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者的最新研究表明:有一个好名字会使人更有魅力。研究者认为,对于女性来说,闭口音的女名最有魅力,比如“维多利亚”是个非常富有魅力的名字,而“艾米”则另人生厌。有位研究者将一名9个月大的婴儿带到了社会心理学课堂,他让大约一半的学生认为这名孩子的名字是“基斯”,而让另一部分学生认为他的名字是“凯伦”。然后他要求大学生谈谈对该婴儿的印象,包括身体特点、课堂上的行为及人格。对于情景中提供了直接证据的两类判断―――身体特点和课堂上的行为,“基斯”和“凯伦”的称谓没有造成什么差别。只是在人格方面,相对于“凯伦”而言,人们认为“基斯”比较好动、吵闹、主动、粗暴。由此可见,名字对于一个人给他人的第一印象,的确有一定的影响。
第二信号系统驱使人们根据名字对人的特点产生联想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骆正教授说,我们都知道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原理。条件反射分为两种,他们分别属于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是人们对于事物的自然属性的条件反射,第二信号系统为语言、文字信号系统,这一信号系统是人类所特有的。通过这个信号系统,人们掌握了抽象的东西,并把抽象的东西通过主观的联想和想象具体化。举个例子来解释一下:我们“吃梅止渴”是非条件反射,而“望梅止渴”属于条件反射的一种,是看到了形象的梅子,感觉到了它的形态、颜色等信息,这就属于第一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而“话梅止渴”是人们在谈论梅子时,做出了分泌唾液的反应,而并没有见到真实的梅子,这就是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我们在谈论名字时产生的联想与上边的例子是类似的。由于人们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已经把抽象的文字与现实中的东西紧密结合起来,建立了稳定的条件反射,因此在提起一个人的名字时,人们就会从组成名字的字入手,产生主观心理反应。如果这个人的名字是与某些美好的事物相联系的,人们就会产生美感。
这种联系是要经过生活经验和学习来建立的。正好像你让一个人蒙着眼睛吃梅子,虽然他会感觉到梅子的味道是酸的,但由于他没有看到梅子的样子,今后也不可能“望梅止渴”。
“人如其名”有心理学依据
经常有人会说某某人“人如其名”,这是因为,父母在给孩子取名字时,都寄予了某种期望,并把这种期望寓于名字之中。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会把这种期望告知孩子。同时,名字也会对孩子有一定的提醒作用和心理定式,指明暗示孩子努力的方向和追求的目标。骆教授说:“比如说我的名字,骆正,母亲在给我取这个名字的时候,希望我将来是一个正大光明的人。在我的成长过程中,这个名字就一直提醒着我要正直。同时,父母因为期望孩子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在教育孩子时,也会有一定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常常在名字中表现出来。”
需要层次理论使名字与心理需求产生密切联系
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5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感和归属感的需要、爱和被爱的需要、美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的名字也可以从需要层次来理解,比如满足生理和生存需要的有:长生、健;安全和归属感需要的有:安,平;满足心理需要的有日、月、光、明等这些视觉刺激的;有反映美的需要的,比如用中国式的联想和比喻,给女孩子用花来命名;更有力与美的结合,给男孩子用虎、龙来命名的。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还认为,当人的低层次要求得到满足之后,就开始向往高层次的需求。因此,在经济不发达的时期,人们的名字多反映了生理需要,而在衣食无忧的今天,人们对于高层次的追求多了,这在名字中也能反映出来。
我们还可以把人的需要分为一般需要和特殊需要。以上我们说的都是人们的一般需要在名字中的反映。而有些时候人们的特殊需要也会对取名字产生影响。比如在“文革”时期,叫“卫东”、“文革”的孩子就非常多。还有四大名旦之一的陈砚秋,原名叫陈艳秋,以显示旦角的艳丽动人,后来他为了表现自己的刚强和有骨气,把“艳”改为“砚”。和尚的法号一般都有“空”或者“净”,这与他们的宗教信仰有关系。这就是人的特殊性需要在名字中的反映。
艺人艺名和真名
萧蔷→萧秀霞
梁咏琪→梁碧芝
岳翎→吕美花
俞小凡→张兴妹
方文琳→陈美玲
陈晓东→陈卓扬
许茹芸→许宏?
