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基督山伯爵三明治才收你两块五,你还要啥自行车呀!
明天还要面试一个同胞,中华民国的……同文同种应该培训起来更容易吧,天气暖和了,要全家人一起多出去走走,当然要多雇人。
我只是把我自己的经验总结了,介绍给想了解的朋友,希望能够给人带来帮助而已,总结本身,对自己也是个整理思路的过程,总结了对自己也有收获,拿来分享,也没有更多的目的,再次强调我家店没打算卖,要说炒作,我早敲锣打鼓说我家店的地址,巴不得大家都来给我送钱了,那不是炒的更高?
我从来没有说过咖啡店好作,如果看过我写的意式咖啡指南的,就知道要做好一杯咖啡有多少学问,而这些,要自学出来,你以为容易呀,走了多少弯路,出了多少事故,指头被烫掉了多少回皮?没说罢了,要不,人家咖啡师培训,也不会两周收你五千刀还不算税了。
当然,哈哈儿也是很奸猾的,贴了广告招咖啡师,遇到问题不明白,找个人来面试,当作考题,让他回答,面试了七八个人,学的东西真的很多,不过呢,他们水准,也就那样了,中国人是去学的少,真的教起来,比如Magic idea,一个下午差不多了,两天也是latte拉花的能手了,学生聪明,老师不保留,真的不难。
但中国人开咖啡店的这么多,真的老板能自己作好latte的又能有几个?拆过Espresso机器,换过软水处理器的,又有几个?移民群体的好处,是原来工程师多,这点机器,小意思了,请吃顿饭,轻松帮你搞定,打电话找“专业”服务公司,四五百刀就飞了。
为什么作不好?一则没有好老师,二则,态度问题。前不久,就是咖啡指南写完,就有个店主很诚恳地请我去看看他们家店的咖啡到底怎么了。接店四个月,咖啡机就没保养过,相当于汽车开了四十万公里没有换机油,能不出问题吗?清洗说明英法对照就贴在咖啡机侧面,怎么说呢?但就是没人作,前店主也没说。开始还是出水管道被咖啡油堵塞,压力剧增,然后,就把泻压那部分压坏了。我提醒,三相泻压阀坏掉了,机器就废了,一杯咖啡出半天,压力上不来,底下还狂流热水,生意肯定没法作了。帮他们上网找了他们家那个牌子的售后电话就走了。
很奢侈的意大利顶级品牌,让人口水ing的机器,没多久,真的泻压口崩了,如同教课书般的故障,热水横流,换个阀门四千多(黑吧……)那个老板和我确认了下,然后问题就解决了,很简单,机器底下摆个塑料托盘,底下打个洞,连上管子直接通下水管里,咖啡还是能照出的,就是慢点,压力不足没有crema而已(味道自然不用说了),换什么阀门,修什么机器,找小朱,80块搞定,反正准备卖的店,接店的如果是新移民,怎么会知道前面这么多故事。
话说,我们家的也一样,软水那东西突然就罢工了,不得不找人,上网,最后才搞定,前店主也是只字未提,天下乌鸦都是一样的。
咖啡,本身就是高档小资的东西,只有latte做好了,才能招来高档次的顾客,而高档次的顾客买利润高的产品,自己轻松,收益还更大。你要糊弄他们,最多吃亏上当一回,一个财源就断定了,比如前面那个店,是呀,都要卖了,当然不希望继续花钱,但以前他们那种糊弄的latte至少还可以说得过去,现在这个,糊弄都算不上了……三万多的机器,花四千修好,能用二十年呢,不过,为啥我要为后人栽树呢?
要做好Latte,只有几桶几桶牛奶的扔一条路,没有捷径,不这么打上一两百升奶,真的是练不出来的,就像开车一定要在路上跑几百上千公里才能真正学会一样,没有刻意投机取巧的。当然,机灵的,善于总结的,打上七八包也是可以学会的,这是智商的差别,但再少的……我没见过。
但是国内出来的大户,尤其是魁投的,很多在国内能赚到钱,都是投机取巧的,然后来这里之后,也是一样的心态,坑人,赚快钱,捞一票跑路,反正加拿大也挺大的,这里骗完了,捞一票去多伦多,温哥华就是了,在那里再坑几个,还可以去卡尔加里埃德蒙顿,还有什么雷吉娜,海利法克斯,蒙克吞之类的地方可以再流窜,等拿到国籍,再摇身一变,回中国当国际友人就是了,最近不就有从土狼吞流窜过来炒酒吧的?
