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从法国来蒙城的移友集合一下吧
魁北克与法兰西
继1980年加拿大魁北克省就魁北克分离问题举行公民投票之后,1995年10月,魁北克又进行了第二次公民投票。反对魁北克独立一派以微弱多数取胜。引起这场轩然大波的原因是法裔加拿大人要保持自己社区的独特性。随着魁北克在联邦中文化、经济等方面所表现的民族意识的增长,魁北克与联邦政府以及与其他英语省份间所处“特殊地位”的矛盾也不断发展。考察魁北克与法兰西的关系,可以从一个侧面认识加拿大与法兰西的历史与现状。
魁北克是加拿大最大的一个行省。法国在历史上对加拿大的影响主要是通过魁北克反映出来的,并且一直是时隐时现,不绝如缕。大多数魁北克人的祖籍是法国 ,法语是加拿大英法双语种的主要一支,也是加拿大二元或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追溯历史,法国和英国同是加拿大的母国。最先踏上这块土地的是法国探险家,最早在这里殖民的也是法国人。可以说,加拿大文明的开发是从法国人踏上后来被称为新法兰西这块大陆时开始的。在英法“七年战争”中,魁北克城(1759)和蒙特利尔(1760〕的陷落,宣告法国在北美大陆历时长达150余年的殖民势力完全瓦解。1763年“巴黎条约”以文字形式把新法兰西这片广大的殖民地转入英国之手后,加法关系随即中断。“七年战争”后,英国为了制服桀骜不驯的北美13殖民地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竭力安抚魁北克。1774年英国议会制订的《魁北克法案》取消了军事管制,实施了法国的民事法,放弃了建立英国式代议制的打算,扩大了魁北克的版图,允许法语、天主教会及其特权、法国领主制继续存在。跟其他法国在北美的前殖民地不同,魁北克俨然成为英国统治下的“新法兰西”的缩影。魁北克与法兰西的文化关系就此盘根错节地深深埋下。但是,当时魁北克与法国的往来联系并不显著。在北美13殖民地争取独立的战争中,魁北克并没有象法国那样,站在13 殖民地一边同英国开仗,反而站在英国方面抵抗13殖民地的大陆军。魁北克抵制大陆会议试图把它变成反英“第14殖民地”的重要原因是,在13殖民地发动独立战争的前夕,英国对它做了极大的政治妥协。
进入19世纪后,美国曾试图趁英法战争之机用武力兼并加拿大。当时大陆会议所派遣的陆军攻击的主要目标就是魁北克,只要攻下魁北克,加拿大全部领土就可落入美国之手。只是由于英国在反拿破仑战争胜利在握,从海上增派援兵后,加拿大才得转危为安。因此,这时魁北克对待法国的态度,不是以同一种族、同一语种、同一宗教为依据。而是以谁能保证它的生存为最高准则。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对天主教会进行的沉重打击,使在魁北克社会占权势地位的天主教会因惧怕而产生反感。一批在法国立不住脚的保王派天主教士逃亡加拿大,他们带去了法国革命前旧大陆关于神学的争议,魁北克继承并发展了保守的教义。面对革命后的法兰西,魁北克人惊愕地发现,法国已经变成了一个政教分离的陌生的法兰西。从此,魁北克与法兰西的联系更加稀疏了,魁北克社会思想更加保守。法国革命开始后英国发动的长达20余年的反法战争,是英国反对法国在欧陆称霸的长达数百年军事抗衡的最后一次。从维也纳会议(1815)开始,英国掌握了世界海上交通的牛耳,此后法国在海外扩张活动中只得同英国联手。加拿大既成为英国的禁脔,法国对加拿大的影响愈发减弱。
