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中学成绩单曝光 名列第一文采更斐然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金庸中学成绩单曝光 名列第一文采更斐然
2018-12-16
金庸为衢州中学题字
金庸的学籍卡
金庸的成绩单
中国新闻网10月31日报道(记者 周禹龙)身高背宽,正方形的脸上架一副近视眼镜。看着眼前这一营养不良,瘦骨嶙峋的高二学生金庸,特意赶来浙江衢州石梁镇的《东南日报》“笔垒”主编陈向平终于见到了《一事能狂便少年》的作者。
《一事能狂便少年》是金庸在浙江衢州读高二时发表的文章,也是他一生最早公开面世的作品,但随着时光流逝,几乎已被遗忘,远远不及“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出名。
但在这里,金庸度过了他难忘的高中时代,也留下了他属于少年人的“狂”。
当时,衢州中学有一个阵容强大的教师群,金庸在这样的环境里无疑如鱼得水。他到石梁不久,就在金华的《东南日报》发表了两篇文章,用的是老师给他取的笔名“查理”。
第一篇便是《一事能狂便少年》,标题来自同乡前辈王国维。当时衢中文风很盛,老师、同学发表文章是常事,但金庸的文笔犀利,见解独到,字里行间将训育主任“教训”了一顿,在衢州中学引起了小小的轰动。
另一篇是《人比黄花瘦——读李清照闻偶感》,刊登在《东南日报》“壁垒”副刊的版首,金庸对南宋著名词人李清照的名句大胆地提出了独到的看法。他在文中不但批评了“一切吟风弄月、缺乏战斗精神的思想”,且蔑视“自我怜惜的心理”。
除了会“写”文章,金庸的“狂”还体现在学习成绩上。
记者在衢州市档案局查过金庸同班同学的所有成绩,有公民、体育等15门功课,平均分以六七十分居多,金庸平均成绩82.9分,全班第一。
曾在衢州中学初中部就读的何因回忆,在全校性的各项活动中,金庸多次崭露文才。
何因说,“1941年全校举行双十节文艺会演,金庸自己编导并主演了英语话剧《月亮升起》,全校英语教师一致称赞金庸发音正确流利。”
何因当时在石梁镇初中部就读,由于堂兄何英鹗的关系认识了金庸。好几次金庸从下静岩来石梁,还专门到教室找何因。
在衢州求学期间,金庸不但成绩好,其为人处世亦为人称道。
1941年5月,日寇于衢投细菌弹,衢城暴发鼠疫,他的同班同学毛良楷染上了鼠疫,一时学生、校工逃得干干净净。班主任姜子潢只好拿出钱来,重金雇了两名农民抬他至衢江中的一艘隔离船上。
当时,金庸作为班长,虽然心里很害怕,但却很勇敢,在黑夜中跟在担架的后面,直至江边与毛良楷垂泪永别。
事后,金庸自谦说:“整个抗战期间,自觉有点勇气的事就只这么一件。”

没想到,这样平静的求学生活很快结束了。1942年5月24日,日军攻陷金华,衢州危在旦夕,学校决定停课疏散,毕业班也就提前草草毕业。学校还给学生发了流亡学生证明,一张小奖状大小的纸,上面印着“衢州中学”的公章。
但金庸并没有就此屈服。他与其他衢州同学、朋友一行八人,带着随身衣物和路上吃的炒米,挤上江西的火车,继续乱世求学梦……
虽然在衢州中学不到两年,金庸始终记得少年时代求学、生活过的地方。
2004年10月,他首次回访母校题下28字:“温雅豪迈衢州人,同学少年若兄弟。六十年中常入梦,石梁静岩夜夜心。”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武侠金庸,与衢州不得不说的情缘