倒是一群技术移民,如我家两口子,是打算踏踏实实在这里扎根的,这里压力比国内小,拿加拿大公民,比拿个北京户口容易多了。至于说赚钱,够吃够用,孩子健康成长,好好学习有足够的基础就行了,没必要掉进钱眼里,而最终毁了家庭误了孩子。
所以,大户们本来就是在国内炒房子炒地皮出身的,出来炒店,炒生意也是自然,炒东西来钱多快,击鼓传花的游戏玩下去,就能捞到一大票,又何必认认真真地去学本事,学技术呢?我是看过太多便利店转手,所以……不说了。
学生他爸是李刚,撞死人蹲半年都能出来,老师又怎么能把知识灌输给他,“知识改变命运”对这类人是扯淡,老师讲什么都是没用的,就如同我说了很久怎么作咖啡能做好,人家压根儿没想去作好,我说多少都是没用的。
做好了咖啡,最多能多赚点客户的钱,那都是一块两块的小钱,忽悠好了一个买家,就是好几万,几十万的进帐,谁轻谁重呀。
炒店当然好,但哈哈儿更怕炒股炒成股东,砸手里,没有良好的现金流,怎么办?移民政策一收紧,没有新的大户移民过来接盘怎么办?
我们家的店,原来有二十年的历史,一个业主作了18年,一家三代,奶奶乳癌,孙女要嫁人,结果就卖了,那个孙女后来回来了一次,聊了挺久,从五岁做到23岁,在店里长大的,想想,一丿小店,能把孩子拉扯长大,挺不容易。
接盘的是个棒槌,生意额急速下降,还特别凶,(没人来当然心情不好),基本就是一般新移民接店的写照了,然后四个多月就甩卖了,买主是卖店给我的这位,阿拉伯医生,买了这个店办企业家移民,枫叶卡拿到,立刻卖店,便宜我们了。
前业主因为宗教的原因,只卖清真的东西,卖的最好的是基督山伯爵三明治(鸡蛋的,没有肉,保证清真),咖啡他也很用心自学了,毕竟是聪明人,能读医学博士,英文不错,自然也能看明白英文网站,很多关于咖啡的知识也是他教我的。他作咖啡比前面那个棒槌好不少,家底也厚实,舍得买好东西,至少比café depot作的不差。
他有一定的客户群,所以活下来了,店没有赔本,(也就是自己白干,房租和雇员工资还是能赚回来的)。但他的客户群太穷了,而基督山伯爵三明治,做起来,成本不高,但太麻烦了。
卖两块五一个,但那种一窝拉出来四五崽子起步的老阿,来了还会说,你们卖的太贵了,这面包片,dollarama里面,一块钱就这么大一条了,鸡蛋,5块钱三打呢,所以,你们这个,最多只能卖5毛钱……这样吧,我看你们也可怜,还是让你赚一点吧,买一送一我看价钱就差不多了……
有一次,老婆被这么一位给弄得实在受不了了,中文都喷出来了,“一个monte cristo才收你两块五,你还要啥自行车呀!”抓狂了知道不!
