 你可以歧视残疾人, 智障者(中央台的央视晚会每年都有类似的歧视小品登台, 在加拿大根本要出大麻烦的), 某某地域(比如河南)某某民族(比如维吾尔)的人. 在加拿大, 明面的歧视没有, 暗地里仍然存在. 不过搞的比较艺术让你抓不到把柄去起诉他. 有的公司的面试之前申请工作职位的表格中就有一栏问你是不是有可以明显鉴别出来的族裔特征(肤色, 人种, 语言口音等). 我猜测如果有这一条(中国人当然都有), HR在给你面试机会的时候就会考虑一下万一你Fail了会不会因为种族歧视去Sue他们, 所以干脆以一个Over Qualified 理由把你提前打发走了.
e. 接上一条继续. 既然作为中国人这个少数族裔的成员我们不可能改变我们的人种特征, 也没有必要改变 ( 大丈夫站不更名坐不改姓, 岂能改变人种, 否则岂不成了Michael Jackson变成黑不黑白不白的灰人了). 但是我强烈建议广大移民朋友从文化上习惯上和举止上努力和本地主流合拍, 至少不要太突兀. 所谓入乡随俗, 英文叫做 When in Rome, do what Romans do. 至少在面试的过程中要显得亲近, 随和, 风趣幽默, 除了工作上没的说, 在兴趣爱好上和都能和现有本地员工打成一片(尽管事实上可能性不太大). 在工作场合上也不太太多的说"我们中国的时候blablabla". 这里本地人总体来说还是比较狭隘的, 不是太关心其他国家(除了美国)如何如何. 我不责怪加拿大人, 这个是人类天性. 我们在北京的时候对廊坊了解很多吗? 在生活方式上, 如果遇到可能发生的文化冲突, 要本着尊重主流文化的原则处理. 比如在办公室不要吃饺子沾醋, 那个醋味不是太多人可以接受的. 尽管Cheese和咖喱的味道一样恶心. 只要有洋人在场, 即使中国人之间也尽量说英文, 否则会让其他人感到被"歧视".
3. 继续关于个人素质的讨论. 我的Blog好像层次结构有点乱. 最近PHP 和C#在大脑中有点冲突, 因此祸害的中文英语都严重退步了. 凑合看吧.
a 我假设你的技术水平是过硬的, 那么认为第一重要的就是英文. 大部分移民朋友, 包括我在内, 移民之前都觉得自己的英语(至少在中国人当中)还算是不错的. 来了以后就发现好像差得还是很远. 到现在, 我已经居住超过两年了, 很快要成为真正的加拿大籍人士了, 还是不觉得自己的英语足够好. 如果你现在还在国内, 如何判断自己的英语是不是够好. 其实很简单. 不用把托福和雅思成绩告诉我. 告诉我我也判断不了. 你自己找原版没有字幕的英文电影或者电视连续剧看一遍, 然后用英语告诉我这个片子讲啥的, 有多好多好看, 吸引我也去看. 如果确实如同你说的那样. 那么我可以说你的英语比我好, 因为我现在还做不到这一点. 我现在的水平也顶多大致看懂, 也觉得很好看. 但是一旦说出来给本地洋人如何如何好看, 他们顶多礼貌地说, Sounds good. 本来假设这个电影100%的精彩, 我看懂大约80%, 说出来的时候也顶多50%的精彩, 到人家本地人耳朵里面听懂我说的精彩程度也就剩下30%了. 只有30%精彩的电影你期望人家会有何种反应呢?
b 假设你的技术水平不是太过硬. 那么提高技术水平还是第一重要的. 除非你打算从事非技术工作可以忽略这一步. 非技术工作包括管理和Labor两大类. 做管理就要求你的英文水平足够好, 能管得住手下这帮洋人刺头. 这方面我没有经验, 来加拿大以后我从来都是被人家管着. 做Labor我也没有经验. 不过Labor工作并不下贱,而且也并不累. 工资还不低(除了完全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以外). 因此说, 对于技术水平不是很过硬, 英文也不够好, 年纪偏大, 学习能力已经不如当年的人来说, 参加技术培训做一个有技术的labor其实是很好的选择. 我反复举的几个例子就是水管工的工资和修汽车的工资都比我的工资高多了.
c.再退一步. 你的技术不过硬, 或者本来就是当老板的不是专业技术人员, 英语也不灵, 也不想学习了. 也不想打Labor. 那么你仍然有两个选择. 第一在国内狂挣钱, 带过来享受生活. 另外一个选择就是过来度个假, (如果能耗够时间换护照就拿着护照), 然后回国继续享受美好的生活, 把绿卡留个纪念给同事们显呗. 这两种选择都不是我今天讨论的主题, 因此掠过.
