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旅馆 国内机票版 海运专栏 房版

2011短登记录

艾米丽娃娃

THE Defiant
回复: 短登记录

我们去魁北克城游玩前,有朋友建议我们也去Canyon Ste Anne(圣安妮峡谷)玩玩,领略一下那里的自然风光,于是我们欣然前往。那里的景区规模较小,风景也不算特别迷人,不过能亲近大自然,总是一件赏心悦目之事。
 

附件

  • DSC06630.JPG
    DSC06630.JPG
    771.6 KB · 查看: 35
  • DSC06644.JPG
    DSC06644.JPG
    904 KB · 查看: 30
  • DSC06688.JPG
    DSC06688.JPG
    879.2 KB · 查看: 31

艾米丽娃娃

THE Defiant
回复: 短登记录

那里也有吊桥,我觉得和温哥华那号称全世界最长、最高的吊桥相比,好玩程度相当,只是输在了长度和高度。游客人数可是因此少得多了,所以走起来尽兴,拍照片也从容。

不过真正精彩的,是吊桥边的钢索,爱冒险的老外们不走吊桥,而是选择从钢索上一路走过去或滑过去。我怂恿我们一行人中的3位男子汉去尝试一下,可惜他们都没有足够的胆量。看来冒险“也要从娃娃抓起” :)
 

附件

  • DSC06643.JPG
    DSC06643.JPG
    922.8 KB · 查看: 33
  • DSC06646.JPG
    DSC06646.JPG
    896.5 KB · 查看: 31
  • DSC06647.JPG
    DSC06647.JPG
    905.1 KB · 查看: 38
  • DSC06649.JPG
    DSC06649.JPG
    911.4 KB · 查看: 35
  • DSC06664.JPG
    DSC06664.JPG
    924.3 KB · 查看: 40
回复: 短登记录

爱米粒哪里是短登啊,分明是长道旅行 :wdb26: :wdb17: :wdb19: :wdb45:

不过真正精彩的,是吊桥边的钢索,爱冒险的老外们不走吊桥,而是选择从钢索上一路走过去或滑过去。我怂恿我们一行人中的3位男子汉去尝试一下,可惜他们都没有足够的胆量。看来冒险“也要从娃娃抓起” :)
黄河龙门也有这样的吊桥和钢索,那吊桥是一块木板中间一个大步空的,走起来都怕怕,不要说钢索了。同情一下女人威严压力下的男子汉们 :wdb21::wdb4:
 

艾米丽娃娃

THE Defiant
回复: 短登记录

爱米粒哪里是短登啊,分明是长道旅行 :wdb26: :wdb17: :wdb19: :wdb45:


黄河龙门也有这样的吊桥和钢索,那吊桥是一块木板中间一个大步空的,走起来都怕怕,不要说钢索了。同情一下女人威严压力下的男子汉们 :wdb21::wdb4:

哈哈,其实我看身上都绑好保险带的呀,最多就是一失足或荡不到另一头的话吊在半空中而已,等人来救。我还等着我身边的三位男士带个头,也好给我点勇气去一试呢,没想到他们竟然都打退堂鼓!:wdb12:
 
回复: 短登记录

哈哈,其实我看身上都绑好保险带的呀,最多就是一失足或荡不到另一头的话吊在半空中而已,等人来救。我还等着我身边的三位男士带个头,也好给我点勇气去一试呢,没想到他们竟然都打退堂鼓!:wdb12:

哇噻,蹦极?还是免费的? :wdb19:
 

艾米丽娃娃

THE Defiant
回复: 短登记录

因为在圣安妮峡谷游玩耗去了大半天时间,所以我们魁北克城的观光显得有点仓促。当然那里的一些标志性景点的观光的确可长可短,就看观光客兴趣之所在了。如果去好好地参观当地的博物馆,我看待上三天都可以,但如果泛泛一游的话,许多人说魁城太小,一天都够了。
 

附件

  • DSC06700.JPG
    DSC06700.JPG
    886.3 KB · 查看: 35
  • DSC06704.JPG
    DSC06704.JPG
    906.6 KB · 查看: 33
  • DSC06717.JPG
    DSC06717.JPG
    885.9 KB · 查看: 30
  • DSC06721.JPG
    DSC06721.JPG
    906.6 KB · 查看: 32
  • DSC06722.JPG
    DSC06722.JPG
    841.3 KB · 查看: 32
回复: 短登记录

