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子炎 (我吃的是奶,挤出来的是草。)
上帝的迷思的评论
4
海南出版社最近出了一套科普丛书。作者都是大腕,作品都是经典——别想歪了,正如小姐曾经是尊称一样,大腕、经典这两个词我用的都是本义。
我一直觉得,国人应该读点科普。这个观点值得单独写一篇文章来弘扬,但这里我只说一条:好的科普书传授的不仅仅是知识,更珍贵的是蕴含在其中的智慧。这些智慧是最天才的大脑对最深奥的问题的思考,像宝石一样熠熠生辉,永不黯淡。所以,读科普,不一定要懂什么专业,也不一定要有什么相干。比如我,学的是文科,和上帝也不相干,但我还是读起了科林斯的《上帝的语言》、道金斯的《上帝的迷思》。
把丛书中的这两本放在一块读,特别有意思。它们同是《纽约时报》的畅销书。它们的作者都是鼎鼎大名的科学家,而且都是生物学家;这回,他们谈论的还是一个共同的话题——上帝;不同的是,他们的观点针锋相对——你可以想象,这两个人物要是掐起来将是怎么样的有趣?
这几天我就见证了这非凡而有趣的一幕。
我对科林斯更好奇。一个科学家居然是虔诚的基督徒,在我这个无神论者看来,这就像公鸡出牙齿一样难以理解。科林斯确实虔诚,这个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领军人物,公然说基因是“上帝的语言”。听他说,他原来也是无神论者,非常意外的是,是科学让他信了神。他写道,人类基因图谱“既是一种令人惊异的科学成就,也是某种崇拜上帝的机会”。
同样是科学家的道金斯却是彻头彻尾的无神论者。和我们这里恰好相反,在西方一个人自称无神论是需要极大勇气的,道金斯在前言中写道:“我不知道我可以说出来”。在这本书中,他不仅说出来,而且说得慷慨激昂,义正词严。作为当代达尔文的斗犬,他对上帝存在的论据逐一进行了批驳,他得出的结论是“上帝是个错误的假说”。
虽然观点针锋相对,虽然风格一个谦谦君子一个慷慨激昂,但这两个人坐而论道,以理服人,一派君子风度。对他们争论的细节、过程、论据,我不准备饶舌,尽管这些都非常有趣;我感兴趣的是,他们争论什么?为什么会争论?
他们的争论可不是关于鸡毛蒜皮的妇姑勃溪。在书中,他们争论的焦点是这样一个宏大问题:宇宙是怎么来的?是创世,还是进化?是设计的,还是偶然的?
世界真奇妙,每个人大约都有同感——对探究宇宙奥秘的科学家来说,感触尤深!这个“太复杂、太美丽、太令人敬畏、太不可能的”(道金斯语)宇宙怎么可能是毫无缘由的?这边厢,科林斯说,如此精妙绝伦的宇宙必然是全能的上帝设计的,人类基因图谱就是上帝的“设计语言”。那边厢,道金斯说,相比于上帝设计,“自然选择是一种更好的解决方案”,达尔文的进化论已经解决了这个难题,不需要劳驾上帝。作为科学家的科林斯也承认,进化,作为一种机制“必定是真的”,但,这只是因为“进化的方式本来就是上帝创世计划的一部分”。道金斯却不以为然,他反驳说,有神论者只要解释不了就请出上帝来救场,上帝总是在“弥补缺口”;而科学,即使是假说,也坚持寻找自然原因。科林斯当然也有话说:“科学只能回答如何,而不能回答为何”,为何的问题只能问上帝。
说到这里,这就牵扯到科学的界限问题了。这是他们争论的另一个焦点。在神学家看来,科学无论怎样了不起,它也只是解释世界的手段之一,并不万能,不能越界行事。科林斯说得很明确:“如果上帝存在,它必定处于自然界之外”,科学对此无能为力。但道金斯不理这个茬,说,你信不信上帝,科学对此确实无话可说,但你说真的存在一个人格化的神,而且这个神无所不能,连宇宙、人、科学定律……万物都是它创造的,那么这就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命题”,科学家谈论上帝,根本就不是越界。科林斯也不是省油的灯,别和我谈科学,“科学可能就是一种膜拜上帝的形式”!
