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om

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开贴说上海

一个上海女生眼中的欧洲

篱笆网:说说我在欧洲的见闻,真心不能和上海比,真不知道怎么会有中国人留在那里的
公司派到欧洲一个月,利用双休日、他们的节假,自己再请了点假,陆陆续续又积了一个月时间,开车玩圈欧洲。发觉欧洲真是萧条啊,欧洲的人民苦!
前两天看到有人说欧洲雪山老好看的,我特意也去看看,发觉没比我们玉龙雪山好看到哪里啊,最多只能说有点异国情调吧。其实雪山还不都一样嘛。
有人说欧洲气候怎么怎么好,空气怎么怎么清新。算我倒霉,在德国的时候碰上灾害性的狂雨。停留1周,1周的烂天气,我都快旺季太阳是什么样子的了。 好不容易逃出德国,到了荷兰,本来在网上订了一个露营点的住宿,结果说,因为德国下雨,荷兰在德国的下游,河水把露营店淹了。没的住,我心都冷了,再抖抖 霍霍找旅馆。
德国跟荷兰两地我就只有啃面包吃,真的没东西吃,他们都吃土豆。我住家庭旅馆,女主人问我晚饭吃不吃,我说吃的呀,她收我10欧。我想,10欧说多不多,说少不少,在餐厅也吃简单吃一顿三明治加饮料了吧。你们晓得她给我吃什么不?2个土豆!!!!真的就2个烤土豆,还必须吃完。牛奶是随便我吃的。这 2个土豆贵啊。她说,土豆是他们的粮食。个么我问,菜呢!她就觉得老奇怪的,吃饱不就好了?我也觉得老奇怪的,怎么可以不饿就满足呢?这个时候,我狂想念 糖醋排骨。后来我并不住了,在市场买了肋排和苹果醋,还有日本酱油,糖女主人家有的,我就烧了糖醋排骨。材料有限,色面是不能跟中国做的比,我给女主人吃,她就老惊讶的,觉得老好吃的。我心里想,你们过得太苦了。
后来我到法国了。我是打算从北到南的玩。法国菜呢,是好吃的,但再好吃凭什么是世界三大菜系?弄来弄去那点东西。法国菜里也有难吃的,尤其那个有名 的马赛鱼汤,腥得来难以入口。配的面包真的咬不动,我后来不咬了,在外面蹦了牙齿不划算的。法国菜是唯一我可以说还不错,挺好的。不过法国也太萧条了。拍 出来房子的照片我都不好意思拿出来。以前有个大我几岁,在外头留学的朋友跟我说,你别看巴黎的餐馆门面嗲来,其实转到后面巷子,没比中国的小餐馆后门干 净。这次我就真的转到后面看来,差点吐出来。米其林的评委肯定只走前面,没到后面的厨房看过吧!

法国的巴黎,用法国中部的人来说,不是真正的法国。那我觉得,通常走的旅游景点是好看的,但匠气十足。就是打扮给旅游人看的。出了巴黎,比如有名的第戎、 里昂,也算城市了,我只能说什么玩意儿!破烂的房子,阴森森的天,大马路上没几个人,餐馆椅子都翻着没生意,商店暗错错,整个经济大萧条啊。尤其那个房子 的破,破得不像话。以前有人跟我说,外国的房子多少时间就要粉刷装修一次,中国的房子从来不晓得维护的,我真想把这个人拖过来评评理。那些屋子都破烂不 堪,墙面都脱落了,严重的年久失修。不说了不说了,一塌糊涂。
比利时、卢森堡。我现在懂了,为何团队旅游的时候都快速略过,只看两个景点。不是因为小,是因为实在不能深度一点看。2个字概括为“穷算”。烂西西的公寓楼,抽着烟愁眉苦脸的男人。这种房子还不如我们80年代的呢。我由衷感到生活在上海的幸福。
前几天我看到还有人贴了个风景照片,绿色丘陵里一个个小房子,红顶白墙,不时还有竖出来的教堂,美啊。这个我承认的,这样一幅风景画是好看的。但走 进这个小镇,我包你们说,好烂啊!外国人的东西就是这样,可远看,不可近观。一走近,只有摇头了。大家看希腊的房子好看吧,其实多么粗糙,不就是蓝油漆刷 刷屋顶,白油漆刷刷墙壁么。这些年欧洲经济一塌糊涂,其中希腊是一塌糊涂中的一塌糊涂,所以房子更是破烂不堪了,脏死了。明明是春天,却感到一阵秋风的寒 凉!

懒惰的欧洲人,只知道休息玩。礼拜一到五,商店开门到17点就关掉,那人家要上班的也是17点下班,东西卖给谁去?超市么19点关门。霍边的是礼拜天全部 关门!开头我不知道,礼拜天那天高高兴兴的要去超市买吃的东西,关门!没东西吃来,伤啊!这个时候,我想有副大饼油条就好了。女人在这里很苦的,天生爱购 物,商店打一天鱼晒三天网,很无趣。网络购物么也不如中国发达,更别说跟上海比了。我们有淘宝,他们是亚马逊。亚马逊的东西比淘宝谁丰富,不言而喻。价格 大家更懂的呀。都说外国东西便宜,便宜在哪里?

西方如此差劲,你却给国内胡吹加国这个好那个好的?

