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不喜欢在网上写什么东西,毕竟网络上的半瓶子们醋太多,尤其是看到“《我所认识的日本车》谬论处处”这段狗屁文字之后,真的看不下去了,这种拿半瓶子醋吓唬人、拿民族主义来遮羞的做法令人作呕,于是不得不写上几句。
中国人是刚刚接触汽车,除了少数专业人士以外,大部分人都是道听途说的汽车知识。因此,从经验论上说,中国人最好的办法是看外国人(准确说是白人,不是在外国的华人和黑人)怎么买车和开车。这就像自己不会吃螃蟹,看会吃的人怎么吃,照样儿学就是了。
本人有幸常到国外,走了几十个国家。我的印象是,在欧洲很少看到日本车,在美国的日本车多一些,非洲和亚洲的日本车最多。究其原因,非洲和亚洲是日本援助较多的地区,日本喜欢用物资援助(给东西),于是日本货泛滥,日本车也多,非洲和亚洲人先入为主地就认可了日本车。反观欧洲,本来就是汽车发源地,又有很多著名品牌,消费者的汽车观念也成熟,人均收入较高而且比较均富,在欧洲买车确实没有什么面子不面子的事,和买自行车没多大区别。种种因素造成欧洲人很少买日本车。美国的情况比较特殊,因为日本车出口的主攻方向就是美国市场。当初丰田进入美国市场前进行了市场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美国修车的费用昂贵而且维修不方便。于是日本人在汽车投放市场前先期建设了许多修理厂,一下吸引了众多美国消费者。我们知道,美国的贫富差异比欧洲大得多,多数消费者是不愿意支付较高修车费用的。日本人在这个调查基础上,对自己的车进行了改进,尤其是对车辆的总成和零配件的成本与寿命进行了重新设计,推出了中国人所谓的“一槽烂”的车,这样做符合了美国消费者的习惯。一是车的售价很便宜,二是寿命有限。这样的车意味着:一是在一定时期内几乎不需要进行维修;二是到了寿命的时候,喜新厌旧的美国人早就转手或者干脆扔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美国的人寿保险非常高,即便是出了车祸(美国车祸比例很低,这与其路况和管理直接相关),也是美国保险公司买单,所以汽车的安全性不是很受重视。这三点造成了日本车的特点是:重内饰轻安全、低售价短寿命。而这种特点显然是欧洲人所不能接受的,希腊一位老出租车司机最近把他开了300万公里的奔驰车赠给了奔驰公司,无论多么孝忠的日托都可以站出来告诉我们,哪一辆日本车能开到这个里程数?
对了,别拿姚明和黑人说事儿好吗?从一开始就强调了,我们说的是白人的消费理念,黑人和亚洲人的心理完全是两回事。
结论是,如果你买的人寿保险和美国人一样高,你和美国人一样只想把车开10万英里(20万公里以内)就卖掉或者扔掉,可以买进口的日本车(不是在中国生产的日本车哦)。
从技术理念上来讲,德国是世界上惟一高速公路不限速的国家,而且欧洲的汽油奇贵(每升10元人民币还多),还有就是欧洲的法律非常苛刻,对汽车的安全性能和环保性能要求最早也最多的法律都是来自欧洲。这样的情况造成欧洲车生产走了一个“速度、节油、安全”三位一体的技术路线。在这里顺便提一下,日托们尽管站出来辩解说日本车如何如何节油,这里有一个前提:同等车辆自重。车辆自重为何如此重要?自重大就意味着可以在高速行驶中更稳定,同时实现更可靠的刹车和转向,也意味着更安全。说到这里,我们就都明白为什么日本车普遍自重较欧洲车轻的原因了,也明白了这些车为什么省油。这与同排量的摩托车比汽车都省油是一个道理。其实日本车的设计不是没有道理,要知道,无论是日本还是其他亚洲非洲国家,道路状况很差,能把车开到时速150公里的情况很少,所以日本车的高速性能差、安全系数低也是出于成本考虑,未必是故意害中国人的命。
现在来说说美国车。美国车其实是很例外的,全世界除了石油资源异常丰富的国家,油价最便宜的就是美国了,美国的油价含税和中国一样,中国是没有含税的价格。而且美国人从石油危机之后就坚定了垄断石油资源的决心,可以说,世界各国都没有汽油了,美国照样有。而且美国人买车大多是要从事“体力活儿”,比如农场用皮卡拉货、假期拉着游艇出去、跑长途(美国高速公路网最发达,美国人常常开车跑到上千公里之外,而火车却几乎没有人坐)等等,这意味着美国的汽车厂商更多的是重视汽车的耐用性和动力性,对所谓节油之类的新技术应用上要慢半拍。日本车在美国销路不错,为什么却从来不曾招标进入军用车行列?(这和中国不一样)原因很简单,日本车不结实、动力性差。一大堆的各种内饰、真皮坐椅、DVD啊、10碟音响之类的到了战场上有什么用?