2018年10月30日 21:17:11 来源: 浙江在线 编辑 叶晓倩

一代武侠小说泰斗查良镛(笔名:金庸)去世,享年94岁。文坛如江湖,有人不在江湖,但江湖却仍有他的传说......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金庸先生一生传奇经历无数,为几代人编织了一场武侠梦。而他与衢州的不解之缘,更是被人津津乐道。
金庸与衢州的缘分
金庸原名查良镛,将“镛”一分为二就是“金庸”。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13岁的金庸正在嘉兴中学读书。11月,嘉兴沦陷前夕,他随学校徒步跋涉数日里,流亡到了丽水碧湖。1941年,他在碧湖的浙江省立临时联合高中读一年级时,在壁报发表《阿丽丝漫游记》一文,讽刺国民党派到学校的训育主任,因言罹祸,面临开除、失学的危险,他自述这是生死系于一线的人事。在老校长张印通和同学余兆文的帮助下,好不容易转入了衢州中学。

| 金庸在衢求学时的学籍卡
金庸含泪离开碧湖,来到衢州石梁。衢州中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创办于1902年,民国时被命名为浙江省立第八中学。抗战爆发不久,衢州遭到日寇飞机轰炸,几乎天天“警报响、关店门”。位于城内府山下的衢州中学未能幸免,先是临时搬到了东乡,1938年1月,搬到石梁镇落下脚来。当时衢州中学分为初中、高中、师范及附小,最多时有四十多个班级,分散在石梁镇和上、下静岩村。金庸就读的高中部就设在“翠岗萦抱、阡陌纵横”的下静岩村。
金庸当年与何英鹗、江文焕、王浩然等同学要好,课余还喜欢下围棋。“在江浙一带,围棋之风那就盛得多,每一家比较大的茶馆里总有人在下棋,中学、大学的学生宿舍中经常有一堆堆的人围着看棋,就像这样的人看象棋—般。”他在《三剑楼随笔》中回忆,围棋名家“汪振雄抗战时在桂林主持围棋研究社,那时我还在念中学,曾千里迢迢地跟他通过几次信。江先生笔力遒劲,每次来信很少谈围棋,总是勉励我用功读书,我从未和这位前辈先生见过面,可是十多年来常常想起他。”
金庸到石梁不久,就在金华的《东南日报》发表了两篇文章,用的是老师给他取的笔名“查理”。

| 年轻时的金庸
当时,日机频频轰炸衢州,处于群山之问的石梁也时有敌机轰炸。尤其是1940年10月 4日开始,日寇发动了惨无人道的轰炸和灭绝人性的细菌战,金庸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半个多世纪后他说:
“战时印象最深的有两件事,一是日本空军投掷的炸弹在我身旁不远处爆炸。我立刻伏倒,听得机枪子弹在地下啪啪作响。听得飞机远去而站起身来后,见到身旁有两具死尸,面色蜡黄,口鼻流血,双眼却没有闭上。附近一个女同学吓得大哭,我只好过去拍拍她肩头安慰……
“另一次是日军进行细菌战。当时我是高中二年级,同班有一个同学体育健将毛良楷君染上鼠疫,全校学生校工等立刻逃得干干净净。毛君躺在床上只是哭泣,班土任姜子璜老师拿钱出来,重金雇了两名农民抬毛君进城,送上江中的一艘小船。我是班长,心中虽然害怕,但义不容辞,黑夜中只得跟在担架后面步行,直至江边和毛君垂泪永别。回到学校,和姜老师全身互泼热水,以防身上留有传染鼠疫的跳虱。战争期间,唯一自觉有点勇敢的事就只这么一件。”(《探求一个灿烂的世纪(金庸/池田大作对话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可怕的鼠疫活生生地夺去了同学的生命,这是金庸第一次真实地感受到死亡的切近和恐惧。他后来对和平的信仰、对暴力的厌弃,就来自青少年时代深入骨髓的生命体验。
1941年11月,衢州中学发生一起反对训育主任杨筠青的学潮,在浙江教育界引起轩然大波,金庸因积极参与学潮,曾被列入“过激学生”的黑名单。
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加紧了对金华、衢州等地的攻势。
1942年4月,二十万日军沿浙赣线西进,衢州城的房屋几乎全被炸毁,人心惶惶。城里人一早就提着装了食品的警报袋出城避难。石梁距城咫尺,也不得安宁。
5月24日,日军攻陷金华、兰溪等地,衢州危在旦夕,迫于形势学校决定停课疏散,学生纷纷离校。为了减轻负担,校方决定让高中二年级学生提前毕业,时年17岁的金庸高中生涯也就此结束。不久衢州就沦陷了。
金庸虽然在衢州中学不到两年,但他始终记得少年时代求学、生活过的石梁。14年后,他在香港创作第二部武侠小说《碧血剑》时,还虚构了个“石梁派”,写到了衢江,这一切都来自他这段经历。
金庸这样描写:“石梁离衢州二十多里,他脚步迅速,不消半个时辰就到了。石梁是个小镇,附近便是烂柯山。相传晋时樵夫王质入山采樵,观看两位仙人对弈,等到一局既终,回过头来,自己的斧头柄已经烂了,回到家里,人事全非,原来入山一去已经数十年。烂柯山上两峰之间有一条巨大的石梁相连,鬼斧神工,非人力所能搬上,当地故老相传是神仙以法力移来,石梁之名,由此而起。”
金庸的“衢州情结”
2009年1月18日,张纪中新版《倚天屠龙记》在龙游举行盛大的开机仪式。据总制片人张纪中介绍,新《倚天》到龙游选景,完全是金庸大侠的推荐。