难道JJ真是些口是心非的骗子?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开贴说上海

谢谢大雅顶帖!:wdb6:

不好意思这些天有点忙,没有好好来静心耕耘这个帖子 - 好吧,其实时间挤一挤还是有的,我很后悔上周末原本有点空,结果尽把逛家园的时间用在那个邓小娃聚会贴的吵架上了,连Fascination美眉问的上海F1赛场的事都没回答,不过一定会补上的。

很巧,这两天我正好在欧洲,大前天去了卢森堡,昨天和今天在巴黎。我眼中的欧洲倒和文中上海女生的欧洲很不一样。卢森堡,一言以蔽之的话,就是small is beautiful的典范。而巴黎,就连对于高度克隆同学所说自负清高的我来说(which is partly true BTW;)),都始终让我感到十分“买账”(不知道其它地方是否有此说法,上海话里“买账”就是服气的意思)。如果上海是“东方小巴黎”,那她离真正的巴黎还是很有距离 - 当然这是从人文气息、时尚灵感、物质丰富程度等角度而言,若论基础设施的现代化程度,上海与巴黎相比毫不逊色,甚至可以说超过巴黎。

艾米丽在巴黎么,艳羡啊~

前阵子法国总统Hollande访问上海时也提到,上海是东方的小巴黎,所以上海的欧洲范儿是毋庸置疑的~~

关于F1上海赛场见闻,没关系啦,just forget about it, 现在你先好好出差吧.巴黎是一座无与伦比的城市,好好enjoy^_^

PS:你现在和北美东部时差为6个小时,我们这里半夜12点,你那里清晨6点,早安,巴黎,哇咔咔
 
H

happyvanw

Guest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0.00%
回复: 开贴说上海

艾米丽在巴黎么,艳羡啊~

前阵子法国总统Hollande访问上海时也提到,上海是东方的小巴黎,所以上海的欧洲范儿是毋庸置疑的~~

关于F1上海赛场见闻,没关系啦,just forget about it, 现在你先好好出差吧.巴黎是一座无与伦比的城市,好好enjoy^_^

PS:你现在和北美东部时差为6个小时,我们这里半夜12点,你那里清晨6点,早安,巴黎,哇咔咔

德法总理来到上海,不约而同诧异:原来我们的国家是大农村啊,中国才是发达国家啊啊啊啊啊啊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开贴说上海

我有一个客户,在上海和北京都有分支,和上海分支的合作总是很愉快,比如我作为翻译,他们希望我为哪一个会议提供服务,都会很早就联系确认,然后及时提供会议信息、时间地点之类,工作结束后的付款也很及时。但是同一个公司的北京分支,合作起来就很不顺。有时到了会议前一天,都还没有任何资料提供,也不告诉我时间地点,非得我自己去问,有时到了现场还是乱哄哄的。会后付款就更别提了,比如去年4月为他们干的活,到现在还没结帐呢。当然那是一家业内还算知名的跨国公司,又有多年合作史,我倒不怕他们赖账,只是对他们的混乱低效,实在不能理解。同一家公司,两地分支的风格,很不一样。

阿拉上海宁组事体思路清爽刚档次额~~~:wdb6:
 

小和尚

最爱妹的小和尚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开贴说上海

一、

2011年5月8日,在苏州参加完中学同学的婚礼,乘坐动车到达上海。在离外滩不远的曼哈顿(外滩)商务酒店和美国老板见了面。他刚下飞机,没怎么正经吃过晚饭,而我也就是在街边小店吃了点馄饨和面条,所以聊了两句就决定一起出去吃饭。
酒店离南京东路很近,虽然知道实惠的馆子大约不会开在南京路上,但是要想找到口味不错的,恐怕还是沿着南京东路走比较靠谱。
我们一边走一边聊,导师提到他早年来过上海,而且住过不短的一段时间。他说那时是他的岳母(前岳母,其实)作为美国一家公司的代表常驻上海。据说她本不想 来,所以提了很多的要求,希望能吓倒管理层。当然,另一方面的考虑是,如果真的被派来了,起码不会生活得太糟。她提出的一个条件是:必须住得靠近市中心, 而且必须是独栋式洋房。幸运而不幸的是,公司还真的找到了这样一个地方,据说是以前江青的宅邸,月租金一万美元。这件事发生在90年代。
说到这里,我们已经往南京东路深处走了一会儿,我忽然看到了必胜客,于是戏谑地问导师:“想要尝尝中国的必胜客吗?”
老板笑道:“Why not? I'm open to everything.”
我那时还有些怀疑老板的这则声明,不过几天以后和老板吃了川菜,并且听说老板勇啃鸡爪之后才明白,他还真的是Open to everything。
说起来必胜客也是中国学生在美国的一则经典笑谈。这个在美国差不多算是稍微高档一点的快餐厅的店,到中国摇身一变,竟变成中高档餐厅。美国人多半对此惊讶不已。不过相比于哈根达斯的虚高价格,这个直译名为“皮萨屋”的饭馆起码在中国能把装潢和食品做得看起来还算符合价位。
点餐的时候发觉中美两边对于皮萨尺寸的描述有相当的不同。我们点了一份普通尺寸的海鲜皮萨,结果上来以后还以为是单人份的那种。不过口味倒比美国那些高档皮萨店还强,起码我这么觉得。
于是老板又讲起很多往事。比如他早年来中国,不知在飞机上吃了什么东西,水土不服,到西安旅游时在陕西历史博物馆里吐了个一塌糊涂。因为这件事,他对乘坐中国航空公司的班机总是有些抗拒。这我之前就知道。
不过这一次由于特别的原因,他还是选择了中国的航空公司。我问他体验如何。他居然赞不绝口,说这航班居然在每个座椅背后都有电源插口。他说他在美国国内飞基本都没见过。说实话,我也没见过,我乘坐过美联航和达美的航班,一般机型都比较老。
然后老板又提到了他乘坐磁悬浮,感觉也不错。于是就说,现在中国的东西居然大多比美国先进。
我解释说,这是恐怕一个更新换代的问题。美国早已经在这些东西的早期版本出来的时候就拥有了它们。中国后发展起来,于是购买、建设的时候就用最新版,而美国因为已经有了,也不太想花大价钱更新,大约要等这一批用退役了才会更新。
老板大致同意。
这时候回想起10年20年以前真是感慨啊。那时候美国、日本就是先进的代名词。没有什么东西是中国比美国还先进的。不,我并不是说生产。连买来的更先进的都没有。


