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开贴说上海

哈哈,红色健美裤?我怎么不记得了:p 我记得我读小学的时候,流行过穿红色“涤盖棉”裤子(“涤盖棉”,我也不知道是啥面料,不过顾名思义就是一种有点弹力的布料喽),不过好像不能算很紧身吧,不知道是不是保尔说的“红色健美裤”,呵呵。那时候好像几乎每个女孩子人手一条。后来呢,好像又流行过A字裙加发梢处一刀平的披肩发,于是如果在街上从女孩子的背影认人,很容易认错人,因为一个个的打扮都太像了:D 年纪大一点的妇女,好像流行过吹得高高的刘海,每人头上一朵“鸡冠花”:D 不知道别的地方有没有流行过这一些?也许也有吧。现在大家的穿着打扮都越来越个性化了:wdb10:
86年额从上海过,公交车车上都是呀:wdb5:
 

小和尚

最爱妹的小和尚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开贴说上海

有点怀疑下面这本书不是正宗上海人写的,大家如何看?

摘自《上海市井闲话》

高级灰与白骨精——话说上海人
一 高级灰与基本款
二 百页包与打桩模子
三 上海男人
四 上海女人
五 新新人类
六 浆糊师与吃剩族
七 本草纲目与B拆开
八 排骨美女与卡门
九 撬客与臭盘
十 溜子与煤饼
十一 玻璃瓶与野糊蛋
相关链接
淘浆糊与劈硬柴——流行语与社会风情
一 上品与开大兴
二 胸闷与装胡样
三 回头率与拗造型
四 葱油面孔与爱神
五 拇指运动
六 淘浆糊与劈硬柴
七 开大道
八 戳壁脚与大路
九 通路子
十 轧勿熟
十一 掼烂山芋
十二 吃盒头饭
十三 武功废脱
十四 划玻璃
相关链接
洋葱头与背猪猡——流行语与经济生活
一 三光模子
二 斩冲头
三 三六九捞现钞
四 吊秤
五 保大洋
六 一张分
相关链接
秦始皇与第四者——流行语与婚恋性情
一 谈敲定
二 荤婚与素婚
三 花插插
相关链接
特困生与高四班——流行语与校园情态
一 特困生与麻辣教师
二 充电
相关链接
内在美与小扁担——流行语与事物指称
相关链接
开司米与谁怕谁——沪语化的外来词语
相关链接
附录 关于上海话语音
高级灰与白骨精——话说上海人
“老山东,一早就去买小菜啊?”“噢,是老宁波!侬搭小广东一道去早锻炼啊?”
在上海的一些老里弄,人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称呼:在“老”、“小”之后加上“宁北”(上海人一般称宁波人为“宁北人”)、“广东”、“江北”、“绍兴”、“山东”等籍贯名称。上海话里的这种称呼反映着上海市民籍贯成分的构成状况。
一百多年来,随着城市的发展,许多外地人来到上海谋生,使上海逐渐变成了一个“五方杂处”的大都市。市区里外省籍的居民队伍日益壮大,而祖居沪上的上海“本地人”却反而主要集中居住在市郊了。称上海是近代中国的一个移民城市一点也不为过。据1930年的统计资料记载,当时仅江苏籍的居民就占上海市区人口总数的39.55%,而祖居上海的“本地人”却只占市区总人数的25.78%(《上海市统计》,上海市地方协会编,1930年)。移居上海的外省籍人中,江苏籍最多,其次分别来自浙江、广东、山东和安徽等。到了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几年里,上海的外省籍居民数量急剧增长。以上海的杨浦区为例,外省籍居民已占到了全区总人数的92%左右,而“正宗”的上海本地人却只约占8%(《上海市统计总报告》,上海市政府统计处编,1948年)。这使“上海人”成了一个比较“杂”的概念。谁是上海人?祖居上海的“本地人”自然是上海人,但大写的“上海人”实际上恰恰主要是由祖居不在上海,甚至不在上海出生,然而却长期工作、居住、生活在上海的外来居民组成的。相对而言他们都是不同年代的“新上海人”。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上海人口数量逐年扩大,一批一批“新上海人”不断充实“上海人”的队伍,在他们融入上海社会生活的同时,也使上海社会文化多元性与兼容性的特征,即“海派”特色更加明显。“五方杂处”使上海人之间既有互补,也有碰撞;既有互相帮助,也有互相挤轧。在上海这个发展十分迅速的大舞台上,人们以自身的特征与技巧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演绎着一幕幕喜怒哀乐的人生大戏。
“五方杂处”也影响了上海话的变化。从语音上看,上海话产生了籍贯性群体差异。过去,在杨浦、普陀、闸北等苏北人比较多的区里,常常可以听到一种苏北腔的上海话;在虹口区四川路一带,居住的广东人较多,由此又无形之中流行着一种广东腔的上海话。这种带“腔”的上海话也汇聚到上海话的流变中,只是它们在与“本地”上海话的混合发展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直至今日,一些中老年的苏北人、广东人、山东人依然说着带各种“腔”的上海话。绝大多数上海人已非常习惯经过了“混音”发展流变的现在这种上海话。
不仅如此,上海话海纳百川,伴随着变革时代新事物、新现象的精彩纷呈,它的流行词语也与时俱进地发生着变化,不仅替代更新得快,而且它像一面镜子,生动而深刻地折射了时代的变迁和上海现实社会的世态风貌。正是生、旦、净、末、丑各类角色都上了上海大舞台。
一 高级灰与基本款
