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张艺谋老师
人人都想灭了张艺谋,可是还未成功,这颇像不满的学生对待老师的态度:早就看你不爽,你还要拖堂,只能在座位上嘀咕,可就拿你没办法。
从《英雄》里还没回过神来,《十面埋伏》又开课了,骂得热火朝天,可张老师全当没听见,继续开始《千里走单骑》。张老师的过人之处就在于,每次他都能把课开到最聚人气,他的教室永远满座,连窗户外面都挤满了旁听的,而每次课后又立刻迎来一片整齐的“切!”如此往复,屡试不爽。张老师从众骂声中脱身的技巧同样出神入化,让人不由得不联想到《大史记》里的桥段――众人高呼“撕丫国嘴!”,张老师轻巧地从窗口翩然而去:“没撕着没撕着!”他是跳脱我们之外的大师,他永远在我们口味的提供者之列。
从张老师到张大师,新称号是张“国师”,这是一个似乎可以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荣誉称号。他,负责向全国授课。
2.余秋雨老师
今年文化圈里的一大热闹事就是,余秋雨老师又封笔了。为什么要说“又”?因为余老师其实已经封过几支笔了。
上世纪90年代初,余老师辞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一职,声称封笔,不再进行艺术理论的创作。是的,那次封的只是艺术理论之笔。2001年,余老师表示“以旅游历险为基础的散文随笔写作,《千年一叹》是最后一部,以后不会再有”。这是封“以旅游历险为基础的散文随笔写作”之笔。基于以上原因,这次媒体的用词都是很小心翼翼地说余老师“严格封笔”。
余老师的教育作用就在于使得日渐庸俗化的媒体不但花大力气去训诂“致仕”到底是升官还是罢官,就连报道上都不得不考究是不是应该使用“严格”这个状语呢?余老师封笔的另一个促进是,全国的选美比赛导演都额掌相庆:余老师终于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诲美女的工作中去了。
3.赵忠祥老师
一位网友说:“多少年了,我们一直习惯了《动物世界》里赵老师那低沉而浑厚的男中音,饱含感情、充满睿智……”网友后面的话,不便摘录,那是在叙述传说中的录音带。
虽然是录音带,但赵老师在今年的大热同样是遵循了语言艺术这一原则。饶颖和赵老师的纠葛到底谁是谁非,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一事件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奉献了生动的语言实例教材。录音带中那生动的民间语汇和口头语言且不论,像《赵忠祥是否忠?饶女士不肯饶!》等大字标题也成了印刷品展示汉语魅力的练兵场。在和诸多媒体的对话中,赵老师也显示出严谨的语言表达能力,赵老师说:“我是新闻工作者,我出口成章,这是我的职业。”
尽管正如赵老师自己所说的那样,饶颖把他的名声绑了票,并且撕了票。但赵老师终究是赵老师。11月,北京某报向市民调查心目中的春节联欢晚会主持人,赵老师以最高支持率名列榜首。可以想象,有多少群众像几年前春节联欢晚会上的宋丹丹那样,热切地喊一句:“我十分想见赵忠祥!”
4.黄健中老师
黄老师的对手张钰是个狠角色,对证据的保存和爆料节奏的掌控到了出色的程度。然而,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作为调度有方的导演,黄老师的反击是以不变应万变。在最喧嚣的二三月间,媒体四处寻觅,甚至专门到拍摄地去找黄老师,黄老师依然没有接受采访。在事情都已经平静下来之后,黄老师淡然地说:“没必要,给这个小女子一条活路吧。”一动一静,高下立分。
黄健中老师的受人关注同样是录音带,不过不同的是,大家的关注点不在物品上,而是上升到了理论高度。媒体的评论普遍认为,这是揭开了娱乐圈“游戏规则”的内幕,也正因为如此,圈内各方力量普遍沉默。且不论这是否真实,至少张钰在网站嘉宾聊天时曾赤裸裸地提到过一句话:“提起裤子不认账!”
