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絮语

回复: 伦敦絮语

楼主:俺打了电话去CROSS CULTURE LEARNERS CENTER,那里没人会说中文,全是英文,郁闷.请问伦敦有专为新移民服务的翻译吗?

我替楼主回答一下。CCLC提供翻译驾照,但是只在伦敦考点承认。如果需要去其他考点考试必须取得安省翻译协会会员的翻译证明。

我在这个地方翻译了驾照,收费42元,送一次驾照,取一次翻译件,要去两次呢。

后来由于某种原因去多伦多参加驾照笔试,结果不承认翻译件,只好又花了40元在多伦多翻译一遍。后来我家LD也需要翻译驾照我就学聪明了,直接给那个给我翻译的人发驾照扫描的图片,在网上缴费,几天之后翻译好的驾照就寄到家里来了,省两块钱不说,更权威不说,还省得跑路。
 
回复: 伦敦絮语

[FONT=宋体](当初选择伦敦的理由之五)[/FONT]
[FONT=宋体]当然,作为一个“住房爱好者”,房价也是重要的考虑因素。与众多一来就买房的同学不同,我们打算头两年不买房,租房住,等儿子上了大学再决定在哪里定居,再说,那时候对环境熟悉了,买的房应该会更适合长远。当时从网上了解的信息,多伦多北约克只能租两房公寓的价格,可以在伦敦住好区的三房[/FONT]TOWNHOUSE[FONT=宋体]。在多伦多[/FONT]DOWNTOWN[FONT=宋体]只能买一房公寓的价格,可以在伦敦有选择地买上个不算奢华但也绝不寒酸的独立[/FONT]HOUSE[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当然,现在来了半年,想法有改变,最近看了不少房,对伦敦房屋的价格、质量、地段分布都有了粗浅的了解,容我后面慢慢道来。[/FONT]
 
回复: 伦敦絮语

[FONT=宋体]三[/FONT] [FONT=宋体]伦敦为人所诟病的劣势[/FONT]
[FONT=宋体]当然,伦敦作为新移民的登陆地,也有显而易见的劣势。决定登陆前,我从网上看到的最明显的缺点是两个:[/FONT]1[FONT=宋体]、工作机会相对较少;[/FONT]2[FONT=宋体]、中国人少,太寂寞。[/FONT]
[FONT=宋体]由于我和老公准备过来后花几年时间过语言文化关,不急于工作,因而工作机会不是我们考虑的因素;我和老公都属于非常“宅”的那种人,在热闹异常的中国也活得相对寂寞,所以,人口[/FONT]35[FONT=宋体]万的伦敦有一万多中国人,让我们觉得正好,既不至于看不到同胞亲切的脸又能有个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FONT]
[FONT=宋体]优势、劣势,其实是因人而异,适合自己的,才是好的。[/FONT]
 
