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烦恼的根本

好歌好听,谢谢分享。

特意去听了下这个邓紫棋的女版,风格很不同,也很喜欢。


不具备超越人间的视角和高度,我觉得简直不可能真正地快乐。

最经我看了看张国荣、陈百强、梅艳芳等人的小传的视频,更深刻地如此感受。

比如陈百强,出身豪门、少年成名,恰恰成为他空虚沉沦的诱因。敏感脆弱使他无法对环境的变化淡定,但这个世界怎么可能不变呢。所以,要有以不变应万变的东西。

其实,顺势、顺服,非常重要。比如演艺事业遭遇挫折,转战商场又如何?他还有一个基础那么好的爸爸可以倚赖,谁能相比?但他就是走不出来,颓废酗酒,一蹶不振,终酿悲剧。

其实我看的视频没有具体揭示他父母的关系,以及与他的关系的细节,也许这个才是敏感脆弱的真正源头。

但不论如何,敏感脆弱绝对是天意设定的一个槛,跨不跨得过去,就看自己提升的努力和修行了。
 
最后编辑: 2014-04-18
你称开悟为迷信,是因为你还在执迷中。你有这么多的疑问,如果你有正确的态度想了结这些疑问你就会去看佛书了解了再来发难。所以你现在在这里是捣乱。这个现象对你不好。你是成年人,所以对你有这个提醒。

你凭什么说看佛书是正确态度?你凭什么判断我的疑问比你更多?想不通的人才去迷信,我想通了,为什么要和你们一样做傻事?
 
你称开悟为迷信,是因为你还在执迷中。你有这么多的疑问,如果你有正确的态度想了结这些疑问你就会去看佛书了解了再来发难。所以你现在在这里是捣乱。这个现象对你不好。你是成年人,所以对你有这个提醒。

你一定要把他当一个爱捣乱的小孩看。:wdb6:

千万别跟他较真。他在基督楼那才叫捣乱呢。这是毛毛雨啦。

不信你去温版众说纷纭那个最高楼的置顶基督帖赏赏就知道了。

千万别细看,太费时间,而且怕你万一没忍住,“火烧功德林”,拉着看看他出现的频率就行了。
 
谨以此文献给我们可爱的养猪菩萨:

金庸皈依佛门的曲折之路
池田:金庸先生信奉佛教,且对佛学甚有造诣,先生皈依佛教,是缘于什么事呢?

  金庸:我皈依佛教,并非由于接受了哪一位佛教高僧或居士的教导,纯粹是一种神秘经验,是非常痛苦和艰难的过程。

  池田:请往下说。

  金庸:1976年10月,我十九岁的长子传侠突然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自杀丧命,这对我真如晴天霹雷,我伤心得几乎自己也想跟着自杀。当时有一强烈的疑问:“为什么要自杀?为什么忽然厌弃了生命?”我想到阴世去和传侠会面,要他向我解释这个疑问。

  池田:是吗?我可是初次听到。失去孩子的父母亲的心情只有当事者才可理解。我也是这样,我曾失去我的次子。我的恩师户田先生也有过这样痛苦的经历,他还年轻的时候,他的仅有一岁的女儿夭折了,这是发生在他皈依佛教前的事,他曾经感伤地缅怀道:“我抱着变得冰冷的女儿,哭了整个晚上。”过了不久,他的夫人也撒手人寰,这使得他认真地思考有关“死”的问题。

  金庸:此后一年中,我阅读了无数书籍,探究“生与死”的奥秘,详详细细地研究了一本英国出版的《对死亡的关怀》。其中有汤因比博士一篇讨论死亡的长文,有不少精湛的见解,但不能解答我心中对“人之生死”的大疑问。这个疑问,当然只有到宗教中去求解答。我在高中时期曾从头至尾精读过基督教的新旧约全书,这时回忆书中要义,反复思考,肯定基督教的教义不合我的想法,后来我忽然领悟到(或者说是衷心希望)亡灵不灭的情况,于是去佛教书籍中寻求答案。

  池田:户田先生也曾在失去长女及妻子之后的一个时期信奉过基督教,但是,关于“生命”的问题,却始终无法令他信服,也无法解答困惑和疑问。您之所以认为基督教不合您的想法,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它不能解答“生死观”的问题吧!

