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2005年北京Case议事大厅~柠檬花园/第十山地师
虽然是否是最棒的每个人见仁见智..但这个版本至少是绝对不能错过的贝七...狸可以说是吐血推荐呀...
这场音乐会是小克莱伯一生状态的最颠峰..这张唱片的音效是小克莱伯所有录音中最好的..有人称之为“烂醉的‘巴卡斯’交响曲”...
空前绝后!旷世奇作!!
中文名称:贝多芬第七交响曲
英文名称:Symphonie No.7
资源类型:APE
版本:ORFEO SACD
发行时间:2005年
专辑歌手:Carlos Kleiber 小克莱伯
Bayerisches Staatsorchester
专辑介绍:
小克莱伯的贝多芬交响曲就不多介绍了,他指挥的贝多芬第五交响曲早已为大家所推崇。如果说人们对贝五的最佳版本尚有一定争议的话,那么贝多芬《第七交响曲》仿佛就是为小克莱伯所量身订作,热情如火的节奏律动被他演绎的淋漓尽致,这个版本是没有任何争议的最佳版本。
在2003年底,Orfeo唱片公司就宣布2006年1月出版卡洛斯克莱伯1982年5月3日的音乐会实况贝多芬第七交响曲。这个消息出来后,有一点古典音乐资历的乐迷,都会关注这个消息。前半场演出的第四交响曲早在1993年即由Orfeo发行CD,这个“贝四”的演出,全场的听众包括听现场实况录音的听众,都被克莱伯的魅力所征服,被紧紧地吸引在他的音乐里面,成为克莱巴珍贵的名盘之一。一向不喜欢录音的克莱伯也曾说,这是他自己最满意的录音之一。 至于同一场音乐会的下半场的录音贝多芬第七交响曲的实况一直没见,连今天唱片出版已经到了无所不出的今天,这个录音连海盗版都不见在民间流传,使人甚至怀疑下半场的实况的录音是否真的存在。 其实这套的节目克莱伯分别在1982年5月2、3日演出两次,为的是纪念指挥大师卡尔伯姆逝世。这次Orfeo以SACD的形式出版,公司无论在CD的Booklet和媒体都没有透露录音母带的来源,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Orfeo是获得德国巴伐利亚广播局的批准才可以发行这个录音。 和上半场的“贝四”一样,这个“贝七”最大的特点是克莱伯指挥中的“舞蹈的魅力”。他把整部作品好像当作一部大型的民间生活的舞蹈场景来处理,不是酒神似的的狂喜,也不是哲学似的冥思,更不会赋予富尔特文格勒的沉重。在速度的选择上,克莱伯的处理不算很快,不过乐曲的推进很流畅,乐队的各个声部平衡,音色统一。在现场音乐会有这样的完成度是很难得的。 这个录音是Orfeo公司出版的第一张SACD,而且没有CD的格式出版,orfeo宣传这个录音是“天碟”,可见他们对这个录音制作很高,期望也很高。把这个SACD和同一场音乐会的“贝四”相比,明显,这个SACD的效果好很多,弦乐的线条更清晰,声部的层次更清楚,乐器的音色更细腻和顺滑。
贝多芬在完成第五与第六交响曲后,受到拿破仑大军进攻维也纳的影响,他在精神上颇受打击,恰巧接下来他又遭逢失恋的痛苦,于是这段期间成了贝多芬创作上的低潮期。所幸的贝多芬消沉了一阵后又恢复了旺盛的生命力,对于世事的体认也更加成熟圆满。在1812年5月完成的第七交响曲,便洋溢着欢乐的光彩,全曲一气呵成,充满力量,仿佛诉说贝多芬坚定的信念。A 大调Op.92第七交响曲的主题与第三交响曲相似,也是描写英雄。但处理的方法却有所不同,它不是用戏剧性的冲突和斗争来表现英雄的形象,而是着重描写人民的凯旋与欢乐。全曲贯串着一种舞蹈特性,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瓦格纳称之为“舞蹈的颂赞”。1813 年12 月8 日,在维也纳大学大厅举行首演,贝多芬本人担任指挥,这是为奥地利与巴伐利亚伤兵而举行的义演。
1、活泼的中速 第一乐章有个很长的引子,展开得很充分,一个雄伟而朴素的主题自上而下,除了用全乐队的齐奏和弦偶尔加以强调外,再没有别的渲染。这个主题与另一个优美、温柔的第二主题相结合,很有气势地铺展开来。接下去才是这一乐章的主要部分,它是根据一个轻松、跳跃的音型写成的,柏辽兹称之为农夫的轮舞。这段旋律不断增强,直至不再具有舞蹈的特征。尾声时,乐队在低音区由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奏着一个强有力的五音乐句,不断反复,上方的乐队则持续增强,直到最后的高潮。
