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旅馆 国内机票版 海运专栏 房版

加拿大移民新生活日记 Blog 连载

回复: 加拿大移民新生活日记 Blog 连载

3月4日
为准移民做一个关于维多利亚找工作的统一回答
我的这个开吻博客留言提问最多的大部分都是新移民或者准新移民, 就是正在办理移民签证或者拿到移民签证还没有登陆的朋友. 问我最多的问题大部分都是关于找工作的. 很多人都十分羡慕维多利亚美丽的海景和悠闲的生活方式, 但是十分忧虑可能找不到工作. 对于同样的问题我在这里统一答复一下, 如果以后还有人问我就直接连接到这里, 不用一一回答了.

1. 关于找工作的问题是我最难回答而且也不敢回答的. 原因是这个东西个人成分很高, 而且运气成分也很高. 如果我很了解你, 和你共事两三年, 我基本可以给你一个相对准确的评估. 但是大部分我的Blog读者我都不了解, 只是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干什么行业的, 问我在维多利亚是否可以找到工作. 这样我基本无法回答. 万一回答错了, 你过来呆几个月吃光了积蓄找不到工作找我拼命怎么办啊.

2. 如同我刚才说的. 个人成分和运气成分都很高. 运气成分我就不多说了, 关于个人成分我还是可以说出三两条来.

a. 加拿大和中国在经济结构上和社会文化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刚来的新移民还不见得体会的到. 一般来了两三年以后会感触最深. 再长一些就把国内的情况忘记了, 因此感触也不深了.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经济大国但是资源奇缺. 加拿大是一个经济小国(不知道怎么混入西方七国的)但是资源丰富. 在就业结构上和中国基本上相反. 尤其是加拿大气候最好的太平洋地区, 经济上基本是靠卖木材, 捕鱼和旅游业. 除了基本的原材料加工(锯木厂, 做鱼罐头)以外, 基本上没有工业. 而且由于保护旅游资源和大众的环保意识绝对高涨. 这里基本上不可能有什么工厂. 所有的工厂基本不是在东部就是在美国. 近些年基本都搬去中国了.

b. 这里的经济规模都很小. 以企业规模而言, 在维多利亚10几个人就算是中型企业. 上百人就是大型企业了. 由于人口少, 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高, 能够被机器代替的工作基本不会雇人来干. 人工太贵了. 举个例子, 我家旁边去年在修一个大型的Shopping Mall. 我老爸每天没事儿去工地上当义务监工. 回来深有感触的说这么大的一个工地如果在中国肯定有上百个民工日夜加班干活. 在这里从来没有超过5个人同时上班过. 而且这5个人都是开着各自的奇形怪状的工程机械施工. 在这里当建筑工人天天喝着星巴克的咖啡, 坐在有空调的施工机械里, 听着iPOD, 一到点立马下班走人, 就这样把一个大型的Shopping Mall给盖起来了. 在中国无法想象. 这5个人也都不是固定的, 都是各自的专业公司派来只工作一个环节. 灌混凝土的时候来一个人开着混凝土车来, 上Frame的时候来Frame的公司的人, 上屋顶的时候来Roof公司的人. 干完了结帐走人去下一个工地. 各个工种十分专业化, 同时也很多样化. 专业化就是如果你没有电工执照, 你永远不用去碰你不允许碰的有电的东西. 多样化就是如果你是来运砖头的, 不会有装卸工陪你同车前往或者在现场等你卸货. 你就是一个人, 到了现场到车后面把随车带的铲车放下来, 自己开铲车卸货. 所以这里的企业要求每个员工的专业性和多样性都十分高. 另外一个例子, 我太太是搞数据挖掘的. 以前在中国的时候, 随时找一帮搞IT的底层数据的人员把数据准备好, 自己去分析就行了. 到了加拿大必须自己用SQL去提取数据, 没有人专门为你干底层的活儿.

c. 由于经济规模小, 很多在国内因为规模大才有的需求在这里就不存在. 还是以建筑为例. 如果你在国内搞高层钢结构玻璃幕墙之类的, 来到维多利亚找工作就苦难了. 这里的房子都是一层两层的木结构. 全部城市几年都没有修一个钢结构的房子, 更不要说高层建筑了. 要知道这里的水泥比大米都贵.如果你的可塑性比较强, 大的小的到手里都拿捏起来, 那就好办了.

