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原文: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Seventy nine
Reconciling great hate,
Must leave the green eyes.
How can this be said to be a good way of kindness?
Therefore, a sage has his own mild way:
Even holding part of receipt for a loan to a poor person,
But not pushing for, forcing, the payment of that loan.
Someone who has benefit is
Like this sage who holds a part of a receipt for a loan to poor people,
someone who hasn’t any benefit is
Like a tax officer enforcing threshold taxation harshly.
Natural role doesn’t care if anyone is a close relative or a stranger,
But often helps the person who has kindness.
第七十九章:重い憎しみを調和しましたけれども必ず残す憎しみがある。いくら何でもこれがいい方法だと言えないでしょう?
従って聖人のやり方がまるで金の借りる手型を保留して借り手に返金を求めてくれないようで。借りる手型を身に着けるものは得が
あり、課税をみにつけるものは得がありません。自然法則がどなたに偏愛しません、けれども、常に善人を助けてくれます。
有关道德经第七十九章个人浅解: 这一章老子提出一个新的观点, 将两家积怨深重的进行调和,这是不可取的,不是善法!接下来老子有强调有道的圣人的做法是从不与人结怨。 既然不结怨,自然也就不存在以得报怨了。 这一章的德,我个人还是倾向于是得的转借字。 因为这一章开篇讲的很明白了不结怨,结怨不是好办法。 为善我理解为好办法。 我很赞赏老子这个观点,要么不与人结怨,要么与人结怨以后就不要走调和之路,正如老子说调和来调和去,还有余怨存在。 接下来老子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结怨与不结怨的区别,同样是借给别人钱, 有道的圣人拿着借条,并不急于催债, 显得从容大度,这样他就会有收获, 收获什么?收获的是宽容,也就是老子所说的三宝之一慈。 相反,一般的人则像收租税的人, 一个劲地催问,苛刻、计较。 最后老子下结论:自然法则是不分亲疏的,但是, 他往往帮助好人。
老子这个观点究竟可不可取呢? 我想起一个故事,战国时期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他手下有一个门客叫冯谖,有一次孟尝君让冯去薛城收租子, 冯到了薛城看到老百姓生活都很苦,于是把地契烧了,空手而归,孟问他收了多少租子, 冯如实禀报,然后冯补充说,他这样做是为孟尝君买义,后来孟尝君落难,路过薛城,全体百姓夹道欢迎,孟感慨流着泪对冯谖说:“先生给我买的情义,今天我算是亲身感受到了。”
以前我读老子这一章感觉这种做法挺好,现在突然有了另一种感觉,因为现代的人已经是人心不古了,再按老子那套来要求他们,是不可能的。不是有句话说得好吗,站着借钱,跪着讨账。我以前在国内就曾经碰到过这样一个无赖,我问他要钱,他说:“ 这年头有借老婆的,没有借钱的,你愿意借的。” 你说,碰到这种无赖怎么办? 唯一的办法以无赖治无赖。我最后找了一个无赖把钱要回来了。
所以,今天再读老子我的感觉就和很多年以前不一样了。 借钱? 别说借, 要么不借,要么就直接赠送。因为你借了,他不还,双方还结怨,这种怨恨是很难调和的。你不借,无非大家形同陌路。 但是,遇到必须借的时候,那就不如直接送。
就像上次我外甥结婚买房子,我妹问我借钱,我直接就跟她说:这个钱就权当给我外甥结婚随喜吧,本来做舅舅的也应该出钱。 你就不用还我了,当然,他装修房子,举办婚礼,我也不会再出第二份钱了。结果大家都很高兴,我外甥10几年不和我联系,(因为我没把他办来加拿大)今年除夕也专程给我拜年。
所以,今天再读老子发现他的很多观点都与当下社会不合拍的。 因此,死读书不如不读书, 老子的有些理论我是不敢苟同的。
Seventy nine
Reconciling great hate,
Must leave the green eyes.
How can this be said to be a good way of kindness?
Therefore, a sage has his own mild way:
Even holding part of receipt for a loan to a poor person,
But not pushing for, forcing, the payment of that loan.
Someone who has benefit is
Like this sage who holds a part of a receipt for a loan to poor people,
someone who hasn’t any benefit is
Like a tax officer enforcing threshold taxation harshly.
Natural role doesn’t care if anyone is a close relative or a stranger,
But often helps the person who has kindness.
第七十九章:重い憎しみを調和しましたけれども必ず残す憎しみがある。いくら何でもこれがいい方法だと言えないでしょう?
従って聖人のやり方がまるで金の借りる手型を保留して借り手に返金を求めてくれないようで。借りる手型を身に着けるものは得が
あり、課税をみにつけるものは得がありません。自然法則がどなたに偏愛しません、けれども、常に善人を助けてくれます。
有关道德经第七十九章个人浅解: 这一章老子提出一个新的观点, 将两家积怨深重的进行调和,这是不可取的,不是善法!接下来老子有强调有道的圣人的做法是从不与人结怨。 既然不结怨,自然也就不存在以得报怨了。 这一章的德,我个人还是倾向于是得的转借字。 因为这一章开篇讲的很明白了不结怨,结怨不是好办法。 为善我理解为好办法。 我很赞赏老子这个观点,要么不与人结怨,要么与人结怨以后就不要走调和之路,正如老子说调和来调和去,还有余怨存在。 接下来老子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结怨与不结怨的区别,同样是借给别人钱, 有道的圣人拿着借条,并不急于催债, 显得从容大度,这样他就会有收获, 收获什么?收获的是宽容,也就是老子所说的三宝之一慈。 相反,一般的人则像收租税的人, 一个劲地催问,苛刻、计较。 最后老子下结论:自然法则是不分亲疏的,但是, 他往往帮助好人。
老子这个观点究竟可不可取呢? 我想起一个故事,战国时期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他手下有一个门客叫冯谖,有一次孟尝君让冯去薛城收租子, 冯到了薛城看到老百姓生活都很苦,于是把地契烧了,空手而归,孟问他收了多少租子, 冯如实禀报,然后冯补充说,他这样做是为孟尝君买义,后来孟尝君落难,路过薛城,全体百姓夹道欢迎,孟感慨流着泪对冯谖说:“先生给我买的情义,今天我算是亲身感受到了。”
以前我读老子这一章感觉这种做法挺好,现在突然有了另一种感觉,因为现代的人已经是人心不古了,再按老子那套来要求他们,是不可能的。不是有句话说得好吗,站着借钱,跪着讨账。我以前在国内就曾经碰到过这样一个无赖,我问他要钱,他说:“ 这年头有借老婆的,没有借钱的,你愿意借的。” 你说,碰到这种无赖怎么办? 唯一的办法以无赖治无赖。我最后找了一个无赖把钱要回来了。
所以,今天再读老子我的感觉就和很多年以前不一样了。 借钱? 别说借, 要么不借,要么就直接赠送。因为你借了,他不还,双方还结怨,这种怨恨是很难调和的。你不借,无非大家形同陌路。 但是,遇到必须借的时候,那就不如直接送。
就像上次我外甥结婚买房子,我妹问我借钱,我直接就跟她说:这个钱就权当给我外甥结婚随喜吧,本来做舅舅的也应该出钱。 你就不用还我了,当然,他装修房子,举办婚礼,我也不会再出第二份钱了。结果大家都很高兴,我外甥10几年不和我联系,(因为我没把他办来加拿大)今年除夕也专程给我拜年。
所以,今天再读老子发现他的很多观点都与当下社会不合拍的。 因此,死读书不如不读书, 老子的有些理论我是不敢苟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