20世纪90年代,在公司里,尤其是在外资企业里当上经理,甚至经理级以上职务的人,被称为“高级灰”。为什么既称其为“高级”又称其为“灰”呢?“高级”是因为这些人职位高,收入颇丰,买了房,驾着车,物质生活比较丰富高级。至于“灰”,其实就是指“灰领”。我们知道“白领”是指公司里坐办公室的职员;而“蓝领”是指技术工人或干体力活儿的。经理级以上的人物属于管理人员,既不属“蓝领”,也不能完全算作“白领”,所以就被称为“灰领”。
说起“领”字来,现在的“领”还真是不少。除了蓝、白、灰“领”之外,眼下又出了“金领”。20世纪90年代,外资企业进驻上海的越来越多,私有企业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这些企业对科技精英与高级管理人才需求量大增,于是很多高学历人士以及海外留学归国的科技、管理人才涌进了这些企业,肩负起科研开发或高级管理的重任。他们的贡献和成功,对于企业的发展和财富创造往往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因此,这些人薪水报酬很高,年收入一般都在20~30万元之间,高的可以达到50万、100万元以上。因为这类人是精英,像金子一样宝贵、值钱,确实收入也更高,所以上海入就套用“白领”、“蓝领”、“灰领”那样的格式,流行起一个“金领”的词儿。
那个“领”字,本意是指衣领(上海人说“领头”)。“白领”工作在办公室里,环境比较干净,很少接触灰尘、油垢,白衬衫领子不易弄脏变黑。这跟“蓝领”不同。操作工人所处的工作环境大多要与油污打交道,容易弄脏,所以他们要穿蓝色的或颜色比较耐脏的工作服。至于“白领”中的骨干精英分子,那更是当今社会的宠儿,无论工作环境、收入水平还是社交层次都会让人啧啧称羡。所以上海人不无调侃地把这类人叫成“白骨精”。
“白骨精”既然是各行各业的精英骨干力量,相对而言数量就不可能多得可观,否则就不值钱了。因为这类人才吃香,所以在有些人才招聘会场内,会专门开辟高新技术人才招聘区域,地上铺设红色地毯,以示醒目与隆重。但凡有资本和实力踏着红地毯成功应聘的人,会被人们戏称为“红地毯人才”。与之相互映衬的一般人才招聘会场,应聘者走的就是普通的水泥地,自然而然一般性人才就被叫做“水泥地人才”。能成为“红地毯人才”,受重视,礼遇高,固然可喜。成不了,或暂时成不了,做个“水泥地人才”也大可不必妄自菲薄。因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所不可或缺的恰恰是大量的“水泥地人才”。只要是人才,不拘一格地录,人尽其才地用,就不会浪费资源或妄为人才了。
说到人才,“老法师”就是一类人才,而且是老资格的人才。近年来,“老法师”一词十分流行,频频耳闻于坊间的日常生活当中。它含着尊敬推崇的色彩,指在某一方面极富经验、很有办法的有一定资历的人,或者就是某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精通或熟谙某门专业知识、行业规矩。平时你遇到问题、棘手之事,常会想到去请教周围这样的“老法师”,且往往会茅塞顿开,颇有所获。“老法师”在人们眼里是属于“品”和“识”兼备的。若是光有“识”,“品”差一点的,直白一点说,就是“门槛”比较精,老于世故的,就被叫做“老积子”。显然,“老积子”“识”同“老法师”,只是“品”相不同罢了。
旧时,上海人把江湖医生称为“郎中”。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郎中”却被用来转指非科班出身或无相应学历,但确有实际本事的人。现在有些用人单位过于迷信文凭、学历,不太赏识和使用“郎中”式的人才,于是,不少“郎中”们只好自叹怀才不遇了。
有钱人被称为“大款”,而财力一般,又没什么社会地位的普通人,则被称为“基本款”。很显然,“基本款”是由“大款”一词反身引申而来的。这两类群体的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是由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性格和对生活持不同态度的各类人群构成;不同之处就在于对钱财的持有量上。正因为我国社会中最基本、最基础的群体是由这些普普通通的“基本款”组成的,才凸显出“大款”们的“大”来,要不我们不就已经走进了共同富裕的社会形态了吗? 在庞大的“基本款”群体中,其实还包括好几个层面,比如被称作“猪油渣”的群体。猪油渣本是指猪油熬出后所剩下的油渣。所以“猪油渣”被转指没有油水可榨的人或无利可图的事。社会上有不少人经济条件很差,生活拮据,所以往往自嘲是“猪油渣”。商家要是向这类群体推销高价商品,他们会说:“朋友,帮帮忙噢!侬开错方子吃错药味。阿拉不过是靠几百块辛苦铜钿过日脚搿‘猪油渣’,呒没花头搿。侬搿种生意么,去捉两搿‘大款’来斩斩‘冲头’还差勿多!”(伙计,行行好吧!你是找错对象了。咱不过是靠几百块辛苦钱过日子、没什么油水的人,别指望了。你这种生意,该去逮几个有钱的主当冤大头,那还差不多!)
除了节假日,每天都要上班的工薪阶层,他们被称作“上班族”。其中虽然也包括了一些收入不菲或有头有脸的人,但毕竟他们中的大部分还是属于“基本款”群体的一个层面。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开贴说上海

