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圆明园、天安门到人民英雄纪念碑――后人复哀后人?
[803] (2006-01-16)
时间已然是深冬。
从赏荷的湖面上静静的走过,湖冰映着远处的夕阳,泛着一片晕黄。偶尔一声鸟鸣,掠过四周光秃秃的树梢,清脆而空旷。
登上西洋楼边的小山包,远观被铁栏所隔开的大水法的残垣断壁。一阵风吹过,一句话赫然上心头:西风残照,汉家陵阕。
西风??,残阳似血,身边的当然不是刘氏的汉家陵阕,却是整个汉家――大中华遭受外族凌辱的历史见证,是中华整体国力盛而衰的陵阕!
一群人,在笑嘻嘻的翻围栏,那一处铁栏的油漆已经褪去,底座的泥土分外光滑,该是有很多人曾在此攀缘吧。整个圆明园,就此处要单独围起来加收门票――厚重的历史遗迹,庄重的凭吊,却要通过如此滑稽的途径,谁对谁的调侃?
既然国家有责任有义务教育国民牢记历史,既然中国的国学传统教导民众要有忧患意识,那么,千里迢迢的来追思和凭吊就不该额外缴费,于是,很坦然的尾随那些人嘻笑着攀缘而过。
既然嘻笑未停,那么站在大水法前就无法肃穆;既然不能肃穆,自然不曾静思;既然不曾静思,当然也就谈不上追忆、反省、忧患……
一个又一个在那里嘻笑着留影,一拔又一拔的导游带着中国的外国的年轻的年老的人们来了又走了,几乎每一拔人过来第一句话就是赶快留影,然后好继续其它的景点。
景点?!是的,仅仅只是景点而已,又何必想得如此深远将原本轻松快乐的旅游变得如此沉重?
一位蹒跚的老者,踯躅而来,厚厚的军大衣前襟缀满了奖章。几次抬脚,却始终不能拾级而上,斜挎的一个油漆斑驳的军用水壶一摆,又一摆。走上前去搀扶,老人报以无奈又感激的一笑。
“不象话,不象话啊!”老人一颤一颤的,边走边摇头。谁?是嘻笑的年轻人,还是管理者,抑或是成天把爱国主义教育挂口头喊得山响的某些人?不想也没有追问……
去天安门。
游人如织,热闹非凡。
排成长队的人们等待着着皇帝和娘娘服饰在假冒的宝座上留影,又有众多的皇帝和太后们在瑞门和午门的城楼上搔首弄姿或指点江山。
不能也不想上去,于是在午门前徘徊。灰色的长条石地板砖上凹凸不平,那是岁月的痕迹。是的,我们有足够长的历史,我们有几乎世界上其它民族都不曾有过的足够的经验和教训,可是,我们的经验在哪里,我们把教训又放在哪里?
正是8号,周总理逝世30周年祭日,带一束花,去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
在军事博物馆通往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路口,是一个大大的交通信号灯,还有一个交通警察在值班。红灯,刺目的红灯,可是人们依然潮水般的往对面涌过去。“大家别急,是红灯啊!”在路边忍不住喊了一声。然而,没有人注意,也没有人停下脚步,只有自己傻傻的一个人守在路边,见怪不怪的交警倒是投过来惊鸿一瞥。
走过去,才知道原来人民英雄纪念碑四周都用铁链围住不让靠近;纪念碑的四面,台阶之前,亦站着直挺挺的岗哨。人民英雄纪念碑,居然不让人民去亲近和靠近,难道英雄们不是来源于人民,难道英雄们当年抛头颅、洒热血,为之奋斗和追求的居然是如此隔离?
敬献一束白色的百合,隔着数十米之外看目力所及根本看不到的总理遗留的碑文,毫无来由的想起三十年前,在这里的那场抗争。“好在,历史是由人民来书写的”――另一位为广大劳苦人民而奉献了一生的伟人的话涌上心头。可是,人民的国家,一切离人民怎么这么远?
站在纪念碑前,无语以对。
历史、现实、将来,屈辱、抗争、探索,一代代在艰难中走过,问题是,扪心自问,我们,真的有进展吗?