哈哈,其实我看身上都绑好保险带的呀,最多就是一失足或荡不到另一头的话吊在半空中而已,等人来救。我还等着我身边的三位男士带个头,也好给我点勇气去一试呢,没想到他们竟然都打退堂鼓!:wdb12:

这个滑索我坐了,20块一次,最艰难的是要自己迈出第一步,一下就滑到中间了,然后停30秒左右。说实话,坐这个的真的是小孩多些,大人大多不敢。好多孩子都在中间做各种倒立花样,不佩服不行。
 

艾米丽娃娃

THE Defiant
回复: 短登记录

总的来说,我觉得自己对魁省有一见倾心的感觉,但大概最主要是因为蒙城和魁城两地的别样风情吸引了我。事后我也在想,如果一直待在那里,把城市风光看腻了,那里的生活也就和别处没啥两样了吧?还不是照样要为五斗米折腰...... 魁省毕竟小,又要说法语,怎么看都似乎不太适合我。

虽然只是在那里短短数天,我还是切实感受到了不会法语所带来的不便。比如吃饭。老实说,英文的菜单已经有点麻烦,法语的就更不用提了。有一次走进高速公路边上的一个Subway,满目法语,总算有Subway Club这款三明治的名字,和英文别无二致,于是就认准了它,我给一行5人通通叫了这款,管他们爱吃不爱吃!哈哈:wdb33:
 

附件

  • DSC06729.JPG
    DSC06729.JPG
    875.8 KB · 查看: 32
  • DSC06731.JPG
    DSC06731.JPG
    881.9 KB · 查看: 31
  • DSC06735.JPG
    DSC06735.JPG
    864.9 KB · 查看: 30
  • DSC06734.JPG
    DSC06734.JPG
    863.8 KB · 查看: 31
  • DSC06739.JPG
    DSC06739.JPG
    876.1 KB · 查看: 34

艾米丽娃娃

THE Defiant
回复: 短登记录

从魁省驶进渥太华的一刹那,我对后者有一点点失望,因为目光所及之处看上去都有点陈旧。不过等到入住旅店之后上街走走,便又恢复了对它的好感。我们的住地其实位于魁省和渥太华的交界处,是一个名为Gatineau的小镇,从旅店出来步行即可到达渥太华的国会山。

傍晚时分走出旅店,穿过Alexandra Bridge,走在国会山附近的Sussex Drive等街道上,行人和车辆都比较稀少,路边的教堂、博物馆、还有政府大楼,都好像在金色夕阳的映照下散发着历史的光辉。不知是不是因为渥太华作为加国首府给予我的心理暗示,我觉得这个城市的古典建筑与魁省的相比,更显得庄严肃穆。
 

附件

  • DSC06850.JPG
    DSC06850.JPG
    887.2 KB · 查看: 30
  • DSC06855.JPG
    DSC06855.JPG
    837.4 KB · 查看: 32
  • DSC06864.JPG
    DSC06864.JPG
    904.3 KB · 查看: 32
  • DSC06863.JPG
    DSC06863.JPG
    837.2 KB · 查看: 31
  • DSC06857.JPG
    DSC06857.JPG
    841.8 KB · 查看: 29

艾米丽娃娃

THE Defiant
回复: 短登记录

当晚,和往常一样,我们根据Lonely Planet那本Canada的介绍,去找价廉物美的餐馆。

BTW,“民以食为天”,这本被我昵称为“蓝宝书”的旅行指南,应该说是我在旅途中寻找高性价比美食方面的得力助手。要知道在人生地不熟的环境里尝试低价餐厅,总是带有小小风险(呜呼,不过也许尝试高价餐厅又何尝不是冒险?!:p),但是一般来说,我带着旅伴直奔“蓝宝书”上标记为一个$(价格指数,一个$表示便宜,三个$表示高价)的餐厅,即便他们进去时面带犹疑之色,出来时总是夸我立功,哈哈。不过我们一般不尝试特别foreign的餐厅,如埃塞俄比亚口味什么的,以日式为主,偶尔尝试法式、意式风味。在此特别推荐温哥华的Sushi Market。蒙特利尔的La Croissanterie Figaro也可一试。

不过在渥太华,“蓝宝书”的指南稍稍辜负了我们的期望。案例分析如下:

1)Boulangerie Moulin de Provence面包房 - 2009年曾被奥巴马光顾,从而该店诞生Obama Cookies一物,此外“蓝宝书”上还表示该店的羊角面包为渥城之最。

Well,我们实际品尝后的结论是: 红色枫叶形状镶白边、上书CANADA一词的Obama Cookies纯属噱头,不算难吃,但偏甜,且性价比不高。至于那羊角面包,和国内吃过的好像也味道差不多,可这里的价格,2刀左右一个,乘上汇率,在国内都可吃6个啦!!

