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世界是属于中国和中国人的

谁都可以不纸上谈兵,但地产经纪不能不把纸上谈兵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纸是政府的纸,上面的都是法规,地产经纪没有权力藐视法规。如果这块地不在洪水地图侵害范围内,是块宝,如果在侵害范围内,你得赶紧拿你的海拔找政府打官司,把你从地图上侵害线内拿走,不然,这地就得在你客户手上好好捂着,不得不捂着了。你如果住过水边地,就会体会到,用不着淹房子,水只要没过你家堤岸,你就该夜不能寐了。

真是无知无畏。政府认定的flood fringe范围内的房子,比normal river level高出一大截没什么了不起。比街道高出一截也没什么了不起。一两百年前建的街道,根本就没有什么资料和设计能力规避洪水隐患。

只要碰上一次大洪水, flood fringe内的房子被毁了,查查看保险条款,看给不给陪?
 
这房子的海拔都到了st charles街的super c那么高了,比旁边高尔夫球场果岭都高。。。。

所以,只会纸上谈兵看地图会错过很多好机会。

地图来了

黑圈范围内是你说的物业地点,海拔二三十米,二十多米的地区(浅蓝)居多

紧挨黑圈东边那一片是果岭,海拔三十多米(绿色)。

黑点C是super c位置,海拔超过四十米(橙红色)

然后你结论是水边的海拔更高


Capture.GIF
 
你把super c往北了,
27米是洪水线,33米绿色的也是淹不到的。不说什么了,只能说prejudice的人有多可悲了。
你把super c往北了,
27米是洪水线,33米绿色的也是淹不到的。不说什么了,只能说prejudice的人有多可悲了。

super c所在的st charles大街那一段海拔都是四十多米,你说水边比st-charles还高,请问黑圈里哪个地方是比四十米还高的?

洪水地图,高度地图,都是公开数据,查一下不到两分钟,你放点不prejudice的东西上来?
 
本来不想回了,再罗嗦几句吧。
其实对这帖子的质疑不是有多针对这块地也不是针对楼主,只是针对楼主作为地产经纪,在回帖时却没有体现出一些专业性的内容,仅仅是以一个普通投资者捡漏的角度来给我们解惑,还不屑于别人的谨慎的这一态度。普通人这么说无所谓,但一个地产经纪如此说,难免会误导正看帖的潜在的想买水边房子的人,让他们以为买水边房子很简单,实地看看,觉得不会淹水就万事大吉了。当然也许实际交易过程中,楼主早就完成了专业的核查和程序,帮客户淘到了这个拥有湖景但又没有潜在风险的好房子,只是没在这细说而已,让咱误会了。
在魁省2017和2019连续洪水,而加拿大现在又把极端气候作为一个政治话题的背景下,看到喜欢的水边的房子,能不能买,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事,而是一个需要打起12分精神来研究的题目。里面的道道非常多,从我个人经验来看,四个基本东西从一开始就必须看,仅针对魁省
第一是魁省最新的洪水地图,如果房子在洪水范围内,或者房子本身不在,但却被洪水包围着,那肯定不能买。魁省把这洪水范围称为ZIP-特别干预区,就是要把范围内的建设全部冻结,迫使各个行政区出台针对洪泛区更严格的规划与建筑法规。
第二是COL中地界图上的河岸保护线,20年一遇洪水线和100年一遇洪水线。从目前的洪水多发趋势看,20年一遇正演变为2年一遇,而且未来不好说,所以房子只能买高于100年一遇洪水位的,而且离100年线的平面距离越远越好。不然洪水时房子没淹,但窗外直接就是一片污浊的汪洋也很恐怖。
第三是当地政府的规划与建筑法规。马上这些法规都会更严格,而楼主所说的这个岛因为是17和19洪水的重灾区,法规在这两年已经不停修改多版,针对洪泛区的条例在今年就已经严格到让人怀疑人权的地步。基本上,洪泛区的房子政府的态度就是保持现状,不准动,自生自灭,等房子破到没人住了,给洪水卷走了,就自然给洪水留出通道,改善或者说回归了自然。而且这不光针对房子,还包括土地,如果房子外面的土地包括花园车道低于洪水位,也是不允许填土石方抬高或者任何人为改造的。买到这样的房产,就是个死房产了,不要觉得这是危言耸听,去看看那些洪水后无法回家的居民的故事。政府这么做既控制了损失又满足了可持续发展,也许因为利益与选票,以后的下届政府会有不同,但是我们老百姓又怎么能把自己的身家性命赌在他们身上呢。
第四,大蒙特利尔地区提供17与19洪水时航拍图,岛北面西面的照片非常详尽,每一个水岸房产的状况清清楚楚。有些房子就光零零都像艘游艇杵在水上,有些房子院子都还好好没淹,但邻居和马路都淹着,你就被隔绝了。这种情况,你在第一和第二点的时候分析够深入的话就基本能预见到,但看航拍图才真的直观。这些房子并没淹但是也不能买,这种情况,你在洪水退去后的平常时候,去实地也是看不出来的。建立在对基本档案和数据的分析基础上结合洪水发生时的影像资料,看清楚地块本身、周边社区甚至整个town在洪水时的真实状况,这才是实地查看,眼见为实。

