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金发碧眼看中国:不可思议的爱上这里

【多伦多信息港】那学期的最后一段日子过得可真快啊!我感到大学生活在一天天地离我远去。在整个一学期里,每堂课都进行得井然有序、保质保量。每到星期一下午,我还是喜欢跟星兰见面。要是没有什么特殊理由的话,我根本不会呆在学校里。我虽然喜欢北师大,但我也该走出那个世界。当我身处喧闹的城市中时,那一切仿佛已在某个遥远的地方。无论如何,我都想使自己的学习走出狭小的教室,步入现实生活。

  找工作要靠关系吗?

  我认识在我们公寓楼里工作的好几位女士,其中有位女士曾问我毕业后打算干什么。我告诉她,现在还说不清楚,但是有可能会找一份工作干。我接着说,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工作,但我希望一定在一个用纯汉语的环境中工作。不然的话,我学的汉语就荒废了。然而,要想实现那个目标可不是件容易事。我对她说,我的丈夫发现,在中国工作真是一种挑战。他觉得在中国确实很有意思,人们做事的方法千差万别。如果一个西方人打算在这里工作,还真得学会如何去适应这一切。那位女士说:“你可以在你丈夫的公司里工作吧!”我原以为她在开玩笑,也就没当回事,只是一笑了之。可她又说:“不,我可不是在开玩笑。你确实应该在他的公司里工作。你可以帮助他嘛!”

  听完她的话,我笑着说:“不,不,那怎么可能呢?”可是,她坚持认为我应该试一试。我对她解释说,不只是我不想在他的公司里工作,就是想的话也是不可能的呀!我丈夫的工作很难做,在那儿工作的大部分人都是从世界一流大学毕业的,在北京聘用的人也几乎全是北大和清华的高才生。我告诉她,即便我对那种工作感兴趣,我也干不了。一般人很难进入这样的公司,而且里面的竞争也非常激烈。我对她说:“我只有普通的本科生学历。说句实话,要想进那家公司,我连门都没有。”她说:“可你丈夫会给你安排工作的。”接着,我又忍不住笑了起来,因为这在我的国家是不可能的事情。

  许多西方国家的情况与这里可不一样。我们没有中国这种人际关系网。在瑞典,我绝不会因为丈夫在某家公司工作或是我认识或与我有关系的人在某家公司工作,我就能在那家公司谋到职位。那根本就不可能。要想进入一家公司工作,任何人都要经过正常的求职程序,根本没有空子可钻。即使有这样的空子,大部分人也不会试着去钻这个空子。

  要是我找到一份工作靠的不是自己的技能,而是自己认识的某个人,钻了个空子,那么我不会因为求职成功而感到高兴和满足。我总会有做假的感觉,还会担心。要是同事们知道了我是“走后门”进来的,他们可能不会真正地尊重我。在大部分西方国家,求职时,人们看重的是你的能力,而不是你的关系。当然,倘若你有个朋友恰好在某个公司工作,他可以把你推荐给自己的上司。然而,你还得跟其他人一样去申请这份工作。推荐一个人只意味着他能得到一个去面试的机会,没有别的。我的姐姐曾经在瑞典的一家公司里担任相当高的职务,我当时正在找工作,因此她就安排我去参加面试,可到头来我还是没能得到那份工作。如果你没有足够的资格去从事某项工作,没有人在乎你的姐姐或哥哥究竟是谁。

  像妻子或丈夫这样的关系甚至会更敏感一些,你不可能推荐自己的丈夫或妻子前来求职。 即使你就是老板, 从权力的角度来说他可以聘用他或她,可那样做是完全不合适的。在中国,好多人都告诉我关系的重要性。看起来,你认识谁或者你有怎样的关系网似乎至关重要。对许多西方人来说,“走后门”这种现象可是一个非常陌生的概念。我们能明白“走后门”到底是什么意思,可我们大部分人是不会那样做的。我自己也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种事情,也只是有所耳闻罢了。因此,当这位女士提议我去丈夫的公司工作时,我当时真以为她在开玩笑呢。我渴望了解一种真正的中国生活,但“走后门”可不是我想做的事情。