因此,黄老师事件对本年度的贡献是再度炒红了一个词:“潜规则”。
5.韩乔生老师
2004年的欧洲杯是一场豪门盛宴,为这场盛宴报菜名的是我们敬爱的韩乔生老师。鲁尼、范尼之争,“裁判员巴特斯助攻到前场”这类桥段,造就了一代口误大师,甚至有人坚决不相信那是口误,认为那是韩老师的“包袱”。
没有足球,依然有韩老师。因为韩老师解说奥运会自行车赛,也会说“赛道的坡度为30摄氏度是国际通行的惯例”。没有网络,还会有韩老师语录吗?韩老师自己也说不会,网民们的乐趣在于“参与讨论,并且在参与当中得到满足,实现自我价值,找回自己”(韩老师语)。这个世界上,韩老师是真正值得我们尊敬的老师。他让我们知道什么是大度,他让我们看到什么是互动,教会我们尊重、宽容,他甚至教会我们什么叫做娱乐精神。而网民们也从惊诧、愤怒、厌恶逐渐变得平和、宽容与乐在其中。
在人人都说“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的今天,你不觉得“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念起来有点不对劲吗?
6.朱军老师
有人对朱军也叫老师不服,没什么不服的,40岁的朱军眼角已经有了鱼尾纹,其主持的煽情风格已经自成一派。我们能把“文字煽情派”汪国真叫做汪国真老师,为什么不能把“语言煽情派”朱军叫做朱军老师?
朱老师和他的《艺术人生》近来屡受批评,认为朱老师是故意设置情节去撩拨嘉宾,逼得对方落泪,而自己则为此沾沾自喜。朱老师那种饱含深情的演绎方式一方面让很多人流泪追捧,一方面又让很多人恶心。朱老师谈起自己节目时,依然是饱含深情:“当你在人生旅途上匆匆而过,来不及驻足,现在却有人把留过你痕迹的石块捧起来给你看,你会不感动吗?……我会事先跟嘉宾说,不哭可以,但是想哭的话,千万别憋着。”
如今朱老师也出了本《时刻准备着》,开始回忆当年的北漂生活。朱老师说那是今年5月份的一天,四五十个观众自发组织并联名签字,强烈要求他出本自传庆祝自己的40岁生日。嘛叫饱含深情?介就叫饱含深情。
7.冯小刚老师
今年上半年冯老师很是低调,手机也不太用了,害得娱记们无迹可寻,整个世界清静了很多。但冯老师就是冯老师,完全沉默不是他的风格。因此,在秋天我们又听到了冯老师的铿锵话语:“这么漂亮的女人也抓,你们还有没有原则?”语出《功夫》中他的对白,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冯老师的正气凛然和好打抱不平的优良品质。还有一句则要简短有力得多,在这句7个字里3个字都要打上X的话中,冯老师倾注了愤怒的感情,传达出非常想要抽记者耳光的信息。
从《功夫》里的鳄鱼帮老大到新闻发布会上被媒体暴露住所的怒火导演,冯老师扮演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并且角色之间的过渡非常自然。冯老师骂了两次人,两次都没有取得满意的效果,但冯老师不会停止。冯老师是性情中人,从中国电影的“大殿偏房”理论到“票房决定论”到可预见的未来,我们还会很多次机会聆听冯老师的教诲。
8.崔永元老师
崔永元老师实际上从来没有离开过《实话实说》,在2004年崔老师给我们奉献了不少实话实说的语录。
年初时,崔老师对冯老师的《手机》大为光火。崔老师说“导演已经到了愚蠢的程度,所以才会做这样的片子”,整个就是“乱搞男女关系的三级片”,“无聊、肉麻、滑头、庸俗”,对谈话节目主持人“就是莫须有地泼了一桶很脏的粪水”。媒体们开始怀疑崔老师的动机,是不是跟冯老师串通好了的?是不是为4月开播的《电影传奇》热场?