| 龙游古民居苑化身为“金庸的江湖”
成名后的金庸仍然时时回忆起在衢州的岁月,在其作品《碧血剑》一书中,多次写到了与衢州有关的内容。《碧血剑》第四回“矫矫金蛇剑翩翩美少年”中,金蛇郎君所留的藏宝图后写着两行字:“得宝之人,务请赴浙江衢州石梁,寻访女子温仪,赠以黄金十万两。”自此开始,袁承志与温青青的情爱纠葛贯穿了本书后面的章节。而龙游帮帮主荣彩、沙老大及其帮众、石梁派温氏五祖及温家众人、金蛇郎君之妻温仪与女儿温青青在《碧血剑》中也皆为衢州人氏。
回访衢州母校,寄言学弟学妹
2004年10月27日下午,金庸先生应邀回到母校衢州一中。自1942年从衢州一中高中部毕业,金庸先生还是首次回到母校。金庸说:“今天我回到母校,看到这么多可爱的师弟师妹们,心里感到非常高兴。我是你们的大师兄,我曾经在很多大学里演讲,虽然别人也叫我大师兄,但你们才是我真正的师弟师妹!”金庸先生饱含深情的话语,不时激起师生们阵阵热烈的掌声。

在那次回访中,金庸曾戏言:“当年写《碧血剑》时,比较匆忙,把‘龙游帮’写成反面形象。如果再写,会重新考虑。”金庸在衢州求学期间,对他今后的文学创作和人生起着重要的作用。金庸曾说:“我许多创作灵感来自衢州。”
那次回访,金庸在“衢州六烈士”之一的江文焕像前停留了好久,同时在校友周迅像的画报上签了个名……金庸回访母校时,说得最多的是“好好读书”。他对衢州一中的学生说:“因为在衢州读过书,所以我是真心称呼你们为师弟、师妹。想想我们当年读书的艰难,你们要好好读书。一方面扬衢州一中之名,另一方面也为祖国作贡献。”“好好读书”这4个字,金庸说了三四次,这是一位学长对下一代的殷切期望。

| 金庸为母校题字
金庸还说,自己在一中读书时条件很艰苦,但却学到了很多东西,和老师、同学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一直很挂念母校,现在看到学校环境这么好,男孩子人人长得高高的,女孩子个个脸蛋红扑扑,心里很高兴。他希望师弟师妹们努力读书,将来都能考上一所好大学,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2017年11月,衢州一中金庸楼落成使用。

金庸先生得知母校衢州一中将新的综合图书大楼命名为金庸楼时,专门回信母校,表示获此殊荣、十分荣幸,并题写了楼名——金庸楼。
整合自 浙江在线 衢州日报 浙江省衢州第一中学微信号 衢州发布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8/10-31/8664199.shtml


韦小宝和他的七个老婆




(后台回复「书林斋」可查看文章集锦)

在经历了「生,你背着我;死,你背着我」的靖蓉之恋、「问世间情为何物」的杨龙之恋、张无忌「四女同舟何所望」的踌躇不定、段誉「向来痴、从此醉」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最终被「大马猴」的冲盈之恋后,金庸终于动笔写下了《鹿鼎记》。

《鹿鼎记》和金庸过去的小说截然不同,他以决然的态度毁灭了自己一手创建的武侠世界和武侠价值观,在这部小说里师徒之间是充满算计的,君臣之间是充满不忠的,同侪之间是充满排挤的,书本上的大义凛然是会被打折扣的,甚至就连男女之情都是假的。