回复: 伦敦絮语

[FONT=宋体]登陆时的现实困难[/FONT]
[FONT=宋体]没有想到的是,到正式着手准备登陆的时候,我们所碰到的具体困难正是以上第二个问题的“衍生品”。首先,伦敦没有现成的华人家庭旅馆,硬着头皮找洋人的[/FONT]HOTEL[FONT=宋体],发现明明[/FONT]9[FONT=宋体]月底的很空,[/FONT]10[FONT=宋体]月初却全部爆满,当时很纳闷,难不成洋人也玩上“十一黄金周”了?第二个问题是接机,相对于多市其他地区,伦敦的接机服务价格巨贵而且不容易找到让人放心的有口碑的人。[/FONT]
[FONT=宋体]我当时在家园查找伦敦消息,看到有个网友也在心急火燎地找伦敦接机及住宿,他就是现在出现在我帖子里的“oO大家拿Oo”,他们家后来是在多伦多住了一两天再转到伦敦。我比较幸运,之前看到“小狐狸”小朋友在网上谈他的工作状况,跟他有了对话,再翻看他的前帖,发现他是10年上半年登陆伦敦。在网上互动的过程中他帮了我不少忙,尽管他当时刚好失业,心情不好,但他骑着他自己拼凑起来的自行车帮我去看CENTRAL SECONDARY SCHOOL,LUCAS SECONDARY SCHOOL的情况,并到教育局咨询相关手续,他和太太还年轻,没孩子,心境不同,要帮我一个高中孩子的母亲去做这些事情并不容易。他帮我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我的签证还没下来,当我签证下来的时候,他已远赴爱德蒙顿学电工,留下太太一人在UTO做博士后。这位素未谋面的朋友成为我们登陆时唯一的心理依靠,他帮我们联系了朋友接机,并给了我们他太太的电话以备万一。当时还假设了实在找不到地方住的时候,可以在他太太的客厅里过度一两个晚上(那是个两室一厅,狐狸走后,另一个女孩和他太太各住一间)。由于考虑到我家有两个男人,住在女孩家的客厅里实在太打搅人家,我还是积极寻找其他途径。非常幸运的是,我临行前联系到一个在FANSHAWE 的中国留学生临时转租的房子,一室一厅。在网上谈好条件后,他并没有叫我预付款,我千拜托、万拜托,跟他讲我们语言不好、初来乍到,请他一定信守诺言,不能让我们到加拿大的头一晚流落寒风中。[/FONT]
 
回复: 伦敦絮语

太阳雨的粉丝=阳雨粉=洋芋粉,偶尔玩一把,竟然没人解读出来,:wdb5:
体检后还没消息。网络很好,但副作用也大:本来一直很淡定的我,体检后便安心开始我的“家庭煮妇”生活,每天睡到自然醒,再赖会儿床,然后想干嘛干嘛,结果跟我差不多时间体检的TX们纷纷嚷嚷着什么地址栏消失了啦,地址栏又动了啦,害得我在CIC网页上捣鼓了半天,也没发现所谓的地址栏在哪,一时间对自己的智商产生了严重的怀疑,觉得自己怎么那么“二”:wdb14:。无奈只好虚心向TX请教,才知道原来传说中的地址栏在我的CASE里压根就没有:wdb5:。好了,现在继续回到“淡定”的状态中“等待”......
呵呵,我从小如此,一碰到猜谜,智商就很低,你这转了两个弯,俺就彻底迷失了。
等签证的心情都一样的,我当初也如此,即便“淡定”也是表面现象啊,内心总是牵挂。好好“煮”,一登陆,能煮的东西全不一样了,你会怀念的。
 
回复: 伦敦絮语

核辐射最近已经成了民众的关注焦点了,其实就个人而言,我不是很担心,毕竟日本的是建在了地震带上,而且是比较早期的设计和建设,据说现在的标准比之前又提高了不少,相信核泄漏是很小很小概率的事件.

看上去你真的很淡定啊。我昨天给妈妈、姐姐打电话,叮嘱她们至少暂时停吃东海海鲜,她们说,早停了。起先还好,但我现在是有些担心家乡的食品的,那几天日本核电站大量倾泻入海,离得这么近,多少有影响。
世界能源状况如此,核电是不可能不用的,唯一希望的是,参与建设与监管的各方都能尽职,少点切而诺贝利,少点东电。
 

heartinfall

懒羊羊也不好当
回复: 伦敦絮语

这个帖子热闹啊,我也来凑凑。伦敦的华人相对较少,彼此之间的关系反而更为紧密,大家更注重自己的名声,不像某些大城市的华人那样冷漠。我们在这里无亲无故,来之前通过家园网遇到一个伦敦的地产经纪,她帮我们转租到一个公寓,还帮我们预付了房租,那时我们还在国内呢。来之后还得到更多华人的无私帮助,也让我们有了继续在这里奋斗的勇气。
 
回复: 伦敦絮语

:wdb45: 学习过了,期待下堂课!姐姐有空讲讲伦敦的中小学情况,还有如果少移民,孩子在学校与同学交往有影响吗?

