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杂记(连载)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移民杂记77:天天过节

[FONT=宋体]我得上网查查,这个周末大温哪儿有什么好玩的活动……[/FONT]

[FONT=宋体]待续……[/FONT]


希望茶兄找到有啥好玩的东东提前在帖里叫一声,也提供给大家一个资讯来分享,主要是有想给儿子分享的私心, 呵呵!:wdb20: 你这帖也有温哥华游记的味道!:wdb17::wdb19: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移民杂记77:天天过节

[FONT=宋体]说“天天过节”是有点夸张,不过温哥华这地方节日多却是事实,隔三差五的就有个节呀、庆呀的。[/FONT]

[FONT=宋体]一方面,温哥华的移民多,多族裔聚集。而加国政府还鼓励各族裔保留其固有的文化传统。温哥华有多少个民族?我没数过,估计数也数不过来。您想啊,哪个民族没有几个传统节日呀?只要老家那边过,这边就得过,一年到头这得多少节?[/FONT]

[FONT=宋体]另一方面,加拿大这个国家奉行开放的文化理念,除了那些民族、宗教上的传统节日外,加拿大人闲着没事还自己攒出不少新节日来。有些向公众开放的娱乐活动虽然不是法律或民俗上认可的节日,但一年一度的,影响挺大,也跟过节差不多了。[/FONT]

[FONT=宋体]两下里一凑合,温哥华这个“节”呀,一天接一天的你就“过”去吧![/FONT]

[FONT=宋体]我来温哥华这一年多,已经过了很多以前我连听都没听说过的节,在这儿我给诸位念叨念叨,看看这些节您过过没有……[/FONT]

[FONT=宋体]春节:当然谁都过过了,咱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嘛。不过温哥华的春节一点也不比国内的春节逊色,每年唐人街都有春节大游行,除了华人以外甚至还有其他族裔的团体参加。届时加拿大的总理都要亲到唐人街为舞狮队的狮子“点睛”。[/FONT]

[FONT=宋体]圣帕特里克节([/FONT]St[FONT=宋体].[/FONT]Patrick's Day[FONT=宋体]):这是爱尔兰的一个传统节日,是纪念他们的守护神的。爱尔兰移民把这个节日带到了世界上几个主要移民国家,除了加拿大外,像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都过个节。圣帕特里克节是在[/FONT]3[FONT=宋体]月中旬,虽然不是加拿大的公共假日,但每到这一天人们都会穿绿衣服、戴绿帽子、喝绿啤酒、放绿气球、插绿旗子……总之,满城皆绿。[/FONT]

[FONT=宋体]复活节([/FONT]Easter[FONT=宋体]):复活节的日期不固定,大概是在每年三、四月的某个星期天。因为复活节前的那个星期五是耶稣受难日,有一天假期,复活节的第二天又是一天假期,所以复活节就是一个四天的长周末了。快到复活节的时候,商店里就摆上复活节彩蛋和包着金纸的小兔子形状的巧克力了,这两样东西是复活节的标志,可见这个宗教节日现在却成了小孩子最喜欢的日子,有零嘴吃。有的社区里还会搞活动,把小不点儿们组织起来,一人给一个小篮子,撒到公园草地上去找彩蛋。[/FONT]

[FONT=宋体]Vaisakhi[/FONT][FONT=宋体]节:这是印度锡克教的创教纪念日,也被称为“锡克教新年”,时间是在每年的4月中旬。印度人在温哥华是数量仅次于华人的少数族裔,锡克教在本地很有影响力,所以这个节日的动静很大,温哥华市和素里市都有盛大的游行和“庙会”活动,届时当地政要都要参加。关于这个印度节日最震撼的是,那天“庙会”上所有的食品、饮料全部免费!十几万人参加,那可不是笔小开销啊。[/FONT]
[FONT=宋体]今年素里Vaisakhi节的照片,请参阅本人这篇博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e2d6800100i9q1.html[/FONT]