直至拿破仑三世时,法国才又注意到法语加拿大。1855年一艘挂帆战舰访问了魁北克。1859年拿破仑三世派遣其堂兄弟吉罗姆•拿破仑访问魁北克,并出资建立一座雕像,以纪念1760年法军击败英军的圣-弗伊(Sainte-Foy)战役。同年,法国向魁北克派出公使,但此事并未发生反响,因为魁北克当时接近罗马,并不愿靠拢巴黎。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魁北克保持孤立主义政策,例如反对征兵,反对派兵远征欧洲。这固然是由于魁北克不愿为保卫英国而战,同时也反映了对危急中的法国的冷漠态度。
然而,魁北克省所受法国影响随处可见。因为它具有与其他英语省份完全不同的城市风格和文化气息,故有“国中之国”之称。魁北克市更是充满了浓郁的法国情调,例如,位于下城区的皇家广场被称为“法国文明的摇篮”。在那里石砖铺成的古色古香的小街老道旁都是200多年前的古雅华丽的建筑,很多商店的招牌是用古体法语书写的。市政府部门办公大楼的正面墙壁上,有一些与窗户一样大小的壁洞,里面立着姿态各异的雕像,他们是法国历史上的显赫人物。魁北克省的汽车牌照上至今仍镶嵌着百合花徽这种法国旧日王室的象征。
但是许多无形的东西比这些有形的更加根深蒂固地置于法裔加拿大人的头脑中。这些无形的东西就是他们的宗教和语言。法裔加拿大人经常自豪地说,加拿大的教会史始于新法兰西,始于天主教。18世纪法兰西国教罗马天主教是在国王的控制之下,它在国家中的绝对势力是任何其他天主教国家不可比拟的。在新法兰西,天主教会的地位同其母国是相似的,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在魁北克历史上,很难把法语和天主教分开,因为天主教会认为,拥有自己的宗教和与之一致的法语,对魁北克的生存是至关重要的。但是,魁北克毕竟生存于英语的汪洋大海之中,而且长期与母国脱离联系,久而久之,魁北克的法语就形成了一种严格遵守古典法语语言法则、吸收英语泊来语、具有浓重的魁北克口音的既古老又现代的魁北克法语。法裔加拿大人为维护自己的语言并使之合法化做了不懈的努力。1969年通过的、1970年始实施的《官方语言法》是加拿大联邦政府为法语、英语能平等使用做出的承诺。自此,法语和英语一样同为官方语言;1974年魁北克省议会通过了22法案,该法案规定,法语是魁北克省唯一的官方语言;1977年魁北克省议会又通过101法案,同样承认法语是魁北克省唯一官方语言,并扩大了法语的使用范围。1995年在魁北克就独立问题举行公民投票之际,加拿大发行了一张“特殊的”普通邮票。邮票上既印着“Canada”(加拿大),又印着“La Francophonie”(讲法语的国家)字样,还有“法语1970-1995”的标记。这既表明国家对法语的尊重,也反映了法裔加拿大对其母语牵魂动魄的情感。尽管在北美大陆英语占支配地位,魁北克省还是成功地保存了它的语言和文化特点。历史将法兰西和魁北克连接在一起,又将它们无情地分开。时过境迁,现在的魁北克居民对于法国这个国家早已没有期望的热忱了,相反,更多的是抱怨与责难。比如,魁北克人非常不满法国文化界对魁北克文学艺术的淡漠态度,他们说,“法国从来没对我们的文学作品感过兴趣,总是对魁北克文化非常冷淡。因为我们之间说起来还有那么点可怜的关系,承蒙法国人看得起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报导我们的新闻,可那都是魁北克坏的政治新闻。”