之前曾分别撰文写过靖蓉之恋与杨龙之恋,今天就来谈谈韦小宝和他的七个老婆。(见遇见郭靖,是黄蓉的幸运小龙女:杨过的生命图腾

建宁:帝国顶层性虐心理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金庸原名查良镛,将“镛”一分为二就是“金庸”,这是他1955年写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时用的笔名,不料从此之后家喻户晓,他的本名反而被淹没了。60年前,正值抗战期间,金庸在衢州中学度过了他难忘的高中时代。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13岁的金庸正在嘉兴中学读书。11月,嘉兴沦陷前夕,他随学校徒步跋涉数日里,流亡到了丽水碧湖。1941年,他在碧湖的浙江省立临时联合高中读一年级时,在壁报发表《阿丽丝漫游记》一文,讽刺国民党派到学校的训育主任,因言罹祸,面临开除、失学的危险,他自述这是生死系于一线的人事。在老校长张印通和同学余兆文的帮助下,好不容易转入了衢州中学。

金庸含泪离开碧湖,来到衢州石梁。衢州中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创办于1902年,民国时被命名为浙江省立第八中学。抗战爆发不久,衢州遭到日寇飞机轰炸,几乎天天“警报响、关店门”。位于城内府山下的衢州中学未能幸免,先是临时搬到了东乡,1938年1月,搬到西乡石梁镇落下脚来。石梁在衢州城西北约十里,著名的白云山怀抱着石梁镇的人家烟树,当时衢州中学分为初中、高中、师范及附小,最多时有四十多个班级,分散在石梁镇和上、下静岩村。金庸就读的高中部就设在“翠岗萦抱、阡陌纵横”的下静岩村。

石梁是个不足干人的山区小镇,山青水秀,树木苍翠,阡陌纵横,水声潺潺,小溪缓缓流过,绕石梁而去。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上千学子就在这样的环境下继续他们求学的梦。战时的一切都是因陋就简,曾在这里任教过的作家王西彦回忆:“正在上课的教室里会突然闯进一只从容不迫的大公猪,住屋的窗口出会冷不防地飞入一只惊慌不止的小母鸡。”

石梁乡间的求学生活虽艰苦,但师生们的精神是饱满的,当时曾流行着这样一首校歌: “二衢要冲,九峰巍妒,万壑争流水滔滔,聚干百英豪修学励行习体操,适应抗战中需要。狮子般力量,骆驼般精神,勇猛、沉着,钢铁般意志,陶冶、训练、不屈不挠,哪怕世界狂涛,哪怕顽敌凶暴,同学们,增进智能,负起责任,期把我国家重新建造。”

据说金庸当年与何英鹗、江文焕、王浩然等同学要好,课余还喜欢下围棋。“在江浙一带,围棋之风那就盛得多,每一家比较大的茶馆里总有人在下棋,中学、大学的学生宿舍中经常有一堆堆的人围着看棋,就像这样的人看象棋—般。”他在《三剑楼随笔》中回忆,围棋名家“汪振雄抗战时在桂林主持围棋研究社,那时我还在念中学,曾千里迢迢地跟他通过几次信。江先生笔力遒劲,每次来信很少谈围棋,总是勉励我用功读书,我从未和这位前辈先生见过面,可是十多年来常常想起他。”

整个抗战时期衢州中学有一个阵容强大的国文教师群,先后在这里任教的有王西彦、袁微子、陈康白、陈友琴、曹百川、张厚植、方光焘、屠伯和、何植三等,如方光焘是语言学家,王西彦是作家,何植三是五四新文学时期有名的诗人,曹百川、张厚植的旧学根基很深,袁微子、陈康白、陈友琴等都有真才实学,富有教学经验,皆一时之选。

金庸进衢中时,王西彦、袁微子都已离开,陈康白、陈友琴等还在。1941年9月,学生自治会创办了个小刊物《驼铃》,可惜只出了四期。金庸在这样的环境里无疑如鱼得水,他到石梁不久,就在金华的《东南日报》发表了两篇文章,用的是老师给他取的笔名“查理”。