即便是在亚洲和非洲国家,有尊严的政府都是使用欧洲车作为政府用车的,这除了不能用捐赠车辆作为政府用车的惯例之外(这和中国又不一样),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欧洲车的动力性很好,经过改装之后(往往要增加很多钢板),发动机也可以正常工作。而且一旦出现意外,欧洲车的高速性能就派上了用场。
再次提醒日托们,谁说日本车的高速性能好,请站出来,我们用同等排量、同等负重、同属一代的车一起来跑跑高速吧,看我不玩死你!
其实汽车厂商都是根据国情和市场行情来研制产品的。中国人一夜暴富的人很多,到国外走过的人少,懂车的人也少,再加上日本车在中国最早进入市场,让好多中国人有了先入为主的印象。此外,中国人普遍好面子,喜欢在别人面前卖弄,比如自己的车多少钱(只买贵的不买好的)、车里面有什么音响之类的,这比解释自己的发动机如何先进就容易得多,而且中国的高速公路限速120公里,奥托开起来都可以超速。种种情况造成了日本车在中国具备一定的市场优势。此外,中国人命不值钱,法律形同虚设,交通事故死亡的赔偿数额更是不如外国的一条狗(不是骂人,是真的),中国的道路和油品又普遍较差等等。针对这些市场情况,再加上日本人要“保持技术对华领先十年”的既定政策,所以注定日本在中国生产汽车有这样几个特点:卖流水线不卖技术、技术较欧洲车落后、安全性差、一槽烂(等消费者用过这一代车之后日本厂商再提高车的质量也不晚,这就和温州人先做十年假鞋再做好鞋的道理一样,至少是先把傻子的钱赚足了)、以广告营造声势等等。在这上面典型的例子是Polo,德国厂商为这款真正世界同步的车做了多少广告?再反观日本厂商如丰田尼桑本田之类,从来不谈国际同步,只是猛打广告自吹如何精益求精。谁能告诉我日本的哪一款车是国际同步的?实事求是地说,日本厂商中只有马自达比较诚实,M6真的是和国际同步,是最新车型、最新技术、最新发动机。
我反对把中国汽车售价和外国比较的做法,在外国造车,人力成本为主,在中国造成的人力成本很低,这表明,同样质量的一辆车,即便是和外国市场一样价格,生产厂商也赚得更多,这也是为什么外国汽车厂商都来合资的根本原因!况且,你是在中国买车,不是在外国买车,你挣的钱也不如外国人多,消费观念上也是完全不同的。难道你买了英国女王的车就变成和英国女王一样高贵了?这是典型的暴富心理。而且总是把买车和自己的所谓品味、阶层挂钩,本身就是可笑的。这么说吧,什么时候我们买车和现在买自行车秉持一样的心理了,才是真正的成熟了。因为汽车和自行车一样,是代步工具,只要能安全、结实、耐用、可靠就好。
最关键的,对于日本车的态度不是一个简单的消费问题,我们买了奔驰,人家会说我们有钱,买了高尔夫,人家会说你注重实用,买了美国车可能会说你喜欢大气,可你买了日本车算什么?重的说你是汉奸和日本狗养的,稍轻的说你狗命不值钱,再轻的说你虚荣傻笔、最轻的也会说你不懂车,那你图什么呢?你买了日本车就自己闷头儿开吧,干嘛还出来叫喊招骂呢?