2)Lapointe餐厅(就在该面包房对面),“蓝宝书”上表示那里可以吃到新鲜的生鱼片,我们去了之后才发现该餐厅采用西式烹饪手法,新鲜的鱼,多为涂上面包粉后油炸处理,外加一大盘薯条。我们询问是否有生鱼片卖,服务员小姐表示要吃生鱼片,得去室内用餐(我们坐在室外,其实室内提供生鱼片的,是另一家餐厅,由韩国人所开),但闭口不提生鱼片属于另一家餐厅的事实。我们因为已经入座吃了一会,喜欢户外的环境,也懒得再换座位,所以就舍弃了生鱼片。当然心中对于“生鱼片为什么要在室内吃”百思不得其解,甚至还发挥wild imagination,猜想是否渥太华有法律规定不得在户外食用生食。后来对一位服务员小姐刨根问底之下,才了解了真相。Lapointe的消费也不算特别便宜,而且还塞了一肚子的油炸垃圾食品,真是吃得郁闷!估计Lonely Planet的作者,当时due diligence也做得不够,误把室内的生鱼片料理当作Lapointe的offer了。
 

附件

  • DSC06872.JPG
    DSC06872.JPG
    885.2 KB · 查看: 35
  • obama 2.jpg
    obama 2.jpg
    694.1 KB · 查看: 56
最后编辑: 2011-08-12
回复: 短登记录

无限羡慕ing~,最终定那里了呢? 强烈想知道!参考下下,全程最开心的肯定是娃娃吧。你们短登的好充实,我也准备买书,参考你的路线~
 

艾米丽娃娃

THE Defiant
回复: 短登记录

到渥太华的第2天,我们去看早上10点在国会大厦草坪上举行的卫兵换岗仪式。

整个仪式持续半小时左右,观众固然要被热辣辣的太阳晒着,但卫兵们更加辛苦,因为他们穿得真的是很多:p 红色上装、黑色长裤、头上还有一顶毛绒绒的黑色毛皮帽子几乎遮盖了绝大部分的脸,光是看着就觉得很热。

吹风笛的士兵们相对来说就清凉许多,因为他们穿着传统的苏格兰呢裙。

整个仪式值得一看,因为它充满异国风味,不过与此同时我又觉得它有一点点繁冗。有一点很有意思,我发现卫兵们高矮参差,肤色不同,胖瘦不均。如此一来,外观上的齐整程度肯定就不如我们国内诸如国庆阅兵式等仪式上的解放军队伍啦。步伐动作好像也不是最整齐划一。从视觉角度来说,我还是觉得国内阅兵式之类的仪式比加拿大的这个更加好看,曾在电视上看到过天安门前的升旗仪式,走过的队伍那可真的是看上去豪迈英武,展旗的动作刚劲利落 - 当然这都是无数次苦练的结果,猜想我们看到的加拿大士兵大概没有接受过我们国旗班那种“魔鬼训练吧”?呵呵。

仪式结束,还有2名士兵留下来与观众合影。我走进其中一位时,看到他的脸通红通红 - 本来就在烈日下晒了大半个小时,又穿戴得严严实实,能不热吗?心中真是对他充满同情,不过又舍不得放弃这样的拍照机会,还是全家上前与他合影一张。所有合影的人都会对他说thank you,他也非常真诚地一个个回答you are welcome,虽然我觉得他脸上的表情看上去热得非常难受。这点让我对他油然而生满腔敬意。
 

附件

  • DSC06879.JPG
    DSC06879.JPG
    869 KB · 查看: 32
  • DSC06878.JPG
    DSC06878.JPG
    885.1 KB · 查看: 34
  • DSC06891.JPG
    DSC06891.JPG
    909.1 KB · 查看: 35
  • DSC06907.JPG
    DSC06907.JPG
    905.3 KB · 查看: 34
  • DSC06927.JPG
    DSC06927.JPG
    874.8 KB · 查看: 35
最后编辑: 2011-08-08
回复: 短登记录

