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上帝之辩:他们两个人的争论(豆瓣)

来自: 子炎 (我吃的是奶,挤出来的是草。)
上帝的迷思的评论
4


  
  
  海南出版社最近出了一套科普丛书。作者都是大腕,作品都是经典——别想歪了,正如小姐曾经是尊称一样,大腕、经典这两个词我用的都是本义。
  我一直觉得,国人应该读点科普。这个观点值得单独写一篇文章来弘扬,但这里我只说一条:好的科普书传授的不仅仅是知识,更珍贵的是蕴含在其中的智慧。这些智慧是最天才的大脑对最深奥的问题的思考,像宝石一样熠熠生辉,永不黯淡。所以,读科普,不一定要懂什么专业,也不一定要有什么相干。比如我,学的是文科,和上帝也不相干,但我还是读起了科林斯的《上帝的语言》、道金斯的《上帝的迷思》。
  把丛书中的这两本放在一块读,特别有意思。它们同是《纽约时报》的畅销书。它们的作者都是鼎鼎大名的科学家,而且都是生物学家;这回,他们谈论的还是一个共同的话题——上帝;不同的是,他们的观点针锋相对——你可以想象,这两个人物要是掐起来将是怎么样的有趣?
  这几天我就见证了这非凡而有趣的一幕。
  我对科林斯更好奇。一个科学家居然是虔诚的基督徒,在我这个无神论者看来,这就像公鸡出牙齿一样难以理解。科林斯确实虔诚,这个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领军人物,公然说基因是“上帝的语言”。听他说,他原来也是无神论者,非常意外的是,是科学让他信了神。他写道,人类基因图谱“既是一种令人惊异的科学成就,也是某种崇拜上帝的机会”。
  同样是科学家的道金斯却是彻头彻尾的无神论者。和我们这里恰好相反,在西方一个人自称无神论是需要极大勇气的,道金斯在前言中写道:“我不知道我可以说出来”。在这本书中,他不仅说出来,而且说得慷慨激昂,义正词严。作为当代达尔文的斗犬,他对上帝存在的论据逐一进行了批驳,他得出的结论是“上帝是个错误的假说”。
  虽然观点针锋相对,虽然风格一个谦谦君子一个慷慨激昂,但这两个人坐而论道,以理服人,一派君子风度。对他们争论的细节、过程、论据,我不准备饶舌,尽管这些都非常有趣;我感兴趣的是,他们争论什么?为什么会争论?
  他们的争论可不是关于鸡毛蒜皮的妇姑勃溪。在书中,他们争论的焦点是这样一个宏大问题:宇宙是怎么来的?是创世,还是进化?是设计的,还是偶然的?
  世界真奇妙,每个人大约都有同感——对探究宇宙奥秘的科学家来说,感触尤深!这个“太复杂、太美丽、太令人敬畏、太不可能的”(道金斯语)宇宙怎么可能是毫无缘由的?这边厢,科林斯说,如此精妙绝伦的宇宙必然是全能的上帝设计的,人类基因图谱就是上帝的“设计语言”。那边厢,道金斯说,相比于上帝设计,“自然选择是一种更好的解决方案”,达尔文的进化论已经解决了这个难题,不需要劳驾上帝。作为科学家的科林斯也承认,进化,作为一种机制“必定是真的”,但,这只是因为“进化的方式本来就是上帝创世计划的一部分”。道金斯却不以为然,他反驳说,有神论者只要解释不了就请出上帝来救场,上帝总是在“弥补缺口”;而科学,即使是假说,也坚持寻找自然原因。科林斯当然也有话说:“科学只能回答如何,而不能回答为何”,为何的问题只能问上帝。