――谨以此文奉送给所有的日托儿
中国人是刚刚接触汽车,除了少数专业人士以外,大部分人都是道听途说的汽车知识。因此,从经验论上说,中国人最好的办法是看外国人(准确说是白人,不是在外国的华人和黑人)怎么买车和开车。这就像自己不会吃螃蟹,看会吃的人怎么吃,照样儿学就是了。
本人有幸常到国外,走了几十个国家。我的印象是,在欧洲很少看到日本车,在美国的日本车多一些,非洲和亚洲的日本车最多。究其原因,非洲和亚洲是日本援助较多的地区,日本喜欢用物资援助(给东西),于是日本货泛滥,日本车也多,非洲和亚洲人先入为主地就认可了日本车。反观欧洲,本来就是汽车发源地,又有很多著名品牌,消费者的汽车观念也成熟,人均收入较高而且比较均富,在欧洲买车确实没有什么面子不面子的事,和买自行车没多大区别。种种因素造成欧洲人很少买日本车。美国的情况比较特殊,因为日本车出口的主攻方向就是美国市场。当初丰田进入美国市场前进行了市场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美国修车的费用昂贵而且维修不方便。于是日本人在汽车投放市场前先期建设了许多修理厂,一下吸引了众多美国消费者。我们知道,美国的贫富差异比欧洲大得多,多数消费者是不愿意支付较高修车费用的。日本人在这个调查基础上,对自己的车进行了改进,尤其是对车辆的总成和零配件的成本与寿命进行了重新设计,推出了中国人所谓的“一槽烂”的车,这样做符合了美国消费者的习惯。一是车的售价很便宜,二是寿命有限。这样的车意味着:一是在一定时期内几乎不需要进行维修;二是到了寿命的时候,喜新厌旧的美国人早就转手或者干脆扔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美国的人寿保险非常高,即便是出了车祸(美国车祸比例很低,这与其路况和管理直接相关),也是美国保险公司买单,所以汽车的安全性不是很受重视。这三点造成了日本车的特点是:重内饰轻安全、低售价短寿命。而这种特点显然是欧洲人所不能接受的,希腊一位老出租车司机最近把他开了300万公里的奔驰车赠给了奔驰公司,无论多么孝忠的日托都可以站出来告诉我们,哪一辆日本车能开到这个里程数?
对了,别拿姚明和黑人说事儿好吗?从一开始就强调了,我们说的是白人的消费理念,黑人和亚洲人的心理完全是两回事。
结论是,如果你买的人寿保险和美国人一样高,你和美国人一样只想把车开10万英里(20万公里以内)就卖掉或者扔掉,可以买进口的日本车(不是在中国生产的日本车哦)。
从技术理念上来讲,德国是世界上惟一高速公路不限速的国家,而且欧洲的汽油奇贵(每升10元人民币还多),还有就是欧洲的法律非常苛刻,对汽车的安全性能和环保性能要求最早也最多的法律都是来自欧洲。这样的情况造成欧洲车生产走了一个“速度、节油、安全”三位一体的技术路线。在这里顺便提一下,日托们尽管站出来辩解说日本车如何如何节油,这里有一个前提:同等车辆自重。车辆自重为何如此重要?自重大就意味着可以在高速行驶中更稳定,同时实现更可靠的刹车和转向,也意味着更安全。说到这里,我们就都明白为什么日本车普遍自重较欧洲车轻的原因了,也明白了这些车为什么省油。这与同排量的摩托车比汽车都省油是一个道理。其实日本车的设计不是没有道理,要知道,无论是日本还是其他亚洲非洲国家,道路状况很差,能把车开到时速150公里的情况很少,所以日本车的高速性能差、安全系数低也是出于成本考虑,未必是故意害中国人的命。
现在来说说美国车。美国车其实是很例外的,全世界除了石油资源异常丰富的国家,油价最便宜的就是美国了,美国的油价含税和中国一样,中国是没有含税的价格。而且美国人从石油危机之后就坚定了垄断石油资源的决心,可以说,世界各国都没有汽油了,美国照样有。而且美国人买车大多是要从事“体力活儿”,比如农场用皮卡拉货、假期拉着游艇出去、跑长途(美国高速公路网最发达,美国人常常开车跑到上千公里之外,而火车却几乎没有人坐)等等,这意味着美国的汽车厂商更多的是重视汽车的耐用性和动力性,对所谓节油之类的新技术应用上要慢半拍。日本车在美国销路不错,为什么却从来不曾招标进入军用车行列?(这和中国不一样)原因很简单,日本车不结实、动力性差。一大堆的各种内饰、真皮坐椅、DVD啊、10碟音响之类的到了战场上有什么用?