d. 东西方文化存在巨大的差异. 虽然明面上加拿大推崇多元文化, 不允许歧视少数民族(中国人都是少数民族, 不管你是不是汉族), 但是实际上, 位于主流的文化多多少少明着暗着都会有文化歧视和种族歧视存在. 只不过这种歧视都是暗地里进行的, 不像在中国可以明着来. 在加拿大如果谁在公开场合(比如办公室)公然歧视某个族裔的人可能会吃官司. 在中国, 除非搞得太过分了, 你可以歧视残疾人, 智障者(中央台的央视晚会每年都有类似的歧视小品登台, 在加拿大根本要出大麻烦的), 某某地域(比如河南)某某民族(比如维吾尔)的人. 在加拿大, 明面的歧视没有, 暗地里仍然存在. 不过搞的比较艺术让你抓不到把柄去起诉他. 有的公司的面试之前申请工作职位的表格中就有一栏问你是不是有可以明显鉴别出来的族裔特征(肤色, 人种, 语言口音等). 我猜测如果有这一条(中国人当然都有), HR在给你面试机会的时候就会考虑一下万一你Fail了会不会因为种族歧视去Sue他们, 所以干脆以一个Over Qualified 理由把你提前打发走了.

e. 接上一条继续. 既然作为中国人这个少数族裔的成员我们不可能改变我们的人种特征, 也没有必要改变 ( 大丈夫站不更名坐不改姓, 岂能改变人种, 否则岂不成了Michael Jackson变成黑不黑白不白的灰人了). 但是我强烈建议广大移民朋友从文化上习惯上和举止上努力和本地主流合拍, 至少不要太突兀. 所谓入乡随俗, 英文叫做 When in Rome, do what Romans do. 至少在面试的过程中要显得亲近, 随和, 风趣幽默, 除了工作上没的说, 在兴趣爱好上和都能和现有本地员工打成一片(尽管事实上可能性不太大). 在工作场合上也不太太多的说"我们中国的时候blablabla". 这里本地人总体来说还是比较狭隘的, 不是太关心其他国家(除了美国)如何如何. 我不责怪加拿大人, 这个是人类天性. 我们在北京的时候对廊坊了解很多吗? 在生活方式上, 如果遇到可能发生的文化冲突, 要本着尊重主流文化的原则处理. 比如在办公室不要吃饺子沾醋, 那个醋味不是太多人可以接受的. 尽管Cheese和咖喱的味道一样恶心. 只要有洋人在场, 即使中国人之间也尽量说英文, 否则会让其他人感到被"歧视".

3. 继续关于个人素质的讨论. 我的Blog好像层次结构有点乱. 最近PHP 和C#在大脑中有点冲突, 因此祸害的中文英语都严重退步了. 凑合看吧.

a 我假设你的技术水平是过硬的, 那么认为第一重要的就是英文. 大部分移民朋友, 包括我在内, 移民之前都觉得自己的英语(至少在中国人当中)还算是不错的. 来了以后就发现好像差得还是很远. 到现在, 我已经居住超过两年了, 很快要成为真正的加拿大籍人士了, 还是不觉得自己的英语足够好. 如果你现在还在国内, 如何判断自己的英语是不是够好. 其实很简单. 不用把托福和雅思成绩告诉我. 告诉我我也判断不了. 你自己找原版没有字幕的英文电影或者电视连续剧看一遍, 然后用英语告诉我这个片子讲啥的, 有多好多好看, 吸引我也去看. 如果确实如同你说的那样. 那么我可以说你的英语比我好, 因为我现在还做不到这一点. 我现在的水平也顶多大致看懂, 也觉得很好看. 但是一旦说出来给本地洋人如何如何好看, 他们顶多礼貌地说, Sounds good. 本来假设这个电影100%的精彩, 我看懂大约80%, 说出来的时候也顶多50%的精彩, 到人家本地人耳朵里面听懂我说的精彩程度也就剩下30%了. 只有30%精彩的电影你期望人家会有何种反应呢?