  说到这里,这就牵扯到科学的界限问题了。这是他们争论的另一个焦点。在神学家看来,科学无论怎样了不起,它也只是解释世界的手段之一,并不万能,不能越界行事。科林斯说得很明确:“如果上帝存在,它必定处于自然界之外”,科学对此无能为力。但道金斯不理这个茬,说,你信不信上帝,科学对此确实无话可说,但你说真的存在一个人格化的神,而且这个神无所不能,连宇宙、人、科学定律……万物都是它创造的,那么这就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命题”,科学家谈论上帝,根本就不是越界。科林斯也不是省油的灯,别和我谈科学,“科学可能就是一种膜拜上帝的形式”!
  当然,把他们两位的论战弄得这样戏剧化是我的演义,不过,说他们的观点针尖对麦芒还是忠于原著的。科学与宗教为什么会如此分外眼红?以我愚见,最主要的是,两者关注点都太宏大,都希望对宇宙、人类、真理、定律……这些终极问题拥有发言权。这样一来,势力范围就过于重合,边界难以划定,双方磕磕碰碰、擦枪走火当然就不足为怪。倘若敌强我弱倒也罢了,偏偏是双方都很强势。特别是到了现代,科学风头正健,宗教雄风犹在,谁会服谁?更何况,当年还有些积怨呢。宗教原来太走红,难免不够检点。比如罗马教廷就判科学伟人伽利略有罪,还烧死了布鲁诺……这些冤假错案成了日后的小辫子。科学当时不好发作,现在已非吴下阿蒙,当然旧恨新仇一起涌向心头。虽然谁也不能烧死谁,但唇枪舌剑则在所难免了。
  无论如何,这是一场注定没有结论的争论。不管上帝多么慈悲为怀,总有迷途的羔羊在歧路徘徊;不管科学多么光芒万丈,总有照不到的角落在渴望光明。最好的结局是:相逢一笑泯恩仇。科林斯就满怀希望,他倡议大家“相信科学,相信上帝”,因为他本人集科学和灵性于一身而没有任何不适。但道金斯没这么乐观,在他看来,科学必然要驱逐有神论。这是科学的传统,也是科学引以为傲的地方,没有妥协的余地,他张扬地写道:“我抨击的是上帝、所有的神、每一个超自然的东西”。
  对他们的论战,我们很容易想到,这是真理和迷信之争。但实际上没有这么泾渭分明。他们都诉诸理性,都头头是道。科林斯不同于一般的宗教人士,信仰坚定,但并不狂热,他还劝告基督徒不要“攻击所有科学的基本原理”,那反而会自取其辱。其实,科学家在回答终极奥秘的时候,也像个神学家,比如霍金。道金斯也自称是“一个充满宗教情怀的非信徒”,激情澎湃的他更像一位传教士——他的上帝叫达尔文。
  把两本书仔细读完之后,我还是我。上帝之有无,不是我所能说清楚的。如果硬逼我说一点倾向意见,我至多只能这么说——我觉得人或许应该有信仰,但说存在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上帝,我还是很疑惑。因为有一个问题,科林斯没有讲明白:即使有上帝,为什么只能是《圣经》里的那个上帝?世界上有各种宗教,各有各的上帝,信徒都说自己的神是唯一的,我该信谁?而科学没有这个烦恼,科学只有一种,我信美国的科学必然也信中国的科学。当然,科学是否就像道金斯说的那样神圣不可侵犯?我也些嘀咕:没有科学证据的东西必然就是假的?科林斯感受到的那一种强烈的、不可抑制的情感难道不是上帝存在的证明吗?
  但这些问题不是我的问题。作为一个快乐的科盲、幸福的无神论者,这两本书让我更了解了科学,也更了解了宗教。这才是我的收获。
  (读《上帝的迷思》理查德•道金斯著 海南出版社 2010年5月第一版)
   2011-4-6
 