1941年9月4日,《东南日报》“笔垒”副刊(第874期)头条发表了他的《一事能狂便少年》。当时衢中文风很盛,老师、同学在“笔垒”发表文章是常事,但金庸的文笔犀利,见解独到,字里行问将训育主任“教训”了一顿,在衢州中学还是引起了小小的轰动。小小年纪,论述也颇见功力,难怪“笔垒”主编陈向平要将它发在头条,并且乘出差衢州之便到石梁来看看这个“查理”。令他意外的是查理只是一个高二学生,“身高背宽,呈正方形的脸上架一副近视眼镜”,虽然营养不良,瘦骨嶙峋,却“颇有学者风度”(何因《金庸与衢中》,《衢州与历代名人》,《衢州文史资料》第12辑,1996年10月,199页),年龄的差距没有妨碍他们,这次见面两人一见如故,谈得很是投机。

这年12月7日,又一篇署名“查理”的文章《人比黄花瘦——读李清照闻偶感》刊登在“壁垒”副刊的版首,金庸对南宋著名词人李清照的名句人胆地提出了独到的看法。

《一事能狂便少年》、《人比黄花瘦》是余庸在石梁读高二时发表的,也是他一生最早公开面世的作品,随着时光的流逝,几乎已被遗忘。今年6月,我在浙江省档案馆查阅当年著名的《东南日报》(微缩胶卷),才得以透过尘封的岁月,读到这个武侠小说家、《明报》创始人少年时期的文字。今年是衢州中学百年校庆,这两篇文章也许值得载入校史。

何因回忆当时在石梁镇初中部就读,由于堂兄何英鹗的关系认识了金庸,好几次金庸从下静岩来石梁,还专门到教室找何因,“衢中的教师和高年级同学,也经常说起他的国文和英文根底深厚。我们也亲眼看见:在全校性的各项活动中,他多次崭露文才。”(同上,199页)

“我更钦佩他的英语基本功。1941年全校举行双十节文艺会演,他自己编导并主演的英语话剧《月亮升起》 (Rising of the Moon)在石梁广场演出,观众虽听不懂,却感到别致新颖。全校英语教师则一致称赞演员们发音正确流利。每学期一次的全校性独唱比赛,唯有他唱的是英文歌,声调高亢而凄厉。”

“他也是一名体育运动爱好者,连续几届校运动会,最后有项径赛‘高中男生武装负重赛跑’,总是他首先冲刺到终点。”(同上,200页)

当时,日机频频轰炸衢州,处于群山之问的石梁也时有敌机轰炸。尤其是1940年10月 4日开始,日寇发动了惨无人道的轰炸和灭绝人性的细菌战,金庸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半个多世纪后他说:

“战时印象最深的有两件事,一是日本空军投掷的炸弹在我身旁不远处爆炸。我立刻伏倒,听得机枪子弹在地下啪啪作响。听得飞机远去而站起身来后,见到身旁有两具死尸,面色蜡黄,口鼻流血,双眼却没有闭上。附近一个女同学吓得大哭,我只好过去拍拍她肩头安慰……

“另一次是日军进行细菌战。当时我是高中二年级,同班有一个同学体育健将毛良楷君染上鼠疫,全校学生校工等立刻逃得干干净净。毛君躺在床上只是哭泣,班土任姜子璜老师拿钱出来,重金雇了两名农民抬毛君进城,送上江中的一艘小船。我是班长,心中虽然害怕,但义不容辞,黑夜中只得跟在担架后面步行,直至江边和毛君垂泪永别。回到学校,和姜老师全身互泼热水,以防身上留有传染鼠疫的跳虱。战争期间,唯一自觉有点勇敢的事就只这么一件。”(《探求一个灿烂的世纪(金庸/池田大作对话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衢江悠悠,岁月流逝,日本细菌部队(731部队)的罪行并不会因此而消失,可怕的鼠疫活生生地夺去了同学的生命,这是金庸第一次真实地感受到死亡的切近和恐惧。他亲眼目睹了同学被抬上死亡之船。小船,孤零零地停在江上,上船就是被隔绝,就是等死。衢江边的生离,就是死别!船离金庸而去,生死成一线,衢江边和同学垂泪永别的那一幕,那个夜晚永存在他的记忆深处,无情的战争夺去了他母亲、弟弟还有同学的生命,他后来对和平的信仰、对暴力的厌弃,就来自青少年时代深入骨髓的生命体验。