[FONT=宋体]维多利亚日([/FONT]Victoria Day[FONT=宋体]):[/FONT]5[FONT=宋体]月[/FONT]24[FONT=宋体]日[/FONT][FONT=宋体]是维多利亚女王的生日,这个日期前的那个星期一,就是维多利亚日,加拿大全国放假一天。加上周六、周日,又是一个长周末。[/FONT]5[FONT=宋体]月底正是天气好的日子,所以很多家庭都会在这个节日出游。[/FONT]

[FONT=宋体]牛仔节([/FONT]Rodeo[FONT=宋体]):维多利亚日长周末在素里小镇[/FONT]Cloverdale[FONT=宋体]举行的牛仔节是北美第三大、加拿大第二大牛仔节,每年这个活动都会吸引美加两国的牛仔高手来参加各项高难竞技。与牛仔节合办的还有一年一度的“乡村大集”([/FONT]Country Fair[FONT=宋体]),附近的农夫都会带着自己的产品参加这个乡村博览会,届时还有音乐会和马上巡游表演。[/FONT]

[FONT=宋体]国庆日([/FONT]Canada Day[FONT=宋体]):[/FONT]1867[FONT=宋体]年[/FONT]7[FONT=宋体]月[/FONT]1[FONT=宋体]日[/FONT][FONT=宋体]加拿大成立自治联邦政府,宣布从大英帝国治下独立,所以[/FONT]7[FONT=宋体]月[/FONT]1[FONT=宋体]日[/FONT][FONT=宋体]就成了加拿大的国庆节。这天全国放假,满街枫叶旗招展,有很多人会把国旗图案画在脸上、赤裸的肚皮上,在街上狂欢。届时各个城市都会有盛装游行庆典活动。[/FONT]

[FONT=宋体]加勒比狂欢节([/FONT]Caribbean Festival[FONT=宋体]):一进入到暑期,各种各样的群众性娱乐活动就上来了,几乎每个周末、各个城市都有。加勒比狂欢节是北温哥华市的一项传统的节目,一般在[/FONT]7[FONT=宋体]月的某个周六举行,届时有来自加勒比国家的移民以及跟着起哄的其他族裔的盛装游行,海边公园里还有一个摆满小食摊儿的“洋[/FONT][FONT=宋体]庙会”。[/FONT]

[FONT=宋体]温哥华国际焰火节[/FONT][FONT=宋体]([/FONT]Celebration of Light[FONT=宋体]):每年[/FONT]7[FONT=宋体]月底、[/FONT]8[FONT=宋体]月初在温哥华市的[/FONT]English Bay[FONT=宋体]海面上举行,一般会有三、四个国家的代表队受邀参加,一个国家表演一个晚上,非常精彩,是温哥华最受欢迎的“消厦晚会”,每年有超过[/FONT]50[FONT=宋体]万人挤在海湾两岸观看,当晚温哥华市中心的交通会完全瘫痪。[/FONT]

[FONT=宋体]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节(BC Day):有国庆节就得有省庆节,每年8月第一个星期一是BC省的省庆,又是一天假期。[/FONT]

[FONT=宋体]海洋精神节[/FONT][FONT=宋体]([/FONT]Spirit of the Sea Festival[FONT=宋体]):这是海边小镇白石的一个传统节日,一般会赶在[/FONT]BC Day[FONT=宋体]的长周末举行。一连三天,包括“白石小姐”选美、各种趣味比赛和夜晚的火炬花车游行。这个节日吸引的不仅是大温居民,连边境对面的美国也会组队参加。[/FONT]

[FONT=宋体]骄傲大游行([/FONT]Pride Parade[FONT=宋体]):每年盛夏时节在温哥华市中心举行的“同性恋大游行”,其实参加的已不仅是同性恋人士,也有异性恋的,还有玩虐恋的,更多的是跟着凑热闹纯粹当成狂欢活动的。一群又一群半裸的美女猛男搔首弄姿、招摇过市,这在其他国家、特别是东方国家恐怕难得见到吧。[/FONT]
[FONT=宋体]我的这篇博文里有2009年骄傲大游行的照片(限制级的):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e2d6800100ew3h.html[/FONT]

[FONT=宋体]劳工节([/FONT]Labor Day[FONT=宋体]):每年[/FONT]9[FONT=宋体]月的第一个星期一是加拿大的劳工节,放假一天。但对学生们来说这一天则意味是趣味无穷的暑假结束了,因为劳工节的第二天就是新学期的开学日了。[/FONT]

