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轶是1月21日和22日在武汉的,仍属于第一时间到了武汉的团队。但是他在当地走了一圈,毕竟耳闻目睹相当多的一手情况,他回到南方后,把自己隔离起来,并说了一番话:
“我是21日到达武汉,下午3时到了当地的一个菜市场叫小东门市场,看到的场景一片祥和,好多人还忙着置办年货,我对此极其惊讶。因为这次武汉肺炎发源于华南海鲜市场,目前动物感染源还没有找到,而其它菜市场看起来卫生情况也不理想,小东门市场地上是潮湿的,卫生状态十分恶劣,通风设备也很差,我观察市场里的民众只有不到10%的人戴上口罩。”
“此后,我又见了一些当地部门,到了晚上我判断,疫情在武汉已经无法控制了,就连我这种也算“身经百战”的人都要当逃兵,于是赶紧定了22日的出城机票。”
“第二天在机场,让我再次惊讶到掉了下巴。机场人流已明显下降,而机场居然还有个别旅行团出游。”
“更让人不解的是,机场的地面没有消毒,只有人手握体温计监测体温,我观察了武汉的候机厅内,只有零星的地方比如星巴克放上了消毒液。”
“当我过安检的时候,拿着放行李盒子的安检小姑娘,只带着最简易的一次性口罩。我说:丫头,你的口罩质量不行,你每天接触这么多旅客,她说因为上面担心影响形象不让戴,这是她自己准备的。”
“这说明即使前两天中央已经发话高度重视,但当地卫生防护根本没有升级。我当时就想,这都要“战争状态”了,怎么还没拉警报啊,百姓好可怜,还在安心准备过大年,完全对疫情无感啊。”
时隔不到20天,我们再回过去看看管轶这些话,句句都说对了!
首先他提到,当时的武汉人还是照常过日子,很少有人戴口罩--这显然是因为卫健委一直说不是人传人,人们心中还比较放松。
其次他说,他判断疫情在武&汉已经无法控制,于是做了逃兵--是不是很多人当时对这样的讲话依然不以为然?但是现在再看看,现在算是在控制中,还是不在控制中?如此焦头烂额的状况,是否能听到管轶的叹息
管轶还对旅行团出游大惑不解。现在想想,趁春节出游,当地居民播撒了多少种子,应该难以计数。管轶作为专家,在当时就有所预见,又一次说对了。
管轶当时还透露一个消息,当时没有人能够听明白,但现在我们再回头看,就很清晰了。他说:
“我吃了不少闭门羹,愿意合作的科研机构并不多。他们管理很惯性,也许认为自己更有能力。”
其实,幼稚的管轶并不明白,内地至少有两家科研机构,其中一家在上海,一家就在武汉,已经早在12月底1月初就拿到了病毒样本,且很短时间内就分离出了病毒。管轶1月21日才去,这时候人家战场都打扫完了。人家根本就不需要他了。
但是,科学家们的努力,却并没有实实在在帮助到疫情防控。公众们一定不会忘记,在1月11日到1月18日这宝贵的一周当中,卫健委发布的通告中没有新增确诊数,而智商正常的人都知道--病毒肯定没有在这7天里闲着。
关于武汉市乃至湖北的防控举措,管轶这样说:
”评价一个措施要看时间点和效果,时间点我觉得已经错过了黄金防控期,效果我并不乐观。“
“据我观察,武汉市街上的人流在21日已经明显减少了,春运大潮已经快结束了,许多年轻人或者老家在外地的已经回家过年了,他们很可能是在社区接触到了病人,出城时还在潜伏期,很可能都是移动的病毒。”
“这些人回老家,就把病毒带去了全国各地,以他们17、18日离开开始计算, 25日、26日全国人民可能需要多加留意。”
“此外,已经出城的那些人,会不会或者懂不懂怎么自我隔离。我看当地政&府似乎不作为,连个隔离指引也没有给到出城的人。”
“1月20日,国家卫健委已经下发文件将武汉肺炎纳入法定传染病乙类管理,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但以我亲自观察调研所见,到22日武汉还是一个不设防的城市。”
当时很多人应该对管轶这个“外来和尚”大放厥词、把前景描绘得比较黯淡,颇有微辞吧?今天回过头再看看,讲得准不准?
我们不难发现,管轶在当时,可比李文亮说的多的多了,说的严重程度,也厉害得多。更重要的是,他的话通过采访,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实际上,武汉&相关部门正在为自己当初的轻忽付出代价。从封&城至今,我相信武&汉市已经吃到了苦头,加小编微信:wxidmzzy 看更多好文。而我们通过正规途径,也可以了解到,当地已有多位民警,在抗击疫病的战斗中不幸牺牲了。
有人说,如果死了两万人,那并不是死两万人的事发生了一次,而是死掉一个人的事发生了两万次。
管轶是谁?
