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雅

小樓一夜聽春雨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开贴说上海

“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每到秋天,上海人爱吃大闸蟹。大闸蟹就是河蟹(又称螃蟹、毛蟹),但是我们一般总把上海隔壁昆山市巴城阳澄湖里的蟹视为正宗大闸蟹。特地挑周末开车去那里吃蟹的大有人在,以至于出上海的高速公路收费口往往会因此车辆排成长队。但是阳澄湖里真有那么多蟹吗?据说,那里的蟹也有“移民”:D,别的地方的蟹,被运到那里,扔进湖里养两天(也就是Gordon在上面帖子里说的“汰把浴”),就美其名曰“阳澄湖大闸蟹”了:wdb4:

记得小时候,大闸蟹属于家常菜,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大闸蟹的价格扶摇直上。如今,一只大闸蟹小则几十元,大则100多甚至两三百元,成了奢侈食品。于是乎,“秋风起,蟹脚痒”的日子里,请吃蟹也成了一种礼尚往来的方式。一壶黄酒,一对大闸蟹(一雌一雄),再少许点上几个其它小菜,蟹脚剥剥,闲话讲讲,一个晚上就可以消磨过去了。

如果讲究的话,吃大闸蟹也要用专门的工具,比如剪刀、钳子和剔蟹肉的钩针。据说技术娴熟的人,能在剥蟹壳时,把蟹壳的破坏程度降至最低,于是蟹肉吃完后,蟹壳还能重新拼成蟹的模样。这样的耐心,俺是从来不会有的:p

曾从亲戚那听说过一则轶事,说南京路上的和平饭店里,有那么一些年,每到吃蟹的季节,总会有位老先生每天中午夹着一只皮包来报到,坐定后点上两只蟹,不紧不慢地剥剥吃吃,吃完后结账走人。没人知道他的来历,不过肯定至少是个爱蟹如命的老克勒吧,呵呵。对了说到和平饭店,那里曾经有过一支老年爵士乐队,六位乐手的平均年龄都在70岁以上。我曾经去听过一回。当这些根本看不出已到古稀之年的老先生奏起一首首外国的老歌,观众席中有几对上了年纪的老外或老中夫妇起身,开始在乐队前的舞池里翩翩起舞,当时我还比较年轻,坐在暗中望着眼前这并不算熟悉又有历史感的场景,忘了时间,也仿佛超越了空间。可惜这支老年乐队,现在应该已经不在那儿了。

p.s. 下图中绿色尖顶的那栋建筑,就是和平饭店。其实它现在的全名是Fairmont Peace Hotel。因为Fairmont是加拿大的酒店连锁品牌,所以和平饭店门口还挂着加拿大国旗,呵呵。

想起在阳澄湖船上吃大闸蟹的往事:wdb6: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开贴说上海

小时候第一次看戏,是看《少奶奶的扇子》。如果没记错的话,是在美琪大戏院(Majestic Theatre)看的。当年造好时被誉为“亚洲第一”,也曾一度是沪上主要的演出场所。不过几年前去那里看百老汇的42街时,因为上海已经有了大剧院和东方艺术中心,就觉得它的规模的确显小了。当然还是会有一些演出在那里上演,周立波的清口,也曾经在那里表演过许多场,据说票子还很抢手。

第一次听流行歌星演唱会,是在上海万人体育馆(万体馆)看童安格的演唱会。忘了是之前还是之后,好像凭借“冬天里的一把火”一炮打响的费翔的演唱会也在那里上演,据说许多许多适婚年龄的上海女青年在演唱会之前和之后等着见费翔一面,不乏递情书自我介绍的,哈哈。在我读大学的那段时间,万体馆一直是港台歌星演唱会的根据地。不过后来有了八万人体育场,真正的大腕就上那儿开演唱会去了。第一次去八万人体育场看演唱会,看的是哪位歌星的记不清了,但演唱会散场后,因为场地开阔,人群一下子就疏散开来的情形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 和万体馆窄小的出口形成鲜明对比。

