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太极拳之谜

风雷益

Guest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0.00%
回复: 【原创】太极拳之谜

可是李雅轩那一支的?我也是杨式,属陈微明这一支的。有机会互相交流一下。
对,是李雅轩这一支的,十年前学的了,后来忙起来很长一段时间不打了,就忘了后面两段,现在有时候打打第一段。有机会向您学习啊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原创】太极拳之谜

打架就算了吧,又不是冷兵器时代。
把身体锻练好才是正理。

对,练出好身体才是正理。虽然,我很早就开始练太极拳,但也就近一两年,身体才开始改变。主要表现在面色好,皮肤光滑,身形魁梧。这只是外在的,内在的可以感觉到,精力旺,不易疲倦。总之,一甩以往那种瘦弱书生的形象。

所以说,练对和没练对,差别很大。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原创】太极拳之谜

似乎明白点了,
就是要放松,
然后把力量高效的发出来,
其实很多运动都这样,
包括打球,
一定要先放松。
从楼主的介绍来看,
锻炼身体还是陈氏好,
能把全身都运动起来

是的,只有松,才能感觉和理顺体内的骨骼和肌肉的协调工作,这样脚底下的劲力才能通畅地传送上来,以至到最后可以熟练地掌握和使用这股劲力。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原创】太极拳之谜

本质是练得内力呀,也就是傅钟文说的,练出一股芦苇荡子的劲。否则只是依靠骨骼,肌肉的劲,你再松,能松出多大的劲来?

内家拳无他,唯神气而。

内家拳当然练的是内力,但是说内力很笼统,说不明,看不透,云山雾里的让人迷糊,即使练出功夫的过来人,也不一定说的清楚。甚至,有人感触到,这个不能说,一说就错,因为每个人的体会感受不同,所以听者的理解就会不同。什么是内力?大家都在盲人摸象,各说各的,造成了广大的习练者在走弯路,甚至原地踏步。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原创】太极拳之谜

多日不来了,楼主最近练的怎么样了?

每日练一遍,能保持不忘;每日练两遍能保持招熟;每日练三遍才能长功夫。一日不练,自己知道;两日不练,师傅知道;三日不练,无人不知了。

现在工作生活节奏快,时间紧,每天只能抽出15分钟练拳,还有就是在周末的太极拳活动时,还能多打几遍。

有兴趣的话,周末我们一起练?在Nanaimo Park有一些拳友也是李雅轩这一支的,还有练推手。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原创】太极拳之谜

感觉现在开始懂劲了,能写出《太极拳之谜》这篇练拳心得,就是一个先兆。知道了劲从何而来,但要本能的掌握和利用这股劲力,还需较长时间的磨练。不过,好在现在行拳走架时,已经能把呼吸自然的配合上百分之八十的动作,练拳的效果立马大不一样了,身体也开始发生了质的变化。可以简单的描述为:精满,气壮,神旺。至少,练拳要健康的目的,我已经达到了。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原创】太极拳之谜

云山雾罩,完全不知其然。太极拳,与俺,就是健身操。

嗯,练太极拳在没有懂劲之前,跟健身操没两样,也可以叫太极操。要知道,健身操的健身效果跟太极拳相比,差太远了。只有练到的人,才会相信。
 
最后编辑: 2010-08-29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原创】太极拳之谜

最近发现,很多拳友都有膝盖痛的问题。我初学初练时,也有过一段时间的膝盖痛问题,但现在好了,不痛了。我的体会是,动作不正确,劲路不通畅,就会引起膝盖痛。而膝盖是最容易断劲的地方,所有的力,都会集中在断处,一旦超出了膝盖的承受能力,就会造成伤害。

在动作还不到位,还不正确的情况下,越是勤奋练习,伤害就越大。所以,有膝盖痛的时候,应该减少练习量,把注意力放在如何纠正动作上。

我的经验:练拳时,保持实腿(承重腿)的膝盖不过脚尖,而且腿、膝盖和脚在同一平面上。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太极拳之谜【原创】