当然,把他们两位的论战弄得这样戏剧化是我的演义,不过,说他们的观点针尖对麦芒还是忠于原著的。科学与宗教为什么会如此分外眼红?以我愚见,最主要的是,两者关注点都太宏大,都希望对宇宙、人类、真理、定律……这些终极问题拥有发言权。这样一来,势力范围就过于重合,边界难以划定,双方磕磕碰碰、擦枪走火当然就不足为怪。倘若敌强我弱倒也罢了,偏偏是双方都很强势。特别是到了现代,科学风头正健,宗教雄风犹在,谁会服谁?更何况,当年还有些积怨呢。宗教原来太走红,难免不够检点。比如罗马教廷就判科学伟人伽利略有罪,还烧死了布鲁诺……这些冤假错案成了日后的小辫子。科学当时不好发作,现在已非吴下阿蒙,当然旧恨新仇一起涌向心头。虽然谁也不能烧死谁,但唇枪舌剑则在所难免了。
无论如何,这是一场注定没有结论的争论。不管上帝多么慈悲为怀,总有迷途的羔羊在歧路徘徊;不管科学多么光芒万丈,总有照不到的角落在渴望光明。最好的结局是:相逢一笑泯恩仇。科林斯就满怀希望,他倡议大家“相信科学,相信上帝”,因为他本人集科学和灵性于一身而没有任何不适。但道金斯没这么乐观,在他看来,科学必然要驱逐有神论。这是科学的传统,也是科学引以为傲的地方,没有妥协的余地,他张扬地写道:“我抨击的是上帝、所有的神、每一个超自然的东西”。
对他们的论战,我们很容易想到,这是真理和迷信之争。但实际上没有这么泾渭分明。他们都诉诸理性,都头头是道。科林斯不同于一般的宗教人士,信仰坚定,但并不狂热,他还劝告基督徒不要“攻击所有科学的基本原理”,那反而会自取其辱。其实,科学家在回答终极奥秘的时候,也像个神学家,比如霍金。道金斯也自称是“一个充满宗教情怀的非信徒”,激情澎湃的他更像一位传教士——他的上帝叫达尔文。
把两本书仔细读完之后,我还是我。上帝之有无,不是我所能说清楚的。如果硬逼我说一点倾向意见,我至多只能这么说——我觉得人或许应该有信仰,但说存在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上帝,我还是很疑惑。因为有一个问题,科林斯没有讲明白:即使有上帝,为什么只能是《圣经》里的那个上帝?世界上有各种宗教,各有各的上帝,信徒都说自己的神是唯一的,我该信谁?而科学没有这个烦恼,科学只有一种,我信美国的科学必然也信中国的科学。当然,科学是否就像道金斯说的那样神圣不可侵犯?我也些嘀咕:没有科学证据的东西必然就是假的?科林斯感受到的那一种强烈的、不可抑制的情感难道不是上帝存在的证明吗?
但这些问题不是我的问题。作为一个快乐的科盲、幸福的无神论者,这两本书让我更了解了科学,也更了解了宗教。这才是我的收获。
(读《上帝的迷思》理查德•道金斯著 海南出版社 2010年5月第一版)
2011-4-6
上帝的迷思的评论
![](http://img3.douban.com/pics/st.gif)
![](http://img3.douban.com/pics/st.gif)
![](http://img3.douban.com/pics/st.gif)
![](http://img3.douban.com/pics/st.gif)
![](http://img3.douban.com/pics/nst.gif)
海南出版社最近出了一套科普丛书。作者都是大腕,作品都是经典——别想歪了,正如小姐曾经是尊称一样,大腕、经典这两个词我用的都是本义。
我一直觉得,国人应该读点科普。这个观点值得单独写一篇文章来弘扬,但这里我只说一条:好的科普书传授的不仅仅是知识,更珍贵的是蕴含在其中的智慧。这些智慧是最天才的大脑对最深奥的问题的思考,像宝石一样熠熠生辉,永不黯淡。所以,读科普,不一定要懂什么专业,也不一定要有什么相干。比如我,学的是文科,和上帝也不相干,但我还是读起了科林斯的《上帝的语言》、道金斯的《上帝的迷思》。
把丛书中的这两本放在一块读,特别有意思。它们同是《纽约时报》的畅销书。它们的作者都是鼎鼎大名的科学家,而且都是生物学家;这回,他们谈论的还是一个共同的话题——上帝;不同的是,他们的观点针锋相对——你可以想象,这两个人物要是掐起来将是怎么样的有趣?
这几天我就见证了这非凡而有趣的一幕。
我对科林斯更好奇。一个科学家居然是虔诚的基督徒,在我这个无神论者看来,这就像公鸡出牙齿一样难以理解。科林斯确实虔诚,这个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领军人物,公然说基因是“上帝的语言”。听他说,他原来也是无神论者,非常意外的是,是科学让他信了神。他写道,人类基因图谱“既是一种令人惊异的科学成就,也是某种崇拜上帝的机会”。
同样是科学家的道金斯却是彻头彻尾的无神论者。和我们这里恰好相反,在西方一个人自称无神论是需要极大勇气的,道金斯在前言中写道:“我不知道我可以说出来”。在这本书中,他不仅说出来,而且说得慷慨激昂,义正词严。作为当代达尔文的斗犬,他对上帝存在的论据逐一进行了批驳,他得出的结论是“上帝是个错误的假说”。
虽然观点针锋相对,虽然风格一个谦谦君子一个慷慨激昂,但这两个人坐而论道,以理服人,一派君子风度。对他们争论的细节、过程、论据,我不准备饶舌,尽管这些都非常有趣;我感兴趣的是,他们争论什么?为什么会争论?
