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在美找工的困境(1)
黄崇□认为,“能力超强的人毕竟不多。我一路升学、当兵、来美念研究所,至今还未有过工作经验,现在对我来说,时间是最宝贵的东西,在纽约求职的过程,花费我好几个月,我已经不愿意再等待了。”
多维记者林紫乔/
脸孔是障碍吗
在华裔作家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中,一位母亲曾表达了许
多亚裔移民对后代的期望:在美国这块土地上,将没有人会轻视我的女儿,因为我
只许她使用最完美的英文。
“但是很多时候,即便是最正统的英语,仍然改变不了东西方在文化上的差异,”陈
嘉伟深有感触地对多维记者说。今年五月,他得到纽约银行的聘雇,进入该公司的
投资会计部门工作。
虽然走马上任不过数日,但他已经能感觉到进入这家银行是个正确的选择,“纽约银
行的制度相当健全,我觉得我漫长的求职过程,都有了代价。”
事实上,陈嘉伟认为,自己与一般大学生无异,刚毕业时都是没有经验的新鲜人,
千万不可眼高手低,有任何工作机会都要把握,唯有不断的累积与学习,才能换取
更佳的机会。他回忆这次换工作的过程,确实花了比较长的时间,因为累积了两年
的经验后,下一阶段的工作,能否在升迁及薪资方面都给予他更多的发展空间,这
成为他首要考虑的事情。
陈嘉伟进一步分析,美国人问话的方式,不像华人一般委婉,因此求职者的应答方
式过於谦逊的话,也无法获得太多青睐。“从小家庭总是灌输我们,待人要有礼、要
客气,印象中,华人也确实比较谦虚,这点反映在我们的履历表以及面试的态度上,
很容易就让对方错估我们真正的能力。”
“反观美国人接受面试时的自信表现,看在我们眼中,或许认为那叫做吹捧,但事实
上,求职就是一种自我行销的能力,这是主流公司相当看重的特质,若你正在应徵
一份业务工作,你更该懂得如何掌握这项能力。”
每逢毕业季节,就有一批社会新鲜人投入就业市场。国家教育统计中心(The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统计2005届毕业班将产生1,222,000位毕业生。
多次的面试经验也让陈嘉伟发觉,虽然他接受的是美式教育,但原来中国传统的习
俗与文化,却已在无形中根深蒂固。“面试中许多小细节,都充分显示出东西文化的
差异,譬如华人时常认为,与人说话的时候,眼光直视对方会让人感到不舒服,是
一种不礼貌的行为。但面试时若遇到美国人,千万要维持眼神的接触,因为对他们
而言,这不仅是个礼貌,也是自信的表现。”
“还有每当面试就要结束的时候,面试官通常会问我们一句:你还有没有其他的问题?
华人碰到这种情况,总显得安静,好像深怕问题太多,会为对方造成麻烦。”陈嘉伟
提高音调、对多维记者强调,“但若你回答没有问题,你这场面试就完了!因为这样
的表现,很容易被解读为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也没有为公司付出的热忱。”
今年甫自纽约大学传播研究所毕业的王薏婷,早在一年多以前,她就开始利用课余
时间,积极参加业界或学校举办的就业博览会,在校最后一个学期的期间,她同时
拥有两份实习工作。“亚裔在美国找工作,当然与本地的美国人有很大差别!”接受
采访时,王薏婷根据经验,不假思索地对多维记者说。
她回忆每当参加就业博览会时,公司行号派出的招聘专员一拿到履历表,只需看看
名字,就可以判断出对方是亚裔,许多属於亚裔的刻板印象因而出现。“公司在招聘
人才的时候,往往想降低未来不确定的因素,因此较不愿冒险雇用亚裔,因为我们
不是美国人,不是他们所熟悉或理解的一群,这种情况对我们其实很不利。”
“当然并非所有的刻板印象都是不好的。记得当我担任行销研究的实习工作时,上司
总觉得我的数学很好,对我这方面的表现相当称赞。”
然而王薏婷认为,亚裔的身分、以及亚裔与主流的差异,是求职过程中确实存在、