  那次会晤,我们说起过的康丁霍夫·卡列卢基先生曾经说过:“在东方,生与死可说是一本书中的一页。如果翻起这一页,下一页就会出现,换言之是重复新生与死的转换。然而在欧洲,人生好似是一本完满的书,由始而终(没有新的一页)。”这也就是说,东方与西方的生死观有着本质的不同,对于“生死观”,您曾作过竭力的思考,当然也不会满足于那种将人生视作“一本完整的书”的生死观吧!但是,佛典浩繁,不可能一口气学完,那种苦读和钻研殊非易事啊!

  金庸:是啊!中国的佛经卷帙浩繁,有数万卷之多,只读了几本简单的入门书,就觉得其中迷信与虚妄的成分太重,不符合我对真实世界的认识;但还是勉强读下去。后来读到《杂阿含经》、《中阿含经》、《长阿含经》,几个月之中废寝忘食、苦苦研读,潜心思索,突然之间有了会心:“真理是在这里了。一定是这样。”不过中文佛经太过艰深,在古文的翻译中,有时一两个字有完全歧异的含义,实在无法了解。

  于是我向伦敦的巴利文学会订购了全套《原始佛经》的英文译本。所谓“原始佛经”,是指佛学研究者认为是最早期、最接近释迦牟尼所说佛法的纪录,因为是从印度南部、锡兰一带传出去的,所以也称为“南传佛经”。大乘佛学者和大乘宗派则称之为“小乘”佛经。

  池田:能以汉译的佛经与英译的佛经相对照比较,才可以对之进行研究。

  金庸:英文佛经容易阅读得多。南传佛经内容简明平实,和真实的人生十分接近,像我这种知识分子容易了解、接受,由此而产生了信仰,相信佛陀(印度语文中原文意义为“觉者”)的的确确是觉悟了人生的真实道理,他将这道理(也即是“佛法”)传给世人。

  我经过长期的思索、查考、质疑、继续研学等等过程之后,终于诚心诚意、全心全意地接受。佛法解决了我心中的大疑问,我内心充满喜悦,欢喜不尽———原来如此,终于明白了,从痛苦到欢喜,大约是一年半时光。

  池田:我希望您能原原本本地谈谈当时的心情。

  金庸:随后再研读各种大乘佛经,例如《维摩诘经》、《楞严经》、《般若经》等等,疑问又产生了。这些佛经的内容与“南传佛经”是完全不同的,充满了夸张神奇、不可思议的叙述,我很难接受和信服。直至读到《妙法莲华经》,经过长期思考之后,终于了悟———原来大乘经典主要都是“妙法”,用巧妙的方法来宣扬佛法,解释佛法,使得智力较低、悟性较差的人能够了解与接受。《法华经》中,佛陀用火宅、牛车、大雨等等多种浅近的比喻来向世人解释佛法,为了令人相信,甚至说些谎话(例如佛陀假装中毒将死)也无不可,目的都是在弘扬佛法。

  池田:《法华经》富于艺术性,有“永恒”,有广阔的世界观、宇宙观,有包容森罗万象一切生命空间的广大。其中许多警句般的经文有影像般的美,简直可以说是一本庄严的“生命摄影集”,可以一页一页翻转的,那一瞬一瞬的画面如在眼前浮现。

  金庸:我也是了解了“妙法”两字之旨,才对大乘经充满幻想的夸张不起反感。这个从大痛苦到大欢喜的过程大概是两年。

  池田:《法华经》是“圆教”,如果从作为大乘经典最高峰的《法华经》来看的话,其他的佛经都可谓各执真理一端的说教,一切经全部都可收纳于“圆教”的《法华经》中,宛如“百川归海”。您先学小乘佛经,后再研读大乘经典,得出的结论认为《法华经》是佛教的真髓,这确实反映出先生对于佛教的认真探索之精神。