英国皇家医学院外籍院士,香港大学于崇光基金教授席(病毒学)、新发病毒性疾病学讲座教授,香港大学新发传染性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香港大学流感研究中心主任,汕头大学·香港大学联合病毒学研究所所长、粤港新发传染病联合实验室主任。
“我是21日到达武汉,下午3时到了当地的一个菜市场叫小东门市场,看到的场景一片祥和,好多人还忙着置办年货,我对此极其惊讶。因为这次武汉肺炎发源于华南海鲜市场,目前动物感染源还没有找到,而其它菜市场看起来卫生情况也不理想,小东门市场地上是潮湿的,卫生状态十分恶劣,通风设备也很差,我观察市场里的民众只有不到10%的人戴上口罩。”
“此后,我又见了一些当地部门,到了晚上我判断,疫情在武汉已经无法控制了,就连我这种也算“身经百战”的人都要当逃兵,于是赶紧定了22日的出城机票。”
“第二天在机场,让我再次惊讶到掉了下巴。机场人流已明显下降,而机场居然还有个别旅行团出游。”
“更让人不解的是,机场的地面没有消毒,只有人手握体温计监测体温,我观察了武汉的候机厅内,只有零星的地方比如星巴克放上了消毒液。”
“当我过安检的时候,拿着放行李盒子的安检小姑娘,只带着最简易的一次性口罩。我说:丫头,你的口罩质量不行,你每天接触这么多旅客,她说因为上面担心影响形象不让戴,这是她自己准备的。”
“这说明即使前两天中央已经发话高度重视,但当地卫生防护根本没有升级。我当时就想,这都要“战争状态”了,怎么还没拉警报啊,百姓好可怜,还在安心准备过大年,完全对疫情无感啊。”
时隔不到20天,我们再回过去看看管轶这些话,句句都说对了!
首先他提到,当时的武汉人还是照常过日子,很少有人戴口罩--这显然是因为卫健委一直说不是人传人,人们心中还比较放松。
其次他说,他判断疫情在武&汉已经无法控制,于是做了逃兵--是不是很多人当时对这样的讲话依然不以为然?但是现在再看看,现在算是在控制中,还是不在控制中?如此焦头烂额的状况,是否能听到管轶的叹息
管轶还对旅行团出游大惑不解。现在想想,趁春节出游,当地居民播撒了多少种子,应该难以计数。管轶作为专家,在当时就有所预见,又一次说对了。
管轶当时还透露一个消息,当时没有人能够听明白,但现在我们再回头看,就很清晰了。他说:
“我吃了不少闭门羹,愿意合作的科研机构并不多。他们管理很惯性,也许认为自己更有能力。”
其实,幼稚的管轶并不明白,内地至少有两家科研机构,其中一家在上海,一家就在武汉,已经早在12月底1月初就拿到了病毒样本,且很短时间内就分离出了病毒。管轶1月21日才去,这时候人家战场都打扫完了。人家根本就不需要他了。
但是,科学家们的努力,却并没有实实在在帮助到疫情防控。公众们一定不会忘记,在1月11日到1月18日这宝贵的一周当中,卫健委发布的通告中没有新增确诊数,而智商正常的人都知道--病毒肯定没有在这7天里闲着。
关于武汉市乃至湖北的防控举措,管轶这样说:
”评价一个措施要看时间点和效果,时间点我觉得已经错过了黄金防控期,效果我并不乐观。“
“据我观察,武汉市街上的人流在21日已经明显减少了,春运大潮已经快结束了,许多年轻人或者老家在外地的已经回家过年了,他们很可能是在社区接触到了病人,出城时还在潜伏期,很可能都是移动的病毒。”
“这些人回老家,就把病毒带去了全国各地,以他们17、18日离开开始计算, 25日、26日全国人民可能需要多加留意。”
“此外,已经出城的那些人,会不会或者懂不懂怎么自我隔离。我看当地政&府似乎不作为,连个隔离指引也没有给到出城的人。”
“1月20日,国家卫健委已经下发文件将武汉肺炎纳入法定传染病乙类管理,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但以我亲自观察调研所见,到22日武汉还是一个不设防的城市。”
当时很多人应该对管轶这个“外来和尚”大放厥词、把前景描绘得比较黯淡,颇有微辞吧?今天回过头再看看,讲得准不准?
我们不难发现,管轶在当时,可比李文亮说的多的多了,说的严重程度,也厉害得多。更重要的是,他的话通过采访,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实际上,武汉&相关部门正在为自己当初的轻忽付出代价。从封&城至今,我相信武&汉市已经吃到了苦头,加小编微信:wxidmzzy 看更多好文。而我们通过正规途径,也可以了解到,当地已有多位民警,在抗击疫病的战斗中不幸牺牲了。
有人说,如果死了两万人,那并不是死两万人的事发生了一次,而是死掉一个人的事发生了两万次。
管轶是谁?
英国皇家医学院外籍院士,香港大学于崇光基金教授席(病毒学)、新发病毒性疾病学讲座教授,香港大学新发传染性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香港大学流感研究中心主任,汕头大学·香港大学联合病毒学研究所所长、粤港新发传染病联合实验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