报纸上在大张旗鼓的讲GDP又修正了多少,总量到了多少,排名上升了多少――可是,据美国经济史学家史迪森研究,1820年时中国的经济总量仍占世界总量的28.7%,比英、法、印度三国总和还多,直到1860年英国才赶上中国。然而,火烧京西皇家三山五园就是在1860年。为什么会被烧,我们败在哪里?这个总根子我们现在改了吗?
从一种天下到另一种天下,民众还是只能有限参与,于是主人翁意识更差;从一个集团到另一个集团,还是没有外部竞争,还是圈子内运作,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还是那么艰难,于是民力不鼓;
制度方面的弊病不除,人治、法治之间摇摆不定,说而不做或是囿于既得利益或集团利益,自相矛盾,于是清官剧在电视和生活中火爆,崇尚明君和对清官的期盼不断,想大权在握独断专行的大小“皇帝”们不断,没有依靠制度的意识,于是民智不开;
制度与规则意识欠缺――一是设计不合理,不想让人遵守,比如圆明园的翻墙,纪念碑的隔离,上海4.12游行的不准以及正当途径参政议政的障碍等等;二是合理设计,却只作为样子和摆设,比如看着红灯也要闯,比如代表,比如听证等等,于是民德不兴。
当年受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刺激和各地救亡运动的感召,严复曾提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再后40多年,毛泽东说:“我们找到了跳出周期率的好办法,那就是民*主。”只是到如今,民力不鼓,民智不开,民德不兴。而“民本”“民主”在遇到既得利益时,亦免不了成为镜花水月。
从甲午战争到圆明园被烧,从五四运动到政党执政,多少仁人志士前仆后继上下求索,死了那么多人,流了那么多血,结果从制度到民众素质根本没有质的变化和提升,站在英雄纪念碑前,惟有叹息。
面对废墟和英雄的纪念碑,我们或羞愧,或感叹。只是,我们,难道还要让后人再站在我们的坟墓前哀叹,免不了要后人复哀后人?!
鲁志学
[803] (2006-01-16)
时间已然是深冬。
从赏荷的湖面上静静的走过,湖冰映着远处的夕阳,泛着一片晕黄。偶尔一声鸟鸣,掠过四周光秃秃的树梢,清脆而空旷。
登上西洋楼边的小山包,远观被铁栏所隔开的大水法的残垣断壁。一阵风吹过,一句话赫然上心头:西风残照,汉家陵阕。
西风??,残阳似血,身边的当然不是刘氏的汉家陵阕,却是整个汉家――大中华遭受外族凌辱的历史见证,是中华整体国力盛而衰的陵阕!
一群人,在笑嘻嘻的翻围栏,那一处铁栏的油漆已经褪去,底座的泥土分外光滑,该是有很多人曾在此攀缘吧。整个圆明园,就此处要单独围起来加收门票――厚重的历史遗迹,庄重的凭吊,却要通过如此滑稽的途径,谁对谁的调侃?
既然国家有责任有义务教育国民牢记历史,既然中国的国学传统教导民众要有忧患意识,那么,千里迢迢的来追思和凭吊就不该额外缴费,于是,很坦然的尾随那些人嘻笑着攀缘而过。
既然嘻笑未停,那么站在大水法前就无法肃穆;既然不能肃穆,自然不曾静思;既然不曾静思,当然也就谈不上追忆、反省、忧患……
一个又一个在那里嘻笑着留影,一拔又一拔的导游带着中国的外国的年轻的年老的人们来了又走了,几乎每一拔人过来第一句话就是赶快留影,然后好继续其它的景点。
景点?!是的,仅仅只是景点而已,又何必想得如此深远将原本轻松快乐的旅游变得如此沉重?