回复: ZT:上帝之辩:他们两个人的争论(豆瓣)

ZT:
Feizo
宗教是人类在哲学上的迈出的第一步,许多科学家,包括爱因斯坦,都对宗教有着自己的见解。但至于上帝本身是否属实,这个证明的工作不应该有无神论者来做,而应该由基督徒们来实现。 什么叫Atheist? 是lack of confidence in certain things, 有一个节目叫atheist experience, 曾有宗教听众打电话来问他们这个问题,"what if you were wrong?" 这是主持人之一Matt的回答:" what if i was wrong? then i was wrong. As an atheist i dont necessarily accept or reject anything based on blinded faith, but whatever I decided to accept, it has to be scientifically proven, it has to be based on facts and evidences. I cant prove theres no god, but no one can prove something doesnt exist ever. The burden of proof is on you who made a positive claim that god exists, then prove it to me. If I was wrong, I would be more than happy to accept it --- but thats based on cold hard facts."
  
  科学不是信仰,科学的宗旨之一就是怀疑,进而产生探索的欲望。作为一个相信科学的人,我不盲目的否认任何学说,但在该学说被证实之前,我不会因为有相信的需要而去接受它。
  
  此为atheist.
  
  其实仔细说起来,无神论者这个翻译不准确。
 
回复: ZT:上帝之辩:他们两个人的争论(豆瓣)

2012-05-20 12:59:15 渔夫

  现在基本上形成了一种风气,就是将宗教与道德挂钩,认为有宗教才有道德,有宗教信仰是好的,无论什么宗教信仰。网上对西藏宗教信仰的赞美,那是铺天盖地,对其他宗教信仰的赞美也不少,总会加一句“起码别人有信仰”,搞得这年头好像没有个宗教信仰反而低人一等不好意思似的。而且迷信这个的,很多是所谓公知一类,意思是中国还是得搞个宗教信仰来大家一起信信才好。
  这些人压根就没想过什么是信仰,什么是宗教信仰,什么是道德,也没有考察过历史上、现实中宗教信仰是否真的有道德或者神权社会的道德真的就高于世俗社会。这些人自己心中没有主见,在一片多元化的喊声中迅速迷失了方向,在宗教信徒恶意的欺骗下很快就中了招,竟是如此愚蠢,真正的科学、理性精神多么难得,真要大声疾呼了。
 
回复: ZT:上帝之辩:他们两个人的争论(豆瓣)

下文摘自《上帝的迷思》 第二章 <上帝假说> 第六节 <伟大的祷告实验>,很有意思的一项研究。(“〖〗”内的文字是注释)



伟大的祷告实验

关于圣迹,一个有趣、不过更确切说来是毫无价值的研究就是伟大的祷告实验:为病人做祷告能帮助他们痊愈吗?祷告一般为病人所提供,既有私下也有在正式宗教场合做的。达尔文的表弟弗朗西斯·高尔顿(Francis Galton)率先以科学方法分析祷告是否灵验。他注意到,每个星期天在遍布英国的教堂里,全部会众都公开为王室家族的健康祈祷。与我们这些只有至爱亲友才会为我们祈祷的人相比,王室家族成员难道不应该异乎寻常地健康吗?〖当我所在的牛津学院选举出我前面引用过的那位院长时,发生了这样的事,学院的同事们连续三个晚上公开为新院长的健康喝酒庆祝。在第三个庆祝晚餐上,新院长和蔼地发表了答谢词:“我已经感觉更健康了。”〗高尔顿调查了这件事,发现两者没有任何统计学上的差异。不管怎么说,他的用意也许带有讥讽性,正如当他在随机选择的小块土地上祈祷,以便看看这些土地上的植物是否会长得更快些时(它们没有长得更快),也是抱着挖苦人的想法。

最近,物理学家罗素·斯坦纳德(Russell Stannard)(正如我们将看到的,他是英国三位著名的信奉宗教的科学家之一)已经支持一项动议,该动议受到——当然是——坦普雷顿基金会的资助,目的是用实验方法检验下列说法,为病人做祷告是否改善他们的健康状况。〖H. Benson et al. 《在心脏导管搭桥病人中为病人祈祷的治疗效果研究》,《美国心脏杂志》151:2006年第四期,934~942。〗