老师的优点就是能够高屋建瓴地看问题。就像崔老师说对《手机》的批评“就是要用道德来审判他们”一样,崔老师对媒体的看法也有声有色。崔老师说:“我现在听到'娱乐记者'四个字就想呕吐,看到娱乐版就犯恶心,娱乐新闻简直就是大粪坑。”和冯老师的作风一样,崔老师善于把抽象事物具象化,而且就具体在那几平方米上。
9.牛群老师
牛老师去年“裸捐”,今年欠款,年年都能让我们惦记着他。
自弃艺从政后,大家就有好长一段时间听不到牛老师的相声了,好不容易适应了“牛副县长”的称呼,如今牛老师又要重新当艺术家了。据说,这叫做“行为相声”。
但在回归舞台这件事情上,不是人人都和牛老师一个想法。比如,有媒体就质疑牛老师在蒙城四年不是副县长,而是红顶商人,为自己谋福利去了,所以才会出现牛老师为法人的企业资不抵债、四处欠款的事情。马季老师也放出话来,说牛老师已经心态出现问题了。但牛老师的确很牛,用一句“这四年主要是体验生活”就作出了漂亮的反击,不但封住了质疑的声音,而且还生动地诠释了艺术来源于生活的真理。
最近牛老师在拍戏,戏名叫《还债》,既有经济内涵,艺术品质也不会差,是迎接2005年最好的双响炮。
10.费墨老师
费墨老师说:“这些事情,沾上就是麻烦”,可费老师还是顶着麻烦上了;费老师说:“改在咖啡厅坐而论道”,可是没有人信他。
费老师教导严守一同志要有一说一,但自己也很向往对他有点崇拜的美院研究生。错只错在费老师向往得不够彻底,导致自己的个人生活和社会名誉都受到了打击。费老师的这点小心思,我们都有,费老师的这点麻烦,我们都不敢担保自己哪天不会碰上。费老师不仅仅生活在《手机》,也生活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费老师现身说法,把自己当成了一部活生生的反面教材,教会我们:向往要分清楚时间和地点,而且在执行向往的时候,不能使用某通讯公司的服务。
费老师的最大贡献是给2004年创造了“做人要厚道”、“审美疲劳”、“还是农业社会好啊!”等一系列短语,而做人厚道的他却最终到爱沙尼亚去教中文,也算完满了一个老师的结局。
人人都想灭了张艺谋,可是还未成功,这颇像不满的学生对待老师的态度:早就看你不爽,你还要拖堂,只能在座位上嘀咕,可就拿你没办法。
从《英雄》里还没回过神来,《十面埋伏》又开课了,骂得热火朝天,可张老师全当没听见,继续开始《千里走单骑》。张老师的过人之处就在于,每次他都能把课开到最聚人气,他的教室永远满座,连窗户外面都挤满了旁听的,而每次课后又立刻迎来一片整齐的“切!”如此往复,屡试不爽。张老师从众骂声中脱身的技巧同样出神入化,让人不由得不联想到《大史记》里的桥段――众人高呼“撕丫国嘴!”,张老师轻巧地从窗口翩然而去:“没撕着没撕着!”他是跳脱我们之外的大师,他永远在我们口味的提供者之列。
从张老师到张大师,新称号是张“国师”,这是一个似乎可以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荣誉称号。他,负责向全国授课。
2.余秋雨老师
今年文化圈里的一大热闹事就是,余秋雨老师又封笔了。为什么要说“又”?因为余老师其实已经封过几支笔了。
上世纪90年代初,余老师辞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一职,声称封笔,不再进行艺术理论的创作。是的,那次封的只是艺术理论之笔。2001年,余老师表示“以旅游历险为基础的散文随笔写作,《千年一叹》是最后一部,以后不会再有”。这是封“以旅游历险为基础的散文随笔写作”之笔。基于以上原因,这次媒体的用词都是很小心翼翼地说余老师“严格封笔”。
余老师的教育作用就在于使得日渐庸俗化的媒体不但花大力气去训诂“致仕”到底是升官还是罢官,就连报道上都不得不考究是不是应该使用“严格”这个状语呢?余老师封笔的另一个促进是,全国的选美比赛导演都额掌相庆:余老师终于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诲美女的工作中去了。
3.赵忠祥老师
一位网友说:“多少年了,我们一直习惯了《动物世界》里赵老师那低沉而浑厚的男中音,饱含感情、充满睿智……”网友后面的话,不便摘录,那是在叙述传说中的录音带。
虽然是录音带,但赵老师在今年的大热同样是遵循了语言艺术这一原则。饶颖和赵老师的纠葛到底谁是谁非,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一事件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奉献了生动的语言实例教材。录音带中那生动的民间语汇和口头语言且不论,像《赵忠祥是否忠?饶女士不肯饶!》等大字标题也成了印刷品展示汉语魅力的练兵场。在和诸多媒体的对话中,赵老师也显示出严谨的语言表达能力,赵老师说:“我是新闻工作者,我出口成章,这是我的职业。”
尽管正如赵老师自己所说的那样,饶颖把他的名声绑了票,并且撕了票。但赵老师终究是赵老师。11月,北京某报向市民调查心目中的春节联欢晚会主持人,赵老师以最高支持率名列榜首。可以想象,有多少群众像几年前春节联欢晚会上的宋丹丹那样,热切地喊一句:“我十分想见赵忠祥!”