再后来,上海的市中心人民广场建起了大剧院。依然清晰地记得非典期间戴着口罩去看“猫”的情景:wdb4: 大剧院的斜对面还有上海博物馆-这是我个人认为上海为数不多的值得一去再去的一个文化场所。

再后来,浦东建起了东方艺术中心,可能是因为设施更为先进的关系,比较高端的演出移师那里了。07年9月小泽征尔就选择了那里执棒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费加罗的婚礼》,因为我妈一直很欣赏他,我就陪她去看了。很偏的位子,也要3000元一张票,但是演出的确非常精彩。尤其现在小泽征尔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再回想那次的演出,就觉得那票价花得还是非常值得。不久前台湾云门舞集的《九歌》在封箱前也选择了在那里上演一场,一票难求。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也是国内为数不多的拥有大型管风琴的演出场所。当然此外那里也有各种小规模、票价也更为亲民的演出,每月还有音乐艺术方面的主题讲座。

上海音乐厅,规模较小,但绝对是专业的音乐演出场所。指挥家陈燮阳对它有高度评价,认为它的音质与巴黎香榭丽舍音乐厅非常相似,更是好过“空有外表”的悉尼歌剧院。所以也经常有各种音乐会在那里上演。上海爱乐乐团更是几乎每周日都要在那里进行表演,电台实时转播 - 这就是传承了多年的“星期广播音乐会”,票价非常亲民,只要几十块钱。这种价格不贵,水准又不低的音乐会,对于给予孩子一些艺术熏陶来说,最理想不过。我个人觉得上海音乐厅是全上海性价比最高的听古典音乐的去处。

此外还有更适合通俗艺术演出的上海大舞台,有些对票房不太有自信的流行歌星演出就会选择那里,小哥费玉清每次来沪唱那些老情歌,也总是选择那里,总会吸引众多祖母级女粉丝前去挥泪捧场,呵呵。至于新的更为现代的流行艺术演出场所,为世博会而造的梅赛德斯奔驰演艺中心可算一个。滚石30周年、张学友1/2世纪巡演首场演出都选择了那里(btw,上海也是张学友1/2世纪演唱会唯一演出了两次的城市)。当年世博会期间的中国馆,如今已经变成了“中华艺术宫”,不久前巴黎奥赛博物馆珍藏画展就在那里举办。这种原本可能只会去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展出的藏品,如今也终于来到了中国:)

虽然上海和纽约、伦敦、巴黎这样的老牌国际文化中心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前年短登多伦多时,我看到多伦多市中心剧院的演出规格也比上海更高,不过在全中国,除了北京,上海在举办文化盛事方面的地位恐怕再没有另一个城市目前可以取代。所以各位外地朋友如果来上海玩,时间允许的话,不妨留意一下正在举办的演出和展览,说不定就能拾遗补缺,赶上一顿自己一直想领略的文化大餐。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开贴说上海

“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每到秋天,上海人爱吃大闸蟹。大闸蟹就是河蟹(又称螃蟹、毛蟹),但是我们一般总把上海隔壁昆山市巴城阳澄湖里的蟹视为正宗大闸蟹。特地挑周末开车去那里吃蟹的大有人在,以至于出上海的高速公路收费口往往会因此车辆排成长队。但是阳澄湖里真有那么多蟹吗?据说,那里的蟹也有“移民”:D,别的地方的蟹,被运到那里,扔进湖里养两天(也就是Gordon在上面帖子里说的“汰把浴”),就美其名曰“阳澄湖大闸蟹”了:wdb4:

记得小时候,大闸蟹属于家常菜,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大闸蟹的价格扶摇直上。如今,一只大闸蟹小则几十元,大则100多甚至两三百元,成了奢侈食品。于是乎,“秋风起,蟹脚痒”的日子里,请吃蟹也成了一种礼尚往来的方式。一壶黄酒,一对大闸蟹(一雌一雄),再少许点上几个其它小菜,蟹脚剥剥,闲话讲讲,一个晚上就可以消磨过去了。