b 假设你的技术水平不是太过硬. 那么提高技术水平还是第一重要的. 除非你打算从事非技术工作可以忽略这一步. 非技术工作包括管理和Labor两大类. 做管理就要求你的英文水平足够好, 能管得住手下这帮洋人刺头. 这方面我没有经验, 来加拿大以后我从来都是被人家管着. 做Labor我也没有经验. 不过Labor工作并不下贱,而且也并不累. 工资还不低(除了完全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以外). 因此说, 对于技术水平不是很过硬, 英文也不够好, 年纪偏大, 学习能力已经不如当年的人来说, 参加技术培训做一个有技术的labor其实是很好的选择. 我反复举的几个例子就是水管工的工资和修汽车的工资都比我的工资高多了.

c.再退一步. 你的技术不过硬, 或者本来就是当老板的不是专业技术人员, 英语也不灵, 也不想学习了. 也不想打Labor. 那么你仍然有两个选择. 第一在国内狂挣钱, 带过来享受生活. 另外一个选择就是过来度个假, (如果能耗够时间换护照就拿着护照), 然后回国继续享受美好的生活, 把绿卡留个纪念给同事们显呗. 这两种选择都不是我今天讨论的主题, 因此掠过.

4. 关于各个行业在维多利亚的工作问题. 如同我以前说过的, 这里的经济结构和中国不同. 及时同样的职业在加拿大干的事情和中国干的事情也不同. 而且我在这里社会交往也基本还是限于同行或者同乡(是中国人都算是同乡), 因此见识很浅. 无法给出更多建议来. 有类似问题的只能请你自己来看看了.

5. 在这里中国人搞IT的最多了. 我认为原因并不是这里的IT行业很发达, 也不是因为IT需求量大. 而是因为IT是中国各行业中最和国际接轨的行业. 这个行业从一开始就没有太多中国特色和国家标准. 基本上都是被美国为首的跨国公司控制着. 在这个行业内很多朋友自己就是在这些跨国公司任职. 在IT行业中英语本身就是很通行的语言, 工作性质也都没有明显的地域性. 因此基本上可以说IT行业本身已经比较国际化了. 因此中国的IT从业人员比较容易在国际市场上找到类似的工作而没有太大的gap. 如果你是IT行业搞技术的, 现在任职于知名的跨国公司, 经常到美国开会, 技术过硬英语过硬, 假设你仍然打算移民, 那么估计问题不大. 不过你面临的问题将会是你移民以后的收入不见得比在中国的高, 你还乐意来吗? 如果你认定人生需要的不仅仅是工资单上的数字而是更丰富的人生体验. 那么, 我和你握握手, 咱们是狼狈为奸的一丘之貉, 祝贺你, 你找到哦啊组织了.

6. 另外常见的问题是关于大城市和小城市找工作的问题. 按照中国常见的惯性思维, 大多数新移民愿意去大城市找工作. 我对此持反对意见. 正是因为大多数新移民都去大城市找工作, 才造成了在大城市找工作的困难. 当然了, 大城市工作机会多, 但是同样要看到大城市的求职人口要比大城市多出来的工作机会多得多. 除非你认定自己十分优秀, 可以明显的从堆积如山的简历中脱颖而出, 那么可以去试试. 如果不是, 我认为不妨给自己另类的选择. 小城市, 尤其是人口正在快速减少的地方, 新移民比较少去的地方, 就业机会不一定少. 而且由于难以吸引人前往, 招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如果正巧对你的简历出现在空空的HR经理桌面上, 你很可能就是唯一一个候选人. 另外一个真实存在但是大家都不愿意面对的问题就是有不少不良中国的习气正在污染中国人的就职市场. 有很多中国人胡编乱造, 面试时候胡吹乱砍. 真实工作中才被发现名不符实. 这种情况确实存在, 而且已经造成了HR对其他中国应征者的偏见和严格审查. 在中国新移民集中的大城市尤其严重. 好在中国人少出现的小城市可能还没有发生过类似事情, 因此可能机会更好, 同时也要维护中国人的荣誉, 不要自毁前途以及其他中国人的就职前景.

7. 有的人问我在中国不去加拿大是不是也可以网上投简历找到工作. 我认为这种可能性有. 而且我也确实认识这样来的中国人. 不过这种可能性不大. 除非你确实太优秀了, 而且你去申请的这个职位又是在很难招到本地应征者的时候. 因为没有什么机会成本, 可以试试, 但是不要太抱希望啊.

