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去Tim Hortons坐一坐。Tim Hortons是加拿大比较著名咖啡店,也有早餐。它与美国的Dunkin有点类似。加拿大人都比较喜欢。它存在于路边或闹市区。经常看到外面有开车排长队等待快捷购买咖啡的景象。
这是本地人特别喜欢的咖啡连锁店,据说从来不卖给中国人经营。如果留心观察一下,在走过众多的这Tim Hortons店,发现还真没有中国人在经营,甚至同胞做为雇员的情况也没见到过。在同胞渗透行行业业今天,也可以说这是一个"奇迹"了
也确实很喜欢它的咖啡。每隔两个星期的早晨,去那坐一坐,一杯咖啡慢慢细品,同时也蹭蹭它的免费Wifi,有时也要一份小甜点,虽然也很好吃,但太甜。
每次去都看到有些老人坐在那,一杯咖啡一份报纸。或在那聊天悠闲。曾经对朋友提起,说那是一群退休的老人,每天没什么事,扎堆聊天,天天就像上班一样,准时到达。
住的街上有一位西人老头,有一次同我说,他再也不去Tim Hortons了。我诧异地问为什么?他说每次去,他们聊天的话题都是“今天谁谁又走了,搞得大家都有些排着队等待末日来临似的,心情总是不好!
听来有些感慨。听说国内现在流行一句话:"把生命交给了党,老来无人养;本想靠儿女,儿女又下岗! "真实再现了人老后的境况。如今谋生尚且艰难,又何谈求老来快乐?
这些老人,早已过了“肤白黯了羊脂玉,妙目绝了百花词”的美好年华。岁月长河似乎被隔绝在外,略有蹒跚背影弥漫有点点朴素光华。这些“真实”却又似乎与我们保持着距离,超脱于声色犬马的现实世界外。
同中国老人一样,这里老年人没有很想去养老院的,去养老院都是最后的办法。身体不能自理的时候,首选请护工上门。再后才是养老院。
记得读过一位老人的话,说上养老院“自己是花钱来劳改”。
因为对大部分老人来说,在住进养老院的第一天,他们就失去了独立出入的自由。门卫管理严格,老人外出通常要子女陪同。
为了防止意外,特别是摔倒的情况发生,护理员也会限制老人走出自己看管的范围,所以他们的日常活动空间非常有限。每天就是围绕着床的一小块空间,就在床尾的小桌子上吃饭、看报纸、听广播,偶尔再去门外的走廊坐一会儿。
中国的养老院普遍还存在着殴打老人,虐待老人的现象。老人在养老院里实际上是被管制的对象,而根本不是被服务,被照顾的对象。
记得前两年疫情刚开始的时候,有个朋友的社区医院工作,她去老人院为老人打疫苗。那个脏乱让她震惊。每个房门上有个小窗户。呼喊老人的名字好久,小窗户上才出现呆滞的面孔,并不相信她们....。
据说在美国,住在养老院里的老人也比居家养老的老人更早死亡、健康程度更差以及更加抑郁的心境,即使该养老院不存在任何殴打虐待老人的情况,其结果也是如此。
这是因为个人选择权几近于无。刻薄一点,养老院本质上和学校、监狱、军队一样,都是集体性压倒个体性的机构,个人是被规范、被管制、被体制化的对象,在这种环境里,活着真的只能是活着。
老人在自己家里住了一辈子,临老了却要到一个完全陌生得环境和陌生人一起去适应陌生得生活,像幼儿园的孩子、服役的士兵一样过一种集体生活,遵守一大堆规章条例,看着护工的脸色过日子。他们的日常活动空间非常有限。每天就是围绕着床的一小块空间,就在床尾的小桌子上吃饭、看报纸、听广播,偶尔再去门外的走廊坐一会儿。
想象某个一老人,在养老院最终的时刻,用歪歪扭扭的字迹,写下这样的一句话。"珍贵的翱翔之火不灭,必将成为照亮自由的灯塔。"
据说在美国,老年人群中盛行“养游结合”。老年夫妇喜欢开着露营车出家门看天下、房车周游美国,甚至是周游世界。现在美国上百万房车的主人中,老年人是主力军。房车被美国老人称为是“车轮上的家”,既是车又是房,可以上路,也可以煮饭、洗浴,在房车里享受自由而充满乐趣的旅行。他们一直在运动中,这些老年人往往拥有更健康的身体,他们罹患心脑血管疾病的几率大大低于其他的同龄老人。
岁月刻度失去意义后,向前一步就是自我毁灭。而这一切的改变,是如何让生活一切都是变得鲜活和充满生机。
“愿你出走多年,归来还是少年”。这么一句话,那是多么艰难。少年时期的那种梦想,那种蔑视日常的勇气,有多少人能够保持?在旧时光里,会有你美好的一面。而未来,愿安康。
这是本地人特别喜欢的咖啡连锁店,据说从来不卖给中国人经营。如果留心观察一下,在走过众多的这Tim Hortons店,发现还真没有中国人在经营,甚至同胞做为雇员的情况也没见到过。在同胞渗透行行业业今天,也可以说这是一个"奇迹"了
也确实很喜欢它的咖啡。每隔两个星期的早晨,去那坐一坐,一杯咖啡慢慢细品,同时也蹭蹭它的免费Wifi,有时也要一份小甜点,虽然也很好吃,但太甜。
每次去都看到有些老人坐在那,一杯咖啡一份报纸。或在那聊天悠闲。曾经对朋友提起,说那是一群退休的老人,每天没什么事,扎堆聊天,天天就像上班一样,准时到达。
住的街上有一位西人老头,有一次同我说,他再也不去Tim Hortons了。我诧异地问为什么?他说每次去,他们聊天的话题都是“今天谁谁又走了,搞得大家都有些排着队等待末日来临似的,心情总是不好!