且谁都无法否认的事实。“面试时,对方一看见我的姓氏,第一句话总是问我:你从
哪里来?”王薏婷进一步指出,这种情形不只有她会遇到,她有位朋友在美国出生,
尽管这个人连中文都不会说,公司招聘人员或面试官一见到他,仍然是怎么问话。
“这种情况见多了,我朋友早已学会如何应付,他的标准答案永远只有一个,就是我
来自加州。”王薏婷说。
根据“全国大学及雇主协会”进行的《2005就业大调查》,研究显示若比较2004-05届
与2003-04届的毕业班,雇主预期今年受雇的人数将增加13.1%。总体来看,接受调
查的雇主中,高达61.4%的人表示相较於去年,今年的毕业班将有更多的新鲜人受到
企业录用。2005年十大热门工作分别为会计、管理、教学、谘询、业务等,有关详
细排名以及个别的平均薪资,请参阅此表。
目前任职於三菱银行的蔡策则提到,尽管他自中学起就在美国接受教育,但是来自
父母的传统东方思想,仍在无形中指引他日后就业的方向。“或许华人比较实际,因
此父母总希望我挑选职业的时候,要作实际的考量,对他们而言,工作是藉以维持
生计,而不是用来满足个人兴趣的。”蔡策认为,这解释了为何他选择目前较热门的
金融产业作为发展方向。
打破竹子天花板
多位毕业生接受多维记者访问时,纷纷表示文化差异是他们求职所面临的主要障碍。
韩裔职业教育专家Jane Hyun亦於其著作《打破竹子天花板--亚裔职场策略》(Breaking
the Bamboo Ceiling━ Career Strategies for Asians)中,指出双重文化的冲击,
是亚裔找工作、或发展职业的阶段中,首要克服的问题。
Jane Hyun引用“亚太领导教育”组织公布的研究结果,系统地说明亚裔与西方人士的
不同,尤其是表现在在价值观的面向上,有四项显著差异。该研究指出西方人重视
“自发与闲适”的价值,他们注重社交能力、接受情绪的表达、在行事上较富有弹性;
相对於西方人,亚裔则主张“自我控制与纪律”,他们多在别人先开口的情形下说话、
并且善於隐藏情绪、有更强大的内在意志以及对危机的容忍力。
此外,西方人重视“个人的价值与成就”,他们强调个人主义与个人的权力;亚裔看
重的却是“谦逊”的价值,他们致力於降低个人的能见度,主张权力的分享。而当西
方人普遍较为强悍、独立、富创造性、勇於挑战权威时,亚裔则倾向采取团体合作、
集体决议的过程,并且对於权威忠诚与服从。
哈佛商学院教授坎特(Rosabeth Moss Kanter)发现,主管人员喜爱雇用或升迁与自
己较近似职工,这种称作同质社交再现(homosocial reproduction)的现象,导因於
人们对於与自己相像的人感到熟悉,若主管人员认为自己具有竞争力、且有良好的
工作表现,他们倾向再次雇用这样的人。
这种无意识的偏见,对於非主流背景的人可谓是种不利。因此Jane Hyun建议亚裔,
不仅要认识自己的特质,还要学习如何发挥这些特性的优势面,并且试著为自己发
声、适当地挑战权威、以及在无须向自己的价值与认同妥协的情形下,适度改变自
己的态度、修正自己的行为。
属於亚裔特有的文化与性质,不仅有待亚裔本身去认识,Jane Hyun认为,主流社会
也有必要增进此类知识。她在书中写道,到了2050年,非白人背景的人士,将成为
美国工作力的主体,因此高阶主管必须学会如何有效与多元文化背景的职员互动,
美国公司也应寻求方法,开发亚裔的技术与潜能。她提醒公司的主事者,族裔间的
隔阂必须获得消除,企业才可在现今的全球市场中,占得更好的基点。
“没有边界,这是后现代主义的核心概念!”今年将自大学毕业的叶琛说出一个艺术
的理论,也说出了许多亚裔的期待。
叶琛出生於台湾、在大陆读中学、1997年移民来美、2004年曾前往日本担任交换学
生,目前主修艺术。穿越许多国境的他认为,族裔不是藩篱,也不是隔阂,所以面
对未来漫长的职业生涯,他信心满满地表示,“多元文化的背景将成为一股力量,帮
助我在作品中,展现更丰富的特色与生命力。”
景气低迷找工难
叶琛对多维记者分析艺术产业的前景,他对此感到相当乐观,“因为艺术不会受到其
