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唐同学用一种训导的语气告诉他们中国是多么不堪,中国人是多么的粗鲁。不能不说,这与他的背景和所处环境都有关系。在关于人的区隔中,有一种区隔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原来这位唐同学在自己家乡曾被那么肯定,因此到香港后他要更努力地优秀下去。而在那个氛围中,一些人对内地的态度比较轻蔑。过去内地被轻蔑的理由更多的是穷、脏、土,现在内地经济发展让这些都难继续作为根据。不过,那种印记一时似乎还难以抹去。在此基础上,内地又被贴上“横蛮粗鲁”的标签,变成又土又横还不懂得“民主自由”。这位唐同学希望在那种环境中获得肯定,就开始趋向于认同靠拢那个环境下的主流氛围。
作为一个内地来的人,他一定感受到了那种氛围释放出来的某种潜移默化的微妙东西,于是就很容易接受那些观点。为了抹去过去的来处和同胞给自己带来的那些让人轻视的东西,他就不顾一切“融入”那个圈子,以那个圈子的是非标准看待一切。他大概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显得像个“香港人”,甚至比“香港人”还“香港人”。
这其实和殖民主义者在殖民地培养的那种“高等”的被殖民者心态非常接近。那种殖民化教育的特点,在于让被殖民者成为对自己民族感到羞耻、觉得自己比同胞优越、同时甘心认殖民者为优等民族的“精英”。一个典型例子在于,一些有色人种的被殖民者会努力使自己更像一个白人殖民者,甚至还会时刻为其肤色和举止感到羞愧,感到自己的同胞正在丢自己的人。这位唐同学强调那个撕掉分裂国家海报的女生英文不行,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一个对自己国家有认同的人怎么配说出好的“英文”?这就是他的荒诞逻辑。那两篇后续文章高谈阔论大道理时的心态,更是流露出对那些怼他的同胞的鄙夷。
虽然在受到广泛抨击后做了道歉声明,但他那个声明里哪有一丝一毫对自己羞辱故乡和同胞的羞愧悔恨?相反,还在用一种冠冕堂皇的表达敷衍。他丝毫没考虑过曾以他为傲的家人、同学和故乡人们的感受,而只是把他们看成比他低下的人群。这让他跟那个小圈子里的其他人一样,既失掉了对世界的现实认知,也失掉了做人起码的底线。这真让人感到悲哀。
这是一个扭曲的成长故事,也是一个过去屈辱的幽灵缠绕着年轻人的故事。这当然会在更广泛的环境中和更具普遍意义的层面受到人们的批评和反思。一个来自内地的年轻学生,缺少国家观念,缺少和自己过往的联系,缺少对当下中国现实发展的理解,因而陷入一种偏执状态,这才是这一争议事件最重要的启示。
这个事件凸显了国家观念对于年轻人的不可或缺,这其实是人文素养的一部分。它是一种精神情感,意味着与自己的来处和自己生活的过往的联系,这种联系或许会因环境变化而要有所改变,但绝不能轻易抛弃;它也是一种理性思考,世界就是分为各个主权国家的,因此国家认同是个体必然的、不可或缺的选择。这毕竟是当代世界的现实,也是年轻人需要坚守的观念。
(作者是北京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