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枫叶之国面面观---一个投资移民眼中的加拿大
加拿大的高中生活一瞥(二十一)--- 富校与穷校的差别
当初在为孩子选择学校时,富有北美生活经验的俺家老公就说:美国的私立学校,非常看重生源的背景,除了招收学习成绩特别优异,或者按照学校的标准判断,前途远大的平民家庭孩子而外,他们对于名门后代,以及豪富家庭出生的孩子,即便他们的学习成绩很一般,甚至还较差,也网开一面,非常乐于将他们纳入自己旗下。这是因为,这些学生将来成为非富即贵的可能性,远远大于其他人等,这样,这些著名的私立学校,才有可能不断地获得来自私人的大笔捐款,以保障学校得以继续高规格高水平地维系和运转下去.
据此,俺老公得出的结论就是:富校与穷校的差别很大.而我们应该寻找的,是相对富裕的学校,这样,学校的各种课外活动就会比较丰富,学生的生源相对较好,因为,经济条件较好的人们,一般而言,对孩子的教育也比较重视.这样,孩子的学伴的质量较为有保障.
事实证明,俺老公的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大多地区的公立学校向家长筹款早已蔚然成风.据这里的报纸报道:大多地区有四所学校,在一年中,通过学生杂费,私营收入,家长募捐,学生活动收费,和慈善捐款等,都获得了超过100万加元的收入,而其他还有几十所学校,在这个方面也取得了超过50万加元的"不俗业绩".
在2008~2009年度,大多地区的学校总共筹得了2亿4千万加元---一个令人瞠目的数字。因为,加拿大学校的学生数量普遍有限,因此,有些筹款大户的学校的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就可以想见了。但是,各个学校的筹款能力差异很大,导致了这里的学校,富者越富,而贫者越贫。
那几所筹款最牛的学校,无一例外,都是设有国际班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Program的学校。他们向每位参加考试的学生收取高达1,200加元的考试费,收取高达100加元的学生活动费,个别的还收取100加元的艺术课附加费。这些学校利用家长们望子成龙的心态,毫无忌惮地敛钱,可谓生财有道。
俺们登陆之后,孩子在这里上过三所学校,相对而言,学校的富裕程度可以从有些方面窥见一斑。
第一所学校是个混合学校,孩子的同学们中少有本地人,以印巴学生为最多。俺儿子在那里上了三个月的学,捐款前后三次,每次15~25加元不等。孩子在那个学校念书时,其他课本都没有,数学书两个人共用一本,不能带回家看。看来这个学校相对比较穷。
搬家后,孩子进入了一所以西人为主的公立学校,在这里读书的大半年时间里,交过一次25加元的“午餐管理费”,集体去蒙城游玩595加元,59加元的滑雪费以及其他的一些零星的参观活动的费用,其他的就是参加餐舞会时的自动捐款了。这种捐款不同于之前俺们碰到的捐款,因为,那些都是发给家长一张捐款单,要求家长签名,虽然没有说一定要捐,可是多少还是有点强迫的意思。在这个学校里,孩子数学书人手一本,英语课学到小说时,也是人手一本,允许孩子带回家看。
孩子进入高中以来,就再也没有碰到类似强迫捐款的事情了。虽然高中的家长委员会的主要任务就是用各种方式为学校筹款,但是,半年多来,俺从来没有收到过类似强迫家长捐款的单子。
孩子说他们的学校比较富裕,他们每个学生每学期term可以使用学校的复印机,免费复印200张纸,这个学期没有用完的额度,还可以带到下个学期去使用。
在这种经济条件较好的学校,孩子们每个人都发有数学书,法语书,科学书,历史书和地理书,而这些书,对于作为新移民的孩子们来说,用处非常大。因为,他们的词汇量有限,上课不见得能够完全听懂,有了书可以带回家预习或者复习用,对于他们的学习大有裨益。
据说大多地区学校之所以热衷于筹款,是因为教育经费的相对不足,教育厅的拨款只能够满足基本的教学要求。这里的学校教师的收入相对也比较高,儿子说:他的老师们,平均年工资在7~8万加元左右,校长们的年薪,在12~14万加元左右。
虽然学校向学生家长伸手并不合法,但是,75%的安省学校都在开学初,向家长收取活动费。报纸上说:由于这种行为不符合教育法Educetion Act的规定,所以,家长有权拒付这些不合法的收费。
富校与穷校还有一个差别就是:俺儿子在穷校读书三个月,丢了很多的东西,丢过钱,丢过文具盒和其他的文具用品,临离开的那天,整个的铅笔盒被偷,把他过去在国内读书时的很多与同学的合影照片和获奖作文等的资料都丢了。而在相对富的学校上了一年多的学,没有丢失过任何的东西。
所以,对于非常重视孩子教育的华人家长们来说,为孩子选择学校时,如果条件许可,也应该尽量选择相对富裕一点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