他们的争论可不是关于鸡毛蒜皮的妇姑勃溪。在书中,他们争论的焦点是这样一个宏大问题:宇宙是怎么来的?是创世,还是进化?是设计的,还是偶然的?
世界真奇妙,每个人大约都有同感——对探究宇宙奥秘的科学家来说,感触尤深!这个“太复杂、太美丽、太令人敬畏、太不可能的”(道金斯语)宇宙怎么可能是毫无缘由的?这边厢,科林斯说,如此精妙绝伦的宇宙必然是全能的上帝设计的,人类基因图谱就是上帝的“设计语言”。那边厢,道金斯说,相比于上帝设计,“自然选择是一种更好的解决方案”,达尔文的进化论已经解决了这个难题,不需要劳驾上帝。作为科学家的科林斯也承认,进化,作为一种机制“必定是真的”,但,这只是因为“进化的方式本来就是上帝创世计划的一部分”。道金斯却不以为然,他反驳说,有神论者只要解释不了就请出上帝来救场,上帝总是在“弥补缺口”;而科学,即使是假说,也坚持寻找自然原因。科林斯当然也有话说:“科学只能回答如何,而不能回答为何”,为何的问题只能问上帝。
说到这里,这就牵扯到科学的界限问题了。这是他们争论的另一个焦点。在神学家看来,科学无论怎样了不起,它也只是解释世界的手段之一,并不万能,不能越界行事。科林斯说得很明确:“如果上帝存在,它必定处于自然界之外”,科学对此无能为力。但道金斯不理这个茬,说,你信不信上帝,科学对此确实无话可说,但你说真的存在一个人格化的神,而且这个神无所不能,连宇宙、人、科学定律……万物都是它创造的,那么这就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命题”,科学家谈论上帝,根本就不是越界。科林斯也不是省油的灯,别和我谈科学,“科学可能就是一种膜拜上帝的形式”!
当然,把他们两位的论战弄得这样戏剧化是我的演义,不过,说他们的观点针尖对麦芒还是忠于原著的。科学与宗教为什么会如此分外眼红?以我愚见,最主要的是,两者关注点都太宏大,都希望对宇宙、人类、真理、定律……这些终极问题拥有发言权。这样一来,势力范围就过于重合,边界难以划定,双方磕磕碰碰、擦枪走火当然就不足为怪。倘若敌强我弱倒也罢了,偏偏是双方都很强势。特别是到了现代,科学风头正健,宗教雄风犹在,谁会服谁?更何况,当年还有些积怨呢。宗教原来太走红,难免不够检点。比如罗马教廷就判科学伟人伽利略有罪,还烧死了布鲁诺……这些冤假错案成了日后的小辫子。科学当时不好发作,现在已非吴下阿蒙,当然旧恨新仇一起涌向心头。虽然谁也不能烧死谁,但唇枪舌剑则在所难免了。
无论如何,这是一场注定没有结论的争论。不管上帝多么慈悲为怀,总有迷途的羔羊在歧路徘徊;不管科学多么光芒万丈,总有照不到的角落在渴望光明。最好的结局是:相逢一笑泯恩仇。科林斯就满怀希望,他倡议大家“相信科学,相信上帝”,因为他本人集科学和灵性于一身而没有任何不适。但道金斯没这么乐观,在他看来,科学必然要驱逐有神论。这是科学的传统,也是科学引以为傲的地方,没有妥协的余地,他张扬地写道:“我抨击的是上帝、所有的神、每一个超自然的东西”。
对他们的论战,我们很容易想到,这是真理和迷信之争。但实际上没有这么泾渭分明。他们都诉诸理性,都头头是道。科林斯不同于一般的宗教人士,信仰坚定,但并不狂热,他还劝告基督徒不要“攻击所有科学的基本原理”,那反而会自取其辱。其实,科学家在回答终极奥秘的时候,也像个神学家,比如霍金。道金斯也自称是“一个充满宗教情怀的非信徒”,激情澎湃的他更像一位传教士——他的上帝叫达尔文。
把两本书仔细读完之后,我还是我。上帝之有无,不是我所能说清楚的。如果硬逼我说一点倾向意见,我至多只能这么说——我觉得人或许应该有信仰,但说存在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上帝,我还是很疑惑。因为有一个问题,科林斯没有讲明白:即使有上帝,为什么只能是《圣经》里的那个上帝?世界上有各种宗教,各有各的上帝,信徒都说自己的神是唯一的,我该信谁?而科学没有这个烦恼,科学只有一种,我信美国的科学必然也信中国的科学。当然,科学是否就像道金斯说的那样神圣不可侵犯?我也些嘀咕:没有科学证据的东西必然就是假的?科林斯感受到的那一种强烈的、不可抑制的情感难道不是上帝存在的证明吗?
但这些问题不是我的问题。作为一个快乐的科盲、幸福的无神论者,这两本书让我更了解了科学,也更了解了宗教。这才是我的收获。
(读《上帝的迷思》理查德•道金斯著 海南出版社 2010年5月第一版)
201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