如果讲究的话,吃大闸蟹也要用专门的工具,比如剪刀、钳子和剔蟹肉的钩针。据说技术娴熟的人,能在剥蟹壳时,把蟹壳的破坏程度降至最低,于是蟹肉吃完后,蟹壳还能重新拼成蟹的模样。这样的耐心,俺是从来不会有的:p

曾从亲戚那听说过一则轶事,说南京路上的和平饭店里,有那么一些年,每到吃蟹的季节,总会有位老先生每天中午夹着一只皮包来报到,坐定后点上两只蟹,不紧不慢地剥剥吃吃,吃完后结账走人。没人知道他的来历,不过肯定至少是个爱蟹如命的老克勒吧,呵呵。对了说到和平饭店,那里曾经有过一支老年爵士乐队,六位乐手的平均年龄都在70岁以上。我曾经去听过一回。当这些根本看不出已到古稀之年的老先生奏起一首首外国的老歌,观众席中有几对上了年纪的老外或老中夫妇起身,开始在乐队前的舞池里翩翩起舞,当时我还比较年轻,坐在暗中望着眼前这并不算熟悉又有历史感的场景,忘了时间,也仿佛超越了空间。可惜这支老年乐队,现在应该已经不在那儿了。

p.s. 下图中绿色尖顶的那栋建筑,就是和平饭店。其实它现在的全名是Fairmont Peace Hotel。因为Fairmont是加拿大的酒店连锁品牌,所以和平饭店门口还挂着加拿大国旗,呵呵。
吃大闸蟹精髓在于慢慢地精细地不急不燥地死磕地把此蟹每一肉丝吃净没一蟹毛舔净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开贴说上海

现在的上海,提起娱乐,要绕过周立波似乎有点困难。但是由于我没有什么文化沉淀,努力过很多次,实在没有办法强迫我喜欢周立波,很多人津津乐道的东北明星小沈阳在我这里受到一样的待遇。

周立波,貌似已经成为了明日黄花。他一开始走红,是因为上海的滑稽戏行业沉寂已久,他的清口形式又让人眼睛一亮,而且尚未黔驴技穷时,他的那些段子听来也觉得诙谐中不乏洞察。当然上海话让上海人倍感亲切,也是一个关键因素。

他的清口用普通话讲,噱头就大打折扣。创新灵感似也逐渐枯竭。

也许很多外地朋友还不喜欢他“头势清爽”,西装领结的打扮。我个人觉得这样的打扮本身无可厚非,问题在于他的气质撑不起这一身衣冠楚楚,呵呵。小沈阳我也不喜欢。well,以下观点可能要被拍砖(上次已被萨布拉拍过:wdb7:),我觉得无论是上海的滑稽还是东北赵本山的小品和小沈阳的二人转,反映的都是中国文化里一种较为低俗的幽默:eek: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开贴说上海

周立波,貌似已经成为了明日黄花。他一开始走红,是因为上海的滑稽戏行业沉寂已久,他的清口形式又让人眼睛一亮,而且尚未黔驴技穷时,他的那些段子听来也觉得诙谐中不乏洞察。当然上海话让上海人倍感亲切,也是一个关键因素。

他的清口用普通话讲,噱头就大打折扣。创新灵感似也逐渐枯竭。

也许很多外地朋友还不喜欢他“头势清爽”,西装领结的打扮。我个人觉得这样的打扮本身无可厚非,问题在于他的气质撑不起这一身衣冠楚楚,呵呵。小沈阳我也不喜欢。well,以下观点可能要被拍砖(上次已被萨布拉拍过:wdb7:),我觉得无论是上海的滑稽还是东北赵本山的小品和小沈阳的二人转,反映的都是中国文化里一种较为低俗的幽默:eek:


我赞同!