[FONT=宋体]感恩节([/FONT]Thanksgiving Day[FONT=宋体]):加拿大的感恩节是在[/FONT]10[FONT=宋体]月的第二个星期一,公共假日。感恩节广为人知的习俗就是烤火鸡,据说这个习俗是来源于一个典故:当年初到新大陆上的移民们赶上了大饥荒,过感恩节时只找到了四只火鸡。[/FONT]

[FONT=宋体]万圣节([/FONT]Halloween[FONT=宋体]):这个洋人的“鬼节”是每年的[/FONT]10[FONT=宋体]月[/FONT]31[FONT=宋体]日[/FONT][FONT=宋体]。好像学生们特别喜欢过万圣节,节前商店里就开始卖各种道具了,到了节日那天,孩子们打扮得稀奇古怪地去上学,到学校一看,老师们更不正经,一个个画得神头鬼脸,这一天的课就是这么带妆完成,充满乐趣。[/FONT]

[FONT=宋体]荣军纪念日([/FONT]Remembrance Day[FONT=宋体]):[/FONT]11[FONT=宋体]月[/FONT]11[FONT=宋体]日[/FONT][FONT=宋体]是来纪念那些曾经在战争中为国牺牲的军人的,是法定假日。大温各城市都有阵亡将士纪念碑,每到这一天很多市民会去碑前献花。[/FONT]

[FONT=宋体]而一进入到十二月,整个国家就开始慢慢被圣诞气氛所笼罩了,商店开始促销、电视里不断播出圣诞题材的节目、人们忙着采购礼品、家家户户开始用彩灯装饰房屋、企业忙着准备圣诞红包和年终聚会、警察忙着查酒驾的……[/FONT]

[FONT=宋体]圣诞前一天,节日气氛达到高潮,但是到了圣诞当日,大街上冷清得出奇,几乎所有店铺全部关门歇业。从这一天直到新年元旦,一个长达[/FONT]10[FONT=宋体]天左右的假期开始了,洋人没有走亲访友的习惯,要么窝在家里享受家庭团聚的温馨、要么阖家外出度假。[/FONT]

[FONT=宋体]怎么样?温哥华的节庆和娱乐活动不少吧?上面这些只是法定节假日和影响遍及整个大温的重要节庆活动,除此以外还有什么各种各样的音乐节、长跑节、龙舟节、三文鱼节、蓝莓节……也没有包括各市、镇甚至社区自己的一些节日。别小看社区节日,加拿大的社区节日都是全体居民参与,正经搞得有声有色的。[/FONT]

[FONT=宋体]在[/FONT]2010[FONT=宋体]年,温哥华最大的一个“节日”,就是[/FONT]2[FONT=宋体]月份举行的冬奥会。冬奥会的组织者和大温各市政当局,非常成功地把本届冬奥会办成了一个全民参与的大[/FONT]Party[FONT=宋体]!那半个多月几乎每天都有活动,可谓是日日狂欢、快乐无极限!以至于冬奥会结束后有人向省议会提交议案,要在[/FONT]BC[FONT=宋体]省增加一个“奥运节”,让人们每年都能重温[/FONT]2010[FONT=宋体]年[/FONT]2[FONT=宋体]月份那份欢乐。[/FONT]

2008[FONT=宋体]年北京举办夏季奥运会时我正在北京。从北京到温哥华,从夏奥会到冬奥会,两者一比较,我个人的感受,从建馆建设、赛会组织、各种保障到开闭幕表演,如果北京奥运会打[/FONT]100[FONT=宋体]分的话,温哥华也就是[/FONT]70[FONT=宋体]分;但是,就市民在奥运过程中所感受到的快乐程度来讲,如果北京打[/FONT]70[FONT=宋体]分的话,温哥华就是[/FONT]120[FONT=宋体]分――这还是因为没法再往上打了,一般满分再加上加分,也就[/FONT]120[FONT=宋体]分到头了吧。[/FONT]

[FONT=宋体]说着说着过节,扯到奥运上来了。不扯了,我得上网查查,这个周末大温哪儿有什么好玩的活动……[/FONT]

[FONT=宋体]待续……[/FONT]
茶主:wdb17: 看了介绍 :wdb19:我7月末登陆温哥华:wdb6: 能看到烟花表演了:wdb20: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移民杂记(连载)

人民币升值不仅是对我们这些移民的人有利。其实对国家也是有利的。虽然人民币升值会引起出口的下降,但是从长期来看,这可能还是一个好事。因为不能仅看出口的总额,更重要的是要看出口产品的结构!