二战后,在省内经济勃兴和社会结构变化的推动下,以及亚非殖民地人民接连取得独立胜利的影响下,魁北克民族意识不断增强,特别是从1960年开始的“平静革命”之后,分离运动逐步兴起,因而加强了与法国的关系。1961年魁北克在巴黎设立了“领事馆”,1964年和1966年与法国签订了文化交流项目。最引人注目的是,法国总统戴高乐于1966年7月退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一体化”军事机构一年后,与1967年7月访问了魁北克蒙特利尔市。他走到市政厅的阳台伸出双臂向市民致意,他那富有情感的演说,拨动了魁北克与曾经是加拿大母国的法国间长期存在的那根无形的弦,他那充满激情的口号“蒙特利尔万岁!”“魁北克自由万岁!”,使得法裔加拿大这座长时间休眠的火山重新喷发。戴高乐的举动遭到加拿大联邦政府的反对,他本人怒气冲冲地离开了蒙特利尔,美国也乐于看到他受到的冷遇。1995年1月,魁北克省总理雅克•帕里索访问巴黎,受到隆重接待。他直言不讳地宣称,他的巴黎之行旨在争取法国支持分离后的魁北克。此举受到加拿大总理克里蒂安的责斥,他说,不应在法国打加拿大的架,那不会为加拿大带来就业机会。而法国商会领袖表示,若魁北克独立,法国不会改变对加拿大的投资行为,对魁北克市和蒙特利尔市尤其不会。 在当时外商怀疑魁北克分离运动的前景,纷纷从魁北克撤出资金的情况下,法国商界头面人物的这种言论无异是为魁北克独立运动助威。
虽然有人形容魁北克犹如法兰西跨大西洋的延伸,但那都是历史了。北美大陆早已属于美国政治经济的影响范围,法国无力干预魁北克的事物,包括分离运动的进程,美国也不容法国任意置啄。在美加自由贸易和关税协定的机制下,加拿大联邦在魁北克头上也悬起一柄利器。对于1995年10月魁北克公民投票反对分离的结果,法国反应“谨慎”,表示不卷入、不介入,保持中立,并不象英美那样表示热烈欢迎。看起来,巴黎还想继续同魁北克保持一定的“特殊关系”。
在魁北克的全部历史中,保持法语文化在加拿大与魁北克省内的独特地位,一直是魁北克人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的中心议题。魁北克既为其法语文化根基感到深深的自豪,又对其北美眷土持有感情,正是这两个相反相承的侧面才构成了魁北克问题这个顽结。
魁北克与法兰西
继1980年加拿大魁北克省就魁北克分离问题举行公民投票之后,1995年10月,魁北克又进行了第二次公民投票。反对魁北克独立一派以微弱多数取胜。引起这场轩然大波的原因是法裔加拿大人要保持自己社区的独特性。随着魁北克在联邦中文化、经济等方面所表现的民族意识的增长,魁北克与联邦政府以及与其他英语省份间所处“特殊地位”的矛盾也不断发展。考察魁北克与法兰西的关系,可以从一个侧面认识加拿大与法兰西的历史与现状。
魁北克是加拿大最大的一个行省。法国在历史上对加拿大的影响主要是通过魁北克反映出来的,并且一直是时隐时现,不绝如缕。大多数魁北克人的祖籍是法国 ,法语是加拿大英法双语种的主要一支,也是加拿大二元或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追溯历史,法国和英国同是加拿大的母国。最先踏上这块土地的是法国探险家,最早在这里殖民的也是法国人。可以说,加拿大文明的开发是从法国人踏上后来被称为新法兰西这块大陆时开始的。在英法“七年战争”中,魁北克城(1759)和蒙特利尔(1760〕的陷落,宣告法国在北美大陆历时长达150余年的殖民势力完全瓦解。1763年“巴黎条约”以文字形式把新法兰西这片广大的殖民地转入英国之手后,加法关系随即中断。“七年战争”后,英国为了制服桀骜不驯的北美13殖民地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竭力安抚魁北克。1774年英国议会制订的《魁北克法案》取消了军事管制,实施了法国的民事法,放弃了建立英国式代议制的打算,扩大了魁北克的版图,允许法语、天主教会及其特权、法国领主制继续存在。跟其他法国在北美的前殖民地不同,魁北克俨然成为英国统治下的“新法兰西”的缩影。魁北克与法兰西的文化关系就此盘根错节地深深埋下。但是,当时魁北克与法国的往来联系并不显著。在北美13殖民地争取独立的战争中,魁北克并没有象法国那样,站在13 殖民地一边同英国开仗,反而站在英国方面抵抗13殖民地的大陆军。魁北克抵制大陆会议试图把它变成反英“第14殖民地”的重要原因是,在13殖民地发动独立战争的前夕,英国对它做了极大的政治妥协。