1941年11月,衢州中学发生一起反对训育主任杨筠青的学潮,在浙江教育界引起轩然大波,金庸因积极参与学潮,曾被列入“过激学生”的黑名单。

校长陈博文原是省教育厅督学室主任,和负有特殊使命的杨筠青不一样,他还是爱护学生的,尽量能减轻对学生的处罚,使恢复学校上课,金庸等因此免于被开除、失学的命运。

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加紧了对金华、衢州等地的攻势。

1942年4月,二十万日军沿浙赣线西进,衢州城的房屋几乎全被炸毁,人心惶惶。城里人一早就提着装了食品的警报袋出城避难。石梁距城咫尺,也不得安宁。

5月24日,日军攻陷金华、兰溪等地,衢州危在旦夕,迫于形势学校决定停课疏散,学生纷纷离校。为了减轻负担,校方决定让高中二年级学生提前毕业,时年17岁的金庸高中生涯也就此结束。不久衢州就沦陷了。

金庸虽然在衢州中学不到两年,但他始终记得少年时代求学、生活过的石梁。14年后,他在香港创作第二部武侠小说《碧血剑》时,还虚构了个“石梁派”,写到了衢江,这一切都来自他这段经历。

金庸这样描写:“石梁离衢州二十多里,他脚步迅速,不消半个时辰就到了。石梁是个小镇,附近便是烂柯山。相传晋时樵夫王质入山采樵,观看两位仙人对弈,等到一局既终,回过头来,自己的斧头柄已经烂了,回到家里,人事全非,原来入山一去已经数十年。烂柯山上两峰之间有一条巨大的石梁相连,鬼斧神工,非人力所能搬上,当地故老相传是神仙以法力移来,石梁之名,由此而起。”

第五回的回目“山幽花寂寂,水秀草青青”,固然是金庸形容塑造的这个出生于石梁的女孩温青青,也是石梁留给他的印象——

“两人缓步向后山上行去。那山也不甚高,四周树木葱翠,四下里轻烟薄雾,出没于枝叶之间。良夜寂寂,两人足踏软草,竟连脚步也是悄无声息。将到山顶,转了两个弯,一阵清风,四周全是花香。月色如霜,放眼望去,满坡尽是红色、白色、黄色的玫瑰。”

当年金庸所见的也许不是什么玫瑰,只是五颜六色的山花,但那种“山幽花寂寂,水秀草青青”的境界将永远留在他的记忆中。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梁羽生
编辑
梁羽生(1924.3.22~2009.1.22),原名陈文统,中国著名武侠小说家,与金庸古龙并称为中国武侠小说三大宗师,被誉为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祖师。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和金庸共同扛起了新派武侠小说的大旗,梁羽生摒弃了旧派武侠小说一味复仇与嗜杀的倾向,将侠行建立在正义、尊严、爱民的基础上,提出“以侠胜武”的理念。梁羽生为人正派,创作了三十余部武侠佳作,开创了新派武侠小说的先河。2009年1月22日,梁羽生因病在悉尼去世,享年85岁。
代表作品有《白发魔女传》《七剑下天山》《萍踪侠影录》《云海玉弓缘》等。在评价自己的武侠创作地位时,梁羽生曾说:“开风气也,梁羽生;发扬光大者,金庸。 [1] 另有笔名陈鲁、冯瑜宁、梁慧如、李夫人、冯显华、幻萍、佟硕之、凤雏生。


  • 人物关系
  • 纠错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梁羽生:一个地主儿子的移民伤心史。

