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机会接触到一对国内来的老夫妻。空闲的时候坐下来聊聊天。不知不觉地熟悉了,聊的话题就多了,慢慢地就聊到家里的事情上。
老夫妻都80多岁,老家在江苏,一直生活在上海。晚年投奔儿子,来到加拿大。儿子和媳妇来得早。孙子已经20岁了。老两口来到以后,家里人口增加到5个人。没来以前,儿子生活怎样不知道。自打来了以后,问题就多了。
老阿婆算是半个乡下人,文化不高,年轻时靠织布,缝衣帮着养家糊口。属于典型的操持家务的好手,做饭,搞卫生,整理家务,样样不落,看出来是个勤快人,这么大岁数还是闲不住(也没法闲)。
如今子孙三代同堂,本是难得的好事。可是问题也就来了。
每天张罗一家五口的伙食就是一件天大的事。儿媳是北方人,跟他们口味不同。做菜要分开咸淡,酸甜。
5个人的伙食,从采购,到加工,儿,孙,连吃及带饭,工作量可是不小。照阿婆的话,她负责做饭,老伴刷碗,连带家务,哪天都得忙到半夜。阿婆刚到的时候,一次给媳妇洗过10条内裤!可见媳妇是怎么过日子的,阿婆自己都觉得说出来丢人。时间长了,开始吃不消。阿婆也想过让儿子,媳妇伸手帮帮忙。
儿子自小就没干过什么家务,别说做饭,简单整理家务都不会。根本是指不上的。看到老娘劳累,偏偏儿子怨言最多,目标就是媳妇了。媳妇也不服气,家务就是该大家做的,忙了一天了,回家还得我伺候你们一家啊?当儿子的怎么不做啊?瞧这一家子!
儿子跟媳妇当年是大学同学。按照阿婆的说法,当初娶哪个都比这个强!大学毕业前夕,阿婆带儿子的姐姐坐火车去外地的学校看望。一下火车来了一大堆接站的人,原来都是姑娘的七大姑八大姨。儿子和姑娘已经私定终身了。儿子和姑娘是想借着机会,让婆媳两家见个面,把婚事明确了。
看到突如其来的大场面,本想拒绝的阿婆在女儿的劝说下,不得不赴娘家人的鸿门宴。
据阿婆讲,姑娘的父亲是个懂礼数的,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后,父亲吩咐姑娘给在座的每个客人和长辈盛饭!尴尬的一幕出现了,人家姑娘根本就不理这个茬,坐着不动。按照姑娘的说法,都不是外人,想吃自己盛呗!干嘛叫我盛啊!
没有精神准备的各位全都傻眼了。父亲不好发作,阿婆只好出来打圆场,让儿子给大家盛的饭。阿婆心里这个气啊,这哪是懂规矩的媳妇。这样的媳妇能要嘛?儿子偏偏中了邪,非她不娶,宁要媳妇,不要妈妈。最后阿婆无奈,不得不认下这门亲事。
媳妇语录:“大姑姐回娘家怎么做,我就怎么做。”阿婆说姐姐是嫁出去的人,你是娶进门的人,逢年过节回家探亲,能这么比吗?
一晃,孙子都大了。媳妇现在可是个女能人,自己办个装修公司,同时管理别人的公司。照阿婆话说,跟男人似得。每天回家吃过饭,一杯咖啡,一盘瓜子,看电视去了。家务什么的,全都撒手不管了。阿婆说,我男人的衣裳都是我给洗的,放在哪我都知道。她男人的衣服她从来不洗,放在哪也不知道。更让儿子抱怨的是,结婚20多年了,还是不太会做饭,也不知道儿子喜欢吃什么。儿子,孙子只能从老娘这里感受老家的口味。
阿婆为了躲清闲,减少家庭矛盾,找个机会搬出来,跟老伴单过了。本来想这下好了,可是麻烦却更大了。
儿子几乎天天借口看老娘,跑来蹭饭吃。而且不回家住,一住就是一周。说回家吃不好,净吵架!回去也是分开睡。这一分居,媳妇意见更大了。
阿婆承认儿子不帮媳妇做家务,惹得媳妇抱怨。可有又不能不让儿子来,只能两头劝。现在儿子在老娘这有吃有喝有带,不用伸手做任何事,也没人吵闹,自然是滋润的很,哪还想回烦心的回家。
这毕竟不是长事,儿子现在琢磨想离婚。老娘坚决反对。“孙子都上大学了,离婚多丢人那!”“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走到今天,何必当初。“
真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两口子才40多岁,做家务的矛盾就这么大,以后日子长着那。现在阿婆帮也不是,不帮也不是。
这两口子,也都是能人。男方能挣钱,女方更能挣钱。自家有两处房产出租,家里不缺房子不缺地。偏偏混到过不下去了,不可思议。看来人前的风光和幸福,就像脚上的鞋,谁穿谁知道。
现在阿婆是愁眉不展。阿婆说,活一天管一天,哪天撒手了,就心静了。
自古道,强将手下无弱兵。可是能干的母亲养不出能干的子女,也是常事。两个自小被宠着长大的子女,哪会做什么家务啊。恋爱的时候,情人眼里出西施,做不做家务根本不是主要问题。可是日子长了,做饭洗衣收拾卫生,天天的家务劳动上升为主要问题,让人无法回避。过日子讲究实实在在。男人除了挣钱养家,能帮媳妇做点家务,就是难得的好男人了。女人有份正经工作,回家知道照顾孩子,关心丈夫,操持家务,也算是难得的好媳妇了。
假如这两口子离婚了,又不知“改邪归正”,凭着各自良好的外部条件,很快组建新的家庭,会不会又故技重施?