最近练拳时悟出了太极拳的本质,之前所有断断续续的认识都连通在一起了,好是高兴,就拿出来跟大家分享。因为,太极拳的本质太简单了,所以,可能会有些拳友心理接受不了,不过,耐点心等待,等我全部说完,也许你就会同意我的观点了。

太极拳是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一种拳术,相信这点大家都知道。但如何以小胜大以弱胜强呢?太极是策略,拳是攻击。所以,太极拳是一种有策略的攻击术。这个策略就是用我的最大力量,去攻击敌人最虚弱的地方。

可是这个最大的力量哪里来的呢?是从地上来的。对,太极拳的本质就是:接地之力。有人不禁会问,这个接地之力,人人都会,有什么特别?没错,不过太极拳是非常高效的借到大地之力,没有一点浪费的用来攻击了敌人。这就是太极拳以小胜大的本钱,这就是太极拳最大的特点,也就是太极拳的本质,太极拳所有的理论和训练都是从这里展开的。

如何接地,如何借力呢?其实我们走路就是在接地,就是在借力,试想如果地上有一层沙或一层油,是不是走路就不容易了?因为借不到力了嘛。当我们借到了力,又面临一个问题,如何最有效的把力传出去?这里就要谈到力的传导介质 --- 人体。大家都知道,借地力靠脚,力传到末端是手,这样从脚到手就构成了力的传导体。既然是力的传导体,那我们就要看看这个传导体的每一个环节是否胜任,是否百分之百的把力传递了过去。

我们不凡先看看几个例子,以助理解。推车大家都应该有体会了,双手撑住车子,腿部死劲登地借力,对吧?举重大家也应该都看过了,运动员先蹲下,双手抓住杆铃,然后靠腿部站立,先把杆铃提起,借着杆铃向上的运动,猛地蹲下,把杆铃挺举在肩膀上,然后站起;最后再又一蹲,顺势把手臂伸直,然后再站起来,这样杆铃就举过头顶上了。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没有,这两个例子的共同点就是,手臂不发力,避免手臂过于弯曲。也就是说,手臂的曲直很大地影响了力传导效果。其实,大家也应该有体会,如果,手臂被别人压迫,大臂和小臂弯曲成小于90度时,是很难再伸直回去的。这就是手臂的弱点,所以太极拳里是不用手臂发力,也不用小于90弯曲度的手臂来承受力的。这点非常的重要,初学太极拳的朋友一定要记住了:太极不动手,动手非太极。

上面讲到的两个例子,其实就是太极拳里的劲路。这个劲路就是太极拳里的刚柔相济的“刚”,棉里藏针的“针”。发力靠劲路,受力也是靠劲路,如何练出这种“刚”,如何练出这把“针”,就是我们太极拳习练者的中心任务,是目标。没有这个刚,没有这把针,其他都是虚的,谈不上什么以小胜大,以弱胜强。

关于太极拳劲路的发力。发力源在腿部,曲腿之后登直,是大腿小腿的肌肉发力。腿部发力经脚底到地上,再由地上的反作用力回传到腿上,也就是借到地上的力,由腿而上,此时腿部就是在承受力了。然后,腿部接着把力往上传。到这里杨式太极拳和陈式太极拳就分道扬镳了。

杨式太极拳就是直接往上走,经胯骨,脊椎,肩和手臂作用到敌方的身上,因为走的是直线,所以几乎没有产生任何的分力损失,是效率最高的一种劲路发力。大家想一想杨式里的挤和按:挤是两手相搭以补单手的不足,形成一个稳固的框架,把力传出去;按是双手像按住一个水中浮起的球,往前按去。很多初学者,在做按时都做成了推,按和推的区别就是,按的时候,手臂没有伸曲运动,而推时,手臂有发力,有发力就有伸曲运动,差别就在这,而这个差别就是天地之别。有人会问,我腿上发力了,再加上我手臂的发力,不就是两个力加到一起了吗?没错,发力是叠加在一起了,但是,发力的同时就有承受力,一个从地上的反作用力,另一个是敌方身上的反作用力。无论是地上来的力,还是敌方身上回来的力,到了手臂就断劲了,因为手臂此时用来发力,而没有做好承受力的准备。劲断了,从敌方身上回来的劲没有回到地上,而且,如果此时没有及时收回发力,就会伤及自己。在劲路上,什么地方最薄弱,什么地方就会受伤。