那次,我们明白了一个真理,消费者永远嫌东西太贵,越穷的消费者,越嫌东西贵,你满足了他们,你就完了,累死赚不到钱的。
再说说我们现在卖的东西,拿汤来说,今天卖了六份,但有三种,一份番茄汤,一份奶油蘑菇汤和四份奶油蔬菜汤。菜单上有六种,都是现作的,成本平均五毛吧,最便宜的海鲜汤今天没人点,卖价是3块,看起来这个项目,没赚多少钱,也就十多块吧。很少吗?算来一年也是5000刀的净利润了,而这个,库存根本不占地方,更不用用汤锅来煮,还能满足顾客的需要。别的店要卖汤,首先要买个保温汤锅,要有好几种汤供应的话,四个眼的保温汤锅要2000刀,还要占3*3英尺的台面面积,还要安排电源,早上还要小心煮汤。四锅汤不按照我的方法作,一锅怎么也要准备四个人分的,那就是16份汤,成本少算也是4块了,还有作汤和刷锅的人工,只卖六分,剩下10份都要扔了,算算能赚钱吗?这是我们的店和其他店的区别,也是我们牛的地方,别人做不赚钱,我们能赚。
这个东西,真做过MMmuffin之类店的,就知道了,不明白说再多也没用,至于说我们那种汤老外喝不喝的问题,要是不喝,Super C,Maxi里面也不会有一整柜在卖了,当然,我是没怎么看到过中国人买,文化差异吧,人家吃这个长大的。
另外,店铺里面每一寸台面,每一寸空间都是宝贵的,要用来赚钱,要摆生财的机器,才能有生财的项目,比如我们买了台wal-mart的30块的果汁机,就可以增加鲜榨橙汁的项目,三个橙子或者四个可以榨一杯,赚3块,一天也不多,三四份而已,但积累下来,也很可观了。但对比JugoJus,当然是差得远了。我们家店也就atwater mall里面那个果汁店的大小,但是除了卖Jus里面几乎所有的产品之外,还有自己现场烘焙的点心,Espresso Bar,有冰激凌,有Panini和三明治,(可是Press和Toast过的!)每一项,都不如别人卖的多,但加起来可观。你想要把这些机器都塞在那个Jugo Jus店里是什么感觉?不是我们两口子,别人塞不下,塞下来,也没自己活动的空间了。
好处是项目多,钱自然赚的多,坏处是对店主的要求高,必须啥都会是很不容易的,对雇员的培训也很难,要掌握的太多了。
也许没做过生意的会说,为啥不租大点?Mall里面寸土寸金,地方越大,当然越贵,成本就高了,再则也要有空间给你才行。我们容易吗?还送人了两个冰箱呢,因为实在没地方了。东西虽然多,但我们不乱,收拾得井井有条,做事的空间也转得开,这是老婆的功劳。我们算过,我们的店就是一个标准20尺集装箱的面积,哈哈,可以弄一套装在集装箱里,以后那里有活动,直接拖过去开店就是了,可是什么项目都有哦。
待续,今天先睡了。![必胜 :wdb9: :wdb9:](/styles/default/xenforo/smilies/vbb/wdb9.gif)
明天还要面试一个同胞,中华民国的……同文同种应该培训起来更容易吧,天气暖和了,要全家人一起多出去走走,当然要多雇人。
我只是把我自己的经验总结了,介绍给想了解的朋友,希望能够给人带来帮助而已,总结本身,对自己也是个整理思路的过程,总结了对自己也有收获,拿来分享,也没有更多的目的,再次强调我家店没打算卖,要说炒作,我早敲锣打鼓说我家店的地址,巴不得大家都来给我送钱了,那不是炒的更高?
我从来没有说过咖啡店好作,如果看过我写的意式咖啡指南的,就知道要做好一杯咖啡有多少学问,而这些,要自学出来,你以为容易呀,走了多少弯路,出了多少事故,指头被烫掉了多少回皮?没说罢了,要不,人家咖啡师培训,也不会两周收你五千刀还不算税了。
当然,哈哈儿也是很奸猾的,贴了广告招咖啡师,遇到问题不明白,找个人来面试,当作考题,让他回答,面试了七八个人,学的东西真的很多,不过呢,他们水准,也就那样了,中国人是去学的少,真的教起来,比如Magic idea,一个下午差不多了,两天也是latte拉花的能手了,学生聪明,老师不保留,真的不难。