4.黄健中老师
黄老师的对手张钰是个狠角色,对证据的保存和爆料节奏的掌控到了出色的程度。然而,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作为调度有方的导演,黄老师的反击是以不变应万变。在最喧嚣的二三月间,媒体四处寻觅,甚至专门到拍摄地去找黄老师,黄老师依然没有接受采访。在事情都已经平静下来之后,黄老师淡然地说:“没必要,给这个小女子一条活路吧。”一动一静,高下立分。
黄健中老师的受人关注同样是录音带,不过不同的是,大家的关注点不在物品上,而是上升到了理论高度。媒体的评论普遍认为,这是揭开了娱乐圈“游戏规则”的内幕,也正因为如此,圈内各方力量普遍沉默。且不论这是否真实,至少张钰在网站嘉宾聊天时曾赤裸裸地提到过一句话:“提起裤子不认账!”
因此,黄老师事件对本年度的贡献是再度炒红了一个词:“潜规则”。
5.韩乔生老师
2004年的欧洲杯是一场豪门盛宴,为这场盛宴报菜名的是我们敬爱的韩乔生老师。鲁尼、范尼之争,“裁判员巴特斯助攻到前场”这类桥段,造就了一代口误大师,甚至有人坚决不相信那是口误,认为那是韩老师的“包袱”。
没有足球,依然有韩老师。因为韩老师解说奥运会自行车赛,也会说“赛道的坡度为30摄氏度是国际通行的惯例”。没有网络,还会有韩老师语录吗?韩老师自己也说不会,网民们的乐趣在于“参与讨论,并且在参与当中得到满足,实现自我价值,找回自己”(韩老师语)。这个世界上,韩老师是真正值得我们尊敬的老师。他让我们知道什么是大度,他让我们看到什么是互动,教会我们尊重、宽容,他甚至教会我们什么叫做娱乐精神。而网民们也从惊诧、愤怒、厌恶逐渐变得平和、宽容与乐在其中。
在人人都说“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的今天,你不觉得“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念起来有点不对劲吗?
6.朱军老师
有人对朱军也叫老师不服,没什么不服的,40岁的朱军眼角已经有了鱼尾纹,其主持的煽情风格已经自成一派。我们能把“文字煽情派”汪国真叫做汪国真老师,为什么不能把“语言煽情派”朱军叫做朱军老师?