8. 我对准移民的建议就是一方面多学英语, 另一方面多看加拿大的就职网站. 基本上网站上的东西反映了真实当前的市场需求. 如果你的知识老化了, 不要犹豫, 尽快找机会更新. 技多不压身, 没准哪个偏门的东西只有你会, 别人都不会. You Win!

9. 最重要的, Good lucky! 上帝保佑你.
谢谢开吻,收藏了!
我自身的专业是计算机科学,学历不高,只有个新加坡政府理工学院的Diploma,因为咱俩是同行而且你对生活的热爱,让我非常非常佩服,所以一直都在关注你的Blog。
毕业之后在国内找过几次IT相关的工作,但是都不理想。后来凭着自我感觉良好的英语踏入了国际贸易的领域,一直做到今天。其实我的英语只是一般,也许只能看懂70%英文原版电影的人。
到现在我对IT一直还充满热情,所以打算到加后拾起自己的专业,先去学院里再深造两年,巩固一下基础,也同时也慢慢熟悉一下北美IT业的发展。
直接读University对我来说有点困难,因为我的英语和技术都不算过硬,我自己没有足够的信心。所以我打算先在BCIT里读一个Computer System Technology的专业。如果凭一个类似BCIT这种学院的文凭,而且技术方面可以,能不能找到一个正式的专业工作?可否听听您的意见?
 
回复: 加拿大移民新生活日记 Blog 连载

干自己想干的事才是人生最大的自由. 我也在为此继续努力着, 还差不少呢.

Ajax,LAMP,C#,XML,Java,JS,Flex,Silverlight...

lamp linux php mysql apache ....
如果要用linux,这几样都是经常用到的。

如果是 java 开发, xml一般都是要用到的。。。。
js 不知道是不是说javascript。

其他的不知道。 我以前做过段java开发,
现在是干oracle 数据库方面的开发,呵呵。。。
做电信方面软件的。。。

如果你现在还在国内, 如何判断自己的英语是不是够好. 。。。。 吸引我也去看.

这个狠。。目前做不到。现在能做的是装了个卫星电视,每天早上看cnn。。。


我反复举的几个例子就是水管工的工资和修汽车的工资都比我的工资高多了.

想过去改行,重新学习一门手艺。例如修理汽车。或者电气方面的。
我大学里面学习的就是弱电,平时也喜欢自己动手,现在干IT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论坛里面有中国移民过去干电工方面的活的人,需要专门考证,收入也不错。
如果干这些,可以让自己过上比较过得去的生活,绝对不会干IT的。
还有,还想干类似 动物保护区巡逻人员,或者是高山救援人员,类似这样的工作。
很喜欢户外方面的工作,不喜欢老座着。移民去加拿大也是想能趁机换个工作。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
可惜在上海,滑雪时间不多。要不滑雪技术好,也可以当滑雪教练。
在万龙看到日本人,欧洲人,美国人滑的好的居多。
 
回复: 加拿大移民新生活日记 Blog 连载

如果有机会实干要比上任何学都有用. 不过如果没有实干经验而且也没有机会让雇主给你机会实干, 那么去学一个短期的Diploma还是比较有用的.
如果你有机会在中国干干IT很不错, 作为工作经验的积累. 当然前提是你爱干这种看似无聊的职业. 比如我这样的行业在北美被戏称Code Monkey. 就是说训练过的猴子也能干的活儿. 不算什么高尚的职业, 只不过对于新移民来说门槛不高, 收入不低而已. 而且如果你感兴趣, 还是蛮有乐趣的.

谢谢开吻,收藏了!
我自身的专业是计算机科学,学历不高,只有个新加坡政府理工学院的Diploma,因为咱俩是同行而且你对生活的热爱,让我非常非常佩服,所以一直都在关注你的Blog。
毕业之后在国内找过几次IT相关的工作,但是都不理想。后来凭着自我感觉良好的英语踏入了国际贸易的领域,一直做到今天。其实我的英语只是一般,也许只能看懂70%英文原版电影的人。
到现在我对IT一直还充满热情,所以打算到加后拾起自己的专业,先去学院里再深造两年,巩固一下基础,也同时也慢慢熟悉一下北美IT业的发展。
直接读University对我来说有点困难,因为我的英语和技术都不算过硬,我自己没有足够的信心。所以我打算先在BCIT里读一个Computer System Technology的专业。如果凭一个类似BCIT这种学院的文凭,而且技术方面可以,能不能找到一个正式的专业工作?可否听听您的意见?
 