刚刚在悄悄话里回答了一个朋友的问题,我讲讲自己的经历吧。
来之前,儿子一心想上CENTRAL。尽管我们事先就了解到,CENTRAL必须在每年的2月报名才能上9月开始的一个学年的课程,但是还是想争取一下。所以,到后的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就跑到CCLC去“商量”了,负责接待我们的那位先生当时打电话给THAMES VALLEY SCHOOL BOARD(相当于教育局),转达我们的意思:如果孩子的语言测试成绩非常好,不需要上ESL班,且其他成绩也非常优秀,可否特殊处理,中途入学?结果是好话说尽,答案只有一个:NO WAY!接电话的女士明确表示:他们不会为任何人破坏规矩。
需要说明的是,LONDON CENTRAL SECONDARY SCHOOL比较特殊,它是伦敦唯一一个在全市范围招生的“重点中学”。去年CENTRAL评为安省第一,当时的评论说,CENTRAL是少见的学区居民户均收入不高但学生成绩非常优秀的学校,几乎成了加拿大的“寒门骄子”版。事实上,这种说法是基于对CENTRAL的不了解。它由于地处DOWNTOWN,居民构成比较杂,虽然有部分高知、高收入阶层因是原住民而依然住在该区域,但更多的居民是城市普通平民,因贪图DOWNTOWN的交通等种种便利、不计较环境嘈杂居住于此,导致统计上该区域居民平均收入相对较低。CENTRAL由于历史悠久,获得了可以从全市用考试手段挑选学生的特权,所以,实际上该学校的生源质量与社区居民质量不挂钩。当然,居住在该校小范围内的学生只要每年2月报名就可以免试入学。居住于该区之外的学生,2月报名考试,通过考试可以在9月入学。CENTRAL的另一特殊之处是,该学校是伦敦唯一的ONE YEAR ONE SEMESTER的学校,也就是,一年只算一学期,如果2月错过报名注册,你只能在来年再注册报名申请入学。学制上,其他中学是上半学期选四门课,下半学期读四门课,CENTRAL则是,一次学八门,读一年。
伦敦的高中,为新移民孩子设置的ESL课程基本都集中在离CENTRAL很近的DOWNTOWN区的BEAL高中,所以,如果孩子的英语不是特别好,语言测试后需要在ESL过度的,那么,BEAL高中几乎是必去之地,等语言过关后转入所居住的学区学校,而如果你的学区是CENTRAL,即便语言过关,也要走2月报名,9月入学的程序,中途不能插班。
也许是知道中国家长对教育的重视,也许是我们的执着让他感动(当时为了说服他给教育局打电话,我告诉他我们就是为了CENTRAL才来伦敦的),CCLC的那位先生对于我们无法进入CENTRAL深感抱歉之余,还费了不少口舌劝解我们,说伦敦的学校教育质量都很好,师资、硬件都是一视同仁,希望我们找自己喜欢的区域居住,然后就近入学。(待续)
 
