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年轻人的角度来谈谈喜欢和不喜欢加拿大的地方

来加拿大六七年了,其实已经算老阿姨了。
不过,在这个坛子上貌似还不算年纪大,冒充一下年轻人吧。
有时候我会假想,如果我没有移民,现在应该过什么样的一种生活?有什么我得到了,又有什么我失去了?
人生就是如此奇妙,只能走一回。
中午没事干,就在这里yy一下吧。

A: 茹妹,移民来了加拿大,住在温哥华。
B: 茄妹,没有移民,生活在上海。

茄妹在上海会过什么样的生活呢?我猜想,应该是买了一个condo,每天也是上着班,干着挨踢。或许已经做到了一个小lead,手下管着几号人。年薪我估计应该和温村接近,假设四五十万软妹币吧。

她羡慕我什么呢?
她羡慕我,住的比她好。我可以住house,她最多也就千尺豪宅。
她羡慕我,环境比她好。我这里没有钢筋水泥的森林。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片美丽的真正的树林,四季常青。
她羡慕我,交通比她好。开车不堵,costco人不多,天车基本有座位,过马路不用后脑勺长眼睛。
她羡慕我,上网比她好。能顺畅的用各种谷歌产品,查东西也方便,没有金盾。
她羡慕我,工作压力小。我朝九晚五,上上论坛喝喝茶。做好本职工作就行。
她羡慕我,气候比她好。温哥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没有黄梅天,也没有三伏天。
她羡慕我,养娃压力小。不用做了家长,还要对老师唯唯诺诺。孩子也有真正的快乐童年。

我羡慕她什么呢?
我羡慕她,日常开销小。买房有公积金,没有地税。蔬菜比这儿便宜,坐车打车找阿姨打扫卫生都便宜。
我羡慕她,职场天花板高。在上海自己的主场,能海阔凭鱼跃,不用像加拿大一样每天在基层打卡上班。
我羡慕她,吃喝玩乐丰富。现在的上海,基本上想吃喝啥都有。温哥华多伦多只能接近,却无法达到。
我羡慕她,有淘宝快递。马云爸爸还真要单独列出来,真是太方便了。
我羡慕她,能常伴父母左右。或许是独生子女们永远的痛吧,父母不愿意来的太多了。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

先想到这些,有别的再补充吧。
纯属个人之见,哈哈。
最后感慨一下。选择了移民的毕竟是少数,所以,我选择的还是人迹罕至的那条路。
我想说,我们移民了,不是逃离火海。也不是真的来到了苦寒之地。
我们只是选择了一条不同的路,人少一些,看看不同的风景,仅此而已。

贴一首诗,the road not taken,我很喜欢,对移民这条路也很应景。
The Road Not Taken
Robert Frost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yellow wood,
And sorry I could not travel both
And be one traveler, long I stood
And looked down one as far as I could
To where it bent in the undergrowth;
Then took the other, as just as fair,
And having perhaps the better claim,
Because it was grassy and wanted wear;
Though as for that the passing there
Had worn them really about the same,
And both that morning equally lay
In leaves no step had trodden black.
Oh, I kept the first for another day!
Yet knowing how way leads on to way,
I doubted if I should ever come back.
I shall be telling this with a sigh
Somewhere ages and ages hence: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and I—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未选择的路
(罗伯特·弗罗斯特)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择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呵,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这篇文章及推介的歌曲, 很有意思, 说到心里去了. 我是移民的第一代, 我的孩子, 是移民第二代, 在北美出生成长求学工作。 我走过的道路经历过不少困难,当然,也为人生添了许多色彩. 孩子比我们幸运,父母给了他美加双国籍, follow the yellow brick road, 他又有读书天份,求学、工作之路, 都一路顺遂。
 
这篇文章及推介的歌曲, 很有意思, 说到心里去了. 我是移民的第一代, 我的孩子, 是移民第二代, 在北美出生成长求学工作。 我走过的道路经历过不少困难,当然,也为人生添了许多色彩. 孩子比我们幸运,父母给了他美加双国籍, follow the yellow brick road, 他又有读书天份,求学、工作之路, 都一路顺遂。
双国籍太好了
不少加拿大白人是双国籍
 