回复: 加拿大移民新生活日记 Blog 连载

你签名照是小白吧. 我也一直打算buy一个, 但是没有下定决心. 在国内小白或者小小白多少钱?


谢谢开吻,收藏了!
我自身的专业是计算机科学,学历不高,只有个新加坡政府理工学院的Diploma,因为咱俩是同行而且你对生活的热爱,让我非常非常佩服,所以一直都在关注你的Blog。
毕业之后在国内找过几次IT相关的工作,但是都不理想。后来凭着自我感觉良好的英语踏入了国际贸易的领域,一直做到今天。其实我的英语只是一般,也许只能看懂70%英文原版电影的人。
到现在我对IT一直还充满热情,所以打算到加后拾起自己的专业,先去学院里再深造两年,巩固一下基础,也同时也慢慢熟悉一下北美IT业的发展。
直接读University对我来说有点困难,因为我的英语和技术都不算过硬,我自己没有足够的信心。所以我打算先在BCIT里读一个Computer System Technology的专业。如果凭一个类似BCIT这种学院的文凭,而且技术方面可以,能不能找到一个正式的专业工作?可否听听您的意见?
 
回复: 加拿大移民新生活日记 Blog 连载

你签名照是小白吧. 我也一直打算buy一个, 但是没有下定决心. 在国内小白或者小小白多少钱?
我照片上是小小白IS
小白现在市场上大概在9000左右,如果加上IS,差不多就14000了
小小白5500左右,加上IS大概在8500左右
我觉得还是买带IS的更好些
开吻现在用的是350D吧,我的是400D
 
回复: 加拿大移民新生活日记 Blog 连载

如果有机会实干要比上任何学都有用. 不过如果没有实干经验而且也没有机会让雇主给你机会实干, 那么去学一个短期的Diploma还是比较有用的.
如果你有机会在中国干干IT很不错, 作为工作经验的积累. 当然前提是你爱干这种看似无聊的职业. 比如我这样的行业在北美被戏称Code Monkey. 就是说训练过的猴子也能干的活儿. 不算什么高尚的职业, 只不过对于新移民来说门槛不高, 收入不低而已. 而且如果你感兴趣, 还是蛮有乐趣的.
:wdb11:
感谢开吻的指点!
 
请教有关房屋取暖的问题

请问:你们居住的房子用什么方式取暖,买房子都带着取暖设备吗?Greater Vancouver的取暖季有多长?一般一个取暖季需要花费多少取暖费?谢谢!
 
最后编辑: 2008-03-16
回复: 加拿大移民新生活日记 Blog 连载

老房子一般是烧油, 木头或者电, 新一些的房子一般都是电或者煤气. 平均说来, 电最便宜, 而且容易控制. 烧油烧木头的除非比较新的控制系统, 一般都是一烧整个房子都热, 即使3/4的房间都是空的. 所以比较浪费. 所有家庭都有壁炉, 这也有烧电和烧煤气和烧木头的几种. 最古典的就是真正少木头的, 还噼里啪啦响. 大部分新一些的房子是烧煤气. 还有一种烧电的, 映射出一些假的火苗还有带音响的. 看起来好像烧木头似的.
没有取暖设备的房子法律上不允许住人的.
大温地区和我们应该差不多, 你乐意烧一年的暖气也没人管你. 花费不清楚, 我家的取暖大部分用电, 所以分不出来哪些是取暖, 哪些是干别的的.
 