他市场经济或景气的影响!”他说。
虽然叶琛今年才从大学毕业,对於未来的方向,却已经有了具体的规划,“目前观察
了一阵子后,我发现将来的出路有许多选择,我们可以教书、可以作自由艺术家,
还可以去博物馆或艺廊试试,那里有很多有意思的职务。”
而今年春天甫从纽约科技大学毕业的黄崇□,却因为电子业的景气持续低迷,让他
首次找工作就遇到困难。“像我们主修电机工程的人,学的就是如何与电脑沟通,因
此语言、文化对我们来说,都不是就业的障碍。真正的问题在於产业的景气。”
黄崇□直指问题的症结说道,“2001年911事件之后,电子业就持续紧缩,因为整体
景气的下滑,让各公司行号的预算缩减,采购与订单相对减少。此外,网路泡沫化、
个人电脑的供给过剩,这些都间接影响到电子业近年的发展。”
“虽然今年景气已有复苏的迹象,但即便业界开始提供就业机会,他们仍然优先选择
美国人或公民补上。”黄崇□笑著补充说,“除非你能力超强!”
随后他立刻正色,继续说道,“但是能力超强的人毕竟不多。我一路升学、当兵、来
美念研究所,至今还未有过工作经验,现在对我来说,时间是最宝贵的东西,在纽
约求职的过程,花费我好几个月,我已经不愿意再等待了。”
於是,家在台湾的黄崇□,选择回到自己最熟悉的地方,而台湾的积体电路设计、
半导体制造等相关产业,在国际间极具领导地位,这点对他来说,也让台湾成为他
未来的不二选择。
黄崇□告诉多维记者,他已经订好了机票,近日就要动身返台。他说,“在纽约的两
年回忆,让我相当不舍。当初计画毕业后就留在这里,给自己一些磨练的机会,不
过台湾的电子业早已与世界接轨,相信在台湾工作,也能获得许多学习与成长。”
根据“全国大学及雇主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and Employers)最
新调查,美国2005年的热门专业包括管理、谘询、教学、业务、金融、软体研发等,
其中最吃香的要属会计专业,平均起薪在4.5万美元左右。
如同黄崇□所说,以往热门的电子专业风光不再,同“会计热”形成了鲜明对比。近
几年来,美国选择计算机作为自己主修专业的学生正逐渐减少,美国计算机研究协
会亦透露,从2003年开始,美国和加拿大不少高校的计算机专业,申请入学的学生
均有减少。
电子业的就业市场不再抢手,原因是近年来美国的电子业低迷,大学生找工作比以
前困难,薪酬也有所下降,且随著美国技术型工作转移到价格更低廉的海外市场,
一些从事相关行业的人甚至因此失业。
事实上,产业的景气与前景,的确是许多人规划未来方向的重要指标与参考。根据
“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处”2005年4月20日公布的资料,去年一年,各类产业在国民生
产总值(GDP)的成长上,服务生产业的表现相当出色。此外,经济分析处推估各类数
据,亦发现资讯传播科技业持续以二位数的成长,对美国经济作出贡献。
该报告指出,制造业(含商品生产业)在2004年有复苏的迹象,但成长的速度仍不及
服务生产业。若就资讯传播科技业作细部的分析,则显示其中的资讯类(含软件发表、
资料处理)在去年成长了9.8%,而耐久财制造类(含电脑、电子产品)则成长5.9%,表
现皆优於商品生产业的3.1%。
但GDP 成长最多的产业,仍由金融、保险、地产、租赁业(FIRE)拔得头筹,FIRE在2004年的成长高达25%,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0.7%;资讯传播科技业的GDP则成长了13%,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2%;批发业历经2003年的下滑后,其GDP则於2004成长3.3%。
“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处”每年公布各产业成长的概况与数据,建议读者可定期更新
资讯,确实掌握业界发展的现况,作为职涯规划的考量与依据。