但中国人开咖啡店的这么多,真的老板能自己作好latte的又能有几个?拆过Espresso机器,换过软水处理器的,又有几个?移民群体的好处,是原来工程师多,这点机器,小意思了,请吃顿饭,轻松帮你搞定,打电话找“专业”服务公司,四五百刀就飞了。
为什么作不好?一则没有好老师,二则,态度问题。前不久,就是咖啡指南写完,就有个店主很诚恳地请我去看看他们家店的咖啡到底怎么了。接店四个月,咖啡机就没保养过,相当于汽车开了四十万公里没有换机油,能不出问题吗?清洗说明英法对照就贴在咖啡机侧面,怎么说呢?但就是没人作,前店主也没说。开始还是出水管道被咖啡油堵塞,压力剧增,然后,就把泻压那部分压坏了。我提醒,三相泻压阀坏掉了,机器就废了,一杯咖啡出半天,压力上不来,底下还狂流热水,生意肯定没法作了。帮他们上网找了他们家那个牌子的售后电话就走了。
很奢侈的意大利顶级品牌,让人口水ing的机器,没多久,真的泻压口崩了,如同教课书般的故障,热水横流,换个阀门四千多(黑吧……)那个老板和我确认了下,然后问题就解决了,很简单,机器底下摆个塑料托盘,底下打个洞,连上管子直接通下水管里,咖啡还是能照出的,就是慢点,压力不足没有crema而已(味道自然不用说了),换什么阀门,修什么机器,找小朱,80块搞定,反正准备卖的店,接店的如果是新移民,怎么会知道前面这么多故事。
话说,我们家的也一样,软水那东西突然就罢工了,不得不找人,上网,最后才搞定,前店主也是只字未提,天下乌鸦都是一样的。
咖啡,本身就是高档小资的东西,只有latte做好了,才能招来高档次的顾客,而高档次的顾客买利润高的产品,自己轻松,收益还更大。你要糊弄他们,最多吃亏上当一回,一个财源就断定了,比如前面那个店,是呀,都要卖了,当然不希望继续花钱,但以前他们那种糊弄的latte至少还可以说得过去,现在这个,糊弄都算不上了……三万多的机器,花四千修好,能用二十年呢,不过,为啥我要为后人栽树呢?
要做好Latte,只有几桶几桶牛奶的扔一条路,没有捷径,不这么打上一两百升奶,真的是练不出来的,就像开车一定要在路上跑几百上千公里才能真正学会一样,没有刻意投机取巧的。当然,机灵的,善于总结的,打上七八包也是可以学会的,这是智商的差别,但再少的……我没见过。
但是国内出来的大户,尤其是魁投的,很多在国内能赚到钱,都是投机取巧的,然后来这里之后,也是一样的心态,坑人,赚快钱,捞一票跑路,反正加拿大也挺大的,这里骗完了,捞一票去多伦多,温哥华就是了,在那里再坑几个,还可以去卡尔加里埃德蒙顿,还有什么雷吉娜,海利法克斯,蒙克吞之类的地方可以再流窜,等拿到国籍,再摇身一变,回中国当国际友人就是了,最近不就有从土狼吞流窜过来炒酒吧的?
倒是一群技术移民,如我家两口子,是打算踏踏实实在这里扎根的,这里压力比国内小,拿加拿大公民,比拿个北京户口容易多了。至于说赚钱,够吃够用,孩子健康成长,好好学习有足够的基础就行了,没必要掉进钱眼里,而最终毁了家庭误了孩子。
所以,大户们本来就是在国内炒房子炒地皮出身的,出来炒店,炒生意也是自然,炒东西来钱多快,击鼓传花的游戏玩下去,就能捞到一大票,又何必认认真真地去学本事,学技术呢?我是看过太多便利店转手,所以……不说了。
学生他爸是李刚,撞死人蹲半年都能出来,老师又怎么能把知识灌输给他,“知识改变命运”对这类人是扯淡,老师讲什么都是没用的,就如同我说了很久怎么作咖啡能做好,人家压根儿没想去作好,我说多少都是没用的。
做好了咖啡,最多能多赚点客户的钱,那都是一块两块的小钱,忽悠好了一个买家,就是好几万,几十万的进帐,谁轻谁重呀。
炒店当然好,但哈哈儿更怕炒股炒成股东,砸手里,没有良好的现金流,怎么办?移民政策一收紧,没有新的大户移民过来接盘怎么办?