二、

国际会议的最后一天,会议组织方安排了乘坐游船夜游黄浦江。其实这并不是我第一次在这里坐游船。第一次是2006年参加研究生数学建模大赛的颁奖典礼。仅仅是5年,江边的楼群就增添的许多新的景色。
国际会议开完之后第二天,老板挣扎着改完了拖欠的考试卷,坚决要出去走走,找找当年的感觉。他说他很喜欢外滩这一块,所以每次来都住外滩。我猜,也许是这一块的变化没有其它部分大的缘故。但是这一天,他却想去当年他住过的那个“毛的小老婆的宅邸”(导师语)看看。
很幸运地,我们找到了。这个地方现在叫做东湖宾馆,在闹市之中,一片绿地,几栋别墅式的洋房。我其实很好奇这个90年代月租金上万美元的地方,今天价格如 何。遗憾的是,在网上也没能找到。导师说当年这个地方别墅还没那么多,记得还有露天泳池,不过看起来可能后来填平了,又加盖了别墅。
我们在周围街道走了许久,他显得比往常略微沉默了些。直到看到一处老街,临街二楼依旧是挂着“万国旗”,临街一楼多是小店面,而老人们,就在街边打着扑克。导师很兴奋地说:“对,当年就是这个样子。”
我这才明白,他在寻找的是记忆中的街道。而之前看到的只是面目全非的过往。
从这小街四周看去,左右都开发得差不多了。也许再过几年,这里也会消失。
站立在那处街头,目光可以越过街道背后的围墙,看到远处的工地,还有高耸的塔吊。又想起那个一语双关的笑话:“The national bird of China is crane.”(中国的国鸟是仙鹤/塔吊)
据说全世界有一半以上的塔吊在中国施工。这个国家变化之快、之剧烈,大概早就超出了很多外国人预期。不仅如此,也超出了很多国人的预期。


三、

小的时候,耳濡目染的是各种关于外国优越的事例。比如日本小学生在夏令营中如何厉害,日本如何阴险地购买中国的资源而沉在近海以备后用;比如美国人的收入如何如何高,房子如何如何好,电视如何如何大。
那时候的外国真的很“高大全”。
到时候不但有发达国家,还有亚洲四小龙、四小虎。仿佛是个国家就比中国强。
其实直到今天,还有很多人习惯使用“你看外国就XXXX”的句式来说明中国的劣势和弱点。只是这“外国”的涵盖范围却越来越小。
22年前的时候年纪太小,并不能记得很多事。长大后,又回头去看那一段历史,真是唏嘘不已。
如今在监狱中的那位刘先生,当时写下希望中国再做300年殖民地的惊世骇俗之语,大概是从香港的发达之中得到的灵感。而如今北美的一位华人新教牧师当年则参与编了一部纪录片叫做《河殇》。总的意思是,中国的文化太差,必须要全盘西化才能发展。
初中的时候初看一些深入关注中外对比和中国问题的文章。记得当时大学教师工资只有300多块,很难留住人。父亲的一个大学同学,一位颇有才华的雷达方面的研 究学者终究跑去了加拿大,在一个冰天雪地的省份做了一个小程序员。虽然那里连打麻将都很难找齐人,但是一年的工资几乎能顶他在中国的一辈子——按那时推算 的一辈子。
当时年纪小,并不觉得如何。而今回想起来,当年的气氛中似乎总有种悲观的味道。
那个时候,不要说美国,连日本都是中国无法翻越的一座大山。记得一本杂志中说道中国的人力成本优势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日本的工人效率比中国高得多。据说是一个日本工人能顶200个中国工人。
不要说经济总量超过美国,就是超过日本,都是不可能的事情。
我回想中国的发展,总是喜欢提到这样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帖子。那就是有人在天涯发帖说,按照中国GDP增长率来推算,大致在2030年能超过日本。而绝大多数人是不信的。我扪心自问,2005年我要是读到了这个帖子,大概也是半信半疑吧。
那时,大家反驳的理由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日本又不会停滞,另一个是,中国难道能一直维持这样的发展速率吗?


