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伦敦絮语
当然,眼前专业选择和“长远幸福”的关系,这个话题也很个人。如果当事人了解自己,觉得足够多的钱对他(她)来说就可等同于人生幸福,那么在选专业的时候反而是好事,以行业平均收入为导向,很容易抉择。我说这个话是就事论事,并无任何道德评判的意思在里面。这事本身也跟道德、情操无关。也是因为儿子最近面临着抉择,所以我家近段时间这方面的讨论很多,目的都是为了帮助他更多地了解自己。而由于“虚无缥缈”的精神的存在,“了解自己”是一件知易行难的事情。
估计我们对生活的理解有共通之处。为什么“自虐”、为什么连命都可以舍?驱动力都在于精神,并不(或不纯粹)在物质。所以,作为已经40+的父母,我们希望20-的儿子能找到一条自己乐此不疲的路,一条能让他即使在物质回报不丰厚的情况下也能愉悦的路。我们都明白,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变化是永恒的,如果年轻人选择专业的理由仅仅是因为这一刻所见到的行业收入丰厚,那么,一旦政策调整、技术变迁导致行业收入滑坡,当初的理由不复存在,精神无所寄托,幸福也就无从谈起。这个有道理。要尊重孩子的志向选择。其实,他们比我们更了解加拿大社会,对时代的感触力更加敏感。至于路上的艰辛,不能用40+的人的感觉去指导20+的年轻人的。想想自己年轻时就是自虐得很,就喜欢挑战不可能。再想想我们前辈,年轻时还把脑袋拴在裤腰带上上战场。
当然,眼前专业选择和“长远幸福”的关系,这个话题也很个人。如果当事人了解自己,觉得足够多的钱对他(她)来说就可等同于人生幸福,那么在选专业的时候反而是好事,以行业平均收入为导向,很容易抉择。我说这个话是就事论事,并无任何道德评判的意思在里面。这事本身也跟道德、情操无关。也是因为儿子最近面临着抉择,所以我家近段时间这方面的讨论很多,目的都是为了帮助他更多地了解自己。而由于“虚无缥缈”的精神的存在,“了解自己”是一件知易行难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