这样的实验如果正常做的话,必须以双盲的方式进行,并且这条标准必须被严格遵守。病人以严格随机的方式安排到一个实验组(接受祷告)或一个对比组(不接受任何祷告)。无论病人、他们的医生或护士,还是实验者,都不允许知道有人正在为哪些病人做祷告和哪些病人属于对照组。那些做祷告的人必须知道他们正在为其祷告的病人的名字——否则,祷告对象弄错,岂非出现张冠李戴的结果?但是,还需注意只告诉他们病人的名字和姓的开头字母。显然这就足以让上帝能精确指向正确的病床了。

这一实验设想当然会招来某种嘲讽,不出所料就有这样的嘲讽。就我所知,鲍勃·纽哈特(Bob Newhart)尚未来得及做出一个具体的嘲讽方案,但是我却清楚地听到他的声音:

上帝,你说什么?因为我被安排在对比组,你就不能治愈?了吗?……哦,我看见了,我姑妈的祷告还不够。但是,上帝啊,隔壁病床上的埃文斯先生……上帝,那是什么?……埃文斯先生每天收到1000次的祷告?但是,上帝,埃文斯先生不认识1000个人呀……哦,他们是把他当作了约翰·E。但是,上帝,你怎么知道他们不是为约翰·埃尔斯沃思祷告呢?……哦对了,你利用无所不知的能力找到了他们所祷告的是哪一个约翰·E。但是,上帝啊……

研究小组勇敢地把所有嘲讽撇在一边,在赫伯特·本森(Herbert Benson)博士的领导下,他们坚持不懈地做自己的研究,花费了坦普雷顿基金会240万美元的研究经费。本森博士是波士顿附近心身医学研究所的心脏病专家。一份坦普雷顿基金会的出版物此前曾经引用过本森博士的话:“相信在医疗设施中,代人祷告取得效果的证据正在增加。”因此可以确信,这项研究该会安排得井井有条,不易受到种种怀疑思潮的扰乱。本森博士和他的研究小组分别在6家医院取样测试了1802个病人,他们全部都做了冠状动脉搭桥手术。这些病人被分成三组:第一组接受祷告,不知道别人在为他们做祷告;第二组(对照组)不接受任何祷告,不知道没有人为他们做祷告。第三组接受祷告;知道别人在为他们做祷告。第一组与第二组?间的对照是要测试祷告的功效。第三组是要测试,知道有人为自己祷告后有可能带来的心理暗示。

祷告由三个教堂的会众来做,一个教堂在明尼苏达州,一个在马萨诸塞州,最后一个在密苏里州,这些州都远离这三家医院。我们在前面已经说明,做祷告的人只知道他们正在为其祷告的每个病人的第一个名字和姓的第一个字母。这是一流实验的惯例,目的是尽可能达到标准化步骤。此外,祷告者都被告知要在祷告中包含这样一段话:“为一个成功的手术而祷告,快速、健康地痊愈和没有任何并发症。”

2006年4月的《美国心脏杂志》所报道的研究结果清晰明了:接受祷告的病人与没有接受祷告的病人之间不存在任何差异。真是让人大吃一惊!而那些知道自己正在接受祷告的病人与那些不知道的病人之间存在某种差异;但是,结果恰与预料相反。那些知道自己是祷告受益者的病人比不知道的病人,明显患上了更多的并发症。难道说,上帝为了显示他不赞成这项愚蠢透顶的研究,就以此作为惩罚?情况更可能是这样,那些知道自己正在接受祷告的病人因此却遭受额外的心理压力:实验者称之为“功效焦虑”。查尔斯·贝蒂阿(Charles Bethea)博士是研究小组成员之一,他说:“这也许会让病人疑神疑鬼,不由得想,难道我病得如此之重,以至医生不得不动用祈祷大队?”在当今诉讼成风的社会,希望那些遭受心脏术后并发症折磨的病人,就并发症原因与知道自己正在接受实验性祷告有关而对坦普雷顿基金会提起集体诉讼,这种想法不至于过分吧?

