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总理哈珀本月18日—23日到加拿大北极地区视察,随行记者团中包括两名中国记者,其中之一是《环球时报》特派记者李学江。就在访问即将结束的23日,总理演讲会上却发生了一个不愉快的插曲。《环球时报》记者同总理办新闻室一位女秘书发生了“推拉事件”。这在加拿大成了一时的轰动性新闻。
事情经过是这样的。哈珀自2006年上台执政以来,每年都要到北极地区进行视察。每次行前,总理办新闻室都会向记者们发出邀请通告,经审批后组成随行记者团,机票与食宿费用自理。今年的随团记者中包括两位外国记者,就是《环球时报》特派记者和新华社驻渥太华首席记者张大成。
视察期间,每到一处,哈珀都会发表一篇政策演讲,然后是记者提问。哈珀这些演讲的内容无非是:加拿大北方地区资源丰富,联邦政府支持北极地区的开发,以保持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按惯例,随行记者在提问前会集在一起讨论提问内容,并将提问记者的名字和单位提交总理办新闻室。然而整个过程中,不论是记者团还是总理办新闻室均对中国记者视若无人。
最后一天中午到达魁北克省最北部的拉格兰镍矿,在哈珀即将发表关于清洁能源的讲话前,随行记者团聚在一起讨论提些什么问题。加拿大CBC电台的一位老记者问《环球时报》记者可有什么问题要问,本报记者说:总理一路上强调开发北极资源,但一直没讲钱从何来,是否请哈珀总理澄清一下政府对外国国有企业投资的政策与法规。记者们都说这个问题很好,很重要,于是将本报记者的问题纳入提问名单,将总共6个问题及提问人名字提交给总理办新闻室副主任斯蒂芬。
在还有两人就要轮到《环球时报》记者提问时,新闻室一位名叫朱莉的女秘书前来将本报记者拉出提问记者队外,希望记者放弃提问,称问题可由一加拿大记者代为提出。本报记者认为,这是一个中国视角问题,换人对中国记者不公平,因此表示不同意。过了一会儿,朱莉再次前来拽住本报记者的胳膊,要求记者放弃提问。本报记者非常生气,告诉她不会接受,同时将她拉记者的手推开,这就是当地媒体报道的所谓“推拉场面”。这时,本报记者以为该轮到自己提问了,就在抓起话筒准备提问时,朱莉示意工作人员将话筒抽走。纠缠时,朱莉叫来了两位皇家骑警,将本报记者拉扯到会场后方。记者告诉他们自己的身份,这时其他记者也赶了过来,两位骑警似乎感到这样不妥,就让本报记者回到了会场前面,但此时哈珀已经回答完问题走人了。6天随访中,10名加拿大记者向哈珀提了约30个问题,却没有给中国记者一次提问机会。
事发后,随行记者们纷纷要求采访《环球时报》记者,并坚持要报道此事。但就在本报记者表示此事虽令人遗憾,但还是希望淡化处理时,一位记者高声宣布,总理办新闻室主任麦克杜格尔从渥太华通过“推特”发布声明说:“不论是否同意活动的安排与运作方式,对李先生来说,没有借口同新闻办的工作人员发生肢体接触( get physical with); 李先生应该立即道歉。”对此,本报记者深感气愤,当场向其他记者们表示:应该道歉的是总理办新闻室。
事情经过是这样的。哈珀自2006年上台执政以来,每年都要到北极地区进行视察。每次行前,总理办新闻室都会向记者们发出邀请通告,经审批后组成随行记者团,机票与食宿费用自理。今年的随团记者中包括两位外国记者,就是《环球时报》特派记者和新华社驻渥太华首席记者张大成。
视察期间,每到一处,哈珀都会发表一篇政策演讲,然后是记者提问。哈珀这些演讲的内容无非是:加拿大北方地区资源丰富,联邦政府支持北极地区的开发,以保持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按惯例,随行记者在提问前会集在一起讨论提问内容,并将提问记者的名字和单位提交总理办新闻室。然而整个过程中,不论是记者团还是总理办新闻室均对中国记者视若无人。
最后一天中午到达魁北克省最北部的拉格兰镍矿,在哈珀即将发表关于清洁能源的讲话前,随行记者团聚在一起讨论提些什么问题。加拿大CBC电台的一位老记者问《环球时报》记者可有什么问题要问,本报记者说:总理一路上强调开发北极资源,但一直没讲钱从何来,是否请哈珀总理澄清一下政府对外国国有企业投资的政策与法规。记者们都说这个问题很好,很重要,于是将本报记者的问题纳入提问名单,将总共6个问题及提问人名字提交给总理办新闻室副主任斯蒂芬。
在还有两人就要轮到《环球时报》记者提问时,新闻室一位名叫朱莉的女秘书前来将本报记者拉出提问记者队外,希望记者放弃提问,称问题可由一加拿大记者代为提出。本报记者认为,这是一个中国视角问题,换人对中国记者不公平,因此表示不同意。过了一会儿,朱莉再次前来拽住本报记者的胳膊,要求记者放弃提问。本报记者非常生气,告诉她不会接受,同时将她拉记者的手推开,这就是当地媒体报道的所谓“推拉场面”。这时,本报记者以为该轮到自己提问了,就在抓起话筒准备提问时,朱莉示意工作人员将话筒抽走。纠缠时,朱莉叫来了两位皇家骑警,将本报记者拉扯到会场后方。记者告诉他们自己的身份,这时其他记者也赶了过来,两位骑警似乎感到这样不妥,就让本报记者回到了会场前面,但此时哈珀已经回答完问题走人了。6天随访中,10名加拿大记者向哈珀提了约30个问题,却没有给中国记者一次提问机会。
事发后,随行记者们纷纷要求采访《环球时报》记者,并坚持要报道此事。但就在本报记者表示此事虽令人遗憾,但还是希望淡化处理时,一位记者高声宣布,总理办新闻室主任麦克杜格尔从渥太华通过“推特”发布声明说:“不论是否同意活动的安排与运作方式,对李先生来说,没有借口同新闻办的工作人员发生肢体接触( get physical with); 李先生应该立即道歉。”对此,本报记者深感气愤,当场向其他记者们表示:应该道歉的是总理办新闻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