  自从我和丈夫第一次来到中国后,我们总想找一些中国人常去的地方,也希望我们的生活和他们的生活有一些接近。好多外国人来这里后,就住在与社会隔离的社区或别墅里,他们全部的生活有点与外界隔绝的滋味儿。比如说他们在某一个大厦工作,这个地方很可能西方人很多。回到家,家里有一个阿姨和一个司机帮助他们做事情。我当然不是说每个老外都这样生活,但来这里工作的人大部分是被这样安排的。

  我和丈夫觉得那样的生活没有意思。我们来这里的目的是看中国人到底怎么样生活的。 我们没有车也没有司机, 相反我们经常坐地铁,也坐各种公共汽车,到处去玩。我们参观了北京所有的名胜古迹,但也去了很多非常普通没有名儿的地方,喜欢只看中国人生活的一些地方。我们特别喜欢在胡同里散散步,也喜欢去找一些很朴素的、只有中国人的小餐馆。

  我们选的这座公寓楼当时并没有明显的外部界限,也没有大门和保安。其实也正是冲着这一点我们才住在这里的。随着时光的流逝,目前的情况已经大不相同了。他们开始在大楼的四周安上大门,随后出现了保安、讲究的商店和茶馆,都很昂贵。这让我们感到有些不适应。

  每个人都要弄清自己在乎的是什么。很多人喜欢生活在豪华气派和装修考究的地方, 那些可能是他们看重的事情。 可对我来说, 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呢?噢,漂亮就只是漂亮而已,但那并没有什么真正的意义。那只是东西。我需要的是精神,那种真的生活在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的感觉。

 六月的一天,我的父母、姐姐,还有姐姐的女儿来中国看望我们。我很想知道他们,尤其是父母对周围一切的看法。我几乎可以断定,爸爸会喜欢上这儿,毕竟他对中国和中国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而且阅读过大量这方面的书籍。有点担心的是我妈妈的看法,她从来没到过亚洲地区,恐怕对这里的情况会有各种想法。我的姐姐以前来过中国,可她女儿是第一次来。不过,我根本没有必要担心,因为他们都很喜欢这里。中国人的友善及随和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尤其喜欢逛市场。每次我讨价还价时,我和售货员最后都是哈哈大笑,开起了玩笑。我确实喜欢这一切,我的家人也不例外,他们都觉得这里的生活气氛轻松而且友好。

  我试着提前告诉他们可能会让他们感到费解的事情。比如说,我提醒父母注意,中国人在某些方面非常坦率。我的父母都年事已高,而我告诉妈妈,肯定会有人问起她的年龄,这倒真让我说中了。当人们,尤其是我们刚认识的人问起她的年龄时,妈妈觉得很奇怪,她说:“可他们根本不认识我呀!”

  有一天,我们在天安门广场散步。我们停下脚步,欣赏着周围的一切。没过几分钟,简直像是变戏法一样,不知从什么地方一下子冒出了好多人。我是知道人们会这样做的,尤其是当这样一群奇怪的“骆驼”从广场上走过时。那不光是我和丈夫,还有我的父母,我那位金发碧眼的漂亮姐姐,以及她那更迷人的女儿。在这样一个旅游景点,身为一位外国人,常会有一些陌生人走到你的身旁。他们大都是想练习英语或是兜售商品的中国人。

  有个女孩走了过来,开始用英文与我的父母交谈。就在他们交谈的同时,另一个女孩走到了我母亲的身后。她站在那里,就在她的身后,离得非常近,一直到我的母亲突然转过身,一下子撞到了她的身上。看到她,母亲感到很意外,但是,那位新来的女孩也开始与我的母亲谈起话来。过了几分钟,又来了个女孩,她用汉语跟我和我丈夫交谈了起来。她问我们在中国做什么,我告诉她说,我丈夫在“国贸”的一家公司里工作。我们一起聊天儿,随后第一个女孩问我母亲有多大年纪了,接着第二个女孩问我父亲有多大年纪,然后第三个女孩问我丈夫能不能让她去他的公司里工作。

 我父母觉得整个谈话简直就是一场闹剧,不过非常有意思。在他们明白了每个人的问题之后,他们不禁放声大笑。对他们来说,那真是一场滑稽的喜剧。在瑞典,人们根本不会直接走到你的身边,像那样随便地跟你交谈。即使那样做,他们也绝对不会提出那些我们认为属于个人隐私的问题。但是,我家里人都觉得那很有意思,他们也觉得那些女孩很友好。他们也喜欢这样一个非常轻松和愉快的气氛。