四、

1999年美国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
大家都是愤懑的,但是又能怎么样,连我这样的政治门外汉都知道和美国开战是不可能的。不,不是开战不可能,而是根本不可能打赢。
有一位当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就读的中国学生后来提到,他那时候还切实地考虑过是否应该租一辆车买些硝基化肥和汽油到华盛顿去做一次“单程旅行”。他说,那时候美国如日中天,在美国感觉尤其深刻。他当时觉得只有这样一种思路才能对抗。
而这位留学生在谈到这个话题的时候,已经是香港的清算会计师了,笑谈着当日完全想不到后来的发展。
那个时候是压抑的。
所以2001年911发生时,大学里是一片欢声笑语,谈论着美国的多行不义必自毙。
大约有人会说这不够人道主义。但我要说的是,这幸灾乐祸其实更加人性。
但是,其实也意味着我们根本没有什么有效途径能以眼还眼。幸灾乐祸,其实是弱者的行为。因为强者往往是有能力快意恩仇的。
那个时候,大跃进的“超英赶美”仍然是一个经典笑话,意思等同于“夜郎自大”之类。


五、

刚上高中的时候我一直有个疑问,有一天终于忍不住问了教几何的任老师。
我说,你看分针和时针,比方说两个差了180度,当分针运行到时针当时的位置,那时针其实又往前走了15度。如果分针再往前走15度,那时针在这段时间里又 向前走了一度多。按这个规律,似乎分针将会永远追不上时针,可是事实似乎又不是如此。于是任老师微笑着教会了我无限级数的概念。这我才明白,这个东西是存 在极限的。
反驳2005年天涯论坛的那个帖子的时候,很多人都觉得中国追上日本当年的经济总量时,人家早就发展到更高水平了。中国怎么能追上呢?而没有人预料到中日之间的这个极限居然来得如此之快。


六、

其实我从小都是个乐观派。
我的小学班主任是个老式的没有受过正规师范教育的老师。她用起外号、羞辱、威胁等种种手段对付学生。我懂事很晚,所以总是在课堂上讲话,于是很不受他待见。 我今天还记得,我得了小学的一次数学竞赛的奖(或者是全国一个什么自然竞赛一等奖)之后,她评价为“瞎猫碰到了死耗子”。
而且下一届的学生,迎来了学校聘用的第一批正规师范毕业生。从他们的描述中,我觉得那个老师更加和蔼可亲,而且很尊重学生。
于是我想,事情总归是一天一天变好的。
当年中国加入世贸时,社会有两大思潮,一个是说那些狼一样的外资进来以后会把中资都吃掉。另一个是说我们与狼共舞,也能变得和狼一样强大。其实都是自由心证。
那时候一个师兄相信的是前者,与我还有些争执,最后似乎打了个赌,但是等到明朗之时,大家都忘记了。近年再联系,发现这位师兄在美国博士毕业之后回国工作了。
那个时候我的乐观也没有任何实质的根据。就算是有,大概也就是不相信我周围那些朋友所代表的中国人竟会在整体上输给外国人。说起那些鬼灵精怪的朋友,我还真 算得上是最没有才华的一个。他们有的从小学起就饱读诗书。我记得我小学还在看米老鼠与唐老鸭的时候,去朋友家玩,看见他书橱里变形金刚画册的旁边赫然插着 一本论述中东战争的书。他讲起这些来头头是道。我记得他三四年级的时候觉得打“争上游”和“升级”比较无聊,于是自学桥牌,而我们听说桥牌很难都不愿意学,于是他过了几天伪称“最近学了个新扑克牌游戏”,让我们学打了一天的桥牌。还有一个朋友从小就无师自通,小学到高中制作各种桌面游戏,甚至还包括一套 简单的桌面RPG,和五六套不同版本的桌面战略游戏,游戏性颇高。
我觉得,这些人所代表的中国,怎么可能在平等竞争中输给外国人。
其实这些年回头看来,我一直相信的是中国人的才智。有了这样出色的才智,我们就不会输。
但是我用的词也总是“总有一天”。我也没有想到一切都发展得如此之快。


七、

亚洲四小虎的威风,很早就被金融风暴打了个粉碎。
欧美酸溜溜地说,中国政府不守规矩,居然指使香港当局直接介入金融市场,这是耍流氓。我听到这话,其实窃笑过。从那时起,我明白了一点,那就是欧美所倡导的市场规则,有其背后的用意。而又是很多年以后,我才明白,原来欧美倡导的政治体系也有其背后的实际主义考量。
97年以前,香港精英们曾豪言,香港的经济不会有问题,所以唯一担忧的是中央会介入其政治。结果回归以后恰恰经济出了问题。其实香港人早该想到,改革开放以后,香港的中国门户地位就会逐渐消散。这个世界上完全不会有人有兴趣把一个属于中国、却不忠于中国的领地建设成为一个金融中心。其实中央不介入其政治,就等于介入了其经济,中国需要金融中心,但并不需要一个不忠于中国利益的金融中心。
从香港开始,四小龙一个接一个地破了功。台湾初步民主化带来的混乱造成了强烈的内耗。竟然在长达10年之间没有行之有效的经济刺激政策,甚至连计划都没有。堂堂民主政府、发达地区,居然在没有危机的情况下经济停滞了。
韩国民众生活质量随着韩剧的流行也被大家了解了。更不要提金融危机后韩国企业连夜跑路的惨状。还有将一切的起源据为己有的喜剧行为。
新加坡的外号“李家坡”逐渐为人所知,因为数次积极鼓吹对抗中国而让很多民众产生了反感。
一时间,四小龙的光环破灭了。他们从高高在上的“外国”或者“发达地区”,变成了“韩国”,变成了“新加坡”,变成了“香港”。他们仍然发达,但是很多中国的思路中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后面加了四个字“不过如此”。
不过,更重要的是——中国大陆的产业逐渐开始与他们产生直接竞争。
他们不再遥不可及了。


