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两个月的激烈角逐,美国大选终于尘埃落定。美国华人在这次大选中的表现则可圈可点,除纽约州破天荒选出了第一位华裔州众议员孟广瑞以外,俄勒冈州民主党籍联邦众议员吴振伟、旧金山地区的华裔加州州众议员陈焕瑛和余胤良均告胜出,连任成功。更重要的是,华人参政意识获得突破性飞跃。
参政意识获历史性突破
在今年的美国大选中,共有包括联邦众议院及州议会在内的四名华裔上榜,这一结果代表着在美华人参政的成功,亦折射出华人参与美国主流生活的意识开始趋于成熟。在10月26日纽约州众议员竞选辩论会上,共和党候选人谢美琳、民主党候选人孟广瑞以及绿党候选人周长青首次用母语(华语)进行竞选辩论,主流媒体均作报道,甚具指标意义。
有播种就有收获,华人在美国大踏步参政,还体现在越来越多的华裔政治精英在政坛崛起。一般认为,成功连任的布什总统将任用更多的华裔官员。专门披露华府政界消息的《国家杂志》日前报道,预料将有两名华人入阁。
现任运输部长诺曼峰田有意离职,协助布什竞选有功的劳工部长赵小兰可能会如愿顶替,或者担任主导美国经济命脉的能源部长。而放弃竞选连任的华盛顿州州长骆家辉有望掌管内政部或教育部,尽管骆家辉属于民主党人,在这次大选中充当克里的竞选干将。
布什主政至今,已经任命了大约75名华裔官员,除赵小兰以外,还有国防部副部长朱思九、农业部副部长任筑山、防务管理部助理副部长刘迈克、能源部原子废料局局长严斯台、劳工部财务长莫天成、国务院巡回大使周启康(主要负责艾滋病防御和保健事业)、联邦检察官黄金玉,商业部助理副部长吴旭淳、副助理部长董继玲、教育部双语教育司副司长张曼君、劳工部第十区部长代表(管理华盛顿州等六个州)梁必明、劳工部第三区部长代表谭安祺、辅助医学顾问委员会委员杨自国、全美唯一一华裔最高法院法官 加州最高法院法官陈惠明等等。
其中不少华裔官员的工作直接关系到全美的民生福祉。例如,住房和城市发展部的助理部长刘美方,督导全美的公共房屋项目。有些华裔官员的工作甚至影响着美国的未来,如商务部助理副部长吴淳旭管理着有4000多名职员的技术管理局,掌握与经济增长相关的科技发展和创新的方向,在全球各地协调美国与这些国家的科技合作。
布什政府的华裔高官群
与其他族裔比较起来,华裔高官群无疑是布什政府的一道风景线。祖籍上海嘉定的赵小兰1955年出生于台北市,60年代初赴美。赵小兰曾担任过老布什政府中的交通部副部长。她与美国一些工会领导层有着密切的联系。赵小兰的丈夫是肯塔基州共和党参议员米切尔 麦康奈尔。麦是共和党内的一员干将,亦是肯塔基州唯一一位连续三届当选的共和党参议员,现任共和党参议员委员会主席。
骆家辉祖籍广东台山,1950年在西雅图出生,童年时家境清贫,但学习成绩经常名列前茅,凭助学贷款及奖学金顺利完成耶鲁及波士顿大学学位。骆家辉于1981年踏进政坛,曾先后担任了11年的州众议员,1993年当选华盛顿州景县县长,并获委任为州副检察长,行政经验相当丰富。1996年当选为全美首位华裔州长,也是夏威夷州之外的第一位亚裔州长。
美国农业部次长任筑山,1960年从台湾大学毕业后留美,是美国史上在联邦政府职务最高的华人之一,也是美国大学第一位华裔农学院院长。在农业部长之下,除了一位主管内务的副部长之外,就是七位掌管实际部务的次长。
朱思九1944年出生于纽约,父母是早年从云南移民到美国的。朱思九本人在美国本土出生、成长,并曾在美国陆军中服役。他于1972年获得耶鲁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毕业之后进入政府和国会工作,并曾在国会预算办公室中任职。后来,他被里根和老布什两位总统看中,担任过助理国防部长或相应职务。在获得布什政府的这一提名之前,他是兰德研究公司专门负责军队研究的副总裁,属于高级智囊。