金庸:对于我,虽然从小就听祖母诵念《般若波罗密多心经》、《金刚经》和《妙法莲华经》,但要到整整六十年之后,才通过痛苦的探索和追寻,进入了佛法的境界。在中国佛教的各宗派中,我心灵上最接近“般若宗”。

 
回楼上的。如果你这转载是真实的,那么说明金庸先生性格有缺陷。首先他的儿子自杀,做爸爸的有责任。出事后找人生支撑,遇上佛教,是偶然。如果他遇上牧师,金庸也许就信了上帝。

总而言之,心理不怎么完善的人需要一种理论使自己好受些,你就是其中一个。
 
金庸说,我看了这佛经后,觉得很快乐。
吸烟的人说,饭后一支烟,赛似活神仙。

他们都以为,没有佛经和烟的日子是痛苦的,他们找到了快乐的源泉。 可事实是这样的吗?
 
你一定要把他当一个爱捣乱的小孩看。:wdb6:

千万别跟他较真。他在基督楼那才叫捣乱呢。这是毛毛雨啦。

不信你去温版众说纷纭置顶基督帖赏赏就知道了。

千万别细看,太费时间,而且怕你万一没忍住,“火烧功德林”,拉着看看他出现的频率就行了。

是的,佛陀教给我们智慧。一切相皆是假象。怎么会为了这个假象去火烧功德林呢?
我希望我们这个珍贵的帖子能促进我们共同成长,精进,而不要变成辩论的帖子,佛陀还教给我们慈悲,不要让那些暂时没有开悟的人造下口业。人人都是未来佛,只是他们的因缘还未到。
 
你凭什么说看佛书是正确态度?你凭什么判断我的疑问比你更多?想不通的人才去迷信,我想通了,为什么要和你们一样做傻事?

养猪,你有问题说明你是个爱思考的好孩子。佛陀也是因为有了太多的问题解不开,所以他才坐在树下苦苦思索直至开悟。只不过,你或许还会有问题:好多的人也静坐为什么没有开悟。这里面又包含了机缘和因缘。

佛陀教给我们智慧,没有说你不学佛会下地狱,只是淡淡地一笑,说你的缘分还没到。
 
谨以此文献给我们可爱的养猪菩萨:
金庸皈依佛门的曲折之路

金庸:直至读到《妙法莲华经》,经过长期思考之后,终于了悟———原来大乘经典主要都是“妙法”,用巧妙的方法来宣扬佛法,解释佛法,使得智力较低、悟性较差的人能够了解与接受。《法华经》中,佛陀用火宅、牛车、大雨等等多种浅近的比喻来向世人解释佛法,为了令人相信,甚至说些谎话(例如佛陀假装中毒将死)也无不可,目的都是在弘扬佛法。

  
  金庸:我也是了解了“妙法”两字之旨,才对大乘经充满幻想的夸张不起反感。这个从大痛苦到大欢喜的过程大概是两年。

  池田:您先学小乘佛经,后再研读大乘经典,得出的结论认为《法华经》是佛教的真髓,这确实反映出先生对于佛教的认真探索之精神。

好文,获益良多,感谢。

佛经确实有很多是比喻,这个可能是理解的最重要的一个关键。

我是读尼泊尔的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的《正觉》,经他指点明白的。当时特别激动,特别感恩。

这书是我在一个小店吃饭的时候,偶遇一位同龄朋友,她推荐的。她是密宗弟子。她说:你和我的相遇也是缘。当时,我正有些烦恼。她说,当然,这些都是过去世的因缘际会。这让我平静了许多。也特别感恩她。

人生路上有很多奇妙的缘,有无数需要感恩的人。
 
最后编辑: 2014-04-18

注册或登录来发表评论

您必须是注册会员才可以发表评论

注册帐号

注册帐号. 太容易了!

登录

已有帐号? 在这里登录.

Similar threads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