朱老师和他的《艺术人生》近来屡受批评,认为朱老师是故意设置情节去撩拨嘉宾,逼得对方落泪,而自己则为此沾沾自喜。朱老师那种饱含深情的演绎方式一方面让很多人流泪追捧,一方面又让很多人恶心。朱老师谈起自己节目时,依然是饱含深情:“当你在人生旅途上匆匆而过,来不及驻足,现在却有人把留过你痕迹的石块捧起来给你看,你会不感动吗?……我会事先跟嘉宾说,不哭可以,但是想哭的话,千万别憋着。”
如今朱老师也出了本《时刻准备着》,开始回忆当年的北漂生活。朱老师说那是今年5月份的一天,四五十个观众自发组织并联名签字,强烈要求他出本自传庆祝自己的40岁生日。嘛叫饱含深情?介就叫饱含深情。
7.冯小刚老师
今年上半年冯老师很是低调,手机也不太用了,害得娱记们无迹可寻,整个世界清静了很多。但冯老师就是冯老师,完全沉默不是他的风格。因此,在秋天我们又听到了冯老师的铿锵话语:“这么漂亮的女人也抓,你们还有没有原则?”语出《功夫》中他的对白,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冯老师的正气凛然和好打抱不平的优良品质。还有一句则要简短有力得多,在这句7个字里3个字都要打上X的话中,冯老师倾注了愤怒的感情,传达出非常想要抽记者耳光的信息。
从《功夫》里的鳄鱼帮老大到新闻发布会上被媒体暴露住所的怒火导演,冯老师扮演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并且角色之间的过渡非常自然。冯老师骂了两次人,两次都没有取得满意的效果,但冯老师不会停止。冯老师是性情中人,从中国电影的“大殿偏房”理论到“票房决定论”到可预见的未来,我们还会很多次机会聆听冯老师的教诲。
8.崔永元老师
崔永元老师实际上从来没有离开过《实话实说》,在2004年崔老师给我们奉献了不少实话实说的语录。
年初时,崔老师对冯老师的《手机》大为光火。崔老师说“导演已经到了愚蠢的程度,所以才会做这样的片子”,整个就是“乱搞男女关系的三级片”,“无聊、肉麻、滑头、庸俗”,对谈话节目主持人“就是莫须有地泼了一桶很脏的粪水”。媒体们开始怀疑崔老师的动机,是不是跟冯老师串通好了的?是不是为4月开播的《电影传奇》热场?
老师的优点就是能够高屋建瓴地看问题。就像崔老师说对《手机》的批评“就是要用道德来审判他们”一样,崔老师对媒体的看法也有声有色。崔老师说:“我现在听到'娱乐记者'四个字就想呕吐,看到娱乐版就犯恶心,娱乐新闻简直就是大粪坑。”和冯老师的作风一样,崔老师善于把抽象事物具象化,而且就具体在那几平方米上。
9.牛群老师
牛老师去年“裸捐”,今年欠款,年年都能让我们惦记着他。
自弃艺从政后,大家就有好长一段时间听不到牛老师的相声了,好不容易适应了“牛副县长”的称呼,如今牛老师又要重新当艺术家了。据说,这叫做“行为相声”。
但在回归舞台这件事情上,不是人人都和牛老师一个想法。比如,有媒体就质疑牛老师在蒙城四年不是副县长,而是红顶商人,为自己谋福利去了,所以才会出现牛老师为法人的企业资不抵债、四处欠款的事情。马季老师也放出话来,说牛老师已经心态出现问题了。但牛老师的确很牛,用一句“这四年主要是体验生活”就作出了漂亮的反击,不但封住了质疑的声音,而且还生动地诠释了艺术来源于生活的真理。
最近牛老师在拍戏,戏名叫《还债》,既有经济内涵,艺术品质也不会差,是迎接2005年最好的双响炮。
10.费墨老师
费墨老师说:“这些事情,沾上就是麻烦”,可费老师还是顶着麻烦上了;费老师说:“改在咖啡厅坐而论道”,可是没有人信他。
费老师教导严守一同志要有一说一,但自己也很向往对他有点崇拜的美院研究生。错只错在费老师向往得不够彻底,导致自己的个人生活和社会名誉都受到了打击。费老师的这点小心思,我们都有,费老师的这点麻烦,我们都不敢担保自己哪天不会碰上。费老师不仅仅生活在《手机》,也生活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费老师现身说法,把自己当成了一部活生生的反面教材,教会我们:向往要分清楚时间和地点,而且在执行向往的时候,不能使用某通讯公司的服务。
费老师的最大贡献是给2004年创造了“做人要厚道”、“审美疲劳”、“还是农业社会好啊!”等一系列短语,而做人厚道的他却最终到爱沙尼亚去教中文,也算完满了一个老师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