八、

2010年GDP总量超过日本。距离那个多数人都不认同的帖子发表只有5年。虽然我们今天知道那个人忘记计算了GDP增长率之外的通货膨胀率和汇率改变。但是即便当年知道了这些,恐怕也很难相信那些预言,尤其是当它来得如此之快的时候。
今天,人们的说辞是:“我们的人口是日本的10倍以上,总量超过了,又有什么值得欣喜的呢?”
这话说得一点都没错。其实反过来想想,中国人口是美国的3、4倍,总量超过美国又有什么不可能的呢?美国有什特殊技术或者能力能保证他们产出价值的总效率比中国高4倍呢?
如今觉得顺理成章的事情,恰恰就在几年前还觉得不可思议。
以我不多的历史知识看,人类历史上这种事情似乎并不经常发生。


九、

曾经有人说中国人一盘散沙,一旦出现大灾大难根本不可能团结,更不可能做到日本救灾的高度。
然后发生了东海大地震。
短短的一个月,日本的形象破灭了。
救灾迟缓,缺乏志愿者,灾民长时间得不到救济,核事故一再扩大,自卫队一开始拒绝参与核事故救灾,年青人都不站出来志愿解决核灾难,还有迟钝地令人感到恐惧的官僚主义,以及为了经济利益不惜拿全民以及子孙后到健康冒险的财阀,这一切忽然让很多中国人觉得这个日本非常的陌生。
这就是那个曾经被《夏令营里的较量》的作者大家褒奖的日本的下一代?这就是那个曾经能够让中国人从梦中惊醒的日本军队?这就是那个以责任和效率著称的日本工业体系?
无数曾被《夏令营里的较量》搞得童年压抑的80后在作者孙云晓的博客中大肆讽刺。也许是突然发现那些被夸大了的坚韧的日本小学生竟然一个也没有长成具备责任心和献身精神的日本成年人。当中国的军人愿意在气流复杂的群山中空降,愿意驾驶直升飞机在湍流中救援的时候,日本的核事故居然必须靠五六十岁的老人家去解决。这不由让人感叹道,日本这尊神像的倒掉。
可以说从此以后,日本也许在产业技术上还值得中国人认真考虑,但在整个国家的角度上说,他们已经不再是我们的对手了。一个缺乏责任心的民族,一个充斥着官僚主义各扫门前雪的民族,在技术上和商业上的优势恐怕维持不了多久。
曾经我们把“美日”并称为中国在经济、军事、政治上的全方位对手。现在这只剩下“美国”了。
而美国也露出了疲态。当然只是暂时的,但着实让很多人明白它并非完美。
一切,不过就是20多年而已。


十、

我父亲的那位移居加拿大的同学在05年左右回过了一趟。聚会中,我注意到他的白头发是他们几个同学中最多的。几乎他当年的同事们生活似乎都比他舒心。是的,他们的收入恐怕比他低很多,但是生活质量已经提高到了他现在偶尔宁愿当初没去过加拿大的程度。


十一、

二十多年,从认为全盘西化才有出路,到与各个发达国家和地区构成全方位的竞争。
二十多年,从仰视发达国家和地区到平视。
二十多年,军事从被动逐渐走向主动。
二十多年,从政治孤立走向合纵连横。
二十多年,我们曾经不敢想象西安这样的二线城市、大学教授这样的中阶群体也有能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的生活质量。
这个过程,在历史上都是少有的。而我们正在目击这种变迁。

这个国家当然还有非常多的问题,尤其是政治上、体制上。有人讲这个国家积重难返没有希望。但是我,作为一个乐观派,仍然相信:能够创造这样的经济奇迹的中国人,没有道理会找不到一条道路让中国的政治向更好的状态变革。
我今天仍然记得那时候是如何说一个日本工人能顶200个中国工人,仍然记得杂志上说中国人是如何懒和不守纪律,仍然记得章家敦如何宣称中国经济崩溃迫在眉睫,仍然记得别人说中国公司如何不可能与外国公司拼技术
但是,今天我们在这里。我们的工人丝毫不比日本人差,我们的经济依然在发展,我们的企业已经有不少可以走出去拼技术了。
2011年4月29日我从旧金山飞抵上海。同期抵达的还有很多外国人。其中不乏一些第一次到中国的。令我记忆深刻的是,几个由英国口音的人士在浦东机场航站楼中行走时,赞叹道:"Look at this clean and nice terminal."
其实关键不在于他们的赞叹,而在于我觉得这个航站楼完全稀松平常。
二十年我们创造了一个奇迹,一个我们觉得稀松平常、没什么了不起的奇迹,而我们还在前进。
我从来不相信任何党派或个人能够带来光明的未来。我一直相信的是中国的人。正是数以亿计政治立场不尽相同的中国人带来了中国的经济奇迹。我也相信中国人能解决现有的政治问题—— 即便它也需要一场奇迹。