居然又冒了两个五毛同志,哭出来了哈哈

我最近退休, 这几天来网上搜索, 发现这个论坛,帖子蛮有趣, 昨天新开了这个账户。 但好些网上中文术语,我看了都云里霧里, 要用google搜一下才了解. 至于五毛这个名詞, 我是知道的. 你说"居然又冒出两个五毛同志", 于是我返回去查看前面的回帖寻找誰是五毛......哈.......
 
我最近退休, 这几天来网上搜索, 发现这个论坛,帖子蛮有趣, 昨天新开了这个账户。 但好些网上中文术语,我看了都云里霧里, 要用google搜一下才了解. 至于五毛这个名詞, 我是知道的. 你说"居然又冒出两个五毛同志", 于是我返回去查看前面的回帖寻找誰是五毛......哈.......
多谢送的超赞,哈哈
我只是开玩笑的说法,恭喜退休哈,这个坛子还有很多好玩的帖子,加强学习哦
 
来加拿大六七年了,其实已经算老阿姨了。
不过,在这个坛子上貌似还不算年纪大,冒充一下年轻人吧。
有时候我会假想,如果我没有移民,现在应该过什么样的一种生活?有什么我得到了,又有什么我失去了?
人生就是如此奇妙,只能走一回。
中午没事干,就在这里yy一下吧。

A: 茹妹,移民来了加拿大,住在温哥华。
B: 茄妹,没有移民,生活在上海。

茄妹在上海会过什么样的生活呢?我猜想,应该是买了一个condo,每天也是上着班,干着挨踢。或许已经做到了一个小lead,手下管着几号人。年薪我估计应该和温村接近,假设四五十万软妹币吧。

她羡慕我什么呢?
她羡慕我,住的比她好。我可以住house,她最多也就千尺豪宅。
她羡慕我,环境比她好。我这里没有钢筋水泥的森林。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片美丽的真正的树林,四季常青。
她羡慕我,交通比她好。开车不堵,costco人不多,天车基本有座位,过马路不用后脑勺长眼睛。
她羡慕我,上网比她好。能顺畅的用各种谷歌产品,查东西也方便,没有金盾。
她羡慕我,工作压力小。我朝九晚五,上上论坛喝喝茶。做好本职工作就行。
她羡慕我,气候比她好。温哥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没有黄梅天,也没有三伏天。
她羡慕我,养娃压力小。不用做了家长,还要对老师唯唯诺诺。孩子也有真正的快乐童年。

我羡慕她什么呢?
我羡慕她,日常开销小。买房有公积金,没有地税。蔬菜比这儿便宜,坐车打车找阿姨打扫卫生都便宜。
我羡慕她,职场天花板高。在上海自己的主场,能海阔凭鱼跃,不用像加拿大一样每天在基层打卡上班。
我羡慕她,吃喝玩乐丰富。现在的上海,基本上想吃喝啥都有。温哥华多伦多只能接近,却无法达到。
我羡慕她,有淘宝快递。马云爸爸还真要单独列出来,真是太方便了。
我羡慕她,能常伴父母左右。或许是独生子女们永远的痛吧,父母不愿意来的太多了。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

先想到这些,有别的再补充吧。
纯属个人之见,哈哈。
最后感慨一下。选择了移民的毕竟是少数,所以,我选择的还是人迹罕至的那条路。
我想说,我们移民了,不是逃离火海。也不是真的来到了苦寒之地。
我们只是选择了一条不同的路,人少一些,看看不同的风景,仅此而已。