 
回复: ZT:上帝之辩:他们两个人的争论(豆瓣)

下文摘自理查德·道金斯《上帝的迷思》 第7章 “善”之书和变迁着的道德风尚 第3节 <爱你的邻居>(本文是扫描件转文本,只粗略订正过一遍,如有文字错误,敬请谅解)




哈通所用的许多圣经例子与我在本章中所引用的相同,涉及摩西、约书亚和《旧约·士师记》中对应许之地的征服。我谨慎地承认,宗教徒不再用圣经的方式来思考。在我看来,这恰恰证明我们的道德体系,无论我们是不是宗教徒,都有另外的来源。这一来源,无论它是什么都适用于我们全体,而无须顾及宗教是否存在。但哈通还陈述了由以色列心理学家乔治·塔马林( George Tamarin) 所做的一个令人震惊的研究。塔马林对1000 多个以色列学童,年龄在8-14 岁之间,叙述《旧约·约书亚记》中耶利哥战场的故事:

约书亚对百姓说:"呼喊吧,因为耶和华已经把城交给你们了!这城和其中所有的都要在耶和华面前毁灭......唯有金子、银子和铜铁的器皿,都要献给耶和华,必入耶和华的库中。"于是百姓完全毁坏了城中所有,不拘男女老少、牛羊和驴,都用刀杀尽......他们又用火将城和其中所有的都焚烧了。唯有金子、银子和钢铁的器皿,都放在耶和华的库中。

随后塔马林问孩子们一个简单的问题:"你认为约书亚和以色列人的行动是正确还是错误?"他们必须在A (完全正确)、B (部分正确)和C (完全错误)之间进行选择。结果具有一定的倾向性: 66% 给出完全正确的选择; 26% 给出完全错误的选择; 8% 给出中间选择。下述三个答案来自完全正确的A 组:

”在我看来,约书亚和以色列子民的行动完全正确,理由是:上帝许给他们这块土地,给了他们去征服的承诺。如果他们不据此采取行动或杀人的话,那么,处于非犹太人中间已经同化的以色列子民将会面临危险。“

”在我看来,约书亚这样做是对的,一个理由是,上帝命令他去杀灭这些人,这样以色列部落才不会被他们同化并被他们带坏。“

”约书亚做得好,因为居住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有着不同的宗教,约书亚杀死他们,也就是让这种宗教在地球上绝迹。“


在上述的每一种答案中约书亚所做的种族屠杀都具有宗教的理由。即使选择C 组的人,他们在某些情况下给出了完全否定的看法,那也是基于间接的宗教理由。例如,一个女孩不同意约书亚对于耶利哥的征服,因为这样做的话,他就不得不进入该地区:

”我认为那是不好的,既然阿拉伯地区是不纯的,如果一个人进入一块不纯的土地,他也就会变得不纯并像他们一样受到诅咒。“

还有另外两个选择完全不同意的人,他们的理由是,约书亚毁坏了所有的东西,包括动物和财产,从而没有为以色列人保留某些战利品:

”我认为约书亚做得不好,因为他们本来可以为自己留下些动物。“

”我认为约书亚做得不好,因为他本来可以留下耶利哥的财产。如果没有破坏这些财产的话,它们就可以属于以色列人。“

再次强调,圣人梅摩尼德斯,他那学者的智慧经常被人们引用,毫无疑问也是站在这一观点上"消灭这七个民族是一条肯定性诫律,正如它所表述的:你应当完全消灭他们。如果一个人不把落入手中的他们置于死地,那么,他就是违背了一条否定性诫律,它的表述是:你应当去斩尽杀绝,其中凡有气息的,一个不可存留。"

不像梅摩尼德斯,塔马林实验中的孩子们因其年幼而天真无邪。也许他们所表述的那种残忍观点正是来自他们的父母,或是来自他们所成长于其中的文化。我推测,同样成长于饱受战火摧残的国家巴勒斯坦的孩子们,对于类似的问题也许就会有相反的看法,这不是不可能的。当我想到这些就充满绝望。那似乎表明,宗教的势力深入人心,尤其是,宗教绝对性地影响了儿童的成长,它把人群分成不同的类,灌输继承而来的敌意并培植根深蒂固的族间仇杀意识。我不得不指出塔马林对于A 组的三个代表性答案的引用,其中的两个都提到了同化是一种罪恶,而第三个则强调为清除异族人的宗教而杀人的重要性。