十二、

观看美国宇航罗计划的纪录片时,我曾经非常的羡慕。羡慕那些工程师能够有幸诞生在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能够目击并参与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过程。我想象那些工程师们在每两周一次宇航发射的任务下恐怕不得不经常熬夜,但是哪里有比参与创造“奇迹”更加令人兴奋的事情呢。
现在的中国就是一个奇迹。
我很有幸能在这样的距离目击这样一个庞大国家的复兴。我也很有幸能够有机会参与到这个过程中。


尾声、

在苏州参加中学同学婚礼的时候,我和他的研究生时代的师兄聊到他所从事的行业——太阳能产业。
他说中国太阳能产业颇有些两头在外——设备和销售地。
我问能够改善吗?
他说正在改善。无论是原料还是设备,国内都有人开始作了。不过要让国内的人愿意大规模用,恐怕还要升级一两代以后。
我问欧美的竞争力如何?
他说美国还行,欧洲已经废了,那种工程师和经营人员的效率,未来绝不是中国同行的对手。
“他们现在还有些技术。”他说,“不过他们终归要输。”
瞧,我就是喜欢中国人的这种心气。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开贴说上海

过来纪念一下国泰电影院

ZT 微博【国泰再见
】"看本周申江才知道,国泰电影院也要被清除出淮海路,改成奢侈品店了?有人遗憾地说,假如连国泰也没有了,那么淮海路彻底死心了。这是我几年前去的次数最最多的电影院了,连带它周边的马路都有感情啊。卢湾区果然死掉了!"


PS: 卢湾区被黄浦区并掉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虽然不是卢湾人,但对淮海路却有深厚的感情。现在连国泰电影院这一淮海路的标志性建筑也要被移除,怪不得人家说,卢湾死掉了。城市发展是不是太快太商业化了?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开贴说上海

艾米丽,上礼拜天F1蒙特利尔站刚赛完,偶突然想起F1上海站来了,本来以为在蒙特利尔站后面,哪晓得已经赛完了一刚~~

偶想起你和赛车手汉密尔顿的合影,有空的话能简单介绍一下此次你在上海国际赛车场工作时的所见所闻么,好奇ING (好奇害死猫)

先谢谢啦~~

欧洲回来了,此帖要继续,虽然我是双子座,但是有始无终不是我的风格,呵呵。

关于上赛场,我先来贴一篇08年时候我第一次去那里之后写的观后感,也许fascination美眉看了要失望,呵呵,但是这真的是亲临赛场后的感受(注,那次看的是MOTOR GP,即摩托车赛,有些人认为它更加危险,比F1更具观赏性):

借了5月3日去MOTO GP为埃尔夫润滑油赞助川崎车队媒体见面会干活的光,终于在现场看了一回赛车。看完的体会是:不如在电视机前看。因为速度实在是太快了,真的是眨眼之下车就飞驰而去,随后赛道上便空空如也,干等着下一圈车再到眼前“唰”地一下掠过。所以绝大部分时间,看的不是赛车,只是空空的赛道。(此处原有个‘失望’的表情符,不过转贴过来后没有了,呵呵)

不过当时,虽然我的博文对于赛车运动的描述是如此干巴巴,有朋友却还是在跟贴评论里写道:“空空的赛道看一眼也好啊......”,哈哈!所以我想想我还是要珍惜这样一次能亲临现场的机会。虽然啊虽然,我还是认为看赛车,主要还是晒在太阳下和听噪音这两项体验:p

图片就是我当时拍下的照片,其实我是想抓拍赛车的,但每一次拍到的,都是空空的赛道:wdb5: 不知道摄影高手们去的结果会不会比我好一点,呵呵。
 

附件

  • y2piu46O0vKhOM_IPxthdsBQ9P1RGucMcKyEq5_pZG4Eo_L4zMlDo-6Wzk2eCFhc63-h46WSyTuK09UHYKYi8bVH0djEA2N.jpeg
    y2piu46O0vKhOM_IPxthdsBQ9P1RGucMcKyEq5_pZG4Eo_L4zMlDo-6Wzk2eCFhc63-h46WSyTuK09UHYKYi8bVH0djEA2N.jpeg
    54.9 KB · 查看: 7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开贴说上海

欧洲回来了,此帖要继续,虽然我是双子座,但是有始无终不是我的风格,呵呵。

关于上赛场,我先来贴一篇08年时候我第一次去那里之后写的观后感,也许fascination美眉看了要失望,呵呵,但是这真的是亲临赛场后的感受(注,那次看的是MOTOR GP,即摩托车赛,有些人认为它更加危险,比F1更具观赏性):

借了5月3日去MOTO GP为埃尔夫润滑油赞助川崎车队媒体见面会干活的光,终于在现场看了一回赛车。看完的体会是:不如在电视机前看。因为速度实在是太快了,真的是眨眼之下车就飞驰而去,随后赛道上便空空如也,干等着下一圈车再到眼前“唰”地一下掠过。所以绝大部分时间,看的不是赛车,只是空空的赛道。(此处原有个‘失望’的表情符,不过转贴过来后没有了,呵呵)

不过当时,虽然我的博文对于赛车运动的描述是如此干巴巴,有朋友却还是在跟贴评论里写道:“空空的赛道看一眼也好啊......”,哈哈!所以我想想我还是要珍惜这样一次能亲临现场的机会。虽然啊虽然,我还是认为看赛车,主要还是晒在太阳下和听噪音这两项体验:p