  接着,他们中有些人想要和你握手,这多少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我的父母完全不明白他们遇到的那些人怎么会跟人握手,而且究竟是为了什么才握手。在西方,很多人喜欢与人握手。但是,我们来到东方,我们并不能说清楚人们跟你握手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也不明白他们在什么场合是真的与你握手。可能好多亚洲人本身并没有这种传统,也并不完全清楚,结果他们就在任何时候都这样做。我不敢肯定这种看法是正确的,但有一些人每次和你见面都要握手,这种做法确实让我有些纳闷。

  习俗自然会因国家的不同而不同,但是,按很多西方人的标准,只有第一次见面时才会握手。当别人第一次介绍你或是你做自我介绍时,握手往往代表着一种问候。在有些国家,只有男人们才跟别人握手。在大部分地方,男人和女人都会与人握手。认识了某个人之后,你通常不必再次与对方握手。但是,男人们有时会喜欢跟好朋友握手,尤其是他们有好长时间没见面的时候。如果是一位经常碰面的好友,他们可不会那样做。至于我呢,作为一个女人,我只会跟一个人握一次手,只是在我第一次遇到他们时。

  还有一种情况,你可以与同一个人握好几次手。如果你看到了一个你似乎认识但又不太熟悉的人,或是比较熟悉但好长时间没见面了,比如你去同一个医生那里看病。你和医生很熟悉但是你很长时间没有去看病了,那你应该和他握手,不然的话不礼貌。在瑞典,医生往往会出来迎接你,还会在你走进他的房间之前与你握手。他们不会在乎你是第一次见到他,还是以前见过他。此外,当你们就某种交易达成一致时,或是得到了某个奖励或被给予报酬等类似事情时,你也可以这样做。在表达感激之情时,握手是一种相当正式的方式。你可能在自己动身离开之际与他人握手,尤其是你不太熟悉那个人,就像是面试或任何稍微正式的拜访之后。如果你见过某个人之后再次与他握手,那倒没什么不妥当之处。我们只是觉得那样做有些古怪,我们自己不会那样做的。

  关键问题还要看握手的力度。大部分人都喜欢强有力的握手。有些人的握手让人觉得很无力,但是,那些握起手来强而有力的人确实不喜欢别人无力的握手。在瑞典,那种做法常被人戏称为“死鱼”,因为无力的握手总给人那样一种感觉。如果你的手中握着一条死鱼,那种感觉自然不太好。

  我的家人都喜欢坐着人力车去逛北京的胡同。我自己对这种事倒没有太大的兴致,因为那让我有一种游客的感觉。但要是我们自己去,而不是跟一大群人同行的话,那种感觉会好一点儿的。我们度过了一段非常愉快的旅程,我的姐姐和她的女儿也玩得很开心。他们觉得北京的胡同真的很漂亮、很安静,让人体味到“老北京”那种美好的感觉。蹬车的师傅们也很友好,不停地向我们介绍各种历史变迁,讲述着我们身旁经过的那些建筑物的具体情况。

  在一个小胡同里,他们停下车,问我们愿不愿意再花一些钱, 到人家里喝口茶。 这可能是我们这个家庭了解真正中国家庭的惟一机会,他们自然都想进去看一看。因此,我们走了进去,在胡同里的一间小房子里喝了一会儿茶。 住在那里的女士生活在一个整洁的环境中, 屋外打扫得很干净。 我们大家都坐下来,与那位女士, 还有两个蹬车的师傅一起喝起了茶。 还是那种中国特有的方式,其他一些人也很快进来了。 现在,周围的气氛越来越轻松、愉快。

  大家一边喝着茶, 一边愉快地闲聊着。 我不可能同时跟所有的人交谈, 因此, 要是我没有注意到哪个人的话, 他们就继续跟我家的其他人聊起来。 我们大伙都觉得这种场面很滑稽, 毕竟家里人谁也听不懂汉语!但是, 不知为什么, 那好像并没有影响到他们的谈话。我尽量一会儿在这儿,一会儿又在那儿补充上一两句翻译。 接着,我姐姐给我们大家照了好几张像,我们玩得很开心。