2、小快板 虽然标记是小快板,但这一乐章绝不是轻快的。贝多芬曾犹豫过,是否把它标为行板。它开始时,是由木管吹奏的柔和的长音和弦,以后是低音弦乐器上安静的节奏,它一直伴随着这个主题和后面的一组变奏: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围绕在它周围的是中提琴和大提琴交织起来的声部。不久,伤感的a 小调转到明朗的大调中去,单簧管和大管在此用另一种节奏吹奏了一些更为流动的旋律,即使在这里,前面那安静的节奏仍在低音区轻声地作响。当高潮平息下去,这主题的片断时尔在这个乐器上,时尔在那个乐器上低声耳语。最后,这一乐章在小提琴的叹息、回响中结束。
3、急板 第三乐章是一首速度极快的谐谑曲,充满着令人惊异的爆发性和动力性对比。这倒不是由于它轻快的节奏、多变的乐队色彩以及妙趣横生的机智,而是由于各主题的绝妙联系和曲式上的高度完善。开头两小节的坚实笔触用细雨般的顿音加以对比,这个对比在开头的小节从弦乐组的低音区跳向高音区时,变得强烈起来。这时,三声中部由两个音符构成的短小音型在木管的高音区来回摆动,和主要部分呼应。三声中部本身也富有对比,它出其不意地从谐谑曲各主要段落中突现出来。它再一次从头至尾再现。在本乐章的末尾,当它好像还要作第三次反复时,被全乐队演奏的五个尖锐的和弦打断,像是一种带幽默色彩的不耐烦。
4、活泼的快板 在旋风般的末乐章里,舞蹈性的旋律更富于力度。开头的主题可以理解为一种大型的弗吉尼亚舞曲,但不久它就发展成无比壮丽的篇章,这种不停的旋转席卷全篇,像是酒神的狂怒,一个接着一个,最后在宏伟的尾声中结束。
瓦格纳曾在1849年针对第七交响曲提出一段评论:“这首交响曲是舞蹈的神化,以最高的形式欢舞,是带着理想化音乐色彩的神圣运动......又爱又大胆,既严肃又放逸,时而沉思时而欢喜,最后摄人心魄达到狂乱的境界,以接吻或拥抱作为结束”。
初听之下,该版有两个显着特征,其一、首尾两个乐章速度快。这个1982年5月的现场录音是小克莱伯目前问世的全部三个《贝七》中,第一乐章耗时最少的一次。第四乐章,小克莱伯同样风驰电掣,但比1983年在荷兰与皇家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管弦乐团合作的那次多用了6秒。而后者是笔者所收藏的所有这一曲目录音中末乐章耗时最精简的一个。与卡拉扬高速度中依然不乏精密计算的风格不同,小克莱伯棒下的这版《贝七》完全显现出他那狂放、激情、潇洒的风格。就我个人的感受来说,卡拉扬快的紧张而丰满,小克莱伯却在迅捷中依然透出一份松弛和洒脱,这与他对节奏的掌握和乐队音色的塑造不无关系,而他与生俱来的对旋律流畅性以及声部控制的自如把握,对于《贝七》这样一部作品而言,同样显得难能可贵!
其二、录音好。此前我一直认为,DG为克莱伯录制的那版《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是其至今所有录音中音效最好的,但ORFEO的这个《贝七》颠覆了我自己的这个观点。在声音风格上,其与ORFEO多年前发行的那个由同一大师指挥且口碑极佳的《贝四》相一致(毕竟这两个曲目都出自1982年5月3日的那个现场音乐会,而且均为模拟录音,估计出自相同的原始母带)虽有轻微的背景噪音,但录音细节可谓分毫必现。在后期制作上,这个全新制作的《贝七》音色上显然来得更为漂亮,弦乐尤其细密而犀利(特别的一点是该录音采用的是AAD模式,而早年的《贝四》采用的是ADD)。虽然我无缘享受SACD的曼妙,可仅从CD层的音质听来,无论是声音的饱满度、层次感还是音场的宽阔程度,都令人比较满意,整体平衡感也相当优秀。
和1993年发行的那版《贝四》一样,这个《贝七》的最后也收录下了来自观众席的掌声和欢呼声。可能是由于当时那两场音乐会的主题是悼念一代指挥大师伯姆,所以观众在最后的音符落定之后显得很斯文,但数秒钟后铺天盖地的欢呼声突然不绝于耳地回响起来。我更愿意相信,起初那一刹那的沉寂是因为很多人被小克莱伯的演奏惊呆了……
(刘恩惠《初听ORFEO版的小克莱伯<贝七>》)
克莱伯(Carlos Kleiber)不喜欢录音,不喜欢有限制的演出。他说:“我爱阳光和海滩,跟女子恋爱,不爱工作!”背后真正原因是他对工作的要求必须十全十美,跟他合作过的乐队都爱上他的热诚。象克莱伯这样的怪人,现场录音是最能捕捉他神来之笔的方式。本碟是最伟大的贝多芬《第四交响曲》演奏:令你从椅子上弹起来的危险的抢板,最静寂的音也注满了最紧张的情绪,最美丽的造句,超凡入圣般的情逸,大高潮之前刹那间惊骇的时空停顿感。富特文格勒、托斯卡尼尼、比彻姆,加上他父亲伊利克莱伯的伟大特质,都会在小克莱伯身上找到。(摘自《CD天书》)
专辑曲目:
1.Applaus
2.i Poco sostenuto - Vivace
3.ii Allegretto
4.iii Presto
5.iv Allegro con brio(试听)
(资源来自网络..感谢原发布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