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虽为水浒塑造的反派角色,但细思此人事迹,此人生活中不忘工作,听童谣,揪反诗;推理能力强,从童谣中推断出耗国因家木、刀兵点水工的宋江;明察 秋毫,一眼看出伪造信件中的破绽。实为大宋王朝难得的优秀探员,最终因公殉职,可歌可泣。再看看大宋其他“正面”公务员:强收贿赂、私通梁山的戴宗戴院 长;见到朝廷通缉犯史进坐下来喝茶的鲁达鲁提辖;墙头草两边倒乐得收钱的铁臂膊蔡福、一枝花蔡庆……实在是对比鲜明啊!
该不该杀?该杀,早就该杀,但不是因为他举报宋江这件事才该杀,如果仅仅是因为他举报宋江题反诗一事,那这个黄文炳反倒不该杀了。
从一个纯法制角度来看,黄文炳举报宋江题反诗,这是在维护宋朝利益,尽管这个朝廷现在不怎么“健康”,不过健康与否那是朝廷自己的事,黄文炳这个小公务员管不着,也管不了,他只管了自己该管的事。黄文炳所为完全在法律框架之内,违法的反倒是宋江。
有人写反诗,并公开题在公共场合,我把他举报给当地政府,这有错吗?显然没错。尤其是黄文炳,他的身份还是一个基层的小
公务员(虽然已经离职),这种身份背景下他如果不举报宋江,知情不报,这反倒有了违法嫌疑。说他纵容犯罪,包庇反动势力不为过吧。宋江题反诗没有错,黄文炳举报宋江反倒错了,这公平吗?
我们说黄文炳这个角色之所以屡遭读者愤恨、唾骂,主要原因不在于他是否举报了,而在于它举报的是谁。倘若写反诗的不是宋江,是诸如
薛永、
侯健这些不入流的角色,那么黄文炳遭读者唾骂的程度恐怕会减轻大半。这便是了,只因为犯罪主体是宋江,读者便将黄文炳的依法举报看成大奸大恶,这对黄文炳公平吗?
吴用假冒蔡京书信,企图蒙混过关营救宋江,不巧这条计策被戳穿,宋江没救出来还搭上一个戴宗。 戳穿吴用这条计策的还是黄文炳,这就有点特意跟宋江过不去的意味了,本来已经柳暗花明,黄文炳一搅合事情又变得山穷水尽了。读者每读到此,痛恨黄文炳的情 绪愈发浓烈,可以说是恨得咬牙切齿牙根痒痒。黄文炳揭穿“假信”阴谋有错吗?吴用耍聪明读者拍手称快,黄文炳棋高一着读者咬牙切齿,都是靠头脑吃饭的,这 对黄文炳公平吗?
有人要 说了,这也不公平,那也不公平,黄文炳难道不该杀?还是那句话,该杀,但不是因为宋江这件事才该杀。黄文炳被乡里人称作“黄蜂刺”,足见其毒性害人之甚, 早就该死。不过具体到宋江题反诗这件事,似乎找不到黄文炳该死的理由。不过具体到梁山好汉这里,他们就不管什么理由不理由了,谁得罪了我哥哥谁就得死。我 们再看看宋江杀黄文炳的理由:
理由一“我与你往日无冤,近日无仇,你如何只要害我”。你写反诗,人家举报,官府按律定罪,何 谈一个“害”字;理由二“三回五次,教唆蔡九知府杀我两个!”杀你是根据宋朝法律,跟教唆有个鸟关系;理由三“你既读圣贤之书,如何要做这等毒害的事!” 圣贤书读多了才越晓得忠君报国,举报谋反的人也算毒害?……看看,这就是宋江杀黄文炳的所谓理由,貌似很合理,其实没一个站得住脚。施耐庵弄出黄文炳一个 哥哥来,无非是为了表现梁山好汉惩恶扬善。宋江拿黄文烨来说事,证明自己多么多么仗义,黄文炳多么多么无赖,一席话貌似慷慨激昂,实则空洞的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