一位蹒跚的老者,踯躅而来,厚厚的军大衣前襟缀满了奖章。几次抬脚,却始终不能拾级而上,斜挎的一个油漆斑驳的军用水壶一摆,又一摆。走上前去搀扶,老人报以无奈又感激的一笑。
“不象话,不象话啊!”老人一颤一颤的,边走边摇头。谁?是嘻笑的年轻人,还是管理者,抑或是成天把爱国主义教育挂口头喊得山响的某些人?不想也没有追问……
去天安门。
游人如织,热闹非凡。
排成长队的人们等待着着皇帝和娘娘服饰在假冒的宝座上留影,又有众多的皇帝和太后们在瑞门和午门的城楼上搔首弄姿或指点江山。
不能也不想上去,于是在午门前徘徊。灰色的长条石地板砖上凹凸不平,那是岁月的痕迹。是的,我们有足够长的历史,我们有几乎世界上其它民族都不曾有过的足够的经验和教训,可是,我们的经验在哪里,我们把教训又放在哪里?
正是8号,周总理逝世30周年祭日,带一束花,去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
在军事博物馆通往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路口,是一个大大的交通信号灯,还有一个交通警察在值班。红灯,刺目的红灯,可是人们依然潮水般的往对面涌过去。“大家别急,是红灯啊!”在路边忍不住喊了一声。然而,没有人注意,也没有人停下脚步,只有自己傻傻的一个人守在路边,见怪不怪的交警倒是投过来惊鸿一瞥。
走过去,才知道原来人民英雄纪念碑四周都用铁链围住不让靠近;纪念碑的四面,台阶之前,亦站着直挺挺的岗哨。人民英雄纪念碑,居然不让人民去亲近和靠近,难道英雄们不是来源于人民,难道英雄们当年抛头颅、洒热血,为之奋斗和追求的居然是如此隔离?
敬献一束白色的百合,隔着数十米之外看目力所及根本看不到的总理遗留的碑文,毫无来由的想起三十年前,在这里的那场抗争。“好在,历史是由人民来书写的”――另一位为广大劳苦人民而奉献了一生的伟人的话涌上心头。可是,人民的国家,一切离人民怎么这么远?
站在纪念碑前,无语以对。
历史、现实、将来,屈辱、抗争、探索,一代代在艰难中走过,问题是,扪心自问,我们,真的有进展吗?
报纸上在大张旗鼓的讲GDP又修正了多少,总量到了多少,排名上升了多少――可是,据美国经济史学家史迪森研究,1820年时中国的经济总量仍占世界总量的28.7%,比英、法、印度三国总和还多,直到1860年英国才赶上中国。然而,火烧京西皇家三山五园就是在1860年。为什么会被烧,我们败在哪里?这个总根子我们现在改了吗?
从一种天下到另一种天下,民众还是只能有限参与,于是主人翁意识更差;从一个集团到另一个集团,还是没有外部竞争,还是圈子内运作,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还是那么艰难,于是民力不鼓;
制度方面的弊病不除,人治、法治之间摇摆不定,说而不做或是囿于既得利益或集团利益,自相矛盾,于是清官剧在电视和生活中火爆,崇尚明君和对清官的期盼不断,想大权在握独断专行的大小“皇帝”们不断,没有依靠制度的意识,于是民智不开;
制度与规则意识欠缺――一是设计不合理,不想让人遵守,比如圆明园的翻墙,纪念碑的隔离,上海4.12游行的不准以及正当途径参政议政的障碍等等;二是合理设计,却只作为样子和摆设,比如看着红灯也要闯,比如代表,比如听证等等,于是民德不兴。
当年受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刺激和各地救亡运动的感召,严复曾提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再后40多年,毛泽东说:“我们找到了跳出周期率的好办法,那就是民*主。”只是到如今,民力不鼓,民智不开,民德不兴。而“民本”“民主”在遇到既得利益时,亦免不了成为镜花水月。
从甲午战争到圆明园被烧,从五四运动到政党执政,多少仁人志士前仆后继上下求索,死了那么多人,流了那么多血,结果从制度到民众素质根本没有质的变化和提升,站在英雄纪念碑前,惟有叹息。
面对废墟和英雄的纪念碑,我们或羞愧,或感叹。只是,我们,难道还要让后人再站在我们的坟墓前哀叹,免不了要后人复哀后人?!
鲁志学
《联合早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