应该向犹太裔学习
华人参政意识日益浓厚,除了包括“80/20组织”在内的民间团体坚持不懈地鼓与呼以外,还有一个基本因素,就是华裔移民成份的改变。近年来,从两岸三地源源不断抵达美洲新大陆的新移民,文化层次普遍较高,在生活稳定、事业有成后,便开始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参政议政方面,展露形象、发出声音。亦即改变落叶归根的传统观念,转而追求落地生根。此其一。
其二,美国华人的人均收入、住房拥有量在少数族裔中名列前茅,平均消费能力更是非洲裔 拉美裔乃至西班牙裔所不能比。华人只占美国人口的4%,却占人口总消费能力的14%。经济地位的改变,激发了相当一部分华人的参政意愿。
其三, “玻璃天花板”是美国华裔描述自己在美处境时最常用的词汇,意思就是只能看到美好的前途,却无法冲出房子走进美景,不能跻身于主流社会而多盘旋于亚裔社区。很多华裔将这种被边缘化处境归咎于长期以来的政治冷淡,因此他们也把摆脱边缘化的手段定位在参政议政
但这并不意味着华人参政表现已接近完美。事实上,与其他族裔相较,华人整体参政热情并不算太高。一些主流媒体还讥讽华人为大选中的看客。
究其原因 一是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的障碍。新选民不熟悉选举程序,不了解候选人背景和政见,许多公投提案也看不懂,许多投票所也缺乏双语人员,因此,许多亚裔就选择不投票。
二是华人选民普遍存在着“政治与已无关”和“钞票重于选票”的思想。很少参加公益活动,所谓“政治献金”更是少之又少。
但这种现象已经在改变,华人参政必须经由投票来实现,已经是各方的共识。然而在选票应该投给谁的问题上,还存有不少争议。例如,去年中期选举时因为票源分散导致不少华裔候选人落马。关于这一点,华人应该向犹太裔学习。犹太裔人数并不比华裔多,但无论是支持民主党还是共和党的团体,都能看到犹太人的影子。他们的秘密就是在美国选举中押双宝,这种“脚踩两只船”的做法,无论谁当政,都不能忽视他们的利益。
参政意识获历史性突破
在今年的美国大选中,共有包括联邦众议院及州议会在内的四名华裔上榜,这一结果代表着在美华人参政的成功,亦折射出华人参与美国主流生活的意识开始趋于成熟。在10月26日纽约州众议员竞选辩论会上,共和党候选人谢美琳、民主党候选人孟广瑞以及绿党候选人周长青首次用母语(华语)进行竞选辩论,主流媒体均作报道,甚具指标意义。
有播种就有收获,华人在美国大踏步参政,还体现在越来越多的华裔政治精英在政坛崛起。一般认为,成功连任的布什总统将任用更多的华裔官员。专门披露华府政界消息的《国家杂志》日前报道,预料将有两名华人入阁。
现任运输部长诺曼峰田有意离职,协助布什竞选有功的劳工部长赵小兰可能会如愿顶替,或者担任主导美国经济命脉的能源部长。而放弃竞选连任的华盛顿州州长骆家辉有望掌管内政部或教育部,尽管骆家辉属于民主党人,在这次大选中充当克里的竞选干将。
布什主政至今,已经任命了大约75名华裔官员,除赵小兰以外,还有国防部副部长朱思九、农业部副部长任筑山、防务管理部助理副部长刘迈克、能源部原子废料局局长严斯台、劳工部财务长莫天成、国务院巡回大使周启康(主要负责艾滋病防御和保健事业)、联邦检察官黄金玉,商业部助理副部长吴旭淳、副助理部长董继玲、教育部双语教育司副司长张曼君、劳工部第十区部长代表(管理华盛顿州等六个州)梁必明、劳工部第三区部长代表谭安祺、辅助医学顾问委员会委员杨自国、全美唯一一华裔最高法院法官 加州最高法院法官陈惠明等等。
其中不少华裔官员的工作直接关系到全美的民生福祉。例如,住房和城市发展部的助理部长刘美方,督导全美的公共房屋项目。有些华裔官员的工作甚至影响着美国的未来,如商务部助理副部长吴淳旭管理着有4000多名职员的技术管理局,掌握与经济增长相关的科技发展和创新的方向,在全球各地协调美国与这些国家的科技合作。