  我的父亲已经88岁高龄了。虽说他都这么大年纪了,可他的身子骨却很硬朗。他的身体能这么好连多数中国人也感到吃惊。不管我们去哪儿,总有人问起他的年龄。当他说出自己的年龄时,他们都显得非常震惊。我们去参观八达岭长城时,有人走到我父亲的身边,问他是不是登上了长城,问他是自己走上去的,还是乘坐空中缆车上去的。我爸爸告诉他们,他登上了长城,也没有坐空中缆车,他是自己走上去的。有个中国男人竖起大拇指,用英文大声感慨地说,“You are a hero!”(你可是个英雄啊!)这句话让我爸爸很开心,自然,我们其他人也很高兴。

  听一个素不相识的人说这样的话,那确实是一件令人愉快、鼓舞人心的事。我不知道在瑞典有没有人会这样做,一般来说我们不会那么冲动地去行动。我想一定没有人会接近一个完全陌生人然后那样突然脱口而出。过了一阵之后,有其他人想要和我的外甥女合影留念。我的外甥女当时只有九岁,因此她觉得很奇怪。我们告诉她,那样做没什么关系。我们说:“他们可能觉得你是个非常漂亮的女孩。瞧你那满头漂亮的金发,还有其他就更不用说了。”没过多久她也就答应了。

  北京炎热的夏季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在我们国家,夏天根本没有那么热。但是,他们喜欢那些迷人而凉爽的夏夜。我们出去散步时,妈妈会亲眼目睹亚洲的街景与西方究竟有怎样的不同。天黑之后,妈妈一般不愿意一个人出门。她老是担心我,总觉得晚上出去不安全。但是,现在她对北京的夜景可有亲身的体验了。到处都是人,大家都在屋外乘凉,还有老人和小孩子。周围有这么多人,大家或是在散步或是坐在椅子上,或是闲谈或是打扑克或打麻将。 在这种情况下,你丝毫不会感到害怕或不安全。看到眼前的一切,妈妈轻松了许多。她承认自己确实感到很安全,即使在深夜也不会害怕。

  我的家人都觉得中国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地方。我认为他们愿意再次来到中国。我觉得他们理解了自己在这里遇到的大部分事情,即使某些事情似乎有些不同或让他们感到费解。我总是尽量去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虽说大部分问题回答的还可以,但确实有个问题把我难住了,因为连我自己也搞不清楚。妈妈曾经问过这样一个问题,“人们为什么总是随地吐痰呢?”我后来知道了, 很多中国人跟我说因为以前北京的空气很不好, 所以人们都有了吐痰的习惯。

  我父母出乎意料地喜欢上了一些中国菜。中国菜与他们所习惯的菜简直有着天壤之别。他们根本就不能吃很辣的菜。但是,他们却非常喜欢一些别的菜,比如腰果鸡丁、红烧茄子和蒜蓉菠菜。拿筷子吃饭这种事他们可从未试过,在他们看来,那简直是不可能的。他们要么用小勺,要么去饭馆吃饭时随身带着刀叉。我的姐姐到过亚洲的好多地方,用筷子吃饭倒也不是什么难事。让我们感到意外的是,小外甥女用起筷子来也那么轻松自如。她去过西方的许多亚洲餐馆,自然也就习惯用筷子了。

  好多西方人好像都喜欢中国菜,我也不例外,但我不喜欢那种过于油腻的中国菜。只可惜我不能吃那种太辣的东西,这一点有时不过是个小问题。我希望自己能吃辣的,但就是做不到。我喜欢饭菜做得可口但不太辣,这件事好像很难解释。每次我去餐厅吃饭向他们解释时,没有人能真正明白我的意思。不是我什么味儿都不要,吃的东西应该有味。我也希望食物中放一点辣椒之类的东西,不然的话,吃上去可能索然无味。