涤盖棉属于双层针织布,上层涤纶成分多,下层棉成分多,两层通过钩针形式交织在一起,设计很合理的,为什么后来逐渐消失了,值得研究。
棉褪色比较厉害,所以棉在上面很不好看。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开贴说上海

昨天帖子里有人提到了上海女孩子的“嗲”,那么掰上海方言,要不就从这个“嗲”字说开。

首先要“科普”的是:也许大家都不知道,dia字其实已经被正式纳入牛津在线词典。2008年3月26日,《21st Century (21世纪)》英文报专门报道如下:http://paper.i21st.cn/story/40591.html

Are you a diaist? (你很嗲吗?)

Recently,the chinese word "dia" made it into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Online,joining Wiki and google as words appearing regularly in popular culture.

Pronounced in its pinyin form, the word makes sense to most Chinese people.

As a noun, it refers to someone who speaks and acts in such an over gentle way that others can't resist feeling charmed, or, frightened. As an adjective, it describes the extremely gentle auality of one's tone or action.

The word originated in Shanghai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It is believed that "dia" was derived from the English word "dear".

When Shanghai people fist embraced "dia" in their everyday talk in 1960s, a Shanghai newspaper launched a series of debates over it.

Consrvatives held that "dia" described a woman who intentionally palys up her feminine character to allure men.They saw it as a negative word. However,others argued that the word could be used in a positive sense and should be accepted.