我们出口的产品大多还是技术含量非常低的,即附加值非常低的产品,这种状况在短时间里是可以的,但是从长期来看对我们国家的发展并不利。因为这些产品不仅会耗费我们大量的资源,还会使我们的人民的收入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更重要的是如果仅依赖这种低等产品的出口,就会影响我们的技术提高,使我们的国家缺乏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所以人民比的升值(当然是缓慢地升值)会带来目前的困境,但是从调整产业结构来看,就可能是必要和有意的。

另外。我们的国家经济发展不能仅依靠出口,我们现在出口总额是很大(但是今年第一季度好像是逆差了),赚取了那么多外汇,有什么用呢?

像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是不会把他们的真正的先进技术或者是军事技术卖给我国的,他们总担心中国强大了会对他们有威胁。所以我们获得了这么多外汇,能干什么呢?

大量进口国外产品,就会对我们的国内产品产生冲击,影响我们的企业发展,所以我们就拿了大量的外汇去买了美国的国债(据说已经购买了80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wdb5:,听说就是因为没有地方去投资。但是,美国人将来会把这些债务还给我们吗?

我看不会,就像有一位军人说的,把肉放到狗的肚子里,还对狗说,给我看着这块肉,将来我还会要回这块肉!这可能吗?

所以,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在拼命地干活,换回了有限的外汇,却将这些血汗钱送给美国人,让他们去消费!从这个角度上看,中国人少干一些,也少去买一些美国的国债吧!:wdb12:
我不想把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wdb14:如果人民币升值对祖国发展好,那就保佑升吧。:wdb10:也对我们移民的好处多多呀!:wdb6: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移民杂记(连载)

大家知道吗,看着我们国家的GDP总量很大,现在处于世界的第二位(超过了日本),但是 千万不要紧看着总量,要看GDP的构成!我们的GDP这要构成是什么呢?其中有一大部分是投资(投资里又有一大部分是政府投资,其次就是房地产投资,真正的民营投资所占比例并比高),又有一部分是出口,最少的才是消费。我们总说要靠消费拉动经济,但是人们的收入水平得不到很快的提高,社会保障、医疗保障跟不上,人们拿什么去消费?敢去消费吗?

所以我们的GDP就像是一块只有肥肉的一头猪,真正的核心骨头却很少,我们到现在连一架大型的飞机都造不出来,更别说航空母舰了。所以我们现在极其缺乏核心技术,缺乏创新能力。可是现在的社会环境又非常浮躁,有多少人能踏踏实实地去搞科学技术,去创新?
加声望成功!:wdb9:LZ好运呀!不知为什么,这几天我给L里的朋友加声望都不成。:wdb14:今天给您一加就成功,现在马上给L里的朋友补声望去!:wdb6: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移民杂记(连载)

分析得太好了,你是学宏观经济的吧?:wdb17:

谢谢茶兄的夸奖!:wdb6:
我是学统计的,但是因为要进行宏观经济分析,所以也比较关注有关这方面的内容。

另外,前些日子我看了一个影视录像,题目是“2030―肢解中国,美国全球战略与中国危机”,是一位是一位非常具有爱国心的上校讲的,讲得非常好,从中学到不少东西,也感悟了许多问题。

我们现在歌功颂德的内容太多了,其实我们的国家还有很多薄弱的地方,必须清醒地认识,这样才能使我们不断努力,真正增强我们的国立!

