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考虑深远!女儿在读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就知道为六年级时升初中做准备。那时,她突然爱上了数学,于是自己拿了几块钱,课后去沈阳路菜场的小巷子里面,补习数学。同时,她还打算参加楚天都市报举办的楚天杯作文竞赛,可是报不上名。那时,她有点责怪父母帮不上忙。根据女儿在学校的表现和成绩看来,有没有机会参加竞赛并不重要。但重要的是,女儿感觉到在参加了竞赛并获了奖项的同学面前,很没有面子,这是我后来从老师那里得知的。我趁机给女儿灌输自立自强和自尊自重,依靠自己的思想,鼓励她靠自己,尽自己的努力就好;如果能做得更好,顺便为父母争口气,也为对她寄予厚望的班主任老师和任课老师争口气。并告诉她面子没有想象的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态度要端正,要尽量做好,努力做得更好。
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以后能上个好的学校,每个老师都希望学校有个高的升学率,我也不例外。因为我明白,一个好的初中意味着好的高中和日后可能好的高考成绩,为考上重点大学,毕业后找到一个好职业做准备。于是,各类补习班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很多做老师的,或曾经做过老师的人,打着重点学校的名师的旗号也争相开始挣钱。无数家庭的补习班支出,找关系,走门路支出也随之上升。
在这种形势下,我能做到的就是,问孩子自己想学什么,想补什么,我就出钱出力,花时间去陪。鱼有鱼路,虾有虾路。当时有同事很神秘的告知,有个很有名的数学补习班,叫刘佳数学什么的,在当时很有名,可收费不低。即使想出钱让孩子去,还不一定人家肯收,很多人不得不找熟人介绍或找很特别的路子进去。我们听到消息太晚,好不容易打通了电话,直接就被拒绝了。孩子很沮丧,我们也很内疚,找熟人帮忙疏通,找朋友帮忙说情,也没有成功,最终放弃了。后来在另一个朋友的帮助下,找了一个语文补习班,把钱硬往老师手里塞,最终作为候补学生登记上去,说有人退出的话,就通知我们。
终于电话来了,说有个空位,我们就带孩子去插班了。然后另一个同事的孩子得知后,告诉了同事,一家人还责怪我们不给他们消息,不够意思,委托我们去打听还有没有机会。送孩子去上课的时候,人山人海的场面,老师的那个牛的架势,以及做家长做学生的毕恭毕敬的姿态,让我觉得自己没有改行去教小学语文是此生最大的失策。
在我们家附近,一个能容纳大约三百人的市政府礼堂里,一位举着话筒大声取笑着答错了问题的学生,批评着没有尽心尽力督促孩子正确完成课后作业的家长的,很牛很牛的自称是某重点学校退职的“名师”,在乱哄哄的大礼堂里,慢条斯理地,颇有权威地,讲着汉语的语法和句子,改错和造句,挣着比我们工资高十几倍的外快,还不用交税。我明知道孩子没有学到什么东西,还是每堂课按时送她去,和一群认识的不认识家长在礼堂外面风雨无阻地等待。等到课结束后,匆匆忙忙去赶每趟要等很久的,也许是末班车的公共汽车。
到了小学考初中的那天,我陪孩子去赶考。在孩子考试的时候,成百上千的家长,就铺着报纸在台阶上,或在花坛的边缘上,默默地独自坐着,或小声地议论着考题或有关政策的小道消息。考试快结束的时候,开始有人卖考题和答案了,大家都争相去买,五元一份。我把数学考试题拿到办公室,让一些刚刚从大学毕业的年轻同事们做,他们也费了很长时间,费了一些功夫,有些做出来了;有些没有做出来,最终放弃了。大家唏嘘不已。
从那时起,我觉得应该为孩子找一条出路。我想,才小学升初中就这么难,要是上大学那还不脱层皮啊。整个孩子上学的过程,就像是一种炼狱,夺走了孩子的欢乐和童真,也引起了孩子对人生,道德,思维和做人的困惑。好像移民的念头就是从那时开始有的。为了让孩子考试后,放松一下,她一考完,我就带她到学校附近的书店,为她买了一本当时刚刚出版的《哈里波特5》,以实现我对她的承诺。
同时,我也买了刚刚考完的一份语文试卷和一份数学试卷,拿回去让孩子对答案,结果让人后悔得直跺脚:有一首诗,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孩子居然交了白卷,一个字也没有写。而那时刚好中央一台在播放电视连续剧《长征》,片首的主题曲的歌词正是这首诗。我们却没有让她看电视,为了复习备考wo。
好在最终孩子还是很争气,以很好的成绩,榜上有名,为我们省了万余元的择校费和打点熟人,送礼的麻烦以及费用,让我们做家长的很有面子。
考完试以后,突然有一天,女儿问我,能不能调到北京去。我问为什么要去北京呢?她说,她们班有个同学搬去北京了,据说有北京户口,上北大清华容易一些。由于那时有了网络,我开始上清华北大的论坛,看到大多数学生在讨论出国和英语考试。于是我突发奇想地对女儿说,要不我们一步到位,到国外去怎么样?
移民的理由:灌水与思考及孩子教育
俺当时就是领导想出来然后就出来了,小孩子教育是顺带的,觉得入乡随俗,在国内俺国内的来,在加拿大按加拿大的来。国内能成才加拿大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