Now, the word can mean "good" or "wonderful", although it more often empahasizes a women's appearance and inner qualities.

related words
diaism: n. 嗲主义,崇尚嗲的
diaist: n. 嗲人
diaistic: adj. 嗲的
superdiaistic: adj. 超级嗲的
over diaistic: 过嗲的

我个人觉得上述英文注解对“嗲”字的阐释还是挺全面到位的。上海话里的“嗲”如果用来形容女性,可以是褒义,i.e. it refers to someone who speaks and acts in such an over gentle way that others can't resist feeling charmed(让人感到魅力难挡;)),但也可以是贬义,比如扭捏作态到让人frightened的程度:D

不过如果“嗲”用在形容事物上,一般都为褒义,即很棒的意思:这部电影很嗲的;这件衣服老嗲的;今天晚上的小菜满嗲的......:)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开贴说上海

讲完形容女人的“嗲”,再来讲一个形容男士的 - 不过是比较年长男士的词:老克勒。

关于“老克勒”这“克勒”两字的出处,毫无疑问的是它肯定来自于英语单词,但是到底是哪个词,说法不一。有的说是来自于color(当年的“克勒”,即当年的白领);有的说来自于classics,因为“克勒”们在生活上追求经典,穿名牌,学西式礼仪,享受高雅文化;还有的(比如此楼一开始所提的已故上海女作家程乃姗)则坚持认为“克勒”就是钻石的重量单位carat(克拉)的音译。据说在老上海的珠宝店里,如果遇到三克拉以上的钻戒,珠宝师们往往会把大拇指一翘,称一声“老克拉”!(摘自《上海俗语》,钱乃荣著)

老克勒们当年多半有留洋经历,见过世面,在当时想必也是思想新潮;此外由于多在银行、洋行之类的地方上班,收入不错,所以穿着讲究,注重生活方式,喝咖啡,听唱片,去百乐门跳舞,梳头势清爽的小分头,或许还有点小小的风流。这些老克勒,如果还健在的话,如今大都已七八十岁高龄了,曾在生活中碰到过几个,的确依然找得到当年风度翩翩的影子,有的还思维敏捷,仍能把握潮流动向,谈吐风趣,与他们待在一起,并不让年轻人感到是件枯燥的事情。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开贴说上海

顶娃娃的新头像,很棒:wdb17:

咔咔,谢谢!:wdb6: 其实真棒的是合影之人,俺狐假虎威来着。认出他是谁吗?那天拍的时候,地方没选好,灯光直射在额头和鼻子上,我俩的脸都有一点点变形。不过我不敢再要求和他多拍一张了。所以只好将就着看看,但是我还是很喜欢:wdb6:
 

青紫蓝

Guest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0.00%
回复: 开贴说上海

头像清新时尚!
以前的是幅油画?!看温版已开讲古今中外名画了,这才想起来问。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开贴说上海

咔咔,谢谢!:wdb6: 其实真棒的是合影之人,俺狐假虎威来着。认出他是谁吗?那天拍的时候,地方没选好,灯光直射在额头和鼻子上,我俩的脸都有一点点变形。不过我不敢再要求和他多拍一张了。所以只好将就着看看,但是我还是很喜欢:wdb6:
有点天造地设那劲头字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开贴说上海

清新时尚!
以前的是幅油画?!看温版已开讲古今中外名画了,这才想起来问。

对,以前那幅,是法国画家亨利马蒂斯的作品The Open Window. 他是野兽派的创始人,对色彩的运用天马行空,极其大胆。他还曾经为法国一座俯瞰地中海的小山上的教堂设计了漂亮的彩色玻璃。看似黑白两色的教堂,只要有阳光射过玻璃,就能呈现出华美的色彩。
 

附件

  • 34fbc10446d8718026c7f1e004c0189f.jpg
    34fbc10446d8718026c7f1e004c0189f.jpg
    20.9 KB · 查看: 4
  • the open window.jpg
    the open window.jpg
    39.9 KB · 查看: 4

家园推荐黄页

家园币系统数据

家园币池子报价
家园币最新成交价
家园币总发行量
加元现金总量
家园币总成交量
家园币总成交价值

池子家园币总量
池子加元现金总量
池子币总量
1池子币现价
池子家园币总手续费
池子加元总手续费
入池家园币年化收益率
入池加元年化收益率

微比特币最新报价
毫以太币最新报价
微比特币总量
毫以太币总量
家园币储备总净值
家园币比特币储备
家园币以太币储备
比特币的加元报价
以太币的加元报价
USDT的加元报价

交易币种/月度交易量
家园币
加元交易对(比特币等)
USDT交易对(比特币等)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