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时刻刻》这样的作品提醒偶们生活还有灵魂或精神这样的维度。作者把三个时代女人各自生活中的一天,放在一起,从早晨开始,齐头并进,犹如一曲女声三重唱的赋格,手法极为高超。像俺这种大老粗,既产生不出这样的构想,更没有实施的技巧,于是只能感叹人与人之间精神上的巨大差距。当然,偶们对人与人之间财富上的、权力上的、能力上的巨大差距都有深刻体会。但精神上的呢?偶尔触碰到《时时刻刻》这样的作品,会提醒偶们一下。
弗吉尼亚伍尔夫这类的精神贵族,在西方人中也是少数派。大部分的西方人,好像尤其是美国人,也是活在表面的喧嚣中。在此方面,《时时刻刻》塑造的一个最极端的人物当属理查德吧,他对发奖派对之类喧嚣怀有深深的厌恶。他的这种态度这也感染到梅姐,使得梅姐反思她热衷于操办派对是否是在用琐事填补生活中的空虚?
忙到这会儿刚吃午饭,顺便回帖。
有一个说法,没有确实的科学依据,全当笑话讲讲:猴子的智商比人类低40左右。也就是说普通入门级的天才(IQ140)和平均智商的人(IQ100)谈话,就如同普通人在和猴子沟通(当然智商100的人类语言和社交能力是猴子不能比的)。
天才碰到这种情况,说两句一搭脉“哦,猴子”,接下去就会自动切换到猴子模式,说些简单话题应付场面。普通人则感到如沐春风,也许还受益匪浅,心满意足非常高兴。
可是天才却不能获得对等的社交沟通满足感。如果长此以往就会产生“千金易得、知己难求”的痛苦。痛苦的程度与其超出正常范围的距离正相关,与遇到可无缝交流同类的机会负相关。
所以不管是智力思维超群的精神贵族也好,还是neuro diversity的神经精神特殊人群也好,他们都如同生活在孤岛上,在芸芸众生中被大多数人所隔离,常常都在寻找可遇不可求的知己。
当然这部电影为了营造绝望凄美的戏剧效果,把知己的范围限定在配偶或恋人,就更加增加了人物的悲剧色彩。其实这种精神的交流可以有多种形式,恋人、亲人、朋友、网友、神交、忘年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