回复: 伦敦絮语

由于事先做了功课,我们接下来就马上租了LUCAS学区的房子,凭租房合同跟教育局预约语言测试,然后入学,从取得租房合同到入学一共花了10天时间,这个已是最快速度了,我们到伦敦的时候是10月6号半夜,此时学校已开学一个月了,儿子又已经11年级(高二),耽搁不起,所以抓紧入学是我们的头等大事。
在伦敦,除了CENTRAL,其他学校都是凭居住地随时入学,没有时间限制。理论上,CENTRAL和LUCAS是排高中一二名的学校,但以我现在的了解,我觉得家长为孩子选择学校最好也要看孩子的具体情况。例如,CENTRAL其实以文科相对见长,LUCAS以理科闻名。实际上,有不少移民孩子因为一开始进的BEAL高中,等语言过关的时候,并不往外转,而是继续留在BEAL读书,因为孩子好不容易在这个学校熟悉了,有了朋友,再转也是一种损失。我现在比较赞同本地人的观点:学校其实都差不多,要不要好好学习还在于自己。当然,就我接触的情况看,华人家庭送孩子上CENTRAL的比例还是偏高,因为往往住在区外,四年接送,很不容易。但也有在伦敦居住时间长了的华人朋友,他们的孩子在南部白人区的普通学校就近从小学读到高中,现在有做了医生的、有读完MBA做高管的,照样十分出色。在加拿大,最近二十年的教育变革是不允许老师PUSH孩子(以后我会谈到本地教师对这个事情的看法),所以,家庭熏陶对孩子成才其实尤其重要,华人孩子的优秀,往往是得益于这一点。
小学部分,个人观点,其实差别更小,从安省排名就可以看出,每年变动很大,似乎偶然性占了很大成分。在伦敦,北部地区是华人集中区,也是靠近大学的所谓“文化圈”,今年的第一名MASONVILL小学就在此。这个事情,华人比较关注,其他族邑不会那么放心上。
在伦敦,孩子无论进哪个学校,都不会碰到很多中国人,但你在BEAL,LUCAS,CENTRAL一定能找到中国人。至于交往,要看孩子的个性,一般来说,开朗、不敏感的孩子适应的问题小一些。新的环境、陌生的语言和文化,压力感是一定会有的,大人孩子都不例外。作为家长,首先自己要放正心态,积极乐观面对新环境,才能帮助孩子顺利度过最初的适应期,这种时候,一个互相体恤、携手前进的家庭氛围尤为重要。
还有,就我儿子的体验来说,即便同是中国人,本地长大的孩子与新移民孩子其实很难有共同语言,他们与白人孩子从文化上来说无多大区别,除了由于父母的努力往往能说几句不太达意的中国话。所以不要期望长着一张中国人脸的本地中国孩子能成为我们孩子的最初的朋友,不是他们不肯,而是他们不能。我的老移民朋友中,就有人很热心地将自己年龄相仿的儿子介绍给我儿子,希望能提供帮助,对方的孩子也很礼貌懂事,但是,实在说不到一起去。
社会交往体现的是一种文化适应与移入的过程,这是一个注定漫长的过程,而且年龄越大这个过程越慢。所以,如果过来的时候孩子尚小,适应起来会快些,否则就要有足够的耐心。而且,事情都有它的正反两面,当我们在担心孩子的融入问题时,老移民朋友都在担心孩子的中华文化缺失问题,你想,孩子长一张中国人的脸,却说不顺溜中国话,更无法理解中国话背后的思维方式,是很多依然怀着中国心的老移民朋友无法接受的事实。我儿子现在中文学校做义工,一天他回家跟我说,“被吓着了”,原因是他帮了一个本地出生的中国男孩子,这个好孩子为了表达感激之情,当着另外好几个男孩的面对我儿子说:“XX,我喜欢你!”弄得在场的几个新移民孩子哄堂大笑起来。其实,在英文中,I LIKE YOU的意思并没有那么“严重”。
 
回复: 伦敦絮语

支持啊,文笔真好,信息也很多,受益匪浅啊!

最近正在找labor工,都是要通过中介。看来这方面确实比不过难民兄弟有办法,还没任何消息。老婆目前学英语,准备9月份上fanshawe,孩子的subsidy也拿到了。目前做点接送,个中滋味,不足以为外人道。
你和你家夫人都是有备而来,目标明确,相信很快就会云开日出的。
我家老公当初坚持买加大型VAN,理由就是可以做机场接送。结果,油多费了不少,接送工作永远在“筹备阶段”,那天挂了你的电话,人家的理由更足了:看,接送也不好做!:wdb5:
 

注册或登录来发表评论

您必须是注册会员才可以发表评论

注册帐号

注册帐号. 太容易了!

登录

已有帐号? 在这里登录.

Similar threads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