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愿意自己孩子成为黄香蕉吗?

看你的网名,就知道你的心结。故里?哪里是你的故里?是你出生的小山村?还是随父母进城的小县城?还是你求学的省城?初次工作的深圳?外派建立事业的欧洲?还是你最后的归属:加拿大?究竟何时的你,才是真正的你?
抚养孩子是自己的社会责任,也是人生的一大乐趣,到了18岁,原则上赶出去。别指望你断气的时候他们在身边。至于孙辈,更是跟我没有一分钱的关系了。
 
语言文化是一方面。政治价值观也重要。这里受教育的孩子都倾向于民主自由反对独裁专政。依照现有趋势推进,将来都得选边站,是支持西方民主自由还是中共独裁专政。做父母的也得表明立场。
 

杰里肥狮

自由...
强迫不是好办法,会让孩子更抵触。
诱惑可以,带孩子中国旅游,吃中国美食,讲中文笑话等等。
跟孩子交流是双向的,不能只强迫孩子按自己的方式来。所以,父母学好英文,至少能正确地表达自己是必要的。既然来到这里又不学英文算怎么回事呢?还怪孩子不能跟自己交流?
 

waren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如果沦落跟印度比,中国更没有值得骄傲的,三十年已经不短了,错过了一代人,归根结底,还是继续教育改革,加强教育投入,中国教育投入世界人均倒数第二,第一是乌干达,放下天朝架子,少搞形式主义,学术作假大跃进,从新跟西方,日本学。
国内各种人才多得很,就看你接触的圈子了。
自己跟自己比,这类中西比较,没有意思。
 

gjw8060

President-Elect
有一个朋友,来这里时女儿6岁。1年后带孩子回去了,因为女儿慢慢不说中文了。她说如果自己如果没有办法和女儿用中文交流是很失败的。她说等女儿小学毕业,中文学得差不多再带女儿过来。
到时候孩子的英语又会跟不上;
家长又着急了;
这样的家长什么都想要,最后什么都得不到
 
最后编辑: 2019-02-07

杰里肥狮

自由...
首先不管孩子成为什么,你会要爱他(她),尊重他(她)。
尽量以是非曲直论事,而不是以肤色或东西方来论事。如果非要说尊崇自由民主平等是白芯,那就白芯,如果非要说吸毒性开放是白芯,那就不允许白芯。所以说根本不是白芯不白芯的问题。如果父母还是紧抱着中国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价值观不放,而孩子已经在学校接受了普世价值教育,那矛盾早晚是必然的。对孩子来说是一种纠结和困惑。
加拿大好处在多元文化,父母自己先尝试着open mind,从各文化里吸取好的东西。就不会纠结于什么香蕉萝卜白菜干了。
 
楼主这样的人就是太贪婪. 又不想吸雾霾, 又想跟子女交流无障碍. 这怎么可能?

又要马儿好, 又要马儿不吃草. 可能吗? 这就是自然规律, 不可能的事.

什么都想要. 而且还特自信, 觉着自己什么都能抓到手里.

自己撒泡尿照照. 你一个屁民, 自己的家乡搞得一塌糊涂. 还想要这个要那个.

我已经说过十遍, 现在再说一遍, 中国移民其实都是难民. 有经济难民, 有政治难民, 有环境难民.

你一个安徽南部山区穷得叮当响的, 跑到杭州上海去讨生活, 或是一个东北某地下岗的, 跑到北京去闯天地, 你还嫌上海人北京人都不说你的家乡方言, 吃不到家乡的土特产食品?

说到底其实你生活中最大的障碍就是中国共产党, 这样根本性的道理想不明白, 整天胡思乱想, 到处瞎逼逼. :p
 
最后编辑: 2019-02-07

杰里肥狮

自由...
说到这个话题,就不免会涉及到所谓的“忘祖”。这也是咱们传统中国人很怕的事情。但是“不忘”又是指的不忘什么呢?我想起一个笑话。

新婚夫妻,妻子准备晚饭,一道菜是蒸香肠。上了桌,丈夫有点不悦,说我妈每次做这个菜都是把香肠的端切掉不要。妻子虽然很疑惑还是照办了。等一次有机会了,妻子悄悄问公婆,为什么要切掉香肠两端。公婆笑了,因为我那会家里盘子小,切掉才能放得下。

是不是对这个丈夫来说,不切掉就是反传统,就是忘祖呢?
 
说到这个话题,就不免会涉及到所谓的“忘祖”。这也是咱们传统中国人很怕的事情。但是“不忘”又是指的不忘什么呢?我想起一个笑话。

新婚夫妻,妻子准备晚饭,一道菜是蒸香肠。上了桌,丈夫有点不悦,说我妈每次做这个菜都是把香肠的端切掉不要。妻子虽然很疑惑还是照办了。等一次有机会了,妻子悄悄问公婆,为什么要切掉香肠两端。公婆笑了,因为我那会家里盘子小,切掉才能放得下。

是不是对这个丈夫来说,不切掉就是反传统,就是忘祖呢?
那个煮饺子点水估计也是一个道理。古时候控制火候有困难,就采取点凉水的办法降温。现在关火或减火都非常方便,但很多人还是强调要点两道凉水,而不是减火。
 
来这里久了,看到这里的很多老移民,孩子在这里出生,感觉心里不是滋味。这些孩子都是在加拿大出生,英语或者法语流利,普通话也可以说,有的孩子父母十几年如一日的送孩子周末去中文学校学习中文,但是中文也仅限于在家庭内简单的口语应用,中文听说都是最简单最基本的,中文读和写那就不要提了,根本就不行。况且,这还是父母十几年如一日的付出,带他们周末去中文学校学习的结果。但是他们的英语都很流利,听说读写都不在话下。而且,我看到他们和父母的交流很有限,都是集中在吃了吗?睡了吗?等等很简单的交流,没有办法进行深入的交流。孩子的人生是从加拿大开始的,他她们的各种知识都是关于加拿大的,而父母对于加拿大的了解很有限,所以我觉得父母和孩子之间是割裂的,而且这种趋势会随着孩子和父母年龄的增长更加严重。将来可能的情况就是父母在加拿大老了之后,和孩子之间沟通会更少,父母与移民第三代之间的鸿沟会更大,因而少了很多的天伦之乐。一想到这里,我觉得,我对老年人在这里的未来不容乐观,前景不看好。


发芽土豆。
满足你的好奇心
 

附件

  • image.jpg
    image.jpg
    62 KB · 查看: 12
  • image.jpg
    image.jpg
    74.9 KB · 查看: 12
  • image.jpg
    image.jpg
    111.6 KB · 查看: 12
在这里长大的女孩子没有发现这个问题,在这里长大的男孩子好像多多少少有一些这方面的问题,就是我感觉这里长大的男孩子会有些孤僻,不像国内同龄孩子那样活泼,朋友多。我觉得这个和他的种族认同感有关系,男孩子在这边会不会处于发展劣势?孩子大了是不是基本都和本种族的交往?
这里女孩子择偶的选择性大,男孩子相对要困难一些,但只是相对,也有很多出色的华裔小男孩在社会里适应的很好。
 

注册或登录来发表评论

您必须是注册会员才可以发表评论

注册帐号

注册帐号. 太容易了!

登录

已有帐号? 在这里登录.

Similar threads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