回复: 加拿大移民新生活日记 Blog 连载

我家的取暖大部分用电,

我请教下,是用空调么? 我觉得用电的取暖装置没有烧煤气的热。
冬天北方人家一般烧煤,自己做的暖气系统,很快就能暖和,我在上海,冬天开大空调还是不暖和。
 
回复: 加拿大移民新生活日记 Blog 连载

我家的取暖大部分用电,

我请教下,是用空调么? 我觉得用电的取暖装置没有烧煤气的热。
冬天北方人家一般烧煤,自己做的暖气系统,很快就能暖和,我在上海,冬天开大空调还是不暖和。

我们这里没有空调的. 也没有见到有卖空调的. 只有汽车里面有, 或者一些商业建筑有中央空调. 家庭用的空调几乎没有见过.
地热取暖很多方式. 比如在地板里面铺电热丝. 这样这个地板都会暖和起来. 最常见的就是Base Board. 就是在墙角一排电热丝, 加热空气, 造成对流. 还有电热的壁炉, 假火苗的那种.
电热的好处就是热效率高, 基本上没什么损失. 煤气取暖效率低, 很多热都从烟囱排走了. 煤炭这里没有. 但是有很多老房子是烧木头的. 这里木头太多了, 但是没有煤矿. 我一个朋友家里一个老车库拆掉了, 拆下来的木头够烧好几年的.
 
回复: 加拿大移民新生活日记 Blog 连载

今日看了一部国内的电视连续剧<<奋斗>>, 情节其实没什么, 主要吸引我的是当今北京的建筑和装修设计, 对于我刚参加了今年的Victoria Home&Garden show展览. 相比之下, 我发现了加拿大在家居方面和中国的巨大的差距.

我现在一直没有琢磨清楚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么巨大的差距. 我在这里两年了, 基本上没有看到让我耳目一新的建筑或者家居设计的. 除了土还是土. 感觉真的是维多利亚时代的生活. 这个 Home & Garden Show就更让我失望了, 基本上等同于10年前河北香河家具城那类的设计理念. 平均来说, 这里的家居现代化程度和北京有大约10-15年的差距.

记得我们2001年在北京装修第一套房子的时候曾经使用过一个美国的装修设计软件. 当时我的感觉就是那里面的所有模板和零件模型都特别土, 怎么配都和我需要的设计风格难以配合. 到了北美以后才知道, 原来这里就是那样土的, 是一种标准的风格.

这里的房子从环境上说比中国强太多了, 基本都很大, 周边环境和风景都绝对超一流, 建筑质量和施工质量上也没得说. 但是设计上如果按照中国的眼光来看就太落伍了. 这一点还体现在家用电器上. 这里的家用电器基本上和中国也至少有10-15年的差距.

我猜测产生这个差距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这里的新兴市场是在太小了, 无论是厂家还是设计师都不足以为此去费劲. 哪儿像在中国, 巨大的市场和竞争使得厂家和设计师都绞尽脑汁把最新最时尚最前沿的产品和设计理念提供出来. 在北京, 一个设计一两年以后就是落伍的, 在这里30年前的房屋设计图现在还在继续用. 这一点我绝对不夸张.

因此我一直有一个想法就是买块地,自己参与设计, 盖一个成本可控的现代的属于自己的房子.

不知道如果这个差距是不是一个商机呢.
 
回复: 加拿大移民新生活日记 Blog 连载

爱玛物语
1. 上周六, 有一对Couple正在准备迎接即将出生的Baby来我家取经. 来之前我们和Emma说一会儿要来的这个阿姨肚子里面有一个小Baby. Emma对小Baby最好奇了. 人家还没有上楼, Emma就在楼上窗户上往外盯着看. 等人家一进门, 我们正招呼Emma给叔叔阿姨Say Hi, Emma却劈头盖脸问: "阿姨! 你的小Baby在哪儿呢?"

2. 周六晚上, Emma已经睡着了. 我和老马领导看连续剧. 连续剧中一对父母申请地对孩子说"XXX, 你是爸妈唯一的希望". 看到这里老马领导学着剧情中的人物的口气问我, 如果我们问Emma说"Emma, 你是爸爸妈妈唯一的希望, Emma会有什么反应?" 我立刻就学着Emma的惯用的表情和口气回答. 她肯定一边说"哪儿? 哪儿?"一边到处乱找. 星期天中午吃饭的时候突然想起来这回事儿, 于是老马领导就申请地问小马领导: "Emma, 你是爸爸妈妈唯一的希望". Emma的反应十分出乎意料. 她一边埋头狼吞虎咽, 一边爱搭不理, 头都不抬的回答" 我知道". 可惜我刚夹进嘴的酸菜鱼直接送回汤盆里了.
 