而陈式太极拳走的是旋转劲,拿掩手弘捶来说,腿部的发力是用来激发腰胯的旋转劲,是一个直线的劲催发了一个螺旋劲, 劲路的方向改变了,已不是一个直线。从敌方身上回来的力,一部分传到非发力腿上,再到地上,另一部分就留在身上震荡消耗掉了。因为有能量形式的转换,中途有损耗,所以发力和承受力的效率不是最好。

前面我们说了太极拳的发力,这是太极拳的攻击力。有了攻击力,接下来就是要找最佳的攻击方案。现在我们就开始谈太极拳的攻防策略,如何才能以小胜大以弱胜强。太极拳认为,当敌方重心不稳失去平衡之时,才是最佳的攻击时机。但是,敌方不可能无缘无故的自乱阵脚,而失去平衡。所以,太极拳就处心积虑地去寻找去创造机会,造成敌方的不稳。这就是太极拳著名的沾粘随,通过沾粘随,在运动中破环敌方的重心,令其不稳,再发动攻击,以己方的优势,攻敌方的弱势。

可以说太极拳的攻防策略是靠沾粘随来实现的,下面我们就说说沾粘随。沾粘随大家应该都不陌生,我们推手训练的目的就是为了掌握好沾粘随。推手只是我们体会腿力和利用腿发力的一个练习,是在同门师兄弟之间互相喂劲而进行的。有些拳友看了我前面写的,可能已经忍耐不住了,什么太极不动手,动手非太极,怎么可能不动手呢?不动手怎么能克敌制胜?是的,要动手的,太极不动手是指不能用手臂发力。但是,太极拳是如何动手的呢?先做个比喻,腿部好比车床的主轴,手臂好比车床的夹具,没有夹具,车床是车不了零件的。同样的道理,在太极拳里,手臂的作用也就是夹具,把敌方控制住,锁住,黏住,等机会成熟后,配合腿力发起攻击。手臂要能把敌方控住,也是要用力的,但这个力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发力,而是一种撑力,也就是太极拳里常说的棚劲。沾黏随是手臂工作的一套程序,敌方攻过来了,首先就是沾,沾就是棚,是第一道防御线,若棚不住,也就没有后面的黏和随了。所以,先棚住了,把敌方的力量通过身体,传到腿,再到地上。因为,如果不把敌方力量卸到地上,就会留在身上,为了不失去平衡,身上的某些肌肉就会产生力量去抵消,这样的话,身体就僵了,也一样谈不上后面的黏和随了。棚住了之后,就要黏住。要黏住,就要听的准,这就是太极拳的听劲,这也是太极拳的一大特点。然后,一边听一边随,如何随呢?我见过很多初学者练定步推手,基本上都是敌进我退,退到前脚掌都翘起来了。这样的随,随到自己成了劣势,这是太极拳原有的策略吗?显然不是的,太极拳沾黏随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为了寻找和等待最佳机会攻击。敌方的每一点进逼,都是在给己方蓄劲,敌方进的越多,我方蓄劲越大,也可以说,这个储蓄起来的力量是敌方给的,就是太极拳里常说的借力打力。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蓄劲?敌进我退是蓄不了劲的,敌进我变才是正道。如何变呢?是大腿支撑起来的结构体在变。举定步单推手来说,敌进的时候,我方登前腿坐后腿,登前腿是在发力,坐后腿是蓄劲,所以如果敌方冒进重心偏前时,我方反手扣住敌方手腕,一登前腿发力,敌方必定奔到我斜后方去。如果敌方发觉的早,赶紧抽回,此时我方后腿已蓄好劲,可抓住时机,登后腿曲前腿发力,向前按去,必能奏效。定步单推手是粘黏随最基本的练习,离实战应用还有很大很大的距离,要不断循循渐进,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形成本能的条件反射才行。