这些是我一个普通人所了解到的知识,地产经纪肯定比我知道的更多也更专业。对我们普通人,prejudice可能是贬义词,但对地产经纪,prejudice应该是职业素养,代表的是他的从业经验。一个受人尊敬的地产经纪的首要任务难道不是用怀疑一切的态度和各种资源来帮客户排除风险吗?劝人悬崖勒马胜过与人锦上贴花。

题外话,如果这个房子真在那个岛上,那个岛上的房子,不管是不是湖景房河景房,哪怕是高尔夫球场旁边妥妥的地势高的房子,我个人都是不会考虑的。不确定的洪水风险是主要原因,这个风险不是针对某一栋房子而是整个岛。除非政府把现有的唯一一座桥加高,而且增加一座安全的桥通往其他方向。不然,它在遇到17年那样的洪水时就很可能成为一个孤岛。
 
本来不想回了,再罗嗦几句吧。
其实对这帖子的质疑不是有多针对这块地也不是针对楼主,只是针对楼主作为地产经纪,在回帖时却没有体现出一些专业性的内容,仅仅是以一个普通投资者捡漏的角度来给我们解惑,还不屑于别人的谨慎的这一态度。普通人这么说无所谓,但一个地产经纪如此说,难免会误导正看帖的潜在的想买水边房子的人,让他们以为买水边房子很简单,实地看看,觉得不会淹水就万事大吉了。当然也许实际交易过程中,楼主早就完成了专业的核查和程序,帮客户淘到了这个拥有湖景但又没有潜在风险的好房子,只是没在这细说而已,让咱误会了。
在魁省2017和2019连续洪水,而加拿大现在又把极端气候作为一个政治话题的背景下,看到喜欢的水边的房子,能不能买,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事,而是一个需要打起12分精神来研究的题目。里面的道道非常多,从我个人经验来看,四个基本东西从一开始就必须看,仅针对魁省
第一是魁省最新的洪水地图,如果房子在洪水范围内,或者房子本身不在,但却被洪水包围着,那肯定不能买。魁省把这洪水范围称为ZIP-特别干预区,就是要把范围内的建设全部冻结,迫使各个行政区出台针对洪泛区更严格的规划与建筑法规。
第二是COL中地界图上的河岸保护线,20年一遇洪水线和100年一遇洪水线。从目前的洪水多发趋势看,20年一遇正演变为2年一遇,而且未来不好说,所以房子只能买高于100年一遇洪水位的,而且离100年线的平面距离越远越好。不然洪水时房子没淹,但窗外直接就是一片污浊的汪洋也很恐怖。
第三是当地政府的规划与建筑法规。马上这些法规都会更严格,而楼主所说的这个岛因为是17和19洪水的重灾区,法规在这两年已经不停修改多版,针对洪泛区的条例在今年就已经严格到让人怀疑人权的地步。基本上,洪泛区的房子政府的态度就是保持现状,不准动,自生自灭,等房子破到没人住了,给洪水卷走了,就自然给洪水留出通道,改善或者说回归了自然。而且这不光针对房子,还包括土地,如果房子外面的土地包括花园车道低于洪水位,也是不允许填土石方抬高或者任何人为改造的。买到这样的房产,就是个死房产了,不要觉得这是危言耸听,去看看那些洪水后无法回家的居民的故事。政府这么做既控制了损失又满足了可持续发展,也许因为利益与选票,以后的下届政府会有不同,但是我们老百姓又怎么能把自己的身家性命赌在他们身上呢。