4. 关于各个行业在维多利亚的工作问题. 如同我以前说过的, 这里的经济结构和中国不同. 及时同样的职业在加拿大干的事情和中国干的事情也不同. 而且我在这里社会交往也基本还是限于同行或者同乡(是中国人都算是同乡), 因此见识很浅. 无法给出更多建议来. 有类似问题的只能请你自己来看看了.
5. 在这里中国人搞IT的最多了. 我认为原因并不是这里的IT行业很发达, 也不是因为IT需求量大. 而是因为IT是中国各行业中最和国际接轨的行业. 这个行业从一开始就没有太多中国特色和国家标准. 基本上都是被美国为首的跨国公司控制着. 在这个行业内很多朋友自己就是在这些跨国公司任职. 在IT行业中英语本身就是很通行的语言, 工作性质也都没有明显的地域性. 因此基本上可以说IT行业本身已经比较国际化了. 因此中国的IT从业人员比较容易在国际市场上找到类似的工作而没有太大的gap. 如果你是IT行业搞技术的, 现在任职于知名的跨国公司, 经常到美国开会, 技术过硬英语过硬, 假设你仍然打算移民, 那么估计问题不大. 不过你面临的问题将会是你移民以后的收入不见得比在中国的高, 你还乐意来吗? 如果你认定人生需要的不仅仅是工资单上的数字而是更丰富的人生体验. 那么, 我和你握握手, 咱们是狼狈为奸的一丘之貉, 祝贺你, 你找到哦啊组织了.
6. 另外常见的问题是关于大城市和小城市找工作的问题. 按照中国常见的惯性思维, 大多数新移民愿意去大城市找工作. 我对此持反对意见. 正是因为大多数新移民都去大城市找工作, 才造成了在大城市找工作的困难. 当然了, 大城市工作机会多, 但是同样要看到大城市的求职人口要比大城市多出来的工作机会多得多. 除非你认定自己十分优秀, 可以明显的从堆积如山的简历中脱颖而出, 那么可以去试试. 如果不是, 我认为不妨给自己另类的选择. 小城市, 尤其是人口正在快速减少的地方, 新移民比较少去的地方, 就业机会不一定少. 而且由于难以吸引人前往, 招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如果正巧对你的简历出现在空空的HR经理桌面上, 你很可能就是唯一一个候选人. 另外一个真实存在但是大家都不愿意面对的问题就是有不少不良中国的习气正在污染中国人的就职市场. 有很多中国人胡编乱造, 面试时候胡吹乱砍. 真实工作中才被发现名不符实. 这种情况确实存在, 而且已经造成了HR对其他中国应征者的偏见和严格审查. 在中国新移民集中的大城市尤其严重. 好在中国人少出现的小城市可能还没有发生过类似事情, 因此可能机会更好, 同时也要维护中国人的荣誉, 不要自毁前途以及其他中国人的就职前景.
7. 有的人问我在中国不去加拿大是不是也可以网上投简历找到工作. 我认为这种可能性有. 而且我也确实认识这样来的中国人. 不过这种可能性不大. 除非你确实太优秀了, 而且你去申请的这个职位又是在很难招到本地应征者的时候. 因为没有什么机会成本, 可以试试, 但是不要太抱希望啊.
8. 我对准移民的建议就是一方面多学英语, 另一方面多看加拿大的就职网站. 基本上网站上的东西反映了真实当前的市场需求. 如果你的知识老化了, 不要犹豫, 尽快找机会更新. 技多不压身, 没准哪个偏门的东西只有你会, 别人都不会. You Win!
9. 最重要的, Good lucky! 上帝保佑你.
我自身的专业是计算机科学,学历不高,只有个新加坡政府理工学院的Diploma,因为咱俩是同行而且你对生活的热爱,让我非常非常佩服,所以一直都在关注你的Blog。
毕业之后在国内找过几次IT相关的工作,但是都不理想。后来凭着自我感觉良好的英语踏入了国际贸易的领域,一直做到今天。其实我的英语只是一般,也许只能看懂70%英文原版电影的人。
到现在我对IT一直还充满热情,所以打算到加后拾起自己的专业,先去学院里再深造两年,巩固一下基础,也同时也慢慢熟悉一下北美IT业的发展。
直接读University对我来说有点困难,因为我的英语和技术都不算过硬,我自己没有足够的信心。所以我打算先在BCIT里读一个Computer System Technology的专业。如果凭一个类似BCIT这种学院的文凭,而且技术方面可以,能不能找到一个正式的专业工作?可否听听您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