我们是8月1号看的,你们是5号,前后脚啊,呵呵。

跟我的照片对比了一下,吹风笛的人没变,但是位置不一样了。看来他们的队伍是随意排列的。

国会大厦晚上的灯光表演一定要看,强烈推荐。
 

艾米丽娃娃

THE Defiant
回复: 短登记录

我们是8月1号看的,你们是5号,前后脚啊,呵呵。

跟我的照片对比了一下,吹风笛的人没变,但是位置不一样了。看来他们的队伍是随意排列的。

国会大厦晚上的灯光表演一定要看,强烈推荐。

真的啊,遗憾!这个没看,本来以为就是建筑物上弄点灯光嘛。那看来是很精彩的喽?:wdb14:
 

艾米丽娃娃

THE Defiant
回复: 短登记录

我们看完卫兵换岗仪式,去领了参观国会中心内部的票子,已经只有12点半那一场的了。找了个阴凉处休息,旁边有个老太太非常nice,主动告诉我们11点时,国会大楼的大钟会开始奏出非常优美的音乐,进入大楼内部就听不到了,她显然是个爱乐人,也非常希望和别人分享音乐之美。我们于是等到11点,果然悠扬祥和的乐声响起。这样的音乐原来要持续1小时之久,等于是一场大钟音乐会。

我们还在国会大厦的草坪上看到有人竖着中文的牌子,抗议天朝的暴力拆迁,外加一些激进的话语。呵呵,敏感问题,照片我就不贴出来了。还有一个人举着stop persecuting immigrants的牌子,我拍照时,他还朝我笑了笑,不知道是不是我们的同胞。
 

附件

  • DSC06952.JPG
    DSC06952.JPG
    888.9 KB · 查看: 33

艾米丽娃娃

THE Defiant
回复: 短登记录

12点半,开始参观国会大楼内部,建筑本身当然impressive,同时听着年轻的讲解员小姐流利的讲解,我突然第一次对自己将来在加拿大找工作的前景产生了真正的悲观 - 你说这讲解员的工作,也不算什么太高技术的工种吧,象我这种文科背景,又一直吃“开口饭”的,如果在国内让我做个讲解员啥的,我自认为还是完全可以胜任的,可是到了加拿大,就是这样的工作对我来说也完全没戏。论英语,我肯定说得没有native speaker流利,而且即使我用功地把关于国会大厦(或者关于任何一个公众参观景点)的介绍通通背下来,我恐怕也应付不来观众们即兴的提问。那天参观过程中,讲解员小姐每讲完一处,总是会接受观众提问。那问题的涉及范围可是相当广啊,从非常琐碎的,比如问会议室幕布背后是啥(是与会者茶歇的地方),到非常专业的,比如关于加拿大政党制度的,都有。我觉得没有对加拿大政治文化历史的深入了解,碰到象这样的情况就应付不了。

虽然这次是短登,我没有正儿八经地去找工作,但心里未尝没有想过这件头等大事。而且越想,越觉得它难,也越来越理解为什么许多移民只能屈就于labor,或者即使摆脱了labor,要在专业工作领域更上层楼也很难。语言和文化的确是个问题,会说是一回事,要说得让人家觉得你就是他们的人,是另一回事,这时就不仅需要地道的语言,还要以符合对方文化和思维的方式去说。而如果在沟通上无法建立起深入对方人心的桥梁,你就很难被真正理解和接受。所以移民不仅要过语言关,更要过文化观,这好像没有若干年的积累不行。

附上些国会大厦内部照片,因为看完一处总是匆匆跟着讲解员跑到下一处,所以照片拍得不多。
 

附件

  • DSC06955.JPG
    DSC06955.JPG
    867.4 KB · 查看: 31
  • DSC06954.JPG
    DSC06954.JPG
    918.6 KB · 查看: 32
  • DSC06960.JPG
    DSC06960.JPG
    883.1 KB · 查看: 30
  • DSC06973.JPG
    DSC06973.JPG
    874.3 KB · 查看: 29
  • DSC06976.JPG
    DSC06976.JPG
    912.2 KB · 查看: 30
最后编辑: 2011-08-08

注册或登录来发表评论

您必须是注册会员才可以发表评论

注册帐号

注册帐号. 太容易了!

登录

已有帐号? 在这里登录.

Similar threads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