进入19世纪后,美国曾试图趁英法战争之机用武力兼并加拿大。当时大陆会议所派遣的陆军攻击的主要目标就是魁北克,只要攻下魁北克,加拿大全部领土就可落入美国之手。只是由于英国在反拿破仑战争胜利在握,从海上增派援兵后,加拿大才得转危为安。因此,这时魁北克对待法国的态度,不是以同一种族、同一语种、同一宗教为依据。而是以谁能保证它的生存为最高准则。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对天主教会进行的沉重打击,使在魁北克社会占权势地位的天主教会因惧怕而产生反感。一批在法国立不住脚的保王派天主教士逃亡加拿大,他们带去了法国革命前旧大陆关于神学的争议,魁北克继承并发展了保守的教义。面对革命后的法兰西,魁北克人惊愕地发现,法国已经变成了一个政教分离的陌生的法兰西。从此,魁北克与法兰西的联系更加稀疏了,魁北克社会思想更加保守。法国革命开始后英国发动的长达20余年的反法战争,是英国反对法国在欧陆称霸的长达数百年军事抗衡的最后一次。从维也纳会议(1815)开始,英国掌握了世界海上交通的牛耳,此后法国在海外扩张活动中只得同英国联手。加拿大既成为英国的禁脔,法国对加拿大的影响愈发减弱。
直至拿破仑三世时,法国才又注意到法语加拿大。1855年一艘挂帆战舰访问了魁北克。1859年拿破仑三世派遣其堂兄弟吉罗姆•拿破仑访问魁北克,并出资建立一座雕像,以纪念1760年法军击败英军的圣-弗伊(Sainte-Foy)战役。同年,法国向魁北克派出公使,但此事并未发生反响,因为魁北克当时接近罗马,并不愿靠拢巴黎。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魁北克保持孤立主义政策,例如反对征兵,反对派兵远征欧洲。这固然是由于魁北克不愿为保卫英国而战,同时也反映了对危急中的法国的冷漠态度。
然而,魁北克省所受法国影响随处可见。因为它具有与其他英语省份完全不同的城市风格和文化气息,故有“国中之国”之称。魁北克市更是充满了浓郁的法国情调,例如,位于下城区的皇家广场被称为“法国文明的摇篮”。在那里石砖铺成的古色古香的小街老道旁都是200多年前的古雅华丽的建筑,很多商店的招牌是用古体法语书写的。市政府部门办公大楼的正面墙壁上,有一些与窗户一样大小的壁洞,里面立着姿态各异的雕像,他们是法国历史上的显赫人物。魁北克省的汽车牌照上至今仍镶嵌着百合花徽这种法国旧日王室的象征。
但是许多无形的东西比这些有形的更加根深蒂固地置于法裔加拿大人的头脑中。这些无形的东西就是他们的宗教和语言。法裔加拿大人经常自豪地说,加拿大的教会史始于新法兰西,始于天主教。18世纪法兰西国教罗马天主教是在国王的控制之下,它在国家中的绝对势力是任何其他天主教国家不可比拟的。在新法兰西,天主教会的地位同其母国是相似的,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在魁北克历史上,很难把法语和天主教分开,因为天主教会认为,拥有自己的宗教和与之一致的法语,对魁北克的生存是至关重要的。但是,魁北克毕竟生存于英语的汪洋大海之中,而且长期与母国脱离联系,久而久之,魁北克的法语就形成了一种严格遵守古典法语语言法则、吸收英语泊来语、具有浓重的魁北克口音的既古老又现代的魁北克法语。法裔加拿大人为维护自己的语言并使之合法化做了不懈的努力。1969年通过的、1970年始实施的《官方语言法》是加拿大联邦政府为法语、英语能平等使用做出的承诺。