陪你挨砖!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开贴说上海

小时候第一次看戏,是看《少奶奶的扇子》。如果没记错的话,是在美琪大戏院(Majestic Theatre)看的。当年造好时被誉为“亚洲第一”,也曾一度是沪上主要的演出场所。不过几年前去那里看百老汇的42街时,因为上海已经有了大剧院和东方艺术中心,就觉得它的规模的确显小了。当然还是会有一些演出在那里上演,周立波的清口,也曾经在那里表演过许多场,据说票子还很抢手。

第一次听流行歌星演唱会,是在上海万人体育馆(万体馆)看童安格的演唱会。忘了是之前还是之后,好像凭借“冬天里的一把火”一炮打响的费翔的演唱会也在那里上演,据说许多许多适婚年龄的上海女青年在演唱会之前和之后等着见费翔一面,不乏递情书自我介绍的,哈哈。在我读大学的那段时间,万体馆一直是港台歌星演唱会的根据地。不过后来有了八万人体育场,真正的大腕就上那儿开演唱会去了。第一次去八万人体育场看演唱会,看的是哪位歌星的记不清了,但演唱会散场后,因为场地开阔,人群一下子就疏散开来的情形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 和万体馆窄小的出口形成鲜明对比。

上海在举办文化盛事方面的地位恐怕再没有另一个城市目前可以取代。所以各位外地朋友如果来上海玩,时间允许的话,不妨留意一下正在举办的演出和展览,说不定就能拾遗补缺,赶上一顿自己一直想领略的文化大餐。

年轻时特别喜欢看芭蕾,当时几大经典芭蕾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包括冰上芭蕾的“天鹅湖”都是在美琪看的。我不用任何人陪,自己买贵宾票,纯粹为了欣赏,看完了喜滋滋地回到宿舍,哪怕剩下的日子里天天吃方便面也快乐。

和老公认识后,有一次他过生日,我请他去万体馆听俄罗斯一个交响乐团的音乐会,正听得激动时,老公睡着了:wdb26:,唉,从此便死了这份心,尽管他后来为了弥补,回请我到波特曼酒店的一个音乐厅里也听了一场音乐会,但我还是看出来他完全不在状态,想想就别再难为他了。:wdb12:

红色字的部分真的让我特别想念上海。:)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开贴说上海

周立波,貌似已经成为了明日黄花。他一开始走红,是因为上海的滑稽戏行业沉寂已久,他的清口形式又让人眼睛一亮,而且尚未黔驴技穷时,他的那些段子听来也觉得诙谐中不乏洞察。当然上海话让上海人倍感亲切,也是一个关键因素。

也许很多外地朋友还不喜欢他“头势清爽”,西装领结的打扮。我个人觉得这样的打扮本身无可厚非,问题在于他的气质撑不起这一身衣冠楚楚,呵呵。

哈哈哈,再同意没有了。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开贴说上海

年轻时特别喜欢看芭蕾,当时几大经典芭蕾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包括冰上芭蕾的“天鹅湖”都是在美琪看的。我不用任何人陪,自己买贵宾票,纯粹为了欣赏,看完了喜滋滋地回到宿舍,哪怕剩下的日子里天天吃方便面也快乐。

和老公认识后,有一次他过生日,我请他去万体馆听俄罗斯一个交响乐团的音乐会,正听得激动时,老公睡着了:wdb26:,唉,从此便死了这份心,尽管他后来为了弥补,回请我到波特曼酒店的一个音乐厅里也听了一场音乐会,但我还是看出来他完全不在状态,想想就别再难为他了。:wdb12:

红色字的部分真的让我特别想念上海。:)


天天底蕴深厚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开贴说上海

天天底蕴深厚

让阳光大哥见笑了,这个真的只是遗传,我们家的女孩子(从我妈开始)就都擅长舞蹈,我从小到大,听音乐时脑子里听到的都不是音乐,而是看到一只只舞蹈。

结婚生子之后,就慢慢迟钝了,心思都转移到家庭和油盐柴米上,少了灵气。不过我是自愿的,不后悔。呵呵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开贴说上海

周立波,貌似已经成为了明日黄花。他一开始走红,是因为上海的滑稽戏行业沉寂已久,他的清口形式又让人眼睛一亮,而且尚未黔驴技穷时,他的那些段子听来也觉得诙谐中不乏洞察。当然上海话让上海人倍感亲切,也是一个关键因素。