太极拳作为成千上万拳种里的一种拳术,自然有它的优点和缺点。它的优点就是前面我一直围绕的中心:它能开发自身潜能,产生出最大的力量。但是这个优点,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缺点:粘黏随。不是粘黏随不好,而是粘黏随要求手臂不能发力,这有违常理,不容易被大多数人接受。要练成太极劲,首先要先经历换劲的过程,这个过程太难了,尤其是天生有一双好臂力的人,要放弃就更难了。

下面我想说说太极拳训练中要注意到的问题。首先是松,前面我阐述了太极拳是利用腿部发力来克敌制胜的,要想让腿部的力量能够顺利地传递到手臂上,就需要沿途的结构部位都要协调工作,不产生分力,不自耗力量。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对自己身体内部的骨骼关节和肌肉有一定的感知。通过松,我们可以达到这个目的。所以,放松是练习太极拳的第一步,松了才能活,活了力量才能不受阻碍地传送出去。太极拳里的用意不用力,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不过,这也是最有争议的一个。其实,很多文字单从字面上看,很容易误解的。因为每一个经典的文字,都有它提出来的背景和前提。我对用意不用力理解是:不用手臂发力,放松并集中注意力去检查和协调沿途的力量传送,消除力量损失,以求最高的效率。同样,力由脊发说的也差不多这个意思,力不是用手臂来发的,但也不是真的用脊背来发,而是从脊背传出来的。可能说从脊背发出来的,更能让学生掌握,把注意力从手臂转移到脊背上。因为如果说是从腿部发出来的,就离得远些,学生一时领悟不到,就还会去用手臂来发力。太极劲就是刚,练松其实就是在磨炼太极劲,就是在练刚。积柔成刚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不是越柔越好,柔到懈了的那种。

另外,杨式拳架里有要求行拳走架时不能忽高忽低,这个还是可以从太极拳的本质里找到答案。太极拳的本质就是开发出最大的力量,这个力量是由腿部发力,通过身体,再由手臂传到前方的。如果,在发力和传送力时忽高忽低,就会产生向上或向下的分力,这个分力无助于攻击,是被浪费了,与太极拳精打细算的作风相违背的。这个要求主要是针对每一个招式而说的,不是对整个套路。所以,才会有这样的说法:一旦起势高度确定后,就要保持这个高度,不过,有几个招式例外,比如下势和金鸡独立等。所以说还是能高能低,不能忽高忽低是有针对性的,不过,这样解释起来比较费劲,古人前辈干脆就规定不能忽高忽低来的更简单些,同时也确实好看多了嘛。

大家应该注意到了,我自始自终都是围绕着太极拳的本质来展开叙述的,太极拳的本质在我看来简单的不能再简单了,就是使用腿部发力,而不用手臂发力。而且,所有的太极拳理论和训练方法也都能通过这个太极拳的本质得到满意的解释。希望我的帖子能对初学或想学太极拳的朋友有些帮助,让他们明确方向,坚定信心。

John Li
Jul 23rd,2010 Vancouver

---- 完 ------
太极拳是一种养生之道,把它和什么功夫之类的东西说在一起就是玷污了太极拳。
 

Similar threads

家园推荐黄页

家园币系统数据

家园币池子报价
家园币最新成交价
家园币总发行量
加元现金总量
家园币总成交量
家园币总成交价值

池子家园币总量
池子加元现金总量
池子币总量
1池子币现价
池子家园币总手续费
池子加元总手续费
入池家园币年化收益率
入池加元年化收益率

微比特币最新报价
毫以太币最新报价
微比特币总量
毫以太币总量
家园币储备总净值
家园币比特币储备
家园币以太币储备
比特币的加元报价
以太币的加元报价
USDT的加元报价

交易币种/月度交易量
家园币
加元交易对(比特币等)
USDT交易对(比特币等)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