王馨平→王传音
李玟→李美林
胡瓜→胡自雄
黄乙玲→黄明珠
江蕙→江淑惠
伊能静→吴静怡
白冰冰→白月娥
舒淇→林立慧
关之琳→关家慧
徐怀钰→徐晓春
刘德华→刘福荣
蔡依林→蔡宜凌
孟庭苇→陈秀玫
秦汉→孙祥钟
苏芮→苏瑞芬
伍佰→吴后霖
萧亚轩→萧雅之
你感觉这些艺人的艺名比原名更有魅力吗?
第二信号系统驱使人们根据名字对人的特点产生联想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骆正教授说,我们都知道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原理。条件反射分为两种,他们分别属于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是人们对于事物的自然属性的条件反射,第二信号系统为语言、文字信号系统,这一信号系统是人类所特有的。通过这个信号系统,人们掌握了抽象的东西,并把抽象的东西通过主观的联想和想象具体化。举个例子来解释一下:我们“吃梅止渴”是非条件反射,而“望梅止渴”属于条件反射的一种,是看到了形象的梅子,感觉到了它的形态、颜色等信息,这就属于第一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而“话梅止渴”是人们在谈论梅子时,做出了分泌唾液的反应,而并没有见到真实的梅子,这就是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我们在谈论名字时产生的联想与上边的例子是类似的。由于人们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已经把抽象的文字与现实中的东西紧密结合起来,建立了稳定的条件反射,因此在提起一个人的名字时,人们就会从组成名字的字入手,产生主观心理反应。如果这个人的名字是与某些美好的事物相联系的,人们就会产生美感。
这种联系是要经过生活经验和学习来建立的。正好像你让一个人蒙着眼睛吃梅子,虽然他会感觉到梅子的味道是酸的,但由于他没有看到梅子的样子,今后也不可能“望梅止渴”。
“人如其名”有心理学依据
经常有人会说某某人“人如其名”,这是因为,父母在给孩子取名字时,都寄予了某种期望,并把这种期望寓于名字之中。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会把这种期望告知孩子。同时,名字也会对孩子有一定的提醒作用和心理定式,指明暗示孩子努力的方向和追求的目标。骆教授说:“比如说我的名字,骆正,母亲在给我取这个名字的时候,希望我将来是一个正大光明的人。在我的成长过程中,这个名字就一直提醒着我要正直。同时,父母因为期望孩子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在教育孩子时,也会有一定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常常在名字中表现出来。”
需要层次理论使名字与心理需求产生密切联系
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5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感和归属感的需要、爱和被爱的需要、美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的名字也可以从需要层次来理解,比如满足生理和生存需要的有:长生、健;安全和归属感需要的有:安,平;满足心理需要的有日、月、光、明等这些视觉刺激的;有反映美的需要的,比如用中国式的联想和比喻,给女孩子用花来命名;更有力与美的结合,给男孩子用虎、龙来命名的。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还认为,当人的低层次要求得到满足之后,就开始向往高层次的需求。因此,在经济不发达的时期,人们的名字多反映了生理需要,而在衣食无忧的今天,人们对于高层次的追求多了,这在名字中也能反映出来。
我们还可以把人的需要分为一般需要和特殊需要。以上我们说的都是人们的一般需要在名字中的反映。而有些时候人们的特殊需要也会对取名字产生影响。比如在“文革”时期,叫“卫东”、“文革”的孩子就非常多。还有四大名旦之一的陈砚秋,原名叫陈艳秋,以显示旦角的艳丽动人,后来他为了表现自己的刚强和有骨气,把“艳”改为“砚”。和尚的法号一般都有“空”或者“净”,这与他们的宗教信仰有关系。这就是人的特殊性需要在名字中的反映。
艺人艺名和真名
萧蔷→萧秀霞
梁咏琪→梁碧芝
岳翎→吕美花
俞小凡→张兴妹
方文琳→陈美玲
陈晓东→陈卓扬
许茹芸→许宏?
王馨平→王传音
李玟→李美林
胡瓜→胡自雄
黄乙玲→黄明珠
江蕙→江淑惠
伊能静→吴静怡
白冰冰→白月娥
舒淇→林立慧
关之琳→关家慧
徐怀钰→徐晓春
刘德华→刘福荣
蔡依林→蔡宜凌
孟庭苇→陈秀玫
秦汉→孙祥钟
苏芮→苏瑞芬
伍佰→吴后霖
萧亚轩→萧雅之
你感觉这些艺人的艺名比原名更有魅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