只是这个影视录像太大了,有342兆,不能发给大家看。:wdb5: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移民杂记(连载)

谢谢茶兄的夸奖!:wdb6:
我是学统计的,但是因为要进行宏观经济分析,所以也比较关注有关这方面的内容。

另外,前些日子我看了一个影视录像,题目是“2030―肢解中国,美国全球战略与中国危机”,是一位是一位非常具有爱国心的上校讲的,讲得非常好,从中学到不少东西,也感悟了许多问题。

我们现在歌功颂德的内容太多了,其实我们的国家还有很多薄弱的地方,必须清醒地认识,这样才能使我们不断努力,真正增强我们的国立!

只是这个影视录像太大了,有342兆,不能发给大家看。:wdb5:


难怪你分析得真的很客观理性,我很认同,:wdb17:我们国家统计局的人不知道私下都是个什么想法!:wdb2:你说的那个影视录像不能发,或可给个出处,让我们也寻得着?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移民杂记(连载)

我们现在歌功颂德的内容太多了,其实我们的国家还有很多薄弱的地方,必须清醒地认识,这样才能使我们不断努力,真正增强我们的国立!

在国内,歌功颂德;在国外,肆意攻击。要想弄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只有自己动脑子分析了。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移民杂记77:天天过节

茶主:wdb17: 看了介绍 :wdb19:我7月末登陆温哥华:wdb6: 能看到烟花表演了:wdb20:

温哥华的夏天每个周末都有让市民免费参加的活动,各种音乐会,古典的、现代的,还有公园里露天剧场的话场表演,街上的盛装游行,等等。暑期是温哥华最好玩的时候,而且,温哥华夏天的天气也特别好。那个时候来最好不过。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移民杂记50:十二城记――西温哥华

[FONT=宋体]关于西温哥华([/FONT]West Vancouver[FONT=宋体],简称“西温”[/FONT]West Van[FONT=宋体]),首先要申明两点:第一,西温哥华与温哥华是两码事,就如同西葫芦与葫芦是两码事一样;第二,西温哥华也不在温哥华西边,而是在北边偏西的位置,两个城市之间隔着[/FONT]Burrard[FONT=宋体]湾。[/FONT]

[FONT=宋体]用人名来命名地名,并非是老外的专利,中国的“高家庄”、“马家合子”之类的,走的也这个路子。不过,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有明令,不允许用人名命名地名,所以拿北京来说,除了纪念抗日英雄的佟麟阁路、赵登禹路和张自忠路以外,再没有用人名命名的地名了。据说曾有暴发户打算投资修条路,条件是用自己的名字来命名,结果让政府给拍回去了。从这一点上看,金钱还真不是万能的。[/FONT]

[FONT=宋体]加拿大在取地名方面虽然没什么禁忌,但是在[/FONT]Burrard[FONT=宋体]湾这么个巴掌大的地方,有三座城市都用温老大的名字命名(温哥华市、西温哥华、北温哥华),不能不说感觉有点乱。[/FONT]

[FONT=宋体]最早来西温定居创业的,是一个外号叫[/FONT]Navvy Jack[FONT=宋体](力笨儿杰克)的威尔士人,据说他这个外号是对比着[/FONT]Gastown[FONT=宋体]那个“侃爷杰克”来的。听这个名字,好像这人脑子不忒好使似的,其实不然。[/FONT]1866[FONT=宋体]年,[/FONT]Burrard[FONT=宋体]湾南岸那个锯木厂开张的第二年,“力笨儿杰克”就看到了商机,跑到现在西温这个地方建了一个码头,经营从格兰威尔(那时候还不叫温哥华呢)至西温这边的轮渡生意。[/FONT]

[FONT=宋体]后来温哥华那边越整越大,[/FONT]Downtown[FONT=宋体]一带开始逐渐开发,一时间大兴土木。“力笨儿杰克”再次抓住机遇,在西温这边就地开了一个采石场。西温靠山,有的是石头,而且材质也不错,因此“力笨儿杰克”的石材颇受温哥华各大建筑商的欢迎,[/FONT]Downtown[FONT=宋体]建于那个年代的楼堂馆所,基本上用的都是来自西温的石材。[/FONT]

[FONT=宋体]“力笨儿杰克”主观上是为了自己挣钱,客观上跟愚公移山似的,就把西温这片山坡地给开辟出来了。[/FONT]