图片就是我当时拍下的照片,其实我是想抓拍赛车的,但每一次拍到的,都是空空的赛道:wdb5: 不知道摄影高手们去的结果会不会比我好一点,呵呵。
有没有赛手表演阿原地转圈那种的
 

一庐春秋

居小庐看春去秋来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开贴说上海

图片就是我当时拍下的照片,其实我是想抓拍赛车的,但每一次拍到的,都是空空的赛道:wdb5: 不知道摄影高手们去的结果会不会比我好一点,呵呵。

赛车速度太快了,很难拍吧

等赛车进入镜头再拍应该来不及了,也许是赛车快要进入镜头前或刚进入镜头一刹那开始拍

我也没拍过,我瞎说呢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开贴说上海

08年的时候,地铁还没有通到位于嘉定的赛车场,所以那时候上赛场的人气不太旺,除了像咱们出于工作需要不得不去,其他几乎没什么人会去看赛车。但是如今地铁11号线直通赛车场了,去年我去那里工作的时候,发现人气已经旺多了。今年我没去现场,情况不详,不过我在微信上显摆我和汉密尔顿的照片后(那个活动是在市内酒店里举办的,不在赛车场),居然有朋友看到了来问我讨票子,还有个在外企做总经理秘书的朋友说,她老板想买票子,因为临比赛日子已经只有2天了,买不到,还在到处问呢。

08年的时候,我知道搞这样的赛车比赛是巨亏的,现在就不知道了。貌似F1上海站的影响力在加强吧。我曾经还为Pedro得拉罗萨做过一次翻译,他当时对记者们表示上海赛车场的赛道有难度,这次汉密尔顿接受采访时,也同样表示。照我的理解,赛车手们评论一个赛场有难度,是对该赛场的肯定/恭维。我不知道这两名车手如是说,是因为给东道主一点面子呢,还是确实如此。

总的来说,赛车在中国也属于刚刚兴起的运动,我不知道它是否也能算发达程度的标志之一。现在看赛车的人多了起来,但玩赛车的真心少。汉密尔顿十几岁就开始玩了。不过我有些朋友,现在开始带着他们还在上幼儿园的孩子看赛车比赛,希望下一代里,能有world class的中国赛车手。当然有时想想,还是先别要求那么多了,下一代的中国男孩,先把足球踢踢好,再去玩更需要胆魄的赛车吧,呵呵。
 
最后编辑: 2013-06-29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开贴说上海

过来纪念一下国泰电影院

ZT 微博【国泰再见
】"看本周申江才知道,国泰电影院也要被清除出淮海路,改成奢侈品店了?有人遗憾地说,假如连国泰也没有了,那么淮海路彻底死心了。这是我几年前去的次数最最多的电影院了,连带它周边的马路都有感情啊。卢湾区果然死掉了!"


PS: 卢湾区被黄浦区并掉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虽然不是卢湾人,但对淮海路却有深厚的感情。现在连国泰电影院这一淮海路的标志性建筑也要被移除,怪不得人家说,卢湾死掉了。城市发展是不是太快太商业化了?

卢湾被黄浦并掉,有许多卢湾人难以接受。也许我不是卢湾人的原因,这点我倒觉得还好,也许说无动于衷也可以:p。不过国泰要被清除,的确很不舍。好像上海不缺这点地再造家奢侈品店吧(更何况到底是否有必要造?),再多个电影院也实在不嫌多吧。是的,所以fascination的疑问:城市发展是不是太快太商业化了?问得有道理。虽然上海可以定位为一座商业城市,但是我也很不希望看到满城尽是专卖店的情形:(。如果国泰电影院去除的决定不可逆转,我祈祷至少至少,它的这栋建筑能够被保留。
 

附件

  • 8c2b93b0580e3d4ec4835f38f100b5b6.jpg
    8c2b93b0580e3d4ec4835f38f100b5b6.jpg
    70.7 KB · 查看: 8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开贴说上海

关于lv1065楼的分享,首先说声“谢谢”!也希望你继续分享:)

我喜欢你所贴的那篇文中所说的“中国人的心气”,也喜欢由此传达的正能量(哪怕也许有的方面尚有好高骛远之嫌:p),不过我也来谈一个这篇文章里没有提到的问题 - 当然它也是上海乃至全中国的问题之一。

记得我在读大学时,我们的老师去美国后回来,说他降临上海机场(那时大概还只有虹桥机场)时,因为和美国有了对比,觉得上海的地面看上去好暗啊。这些年过去了,我想当飞机在夜晚降临上海时,大概没有谁会有地面好暗的感觉了,甚至可能和有些地方比,不论是国内的一些偏远城市,还是比如班加罗尔这样的国外城市;),还应该会觉得上海的地面上格外灯火通明。

不过人总是不知足的。当“亮度”问题解决了;),我如今每次回到上海俯瞰全城时,又开始心生另外一个不满足感,那就是绿化太少。我第一次出国去发达国家,正好去的是加拿大的温哥华,那时从飞机上看下去,只见绿树葱茏,觉得不奇怪,加拿大么。但是后来,当我俯瞰过日本东京,发现这样一个寸土寸金、人口密度也很高的地方依旧俨然是座绿色城市后,我觉得人多地少不应该成为自然环境欠缺的借口,也不得不承认上海的确还只是发展中国家的一个发展中城市。