回复: 加拿大移民新生活日记 Blog 连载

爱玛物语
1. 上周六, 有一对Couple正在准备迎接即将出生的Baby来我家取经. 来之前我们和Emma说一会儿要来的这个阿姨肚子里面有一个小Baby. Emma对小Baby最好奇了. 人家还没有上楼, Emma就在楼上窗户上往外盯着看. 等人家一进门, 我们正招呼Emma给叔叔阿姨Say Hi, Emma却劈头盖脸问: "阿姨! 你的小Baby在哪儿呢?"

2. 周六晚上, Emma已经睡着了. 我和老马领导看连续剧. 连续剧中一对父母申请地对孩子说"XXX, 你是爸妈唯一的希望". 看到这里老马领导学着剧情中的人物的口气问我, 如果我们问Emma说"Emma, 你是爸爸妈妈唯一的希望, Emma会有什么反应?" 我立刻就学着Emma的惯用的表情和口气回答. 她肯定一边说"哪儿? 哪儿?"一边到处乱找. 星期天中午吃饭的时候突然想起来这回事儿, 于是老马领导就申请地问小马领导: "Emma, 你是爸爸妈妈唯一的希望". Emma的反应十分出乎意料. 她一边埋头狼吞虎咽, 一边爱搭不理, 头都不抬的回答" 我知道". 可惜我刚夹进嘴的酸菜鱼直接送回汤盆里了.

哈哈! 可爱!人家早就有心理准备了。
 
回复: 加拿大移民新生活日记 Blog 连载

我们这里没有空调的. 也没有见到有卖空调的. 只有汽车里面有, 或者一些商业建筑有中央空调. 家庭用的空调几乎没有见过.
地热取暖很多方式. 比如在地板里面铺电热丝. 这样这个地板都会暖和起来. 最常见的就是Base Board. 就是在墙角一排电热丝, 加热空气, 造成对流. 还有电热的壁炉, 假火苗的那种.
电热的好处就是热效率高, 基本上没什么损失. 煤气取暖效率低, 很多热都从烟囱排走了. 煤炭这里没有. 但是有很多老房子是烧木头的. 这里木头太多了, 但是没有煤矿. 我一个朋友家里一个老车库拆掉了, 拆下来的木头够烧好几年的.

多谢, 这个电热得扛得住零下 20,30度得气温么。北方都是暖气,本质上是烧煤得。想象不出电热可以做到很温暖。 上海也有地暖系统也是用电,听说很暖和,没有去看过。 用电开销比较大。。
 
回复: 加拿大移民新生活日记 Blog 连载

电的能量当然很大了. 再说这里电最便宜了. BC省水电资源及其丰富, 自己用不完, 每年还要大量卖到美国去. 虽然近年来BC省的电费涨价了不少, 但是相对于其他能源(汽油柴油天然气等)还是很便宜的. 而且相对而言, 用电还是很环保的. 尤其是水电. 基本上不排放温室气体.
一般住宅的电表的容量是200A. 记得在中国的时候, 我家的电表好像才十几安培(中国电压220V, 电流相对小一半). 做饭暖气都开的时候, 我估算100A可能还是用的了的.
 
回复: 加拿大移民新生活日记 Blog 连载

3月20日
买个机器人替我扫地
我小时候特别喜欢科幻, 叶永烈写的那些东西都读的烂熟. 当时就一直幻想未来世界是什么样子. 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机器人. 科幻中的机器人可以替人干太多的事情, 家家有人机器人替人做家务, 尤其可以替我写作业. 呵呵.

30多年过去了, 现在算是进入了未来世界了. 技术发展让很多当时并没有存在在科幻中的幻想成为现实, 但是一些在科幻中的理所应当的幻想却没有成为现实. 比如汽车可以在天上飞之类的, 估计近期也不会成为现实, 或者成为灾难. 另外有一条理所应当的但是一直没有成为现实, 就是机器人给做家务. 虽然现在各种家用自动化设备多的不得了, 但是都不是以前想象的那种比较智能的机器人, 直到我最近买了一个iRobot Roomba.