即便是在亚洲和非洲国家,有尊严的政府都是使用欧洲车作为政府用车的,这除了不能用捐赠车辆作为政府用车的惯例之外(这和中国又不一样),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欧洲车的动力性很好,经过改装之后(往往要增加很多钢板),发动机也可以正常工作。而且一旦出现意外,欧洲车的高速性能就派上了用场。
再次提醒日托们,谁说日本车的高速性能好,请站出来,我们用同等排量、同等负重、同属一代的车一起来跑跑高速吧,看我不玩死你!
其实汽车厂商都是根据国情和市场行情来研制产品的。中国人一夜暴富的人很多,到国外走过的人少,懂车的人也少,再加上日本车在中国最早进入市场,让好多中国人有了先入为主的印象。此外,中国人普遍好面子,喜欢在别人面前卖弄,比如自己的车多少钱(只买贵的不买好的)、车里面有什么音响之类的,这比解释自己的发动机如何先进就容易得多,而且中国的高速公路限速120公里,奥托开起来都可以超速。种种情况造成了日本车在中国具备一定的市场优势。此外,中国人命不值钱,法律形同虚设,交通事故死亡的赔偿数额更是不如外国的一条狗(不是骂人,是真的),中国的道路和油品又普遍较差等等。针对这些市场情况,再加上日本人要“保持技术对华领先十年”的既定政策,所以注定日本在中国生产汽车有这样几个特点:卖流水线不卖技术、技术较欧洲车落后、安全性差、一槽烂(等消费者用过这一代车之后日本厂商再提高车的质量也不晚,这就和温州人先做十年假鞋再做好鞋的道理一样,至少是先把傻子的钱赚足了)、以广告营造声势等等。在这上面典型的例子是Polo,德国厂商为这款真正世界同步的车做了多少广告?再反观日本厂商如丰田尼桑本田之类,从来不谈国际同步,只是猛打广告自吹如何精益求精。谁能告诉我日本的哪一款车是国际同步的?实事求是地说,日本厂商中只有马自达比较诚实,M6真的是和国际同步,是最新车型、最新技术、最新发动机。
我反对把中国汽车售价和外国比较的做法,在外国造车,人力成本为主,在中国造成的人力成本很低,这表明,同样质量的一辆车,即便是和外国市场一样价格,生产厂商也赚得更多,这也是为什么外国汽车厂商都来合资的根本原因!况且,你是在中国买车,不是在外国买车,你挣的钱也不如外国人多,消费观念上也是完全不同的。难道你买了英国女王的车就变成和英国女王一样高贵了?这是典型的暴富心理。而且总是把买车和自己的所谓品味、阶层挂钩,本身就是可笑的。这么说吧,什么时候我们买车和现在买自行车秉持一样的心理了,才是真正的成熟了。因为汽车和自行车一样,是代步工具,只要能安全、结实、耐用、可靠就好。
最关键的,对于日本车的态度不是一个简单的消费问题,我们买了奔驰,人家会说我们有钱,买了高尔夫,人家会说你注重实用,买了美国车可能会说你喜欢大气,可你买了日本车算什么?重的说你是汉奸和日本狗养的,稍轻的说你狗命不值钱,再轻的说你虚荣傻笔、最轻的也会说你不懂车,那你图什么呢?你买了日本车就自己闷头儿开吧,干嘛还出来叫喊招骂呢?
――谨以此文奉送给所有的日托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