听来有些感慨。听说国内现在流行一句话:"把生命交给了党,老来无人养;本想靠儿女,儿女又下岗! "真实再现了人老后的境况。如今谋生尚且艰难,又何谈求老来快乐?
这些老人,早已过了“肤白黯了羊脂玉,妙目绝了百花词”的美好年华。岁月长河似乎被隔绝在外,略有蹒跚背影弥漫有点点朴素光华。这些“真实”却又似乎与我们保持着距离,超脱于声色犬马的现实世界外。
同中国老人一样,这里老年人没有很想去养老院的,去养老院都是最后的办法。身体不能自理的时候,首选请护工上门。再后才是养老院。
记得读过一位老人的话,说上养老院“自己是花钱来劳改”。
因为对大部分老人来说,在住进养老院的第一天,他们就失去了独立出入的自由。门卫管理严格,老人外出通常要子女陪同。
为了防止意外,特别是摔倒的情况发生,护理员也会限制老人走出自己看管的范围,所以他们的日常活动空间非常有限。每天就是围绕着床的一小块空间,就在床尾的小桌子上吃饭、看报纸、听广播,偶尔再去门外的走廊坐一会儿。
中国的养老院普遍还存在着殴打老人,虐待老人的现象。老人在养老院里实际上是被管制的对象,而根本不是被服务,被照顾的对象。
记得前两年疫情刚开始的时候,有个朋友的社区医院工作,她去老人院为老人打疫苗。那个脏乱让她震惊。每个房门上有个小窗户。呼喊老人的名字好久,小窗户上才出现呆滞的面孔,并不相信她们....。
据说在美国,住在养老院里的老人也比居家养老的老人更早死亡、健康程度更差以及更加抑郁的心境,即使该养老院不存在任何殴打虐待老人的情况,其结果也是如此。
这是因为个人选择权几近于无。刻薄一点,养老院本质上和学校、监狱、军队一样,都是集体性压倒个体性的机构,个人是被规范、被管制、被体制化的对象,在这种环境里,活着真的只能是活着。
老人在自己家里住了一辈子,临老了却要到一个完全陌生得环境和陌生人一起去适应陌生得生活,像幼儿园的孩子、服役的士兵一样过一种集体生活,遵守一大堆规章条例,看着护工的脸色过日子。他们的日常活动空间非常有限。每天就是围绕着床的一小块空间,就在床尾的小桌子上吃饭、看报纸、听广播,偶尔再去门外的走廊坐一会儿。
想象某个一老人,在养老院最终的时刻,用歪歪扭扭的字迹,写下这样的一句话。"珍贵的翱翔之火不灭,必将成为照亮自由的灯塔。"
据说在美国,老年人群中盛行“养游结合”。老年夫妇喜欢开着露营车出家门看天下、房车周游美国,甚至是周游世界。现在美国上百万房车的主人中,老年人是主力军。房车被美国老人称为是“车轮上的家”,既是车又是房,可以上路,也可以煮饭、洗浴,在房车里享受自由而充满乐趣的旅行。他们一直在运动中,这些老年人往往拥有更健康的身体,他们罹患心脑血管疾病的几率大大低于其他的同龄老人。
岁月刻度失去意义后,向前一步就是自我毁灭。而这一切的改变,是如何让生活一切都是变得鲜活和充满生机。
“愿你出走多年,归来还是少年”。这么一句话,那是多么艰难。少年时期的那种梦想,那种蔑视日常的勇气,有多少人能够保持?在旧时光里,会有你美好的一面。而未来,愿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