塔马林在他的实验中实施一种极佳的控制。168 个以色列儿童分成不同的组,给他们相同的文本,都来自《旧约·约书亚记》,但有些文本中约书亚的名字被"林将军"所代替,"以色列"则被"3000 年前的中国"所代替。现在实验就得到了不同的结果。仅仅只有7% 的人同意林将军的行为,有75% 的人反对。换言之,当他们所信奉的犹太教在文本中被去除时,大多数儿童都认同现代人所共有的道德判断。但是从宗教的角度来看就会大相径庭。这种差异开始于早期生活。正是宗教决定儿童对于种族屠杀采取不同的态度:谴责还是宽恕。


 
回复: ZT:上帝之辩:他们两个人的争论(豆瓣)

A说:”我有一个篮球,信不信?“。B说“好啊,你给我看看我就信。” A说:“不,你来证明我没有这个篮球”。B:“。。。。。。。。。。。”
 
回复: ZT:上帝之辩:他们两个人的争论(豆瓣)

如果有上帝,多半也是高级智慧生物。
如果上帝创造了我们的宇宙,则上帝不应属于我们的宇宙,因为一个封闭系统内的单个个体无法创造包含自己的系统。
 
回复: ZT:上帝之辩:他们两个人的争论(豆瓣)

这个有意思,比隔壁那个葡萄月光吵架帖好看。
 
回复: ZT:上帝之辩:他们两个人的争论(豆瓣)

ZT:
Feizo
宗教是人类在哲学上的迈出的第一步,许多科学家,包括爱因斯坦,都对宗教有着自己的见解。但至于上帝本身是否属实,这个证明的工作不应该有无神论者来做,而应该由基督徒们来实现。 什么叫Atheist? 是lack of confidence in certain things, 有一个节目叫atheist experience, 曾有宗教听众打电话来问他们这个问题,"what if you were wrong?" 这是主持人之一Matt的回答:" what if i was wrong? then i was wrong. As an atheist i dont necessarily accept or reject anything based on blinded faith, but whatever I decided to accept, it has to be scientifically proven, it has to be based on facts and evidences. I cant prove theres no god, but no one can prove something doesnt exist ever. The burden of proof is on you who made a positive claim that god exists, then prove it to me. If I was wrong, I would be more than happy to accept it --- but thats based on cold hard facts."
  
  科学不是信仰,科学的宗旨之一就是怀疑,进而产生探索的欲望。作为一个相信科学的人,我不盲目的否认任何学说,但在该学说被证实之前,我不会因为有相信的需要而去接受它。
  
  此为atheist.
  
  其实仔细说起来,无神论者这个翻译不准确。
这个有道理,那应该叫什么呢?
 

zqweng

灌水艇
回复: ZT:上帝之辩:他们两个人的争论(豆瓣)

不管是牛顿的力学,还是宇宙大爆炸理论,都有一个第一推动力的问题。这个也叫边界条件,这个是科学不能解释的。科学只能解释演变过程,但不能解释演变的最开始。
 

zqweng

灌水艇
回复: ZT:上帝之辩:他们两个人的争论(豆瓣)

说到灵性,我认为海豚的灵性和智商要高于人类,人类并不是独一无二的。但人类有今天是因为人直立行走后把手解放了,在陆地上利用资源,制造工具,发明了文字,语言,最后发展到今天。机缘比较好而已。
 

Saint.Saens

耶和华所恨恶的:...吐谎言的假见证,并弟兄中布散纷争的人。
回复: ZT:上帝之辩:他们两个人的争论(豆瓣)