他的清口用普通话讲,噱头就大打折扣。创新灵感似也逐渐枯竭。

也许很多外地朋友还不喜欢他“头势清爽”,西装领结的打扮。我个人觉得这样的打扮本身无可厚非,问题在于他的气质撑不起这一身衣冠楚楚,呵呵。小沈阳我也不喜欢。well,以下观点可能要被拍砖(上次已被萨布拉拍过:wdb7:),我觉得无论是上海的滑稽还是东北赵本山的小品和小沈阳的二人转,反映的都是中国文化里一种较为低俗的幽默:eek:
周不错如秋雨所说是几百年才出的上海人才但由于整个上海缺少像北方这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所以周江郎才尽也是必然的
所以改革开放以前上海一枝独秀因为其他地方没有政策而改革开饭以后上海在文化艺术方面则一蹶不振文化使然光秋雨或立波无法挽救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开贴说上海

周不错如秋雨所说是几百年才出的上海人才但由于整个上海缺少像北方这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所以周江郎才尽也是必然的
所以改革开放以前上海一枝独秀因为其他地方没有政策而改革开饭以后上海在文化艺术方面则一蹶不振文化使然光秋雨或立波无法挽救



不是后来又出了一个知名全国乃至世界的韩寒吗?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开贴说上海

周立波,貌似已经成为了明日黄花。他一开始走红,是因为上海的滑稽戏行业沉寂已久,他的清口形式又让人眼睛一亮,而且尚未黔驴技穷时,他的那些段子听来也觉得诙谐中不乏洞察。当然上海话让上海人倍感亲切,也是一个关键因素。

他的清口用普通话讲,噱头就大打折扣。创新灵感似也逐渐枯竭。

也许很多外地朋友还不喜欢他“头势清爽”,西装领结的打扮。我个人觉得这样的打扮本身无可厚非,问题在于他的气质撑不起这一身衣冠楚楚,呵呵。小沈阳我也不喜欢。well,以下观点可能要被拍砖(上次已被萨布拉拍过:wdb7:),我觉得无论是上海的滑稽还是东北赵本山的小品和小沈阳的二人转,反映的都是中国文化里一种较为低俗的幽默:eek:

我赞同!

陪你挨砖!

我来了

咱三个准备反拍撒布拉
 

霜岳

宅男战记
最大赞力
0.03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开贴说上海

让阳光大哥见笑了,这个真的只是遗传,我们家的女孩子(从我妈开始)就都擅长舞蹈,我从小到大,听音乐时脑子里听到的都不是音乐,而是看到一只只舞蹈

:wdb17:每个人真的是不一样。我从小到大,看小说的时候脑子里面出现的都是一幕幕的活动场景。开始我以为大家都一样,后来发现有些人甚至根本不爱看小说...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开贴说上海

红色字的部分真的让我特别想念上海。:)

不过天天,各种艺术演出,应该多伦多也有得看的吧?我记得11年短登时,在downtown的King Street上,两个街区之间就看到过2家剧院和一个音乐厅,让我小小地艳羡了一下:p 当时虽然还是夏天,音乐厅已经有了2012年的一些演出的日程了,记得还有李云迪的演奏会。我觉得在多伦多看高水准演出的机会目前应该还是比上海更多些。
 

家园推荐黄页

家园币系统数据

家园币池子报价
家园币最新成交价
家园币总发行量
加元现金总量
家园币总成交量
家园币总成交价值

池子家园币总量
池子加元现金总量
池子币总量
1池子币现价
池子家园币总手续费
池子加元总手续费
入池家园币年化收益率
入池加元年化收益率

微比特币最新报价
毫以太币最新报价
微比特币总量
毫以太币总量
家园币储备总净值
家园币比特币储备
家园币以太币储备
比特币的加元报价
以太币的加元报价
USDT的加元报价

交易币种/月度交易量
家园币
加元交易对(比特币等)
USDT交易对(比特币等)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