黄崇□认为,“能力超强的人毕竟不多。我一路升学、当兵、来美念研究所,至今还未有过工作经验,现在对我来说,时间是最宝贵的东西,在纽约求职的过程,花费我好几个月,我已经不愿意再等待了。”
多维记者林紫乔/
脸孔是障碍吗
在华裔作家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中,一位母亲曾表达了许
多亚裔移民对后代的期望:在美国这块土地上,将没有人会轻视我的女儿,因为我
只许她使用最完美的英文。
“但是很多时候,即便是最正统的英语,仍然改变不了东西方在文化上的差异,”陈
嘉伟深有感触地对多维记者说。今年五月,他得到纽约银行的聘雇,进入该公司的
投资会计部门工作。
虽然走马上任不过数日,但他已经能感觉到进入这家银行是个正确的选择,“纽约银
行的制度相当健全,我觉得我漫长的求职过程,都有了代价。”
事实上,陈嘉伟认为,自己与一般大学生无异,刚毕业时都是没有经验的新鲜人,
千万不可眼高手低,有任何工作机会都要把握,唯有不断的累积与学习,才能换取
更佳的机会。他回忆这次换工作的过程,确实花了比较长的时间,因为累积了两年
的经验后,下一阶段的工作,能否在升迁及薪资方面都给予他更多的发展空间,这
成为他首要考虑的事情。
陈嘉伟进一步分析,美国人问话的方式,不像华人一般委婉,因此求职者的应答方
式过於谦逊的话,也无法获得太多青睐。“从小家庭总是灌输我们,待人要有礼、要
客气,印象中,华人也确实比较谦虚,这点反映在我们的履历表以及面试的态度上,
很容易就让对方错估我们真正的能力。”
“反观美国人接受面试时的自信表现,看在我们眼中,或许认为那叫做吹捧,但事实
上,求职就是一种自我行销的能力,这是主流公司相当看重的特质,若你正在应徵
一份业务工作,你更该懂得如何掌握这项能力。”
每逢毕业季节,就有一批社会新鲜人投入就业市场。国家教育统计中心(The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统计2005届毕业班将产生1,222,000位毕业生。
多次的面试经验也让陈嘉伟发觉,虽然他接受的是美式教育,但原来中国传统的习
俗与文化,却已在无形中根深蒂固。“面试中许多小细节,都充分显示出东西文化的
差异,譬如华人时常认为,与人说话的时候,眼光直视对方会让人感到不舒服,是
一种不礼貌的行为。但面试时若遇到美国人,千万要维持眼神的接触,因为对他们
而言,这不仅是个礼貌,也是自信的表现。”
“还有每当面试就要结束的时候,面试官通常会问我们一句:你还有没有其他的问题?
华人碰到这种情况,总显得安静,好像深怕问题太多,会为对方造成麻烦。”陈嘉伟
提高音调、对多维记者强调,“但若你回答没有问题,你这场面试就完了!因为这样
的表现,很容易被解读为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也没有为公司付出的热忱。”
今年甫自纽约大学传播研究所毕业的王薏婷,早在一年多以前,她就开始利用课余
时间,积极参加业界或学校举办的就业博览会,在校最后一个学期的期间,她同时
拥有两份实习工作。“亚裔在美国找工作,当然与本地的美国人有很大差别!”接受
采访时,王薏婷根据经验,不假思索地对多维记者说。
她回忆每当参加就业博览会时,公司行号派出的招聘专员一拿到履历表,只需看看
名字,就可以判断出对方是亚裔,许多属於亚裔的刻板印象因而出现。“公司在招聘
人才的时候,往往想降低未来不确定的因素,因此较不愿冒险雇用亚裔,因为我们
不是美国人,不是他们所熟悉或理解的一群,这种情况对我们其实很不利。”
“当然并非所有的刻板印象都是不好的。记得当我担任行销研究的实习工作时,上司
总觉得我的数学很好,对我这方面的表现相当称赞。”
然而王薏婷认为,亚裔的身分、以及亚裔与主流的差异,是求职过程中确实存在、
且谁都无法否认的事实。“面试时,对方一看见我的姓氏,第一句话总是问我:你从
哪里来?”王薏婷进一步指出,这种情形不只有她会遇到,她有位朋友在美国出生,