布什政府的华裔高官群
与其他族裔比较起来,华裔高官群无疑是布什政府的一道风景线。祖籍上海嘉定的赵小兰1955年出生于台北市,60年代初赴美。赵小兰曾担任过老布什政府中的交通部副部长。她与美国一些工会领导层有着密切的联系。赵小兰的丈夫是肯塔基州共和党参议员米切尔 麦康奈尔。麦是共和党内的一员干将,亦是肯塔基州唯一一位连续三届当选的共和党参议员,现任共和党参议员委员会主席。
骆家辉祖籍广东台山,1950年在西雅图出生,童年时家境清贫,但学习成绩经常名列前茅,凭助学贷款及奖学金顺利完成耶鲁及波士顿大学学位。骆家辉于1981年踏进政坛,曾先后担任了11年的州众议员,1993年当选华盛顿州景县县长,并获委任为州副检察长,行政经验相当丰富。1996年当选为全美首位华裔州长,也是夏威夷州之外的第一位亚裔州长。
美国农业部次长任筑山,1960年从台湾大学毕业后留美,是美国史上在联邦政府职务最高的华人之一,也是美国大学第一位华裔农学院院长。在农业部长之下,除了一位主管内务的副部长之外,就是七位掌管实际部务的次长。
朱思九1944年出生于纽约,父母是早年从云南移民到美国的。朱思九本人在美国本土出生、成长,并曾在美国陆军中服役。他于1972年获得耶鲁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毕业之后进入政府和国会工作,并曾在国会预算办公室中任职。后来,他被里根和老布什两位总统看中,担任过助理国防部长或相应职务。在获得布什政府的这一提名之前,他是兰德研究公司专门负责军队研究的副总裁,属于高级智囊。
应该向犹太裔学习
华人参政意识日益浓厚,除了包括“80/20组织”在内的民间团体坚持不懈地鼓与呼以外,还有一个基本因素,就是华裔移民成份的改变。近年来,从两岸三地源源不断抵达美洲新大陆的新移民,文化层次普遍较高,在生活稳定、事业有成后,便开始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参政议政方面,展露形象、发出声音。亦即改变落叶归根的传统观念,转而追求落地生根。此其一。
其二,美国华人的人均收入、住房拥有量在少数族裔中名列前茅,平均消费能力更是非洲裔 拉美裔乃至西班牙裔所不能比。华人只占美国人口的4%,却占人口总消费能力的14%。经济地位的改变,激发了相当一部分华人的参政意愿。
其三, “玻璃天花板”是美国华裔描述自己在美处境时最常用的词汇,意思就是只能看到美好的前途,却无法冲出房子走进美景,不能跻身于主流社会而多盘旋于亚裔社区。很多华裔将这种被边缘化处境归咎于长期以来的政治冷淡,因此他们也把摆脱边缘化的手段定位在参政议政
但这并不意味着华人参政表现已接近完美。事实上,与其他族裔相较,华人整体参政热情并不算太高。一些主流媒体还讥讽华人为大选中的看客。
究其原因 一是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的障碍。新选民不熟悉选举程序,不了解候选人背景和政见,许多公投提案也看不懂,许多投票所也缺乏双语人员,因此,许多亚裔就选择不投票。
二是华人选民普遍存在着“政治与已无关”和“钞票重于选票”的思想。很少参加公益活动,所谓“政治献金”更是少之又少。
但这种现象已经在改变,华人参政必须经由投票来实现,已经是各方的共识。然而在选票应该投给谁的问题上,还存有不少争议。例如,去年中期选举时因为票源分散导致不少华裔候选人落马。关于这一点,华人应该向犹太裔学习。犹太裔人数并不比华裔多,但无论是支持民主党还是共和党的团体,都能看到犹太人的影子。他们的秘密就是在美国选举中押双宝,这种“脚踩两只船”的做法,无论谁当政,都不能忽视他们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