贴一首诗,the road not taken,我很喜欢,对移民这条路也很应景。
The Road Not Taken
Robert Frost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yellow wood,
And sorry I could not travel both
And be one traveler, long I stood
And looked down one as far as I could
To where it bent in the undergrowth;
Then took the other, as just as fair,
And having perhaps the better claim,
Because it was grassy and wanted wear;
Though as for that the passing there
Had worn them really about the same,
And both that morning equally lay
In leaves no step had trodden black.
Oh, I kept the first for another day!
Yet knowing how way leads on to way,
I doubted if I should ever come back.
I shall be telling this with a sigh
Somewhere ages and ages hence: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and I—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未选择的路
(罗伯特·弗罗斯特)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择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呵,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加一条: 国内35岁以上就很难找到工作了,住房,医疗和养老这三座大山,退休年龄也不一样
 
e
人口多面积大物产丰气候好,这是成为强国的必要条件,世界上只有美国和中国才具备。
成本低,人多价廉是因素之一,更重要的是人力资源的高技能和高效率。中国每年近千万的大学毕业生,不一定人人都各尽其能各有发展,至少体现出中国就业人口的素质和教育水平,想想几十年以后呢??
市场大是毫无疑问的,竞争惨烈也是事实,但是机会多,平台好,“水涨自然会船高”......。
加拿大地再多物再博资源再丰富,高纬高寒高成本也没用,比如油砂,或者也是少数人受益,与多数人无关……。
工资高? 福利好?比如我,40%的税给扣没了,只要买东西就再扣13%,光秃秃的死工资最终所剩无几,知道有多少人在骗政府的EI福利和补助而且骗的毫不害臊毫无廉耻??我自己和家人有多少受益??而我的钱我的税却用来养那些garbage (这话是老外自己说的),他们为家庭社区和国家做了什么???不思进取还恬不知耻......
.........
.........
加拿大的系统存在问题,多少年后我们能看到她会惨不忍睹......。
不把
國家競爭力比的是科技實力,而不是比基建或房地產。美國掌握了最先進科技的生產設備,原物料,軟體,現在的科技產業,誰也離不開美商供應鏈。台積電和三星的生產設備和原物料主要來自美國,沒有芯片和內存電子產品和汽車等都成廢物了。

自嗨多了,连自己都相信强大到能够挑战美国。

现实是绝大多数关键技术都来自美国,

更别说在资金上对美国的依赖。

SB政府多年把美国当假想敌,

现在求仁得仁,美国真的成为敌人了。

在美国反共成为最大的政治正确后,

好日子怕是很快就会到头。


不用嘲笑台湾,

台湾掌握很多关键工业技术,

在制造业回流的背景下,

再有美国的加持,

好日子还在后头。
[/QUOTE]
不把美国当敌人,美国就要搞死你,日本就是一个列子
 
加拿大的阶层固化远超上海
这边是按照收入来交税的,不是财富
而且这里和上海比更加共产主义,有才华的人和普通人拉不开差距
比如这俩人我都认识:
abdul住蒙村ddo,税前收入我不太清楚,不过基本上20-30万这个级别
这位已经离开腾讯去了pdd,资产上亿了
这俩人水平旗鼓相当,只是环境决定了你的地位
很多人觉得来加拿大大家就同一起跑线了。。。幼稚
这边拿20万比上海拿100万难多了,存钱速度更不可同日而语
来了就住温西的人,和住草原的人,能同一起跑线么?
而且在上海还有小概率赶超翻盘,当然越来越难了
这边基本是零概率
你以前不是住蒙特利尔?
 
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这首诗我也非常喜欢。 其实,不是我们选择了生活,而是生活被我们选中了。没法比较,没有可比性。我感觉都一样。当然,要说区别还是有一点:不移民,我妈不会在养老院呆一年。
还有一点,不移民还是商人,移民成了写诗的人。
 
楼主阿姐在这里有房有车有娃子,五子登科基本全了,应该是终老南山,不会在回去了。

所以别问35岁,这类中年危机不存在的。

35岁无论从相貌还是心态,这里都不算中年危机,但35在国内就是个坎了。

想活得久一点,过来,想活得精彩一点,回去。
 

注册或登录来发表评论

您必须是注册会员才可以发表评论

注册帐号

注册帐号. 太容易了!

登录

已有帐号? 在这里登录.

Similar threads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