前两天,正好还有人给我上了一课,说中国人多也不能成为矿产资源被用之竭尽的借口。对于这点,目前我还不能完全接受,因为我总觉得资源和绿化的性质还是有所区别。Anyway,希望至少能先从绿化入手来解决自然环境的问题吧,也希望上海能率先在这方面改善。因为如果一个2400万人口的城市绿色了,其它城市的绿色还会远吗?:)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开贴说上海

欧洲回来了,此帖要继续,虽然我是双子座,但是有始无终不是我的风格,呵呵。

关于上赛场,我先来贴一篇08年时候我第一次去那里之后写的观后感,也许fascination美眉看了要失望,呵呵,但是这真的是亲临赛场后的感受(注,那次看的是MOTOR GP,即摩托车赛,有些人认为它更加危险,比F1更具观赏性):

借了5月3日去MOTO GP为埃尔夫润滑油赞助川崎车队媒体见面会干活的光,终于在现场看了一回赛车。看完的体会是:不如在电视机前看。因为速度实在是太快了,真的是眨眼之下车就飞驰而去,随后赛道上便空空如也,干等着下一圈车再到眼前“唰”地一下掠过。所以绝大部分时间,看的不是赛车,只是空空的赛道。(此处原有个‘失望’的表情符,不过转贴过来后没有了,呵呵)

不过当时,虽然我的博文对于赛车运动的描述是如此干巴巴,有朋友却还是在跟贴评论里写道:“空空的赛道看一眼也好啊......”,哈哈!所以我想想我还是要珍惜这样一次能亲临现场的机会。虽然啊虽然,我还是认为看赛车,主要还是晒在太阳下和听噪音这两项体验:p

图片就是我当时拍下的照片,其实我是想抓拍赛车的,但每一次拍到的,都是空空的赛道:wdb5: 不知道摄影高手们去的结果会不会比我好一点,呵呵。

写的超好,赞一个~

谢谢艾米丽的回复和照片,我觉得能亲临现场感受一下赛车运动是一次很不错的体验,开阔一下眼界,增长一点知识~~

我有一个朋友对我说,F1赛车和桌球一样都是zhuangbi的体育运动,我不得不承认,还是有一点道理的。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可以对这些zhuangbi的运动产生兴趣从而多加了解~~

上海人对新鲜事物总是很open-minded的~~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开贴说上海

08年的时候,地铁还没有通到位于嘉定的赛车场,所以那时候上赛场的人气不太旺,除了像咱们出于工作需要不得不去,其他几乎没什么人会去看赛车。但是如今地铁11号线直通赛车场了,去年我去那里工作的时候,发现人气已经旺多了。今年我没去现场,情况不详,不过我在微信上显摆我和汉密尔顿的照片后(那个活动是在市内酒店里举办的,不在赛车场),居然有朋友看到了来问我讨票子,还有个在外企做总经理秘书的朋友说,她老板想买票子,因为临比赛日子已经只有2天了,买不到,还在到处问呢。

08年的时候,我知道搞这样的赛车比赛是巨亏的,现在就不知道了。貌似F1上海站的影响力在加强吧。我曾经还为Pedro得拉罗萨做过一次翻译,他当时对记者们表示上海赛车场的赛道有难度,这次汉密尔顿接受采访时,也同样表示。照我的理解,赛车手们评论一个赛场有难度,是对该赛场的肯定/恭维。我不知道这两名车手如是说,是因为给东道主一点面子呢,还是确实如此。

总的来说,赛车在中国也属于刚刚兴起的运动,我不知道它是否也能算发达程度的标志之一。现在看赛车的人多了起来,但玩赛车的真心少。汉密尔顿十几岁就开始玩了。不过我有些朋友,现在开始带着他们还在上幼儿园的孩子看赛车比赛,希望下一代里,能有world class的中国赛车手。当然有时想想,还是先别要求那么多了,下一代的中国男孩,先把足球踢踢好,再去玩更需要胆魄的赛车吧,呵呵。

我问过蒙特利尔朋友关于F1的事情,我很好奇为何F1北美大站设在蒙特利尔(美国有奥斯丁站,不过不出名就是了)。我朋友们告诉我,原因很简单,F1 GRAND PRIX是欧洲style的运动,蒙特利尔这座城市以其欧洲style而闻名,所以F1在Montreal能够被欧洲后裔们所广泛接受。从商业角度来说,盈利的可能性更大。相比之下,美国人对此却不感兴趣~

应该说,F1还是一项比较奢侈的体育运动,F1赛事的另一重要目的是对豪华汽车的推广。这就是为何每年蒙特利尔举行F1赛事的时候,在downtown都会举办汽车展览~
 

家园推荐黄页

家园币系统数据

家园币池子报价
家园币最新成交价
家园币总发行量
加元现金总量
家园币总成交量
家园币总成交价值

池子家园币总量
池子加元现金总量
池子币总量
1池子币现价
池子家园币总手续费
池子加元总手续费
入池家园币年化收益率
入池加元年化收益率

微比特币最新报价
毫以太币最新报价
微比特币总量
毫以太币总量
家园币储备总净值
家园币比特币储备
家园币以太币储备
比特币的加元报价
以太币的加元报价
USDT的加元报价

交易币种/月度交易量
家园币
加元交易对(比特币等)
USDT交易对(比特币等)
顶部