我们家的店,原来有二十年的历史,一个业主作了18年,一家三代,奶奶乳癌,孙女要嫁人,结果就卖了,那个孙女后来回来了一次,聊了挺久,从五岁做到23岁,在店里长大的,想想,一丿小店,能把孩子拉扯长大,挺不容易。
接盘的是个棒槌,生意额急速下降,还特别凶,(没人来当然心情不好),基本就是一般新移民接店的写照了,然后四个多月就甩卖了,买主是卖店给我的这位,阿拉伯医生,买了这个店办企业家移民,枫叶卡拿到,立刻卖店,便宜我们了。
前业主因为宗教的原因,只卖清真的东西,卖的最好的是基督山伯爵三明治(鸡蛋的,没有肉,保证清真),咖啡他也很用心自学了,毕竟是聪明人,能读医学博士,英文不错,自然也能看明白英文网站,很多关于咖啡的知识也是他教我的。他作咖啡比前面那个棒槌好不少,家底也厚实,舍得买好东西,至少比café depot作的不差。
他有一定的客户群,所以活下来了,店没有赔本,(也就是自己白干,房租和雇员工资还是能赚回来的)。但他的客户群太穷了,而基督山伯爵三明治,做起来,成本不高,但太麻烦了。
卖两块五一个,但那种一窝拉出来四五崽子起步的老阿,来了还会说,你们卖的太贵了,这面包片,dollarama里面,一块钱就这么大一条了,鸡蛋,5块钱三打呢,所以,你们这个,最多只能卖5毛钱……这样吧,我看你们也可怜,还是让你赚一点吧,买一送一我看价钱就差不多了……
有一次,老婆被这么一位给弄得实在受不了了,中文都喷出来了,“一个monte cristo才收你两块五,你还要啥自行车呀!”抓狂了知道不!
那次,我们明白了一个真理,消费者永远嫌东西太贵,越穷的消费者,越嫌东西贵,你满足了他们,你就完了,累死赚不到钱的。
再说说我们现在卖的东西,拿汤来说,今天卖了六份,但有三种,一份番茄汤,一份奶油蘑菇汤和四份奶油蔬菜汤。菜单上有六种,都是现作的,成本平均五毛吧,最便宜的海鲜汤今天没人点,卖价是3块,看起来这个项目,没赚多少钱,也就十多块吧。很少吗?算来一年也是5000刀的净利润了,而这个,库存根本不占地方,更不用用汤锅来煮,还能满足顾客的需要。别的店要卖汤,首先要买个保温汤锅,要有好几种汤供应的话,四个眼的保温汤锅要2000刀,还要占3*3英尺的台面面积,还要安排电源,早上还要小心煮汤。四锅汤不按照我的方法作,一锅怎么也要准备四个人分的,那就是16份汤,成本少算也是4块了,还有作汤和刷锅的人工,只卖六分,剩下10份都要扔了,算算能赚钱吗?这是我们的店和其他店的区别,也是我们牛的地方,别人做不赚钱,我们能赚。
这个东西,真做过MMmuffin之类店的,就知道了,不明白说再多也没用,至于说我们那种汤老外喝不喝的问题,要是不喝,Super C,Maxi里面也不会有一整柜在卖了,当然,我是没怎么看到过中国人买,文化差异吧,人家吃这个长大的。
另外,店铺里面每一寸台面,每一寸空间都是宝贵的,要用来赚钱,要摆生财的机器,才能有生财的项目,比如我们买了台wal-mart的30块的果汁机,就可以增加鲜榨橙汁的项目,三个橙子或者四个可以榨一杯,赚3块,一天也不多,三四份而已,但积累下来,也很可观了。但对比JugoJus,当然是差得远了。我们家店也就atwater mall里面那个果汁店的大小,但是除了卖Jus里面几乎所有的产品之外,还有自己现场烘焙的点心,Espresso Bar,有冰激凌,有Panini和三明治,(可是Press和Toast过的!)每一项,都不如别人卖的多,但加起来可观。你想要把这些机器都塞在那个Jugo Jus店里是什么感觉?不是我们两口子,别人塞不下,塞下来,也没自己活动的空间了。
好处是项目多,钱自然赚的多,坏处是对店主的要求高,必须啥都会是很不容易的,对雇员的培训也很难,要掌握的太多了。
也许没做过生意的会说,为啥不租大点?Mall里面寸土寸金,地方越大,当然越贵,成本就高了,再则也要有空间给你才行。我们容易吗?还送人了两个冰箱呢,因为实在没地方了。东西虽然多,但我们不乱,收拾得井井有条,做事的空间也转得开,这是老婆的功劳。我们算过,我们的店就是一个标准20尺集装箱的面积,哈哈,可以弄一套装在集装箱里,以后那里有活动,直接拖过去开店就是了,可是什么项目都有哦。
待续,今天先睡了。
![必胜 :wdb9: :wdb9:](/styles/default/xenforo/smilies/vbb/wdb9.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