尽管这个人连中文都不会说,公司招聘人员或面试官一见到他,仍然是怎么问话。
“这种情况见多了,我朋友早已学会如何应付,他的标准答案永远只有一个,就是我
来自加州。”王薏婷说。
根据“全国大学及雇主协会”进行的《2005就业大调查》,研究显示若比较2004-05届
与2003-04届的毕业班,雇主预期今年受雇的人数将增加13.1%。总体来看,接受调
查的雇主中,高达61.4%的人表示相较於去年,今年的毕业班将有更多的新鲜人受到
企业录用。2005年十大热门工作分别为会计、管理、教学、谘询、业务等,有关详
细排名以及个别的平均薪资,请参阅此表。
目前任职於三菱银行的蔡策则提到,尽管他自中学起就在美国接受教育,但是来自
父母的传统东方思想,仍在无形中指引他日后就业的方向。“或许华人比较实际,因
此父母总希望我挑选职业的时候,要作实际的考量,对他们而言,工作是藉以维持
生计,而不是用来满足个人兴趣的。”蔡策认为,这解释了为何他选择目前较热门的
金融产业作为发展方向。
打破竹子天花板
多位毕业生接受多维记者访问时,纷纷表示文化差异是他们求职所面临的主要障碍。
韩裔职业教育专家Jane Hyun亦於其著作《打破竹子天花板--亚裔职场策略》(Breaking
the Bamboo Ceiling━ Career Strategies for Asians)中,指出双重文化的冲击,
是亚裔找工作、或发展职业的阶段中,首要克服的问题。
Jane Hyun引用“亚太领导教育”组织公布的研究结果,系统地说明亚裔与西方人士的
不同,尤其是表现在在价值观的面向上,有四项显著差异。该研究指出西方人重视
“自发与闲适”的价值,他们注重社交能力、接受情绪的表达、在行事上较富有弹性;
相对於西方人,亚裔则主张“自我控制与纪律”,他们多在别人先开口的情形下说话、
并且善於隐藏情绪、有更强大的内在意志以及对危机的容忍力。
此外,西方人重视“个人的价值与成就”,他们强调个人主义与个人的权力;亚裔看
重的却是“谦逊”的价值,他们致力於降低个人的能见度,主张权力的分享。而当西
方人普遍较为强悍、独立、富创造性、勇於挑战权威时,亚裔则倾向采取团体合作、
集体决议的过程,并且对於权威忠诚与服从。
哈佛商学院教授坎特(Rosabeth Moss Kanter)发现,主管人员喜爱雇用或升迁与自
己较近似职工,这种称作同质社交再现(homosocial reproduction)的现象,导因於
人们对於与自己相像的人感到熟悉,若主管人员认为自己具有竞争力、且有良好的
工作表现,他们倾向再次雇用这样的人。
这种无意识的偏见,对於非主流背景的人可谓是种不利。因此Jane Hyun建议亚裔,
不仅要认识自己的特质,还要学习如何发挥这些特性的优势面,并且试著为自己发
声、适当地挑战权威、以及在无须向自己的价值与认同妥协的情形下,适度改变自
己的态度、修正自己的行为。
属於亚裔特有的文化与性质,不仅有待亚裔本身去认识,Jane Hyun认为,主流社会
也有必要增进此类知识。她在书中写道,到了2050年,非白人背景的人士,将成为
美国工作力的主体,因此高阶主管必须学会如何有效与多元文化背景的职员互动,
美国公司也应寻求方法,开发亚裔的技术与潜能。她提醒公司的主事者,族裔间的
隔阂必须获得消除,企业才可在现今的全球市场中,占得更好的基点。
“没有边界,这是后现代主义的核心概念!”今年将自大学毕业的叶琛说出一个艺术
的理论,也说出了许多亚裔的期待。
叶琛出生於台湾、在大陆读中学、1997年移民来美、2004年曾前往日本担任交换学
生,目前主修艺术。穿越许多国境的他认为,族裔不是藩篱,也不是隔阂,所以面
对未来漫长的职业生涯,他信心满满地表示,“多元文化的背景将成为一股力量,帮
助我在作品中,展现更丰富的特色与生命力。”
景气低迷找工难
叶琛对多维记者分析艺术产业的前景,他对此感到相当乐观,“因为艺术不会受到其
他市场经济或景气的影响!”他说。
虽然叶琛今年才从大学毕业,对於未来的方向,却已经有了具体的规划,“目前观察