第四,大蒙特利尔地区提供17与19洪水时航拍图,岛北面西面的照片非常详尽,每一个水岸房产的状况清清楚楚。有些房子就光零零都像艘游艇杵在水上,有些房子院子都还好好没淹,但邻居和马路都淹着,你就被隔绝了。这种情况,你在第一和第二点的时候分析够深入的话就基本能预见到,但看航拍图才真的直观。这些房子并没淹但是也不能买,这种情况,你在洪水退去后的平常时候,去实地也是看不出来的。建立在对基本档案和数据的分析基础上结合洪水发生时的影像资料,看清楚地块本身、周边社区甚至整个town在洪水时的真实状况,这才是实地查看,眼见为实。

这些是我一个普通人所了解到的知识,地产经纪肯定比我知道的更多也更专业。对我们普通人,prejudice可能是贬义词,但对地产经纪,prejudice应该是职业素养,代表的是他的从业经验。一个受人尊敬的地产经纪的首要任务难道不是用怀疑一切的态度和各种资源来帮客户排除风险吗?劝人悬崖勒马胜过与人锦上贴花。

题外话,如果这个房子真在那个岛上,那个岛上的房子,不管是不是湖景房河景房,哪怕是高尔夫球场旁边妥妥的地势高的房子,我个人都是不会考虑的。不确定的洪水风险是主要原因,这个风险不是针对某一栋房子而是整个岛。除非政府把现有的唯一一座桥加高,而且增加一座安全的桥通往其他方向。不然,它在遇到17年那样的洪水时就很可能成为一个孤岛。

比洪水更可怕的是:“田园女拳主义”+“单亲妈妈故意碰瓷”,能发生在意大利家庭的事情,早晚也会陆续发生在华裔移民二代或者三代身上,这个需要极度警惕!!!这是能亡国灭种的危机,目前社会有把女人都教育成贾南风的趋势。
 
最后编辑: 2019-11-24
笑死了,哈哈儿苦心积虑的得瑟了一大篇,就为了给他自己做广告(怕是黄经济拿证以来最大的一笔的deal吧?),结果被一堆地产老手质疑扒皮,从专业短板到职业道德被嘲得不要不要的。

谁看完这个帖子还敢找哈哈儿当经济都是脑子被驴踢过的。
 

shi-ma-he

狮马鹤
爱不爱生孩子,取决于分配制度。和种群没啥关系。印度人,非洲的基督教国家,过去的苏联,日本,中国和西方国家,都不少生。现在不生了,共同原因就是经济节育,发达资本主义价值体系下竞争激烈后的多数人得到的分配不足以抚养孩子,需要付出的代价严重影响到父母的生活乃至生存。
 
最后编辑: 2019-11-25

注册或登录来发表评论

您必须是注册会员才可以发表评论

注册帐号

注册帐号. 太容易了!

登录

已有帐号? 在这里登录.

Similar threads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