[FONT=宋体]从行政区划上说,西温原本隶属于北温地区,[/FONT]1912[FONT=宋体]年才独立出来。西温的大规模建设始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地的许多公寓即建于那个时期。实际上西温近些年的发展并不明显,是大温地区人口增长率最低的城市。走在街上你几乎看不到这里有在建的工程项目。这也好理解,受地理条件的限制,西温的城市发展空间有限,不可能搞成高密度的居民区。现如今整个西温人口仅[/FONT]44000[FONT=宋体]多人,充其量也就是一小镇的规模。[/FONT]

[FONT=宋体]与对岸的温哥华市不同,西温[/FONT]75%[FONT=宋体]的人祖宗就是说英语的,再加上德国人、法国人、意大利人等等,白人占到当地人口的[/FONT]80%[FONT=宋体]以上。第二多的仍然是华人,占[/FONT]7%[FONT=宋体],而且多数是早期来自中国南方的移民,当地能说普通话的华人新移民不过七八百人。[/FONT]

[FONT=宋体]西温的城市格局基本上是自[/FONT]Capilano[FONT=宋体]河向西发展,背靠大山,沿[/FONT]Burrard[FONT=宋体]湾北岸狭长分布,西尽头一直延伸到太平洋西岸。偏东头儿这边的[/FONT]Amblesside[FONT=宋体]社区算是市中心,有一些写字楼和商业,市政厅、图书馆也都在这附近。[/FONT]

[FONT=宋体]准确来说西温不能算是城市,她的正式名称是[/FONT]District of West Vancouver[FONT=宋体]西温哥华区,所以这里的商业气氛并不浓,更像是个居住社区,靠近海边一线分布着一些半旧的公寓,往山坡上走基本上都是[/FONT]House[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西温坐北朝南、背山面水、居高临下,风水绝佳,确实是安家的好地方。一方面,此地风景无敌:西温坐落在山坡上,地形就跟体育场的看台似的,眼前的[/FONT]Burrard[FONT=宋体]湾、对岸温哥华[/FONT]Downtown[FONT=宋体]的天际线,一览无余、尽收眼底。另一方面,背后的高山挡住了来自北方的寒流,而面前的大海则像一个巨大的温度调节池,所以西温有着相对温暖、湿润的小气候。[/FONT]

[FONT=宋体]前面讲到人口构成时忘了说了,西温还有一个特点,老年人所占的比例仅次于白石镇,列大温地区第二。所以西温的地理位置和城市气质,总让我联想起咱老家那些抄着袄袖子蹲在北墙根儿底下晒太阳的老头儿。[/FONT]

[FONT=宋体]因为地方好,相中这块地面儿的人多,所以西温与温西、北温一起,并列大温地区房价榜首。[/FONT]

[FONT=宋体]西温的房价能与温西看齐,在有些人看来多少有点难以理解。地儿虽然是好地儿,但西温毕竟有一大“硬伤”交通不便。西温与大温地区的中心城市温哥华几乎完全隔绝,唯一的咽喉要道就是狮门大桥,还要先进入到人家北温的地盘才能过去。[/FONT]

[FONT=宋体]说起来有趣的是,这困难的交通在许多西温人眼里,恰是当地一宝。先不说西温当年发迹就靠的是交通不便开山老祖“力笨儿杰克”不就是因为这地方交通不便才做起了摆渡生意吗?就说现在,很多人选择在西温安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里有着世外桃源般的优雅、宁静,您想啊,要是交通发达了,车如流水马如龙,红尘滚滚痴痴情深,那还是世外桃源吗?[/FONT]

[FONT=宋体]待续……[/FONT]
想请教一下他们说的温哥华大地震,我的朋友的朋友据说都搬到多伦多去了,真的么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移民杂记50:十二城记――西温哥华

想请教一下他们说的温哥华大地震,我的朋友的朋友据说都搬到多伦多去了,真的么

有个说法,据说是美国一些科学家分析的,北美洲西北海岸(也就是温哥华、西雅图这一带)的近海地区将会有一次大地震,震级可能会高达9级。

首先,这个说法并不是建立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的,如果现代科学能够如此准确地预测地震,那汶川、玉树、海地、智利也就不会死那么多人了。