那个就是一种专门扫地的机器人. 实际上是吸尘, 这里的地都是地毯, 没法扫. 而且模样也和小时候幻想的那种方脑袋四条腿的机器人大不一样. 倒是像一个在地上爬行的飞碟. 无论样子如何, 那家伙干起活来还挺认真. 虽然智能水平绝对超不过一只狗, 但是干活可比狗努力多了. 这个机器人的主要优点就是你不在家的时候就可以打开它, 它就自己在屋里走来走去, 绕过障碍物和楼梯墙角等, 在屋里到处爬, 有脏的地方就用真空吸尘器去吸. 电用光了, 或者觉得吸得差不多了, 自己爬回Dock (就是充电座) 去充电. 现在这个产品估计是由于成本限制, 并没有增加视觉感知的模块, 因此它就好像没头的苍蝇, 只有撞到障碍物了才知道应该绕开. 因此看起来傻傻的. 如果加入视觉识别或者超声波测距这样的功能恐怕成本太高, 一般家庭无法承担. 不过反正你也不在家, 它如何傻傻的干活你也不必关心. 总之等你回家的时候, iRobot已经干完了活回到Dock上去充电, 地已经全部吸干净了. 只有地毯上横七竖八的它爬过的路迹可以让你知道它当时是如何傻傻的干活的.

这个机器人从一进家门就成了Emma的玩具了. 每天Emma总是要求和它玩一会儿. iRobot一开动, Emma就兴奋不已, 来回跑着大呼小叫的和它捉迷藏, 或者追着它桌子底下钻.
 
回复: 加拿大移民新生活日记 Blog 连载

3月20日
买个机器人替我扫地
我小时候特别喜欢科幻, 叶永烈写的那些东西都读的烂熟. 当时就一直幻想未来世界是什么样子. 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机器人. 科幻中的机器人可以替人干太多的事情, 家家有人机器人替人做家务, 尤其可以替我写作业. 呵呵.

30多年过去了, 现在算是进入了未来世界了. 技术发展让很多当时并没有存在在科幻中的幻想成为现实, 但是一些在科幻中的理所应当的幻想却没有成为现实. 比如汽车可以在天上飞之类的, 估计近期也不会成为现实, 或者成为灾难. 另外有一条理所应当的但是一直没有成为现实, 就是机器人给做家务. 虽然现在各种家用自动化设备多的不得了, 但是都不是以前想象的那种比较智能的机器人, 直到我最近买了一个iRobot Roomba.

那个就是一种专门扫地的机器人. 实际上是吸尘, 这里的地都是地毯, 没法扫. 而且模样也和小时候幻想的那种方脑袋四条腿的机器人大不一样. 倒是像一个在地上爬行的飞碟. 无论样子如何, 那家伙干起活来还挺认真. 虽然智能水平绝对超不过一只狗, 但是干活可比狗努力多了. 这个机器人的主要优点就是你不在家的时候就可以打开它, 它就自己在屋里走来走去, 绕过障碍物和楼梯墙角等, 在屋里到处爬, 有脏的地方就用真空吸尘器去吸. 电用光了, 或者觉得吸得差不多了, 自己爬回Dock (就是充电座) 去充电. 现在这个产品估计是由于成本限制, 并没有增加视觉感知的模块, 因此它就好像没头的苍蝇, 只有撞到障碍物了才知道应该绕开. 因此看起来傻傻的. 如果加入视觉识别或者超声波测距这样的功能恐怕成本太高, 一般家庭无法承担. 不过反正你也不在家, 它如何傻傻的干活你也不必关心. 总之等你回家的时候, iRobot已经干完了活回到Dock上去充电, 地已经全部吸干净了. 只有地毯上横七竖八的它爬过的路迹可以让你知道它当时是如何傻傻的干活的.

这个机器人从一进家门就成了Emma的玩具了. 每天Emma总是要求和它玩一会儿. iRobot一开动, Emma就兴奋不已, 来回跑着大呼小叫的和它捉迷藏, 或者追着它桌子底下钻.

好玩. :wdb19:. 多少银子啊? 清洁度可以打几分啊?
 

注册或登录来发表评论

您必须是注册会员才可以发表评论

注册帐号

注册帐号. 太容易了!

登录

已有帐号? 在这里登录.

Similar threads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