自此,法语和英语一样同为官方语言;1974年魁北克省议会通过了22法案,该法案规定,法语是魁北克省唯一的官方语言;1977年魁北克省议会又通过101法案,同样承认法语是魁北克省唯一官方语言,并扩大了法语的使用范围。1995年在魁北克就独立问题举行公民投票之际,加拿大发行了一张“特殊的”普通邮票。邮票上既印着“Canada”(加拿大),又印着“La Francophonie”(讲法语的国家)字样,还有“法语1970-1995”的标记。这既表明国家对法语的尊重,也反映了法裔加拿大对其母语牵魂动魄的情感。尽管在北美大陆英语占支配地位,魁北克省还是成功地保存了它的语言和文化特点。历史将法兰西和魁北克连接在一起,又将它们无情地分开。时过境迁,现在的魁北克居民对于法国这个国家早已没有期望的热忱了,相反,更多的是抱怨与责难。比如,魁北克人非常不满法国文化界对魁北克文学艺术的淡漠态度,他们说,“法国从来没对我们的文学作品感过兴趣,总是对魁北克文化非常冷淡。因为我们之间说起来还有那么点可怜的关系,承蒙法国人看得起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报导我们的新闻,可那都是魁北克坏的政治新闻。”
二战后,在省内经济勃兴和社会结构变化的推动下,以及亚非殖民地人民接连取得独立胜利的影响下,魁北克民族意识不断增强,特别是从1960年开始的“平静革命”之后,分离运动逐步兴起,因而加强了与法国的关系。1961年魁北克在巴黎设立了“领事馆”,1964年和1966年与法国签订了文化交流项目。最引人注目的是,法国总统戴高乐于1966年7月退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一体化”军事机构一年后,与1967年7月访问了魁北克蒙特利尔市。他走到市政厅的阳台伸出双臂向市民致意,他那富有情感的演说,拨动了魁北克与曾经是加拿大母国的法国间长期存在的那根无形的弦,他那充满激情的口号“蒙特利尔万岁!”“魁北克自由万岁!”,使得法裔加拿大这座长时间休眠的火山重新喷发。戴高乐的举动遭到加拿大联邦政府的反对,他本人怒气冲冲地离开了蒙特利尔,美国也乐于看到他受到的冷遇。1995年1月,魁北克省总理雅克•帕里索访问巴黎,受到隆重接待。他直言不讳地宣称,他的巴黎之行旨在争取法国支持分离后的魁北克。此举受到加拿大总理克里蒂安的责斥,他说,不应在法国打加拿大的架,那不会为加拿大带来就业机会。而法国商会领袖表示,若魁北克独立,法国不会改变对加拿大的投资行为,对魁北克市和蒙特利尔市尤其不会。 在当时外商怀疑魁北克分离运动的前景,纷纷从魁北克撤出资金的情况下,法国商界头面人物的这种言论无异是为魁北克独立运动助威。
虽然有人形容魁北克犹如法兰西跨大西洋的延伸,但那都是历史了。北美大陆早已属于美国政治经济的影响范围,法国无力干预魁北克的事物,包括分离运动的进程,美国也不容法国任意置啄。在美加自由贸易和关税协定的机制下,加拿大联邦在魁北克头上也悬起一柄利器。对于1995年10月魁北克公民投票反对分离的结果,法国反应“谨慎”,表示不卷入、不介入,保持中立,并不象英美那样表示热烈欢迎。看起来,巴黎还想继续同魁北克保持一定的“特殊关系”。
在魁北克的全部历史中,保持法语文化在加拿大与魁北克省内的独特地位,一直是魁北克人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的中心议题。魁北克既为其法语文化根基感到深深的自豪,又对其北美眷土持有感情,正是这两个相反相承的侧面才构成了魁北克问题这个顽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