说一点事实,有时候,虽然所谓的事实也不可靠 :)
1 人是喜欢争斗的,这种斗争不仅仅发生在团队之间,也发生在团队内部
2 人的智商跟知识远远赶不上自己一个细胞的知识,可能人类达到掌控自己细胞的技术可能还有1000年,也许人类的智商要发展到1000才能精细地理解细胞下基因及物理学
3 讨论上帝无法用人世间的比喻来说清楚,我们只有100的智商跟认知,自己的细胞远不止1000的智慧,所以证实都是很苍白的,但可以证实一件事情,相对于1000的智商人类基本还属于傻瓜

只说说争斗,至少这个是现象,可以有趣点:
无神论跟有神论的争斗
基督教跟天主教的争斗
犹太教跟伊斯兰教的争斗
基督教跟佛教的争斗

其实最终不是宗教在争斗,是自以为懂宗教或懂科学的人在争斗
很可惜的,我们学的越多,才发现自己还是一无所知,这正如圣经所说,学的越多,知道的越少
也许佛学可以表现为那句话: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我们的心在动

我相信圣经跟佛经都是人类学习过程的一部分知识,有时间去争吵谁是谁不是(我相信99.99999%的人没有这个能力)不如看看科学宗教都在说什么。
有一件事情值得记下来,这个世界的复杂远超过我们的理解,生命的层次也远比六道复杂,人生不是一次性的,每个灵魂都有几十次的地球生活体验,当然才从火星移民过来的不算

想到个有趣的话题:
国内有人说信仰基督教的都是些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做的事情,比如偏远的农村山区等等,其他人并不表示有什么宗教信仰,只是偶尔相信下安慰下自己,过了就忘了
国外正面讨论上帝的却是某些顶级的科学家的事情,其他人不是不信,只是学习,有的人就算是基督徒也从来不去教堂
 
回复: ZT:上帝之辩:他们两个人的争论(豆瓣)

我实在不明白科林斯想说什么,
就算有个创世的, 我不要求证明他的存在, 好歹提供点蛛丝马迹, 告诉我这个创世者跟这个世界还有点联系,
 
回复: ZT:上帝之辩:他们两个人的争论(豆瓣)

还有一个话题
来这里的华人移民进教会的,都是loser
说一点事实,有时候,虽然所谓的事实也不可靠 :)
1 人是喜欢争斗的,这种斗争不仅仅发生在团队之间,也发生在团队内部
2 人的智商跟知识远远赶不上自己一个细胞的知识,可能人类达到掌控自己细胞的技术可能还有1000年,也许人类的智商要发展到1000才能精细地理解细胞下基因及物理学
3 讨论上帝无法用人世间的比喻来说清楚,我们只有100的智商跟认知,自己的细胞远不止1000的智慧,所以证实都是很苍白的,但可以证实一件事情,相对于1000的智商人类基本还属于傻瓜

只说说争斗,至少这个是现象,可以有趣点:
无神论跟有神论的争斗
基督教跟天主教的争斗
犹太教跟伊斯兰教的争斗
基督教跟佛教的争斗

其实最终不是宗教在争斗,是自以为懂宗教或懂科学的人在争斗
很可惜的,我们学的越多,才发现自己还是一无所知,这正如圣经所说,学的越多,知道的越少
也许佛学可以表现为那句话: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我们的心在动

我相信圣经跟佛经都是人类学习过程的一部分知识,有时间去争吵谁是谁不是(我相信99.99999%的人没有这个能力)不如看看科学宗教都在说什么。
有一件事情值得记下来,这个世界的复杂远超过我们的理解,生命的层次也远比六道复杂,人生不是一次性的,每个灵魂都有几十次的地球生活体验,当然才从火星移民过来的不算

想到个有趣的话题:
国内有人说信仰基督教的都是些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做的事情,比如偏远的农村山区等等,其他人并不表示有什么宗教信仰,只是偶尔相信下安慰下自己,过了就忘了
国外正面讨论上帝的却是某些顶级的科学家的事情,其他人不是不信,只是学习,有的人就算是基督徒也从来不去教堂
 

注册或登录来发表评论

您必须是注册会员才可以发表评论

注册帐号

注册帐号. 太容易了!

登录

已有帐号? 在这里登录.

Similar threads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