  以前,我总是先问一下餐馆里的小姐,那种菜是不是很辣,要是很辣的话,他们能不能少放些辣椒。她们总会回答说:“没问题!我们只放一点儿辣椒。” 我接着说: “我的意思真是一点点,非常少!”每次小姐都会说:“没问题。我们真的只放一点点,非常非常少,我答应你!”但等菜端上来时,我刚吃上一口,还没来得及咽下去,就感到自己浑身好像在燃烧一般。我总觉得菜太辣了。后来,我放弃了,因为我认识到,说到那种辣菜,我们双方对于“很少”的理解有着巨大的差别。我说的“很少”与大部分中国人眼中的“很少”并不一样。中国人真能吃辣的呀!刚到中国时,有一件事也让我和丈夫觉得无法理解,这就是服务员记菜单的方式。不论你什么时候走进中餐馆,服务员总会手拿菜单走过来,站在你的身旁,好像你在大约四秒种的时间内就能看完整个菜单,然后就可以开始点菜了似的。我认识到,大部分中国人果然是那样做的,他们看一眼菜单似乎就都能知道自己需要些什么,好像提前想好了似的。这一切对我们来说完全是陌生的。要是在瑞典的话,你当然会花费好长时间来看菜单,然后从中选出自己喜欢的菜。你通常对这个餐馆究竟在卖什么菜只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而大多数情况下不可能提前知道自己该点什么菜。

  还有一件事我至今也没完全搞明白,那就是为什么中国人好像总想迅速地干完一件事。他们表达这种看法的方式也很有意思。比如说,要是他们为客人开门的话,他们会说“啊,你好,你好,你好!”然后说“坐坐坐”。或者,要是他们围坐在餐桌边时,他们会说“吃吃吃”。倒酒时,他们则会说“来来来”。中国人可能觉得“越快越好”,也可能是“越多越好”,我也说不清楚。但是,如果你去中国的餐馆,服务人员会很快出现在你面前。有些商店也是如此。

  这一切让好多西方人感到很奇怪。他们觉得这样让人感觉不到轻松,反而承受着无形的压力。你进一个小铺本来打算随便看看,可一位售货员却一步一步地跟随着你。虽然他的目的可能是帮助你,但在一些情况下我们觉得是没有必要。有时很明显一个顾客还没拿定注意买什么,他只想看一看。如果一直有人在你的旁边,你会感到有点不舒服。就好像有人在跟踪你一样,注意着你的一举一动。在北京,我看过很多类似的情况:有个西方人走进一家商店,售货员一下子跳了出来,出现在顾客的面前,然后会跟在他或她的身后在商店内四处看一看。在这种情况下,那位顾客通常呆不了多久就会离开。正是这个原因,那位顾客总感到买东西时压力很大。

  我们去餐馆吃饭时,也总有几个女服务员站在我们的餐桌旁。你喝了一口自己酒杯里的酒,她们会马上跑过来把杯子斟满。并且,她们不时地走过来,从盛菜的盘子里取出饭菜,然后放在我们每个人的小盘子或小碗里。这也许也是一种文化差异吧!我曾经听人说,好多亚洲人都喜欢这种服务。他们希望在一眨眼的工夫里就有好多人前来提供服务。我本人觉得有些太过夸张了,我觉得这场面挺滑稽的。我们一些老外一直对此有点儿不满意,可相反,中国一些服务员则按照她们的想法做,认为这是给客人提供的最好的服务。

  这种现象在其他地方也有, 比如在健身房。 当你在各种健身器械上锻炼身体时, 总会有人出现在那里。 先是把器械擦洗或打扫干净, 然后为你更换器械, 甚至你还没来得及去想自己是否需要更换那种器械。 我, 还有许多其他西方人, 都希望事情能稍微轻松一些。 我希望按自己的想法做事, 按自己的步调去健身, 不希望总有人站在自己身旁。 要是说有什么事情我不知道该如何处理的话, 我自然会去找那里的工作人员。 我不知道中国人去了健身房会怎么想,他们可能希望一切事情都能做得很快吧。

  在中国的一些大型超市里,你能买到一些深受很多西方人青睐的葡萄酒和烈性酒。好多中国人似乎对西方人的饮酒有一种错误的认识。没错,很多西方人喜欢红葡萄酒和白葡萄酒,自然是因为有一个非常庞大的葡萄酒产业。有大量不同类型的葡萄酒,它们的口味和价格都是千差万别的。有的人对葡萄酒很感兴趣,他们花大量的时间去选购葡萄酒。我们也喝一些烈性酒,这种酒就像中国的白酒一样。烈性酒的不同之处在于,这种酒有许多不同种类,而且人们是在不同的场合饮用。人们经常有这样一种错误的认识,好像西方所有的葡萄酒和烈性酒都非常昂贵,同时我们这些西方人的酒量都不一般。