老夫妻都80多岁,老家在江苏,一直生活在上海。晚年投奔儿子,来到加拿大。儿子和媳妇来得早。孙子已经20岁了。老两口来到以后,家里人口增加到5个人。没来以前,儿子生活怎样不知道。自打来了以后,问题就多了。
老阿婆算是半个乡下人,文化不高,年轻时靠织布,缝衣帮着养家糊口。属于典型的操持家务的好手,做饭,搞卫生,整理家务,样样不落,看出来是个勤快人,这么大岁数还是闲不住(也没法闲)。
如今子孙三代同堂,本是难得的好事。可是问题也就来了。
每天张罗一家五口的伙食就是一件天大的事。儿媳是北方人,跟他们口味不同。做菜要分开咸淡,酸甜。
5个人的伙食,从采购,到加工,儿,孙,连吃及带饭,工作量可是不小。照阿婆的话,她负责做饭,老伴刷碗,连带家务,哪天都得忙到半夜。阿婆刚到的时候,一次给媳妇洗过10条内裤!可见媳妇是怎么过日子的,阿婆自己都觉得说出来丢人。时间长了,开始吃不消。阿婆也想过让儿子,媳妇伸手帮帮忙。
儿子自小就没干过什么家务,别说做饭,简单整理家务都不会。根本是指不上的。看到老娘劳累,偏偏儿子怨言最多,目标就是媳妇了。媳妇也不服气,家务就是该大家做的,忙了一天了,回家还得我伺候你们一家啊?当儿子的怎么不做啊?瞧这一家子!
儿子跟媳妇当年是大学同学。按照阿婆的说法,当初娶哪个都比这个强!大学毕业前夕,阿婆带儿子的姐姐坐火车去外地的学校看望。一下火车来了一大堆接站的人,原来都是姑娘的七大姑八大姨。儿子和姑娘已经私定终身了。儿子和姑娘是想借着机会,让婆媳两家见个面,把婚事明确了。
看到突如其来的大场面,本想拒绝的阿婆在女儿的劝说下,不得不赴娘家人的鸿门宴。
据阿婆讲,姑娘的父亲是个懂礼数的,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后,父亲吩咐姑娘给在座的每个客人和长辈盛饭!尴尬的一幕出现了,人家姑娘根本就不理这个茬,坐着不动。按照姑娘的说法,都不是外人,想吃自己盛呗!干嘛叫我盛啊!
没有精神准备的各位全都傻眼了。父亲不好发作,阿婆只好出来打圆场,让儿子给大家盛的饭。阿婆心里这个气啊,这哪是懂规矩的媳妇。这样的媳妇能要嘛?儿子偏偏中了邪,非她不娶,宁要媳妇,不要妈妈。最后阿婆无奈,不得不认下这门亲事。
媳妇语录:“大姑姐回娘家怎么做,我就怎么做。”阿婆说姐姐是嫁出去的人,你是娶进门的人,逢年过节回家探亲,能这么比吗?
一晃,孙子都大了。媳妇现在可是个女能人,自己办个装修公司,同时管理别人的公司。照阿婆话说,跟男人似得。每天回家吃过饭,一杯咖啡,一盘瓜子,看电视去了。家务什么的,全都撒手不管了。阿婆说,我男人的衣裳都是我给洗的,放在哪我都知道。她男人的衣服她从来不洗,放在哪也不知道。更让儿子抱怨的是,结婚20多年了,还是不太会做饭,也不知道儿子喜欢吃什么。儿子,孙子只能从老娘这里感受老家的口味。
阿婆为了躲清闲,减少家庭矛盾,找个机会搬出来,跟老伴单过了。本来想这下好了,可是麻烦却更大了。
儿子几乎天天借口看老娘,跑来蹭饭吃。而且不回家住,一住就是一周。说回家吃不好,净吵架!回去也是分开睡。这一分居,媳妇意见更大了。
阿婆承认儿子不帮媳妇做家务,惹得媳妇抱怨。可有又不能不让儿子来,只能两头劝。现在儿子在老娘这有吃有喝有带,不用伸手做任何事,也没人吵闹,自然是滋润的很,哪还想回烦心的回家。
这毕竟不是长事,儿子现在琢磨想离婚。老娘坚决反对。“孙子都上大学了,离婚多丢人那!”“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走到今天,何必当初。“
真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两口子才40多岁,做家务的矛盾就这么大,以后日子长着那。现在阿婆帮也不是,不帮也不是。
这两口子,也都是能人。男方能挣钱,女方更能挣钱。自家有两处房产出租,家里不缺房子不缺地。偏偏混到过不下去了,不可思议。看来人前的风光和幸福,就像脚上的鞋,谁穿谁知道。
现在阿婆是愁眉不展。阿婆说,活一天管一天,哪天撒手了,就心静了。
自古道,强将手下无弱兵。可是能干的母亲养不出能干的子女,也是常事。两个自小被宠着长大的子女,哪会做什么家务啊。恋爱的时候,情人眼里出西施,做不做家务根本不是主要问题。可是日子长了,做饭洗衣收拾卫生,天天的家务劳动上升为主要问题,让人无法回避。过日子讲究实实在在。男人除了挣钱养家,能帮媳妇做点家务,就是难得的好男人了。女人有份正经工作,回家知道照顾孩子,关心丈夫,操持家务,也算是难得的好媳妇了。
假如这两口子离婚了,又不知“改邪归正”,凭着各自良好的外部条件,很快组建新的家庭,会不会又故技重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