作者 海那边|发布:2018-01-18


“团结起来向前看”,不是叫我们忘记过去,而是永远铭记,不要再犯相同的错误,这样才能团结,才能够一直向前。


梁羽生在广西老家
1
千万别回家,不但救不了你父亲,还可能搭上小命
------

“笑看云霄飘一羽,曾经沧海概平生”。
在澳大利亚悉尼的麦考利公园的公墓中,一块墓碑上刻着上面这句话。墓碑之下,安息着华人武侠大师梁羽生的英魂。

梁羽生,代表作《白发魔女传》、《七剑下天山》、《萍踪侠影》
金庸、古龙、梁羽生,这三位武侠巨星曾经给我们编织过太多的武侠梦,古龙的小说以奇谲诡异独树一帜,为人处世也放任潇洒,相比之下,金庸和梁羽生更多的将家国历史这样的大主题融入武侠小说之中,显得更加淳厚。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金庸和梁羽生都有着沉痛的家国记忆。
金庸的父亲查枢卿是地主,因为阶级原因被杀了,梁羽生的父亲陈信玉也是地主,同样因为阶级原因被杀了。
那是运动的1950年,刚从岭南大学毕业的梁羽生,那时候还叫做陈文统,他因为收到家信,说父亲被人诬告下狱,让他速回。刚回到广西老家,他的一位同学拦住了正在赶路的他,告诉他:“现在农村到处都在开展运动,你回去不单救不了父亲,只怕自身都难保”。
梁羽生听了这话,星夜逃到香港,不久,他的父亲在运动中被杀害。从此之后,梁羽生移民香港几十年,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才重新踏上大陆的土地。
“杀父之仇、阶级斗争”,这样的情结后来在梁羽生的小说中常常出现。比如《白发魔女》的男主角卓一航,一开篇就收到父亲被人诬陷致死的噩耗。

2
对不起,我们杀错人了
------

尽管运动早已结束,但很多平反却常常一拖就是十几年。在梁羽生的父亲被杀30多年之后,他老家蒙山县的政府,忽然觉得这小县城出了梁羽生这样的大名人,一定要利用好,好好做做宣传。于是写信给香港的梁羽生,邀请他回故乡看看,有什么要求可以提。
梁羽生只有一个要求,平反。
于是蒙山县这才跑去重查当年的案子,宣布梁羽生的父亲陈信玉是被冤枉的——我们杀错了人,对不起,你回来吧!
1987年,在梁羽生半路回家逃往香港之后的整整37年,他终于“回来了”,终于踏上了故乡广西蒙山的土地。
在蒙山,迎接他的是鲜花掌声、电视台全程跟踪报道、领导们的亲切慰问,好一副“衣锦还乡”的热闹景象。也许只有当面对父亲灵位的时候,他才会细细品味这37年时光,恍如隔世的忧伤。
也是在这一年,梁羽生离开了容纳成就了他的香港,移民到了更远的澳大利亚。
正如他小说《七剑下天山》开篇的那首词“把剑凄然望,无处招归舟”。在他折返逃去香港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无法再回到故乡,永远做一个心灵的浪子。

3
团结起来向前看
------

梁羽生的父亲陈信玉,是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爱国乡绅。在抗日战争期间,他组织过乡团,保护过一批逃难前来的文化名人,可以说,他是中国民间最后一批保留着“士大夫”情怀的乡绅。
就是这样一个人,怎么也不会想到,那些平时满脸和气笑容,纯朴腼腆的乡民,那些当初自己帮助过的乡民们,有一天会变得面目全非。他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辛苦积攒下的家业,竟成为了飞来横祸的元凶。
在被押上刑场的那一刻,他的内心是何等悲凉?他会不会想到30多年后自己将平反?会不会想到自己的儿子,将面临怎样的命运?会不会想到,如果不是儿子的一杆笔名满天下,他的名字将如同尘埃散尽,不会有人再提起。
和梁羽生“同病相怜”的金庸,在1981年和邓小平在会面时,谈到其父查枢卿的冤案,邓说:“团结起来向前看”。金庸说:“人入黄泉不能复生,算了吧”。

邓小平和金庸
梁羽生在收到父亲被平反的信件之后,也说:“先父一事终获平反,埋于心中几十年的死结终于解开了。”
武侠小说里的“快意恩仇”永远只是成人童话,现实总是太多的无奈和妥协。
“笑看云霄飘一羽,曾经沧海概平生”。梁羽生几十年来经历的,是“沧海桑田”的变迁,仅仅几十年,如今的我们已经很难去想象那些残酷的斗争。


347
 

Similar threads

家园推荐黄页

家园币系统数据

家园币池子报价
家园币最新成交价
家园币总发行量
加元现金总量
家园币总成交量
家园币总成交价值

池子家园币总量
池子加元现金总量
池子币总量
1池子币现价
池子家园币总手续费
池子加元总手续费
入池家园币年化收益率
入池加元年化收益率

微比特币最新报价
毫以太币最新报价
微比特币总量
毫以太币总量
家园币储备总净值
家园币比特币储备
家园币以太币储备
比特币的加元报价
以太币的加元报价
USDT的加元报价

交易币种/月度交易量
家园币
加元交易对(比特币等)
USDT交易对(比特币等)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