  曾经有个老师问我:“你们家里有XO吗?”我告诉他,我们偶尔会有那种烈性酒。他说:“它们的价钱很贵,对吧?每瓶大约得1000块吧。你们一晚上就能把一瓶XO喝完,是吗?”我努力向他说明,其实不是这样的。首先,烈性酒的价格千差万别。有些烈性酒确实价格不菲,但我从来不买那些酒,我不可能把那么多钱花在一瓶酒上。其次,不管什么时候,你绝对不可能一晚上就把一整瓶酒喝得一干二净(除非当时有很多人)。在中国的电视剧里,人们会把一些国外生产的价格高、度数也高的烈性酒倒在大大的酒杯中,然后立刻“倒”下去,而不是喝下去。我们很难理解这种情况。在西方,很少看到有人那样厉害地喝烈性酒。相反,我们只在自己的杯中倒上一点儿酒,然后慢慢地一小口一小口地抿,而且通常是在晚饭后。你不可能每天都喝烈性酒。一般只在家里来客人时或是在其他一些特殊的场合,你才可能拿出烈性酒。也就是说,一瓶XO是可以喝很长时间的。

  但是,不管你喜欢西方的烈性酒,还是中国的白酒,我认为这里的饮酒习惯与西方国家有很大的区别。好多人都曾对我说,当他们和中国人一块出去吃饭时,尤其是某个场合与生意多少有些关系时,中国人,往往是男人,免不了要喝好多酒。他们不光自己喝中国的白酒,还频频劝酒,让客人也不能少喝。我觉得,在那种情况下,要是别人给你倒酒的话,你就不得不喝下去。主人通常会提议干杯,而作为客人,你实在是无法拒绝。我本人倒没有碰到过这种事,可能是因为我是个女人吧。我也说不清其中的缘由。但是,那些西方男士对我说,当他们感到自己确实喝不下去,而对方却不停地劝酒时,他们觉得这样做太有失礼节了。他们说,不管自己怎样努力,他们无法拒绝对方的好意,他们感到自己是在被迫喝酒。我曾经听到过很多这方面的故事,既有中国人讲的,也有西方人讲的。他们都在说自己由于迫不得已而喝了太多的烈性酒,结果他们感到很难受,甚至都快吐出来了,可主人还在不停地劝酒。我真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如果你请客人出来吃饭,你不就是为了招待好对方,让他或她感到很愉快吗?难道你不是为了大家在一起好好地开心一下吗?

  我自己不能喝酒。要是友人非得劝我喝的话,我会拒绝他的好意。不管他们如何恳求我或是逼迫我喝下去,我都是不会喝的,不仅是因为我不喜欢喝,而是因为我的身体无法接受酒,即使喝了也会马上吐出来。而这与不够礼貌或是不尊重他人没有丝毫关系。我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决定他们想吃什么或是想喝什么。我听说,在这里,不停地劝某个人多吃或多喝是人们公认的礼貌举止。但是,在我们那个国家,情况恰恰相反。你当然可以劝客人两次,有时甚至第三次。但是,倘若客人不想吃或不想喝了,那么你接着劝他们恐怕就显得不合适了。

  我丈夫在来这儿之前,认识一位在中国居住而且在一家大公司工作了好多年的西方人。 当我丈夫问他觉得这里的一切怎样时,他说自己对大多数事情都很喜欢,就是有一点他真受不了。他说,每次他们出去参加商务宴会,每个人都喝好多烈性酒,他们希望他也一块喝。 他对此非常讨厌。 尽管西方国家的习俗各有千秋,但总体来说,大部分人在参加商务宴会时都很谨慎,尽量不喝得过多。 西方人觉得在那种场合喝醉了是不太合适的,你有可能给自己的商业伙伴留下一个坏的印象。 倘若有人劝你喝酒的话,你就可以说自己不想喝,自然就没人会硬劝你喝了。我们大家都有不同的习惯,有些人不喜欢喝酒,有些人会过敏,有些人因其他一些身体问题会不能喝酒。​
 

注册或登录来发表评论

您必须是注册会员才可以发表评论

注册帐号

注册帐号. 太容易了!

登录

已有帐号? 在这里登录.

Similar threads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