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三瓣嘴茶楼:茶烟轻扬落花风
说到中国的面, 可真是品种丰富, 味道各异。
杭州的片儿川
那还是在大学里, 一次放春假, 五六个好朋友一起逛西湖。 那时候穷啊, 一直逛到饥肠辘辘筋疲力尽才走进一家面馆。 问什么面是特色就上什么面。 记得那时候吃的就是一碗片儿川, 那个香啊, 至今记忆犹新啊。
可多年后再去杭州, 特意点了当年的片儿川, 味道和记忆中的怎么就不一样了呢。
苏州的面
苏州虽然和杭州相隔不远, 但菜肴的味道完全不同。 我妈最喜欢去苏州面馆, 小巧精致的店堂, 轻轻地放着蒋月泉老先生的评弹, 一定要点一碗脆鳝面, 鳝丝是油里面炸过而脆脆的, 却又非常入味; 面汤是有点甜咪咪的; 面是清清爽爽细细的一根一根,。。。
山西的刀削面,
去太原出差是吃过一碗刀削面, 同事说里面一定要加点醋才好吃。 有点忘记面的味道, 只记得简陋而繁忙的店里人头躜动, 我们几个琢磨着怎么把这家的师傅请到上海, 我们一起在上海开一家正宗山西面馆, 生意肯定火。 当然, 吃完面摸一摸嘴巴, 走出面馆大家各自该干嘛干嘛去, 把开店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
兰州的牛肉拉面,
去兰州出差时, 特意跑到马子碌去吃早餐。 到那里才知道那个拉面的学问大啊, 从毛细的到韭菜叶宽的, 甚至有像旋转样子的面都能拉出来, 神啊!我点了一碗毛细的, 同事告诉我, 毛细的一定要吃得快, 因为面太细了, 吃得慢一点就溶在汤里面了。于是我就拼命地吃啊, 那么大大一碗啊, 吃得我满头大汗。 尤其要说一下的是那个汤啊, 西北真是吃牛羊肉的天堂, 嗯。。。 再咽一下口水。。。
武汉热干面
婆婆算是武汉人, 儿子喜欢吃奶奶的热干面, 一边吃还一边说:“奶奶好能干啊, 怎么能做出这么好吃的东西啊!” 把我婆婆夸得两眼眯眯笑。
我去武汉出差, 当地同事一早到酒店来接我, 说武汉的热干面是绝对不能错过的。 果然, 好吃; 果然, 咱家婆婆的热干面做得正宗。
即使现在, 在大统华看到有方便面那样包装的热干面, 老公一定会买两大包回家的。
广西伊面
出差去南宁, 没去之前就有人跟我说, 那个海鲜伊面一定要去尝尝。那家还特别牛, 只有早市有卖, 卖完为止。 所以第一天一下飞机直奔那里, 结果告知明日请早, 唉, 只能第二天起个早。 好玩的是那里吃面是一个拿个矮矮的小板凳, 坐在门口的回廊前, 各自捧着一搪瓷大碗的面在那里低头呼溜溜地吃。反正入乡随俗, 咱也跟着一起坐矮板凳。 那个面是没话说, 汤是雪白雪白的, 里面有各种海鲜, 面是那种宽宽酥酥的, 酥但不烂; 他们告诉我这就叫伊面。 我脑子一热, 买了一箱伊面带回上海, 可怜我那次从南宁还要转战柳州和桂林, 那箱面就跟着我一起兜了个大圈子。 在上海自己做的伊面确实别有风味, 但少了浓浓的海鲜汤料, 我就再也做不出南宁的那种味道了。
柳州的螺丝粉
广西的米粉是闻名全国的, 但螺丝粉倒真是我到了柳州才听说。 关键是在那个汤料, 是用无数螺丝肉慢慢炖出来的味道, 可想而知那个鲜味吧。
记得那天是乘着夜色, 在当地一个热闹的美食排档里面吃的。 鲜啊! 吃完一碗, 嘴巴还想再吃, 肚子已经撑得不行了。 说实话, 我就喜欢吃那种小摊小店, 那里才能真正找到当地的味道。
四川旦旦面
到四川, 吃的选择就太多了。 记得到重庆, 那个解放碑的夜排档是每次都要去的。 重庆也真有意思, 白天喧哗的解放碑街道, 只有等晚上安静下来了, 路边才会摆出那些临时的美食摊位, 于是就只能耐心得等。等到把晚餐消化得差不多, 就约了同事一起去, 那里的担担面啊, 嗯。。。 口水又出来了。。。 当然还要那些抄手之类,。。。 一并流口水吧。。。
云南的过桥米线
每次到昆明, 总是要去吃一次, 总是觉得那种方式好玩, 每次一样一样往热汤里面放料的时候是最开心的时候。 但店堂里面大声的民族歌舞确实让我有点受不了。
新疆的偶叫不出名字的面
还记得那个阳光灿烂的中午, 在吐鲁番的葡萄架下面吃的那一大碗, 那个面是很粗很粗的, 但滑溜滑溜的, 筋到得很, 配上那些西红柿还有炒鸡蛋什么的料, 好吃啊!想去吃第二碗的时候, 被告知已经全卖完了, 汗!
上海阳春面
至今想念上海的阳春面啊, 可现在即使在上海也吃不到小时候的那种阳春面的味道了。 小时候的那种饮食店, 那个面汤也没有什么特别的, 就好像放了点猪油, 但怎么就那么香呢。 那个面, 细细的, 筋斗着呢, 很有嚼头的。
前几个星期, 还在大统华买了标着“上海阳春面”的面条, 回来做出来, 根本不是那个味道, 形似而没有神韵了也。
还是记忆中的东西最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