了一阵子后,我发现将来的出路有许多选择,我们可以教书、可以作自由艺术家,
还可以去博物馆或艺廊试试,那里有很多有意思的职务。”
而今年春天甫从纽约科技大学毕业的黄崇□,却因为电子业的景气持续低迷,让他
首次找工作就遇到困难。“像我们主修电机工程的人,学的就是如何与电脑沟通,因
此语言、文化对我们来说,都不是就业的障碍。真正的问题在於产业的景气。”
黄崇□直指问题的症结说道,“2001年911事件之后,电子业就持续紧缩,因为整体
景气的下滑,让各公司行号的预算缩减,采购与订单相对减少。此外,网路泡沫化、
个人电脑的供给过剩,这些都间接影响到电子业近年的发展。”
“虽然今年景气已有复苏的迹象,但即便业界开始提供就业机会,他们仍然优先选择
美国人或公民补上。”黄崇□笑著补充说,“除非你能力超强!”
随后他立刻正色,继续说道,“但是能力超强的人毕竟不多。我一路升学、当兵、来
美念研究所,至今还未有过工作经验,现在对我来说,时间是最宝贵的东西,在纽
约求职的过程,花费我好几个月,我已经不愿意再等待了。”
於是,家在台湾的黄崇□,选择回到自己最熟悉的地方,而台湾的积体电路设计、
半导体制造等相关产业,在国际间极具领导地位,这点对他来说,也让台湾成为他
未来的不二选择。
黄崇□告诉多维记者,他已经订好了机票,近日就要动身返台。他说,“在纽约的两
年回忆,让我相当不舍。当初计画毕业后就留在这里,给自己一些磨练的机会,不
过台湾的电子业早已与世界接轨,相信在台湾工作,也能获得许多学习与成长。”
根据“全国大学及雇主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and Employers)最
新调查,美国2005年的热门专业包括管理、谘询、教学、业务、金融、软体研发等,
其中最吃香的要属会计专业,平均起薪在4.5万美元左右。
如同黄崇□所说,以往热门的电子专业风光不再,同“会计热”形成了鲜明对比。近
几年来,美国选择计算机作为自己主修专业的学生正逐渐减少,美国计算机研究协
会亦透露,从2003年开始,美国和加拿大不少高校的计算机专业,申请入学的学生
均有减少。
电子业的就业市场不再抢手,原因是近年来美国的电子业低迷,大学生找工作比以
前困难,薪酬也有所下降,且随著美国技术型工作转移到价格更低廉的海外市场,
一些从事相关行业的人甚至因此失业。
事实上,产业的景气与前景,的确是许多人规划未来方向的重要指标与参考。根据
“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处”2005年4月20日公布的资料,去年一年,各类产业在国民生
产总值(GDP)的成长上,服务生产业的表现相当出色。此外,经济分析处推估各类数
据,亦发现资讯传播科技业持续以二位数的成长,对美国经济作出贡献。
该报告指出,制造业(含商品生产业)在2004年有复苏的迹象,但成长的速度仍不及
服务生产业。若就资讯传播科技业作细部的分析,则显示其中的资讯类(含软件发表、
资料处理)在去年成长了9.8%,而耐久财制造类(含电脑、电子产品)则成长5.9%,表
现皆优於商品生产业的3.1%。
但GDP 成长最多的产业,仍由金融、保险、地产、租赁业(FIRE)拔得头筹,FIRE在2004年的成长高达25%,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0.7%;资讯传播科技业的GDP则成长了13%,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2%;批发业历经2003年的下滑后,其GDP则於2004成长3.3%。
“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处”每年公布各产业成长的概况与数据,建议读者可定期更新
资讯,确实掌握业界发展的现况,作为职涯规划的考量与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