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多信息港】多伦多信息港(记者李牧): 在移民之前,对加拿大的情况做了一些信息准备,内容很务实,从移民安置到求职方向。结果移民之后的一些副产品,每每给我惊喜,这些惊喜不在我计划之内的。重新过起读书生活,就是这种惊喜之一。
阅读是一种乐趣,也是自幼形成的一种牢固的爱好。尽管这种乐趣使我后来成为一个合格的新闻从业人员,包括到加拿大还能当“写手”赚几文零钱,我还是非常看重乐趣本身。想看什么看什么,秉烛通宵不觉晓的阅读,不为功名不为钱财不为职称和文凭。
二十五岁重归校园读硕士以后,几乎没有再安安静静地读过一本书,更不必说把一本旧书翻来覆去玩味了。买书的钱倒是越来越充裕,毫不吝啬地本成套的鲁迅全集、金庸全集之类的东西搬回家。漂亮的书房也有了,里面放着从书桌台灯到书柜的一切。可惜一杯清茶一册好书,这种时光几乎不再。就算坐住屁股,手机铃声、汽车鸣笛也不允许。
加拿大,戒烟、少酒的同时,书却有得读。漂洋过海的行李中,差不多有三分之一是书,毕竟半辈子闲情难忘,虽然做好打 LABOR的准备。除了小学以来的旧书,我工作的大厦中有个书店,每月单位依行政级别往员工卡里存二百元人民币,我用这笔钱在那个书店里买了不少新书,也装在行李里,包括人民文学出版社全套《哈里・波特》,从魔法石到凤凰社。
我从来不在意读书的内容,只要给我乐趣就行。在加拿大的岁月,一方面动荡不安,奔波在就业顾问、政府部门、打工工厂所之间,另一方面又难得的安静,再也没有不断的铃声、办不完的“事”。当读第二遍哈里・波特时,才想起已经好久不看小说。儿子带到加拿大的东西,包括小浣熊系列的水浒卡,为帮他“研究”,差不多重头读了一遍《水浒传》。在网上看完了最后两卷《李自成》,对姚雪银其人其事其书颇有些看法,但李自成连播小说是我童年记忆之一。现在正看英文版的《哈里・波特》。萨尔瓦多邻居,也是一位新移民,告诉我读小说对提高英语水平很见效。
落地后,亲属在传给我的第一波环境信息时,就包括“图书馆的位置”。当时很惊异,从离开校园开始,图书馆差不多就和书一起从生活中消失。后来发现,图书馆是最容易遇到同胞的公共场所。一位国内的同事,亲口说“我家旁边的图书馆很大,我在一年内把那个馆里的所有中文书读完了。”
在我家所在地区的图书馆,偶然看到一本英文版的图册,是介绍中国犹太人的。这本书中专门提到1900年代,犹太组织为挽救中国开封的犹太社区,曾经协助开封犹太人后裔与犹太世界恢复联络,出资把一批开封犹太人后裔接到上海,帮助他们学习希伯来语。这本书明确记述,重新唤醒开封犹太社区的努力,在没有外界阻挠的背景下失败。我一直想知道,宋代形成的中国开封犹太社区的最终结局,没想到在加拿大的图书馆里得知这个信息。
翻开手边的《环球华报》,中国文坛版介绍的是《尘埃落定》及其作者阿来。国内的大众媒体,现在已经很少有这种文坛版,至多在副刊版里面有个读书的小专栏。谁会“浪费”一个整版去介绍一部小说和其作者?加拿大的中文媒体市场竞争同样激烈,相对人口数量,产品市场保有量远超过中国大陆。但加拿大的中文媒体会用一个整版介绍一本在中国本土也是“严肃文学”的小说,只能说,这里的读者有这个需求。
在加拿大,重新过起读书生活的,并不仅是我一个人。这份副产品,属于每一个原先喜欢读书的新移民。
阅读是一种乐趣,也是自幼形成的一种牢固的爱好。尽管这种乐趣使我后来成为一个合格的新闻从业人员,包括到加拿大还能当“写手”赚几文零钱,我还是非常看重乐趣本身。想看什么看什么,秉烛通宵不觉晓的阅读,不为功名不为钱财不为职称和文凭。
二十五岁重归校园读硕士以后,几乎没有再安安静静地读过一本书,更不必说把一本旧书翻来覆去玩味了。买书的钱倒是越来越充裕,毫不吝啬地本成套的鲁迅全集、金庸全集之类的东西搬回家。漂亮的书房也有了,里面放着从书桌台灯到书柜的一切。可惜一杯清茶一册好书,这种时光几乎不再。就算坐住屁股,手机铃声、汽车鸣笛也不允许。
加拿大,戒烟、少酒的同时,书却有得读。漂洋过海的行李中,差不多有三分之一是书,毕竟半辈子闲情难忘,虽然做好打 LABOR的准备。除了小学以来的旧书,我工作的大厦中有个书店,每月单位依行政级别往员工卡里存二百元人民币,我用这笔钱在那个书店里买了不少新书,也装在行李里,包括人民文学出版社全套《哈里・波特》,从魔法石到凤凰社。
我从来不在意读书的内容,只要给我乐趣就行。在加拿大的岁月,一方面动荡不安,奔波在就业顾问、政府部门、打工工厂所之间,另一方面又难得的安静,再也没有不断的铃声、办不完的“事”。当读第二遍哈里・波特时,才想起已经好久不看小说。儿子带到加拿大的东西,包括小浣熊系列的水浒卡,为帮他“研究”,差不多重头读了一遍《水浒传》。在网上看完了最后两卷《李自成》,对姚雪银其人其事其书颇有些看法,但李自成连播小说是我童年记忆之一。现在正看英文版的《哈里・波特》。萨尔瓦多邻居,也是一位新移民,告诉我读小说对提高英语水平很见效。
落地后,亲属在传给我的第一波环境信息时,就包括“图书馆的位置”。当时很惊异,从离开校园开始,图书馆差不多就和书一起从生活中消失。后来发现,图书馆是最容易遇到同胞的公共场所。一位国内的同事,亲口说“我家旁边的图书馆很大,我在一年内把那个馆里的所有中文书读完了。”
在我家所在地区的图书馆,偶然看到一本英文版的图册,是介绍中国犹太人的。这本书中专门提到1900年代,犹太组织为挽救中国开封的犹太社区,曾经协助开封犹太人后裔与犹太世界恢复联络,出资把一批开封犹太人后裔接到上海,帮助他们学习希伯来语。这本书明确记述,重新唤醒开封犹太社区的努力,在没有外界阻挠的背景下失败。我一直想知道,宋代形成的中国开封犹太社区的最终结局,没想到在加拿大的图书馆里得知这个信息。
翻开手边的《环球华报》,中国文坛版介绍的是《尘埃落定》及其作者阿来。国内的大众媒体,现在已经很少有这种文坛版,至多在副刊版里面有个读书的小专栏。谁会“浪费”一个整版去介绍一部小说和其作者?加拿大的中文媒体市场竞争同样激烈,相对人口数量,产品市场保有量远超过中国大陆。但加拿大的中文媒体会用一个整版介绍一本在中国本土也是“严肃文学”的小说,只能说,这里的读者有这个需求。
在加拿大,重新过起读书生活的,并不仅是我一个人。这份副产品,属于每一个原先喜欢读书的新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