但是这个说法也并不完全是空穴来风,它是建立在两个事实和一个推论的基础上的。

第一个事实:这一地区正在坐落在著名的“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有地震很正常。

第二个事实:这一地区300年前(1700年)曾发生过一次大地震。

一个推论:根据以往的记录和地壳运动分析,那几位科学家得出一个推论,这个地区每300至600年可能会发生一次大地震。

有了这两个事实的一个推论,科学家们认为:从现在开始至今后的300年内,北美洲的西北海岸地区会有一次大地震。

关于“温哥华大地震”的传闻,据我所知大概就是这么个情况。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移民杂记(连载)

哎呀我的个妈呀!终于赶上了。前几天有朋友说他在满地宝买了房子,我就在家园上搜索了一些,赶巧这个介绍时楼主的文章,就一环扣一环的从头到尾看了一遍介绍温的各个区的文章,真是受益匪浅,觉得不过瘾就报楼主的文章打印了处理,足足有52页(只是温哥华的介绍),专业,全面,权威啊。潜伏这么长时间,老是觉得心里过意不去,赶紧浮上水面,向楼主感谢一下啊。辛苦了领导。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移民杂记50:十二城记――西温哥华

想请教一下他们说的温哥华大地震,我的朋友的朋友据说都搬到多伦多去了,真的么

刚在维基百科上又查到一些关于“温哥华大地震”的相关资料与大家分享:

更准确的说,应该叫做Cascadia 地震,所谓的Cascadia 地区,指的是北起温哥华岛的外海、南至美国加州海岸的北端,这一片太平洋近海海域。

提出Cascadia 大地震理论的是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地质学家 Brian Atwater等人。

关于1700年那次大地震并未见于准确的记载,而是阿特沃特尔等人经过论证而得出的结论。他就此于2005年出版了一本书并产生了广泛影响,他也因此被时代周刊评为当年100位最有影响力的人物。

据推断,当时那次大地震的级数在8.7级至9.2级之间,引起的海啸波及到了日本。

有证据显示这一地区平均约每500有一次8级以上震级的大地震,而最近的13次大地震,彼此之间的间隔时间最短是300年、最长是900年,平均为590年。

我想起来前不久电视上有一条新闻,是关于温哥华市警察局搬迁的。搬迁的理由除了办公条件不好以外,就是那栋大厦本身没有抗震能力。在播这条新闻时,电视台主持人援引了“Cascadia 地区大地震”的周期理论,说这一地区上一次地震是300年前,根据这一周期理论推算,从现在开始至今后的400年内(不知他当时为什么说了个400年,如果按最长间隔900年计,应该是600年;如果按平均间隔590年计,应该是290年),本地都有发生地震的可能……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移民杂记(连载)

哎呀我的个妈呀!终于赶上了。前几天有朋友说他在满地宝买了房子,我就在家园上搜索了一些,赶巧这个介绍时楼主的文章,就一环扣一环的从头到尾看了一遍介绍温的各个区的文章,真是受益匪浅,觉得不过瘾就报楼主的文章打印了处理,足足有52页(只是温哥华的介绍),专业,全面,权威啊。潜伏这么长时间,老是觉得心里过意不去,赶紧浮上水面,向楼主感谢一下啊。辛苦了领导。

最近发现关注Port Moody的人越来越多了,原来去那边买房的华人不是很多的。是不是与长青线天车的建设再次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有关呢?现在Port Moody市中心的高层建筑也有增多的趋势。新热点啊,看来是。
 

家园推荐黄页

家园币系统数据

家园币池子报价
家园币最新成交价
家园币总发行量
加元现金总量
家园币总成交量
家园币总成交价值

池子家园币总量
池子加元现金总量
池子币总量
1池子币现价
池子家园币总手续费
池子加元总手续费
入池家园币年化收益率
入池加元年化收益率

微比特币最新报价
毫以太币最新报价
微比特币总量
毫以太币总量
家园币储备总净值
家园币比特币储备
家园币以太币储备
比特币的加元报价
以太币的加元报价
USDT的加元报价

交易币种/月度交易量
家园币
加元交易对(比特币等)
USDT交易对(比特币等)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